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顺镇民间故事传说 30页

  • 87.87 KB
  • 2022-06-16 13:18:30 发布

河顺镇民间故事传说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河顺镇民间故事传说河顺镇民间故事传说2010年09月05日  第二节民间故事--十四卷六章(二)  、河顺民间传说  马都堂轶事  马姓是马立因避元末战乱,携全家迁来,至今已24世,早在第三世时,马家开始有人剧举官。  马麟,马喁(应为去口右添页)长子,钦赠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即都堂官职,为马家第一个都堂。  马文生,马麟之孙,明成化庚子科进士,授巴陵县知县,后调兴化县知县、密州知州,明宪宗朝(1465)升任钦赠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为马家第二个都堂,河南豫剧《搜杜府》中之马大人,通名马文生即其人也。   据民间传说:马文生在订婚时,订的东曲阳申姓之长女,后来申家看到马家是都堂,长女没有二女长得漂亮,为了结交马家,到结婚时,把二女嫁给了马文生,坐轿到家,入了洞房,马文生看到不是原来的妻子,这一个比原来的妻子更漂亮,马文生就问新媳妇说:"我原来看到的不是你,为什么你来了?"新媳妇就把她父母的打算说给了马文生。第二天,马文生派家人去对申家说还要原来的长女,申家看弄巧成拙,只好又把长女嫁了过去,这样,马文生就娶了申家的亲姐妹二人。后来,马文生居官后,晚上,大媳妇给他洗脚,用手给马文生洗脚心的瘊子,马文生说:"不要动它,这是我的福气,这叫脚踏全猴。"大媳妇没坑声,悄悄地抬起脚叫马文生看,原来他俩脚心都有瘊子,马文生长左脚,大媳妇长右脚,是双脚踏全猴,马文生哈哈大笑说:"真不愧为都堂夫人,你的福气不小啊?"这就是马文生有趣的婚姻故事。  马卿,字敬臣,号柳泉,明弘治乙卯科举乙丑进士,明孝宗时(1488)为都察院都御史,现有明嘉靖十五年润十二月朔又十二日,嘉靖帝遣河南布政使司左参议李宗枢,祭奠已故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卿一篇。以后七年,南京光禄寺卿马理,将祭文刻在一座龟驼龙碑上,字迹有四寸见方。这是马家第三任都堂。  马家自马麟至马卿祖孙四代,三个都御史,辅佐皇帝六人,其后人才辈出,居官者不凡其人。  王书判  清朝诗人。据传说:柳泉的戏楼,就是王书判从开封打来的小样,该戏楼在方圆几十里是最好的一个戏楼,其他村修建戏楼都来柳泉村脱戏楼小样,有许多老唱家来柳泉一唱,总是说:这个戏楼音响特别亮。  豁子山的传说  武德十年(公元619年),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带领人马前往洛阳平定叛乱,当一行人马行至今黄家坡附近的推倒山时,被绵延不断的大山挡住去路,此时的人马又累又乏,饥渴难忍,且重任在身,尉迟将军十分着急,可又无良策,不觉怒道:"上天不负我,让我一鞭子打出一条路来。"随即抽出鞭子向山的方向狠狠地抽了一鞭子,说来也怪,当尉迟将军的鞭子落下的时候,推倒山的山顶却倒了一个豁子,真的象鞭子打掉的一样,尉迟将军的人马顺利通过,后来人们就把推倒山叫成豁子山。  苍龙爷成亲   相传很早以前,东牛良村的苍龙爷来东皇墓村查旱,锣鼓喧天在街上游行,走到李姓的一家门口,有个美貌的小女与她嫂子在门楼上看到苍龙爷过来,小女开玩笑的说"苍龙爷真好看",她嫂子顺口答到:"你嫁给他吧",到了晚上这个小女就突然死了。以后人们议论纷纷地说这个小女跟着苍龙爷当龙母去了,从此以后两个村就成了神亲。东皇墓村的人认为苍龙爷成了本村的女婿,每年一到天旱就去找苍龙爷这个女婿要雨,把他抬来查查旱情,来了后因他是女婿也就无拘无束了,有的开玩笑说:"老女婿得给打个编手下些雨吧"?有的干脆就上头摸脸,往脸上摸黑模红,为苍龙爷拌个小花脸,锣鼓声笑声热闹非凡,以后每次来了都是如此,就这样神亲就越供越亲,越拉越紧。在旧社会通往山西的路就从东牛良村过,东皇墓村人到山西办事,无论去回,只要到东牛良村,都会受到热情招待,无论亲疏,吃喝都一应供给。由于神亲关系现在东牛良村和东皇墓村仍然保持着友好往来。  黑龙爷显灵  塔子驼村塔珠山的西南边有个黑龙庙,庙内的黑龙爷很灵从事,从事是有求必应,人们每年一到天旱就去烧香磕头东黑龙爷降雨,有时一求确实也能下雨解除旱象,所以后来在人们心目中认为黑龙爷真灵,直到现在还是一遇天旱就去求他降雨以成为习惯。  在很早以前段家窑村有个富豪叫段满仓,他跟着人们去求雨,在黑龙爷面前大冒狂言,说什么:"你是塔子驼黑龙王,我是段家窑段满仓,你能九年不下雨,我有十年老余粮,你再打九年不下雨,我有几百头老绵羊。"他说的话激怒了黑龙爷,没有等他回到家,天上就黑云滚滚闪电雷鸣,倾盆大雨下的沟满河平,把段满仓的田产壮园冲的墙倒屋塌,粮食绵羊冲了个净光,还把村南的围山城冲的沟沟洼洼,后来人们对他很忌恨,说他不该在黑龙爷面前胡言乱语,段满仓也低着头说:"没想到黑龙爷就这么灵。"   凤凰山的神奇  风凰山位于东皇墓村东南边,周围三棱伏地,三柱顶立,中间象个馒头突起,战争年代,据本村老民兵们传说:"此山的馒头顶有起伏之灵,有助于民兵战胜敌人之援助,它时而起高,可以观察敌情,时而伏低,可以隐蔽自身来还击敌人",当时在这座山上作过战的老民兵们都有这种同感心里,为战胜敌人独有其特,因此传说至今。  铁腿徐朝  铁腿徐朝是在大清同治年间的一个壮户人家,当时家庭比较富裕.为了自家防卫不受外人欺负,就学了一身好武艺,特别是两条双脚练得功夫最深。有一次他赶着牲口去水治驮东西住了店房,碰到一个小恶霸,蛮不讲理,他的马就可以随便到别人的牲口槽里吃草吃料,徐朝劝他不要这样,小恶霸不服,要和他见个高低,别人劝徐朝说"人家一直是这样,谁都惹不起,你忍着点算了",徐朝一点也不让,那人也是一身好武艺,二人说着吵着,就交手打了起来,过了三五个回合,小恶霸渐渐招架不住,徐朝越战越勇,小恶霸一看不行就往树后一躲,徐朝一拳过去把树创了一批,小恶霸吓得急忙钻到槽底下,徐朝用腿一扫,大槽头就被扫成两截,小恶霸浑身哆嗦,喊爹叫爷,磕头求饶。从此人们就给徐朝送了个外号叫铁腿徐朝,并一直流传至今。  魏大奇奇人传奇   清光绪年间,兵荒马乱,响马横世,民不聊生。魏大奇为保一方平安,投于段家窑村段老玉门下习武为大师兄,人称铁拍脚,师弟塔子驼村徐良,人称铁腿,大奇使一口150斤重的样刀,挥舞自如,龙飞凤舞,力大无比,有黑虎星转世之传说。出师后,北岗岭、桥岭、磊口岭一带土匪响马闻风丧胆。当时,河顺集四周筑有寨门,正北在粮店东墙外,北小池西砌石圈门,正东在原完小东楼偏北,朝正街砌有石圈门,正西在政府南魏用太、马保昌中间砌有石圈门,正南在魏君芳家门口,小桥纯礼门口建一木制大门,白天有人看守,夜间四门紧闭,森严壁垒,固若金汤。  是年京城开科选武,魏大奇前往应试,刀、枪、剑、戟样样精通,跑马百步箭穿杨,眼看总兵之职在望,力举样刀时,眼前恍惚,两端黑气缠绕,举未过预,扫兴而归。  回乡后耕种田园抽空习武,练武厅就在魏用端家老堂屋。一日其外甥从留马村跑来,后边三十余人追打,大奇深感不妙,想是外甥惹祸,怀抱幼子上前劝阻,并许诺道歉赔偿,众人不服,欲将后生勒死,甚者上房揭瓦。大奇一怒之下暗使内功,顺手一推,将8人打翻在地,众人见状抱拳领教返回,后有民众传出歌谣:"留马营里去搬兵,来的快,走的松,武器丢了一大群,你看河顺家威风不威风。"  魏大奇家开一杂货店,三日内要派家人赶骡子到水冶进货一趟,去时大奇亲手备足有余的草料,连去几次不见草料余回。一日家人说草料不够用还需加添,大奇追问才得知,返回时路过珍珠泉,在路过马店喂牲口,铁门寺方丈欺负过路人,牵寺内牲口来店同吃,家人害怕惹事,故未明说,大奇暗想方丈知吾,想必寻事会吾,也罢,即随家人前往,返回店里喂草料时,方丈牵牲口来喂,大奇上前一脚将丈余石槽踢于空中,盘旋两圈直插院内土中一人深,方丈见状抱拳相迎至寺中,设宴款待,言道久闻大名,今日见教实乃名不虚传。   魏大奇36岁时,怀庆府知府闻知大奇武功十分了得,特聘前往府衙教练,兼押送重犯,并与知府明誓称朋,十余年从无差错。一次押解山东响马前往云南充军途中,路过神农险道,被响马埋伏团伙劫犯。大奇无脸交差,急转怀庆府请罪,知府念亲朋之义,押转彰德府瞩年兄吴知府关照。吴长子吴方、次于吴凯尚年幼,聘大奇带罪教习二子武艺,同僚子弟亦前往习武,彰德六年有余,大奇深感官场险恶,自身日渐衰老,呈情知府获准还乡,益养天年。正值严冬,大奇回家过年团聚心切,归心似箭,知府劝阻,大奇背包欲走,知府讲明试教武功,当即十余名后生将大奇团团围住,大奇万般无耐,提神运气,使出摇山功,只见将身一晃,后生全然倒地,大奇顺手从烧得正旺的火炉上取出火口徜徉而归。  大奇回归故里,立誓再不出门,只在家中收留本村顽童习武防身。年七十余病世,葬于横水镇海凹村西坡。怀庆知府升迁朝中任职,得知大奇病故,奏于幼年结交朋友光绪皇帝,呈明大奇功高原委,皇上恩准,刻石纪念。现魏大奇坟前竖有一石碑,高1.2米,宽0.6米,隶刻碑文"皇恩钦赐监园之职"。  庞知州传闻  传说很早以前,庞村住着一位庞知州,势力非常大,家有好地上千顷,金银财宝不计其数。有一次,一位要饭的人,到他家要饭,家人不但不给饭吃,反而大打出手,吵闹声惊动了庞知州,就出来查看竟究,问明原因后,庞老爷说:"给他点吃的让他走吧,反正他拉屎也要拉在咱的地上",要饭人听后十分生气,就下决心向西直走,总要走出你的地界,不在你的地上拉屎,要饭人走啊走啊,走了三、四十里,才赶紧解手,心想:这一回总要脱离你的地盘,谁知一打听,自己还是把屎拉在了庞知州的地里。  传说,枣园村东大井就是庞知州为其女儿打的井,打井时很硬很硬,为了打成井,庞知州贴出告示,谁来打一柳帽土石,谁就得一柳帽铜钱,来了很多很多人,才算把井打出来了。后此井一直供应周围村庄的人吃水浇地。1958年,庞村为了寻找地下水源,在村西40亩地(传说此地是庞知州家的花园,有一眼活水井,庞家败落后,用铜瓦盖住埋了)打井时,打了2米多深,挖出了许多锅、碗、瓦片,还有房基地根基、水道等遗址。  龙母奶奶庙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婆婆洞前住着一户贫穷农家,夫妇膝下一男一女,男6岁,女8岁,一日姐弟上山挖野菜,在婆婆洞内姐挖到一圆球,光滑如镜,五光十色,光彩夺目,姐弟争相观玩,回家后弟要玩球姐不让,母斥姐,姐贪玩吞于口中,不觉咽于腹内,顿时变一飞龙,摇头摆尾,腾空飞去,母大惊,急追至奄里沟东山南坡下没追上,一气之下。跺了一脚,大石上立显二指深脚印,龙女正飞间,忽闻母亲哭喊,回头相望,见母亲情深难舍,一股心酸落于平川,变作一架山,就是现在的白龙洞山,其母追女未果,泪落小沟内,变一涌泉,眺望西北,观山气绝。后人为纪念真龙出现,在龙池北岸,脚踏石印边盖了一座龙母奶奶庙,近年香客捐资重修,游人香客如云,善男信女日夜守看。  皂角树传奇  在马家山东庵沟村内,有棵千年古皂角树,因它位于古相州六寺院之首武平寺--一寺辖三庵之地,故有很多传闻故事。  传闻一:梦中长树。很早以前,武平寺东庵内住着尼姑师徒三人,一天,老尼五更梦见一老人,座在庵门东边石头上说,他口渴得很,要老尼给他一碗水喝。老尼心慈,就到屋内端水,谁知,等老尼端一碗水出来,却不见了老人,只见石头上有一扁圆形豆粒,老尼拿起来看了看,也看不出什么名堂,随手扔到墙外,将自己端出来的水顺着墙也泼了出去,正巧水与豆粒搅在了一起,刹时,长出了一棵小树苗,并慢慢地长成了大树。老尼醒来,觉得很奇怪,心想,做梦未必是真。天亮后,老尼开开庵门,大吃一惊,只见在梦中的石头上果然有一个扁圆形豆粒,老尼小心翼翼地把豆粒拿起来,种到墙外。几天后,长出了小树苗,老尼十分珍爱,严加看护。几百年后,就成了现在人们供奉的古皂角树。   传闻二:皂角树行医。庵中三尼姑相依为命,有一年,一尼姑一病半月不愈,老尼用尽办法也不见好转。一夜,老尼梦见一老人手拿一皂树叶说,你徒儿有病百药无效,此叶一服就好,咱是邻居以后有事相互帮助吧。说罢,把树叶放到桌子上。老尼醒来心疑,但一看桌子上果真有一树叶,心中又惊又喜。她拿起树叶,本着试试看的心理,让徒儿用水服下,果然病好。自此,三尼有病就服皂角树叶,每每见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到老皂角树下求医拜药,皂角树上的任何枝叶也能治病。  药王庙的传说   药王医学家孙思邈,乃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隋文帝开皇元年生。孙思邈,自幼聪明,过目诵千言,有神童之称。稍长博才多学,尤擅长医术,唐时曾任"承务郎"之职,返乡后以四海为家,为民治疮医痍,撰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其它名著,为中华民族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药王孙思邈的一生是为人类奉献的一生,据书有关资料记载,一次药王在京给李娘娘治病,愈后皇上唐太宗感恩不尽,要封官进爵,孙思邈执意飘然而去。途中,见送殡之棺滴血殷红,药王断定此人非死,要求主人开棺验症,主人将信将疑,又见药王态度诚恳,只将棺材打开,药王一穴针下,死者死而复生,不料死者乃一孕妇,不久又生其子,母子得生,感恩不尽,问药王家乡居住,药王答曰:南曲阳圪针村是也,言讫不见。后其子得第,寻药王孙思邈至此,遂修庙盖祠以报再生之恩。药王庙东西长37米,南北宽37米,占地1370平方米,庙内建有南北东三殿,南三门,北三门,钟鼓二楼,东殿为药王殿,药王尊坐正位,头冕旒顺天冠,身着黄袍,手执药签,其兄其弟列坐两侧神采奕然,北殿广生,南殿为南海关音菩萨,列尊神像态各异,栩栩如生,自建庙以来,求药拜神者终日络绎不绝,凡有求于药王孙思邈者,不论抽签拜新病旧病,百病皆除无不应验。香客有远道而至者,感功德遗物赠金,近者修缮庙宇绘塑全身,药王庙昔日曾三次重修,已巳年(公元一九八九年)第四次复修。  血柏  血柏长在上坡村土地庙前,高10米有余,树粗成人两搂搂不住,是所谓千年松树万年柏,谁也不知长了多少年,称其血柏是因为在方圆几百里没有此柏,在树上随便折一枝,中间的木质是血红色,当地人传说树已成仙(呼柏仙)。说也神奇,此树很有灵气,能保人平安,让人长寿,本村及邻近村庄的人在此树下任干儿的不少。土改时期,政府号召破旧立新,要出掉血柏,全村人谁也不敢下手。本村有一个性格粗鲁、爱出风头的人,自报奋勇,带着手锯,上树锯头,第二天,其妻无病突然死了,人们更加相信,传说此树神乎其神。  三尊神与花山  传说,光绪年间,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不收,人畜饮水更加困难,人们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有一天,上坡村三个顽童,在郭姓坟后山脚下玩耍,各自用尿泥捏成神像之物,用小石板修成屋形,跪倒在地求雨并许诺三尊神像如果在三日之内能下透雨,就盖庙敬之。不料,第二日,在花山上空有一块黑云下起了倾盆大雨,还是只有上坡之地落了透雨。从此,人们七月便盖庙敬之,庙曰三尊庙(修公路时已毁,只留下一块碑)。每年上坡总是偏雨,邻近村庄感其神灵,就把神偷走,后有善人追寻,不得不送回。但在送神之夜,看到花山周围到处都是火苗,像是春天的红花似的,不敢从正面送神,而绕道山后去送,不料在夜里迷了路,在苍龙垴山下转了一夜。从此,此山就改成了花山。  小砦山的传说   其山象一个圆台山顶长满了松柏,山腰果树缠腰。传说此山是一座活山,里边住有金鸡,当外寇来犯时,人们得到消息及时上到山顶,口中念动真语"金鸡、金鸡",高声念三遍,此山就会慢慢上长,奇高无比,陡峭难攀,使敌不能侵犯。  后来,有一南方传教士,来到此地,看上了一棵歪脖子酸枣树,当时正有一农民在此锄地,他就用重金将此树买下,不料,此树正是打开小砦门的钥匙,传教士买下后,就把山里的金鸡掏去了。从此小砦再也不会高低了,成了一座死山。  1958年,在河顺公社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井上村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在山顶上栽上了松柏,山腰栽上了苹果、梨树、桃、杏等果树。后不断绿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苍龙垴的传说  苍龙垴海拔787米,是河顺境内最高的山。传说:此山原来是从北方用金蚂蚱拉来,路过此地,在此少作歇息,正好有一放羊人在此放羊,赶蚂蚱拉山的人就问放羊的人说:"你看我这个蚂蚱能不能拉动这个山?"放羊人心想,如果你拉走了这个山,我还去那里放羊?就说:"你这个蚂蚱拉不动",说也奇怪,蚂蚱用力一拉,拉山的套断了,结果山没有拉走,留在了此地,现在山上有一个大孤石,孤石上留有当年蚂蚱拉山时的铁环。   这虽是个传说,但在这美丽的山上却发生过一起英勇悲壮的故事。1943年春,日本鬼子扫荡林县,分数路对马鞍山革命根据地进行清剿(当时林县八区区政府设在井上村)。有天拂晓,民兵发现敌人从黄家坡方向顺大路上来了,区委书记张冀凯立即组织干部群众转移。但所有的山路都有敌人纵横交叉前进,即梳篦战术,为了保卫家乡,井上村民兵往马鞍山的最高峰苍龙垴转移,准备阻击敌人,掩护群众。不料日寇却早已占领了苍龙垴,遭到敌人的伏击,李二和、徐金堂、徐锁的、李松吉四位同志光荣牺牲。等井上村大部分群众转移出村后,区干队部分队员和部分群众也准备山上,一出村就听到苍龙垴上响起了枪声,知道已有敌人,这时,从东马鞍过来一路敌人,从付家沟也过来一股敌人,大路上是敌人的大队人马向河顺集方向前进,还有一股敌人从付家沟向百石湾方向前进。区干队的部分队员和群众不得不隐藏在苍龙垴半山腰的一些凹处,不敢出声,日寇走后才出来。为纪念英勇献身的民兵战士,1966年,经过上级政府批准,将此山改名为"抗日垴"。  李同春  李同春,同治年间(1862)出生,河顺镇井上村人,曾任河南省书办。其传闻很多,这里单说一件事:  当时,井上村有一座庙宇,大约有一亩多地,因没有院墙,本村人想把庙院垒一下,但邻村来本村担水(因其村没有活水)需要经过此院,硬是不让垒,井上村人说,墙外有岗,岗上有路,可以从外边走。邻村人说,墙外有岗,岗上无路,怎么走?垒成后就被推到,结果没有垒成,两村形成了官司。结果相持不下。后来本村百姓凑了些钱,找到了时任河南省书办的李同春(当时河南省省会位于开封市),李同春对去的人说"既然来了,就多住几天吧",结果一住就是20多天,期间也不说官司一事,去的人住的吃不住劲了,就提出了回家的想法。李同春见他们要走,也不挽留,就说"你们要回就回去吧,官司可能也差不多了,院墙也该完工了"。原来去的人给李一说,李同春一查档案,原来在林县当县长的是王二根,他就给王写了一封信,让其亲自到现场查看一下。县长亲自带人到现场看了一看,就把问题解决了。  秦大汉传奇   古时候,村里有位叫赵有财的大富豪,村里一半房子和土地是他家的,家里鸡鸭猪牛羊马成群,车子成队、佣人佃户成百,但他心地善良,帮困济贫,在这一带挺有名气的。  在村东南十多里的磊口,有伙心狠手辣,作恶多端的抢盗,头领叫石鸡的王。这天,赵有财接到石鸡的王送来的黑贴儿,让三天之内准备三万白银,到时来取,否则,杀人放火,鸡犬不留。赵有财吓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慌忙去找好友秦大汉。  秦大汉身高大二,膀宽三尺,浓眉大眼,日食三斗,力大无穷,百步之内掷碗口大的石头百发百中。秦大汉让赵有财在村口的西山坡上多备碗口大的石头。赵有财赶忙在西山坡上整了片"鳖盖儿"形坑,碗口大的的石头堆如山。从此那个山坡就叫"西鳖盖"的。三天之后,石鸡的王领着队伍,拿着刀枪棍棒,骑着高头大马,前来讨钱。刚走到村口,头顶上响起一声炸雷"站住",抬头看见西山坡上站着一个铁塔似的大汉,手里拿着碗口大的石头。"你是何人"石鸡的王问道"为何拦住爷爷的去路"。"我是赵有财的好友秦大汉,如你担敢前进一步,我手里的石头可不长眼。"石鸡的王仗着从多势众,挥舞着马鞭子率先向前冲去。"着石头"秦大汉一声怒吼,两块石头脱手飞去。头一块石头将石鸡的王手中的马鞭子打飞,后一块石头将马缰绳打断,那马惊得一声怪叫将石鸡的王掀翻在地。石鸡的王吓得体如筛糠,一个劲儿的磕头求饶。秦大汉晃了晃手中的两块碗口大的石头,高声说道:"起来吧,以后不准再为非作歹,更不准进村子半步,否则定要尔的狗命!"石鸡的王连声应允,抱头鼠窜。  赵有财为感谢秦大汉,要将村南大路边最好的那片地送给他。推让再三,盛情难却,秦大汉只好收下。以后那片地便叫"秦家沿",旁边一条沟叫"秦家沟"。   后来,石鸡的王勾结贪官来捉拿秦大汉。秦大汉用石头砸死石鸡的王和贪官后,携家眷流浪江湖而去。据说最后流落到了山东,他的后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琼。  赤手打南京  清朝乾隆年间,南苇底村有位放羊的后生,名叫管三平,人送绰号"管铁锤"。他自幼酷爱练习武,但家穷拜不起师傅,听到别人练武手就痒得慌。于是每天早晚他就对着羊圈旁的一块巨石,又是拍掌又是擂拳,天长日久,手上渐渐有了功夫。他把羊撵到山坡上后,就把看到别人练武,耍社火的动作,结合动物间奔跑打斗的样子,摸索苦练起来,后来竟练成了一套步法矫健敏捷的拳术,定名为"管家拳"。  村里一位姓高名玉的商人,样子文诌诌的,他带着花椒到南京贩卖。南京的一家老虎店以高价收了花椒,让他三日后来领款。谁知三日后高玉来领款,老板一声吆喝,出来一帮打手,一个个皂布靴子一身清,白毛巾勒头,横眉立目,气势汹汹。老板不紧不慢地说:"你也不问问,我们这里是打出来的朋友,打赢了该多少给多少,打输了那就羊粪蛋下坡--快滚!""好,你等着!"高玉说完转身就走。店老板送到门口笑哈哈说"欢迎再来。"  古时候交通不便,来回一趟需半年时间。高玉回到家后,来找管三平,把经过叙述了一遍。管三平听后义愤填膺,大声说道:"大哥,明年我跟去讨回公道!"高玉感激地说:"谢谢大兄弟,到时我雇人给你放羊,讨回的钱给你一半。"第二年收获花椒后,高玉和管三平带着更多的花椒来到南京老虎店,高玉对店老板抱拳说道:"我又来了,希望这次能成为朋友。""欢迎欢迎"店老板依然笑哈哈说。随后,称了花椒,定了价钱,并约定了三日后比武。   第四天早饭后,在老虎店前宽阔处摆开了场子。河南人又来南京卖花椒比武讨债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南京城,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高玉和管三平挤进了场子。众人见他俩穿着大襟褂子,大档裤子,尖口鞋,辫子在头上盘着,土头土脸,人单势孤,有抱怨的,有担心的,有嘲笑的,众人议论纷纷。  双方当众宣布了规矩,比武便开始了。河南出场的只有管三平,对方首先出场是个高大壮汉,俩人过了几招,管三平手一挥喊了声"照上",迅速一猫腰,对方"哎呀"一声跌坐到地上,抱着脚直哼哼。有人上来扶他却怎么也站不起来,拨下靴子一看,脚上血汩汩流着,五个脚趾折了三个。店老板连忙说换人。第二个出场的是个矮胖子,对打中时时提防着伤脚的教训。管三平一跺脚喊道"照下",手轻轻一扬,对方惨叫一声昏倒在地。众人细看,只见那人左腮帮子上肉不见了,牙齿有的歪着,有的掉了,颔骨下垂着,血流不止,样子惨人。众打手也都是当地一流高手,却没人再敢出战,店老板只好把二年的货款如数交还。他俩得款而归,既讨回了公道,又为河南人争了脸面。  回来后,高玉坚决按诺言办事,管三平有钱后买庄子买地,生活过得其乐融融。后来,管三平和子孙死后都安葬在村北一土岗上,那岗至今仍叫"管家陵"。据老人讲先人曾在管家老坟上看到记载管三平事迹的墓碑,可惜战乱年代被毁。但管三平赤手打南京的壮举永远被人们谈论着。  神眼匠   清朝末年,南苇底村出了位远近闻名的"神眼匠"。"神眼匠"是个木匠。原名仁金彪,自幼聪明好学,爱琢磨,肯下功夫。少年时跟一位好木匠学艺。师傅性格古怪,凡来学徒者,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让自个练习摸索。以此来磨练徒弟的意志和能力。他对各种工具反复观看,揣磨其特点,刻苦练习方法和技巧。学刨平时,师傅扔给他一个小刨子,刨了一阵子,他对师傅说:"太不好用了,""你有好刨子就用好刨子,"师傅说了一句仍继续干活。他对着刨子琢磨了好久,掂起斧子"啪"的一声将刨子劈为两半,师傅白了他一眼,心说看你下午用什么刨,到时候再算帐。午饭后,别人都回去休息,他独自在那儿制造起刨子来。下午干活时,他手里便有个崭新的刨子,"哧啦哧啦"刨得好。师傅趁他去解手,拿起新刨子一试,嘿,确实好用。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从此,对他另眼相看,把自己所有的本领全传给了他。  一天,师傅让他和师兄们到水冶给一个财主合柏木棺材。凡是让木匠到家中干活的都是要求精细的人家。师兄们嫉贤妒能,暗暗合计借此机会,要好好惩治他。让他干又苦又累的开料活,柏木坚硬就更不好锯了。但他把锯锉磨得无比锋利,干起活来比别人快一倍多。这天傍上午,仁金彪开完料坐在那里喝水歇息,师兄们刨边合缝,刨了一遍又一遍,不是这里高就是那里低,总也合不严,眼看该吃饭,主人都不耐烦了,师兄们脸红脖子粗,汗流满面,甚是尴尬,"决不能给师傅丢人!"仁金彪想到这里,"呼"地站了起来,走到跟随前说道:"让我试试。"他看了一眼两块板,提起刨子各刨了三下,说道:"好啦,准备吃饭吧。"众人将信将疑,对起来一试,果然是严丝合缝,大家口服心服,后来几家财主点名让仁金彪专管刨边合缝。从此,仁金彪在水冶一带名声大振。  又一年,漳德府翻修官府,调动了附近的所有能工巧匠,仁金彪自然也来参加,当封檐需要测量两边高低是否一致时,仁金彪站在远处望了一下,高声喊道:"左高右低差三分。"人们拉起尺子量后,一点不差,惊讶赞叹声此起彼伏。仁金彪得了个美名"神眼匠",一直流传至今。  清凉山和清凉寺的传说  一   相传,文王伐纣后,云霄、碧霄、琼霄三姐妹被封为神,云游占山,三姐妹架云从空中经过,看到清凉山挺拔秀丽,山青水秀,冬日和暖,夏日清凉,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扶云降至山顶,可看到这块风水宝地已被人占,并插宝剑为记,三位仙姑心生一计,就将绣鞋埋在宝剑下,隐居云中,等南顶老爷返还,双方为占山发生争执。当南顶老爷发现自己的宝剑插在绣鞋内时,顿觉丢脸,一气之下,往南走了二百多里,占了一座不如清凉山这块风水宝地的南塔山。因仙镜清凉,清山绿水,树木参天,故名清凉山。  二  传说:清凉山原来也是一个普通的山,只是比周围山头略高一点。古时候,洪水、野兽横行,每次袭来人们都付出沉重的代价。有一年一位叫清凉的和尚云游到此,正好碰上洪水袭来,清凉和尚指挥众人跑上最高的山头躲避。洪水中一条吃人的恶龙涌起数丈高浪头向那山头扑去,神通广大的清凉和尚念动咒语,将山头猛长起来。洪水上升,山头上长,洪水降落,山头变低。就这样斗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清凉和尚和恶龙两败俱伤。清凉和尚没来得及把山头降为原样就身亡了,所以至今仍高高地矗立着。人们为纪念清凉和尚,便把此山叫做清凉山,并在山顶修建了清凉寺,每年都要上山顶祭拜。有的人患了伤风感冒之类的病,爬山祭拜后出了一身汗,病就不药而愈了。于是又有上山能治病的说法,而且越传越神。后来人们把春季百花盛开的三月十五定为香烟会,既能上山祭拜,又能赏花观景,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三、金牛池  (一)传说清凉和尚与恶龙斗法时,人们都躲在山上,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都取自一个不大的水池,而那水池始终是满满的,无人用也不溢,人再多用水也不少。原来,每天夜深人静时,有只金牛悄悄往池里送水,只是这秘密谁也不知道。   数百年以后,一年大旱,井干河枯,清凉山顶上池里的水也大大减少,勉强够用。一天深夜,看管清凉寺的人起来解手,看见一只金色的牛正要把头伸到池里,他以为牛要喝水,害怕把水喝完,急忙拿起一根木棒,狠狠向牛屁股打去,牛被赶下了山。第二天深夜金牛照来不误,看管清凉寺的人发现后,便唤起更多的人围打金牛,金牛吼叫着,一留火星朝西南跑去,再也没来过。池水很快就用完,成了干池。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金牛是来送水的,错打了金牛,然而后悔也迟了。为了向金牛表示深深的歉意,便将水池命名为"金牛池"。  (二)清凉山顶,有个山泉(现有遗址)名为金牛池。传说,此池原是自来水,清澈透底,甘甜可口,池边有一棵独特的棒棒树(现存),饮之能治百病。池水一年四季平满,每年三月十五此山庙会,上千人吃水也用不完,水总是平满,说是金牛从东海送来….  清高宗年间,有一看庙的,每晚总听到咕咚,咕咚…的响声,感到实在烦人,于是就大着胆子出来看个究竟,当他走出山门,乘着月光,远远看到一头黄牛在池边,误认为牛在喝水,就悄悄地溜到牛后,用粪杈打牛,谁知粪杈刚下,黄牛受惊,一流火星向南逃去,从此,池中水一天天减少,最后成了干池。  金牛跑时,将未倒完的水撒落山南,一点火星飞往山北,故清凉山南沟沟有水,撒落最多的是离山最近的红塔寺,称"水盆",牛受惊后,撒落山北的一点水称"井儿湾",金牛池由此得名。  四、滴水树  金牛池水干后,山主悔恨交加,跑在地上嚎啕大哭,一连哭了数日,最后哭昏在地上。夜半时分,山主慢慢醒来,觉得有水滴到脸上,他以为下雨了,睁眼却见满天星斗,身边长出一棵大榆树,水是从树上一断枝处流出。他张开嘴尝了尝,清凉甘甜,连忙拿来盆桶接水。从此山上不但有水用了,而且也成为一大奇观。更为神奇的是,人少时水滴又小又慢,人多时水滴又大又快,总之时常够用。   后来,一伙来游山的人生了歹意,要将滴水树偷走。夜里,他们分成两班,一班人陪山主闲谈,一班人偷挖滴水树。后半夜终于把树挖出,抬着慌忙下山,刚出山门不久,突然狂风大作,他们被刮得滚下山来,拳头大的石头乱飞,眨眼功夫,他们被摔得粉身碎骨,滴水大榆树也不见踪影。现在,山顶上仍有滴水大榆树的遗址。  五、红照坡和黑石头坡  在南苇底村西有一山坡,那里的石头和土地都是红色的,故名"红照坡"。在"红照坡"北边有一山坡,山上的石头都是黑色的,叫做"黑石头坡",这两个坡的来历,传说与清凉山上的金牛有关。  金牛在清凉山顶被打,吼叫着一熘火星跑向西南,当时,红照坡上长着茂密的油松,金牛跑时火星飞溅到油松上,油松见火就着,正巧刮着南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燃起熊熊大火。金牛正向前跑着,猛然发现后面火光冲天,扭头看是油松林着火,知道是自己闯的祸,金牛急坏了,连忙咬破舌头,向空中吐了口带血的口水,顿时化作一场血雨,向油松林猛下起来,最后,火浇灭了,血雨也把石头和土地染红了。由于是神牛的舌尖血染红,千百年来,无论风吹日晒雨淋,石头和土地永远保持着不变的红色。  油松林着火时,正刮着南风,滚滚浓烟向北飘去,把北面山坡上的土地和石头熏成了黑色。因为有神牛血燃烧时冒的烟,所以,石头上的黑色也永远地保留着,土地上那一层黑,却随着水土流失而不见了踪影。  六、鬼了沟  在村东清凉山旁有条山沟,名为"鬼了沟"。   古时候,这里原是个小山头,山上有条进村的路,有伙打扮成鬼怪模样的响马,来村里抢抢劫。在清凉山顶上南山门居住的龙官,急忙挥动宝剑,念动真言,将山头升起,想阻止响马进村。谁知无论怎样升山头,这伙响马一股劲儿向上攀登,就是不退。最后山头无法再上升,龙官情急之下,挥动宝剑向山头劈去,"轰隆"一声响,山头倒塌,将鬼怪模样的响马埋在了山下。由于用力过猛,山头向下陷去,变成了一条沟,龙官的手臂也受伤骨折,据老人讲,前代人曾在"鬼了沟"地下刨见过箭头等兵器,可能就是那伙鬼怪模样的响马留下的。  后人在清凉山顶南山门里,雕塑了一尊威武英俊而断臂的龙官像,受到了游人的敬重膜拜。后不知何时何故塑像被毁,但龙官的英雄形象和善举,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七、石爷爷  很早以前的五月十五,一位孕妇行至清凉山下石岭洼时,突然腹中疼痛要临产,可前不邻村,后不着店,左边高山,右边陡坡,前面一片树木,荒郊野外孤身一人。无奈找块平石躺下,不料又是难产,折腾了大半天,孩子生出来了,母亲却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位姓黄的医圣人从经经过,发现了母子俩,母亲已僵硬,孩子也奄奄一息。黄医圣救下孩子,取名石头,带在身边,云游四海。  石头一天天长大,眉清目秀,聪颖过人。他跟着黄医圣学医,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药性药理汤头歌背得滚瓜烂熟,望闻问切诊断学了如指掌,内外妇幼疑难杂病全部掌握,总之不但继承了黄医对人医德医术,而且在不断宏扬光大。  那时候,各种疾病横行,缺医少药,民不聊生。此刻,清凉山周围已有了村庄,但人们同样被病魔折腾得死去活来,苦不堪言。石头回到了生他的老地方,并搭了个草房,每天除了上山采药,就是四处行医,治病疗伤,救人济世。   石头行医数十年,救人无数,每当有人问他仙居何处,他总是说清凉山下石岭洼。传说最后石头无疾而逝,肉体坐化在石岭洼,灵魂升天当了神仙。如今在南苇底村东石岭洼的石壁上,确实有块酷似人形的石坐像,有的尊称石爷爷,有的尊称药王。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是石爷爷的生日,许多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来到石岭洼,焚香祭拜,求药祈福。  八、碰头鱼的故事  传说东海龙王有个女儿,长得如花似玉,爱上一个英俊的砍柴后生,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每次相会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东海龙王知道后非常生气,龙女怎能嫁给砍柴的,多次劝说,龙女不听。东海龙王又召见砍柴后生,许诺除了龙女外东海的什么东西都可要,砍柴后生坚决表示,除了龙女什么都不要。东海龙王便将砍柴后生软禁在龙宫,不准二人见面。龙女知道后,想方设法偷偷将砍柴后生救出,二人逃到清凉山脚下,隐居起来。龙女洗衣做饭,后生砍柴卖钱,二人恩恩爱爱,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东海龙王发现二人逃走后,勃然大怒,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他们的下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龙王终于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地,派心腹大臣乌龟前来捉拿龙女回东海,并嘱咐如拒不回去,就将她变为草鱼,绝不能让她坏了龙王的名声。   乌龟见到龙女后,软硬兼施,龙女誓死不回,万般无奈,乌龟施用法术,将龙女和砍柴后生变为草鱼后,回东海交令。鱼是离不开水的,龙女和砍柴后生决定到山坡东面十里的清池中生活。他俩艰难地爬着,好不容易爬到了山头,又渴又累昏死过去,苏醒后,又顽强地向前爬去,刚翻过山头不久,又昏死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又苏醒过来,口渴得要命,浑身没一点力气。他们知道时间对他们不多了,便吃力地移动着身体,终于将头紧紧地靠在一起,死了也不分开,头吃力向东伸着,是对生的渴望,但严重的缺水却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如今,在南苇底村东的山坡上,有两块弯似鱼形的石头,"鱼头"紧靠"鱼头",凌空伸出,形成了碰头鱼动人的故事。  刘伯承元帅到前庄  1943年4月,一个戴眼镜穿着便衣的人,带着两名警卫来到前庄,通过做地下党工作的程奇(女)同志,找到了知识渊博、扬名中原、待人友善的李世英,动员他参加革命,一起抗日。但是,李世英胆小怕事,婉言谢绝。当时,本村的一位财主见到他们穿着一般的衣服,讥笑说:"这几个人,只有共产党要,正规军不要。"三天后,三个人离开了此村,当他们得知是刘伯承元帅时,李世英懊悔不己。  藏龙卧虎  在前庄和东马鞍之间,有两个山,一座叫人头山,一座叫虎头山。传说,很早以前,一龙一虎为争食相斗,各自使出浑身本领,呼风唤雨,斗得难解难分,争斗之时,惊动了天神,为不让龙虎相伤,便从天空中扔下一把斧头,掉在龙虎之间,阻止了他们搏斗。斧头下落时,离虎较近,把虎脸削去了一半,掉下的斧头也变成了一座山,从此,形成了人头山和虎头山。因人头山象人坐在龙身上,"藏"在山下,削了一半脸的虎头山卧在那里,自此,两村有了"藏龙卧虎"之宝地。  创建惠明寺的传说   惠明寺在创建时,在"天王殿、大佛殿、水陆殿"顶脊两断安装有脊兽即鸱吻(传说在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鸱吻,一是表示吉祥,二是用它来避火灾),并在它身上插有宝剑。鸱吻身上插宝剑有一个神奇的故事:传说,在修大佛殿时,顶脊两端安装的鸱吻身上没有插宝剑,建成时间不久,有一天晚上,风雨交加,一阵狂风暴雨过后,"轰隆"一声巨响,寺内长老从梦中惊醒,他推窗向外观看,发现两种东西从殿顶向东飞去。第二天早晨,他检查寺内什么东西都不少,只有大佛殿顶脊安装的鸱吻不见了,四处寻找,未找到任何痕迹,长老感到稀奇,马上召集周围村庄的社头、名人商讨此事,并请来几个风水先生,后一致认为,制作鸱吻,不在它身上插宝剑,镇不住它,让它乘着暴风雨逃回了东海,如不马上处理此事,这一带将会有火灾发生。当时,人们十分相信迷信,立即让陶瓷厂重新制作鸱吻,并在它身上插上了宝剑,说也奇怪,第二次在殿脊上安装后,上述现象再也没有发生。  太古石  太古石是东皇墓村最古老的一个形态奇异的大神石,全石有六孔八凸,它一直安放在大街南头北池岸上,在过去人们曾对它进行烧香磕头,保佑平安,还有的小孩为了成人就干脆把它认成了老干爹。现在还有些上年纪的老人名叫石锁石成的,就是在它跟前许诺干儿子。可是经过新社会的变革,在50余年的时间里此石绝迹不见了,上年纪的人逐步去世,年幼的人对此石又不了解,这个石头也就无人过问了。到了2000年的夏天,本村有个叫李买吉的人在太原工地做临时工,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有一老头对他说:太古石在杨长付家东山墙底下埋着",让他去挖出来,当时李买吉对此梦有些半信半疑,有人提议让他回来看看,他就从太原工地赶了回来和他儿子照着做梦的地方挖了两米多深,果然挖见了,此石经过一一番挫折,现在已变了形。人们都惊奇地说:"这事真有些奇怪,此石埋在地下50余年,李买吉现在50来岁,当时还没有他,此梦可真灵啊",此石现在敬放在大街南头石水口上。  古老的太古石   在惠明寺前广场东南角,原来有一个大水池,水池的西南角,原来竖着一块高1.2米、圆周3.8米的大铁石头,传说是宋康定1040年在这一带炼铁时的遗物,至今有860年历史。由于时间古老,人们叫"太古石"。周身凹凸不平,但后来被人们摸得光滑光滑的,是因为它能给人治病,只要身上疼,先摸摸铁石,再摸摸患处,马上就能止疼。后来,人们把他说成是神石。逢年过节,成群结队的男女来这里烧香磕头。有的人为了让铁石保佑孩子平安成人,就把铁石头认为老干爹。现在还有上年纪的人叫铁保、铁成、铁锁,就是因此得名。1959年村村大办钢铁时,把它炼了铁。  牌坊上面摞牌坊  明朝中期,东里村李氏第六代传人李总河随其母逃荒到南乐县南关附近一村。其母给人家掌锅做饭,甚是勤快,几年后,稍有积蓄就置庄买地,从此安顿下来。不久,村里一魏姓举人家想建一座牌坊,位置想中了李总河家里买的土地,于是和李总河母亲商量,要出高价买下。李总河母亲思忖再三,既不想买又迫于势单力薄,只好说:"我家儿子以后要成大事,也想修牌坊怎么办呢?"魏举人想:孤儿寡母修什么牌坊,简直是异想天开,于是一口答应:"你家什么时候修,就修到我家牌坊上面就是了。"  李总河从小就聪明过人,常在教室外面听老师讲课,往往是教室里的学生还未领会,他倒记得滚瓜烂熟,心领神会了。后来,由于寡母勤谨,家境逐渐好转,李总河也有了上学的机会,这时他勤奋自勉,精心学习,倍加珍惜时间。秋闱时,皇榜高中,被皇上御封为总理全国河道的高官,据说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长,故得谥号"李总河"。  李总河得第后,其母也异常高兴,真乃寒门出英才,就想实现先前的诺言,于是把牌坊建到了魏家的牌坊上面。此举曾成为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观瞻者络绎不绝。  不由你不信   从前,屯头村有一个叫铃子的年轻人,能牙利齿最大的爱好是--撒谎,往往说得巧妙,不由你不信,因此,外号称"撒谎铃子"。一次,一群妇女在街上闲坐,见铃子手里拿着几块柿饼,一边吃一边急匆匆走来,就说:"铃子啊!再给我们撒个谎吧。"铃子心情着急地说:"今天可没那个工夫,刚才见大坡头起(村北边一条陡坡路)撒了一坡柿饼,可能是五更天姚村、东岗运柿饼时丢的,这不我赶快找条布袋拾回来。"铃子走后,众妇女不约而同回家拿了布袋要赶在铃子前面,可是,赶到那里一看,什么也没有,叹息一声:"我们又上当了!"  高攀  高攀,屯头村人,身高体壮,爱好艺打。少年时,邻居一郭姓娶东山村一高氏为妻,高攀和高氏同宗,按辈分应称高氏姑姑,高攀多次逗新娘说:"姑姑,咱俩交交手吧。",新娘无奈,只好答应,于是从嫁妆柜中拿出练武用的铁尖鞋和盘在柜中的白扎杆,高攀等人为之赞叹。  杨家池村地处林县和山西省壶关县的交界,是商贸、交通要冲,历来是林县的地盘,但后被壶关县霸占。有一次,高攀受人之托,要把杨家池夺回来,于是,他率数十人大闹杨家池,由于他武艺高强,山西省人打不过他,便怀恨在心,编了出《高攀大闹杨家池》来贬斥他,把他演成一个独眼、歪嘴的灰白脸。一个偶然的机会,高攀到山西省办事,看到这出戏后,非常气愤,从台下跳到舞台上,登着杌子说道:"你们看,高爷爷就哪个样子吗?"众人一看,便四散逃去,从此,戏也不再演了。高攀的哥哥既有文化,又通晓事理,经过深思熟虑后,便让他到南方"吃粮"去了,后来,享受了国家的俸禄,生活比一般人好得多。  高攀在林县着实厉害过阵子,先人曾有个口头禅是"过了屯头就没有了--高攀"。  老井   屯头村东有一眼老井,什么年代开掘无从考证。但天最旱时,井台到水面约七丈许,从未干涸过,水最旺时到水面仅仅两丈井壁带沙,常有土沙落入水中,几年就得挖一次淤泥,那一次也没有见过井底。据说,古人在找井眼的位置时,得到过神灵指点,问需多深才见到水,仙人回答,只要有决心,就有用不完的水。凿啊凿,总不见水,而且越来越硬,每天只能凿两帽子石渣,终于有一天,撬开了井底一块巨大平板石块,水哗哗地涌了上来,原来是凿见了地下河。先前,曾有一句顺口溜:"辘轳大,井又深,搅水累断脊梁筋"。因此,村民到老井担水都自觉排队,排在后边的人总是帮前边的人搅水,名曰:"伙!"依次往后进行,老弱病残者有来担水或抬水的,不用排队,谁都会主动给其倒上让他先走。这种团结互助、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屯头人心底扎下根,并一代一代传递者,屯头人称之为"老井精神"。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试图探探老井到底有多深。20世纪60年代,人们用一台抽水机挖淤泥没有见底,90年代,东沟建砖厂时,有两台潜水泵抽,还是没有见底。老井究竟有多深,谁也说不清。80年代初,在村西打了一眼机井,村民吃上了自来水,老井旁的喧哗声没有了,但老井培育出来的"老井精神",却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演狗岭的传说   据传说,战国时期,屯头村曾作过赵国的都城,现本村的龙行寺就是国殿的旧址,后来,国都才迁到河北省的邯郸。当时,屠岸贾和赵盾同在朝中做官。屠岸贾是屯头人,势力强大,据说西景地当时就是他的花园,因到春天花开百朵,争相斗艳,鸟语花香,人们三五成群到这里看景,故名西景地。赵盾是东里村人,本村曾有赵诚围墙残迹,后因村庄规划而无存。赵盾办事果断,为人诚实,位居宰相。屠岸贾心很手烈,疾贤妒能,为了取而代之,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陷害宰相都未能成功。有一年他终于想出了一条毒计,即在屯头村东边演狗岭(今东沙坡)秘密训狗,用纸、秸杆等材料做成人的模样,腹内装上一块肉,外面穿上赵盾的朝服,然后,训练狗开腹去肉,久而久之,狗见了赵盾模样的人就猛扑过去。训练成熟后,他向国王进谏说,他有一条狗能辩忠奸,国王不知就里,速昭大臣上殿,赵盾位列前班,那狗一见赵盾就猛扑过去…咬得赵盾遍体鳞伤,再加上屠岸贾在一旁煽风点火,国王下令将赵盾一家满门抄斩,只留下一个孤儿,这就是赵氏孤儿的由来。  贤媳良母  《重修林县志》节孝篇中记录了马家坟村马长福妻魏氏的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魏氏与马长福成婚后,生有一儿一女,上有公婆,下有儿女,三代人过着男耕女织,子孙绕膝的温馨生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幸的是马长福患病不治,英年早逝,是年,魏氏年仅二十岁。这一突然灾难,使魏氏陷入了艰难的人生选择中。如果离开马家,另择门户,虽然自己有过上好时光的可能,但看看白发送黑发的公婆,二位老人刚刚遭受丧子之痛,又要受到失媳的打击,一双幼小的儿女怎么生活?这不是要毁掉这个家吗?刚强、贤惠的魏氏在反反复复的考虑后,决定留在这个家,用自己的孱弱的臂膀,肩负起瞻养公婆,抚育子女的千斤重担。  魏氏含辛茹苦,历尽辛劳,公婆晚年,卧床不起,魏氏贤孝,熬药喂汤,悉心照料,白天种地,晚上纺织,教子读书学艺,终于把一个险于崩溃的家庭重振了起来,魏氏安置了公婆,养大了儿女,在当地成为美谈。  义感羊倌  从前,有一富户人家,田地无数,骡马成群,家里还养了一群羊,雇佣了一个放羊人。过去由于天旱,山少草稀,放牧常到很远的地方。   有一年,放羊人把一个大羯羊私下卖给了磊口的羊群。几天后从山上回来,放羊人没进家门就对主家说,咱的大羯羊贪吃掉下山悬崖摔死了。主家说,摔死了就算了,把羊赶到圈里去吧。放羊人把羊赶到圈门口,一看惊呆了,大羯羊还在圈里呢?放羊人回头看时,主人正捋着胡须朝自己微笑着,放羊人自知理亏,急忙跪在地上连声求饶。主人说:起来吧,知错就好,记住当人要诚实,我不解雇你。放羊人对主家宽宏大度的风节,感动得热泪涕零,表示以后一定要做一个老实人,把羊放好。  放羊人十分纳闷,后经主人解释才明白。原来,放羊人对自己的羊群十分爱护,和羊群有了感情,自己由于经济拮据,才做了违心的事。后来,磊口的羊群放牧路过马家坟村时,大羯羊"感恩","老羊识途"竟偷偷地跑回了家门。磊口的人找过来,主人得知原委后,拿钱把羊赎了回来。  "神算"杨子俊  杨子俊,石口村人,自小博闻强记,聪明好学。十三四岁时,其父在河顺集开了间花布店,用洋布、土布兑换棉花。子俊小小年纪便做了帐房先生。掌管客户的棉花数量,算出的应出多少棉花,应兑多少布从未有过差错。  一天,来兑换布的人特别多,店内的几个伙计忙得不可开交,报帐的声音连续不断,其父杨树琪在店内只听得柜台上子俊答应,不见有算盘响,急忙跑到柜台上一看,笔和帐本不见,连子俊的人影也没有,他随着声音来到后院,只见子俊在树上摘枣吃,其父气得要命,抄起扁担就要打,子俊一见,急忙从树上下来,满脸带笑地央求道:"爹,先别打,等我记完了这十六笔帐,你再出气也不晚。"说罢,连忙跑到柜台上,掀起帐本,手写口念:"张三,皮棉×斤,兑士布×丈×尺,李四,子棉×斤,除去1斤皮,兑洋布×丈×尺×寸…"笔下加点,嘴里连珠泡地发号施令,眨眼工夫,将客户打发完了。自此,杨子俊就有了"小神童"的称号。   五十年代初,东山、石口、屯头和西沟村为一个乡,各村抽掉几名精通帐目的人员帮西沟清帐。村公所内,十几挂算打的连天想响,杨子俊却一个珠也不拔,躺在被子上半闭眼睛,看上去好象瞌睡一般。可念帐的口音刚落,他就报出了正确的数字。几个村的财会人员都惊得目瞪口呆,"不用算盘的杨子俊"就在三里五村传开了。有人说他会"神拢经",也有人说他虽没动算盘,可他心里的算盘比谁都拔得快。  大力士杨三来  杨三来,河顺石口村人,身材魁梧,力大无比。饭量也大得惊人,二升小米蒸的干饭,勉强够他一人吃,平时很难吃上一吨饱饭。干活时,他一人能顶三四个人。五六百斤重的石柱他一人能用木头推车推着走二三十里。那时,石口村只有二盘石碾,不能满足村里的粮食加工,许多人便在夜里抢先把碾杆背回家,以便在第二天第一个碾米或碾面。三来却不着急去抢碾杆,而是等别人拿走碾杆后不慌不忙的把三四百斤重的石磙背回家。第二天其他人正为石磙失踪而焦急时,他却慢悠悠地背着石磙,牵着毛驴来套碾,抢得碾杆的人一看力气这么大,也就不与他争先后。  一次,他到林集(横水镇的一个村庄)去买缸。别人是两个人抬一个,杨三来却是一个热挑着二口八担水缸,引得路旁的人都向他指手画脚。连煤窑的窑主也从屋里跑出来观看,窑主看三来挑着两口大缸象没事人一样,便逗着说:"你要是再能挑两缸煤,我不收你半文钱。三来一听犟脾气上来了,便实实在在地装了两缸煤,挑着就走。窑主一看,心疼极,但又不好收回刚才说的话,便拦住三来说:"不给钱可以,只许你一个肩膀挑,不能换肩,不能歇气,不然,你就给一缸煤的钱。"三来气哼哼地说:"行,你在后面跟着,谁要换肩就不姓杨!"这样两人一前一后地从林集一直走到杨佰山屯村南,窑主暗想:杨佰山屯离石口只有三里地,十几里人家都没换肩,剩下着二三里路肯定会挑回家的,他只好自认倒霉,灰溜溜地回去了。  三来一看窑主走了,便走到一片树荫下,放下两缸煤,长出了一口气说:"幸亏我只会一个肩膀挑东西,教我两个肩膀挑,还真不会哩。"   粉红江的由来  粉红江很早以前是一条大河,水很大,直通运河,其水源主要来自王家沟、郭庄山沟及天堂山白龙洞一带,是古代林县镜内所有河流水源最多的,因为水小不能成"江",两岸栽有桃树、杏树等果树,春暖花开时节,红色、粉红色开得满山遍野,阳光一照,花倒影在水里,把水照成了"红色",加之两岸的粉色,就成了粉红江。相传,公元987年,隋炀帝曾乘船周游此地,并把河西村落定为"西曲阳村"。近代庞村和东西曲阳三村的东边土崖,高达30余米,半崖中间有流沙层,20世纪60年代土崖上还长有千枝梅和桃、杏、梨树等花木,半崖土窟窿中还住着成群的"红嘴鸭""白脖老鸹"及"高腿白鹄"等珍奇贵鸟,这些鸟均属喜水禽鸟,于60年代末才先后离去,这都证实了粉红江以前确实是一条大河。  官井  位于河顺村北河沟下河村石窑前,井深22米,直径1.5米,全部石块砌壁,原井口石条上有麻绳提水磨石深沟数条,形有核桃粗深,建成年限不详。据说清光绪三年大旱,赤地千里,有"光绪三年人吃人"之说。此井供周围38个村庄吃水,后由官府出面组织修建砌井故得名"官井"。1963年中南勘察队在官井控装3寸泵抽水两个月不会干,(火车站火车机室装水备用水源)。1968年安阳一林县火车通车后,红旗渠水已通,官井只供河顺镇区人畜用水。后又涤过两次井,现仍供镇区三分之一农户及机关学校用水。  马家井水泉   名称由来一是井边四周长满马甲圪针称马家井,二种说法是马家坟村缺水,来此专用井,无论那种说法无需考证。由于井口宽水深,色黑吓人,使人望而生畏。1957年河顺村将井口用石头砌成井口,因沟底大小有十三眼井,很少有人吃马家井水。1957年,将马家井挖扩成南北30米,东西20米,深10米,原见井底18米,用石头砌成五层。建成后,河顺村安装6寸泵把水抽到大池,再靠大池压力供应全村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1996年8月3日特大洪水将泉淤平,河顺村集资挖尽淤渣,继续使用。  小井卜汊  小井卜汊位于河顺村北下河沟官井东南60余米外,建于清中叶。南北长四丈二尺,宽一丈六尺,椭圆形。朝南28级石台阶,泉深2丈余,泉底有五尺方井深8尺,因在泉底又打一小井故名井套井。村民人畜用水肩挑于井底小井,多于清晨傍晚成群结队担水,儿童抬水。冬季泉底台阶至井坡头北圈冻结两行约尺余宽、半尺厚冰。干旱年景井枯吃官井水。1957年兴修水利河顺村建四个水池,畜拉、水车分级提于水池供食堂用水,以后很少到沟底担水。1996年8月3日特大洪水将小井卜汊淤乎没掏井停用。  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