• 56.50 KB
  • 2022-06-16 12:00:06 发布

解析《罗莎贝尔的疲惫》中罗莎贝尔的梦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解析《罗莎贝尔的疲惫》中罗莎贝尔的梦《罗莎贝尔的疲惫》(1908)是短篇小说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来到伦敦创作的第一部以伦敦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它“标志着曼斯菲尔德的创作走向成熟”(Fullbrook,1986:36),“显示了其娴熟的技巧,展现了后来一直追求的幻灭主题”(Alpers,1982:130-131)。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罗莎贝尔的梦。罗莎贝尔的梦是其无意识的表征,是其个人欲望的体现。同时,罗莎贝尔的梦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性的处境,也透视了曼斯菲尔德初到伦敦时的孤独无助及其对伦敦的幻灭。  一、罗莎贝尔的梦是其个人的欲望  《罗莎贝尔的疲惫》中主人公罗莎贝尔是一名生活在伦敦社会底层的女帽店女工,她辛苦工作却食不果腹,乘坐公共汽车时没人理睬,她居住的小屋阴冷潮湿,她在伦敦孤独无助。在这种情况下,罗莎贝尔做起了白日梦。罗莎贝尔的梦与其衣食住行及爱情有关,是其欲望的体现。“梦的内容一般有两方面的:一是近期发生的事情,二是早期的生活经验。”(弗洛伊德,1984:121-122)白天发生的事是罗莎贝尔梦的直接诱因。她白天服侍顾客时受到一对情人的戏弄。这对情人的举止令罗莎贝尔想入非非,使她觉得自己有可能与那个姑娘一争高下,成为男子哈里的情人。现实生活中,罗莎贝尔的居住条件简陋、食不果腹、孤独无助,她的梦经过压缩和位移在梦中通过若干因素——浪漫的爱情、温馨的家、丰盛的午餐—— 得到再现。罗莎贝尔的梦分为五节。因为罗莎贝尔梦寐以求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得到关爱,因此,她梦到了心心相印的爱人、温暖舒适的家、丰盛的午餐、订婚并结婚。  罗莎贝尔梦的第一二节反映了罗莎贝尔对物质的需求、对爱的向往,其中有相亲相爱的情人、温馨浪漫的卧室,丰盛的午餐。在第一节中,罗莎贝尔买上帽子后和情人哈里一起坐车回去,“他们俩是相亲相爱的一对,虽然还没订婚,但也快了。……罗莎贝尔心想,那才是生活!”(Mansfield,1945:527-528)罗莎贝尔刚进入梦境,她的梦还不连贯,但也能表明她的择偶标准符合维多利亚社会的期待。罗莎贝尔的择偶动机是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也有个人的感情——夫妻恩爱、收入稳定,英俊潇洒,绅士风度。英国中产阶级喜欢夫妻恩爱,心怀贵族梦的罗莎贝尔更是如此。她的理想丈夫是道德高尚的绅士。从第二节开始,罗莎贝尔的梦越来越具体。因为梦的功用是保护睡眠;梦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而起,一要睡眠,二要满足某种心理刺激(弗洛伊德,1984:97)。罗莎贝尔饥肠辘辘,她最大的心愿是饱餐一顿,所以在第二节中她梦到和哈里吃午饭。午餐有汤、牡蛎、鸽子、奶油土豆、香槟及咖啡。这份午餐对于罗莎贝尔而言很丰盛,但也只是填饱肚子而已。梦中丰盛的午餐满足了罗莎贝尔的愿望。这样评论罗莎贝尔的晚饭,“罗莎贝尔在牛津广场买了一束紫罗兰,怪不得她才只吃那么一点茶点。其实在一家女帽店辛辛苦苦干了一天,光在里昂茶室吃了烤饼和煮鸡蛋,加杯可可,这么点东西实在不够”(Mansfield,1945: 524)。19世纪80年代的调查显示,工人家庭的日常饮食中增加了果酱、人造黄油、蛋类、牛奶、咖啡、可可等种类,并且开始消费肉类罐头和更多的黄油和干酪(陈宇,2005:38)。相比之下,现实中罗莎贝尔的晚餐说明了她的赤贫。罗莎贝尔的梦的工作通过午餐这个元素把梦的思想从她的饥饿转换为丰盛的午餐。  罗莎贝尔的居住环境极其恶劣,因此在第三、四、五节梦中她成为众人的焦点,之后是订婚结婚。虽然罗莎贝尔梦见自己和哈里快要结婚了,但她仅仅躺在他的怀里,而没有发生其他关系。“梦是梦者清醒时所承认或赞许的倾向。有些梦是可被认为是满足正当的愿望和身体的迫切需要。这些梦不需要化装,因为它们在行使职能时并不触犯自我的伦理的和审美的倾向”(弗洛伊德,1984:107)。罗莎贝尔梦中与哈里的关系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禁欲主义观念。罗莎贝尔最后梦到她和哈里订婚后不久就结婚了,还去哈里的老家度蜜月。像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的青年女子一样,罗莎贝尔在梦中实现了爱情和婚姻的胜利。  “白日梦是幻想的产物,梦中的情景或事件,或用来满足梦者的野心或权力欲,或用来满足他的情欲。青年女子的野心集中于恋爱的胜利,所以多做情欲的幻想。”(弗洛伊德,1984:70)罗莎贝尔的梦是无意识的场所,她从丰盛的午饭到浪漫的爱情再到温暖的家。  二、罗莎贝《罗莎贝尔的疲惫》(1908)是短篇小说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来到伦敦创作的第一部以伦敦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它“标志着曼斯菲尔德的创作走向成熟”(Fullbrook,1986:36),“显示了其娴熟的技巧,展现了后来一直追求的幻灭主题”(Alpers,1982:130-131)。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罗莎贝尔的梦。罗莎贝尔的梦是其无意识的表征,是其个人欲望的体现。同时,罗莎贝尔的梦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性的处境,也透视了曼斯菲尔德初到伦敦时的孤独无助及其对伦敦的幻灭。   一、罗莎贝尔的梦是其个人的欲望  《罗莎贝尔的疲惫》中主人公罗莎贝尔是一名生活在伦敦社会底层的女帽店女工,她辛苦工作却食不果腹,乘坐公共汽车时没人理睬,她居住的小屋阴冷潮湿,她在伦敦孤独无助。在这种情况下,罗莎贝尔做起了白日梦。罗莎贝尔的梦与其衣食住行及爱情有关,是其欲望的体现。“梦的内容一般有两方面的:一是近期发生的事情,二是早期的生活经验。”(弗洛伊德,1984:121-122)白天发生的事是罗莎贝尔梦的直接诱因。她白天服侍顾客时受到一对情人的戏弄。这对情人的举止令罗莎贝尔想入非非,使她觉得自己有可能与那个姑娘一争高下,成为男子哈里的情人。现实生活中,罗莎贝尔的居住条件简陋、食不果腹、孤独无助,她的梦经过压缩和位移在梦中通过若干因素——浪漫的爱情、温馨的家、丰盛的午餐——得到再现。罗莎贝尔的梦分为五节。因为罗莎贝尔梦寐以求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得到关爱,因此,她梦到了心心相印的爱人、温暖舒适的家、丰盛的午餐、订婚并结婚。  罗莎贝尔梦的第一二节反映了罗莎贝尔对物质的需求、对爱的向往,其中有相亲相爱的情人、温馨浪漫的卧室,丰盛的午餐。在第一节中,罗莎贝尔买上帽子后和情人哈里一起坐车回去,“他们俩是相亲相爱的一对,虽然还没订婚,但也快了。……罗莎贝尔心想,那才是生活!”(Mansfield,1945:527-528)罗莎贝尔刚进入梦境,她的梦还不连贯,但也能表明她的择偶标准符合维多利亚社会的期待。罗莎贝尔的择偶动机是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也有个人的感情—— 夫妻恩爱、收入稳定,英俊潇洒,绅士风度。英国中产阶级喜欢夫妻恩爱,心怀贵族梦的罗莎贝尔更是如此。她的理想丈夫是道德高尚的绅士。从第二节开始,罗莎贝尔的梦越来越具体。因为梦的功用是保护睡眠;梦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而起,一要睡眠,二要满足某种心理刺激(弗洛伊德,1984:97)。罗莎贝尔饥肠辘辘,她最大的心愿是饱餐一顿,所以在第二节中她梦到和哈里吃午饭。午餐有汤、牡蛎、鸽子、奶油土豆、香槟及咖啡。这份午餐对于罗莎贝尔而言很丰盛,但也只是填饱肚子而已。梦中丰盛的午餐满足了罗莎贝尔的愿望。这样评论罗莎贝尔的晚饭,“罗莎贝尔在牛津广场买了一束紫罗兰,怪不得她才只吃那么一点茶点。其实在一家女帽店辛辛苦苦干了一天,光在里昂茶室吃了烤饼和煮鸡蛋,加杯可可,这么点东西实在不够”(Mansfield,1945:524)。19世纪80年代的调查显示,工人家庭的日常饮食中增加了果酱、人造黄油、蛋类、牛奶、咖啡、可可等种类,并且开始消费肉类罐头和更多的黄油和干酪(陈宇,2005:38)。相比之下,现实中罗莎贝尔的晚餐说明了她的赤贫。罗莎贝尔的梦的工作通过午餐这个元素把梦的思想从她的饥饿转换为丰盛的午餐。  罗莎贝尔的居住环境极其恶劣,因此在第三、四、五节梦中她成为众人的焦点,之后是订婚结婚。虽然罗莎贝尔梦见自己和哈里快要结婚了,但她仅仅躺在他的怀里,而没有发生其他关系。“梦是梦者清醒时所承认或赞许的倾向。有些梦是可被认为是满足正当的愿望和身体的迫切需要。这些梦不需要化装,因为它们在行使职能时并不触犯自我的伦理的和审美的倾向”(弗洛伊德,1984:107)。罗莎贝尔梦中与哈里的关系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禁欲主义观念。罗莎贝尔最后梦到她和哈里订婚后不久就结婚了,还去哈里的老家度蜜月。像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的青年女子一样,罗莎贝尔在梦中实现了爱情和婚姻的胜利。  “ 白日梦是幻想的产物,梦中的情景或事件,或用来满足梦者的野心或权力欲,或用来满足他的情欲。青年女子的野心集中于恋爱的胜利,所以多做情欲的幻想。”(弗洛伊德,1984:70)罗莎贝尔的梦是无意识的场所,她从丰盛的午饭到浪漫的爱情再到温暖的家。  二、罗莎贝尔的梦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处境的反映  罗莎贝尔的梦不仅是其个人欲望的反映,也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处境。“白日梦表达了现代个体的需求和向往、恐惧和焦虑”(汪民安等主编,2008:268)。罗莎贝尔的梦说明她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慰藉,而且还体现了罗莎贝尔对自己生存境况的恐惧和焦虑,表现了罗莎贝尔压抑的内心世界。  现实中的罗莎贝尔生活在无人交流的孤独环境中。她在公共汽车上的遭遇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漠异化的人际关系。罗莎贝尔在车上觉得,“四下有股令人讨厌的暖烘烘的人体臭味儿……她看到对面一整排的乘客人好像凝结成为一张张昏庸的直勾勾地盯着对面的人的脸。”(Mansfield,1945:524-25)目无表情的乘客表明现代个体被社会异化,表达了资本主义社会淡薄冷漠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表明,现代人为了生计疲于奔命,他们被社会压得失去了生活热情,失去了人性。  罗莎贝尔的居住环境表明她饥寒交迫、孤独苦闷的处境。她饥肠辘辘,甚至都爬不动楼梯,而且“她站在门厅里,看着面前的第一段楼梯,楼梯口那只信天翁标本的脑袋在小煤气灯昏暗的光线下,幽灵似的忽隐忽现,她差点都快哭出来了”(Mansfield,1945: 525)。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资本成为剥削人的工具,在资本家完成原始积累后,凭借其占有的资本享有奴役工人的地位,像罗莎贝尔这样的弱势群体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剥削。罗莎贝尔的生活状况是当时广大劳苦大众的缩影,他们在物质上一无所有,在精神上无依无靠。  罗莎贝尔在伦敦这座城市中备感冷漠和孤独,没有归宿感。她“从地板上爬起来,慢慢脱了衣服,把衣服叠好挂在搭在椅背上。她套上那件粗布睡衣,拔掉头上的发卡。然后她吹灭蜡烛,摸黑上了床,拉起毯子和千穿百孔的肮脏被子,紧紧裹住脖子,在暗处蜷成一团”(Mansfield,1945:528)。罗莎贝尔一无所有,没有钱,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诚如马克思所言,“他们(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无法统治下去了。社会不能在它的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即,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马克思、恩格斯,2009:39)。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1930)中指出,梦是长期极度不满的产物,是普遍的失意和压抑的症候(转引自Marx,1964:9)。罗莎贝尔的梦是她长期不满的产物,是她压抑的表现。她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失望,对社会不满,她希望过有钱人的生活,她的这些想法无人知晓,她也无法实现这些愿望。罗莎贝尔的梦反映了她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恐惧和焦虑。在罗莎贝尔看来,伦敦的街道模糊而神秘。“威斯特伯恩林看上去就像她向来想象中的威尼斯夜景一样,神秘莫测,一片昏暗,就连双座马车也像平底小船一样躲闪着来来回回,惨淡的灯光无精打采地摇曳着——火舌舔着湿漉漉的街道就像魔法鱼在大运河里游泳一样”(Mansfield,1945: 525)。对于罗莎贝尔而言,伦敦充满了神秘性和不确定性,她为自己的生存状况感到担忧。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2009:30),把所有人际关系都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罗莎贝尔在这座大城市里的生存犹如惨淡的灯光一样摇曳不定,她为自己的生活感到恐惧和焦虑。  结语  罗莎贝尔的梦不仅是她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20世纪初英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客观再现。曼斯菲尔德通过敏锐的现代意识把握了伦敦女性的孤独异化,透视了英国工人阶级悲惨的生存状况。罗莎贝尔的梦也透视了曼斯菲尔德初到伦敦时的孤独无助及其对伦敦的幻灭。虽然女作家在1903-1906年被父母送往伦敦女王中学学习,她对英国社会、政治经济了解甚少,“身处英国社会的边缘,她无法进入英国社会”(Murry,1936:352)。恰如罗莎贝尔在现实中永远无法进入英国主流社会,曼斯菲尔德初到伦敦时也没有被英国主流社会接纳。身为20世纪的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对世界有一种深切的责任,她尤其关注女性的生存境况。“曼斯菲尔德的创作自始至终纵览了整个女性世界的生活”(Fullbrook,1986:68)。女性的生存状况是曼斯菲尔德创作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