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2-12-31 13:31:36 发布

常州传统童谣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民俗文化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常州传统童谣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民俗文化[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常州传统童谣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民俗文化[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常州传统童谣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民俗文化[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常州传统童谣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民俗文化[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常州传统童谣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民俗文化[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常州传统童谣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民俗文化[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常州传统童谣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民俗文化[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一.常州传统童谣产生的土壤  常州自古富庶繁华。古人形容常州“上通京口,下引姑苏,襟江带湖,形胜甲于东南”,因区位优越漕运兴盛,商业繁华,故被称为“三吴襟带之帮,百越舟车之会”。宋朝时常州等太湖地区稻米产量一直稳居全国之首,百姓富足,衣食无忧,无怪乎陆游在《常州奔牛闸记》中要说出“苏常熟,天下足”的名谚了。同时,常州也是个重视文教的传统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学派”、“毗陵诗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等成为一时瞩目。近代以来,常州更是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经济发达。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崇文重教的风气使得常州的童谣也额外地多产,其也充分体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常州传统童谣的特点  童谣研究向来较少,虽然无人问津,但是其历史悠久、朗朗上口等特点而散发出的魅力却是掩盖不了的。周作人先生曾在《童谣研究手稿》中收录了常州的六首童谣,可见常州童谣特点比较明显。  (一)内容上  同全国其他地方的童谣类似,常州的传统童谣也是以反映社会习俗和儿童生活为主。但是在反映儿童生活方面,常州童谣的想象力往往尤为丰富,天马行空,如这首《东头牛来咧》“东头牛来咧,西头马来咧,隔壁张家大姐回来咧。戴格嗲花?戴格草花。牛螃踏煞老鸦。老鸦告状,告到和尚;和尚念经,念着观音;观音射箭,射着河蚬;河蚬唱歌,唱着大哥;大哥挑水,挑着小猪;小猪扒灰,扒到乌龟;乌龟放屁,弹穿河底;河勒唱戏,岸上看戏;长子看戏,矮子吃屁。”光从里面的意象看就让人眼花缭乱,觉得纷乱复杂,而实际上它也没有任何关联性,仿佛是随手拈来,兴之所至,符合儿童思考的无逻辑性。  其次,常州童谣中所包涵的“屎尿屁”意象尤为多见。如《扭摩扭摩》“扭摩扭摩,百病消磨,饭饭多吃,屎屎多屙,射水滴落落,放屁敲镗锣,屙屎棒头大。”再如《放屁歌》“一粒芝麻才开头,嗲人放屁嗡咚臭。臭来臭气还是他,他来他气还是他。拿把剪刀剐洞宫,剐出血来拨他吃。”这些童谣或是赤裸裸地表达出嫌恶之情,或是于此之中蕴含着对孩童的期许,希望自家的孩子身体健康,无灾无病。这三个意象虽然俗不可耐,但它们都来自孩童自身,是孩童了解自己的第一扇门,同时大俗之物往往更能引人发笑,是长辈和晚辈交流感情的好方法。  再者,常州传统童谣里面还有很多对弱势群体的取笑。如《亮嬷嬷》“亮嬷嬷,星星出。婆婆烧饭公公吃。公公吃着一粒沙,打得婆婆扁脂渣。”这一首表现了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柔弱,女性被男性殴打很普遍,用这样戏谑的方式表现出来,孩童不一定能体会,一笑置之但能深深映入脑海,老人念来却别有一番心酸。  再如这首《麻皮麻》“麻皮麻,偷琵琶,琵琶树上有条虫,吓得麻皮不敢爬。”很明显带有对麻子脸的嘲讽和歧视。《满天月亮一颗星》“关关夜饭吃大门。忽听门外人咬狗,拿起狗来笃砖头,反拨砖头咬一口。”这首童谣十分特别,它运用了颠倒的手法,人咬狗、狗打砖头、砖头咬人,正话反说,而这一首“亮月白堂堂,贼来偷酱缸。囊格看见格,瞎子看见格。  囊格听见格,聋子听见格。囊格喊出来格,哑巴喊出来格。囊格追上格,拐脚追上格。囊格捉住格,瘸手捉住格。”就更加容易看出其讽刺和嘲弄的意味了。这些是农村生活非常常见的景象,从中也可以看出农民并非那么淳朴善良,每个时代的人生活环境不同,人性却是相同的。  (二)形式上  常州传统童谣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常州方言编写和传诵。常州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常州名人赵元任先生所著《现代吴语的研究》指出,常州话分为“街谈”和“绅谈”,童谣的传诵都是街谈,即用下层群众的口语写成。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常州童谣虽然写成书面材料时看不出其在语言上的特点,但是若用方言来诵读就会发现它每一首都是押韵的,别有一番风味。另外常州话作为古方言其中没有翘舌音,所以如“三”和“山”这样的字在常州话里是同音的。  常州传统童谣在形式上主要可分为问答式、数字式和连环式,另外有很多单句可将它们单独分为三三七句式。  1.问答式你姓嗲张家大姐家来送盅筷。你姓嗲?  偶姓王;嗲个王?草头王;嗲个草?青草;嗲个青?碧绿青;嗲个碧?毛笔;嗲个毛?三毛;嗲个三?高山;嗲个高?年糕;嗲个年?1977年    2.数字式    2.1从小到大  2.1.1、一拍胸一拍胸,二打掌,三手心,四手背,五盅酒,六双筷,七托盘,八兰花,九炒菜,[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十个爪,灯龙筅箸龙筷2.1.2、稀奇歌1稀奇,杨柳树上结脖荠;2稀奇,烟筒管里钓旁皮;3稀奇,三岁娃娃担身机;4稀奇,寺姑婆招女婿;5稀奇,5个和尚睡在摇篮里;6稀奇,六月里烧火冻死在灶窝里;7稀奇,七着缸放在袋袋里;8稀奇,八仙桌放在景罐里;9稀奇,九节火车开到阴沟里;10稀奇,猫和老鼠连狗戏。  2.2反复    2.2.1、今朝礼拜三,我去买阳伞,落脱三角三,打只电话三零三,回去做瘪三。  2.2.2、从前有个老伯伯,年纪八十八。早浪头八点钟起来,乘八路电车,跑到八仙桥。买勒八碗八宝饭,一共用脱八块八角八。  2.1.3、赖学呸,钓乌龟,钓到一个驮乌龟,称称看,三斤半,烧烧看,三驮锅,切切看。三肚皮。呕呕看,三毛康。  3.三三七句式3.1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腊子开会喽。  3.2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  三.常州传统方言童谣中的民俗文化  常州人从小[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都是听外婆外公、爷爷奶奶念童谣长大的,如:“一望一个漏空,叫我一声舅公。”“一歇哭一歇笑,比利巴辣吹泡泡。”“大欺小,现眼宝,养了儿子大卵泡。”  “搀郎郎,等弟弟,掉落阿哥搀弟弟。”等等。这些童谣一部分表现了儿童生活,另一部分则反应了一地的民俗文化,可以说起到了儿童启蒙的作用,同时也是成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真实描摹。  (一)节日习俗  儿童对许多节日能有系统了解的来源之一就是童谣。如《观灯》“张姑娘,李嫂嫂,荷叶底下走三桥。  走格嗲格桥?甘棠桥,对鼓楼,鼓楼底下庙巷口。喏喏喏,嗲来咧?灯来咧。嗲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子门抢灯,五子夺魁灯,六六福寿灯,七巧灯,八马灯,九个仙人来捧灯,十全大富灯,阿末还有一条老龙灯。长———灯,短———灯,灯盏明,说弗尽,看看娘子散散心。”  这首童谣表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的盛况。三座老桥正是常州三桥,可见旧时常州闹元宵时要穿三桥而过,观灯也很有些讲究,但是现在三桥都只闻其名而不见其身。传统童谣为我们记录了这些老习俗,让年轻一辈能对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  (二)宗教习俗  自春秋时期(前547年)季札(季子)封邑延陵,常州就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虽然在古代地处偏远,但是常州崇文重教,且顺江而下是交通枢纽,所以常州受儒释道传统文化影响甚大。佛教寺庙在常州颇为多见,其中以唐永徽年间建造的天宁寺最富盛名,乾隆曾三下江南来拈香。但到近代,封建统治土崩瓦解,人们的传统观念也似乎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这首“山浪有只庙,庙里有只缸,缸里有个小和尚,嗯呀嗯呀要吃绿豆汤。”再如“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一开开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开口笑。”更有甚者“正月正,灯笼马灯闹盈盈。二月二,葫芦茄子齐下地。三月三,荠菜花开穿件单布衫。四月四,新蚕豆子初上市。  五月五,挂格鸭子袋过端午。六月六,[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猫狗宗牲洗把浴。七月七,买格西瓜切呀切。八月八,八个喇痢爬宝塔。手一塌。脚一滑。八个喇痢全掼煞。”最后一首中“八个喇嘛全摔死”颇有些对传统宗教观解构的意味。这些童谣说到底还是农村人所编,一来他们的宗教观念也不深厚,二来对此的理解也不够,但是八月八观塔等习俗还是在这其中体现无疑。  另外这首《一螺巧》“一螺巧,二螺笨,三螺掮棒头,四螺全弗识,五螺富,六螺穷,七螺挑粪桶,八螺做长工,九螺骑白马,十螺坐官船。”  讲的是手相问题。手相来源于《易经》,它是儒教经典,长辈们往往抱着孩子细数孩子手上的螺来为他们预测前程,大家对此的态度以半信半疑居多。但从中可以看出宗教习俗对百姓的影响。  (三)劳动生产习俗  旧时常州一直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主,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故产量颇为可观。因此反映劳动生产习俗的童谣是最多的。如《牵砻汰砻》“牵砻汰砻,筛筛簸簸。筛着细细,吁一个呱呱,呱呱养一个呱呱子,羊狗塘勒煮煮,马桶盖上切切,一切四丫,老大一丫,老二一丫,老三一丫,还剩一丫,囥勒老三格枕头边,老三夜里出来撒场尿,偷偷摸摸吃落着。”“牵砻汰砻”,是一种农活,似类牵磨,长辈模仿干活时的动作,拉着小孩的手臂前后动,以增加孩童兴味,其中老三偷吃的场景,则极富孩童天性,生动有趣。再如这首《打麦》“打麦打到正月半,龙灯马灯真好看。打麦打到二月二,葫芦茄子齐下地。打麦打到三月三,夏菜花开穿件单布衫。打麦打到四月四,一个铜钱四个字。打麦打到五月五,买个猪头过端午。打麦打到六月六,猫狗众牲洗冷浴。打麦打到七月七,买个西瓜登勒桥上切呀切。打麦打到八月八,八个瘌痢爬宝塔,手一滑,脚一塌,八个瘌痢齐掼煞。打麦打到九月九,九根头发绕瘪鬏。打麦打到十月十,十子街上讨饭吃。前门讨弗着,后门讨着一个冷糰子,一头屙屎一头吃,半个漏勒茅坑勒,害着叫化子气煞着。”这首童谣借打麦之名实则却是将一年到头的重要生产活动和习俗传统都粗略地讲了一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气候时令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这也是农民对日常生活的总结和概括。  传统童谣中蕴含着先辈们的生活经验及处世智慧,蕴含着他们对我们的期许和盼望。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们的生活场景,看到那些已经被现代文明所掩盖了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能感受到那浅显但又精微的语言所带来的魅力。常州童谣只是童谣大家庭中的一员,希望其他各地的童谣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焕发起新时期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和游戏作用,别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流失殆尽。标签:上一篇:《中华谚语志》谚语形成地域性特色的相关因素[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