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镇民间故事概述 65页

  • 17.12 MB
  • 2022-06-16 13:56:40 发布

走马镇民间故事概述

  • 6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46走马镇民间故事概述林永蔚陆大献概说以“民间故事之乡”而享誉华夏,蜚声海外的走马古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这里东接渝中、西靠璧山、南俯江津、北倚缙云,自古为巴蜀驿道要冲,商旅官差、三教九流,南来北往,东去西归之人,寒暑朝夕,络绎不绝,因之此地素有“一脚踏三县”之雅称。古镇背踞耸翠山岗而建,山岗形似奔马,故名“走马岗”,走马镇因而得名。全镇面积29.9平方公里,辖区现有10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共有人口21300余人。境内山峦叠嶂,林木葱郁,13条大大小小的溪流犹如人体动脉,将全境村落缀成一个鼻息相闻的有机整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走马这片热土上发掘出了以民间故事为主,兼含歌谣、谚语、俗语的蔚为大观的“走马镇民间文学”,其中的“走马镇民间故事”篇目繁多、內容浩瀚。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在走马这片里弄村舍中,还活跃着一个颇具规模的民间故事讲说人群体。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的魏显德先生及其堂弟魏显发,便是这些民间故事讲说人中佼佼出众的两位代表人物。65 民间故事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历史长河同步进行,它的内容和形式总是呈现出清新鲜活、生动活泼、紧贴生活、不矫情、不昧心的自然状态。它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永葆青春活力的文学类别,它始终与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云变幻、审美情感、喜怒哀乐、现实生活、生存竞争血肉相连。是“人民大众”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创作出了超时空的伟大杰作。民间故事在人类文明的艺术殿堂里占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远古至今,从中无时不迸射出人性美的熠熠光辉。民间故事是一个地方民众或族群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地为走马镇民间故事增加精彩内容,使之人文內涵更加丰富。走马镇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我们以上述观点来审视闻名遐迩、脍炙人口的“走马镇民间故事”,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和多姿多彩的深刻内涵自然就一览无遗,了然于心了。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3年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怀重视下,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发掘整理以及保护传承工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历史渊源走马镇旧属古邑巴县辖区,地处县衙治所之西北方向。关于“巴”名称之由来,古今研究巴民族和巴文化的学者各有所见,其说不一。有水形曲折如“巴”说;有山形坪坝为“巴”说(认为坝即巴);有巴源于植物说(如巴豆、巴戟天)。其中有一种说法得到很多人的共识:即认为“巴”就是蛇,“巴”字本是蛇的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蛇、巴两字的造形基本相同。《说文解字》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这说明巴之名源于蛇、或食象之巴蛇。有学者认为巴山就是蛇山,大巴山就是大蛇山,乃出产巴蛇之地。随着历史的演变,巴由蛇名而变为族名,由族名而变为姓名、国名。另外,史传周武王灭殷商,爵其支庶“子巴”于今重庆两江汇合之域,此地便是“子巴”65 的封邑囯,巴国由此得名,笔者认为此说亦可釆信。往事悠悠,无论怎么考证,然而巴地世为先民集居之地,开发甚早,物华天宝,历史人文积淀得天独厚这点却早为历代方家所共识,勿庸置疑。巴县历史上曾三次为都。元朝末,红巾军徐寿辉部将明玉珍攻据重庆,称帝定都,国号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民国政府迁至重庆,后定重庆为陪都。民国时期重庆设市,巴县迁出市区,先后迁至人和场、马王坪、南泉,1954年最后定在鱼洞溪。1995年撤县建区,巴县改为巴南区,巴县至此消失,走马镇始划归重庆市九龙坡区。古之巴县素以文风鼎盛、英才荟萃著称,历代名吏良将、宿儒高士代有人才。东周时以身殉国的巴蔓子将军、西汉时大天文学家落下闳、宋代号称“比肩两鼎元”的冯时行、蒲国宝、清代并称“二龚”的龚晴皋、龚旭斋等饱学贤能之士,或以高风亮节、或以文章炫世而名标青史。他们好似历史天空中的一颗颗耀眼的明星,为秀美的巴渝山水增添了诱人的妩媚,让深邃的巴渝文化迸发出了七彩缤纷。巴县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古巴人以勇猛善战,能歌善舞闻名于世。周武王讨伐时,巴人为其先锋,行军作战载歌载舞,锐不可当,立下了赫赫战功,世称“武王讨伐,前歌后舞”。后来,汉高祖将巴渝歌舞引入宫廷,名曰“巴渝舞”。至唐宋时,巴渝歌舞深化为“踏歌”、“竹枝词”、“转踏”65 等群众性歌舞形式。据《巴县志》载,直至清末民初,巴县各地尚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如春节期间的彩灯猜谜、门神祥符,还有楹联、春贴、龙灯、狮舞、车灯、连箫、高跷等目不暇接的各类文艺活动,川戏、扬琴、评书等演唱在会馆茶馆、院垻里弄间亦笙歌不断,而讲故事、唱山歌、说言子等民间文学活动更是遍布城乡。走马镇历史上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蚀迹斑驳的青石大道穿越该镇8个村,过往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相传,旧时凡过往走马场的官差客商、轿夫肩輿每至于此,大都要停脚歇宿。究其原因,一是从重庆出发,跋山涉水到走马场时人渐疲乏;二是从走马场到下一个歇脚点来凤驿尚远,途中须翻越大山,山上古木参天,常有“棒老二”(强盗)出没,故不宜晚上再走。因此,这里至今广泛流传着“是相不是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那些在走马岗停息下来的过往行人,为了消除疲乏,或在客栈、地头、茶坊中听人天南地北、前三皇后五代地“扯把子、说‘聊斋’”,或扯开喉咙唱上几段山歌俚曲,自娱自乐,以解旅途劳顿。在许多这样的场合中,当地村民也常参与到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行列中,“肉广播”65 成了当地得天独厚的传媒方式。外地民间故事和其它文化载体与当地民俗文化不断地交流传播、融和互补,经济生产活动由此转化成了走马镇独特文化现象的巨大能动力。如前所述,走马镇一带古属巴国巴人棲息之集散地,巴人崇蛇,所以在走马镇民间文学中,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蛇的故事,《蛇齐会》、《蛇吞象》等“龙门阵”依然在里巷阡陌中广为传播。虽然历史学家说:“巴国已亡,巴人已远。”然而,看走马镇的民间生活习俗和他们的故事中所显示的信息,从中亦可发现许多浓烈的巴蛇信仰的点点遗踪。该镇现存东汉至六朝时期崖墓20处,从这些崖墓中透出的信息得知,这里早在东汉时期人口已较为稠密。据查,明代中叶走马就已形成了集市,算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从清初到康熙年间,因战乱而外逃的居民逐渐返还乡里,再加上来此地插占为业的湖广移民,走马又重新显现出了古镇的繁荣景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直至上世纪中后期。虽说后来因成渝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成,该镇交通中转枢纽地位逐渐式微,但昔日深厚的驿路移民文化却仍然蕴藏于里弄阡陌之间。据老人们讲,民国年间,仅走马岗场上,沿八百余米长的走马街市,就曾有过近百家商铺,其中不乏客栈、饭铺、茶馆、烟馆……65 。场上有广东会馆一座,又称南华宫;另有山西会馆一座,又称万寿宫。这个走马场光戏台就有两座,其中关武庙戏楼修于明清时期,现保存尚完好。当年那些肩挑马驮之行商小贩,每天清晨从重庆出发,到晚上即抵达走马。这些人一要歇宿,二要吃饭,三要娱乐,这必然刺激着当地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只见客栈饭馆,人如潮涌,吆喝喧闹之声,充斥街头巷尾。在那戏楼上一本本的连台大戏里,生坤净末,高腔胡琴,尽情演绎渲染,直叫台下座无虚席,彩声不绝。听一些知情的耄耋老人叙述,当年的小商小贩白日里紧赶慢赶,就为早些到达走马,吃了饭好看夜戏。许多当地老人们回忆,他们年轻时,大多喜欢赶走马场,去了以后总是习惯在办完事后坐坐茶馆听人聊天;更有甚者,还要看完夜戏后,才顶着明月,兴致不减地踏着露水走回家中……当时除了川剧以外,走马镇的评书、花鼓、圣谕、清音、杂技等等民间文学艺术活动也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至于走马场那些茶馆、烟馆、赌场乃至娼寮之所,更是人群拥踵,应接不暇,这一切都彰显出了川东知名“旱码头”所特有的繁荣景象。走马岗山势险峻,秀水涟漪,奇峰异木、繁花似锦,又毗邻渝都大埠,历来为佛教僧众所看重。据查,境内历代建筑的大小庙宇多达15座:慈云寺、灵芝寺、广山寺、毗卢寺、三教寺、万寿宫……吸引了远近不少秉虔而来的善男信女。其中北宋时期始建的慈云寺规模最为宏大,此庙鼎盛时期,香火终年不断,传闻有“大和尚五万五,小和尚不消数”之说,此言虽系夸张,但也可见当年慈云寺之盛况。(可惜该寺毁于文革时期)遍布的寺庙引来了方圆数百里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中的童叟妇姑。这庞杂的人群既形成了膜拜宗教信仰,祈求吉祥安康的浩浩人流,同时也组合成了传播口头文学的自然群体。城市发展对文学艺术的推动力是巨大的。古代巴文化的积淀延续,加之地域历史上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大大有利于各种技艺的交流和它们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让民间文学艺术从量变发展到了质的飞跃,催放了走马镇民间故事这片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姹紫嫣红的百花园。65 综上所述,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源流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走马镇民间故事之所以世代延续、生生不息的最主要原因是家族的传承,众多“故事篓子”都有几代讲述家的渊源。譬如魏显德、魏显发的幺祖公、父亲、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故事家,余兴强、余兴棋兄弟之父余子清也是极富盛名的摆“龙门阵”高手。另外,女性故事家也大多以家庭传承为主,如曾任走马文化专干和乡长的严小华,就在他母亲程昌明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成为了发掘保护走马镇民间故事文化遗产的肇始人之一。在走马这个地方,成百上千则“龙门阵”经由父传子袭、亲友共进,从社会化大众化发展到了普遍化,以至蔚然成风,成为了一方特有的习俗。二是场镇文化影响:走马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古成渝道上市井商贸的繁荣,这同时也衍生出欣欣向荣的城镇文化。每天熙熙攘攘过往的人群在带给了这个场镇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在这里聚散了无数的文化信息符号。走马人每一次赶场,在交换商品之外,最大的快乐就是听戏和茶馆喝茶聊天。在不知不觉中从外界带来的信息就扩散到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65 三是本地人与外界的频繁交流,其中包括去外地或周边地区的手艺人,流浪艺人,走亲访友的人等等。正是由于这种来源的广泛性,才构成了走马镇民间故事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回溯历史,我们发现,走马镇民间故事一路走到今天,经历了几多坎坷与风雨。1957年以后的一段時期,由于甚嚣尘上的极左思潮肆虐,一股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暗流潜滋暗长,讲故事等民间文化活动的传统被被冠以封、资、修、淫秽、落后的罪名,日趋剧烈地受到冲击,最后几乎濒临灭顶之灾。一些人心怀叵测,混淆黑白,他们蒙蔽基层群众说,讲故事应当只讲“斗地主”一类的阶级斗争。特别是在“文革”期中,民间传承的故事内容在公开场合谁也不敢讲,当地一些著名的故事家从此缄口,几十年不敢承认自己会讲故事。然而,民族文化是人们在千百年风刀霜剑的淬砺中冶炼出的“精、气、神”,她那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特点之一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哪怕在“十年浩劫”的腥风血雨中,民间故事还是在祖母的怀里,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在田间地头悄悄流传。它顽强地传递着这个古老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经验和智慧,倡导诚实善良、勤劳勇敢、惩恶扬善的人性美的真谛。“东风劲吹兮暖气多,拨乱反正兮布阳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迎来了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灿烂光辉。改革开放后,国家在迅速扭转以往的错误政策时,也把目光投向了民间文化的发掘保护工作。走马镇民间故事在1983年全国普查以前,只有一些零星的采风、搜集;偶尔有一则民间故事散见于报纸杂志。全国普查以后,由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干部李子硕、严小华、钟守维及冯元蔚、彭维金、邓毅等国内外学者参与的对65 走马镇民间故事一系列的大规模抢救、挖掘和采录工作得以持续发展,这年开始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撰工作,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上可以说矗立起了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更为令人瞩目的是1995年3月、9月和11月,日本广岛大学加藤千代教授一行5人,渡海来到走马工农村进行了专题硏究。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木卡拉、武井士魂、朩村碧也对走马镇民间故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查。到1992年大规模采集活动告一段落时,各有关方面采录到的走马镇民间故事目录达10915个,记录完成数9714则,共计文字记录资料700万字,录音磁帯400余盒。此外,在走马古镇的“工农村”,还令人惊喜地发现了一个人数众多的故事家群体。缙云山脉多子山脚的走马镇工农村,位于现成渝高速公路侧,这是走马镇民间故事蕴藏最为集中的地方。这个村子不大,人口1050人,其中已知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即有15人,能讲300个故事以上的5人。人们都说:“多子山下一匹坡,坡脚是个故事窝,大人细娃说故事,男工妇女唱山歌”,由于这些故事家满腹奇闻趣事,因之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故事篓子”。在走马古镇的工农村中不仅可以叫做“故事篓子”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当时还顽强的生存着的两位“千则型”故事家。这两位“千则型”民间故事家乃兄弟倆,一个叫魏显德,一个叫魏显发,这两位工农村土生土长的原籍居民,被人们誉为“中国的格林兄弟”。魏显德,男1923年生于走马镇工农村5社魏家坝(现己故)。其父魏海棠、母魏李氏均系胸罗数百则故事的讲述人,其幺叔公魏福禄外号“寡白嘴”65 ,也是一能说会唱的民间艺人。魏显德6岁时读私塾,一年半后因家境贫困被迫缀学。11岁时,他随幺叔公魏福禄先后到过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许多城市和乡村算命、说评书。一年后回家又随父亲学泥水匠,其间他去到谢锡清家帮做农活,恰遇谢也是一位能讲善唱的里手行家。魏显德在这断断续续达8年之久的时间里,又学到了许多故事和山歌。魏显德在家族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后来竟能讲述内容丰富的民间故事1367多则,演唱民间歌谣464首,提供950余则谚语歇后语。1990年,魏显德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特级民间故事家”,同年,重庆出版社正式刋印发行了《魏显德民间故事集》一书。这年5月,全球十几个国家60余名专家学者举办了“中国河北耿村国际民间文学研讨会”。魏显德帶着家乡的文化珍品,神采奕奕地登上了这次盛会的大雅之堂,他在会上的才艺展示和精釆发言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他“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的美称。魏显发,男,魏显德堂弟,现住走马镇工农村5社。他7—65 12岁时断断续续上过了3年学,16岁时被拉壮丁当兵,到过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其间被哄骗参加过国民党,1948年他随部队起义,后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魏显发22岁时到华兴钢铁厂(重庆铸管厂)当工人,25岁回家务农。这位千则型故事家自幼受其曾祖父魏登源、祖父魏少儒、父亲魏炳南家学渊源的深刻影响,加之在湖北的行伍生涯和后来进厂务工,丰富的社会阅历让他见多识广。他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民间故事1100多则,在他讲的故事中,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光怪陆离、荤素民俗等各类题材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有关阴曹地府和地方风俗习惯方面的故事更是他的强项,因之堪与其兄齐名。另外,工农村中与魏显德同幢住房的程昌明女士也是享誉盛名的“故事篓子”。曾任走马文化专干和乡长的严小华是程昌明之子,在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严小华成了发掘保护走马镇民间故事文化遗产的肇始人之一。严小华以其特有的身份,为家乡民间文化的发展立下了不可忽略的功劳。除了上述三人外,刘远扬、朱伟、吴文、陈富其、刘能……老中青结合的走马镇民间故事讲述家群体,人才济济,至今依然活跃在地方上的里弄田间。总之,民间故事的繁荣是走马镇令人嘱目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奇观。关于走马镇民间故事讲述家群体、个人以及保护传承等情况,本书后面将列专门章节予以详细介绍。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走马镇民间故事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国家级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走马镇中心小学启动了卓见成效的“民间文化特色校园”活动。以该校教导主任朱伟牵头的小学民间文化特色教育工作,主持开展了市级科研课题“弘扬民间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主编了《黄葛树下是我家——走马镇民间故事青少年版》,《黄葛树下是我家——走马小学校本课程高年级、中年级、低年级版》和《走马镇民间故事精选》等专著。一个个稚气奶声的小小故事讲述者的涌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走马故事家群体老树又发新芽,一天天显示出了它更新换代后的旺盛生命力。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品民间文学是由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多种文学体裁所组成。本集成收录了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156篇各类民间故事65 代表作品,也附带收录了它所派生出的一部分歌谣、谚语的相关资料。(走马镇原属重庆市巴县管辖,1995年后划归重庆市九龙坡区后撤乡建镇。)一、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代表作品及基本内容走马镇除民间故事外,还有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和其它一些较为少见的艺术形式,而民间故事则分为神话、传说、故事三个大类。为了更深入透彻地介绍走马镇民间故事中的作品和内容,本文拟分别阐述如下。(一)神话神话是走马镇民间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远古的神话传说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璀灿的古代文学宝库。走马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本集成共编入其各类作品18篇。人类的起源,离不开宇宙,太阳和月亮又是宇宙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星宿,走马神话中对《太阳和月亮》是这么讲述的:月亮和太阳是两兄妹,月亮是哥哥,太阳是妹妹。女娲圣母喊他们兄妹两个管人世间的光明,每天从东方走到西方。月亮对太阳说:“妹儿,你胆子小点,你白天走。我胆子大点,我黑了走。”太阳没裤儿穿,她不干。她说:“哥呃,你白天走嘛,我黑了走。白天人家要看我,我怕羞。”月亮说:“妹儿,不要怕,我拿绣花针给你,哪个看你的话,就拿针锔他的眼睛”。太阳上照三十三层天,下照十八层地狱,辛苦得很!冬月十九那天,是太阳的生日,该他耍一天。这一天呃,晒不得衣裳,哪个晒了衣裳,病痛就多。有了太阳和月亮,就有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就有了白昼黑夜,自然界万物和人类的产生繁衍就有了条件,于是人类就来到世界上。混沌之初,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茫然,神话中的许多解释也表现出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的启蒙状态。玉皇大帝是怎么来的呢?,走马神话中对此是这么说的:“天上有个文曲星,他想在人间送一个人到天上去当玉皇大帝掌管天庭,于是装扮成一个叫花子老头来到民间,辗转找到了张百忍家。张百忍是个穷人,但最讲忠孝仁义,人品再好不过。……文曲星觉得这人适合,虽说家穷,但心肠好,于是就说要带他去上苍,后来到了天上就做了玉皇大帝,还娶了个女娃子,姓王,叫王凤仙,就是那个王母娘娘,给他生了七个女儿和五百个儿子。张大帝见这么多儿女,天上哪来那么多吃的、穿的,岂不乱了套?于是就把五百个儿都弄去当和尚,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五百阿罗汉。”65 那么月亮和云又是怎么个来历呢?在《月亮和云是啷个生的》这篇神话故事中说,玉皇大帝见张果老老是打瞌睡,就派他去办柴。张果老见天上有棵婆罗树,就去砍树做柴烧,那些木块块在张果老瞌睡的时候又堆起来了,长满了老木菌,那月亮就是由那些老木菌堆起来的,月亮里有根树子,就是那根婆罗树。当把浮在上面的老木菌铲开,飞出来的就是一朵一朵的云。走马故事“天狗吃月”是这么诠释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个叫罗隐的人,本来玉皇大帝是打算让他当皇帝的,罗隐想,一旦当上皇帝就把原来那个麻子老婆休了,娶一个漂亮女人来当皇帝娘娘。这话让月亮听见了,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一听火了,派来天兵天将,把罗隐按在地上,把罗隐身上的龙骨一根一根拔出来,换上狗骨,只是牙齿没有换成狗牙,这就成了天狗。罗隐恨死月亮了,总是要咬月亮,这就是天狗吃月。一到这个时候,人们总要敲锣打鼓放火炮吓唬天狗,天狗这才把月亮放了。太阳和月亮,云,月食是怎么形成的,玉皇大帝的来历……这些问题在走马镇民间故事里都有了记叙。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维系社会习俗、伦理道德以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这正是人们在创造神话、讲述神话这项活动中,所具有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研究课题。走马镇民间故事与中国神话故事在精神气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呯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鬓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山海经》中的《大荒南经》和《大荒西经》记录了帝俊的妻子羲和与帝羲分别生育了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等。《山海经》中还记录了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显示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想象积极探索的创造精神。走马故事中的中说,“大禹疏通九河”开启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大禹起早贪黑地带领大家治水,一干就是好几年。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顾不得回去。他妻子不高兴了,跑去找他。跟着大禹治水的人也很久没回家了,于是向大禹的妻子抱怨:我们出来好久了,家里还有老父老母,妻室儿女,想回去看看……65 为了让人们不长年累月不分寒暑地在外边做工,大禹灵机一动,想了个法子,他把自己的二十四颗夜明珠分了四份,夜明珠的绿、红、黄、白定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人们按部就班的在四季里轮番做活儿。从此,一年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故事讲得多好。这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的划分是在治理洪水中产生的,二十四颗色彩斑斓的夜明珠太形象了。这里也讲活了大禹的妻子,为赶退洪水,她把二十四颗夜明珠一起拿来照明,这才把太阳引下了地,这一天正好是夏至。这形象、传神的想象,真可与古籍《山海经》中的神话相媲美。走马镇民间故事中有《神农皇帝制五谷》的传说。洪荒时代,人们穿的是树叶子串成的衣,没有粮食吃,只能吃野果子。洪水朝天的时候,狗从水中爬上岸,尾巴翘在水上面,上面粘了好些种籽。这时恰被神农皇帝看见了,于是他取下了那些种籽,然后丢在土壤中。过了多久,神农皇帝和正宫娘娘外出郊游,发现他点的种籽生长出苗苗来了,而且上面还结满了谷粒,伃细一看,那谷粒尽是些张着口的空壳壳。于是神农皇帝对娘娘说,张那么大的嘴,恐怕是饿了,你挤点乳汁在里面吧。娘娘真把乳汁挤进了谷粒,这下谷粒的嘴巴闭拢了,乳汁挤的多的还暴胀起来。又过了一阵,等谷粒成熟了,神农皇帝又把那些谷粒拿来下种,越种越多,多了就给人们吃。那些谷粒就是现在人们吃的谷子、麦子啊。因为它们是神农皇帝的娘娘的乳汁变的,吃了当然营养补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我们是吮吸着母亲的乳汁长大的,这与谷物是神农帝娘娘的乳汁浇灌大的是一个道理。这样的神话故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令我们对华夏民族始祖智慧中的丰富想象力顶礼膜拜。走马镇民间神话故事《轩辕皇帝制衣服》这则中,轩辕皇帝的举动悲壮得让我们感动。65 玉皇大帝看到凡间逐渐有了人烟,但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没得衣服穿,于是派轩辕皇帝下凡来为万民制作衣裳。轩辕来到凡间,寻找到了遍山遍野多得很的蚕茧,他便决定用蚕丝来纺织绸缎。谁来织呢?只好请下天上的七仙女,因为她们是专管纺织的女神。后来,七仙女织了很多绸缎,轩辕又缝了很多衣服,差不多了,想回天上去。七仙女说,玉皇大帝还没有下旨召你转去,你还不能去,要在下面等玉皇大帝的旨意。七仙女升天了,轩辕便坐在地上等。他想,我一定要把人间的事情办好才回去,玉皇大帝没发话,我就不回去。七仙女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说,轩辕下凡后吃了不少苦,帮人间的衣裳也制好了,人间对他也很好,玉皇大帝听了很高兴,便下旨叫他回来。玉皇大帝旨意传下来的时候,轩辕太累了,他正在打瞌睡。这一喊,他眼睛都没睁,坐在那里就上了天,所以说轩辕皇帝是坐起睡着了死的。相传,中华民族的两位始祖都是为老百姓的吃的穿的而勤勤恳恳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这些民间神话故事中包含了我们的值得弘扬的民族精神。关于人类的起源。走马故事中还有一则《世上为什么女人少男人多》,故事对此解说是伏羲兄妹在“人之初”的时候形成的。远古,盘古王开天辟地后,世上还没有人。伏羲两兄妹决定造人,让人在地上生活、繁衍。两兄妹用泥巴做人,伏羲做男人,妹妹做女人。哥哥手劲大,做的男人高大壮实,妹妹力气小,做的女人就弱小灵巧一点。妹妹赶不上哥哥的速度,慌忙中给女人少捏了根肋骨,这样,男人就是七根肋巴,女人只有六根,男人多一根肋巴骨,所以男人应该做重体力活,男人应是家庭的顶梁柱。……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饶有兴致,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还试图阐释人类男女比例失调的社会现实。如今的现实状况仍然是男女比例失调,但这可不是伏羲兄妹造成的,而是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所致。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神话中还有位更与百姓亲近的、传颂得更为广泛、亲切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普渡人间疾苦、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这位外表端庄美丽、仁慈善良、神力通天的妇女形象,又因为她能给每个家庭送来生命的延续,所以更被人们尊奉。观音道场—普陀山更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民间也几乎家家供奉观音菩萨,这证明了她在老百姓心目中占据着多么显赫的地位。走马故事中的观世音形象,可以说更接近于一个辛勤劳作的中国民间妇女。走马故事人在作品中的泛神化处理,是走马人的进步的妇女观的印证。走马的“观音形象”在其它地方的观音传说故事中是极为少见的,应该说是走马人较为珍贵的一笔独创。——华蓥山修庙子时,山上吃水困难得很。请来给匠人煮饭的伙房,做不到好久又走了。于是观音化装成一个“暴焉”65 老婆婆来到山上,找到管修庙的长老,自愿上山来给匠人煮饭。长老看来的是一个妇道人家,他想山上这么多匠人吃饭,煮饭累人死,便不准备答应。后来,老婆婆再三恳求,见她心诚终于才答应了。果然,老婆婆烧火、拿柴、淘米、煮饭,样样都干,手脚麻利得很,匠人也都说饭菜好吃。没两天,山上又来了个花白胡子老头子,也说愿意为修庙出力。这花白胡子老头子上山后,担水、理菜,收拾锅盆碗盏,样样得行,而且还十分听那位“暴焉”老婆婆的话。原来他就是华山上的土地菩萨,是观音叫他上山帮忙的。一次,土地菩萨说漏了嘴,叫老婆婆为“观音”,并说,你们吃的饭这么香,就因那是观音大士煮的哟!石匠们听了却不相信:泥塑木雕的观音菩萨,未必真的会给凡人煮饭?第二天上午,有两个不信玄的人,悄悄儿跑到灶屋去看,是不是真的像老头儿说的那样。他们走到灶屋外,从壁缝儿往里一看,嗬!果然满屋烟雾腾腾的……老太婆本像现出来了,本像可漂亮啊,比庙子塑的像还漂亮些——这段讲述极为传神,扑朔迷离,云里雾里,一个神秘、美丽、勤劳的女性形象跃然“话”中。走马神话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能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难怪人们称颂她为“大慈大悲观世音王菩萨”啊!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类知识、智慧,以及对各种自然力量和社会丑恶的斗争,都嫁接在了一个个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身上。自然神由此被人类自己的神祇所代替,大家并把他们看作是人类理想中善恶美丑的象征。神话中英雄人物的诞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意识的凸显。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大量关于英雄的神话中,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非凡的经历和神异的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在这些神话中出现的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人,无不表现出先民们对征服自然,追求美好未来的渴望。走马镇民间神话中不乏这类歌颂英雄的故事。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所揭示的是人们与洪水抗争、拯救生命的积极意义。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如前所述,《夏禹王疏通九河》《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等篇皆是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另外,在走马神话故事中,二郎神也是十分令人景仰的,请听《二郎担山压太阳》这个段子——65 椐说,火神从光明宫里放出了十二个太阳后,地上的树子禾苗晒焦了,水晒干了,鸟兽饥渴死了。这时,人也找不到吃的,人吃鸟兽,鸟兽吃人,最后人吃人……人世间乱了套。天神二郎知道了这事后,决心要除掉这十二个孽种,帮助人间解脱苦难。怎么才能除掉呢?二郎神心想地上有很多大山,他便拿了根赶山鞭来到人间,赶着大山去追赶太阳,想把太阳压在大山脚下。他从东追到西,眼看就要压倒了,哪晓得太阳一滚不见了,一会儿,太阳又从东边冒了出来。二郎神急了,就赶紧回到天廷,找来一根长扁担,两个大箩筐,在西边的昆仑山里,拣了两箩筐大山,挑在肩上就跟到太阳撵去。他一步跨过了九十九条河,又一步翻过了九十九座山,他一步接着一步,几步就撵拢太阳,一使劲就把两箩大山一齐朝太阳倒去,恰好一个大山压住一个太阳,殊不知他只担了十一个大山,只压倒了十一个太阳。剩下那个太阳,吓得东躲西藏,趁二郎神不注意的时候,就钻进马齿苋笼笼头躲了起来。二郎找了好一阵都没有找到,心想:“留下你这个孽种给人间照亮也好。”就各自回天上去了。这样一来,天上就只剩下了一个太阳。这则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刚毅和勇气,显示了人类对铲除邪恶不可动摇的信念。可以设想一下,为了解救人间的苦难,二郎神用鞭子赶撵着飞奔不息的太阳,那担着大山跨大河、跃大山的勇猛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丽图画,从中反映了走马人爱憎分明,战天斗地的豪迈情怀。这位为民除害,造福人类的二郎神的形象和事迹,极像人们传说中的后羿。王逸注引《淮南子》说:“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羿弯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走马故事中那第十二个躲藏的太阳,多少有些喜剧色彩,走马人的诙谐戏谑,在这则故事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渴望英雄们拯救百姓苍生,这是古代先民的理想。当先民无法抵御来自上天,来自大自然的灾难时,他们就祈祷英雄的神力。可那些为了人间的福祉,出于正义、良知,敢于违尊抗旨而与天廷争斗的英雄故事,却又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走马神话《关羽降世》中说,天上有位火龙神,就是关圣人的前生,没下凡那阵子他还在天宫侍奉。一天,玉皇大帝心血来潮,把他叫了去,命令他下凡去烧川中一方住户的一百万家房子。要烧那么多家房子呀,这是为啥哟?火龙星听后吓了一跳,心中大为惊惧……65 经打听,原来是川中那一方的农民得罪了玉皇大帝。天上有个文曲星平时与火龙星私交甚好,两星一合计,文曲星给他出了个主意。什么主意呢?原来是文曲星只让火龙星下凡去烧一家姓白的,再烧一家姓万的,只烧两家,合起来不就是“百万家”了吗?这样一来,火龙星便成了抗旨欺君,触犯“天条”的罪人。玉帝为此气得七窍生烟,非要御前刑官定火龙星一个死罪,开刀问斩!……火龙星死后变成个脸膛绯红的奶娃娃,后来这个娃娃建功立业,义薄云天终于成为了万代称颂的关羽关大圣。故事摆完,一个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形象就这么在人们心中塑造起来了。天上的故事也是人间的故事,在《启明星和张大姐》这则故事中说,过天星看上了玉皇大帝的大女儿张大姐,玉皇大帝不同意,反要斩过天星。后来王母娘娘看他聪敏能干,人又长得漂亮,于是把他保了下来,仍旧把女儿嫁给了他。历史上鳞次栉比出现的大量有关英雄的神话,其中的主人公通常都是凡人心中的偶象。譬如这个关羽关圣人,他有着离奇的经历和超人的本领,他们在创造和征服的宏伟业绩中,透出了底层百姓所尊崇的悯恤众生,惩恶扬善的人性光辉。在我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人们为他立庙祭祀的,除了孔圣人,就当属关圣人。过去,无论通衢大都或穷乡僻壤,到处都建有“关帝庙”。立关帝庙,就是宣扬他的“忠义”,这“忠义”可是与朝秦暮楚,忘恩负义水火不相容的品质。走马镇民间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关圣人形象,如果再加上故事中火龙星这样的英雄事迹,那主题就会再次得到升华,其內涵就将更具有道德意义了。(二)传说传说故事在走马镇民间故事中几乎占了一半,本集成编入了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84篇。这些故事分为地方传说、人物传说、历史传说、动植物传说、民俗传说及其他传说。传说的艺术魅力在于把明知是假的,或有虚假成分的情节,讲述的如同真有其事,然后让受众的思绪,情感进入故事世界,去享受欢乐,去品味幸福,去体会痛苦,去承受悲伤,从而自然而然地取得作品所期的艺术效果。1、地方传说65 本书收录走马地方传说18篇。在千姿百态的地方特色非常浓厚走马传说中,单是走马岗的传说,就有几种说法各异的文本。在走马境内,历代建筑的寺庙有15座之多,每个寺庙都有相关的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北宋时期的慈云寺。相传,此庙兴盛时香火终年不断,有“大和尚五万五,小和尚没法数”之说。魏显德讲述了《慈云寺的变迁》。其他像九龙坡、华岩寺、望娘滩、回龙桥、转山坪、鸡公石、象鼻岭、龙塘沟、一天门等地名,均有关于它们的传说。走马人对他们生活环境中的山水泉石都赋予灵性,为其创造了一个个优美的传说故事。这本集成中,亦收集了关于九龙坡、走马岗、走马魁星楼、金子门(千厮门)、唐家沱等多个地方的各类传说,这些传说中无不迸射出善良百姓心灵深处人性美的光輝。《走马魁星楼传说》就是围绕地方建筑实体,运用诙谐戏谑的语言手段,在嬉笑怒骂中责斥抽鸦片恶习的一则故事。相传,“走马有个魁星楼,半截插在天里头”。可是这么高的“摩天大楼”后来却矮了半截,怎么矮的哟?原来全是一群“地仙”(鸦片烟鬼)闹腾的——这群地仙烧大烟……玉皇大帝见势不对,令齐天大圣孙悟空去。孙悟空来到走马岗,一番折腾悟空一时性起,举起金箍棒,哗啦一声巨响,拦腰把魁星楼打成两截,从此魁星楼就只有剩下的半截高了。走马故事人真是大智慧,在这连嘲带讽的揶揄中,警悟了鸦片烟鬼,褒扬了正道沧桑。讲魁星楼传说,着力点在批判;而讲《是相不是相,难过走马岗》传说,中心意思则是宣传儒家仁爱的思想,阐释人间要有真情,讲孝道,宣扬知恩图报,好人自有好报——相传走马岗上街有一个刘家栈房,开栈房的刘老头两口子有五十多岁了,对人善良和气。有两个叫花子,十来岁就在刘家栈房进出,帮着担柴挑水,收拾碗筷。客人吃剩的,刘老头就拿给他们吃;天冷了,刘老婆婆还把刘老头平时没有穿的烂棉衣给他俩穿,她不忍心两个娃娃歇街沿口,就叫他们到灶房去睡,让他们夜里睡在草垫上,。走马岗在成渝中大路上头,本来是好找下力钱的,只因两个娃娃太少,担不起重活儿,只好帮那些挑挑客提包包,抱衣裳,得几个凑凑钱,这样一混就过去了五年。刘老头捡回两个孤儿做干儿子,并教他俩认字读书……65 几年过后,两个都考取了进士,姓陈的放了县官,姓周的放了抚台。两个干儿子做官后,终于回报了两口子的恩德。这个故事似乎有些落入俗套,无非是行善报恩的老故事,但在今日,我们重树全民道德精神的时候,这则故事又焕发了青春,它内中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2、人物和历史典故传说本书收录走马人物和历史典故传说故事28则。其中涉及人物众多,篇篇精彩,讲了不论亲疏、秉公执法的赵云,勤劳孝顺、传道狱卒的华佗,才高八斗、吓退蛮夷的李白,神助恳荒、初出茅庐的包文正,文思如潮、口若悬河的李解元,伶牙俐齿、幽怨多情的卓文君……等历史传奇人物的离奇诡异而又通俗易解的故事。对于近现代历史人物,走马镇民间故事中也随处可见。《石达开招女婿》一则中讲,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翼王石达开,能征善战,当年入川过巴县的那支队伍,就是石达开的人马。石达开在行军打仗的路上捡来个姑娘收为义女。这姑娘又听话又孝顺,石达开爱如掌上明珠。光阴荏苒,转眼间姑娘就长到十七八岁,该是谈婚论嫁的时侯了。有一天,石达开叫女儿选女婿,可帐下没有成家的文官武将不下一两百人,女儿偏偏看起了石达开身边那个传令跑腿的癞子兵……石达开当然心中狐疑,这下戏剧冲突出来了,于是引出了故事中下面一段精彩的父女对话——石问:“女儿为啥要选上这癞子兵?”女儿反问说:“父王杀鞑子,灭清廷为啥子?”石达开:“分田地,均贫富,平女权,撵洋人。”“请问父王,女儿的权啷个平法?”“你的权在父王一人之下,全军之上,未必还嫌小嘛?”“女儿指的是婚事。”“你的婚事?父王由你挑选,不错吧!恩?……为啥偏偏选个癞子兵嘛。”“父王都信得过用得着癞子兵,女儿自然也看得起。”石达开无言以对,只好依了女儿。65 姑娘和癞子成亲过后,医好了癞疮,换上武将的盔甲,一下子人就伸展了。伃细一看呀,这小伙儿长得硬还有点像石达开。后来,石达开的队伍退到了贵州,仗越打越不顺趟,兵败川西之时,竟是这癞子兵顶替岳父去杀场就义的咧!再看《刘湘失算》一则的讲叙——故事说蒋介石疑心重,对地方军阀特不放心,总想借开会为名把一些军阀骗来搞掉。可那些军阀都不是“哈宝”,晓得老蒋为人奸诈,一听说他要开会,不是这个说肚皮痛,就是那个说脑壳昏,没得哪个钻他的圈圈。在抗日战争中,蒋借“共赴国难”为名,把刘湘骗到南京软禁起来,后来刘湘欲装死逃走,结果弄巧成拙,假死成了真丧命……在走马的这些人物传说中,无论真假与否,从中总是表现了极其真实的民心向背,的确是“天地之间有杆秤,这秤就是老百姓”啊!走马人真是反应敏捷、博釆善思,现代革命题材也很快地融入了故事之中。《飞毛腿——伍时英》故事中说,在中共巴县地下党里,有一个人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外号人称飞毛腿,他是哪一个呢?他就是伍时英。后来,伍时英就专为周恩来、薄一波跑交通,他办事得力速度神速,时间长了,大家就给他取了个外号——飞毛腿。故事绘声绘色,许多叹为观止的惊险情节让人瞠目结舌,从中表现了人们对革命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敬。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从中表现出自已的立场观点,情感意志。古今中外,成功的文艺作品之中绝无矫情违心之处,他们无论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万变不离其宗,总是作者忧喜好恶的内心展示。我们说,走马镇民间故事作者的名字叫“人民”,那在这些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中,就充分显示出人民对他们的无限拥戴。请看故事《陈毅写“香火”》——传说一九一八年,陈毅回到家乡乐至县劳动乡,住在姨父家里。乡亲们知道陈毅写得一手好字,年关来了,大家都来请他写对联……这天,佃户杨青山拿了一张银朱大红纸,来请陈毅写一付“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字的“香火”。陈毅写出后,姨父却说:“我说年青人不懂规矩嘛,你们不信,看,这,有三个字都写错了。”大家一惊!把字一盯,看了很久,都没看出错在哪里。陈毅姨父“嘿嘿”笑道:“65 写这六个字是有口诀的,天不连二,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要闭目,师不并肩,位要端正。这六个字,他只写对了一半。”听了姨父的话,陈毅解释说:“所谓天不连二,无非是怕国家分裂,出现两家天下。可眼前军阀混乱,各自称王,莫说两个天,两百个天也有了,怎么不能连二呢?所谓地不离土,是怕丢了土地,丢了根本,可是,当今列强占我中华多处河山,这个土,不离也离了。再说‘君不开口’是指皇帝老倌,不轻易开金口,可现在帝制已经废除,民众拥戴的领袖孙中山早就开了口,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赶走列强,振兴中华,这君口是该开的呀!”大家越听越觉得有道理,陈毅的姨父生气了“那,那你这个亲字怎么不闭目?”“姨父吔,列祖列宗看我们民族累遭不幸,子子孙孙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在九泉之下必定难以瞑目啊!”……短短一则小故事,别开生面,寥寥数语,把个机灵善辩,思想进步的青年陈毅描绘得诩诩如生,跃然“话”中。在走马镇民间传说故事中还有徐悲鸿等人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离奇趣闻,从中尽显了走马人所独有的创作思维。在民间小娃儿呀呀学语时总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驱使他们不时向长者问这问那,什么都要讨个说法。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追根问底,家家户户的三公八长、婆媳姑婶们绞尽了脑汁,对很多事物的来龙去脉都找到了个说法,他们在灶烘旁、桌案上、枕席边酝酿着、酝酿着……于是那些饶有兴趣的历史典故传说便应运而生。本书集入了《瓷饭碗的来历》、《赵巧儿污墨斗》、《白市驿板鸭的得名》、《钦命“字状元”》等四篇历史传说。这都是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上乘之作。《瓷饭碗的来历》中说早年没得饭碗那阵子,人们吃饭都过用手抓。后来李老君、鲁班、窑神三个人都想为人们做好事,各自做了些碗,想让人们拿去装饭用。结果李老君的碗是铁做的,鲁班的碗是用木头挖的,窑神的碗是用泥巴上瓷过烧的,三个人都说自己做的碗好,谁也不让谁……三年后当然窑神做的瓷碗领先。这则传说赞颂了先人烧瓷利民的功德,隐喻了造物不易,应予珍惜的古训。《钦命“字状元”》中说“若无睛皋字,不是书香家。”“家无睛皋字,不是读书人。”65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种种逸闻轶事,讥嘲了王公大臣的愚钝,褒扬了清代嘉庆时,曾任巴县县令的冷水场籍文士龚睛皋震动京城的书法造诣。龚睛皋为官一任,造福桑梓,深受百姓爱戴,传说中也表现出了我国历代人民心中的“清官情结”。另外,在《赵巧儿污墨斗》和《白市驿板鸭的得名》两则传说中,也充分表现了底层百姓爱憎分明的情感,从中透析出了健康向上的思想意义。3、动植物和中草药传说本书收录走马动植物和中草药传说故事22则。动植物传说是走马传说故事中的华釆篇章,其中讲述到的蛇、龙、虎、猴……飞禽走兽、花卉果木应有尽有。蛇是怎么来的?走马传说《蛇的来历》中讲到如来佛、弥勒佛和地藏佛三位菩萨联袂下凡,将要一起治理天下。这三位心想,互相之间总要比个本领上的一二三,才好有个主次,分工管理。弥勒佛对如来佛说:“你管天下好倒是好,就是免不了要出盗贼。”如来佛心里也耽心,万一四处盗贼出多了,天下不安,还是不好向众生交代啊。于是他伸手扯了一把野生麻藤藤,朝四周一撒,这些藤藤马上就活了,变成一根根的蛇。这些蛇平时就生活在少人烟的野草丛中。那些做了坏事的盗贼,不敢走大道,专挑没人走的荒山野岭躲藏,正好,这些蛇就钻出来咬他们。蛇曾是古巴人的图腾之一,这些故事里讲了很多关于蛇和龙的故事。从中可看出人们对蛇或龙(人们认为龙是由蛇修炼而成的)的敬畏之情。走马传说中的蛇是温顺的,它们知恩图报,没有《伊索寓言》里蛇的那种邪毒的形象。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图腾崇拜所至,另一方面大致也受了川剧《白蛇传》的影响。试看舞台上那娉婷玉立,婀娜多姿,多情贤淑的“白素珍女士”,怎么也不会让人把她和假丑恶联系起来。《龙蛇》一则中讲了个奇妙的故事——有个靠捉蛇为生的人,听说寺庙的后墙上有一个大洞,据说有人看见里面脱了一圈蛇壳,就有水桶那么粗大。捉蛇人听了很高兴,这么大的蛇,拿到市场上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于是他约上一个伙计,两人背上笆篓,怕蛇大背篓装不上另外还抬上个大木柜。他二人爬进洞里,看见果然是条大蟒蛇。那蛇盘在那儿,看着捉蛇人,居然一动不动不予理采。看到蛇这么温顺,捉蛇人胆子更大了,他两开始用绳子捆蛇,蛇也还是不来咬人。后来,蛇被装进柜子里,抬到镇上,卖给蛇铺子。人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蛇,都围拢来看。这蛇不凶猛,也不咬人,但牠却挣开绳索慢慢朝庙子方向爬去。到了庙里的菩萨面前,蛇流泪了,原来这是一条正在修练道行的神蛇,只要修上30年就可以变成龙。现在牠修了20年,被人发现打断,这2065 年算是白修了,又要从头修起。众人同情牠了,合计着让蛇爬回夹墙里,继续修牠的道行,从此再没有人们去打扰它了。嘿!这真好象是动物保护工作者讲的故事。另有一则故事叫《杨二娃和虎兄弟》。杨二娃上山打柴,遇上老虎,老虎要吃他,山王菩萨制止了老虎。再一次打柴,老虎让双杈树卡住了,是杨二娃救的它。老虎感动的流泪了,两个结拜成了弟兄,杨二娃是老大,老虎是老二……,后来当地有个地头蛇,见杨二娃的堂客长得漂亮,就勾结官府,把杨妻抢走了。老虎从山上回来听说此事,唤来山上的好多老虎,闯进衙门,救出杨二娃。又闯进地头蛇家,救出新姑娘,咬死地头蛇。故事中人和动物有时超过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其中隐喻,不言自明。传说中人和动物也有不和谐的故事,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人类与对方的不友好所造成的。《王三三和蛇》也是讲一个人和蛇的故事:王三三是个走街串巷卖杂货的。有一天他卖东西累了,在河边歇脚,看见一条蛇梭得飞快。后面有一根雷公虫在追蛇。蛇下了水,雷公虫下不了水。王三三用扁担给雷公虫搭了桥,雷公虫一过河,把蛇咬死了。没想到死了的蛇变成一条小狗,一直跟着王三三。这条狗非常通人性,王三三抽烟,它帮着点火。狗儿跟着王三三渐渐长大了。一天,王三三带着狗儿去赶场,遇上大雨,天黑了,在一座庙里躲雨。庙里的老和尚对王三三说,今晚你要注意,狗儿要报仇。王三三不信,老和尚说,狗儿就是那蛇变的,你帮了雷公虫。老和尚出主意,叫他把鞋放在床下,衣服放进铺盖,人爬到楼上睡,上楼后把楼梯抽走。果然半夜里,狗发了狂,把王三三的衣服、鞋子扯了一坝,狂叫狂跳一阵后倒地而死。老和尚对王三三说,永远不要再来此地,再来,命就保不住了。王三三回到家把此事给老婆说了,老婆说老和尚是大恩人,于是做了双鞋让他给和尚送去。王三三早把老和尚的忠告忘了,高高兴兴地来庙里送鞋。老和尚说狗死了又变成了蛇,今晚要向你报仇。王三三求老和尚救他,老和尚把他藏进庙里的大钟里,盖得严严实实。半夜蛇来报仇,进不去大钟,就一圈圈把大钟缠住,钟里没有空气,王三三终于被闷死在里面了。对这则故亊,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冤冤相报的宿命,而要从中发掘出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真谛。65 人类企图改造自然,若不遵从自然法则,最终必遭到大自然的反抗和报复,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走马故事中这类人与动物关系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这不能不令我们对走马这个地方的历代故事人产生由衷的钦佩。走马故事中有很多与上述情节相似的动物传说,植物传说和系列中草药传说。说故事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在优美的故事,诗意化的情节中,把这些动植物描绘得生动感人,丰满鲜活。读者听众在饶有兴味的欣赏中,仿佛进入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的七彩世界,又仿佛在听我国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在讲述狐仙故事——你看,那些美人鱼,豌豆上的公主,百恶不惧的侠士,虽说荒诞不经,满口诡谲,然其中深意却叫人夤夜辗转,久思难眠。这正如王渔洋写给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序中所说:“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孤坟鬼唱诗。”人情、鬼情、人情原本系于一体,古人是认为“象由心生”的呀。“心有灵犀一点通”。走马镇故事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肯定也要博釆精收,《蜘蛛精》这个故事就特别有《聊斋》故事情节的印记和表现手法的借鉴。人妖相恋这类故事早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已经出现了,对于这类作品,我们应理解是古人托神怪之名,发泄心中对现实生活中假丑恶现象的厌恶和贬斥。蒲老先生在他那些《聊斋》故事中描写的女性,大都是十分可爱可亲的。作者以人的形神、性情为主体,巧妙地将异类的某种属性特征融入或附加在其身上。走马镇民间故事里的狐鬼花妖精怪的形象,同样是比照社会人生而创作的,其中大多数是美丽善良的,她们能给人带来温馨、欢乐、幸福,给人以安慰、帮助,可以说作品是表现了社会底层民众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虚无飘渺中补偿着现实生活中的缺憾。无独有偶,狐、鬼、花妖、精怪幻化后进入人世生活,也成了走马镇民间故事中一种常见的情节模式。《白蛇报恩》取材于著名的爱情故事《白蛇传》。白蛇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青蛇的忠诚勇敢,不畏强暴,这些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无不令历朝历代的老百姓见之动容,传为佳话。又看《团鱼精》的故事中,讲述了团鱼精化作勤劳、善良、美丽的小姐,报答老实忠厚的傻三的情节。其中后半部“团鱼”小姐与傻三老表斗智斗勇的那段描述,绘声绘色,让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到了更加丰满的艺术效果。65 走马传说故事中,描写爱情主题数量很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其中的一些作品,通过人神恋爱,表现了走马人对美好纯真爱情的无限向往。在走马传说故事中,一些拟人化的动植物所表现岀的行为和性格,实际上就是作者潜意识所具备的一种象征性的文学意向。《癞格宝》也是一个爱情故事。舅舅家有三个女儿,癞格宝挑大表姐,大表姐嫌它丑,二表姐也嫌它丑,三表姐答应了。结果,癞格宝脫了外皮,现出真象,原来他是个漂漂亮亮的小伙子。他才华出众,后来还考中了状元,这让两个姐姐悔之不及……。这故事有些像著名的儿童剧《马兰花开》,其它地方也有许多这样的故事。由此可见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多元互生。这两则故事说明在美与爱的竞争中,凡有正确的择偶观,带一份痴情,总是能赢得幸福的。让所爱者爱其所爱,这已超越了人的单纯性爱,从而上升到更高的文明层次。爱并非总是幸福,也有悲剧。传说《米桂阳的来历》中说,阳雀子,原本是个姑娘,叫杜鹃。一户有钱人户,家里有很多长工和丫鬟。有个长工叫米桂阳,还有个丫鬟叫杜鹃,两人偷偷好上了。但主人家不准长工、丫鬟谈恋爱,处死了米桂阳。米桂阳走了,杜鹃决定逃离主人家,但她不知米桂阳已经被摔死,她死活要上山寻找米桂阳。一天夜里,长工大叔帮助她逃出来。她漫山遍野地找心上人,边走边喊:“桂阳哥,桂阳哥……”她的双脚被划伤,鲜血淋漓,眼睛也哭红了。后来,她就变成阳雀鸟,从这座山飞到那座山,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嘴里叫着“桂阳哥,桂阳哥”。所以,我们见到的阳雀,脚板是红的,那是杜鹃上山双脚划破流的血;红红的眼睛,是寻找米桂阳哭红的。执着、忠贞,与“杜鹃啼血”的故事如出一辙,这的确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凄婉故事。悲剧的美学价值总是高于喜剧的,走马故事的原始作者们在山野旷地落寞的生活处境中浮想联翩,让这么美丽的悲剧,把民间传说故事的艺术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幻境是现实的超越,非人的动植物形象可以不受人间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男女大防”的约束。虽说走马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许多都顶带着非人的符号,然而文学是“人学”65 ,她的功力所至,归宿依旧是在熙熙攘攘的人世之间。走马传说故事作品对那些不顾一切的相亲相爱予以了同情,对那些为道德习俗所禁忌的男贪女爱中的变态畸形进行了批判和谴责。在《苋菜精》一则中说,一财主家的女儿病了三年了,三年不吃饭,瘦成一根干藤藤。原来是有个男人每晚都要溜进小姐屋里来与她睡觉。有人出主意,让小姐拿一把磨得飞快的杀猪刀躺在床上,等半夜里那男人溜进来,靠近她时,小姐举刀向黑影砍去,黑影逃走了。第二天,小姐就能坐起来要吃要喝了,并且还能在院子里来回走动。可是她家地里的苋菜却全伏在了地上,蔫蔫的,好像还流了好多血。原来那男人是苋菜精变的,天天附在小姐身上,吸她的血,吃她的肉。另一则传说故事中讲,有一个会道法的年轻人叫黄葛,他见观音菩萨长的乖,心头起了邪念。一天,他拦住了观音,说要同她打赌斗法。如果观音斗不过他,就必须嫁给他做老婆。观音晓得他的心思,说:“如果你输了呢?”黄葛答应自已输了心甘情愿领受观音的任何处罚。接着,二人就开始斗起法来。黄葛怕打斗拖久了法力不敌观音,于是就抓住女娃儿怕羞这个弱点,想一头撞过去,把观音抱在怀里,乘她措手不及施以强暴。只见黄葛飞身跃起扑了过去,那知观音拿起拂尘一掸,黄葛一个倒栽桩就栽立在石坎坎上。他恼羞成怒,尽力挣扎,可怎么扳也扳不动。结果身子变成树干,脚变成了树杈,手指拇把石坎抓破了,头发钻进石缝里变成了树根,黄葛变成了一根大树子——所以后来黄葛树总是在岚垭口石旮旯中间生长,那原来是观音菩萨“封赠”的呀。走马动植物传说故事内容可算是一部“小《本草》”。你看那谷子是怎么来的?麦子和荞子是怎么来的?三七为什么叫田七?猫和狗的来历,吴茱萸可以治胃药、柴胡可以治瘟疫、三七、仙鹤草治吐血、茵陈蒿治黄疸病,还说茵陈蒿春天采摘吃了有效,春天的阴土特别适应这种药生长,叫做“三月阴土治黄痨”,秋后可以当柴烧……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这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自然知识。欣赏走马中草药传说里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直让人如痴如醉,沉浸在岸芷汀兰,百草万木的馥郁芬芳之中。再看《金银花的来历》——相传有两姐妹,姐姐叫金花,妹妹叫银花,两姐妹善良、美丽。有一天两人在河边洗衣,听见喊“救命”65 ,一只狼正在追赶一个瘦弱的年轻妇女。两姐妹捏着洗衣棒追去,吓走恶狼,救下女人。女人遍身是伤,还生了一些烂疮。两姐妹把妇女带回家,四下打听,有人告诉她们,在很远的山上,有一种药可以治好狼伤和烂伤。姐姐大一些,决定自己去,留下妹妹照护病人。金花一去几个月没有回来,一天,一个猎人说,在山上捡到一只鞋,地上还有血迹,银花一看,鞋是姐姐的,姐姐死了,妹大哭而回。但是,哭归哭,妇女的伤痛却一点没见好,于是银花又上山去。她爬遍了山岩深谷,风餐露宿,终于在悬崖边采到了那种草药。拿回后她熬成汤,让妇女内服外擦。不久,妇女的伤好了,而银花却因在釆草药时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最后去世了。两姐妹死后,乡亲们把金花的鞋子和银花合葬。第二年春天,姐妹俩的坟上长起牵藤藤的草,藤上开着黄白色的小花,乡亲们把藤藤扯起来泡水喝,不仅清热解毒,还能治疮。乡亲们说既然是姐妹俩坟上长出来的草,就叫它金银花吧。一蓬一蓬的金银花呈现绿色,还散发出清新的芳菲,本身就十分美丽,再加上药效,就更加神奇,两姐妹的故事这样一衍绎,把中国女性的善良、美丽、牺牲精神灌注其中,这就叫做走马镇民间故事艺术中的美学效应。另外,《夏半夏》《金腰带》等篇也是走马故事人用精彩的故事情节讲述出半夏、荆条的药用功效的,走马故事人的这些原始创作,不仅普及了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更加彰显出了人性美的灿烂光辉。4、民俗和其它传说本集成编入了《端午节的来历》、《八月十五看月华》、《十月初一牛生的传说》、《腊月三十晚上守夜》、《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的来历》《人死了哭什么?》《送檐灯》《哭嫁的传说》《正月初一送财神》《请祝米酒的来历》等16篇民俗传说。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活跃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里,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中,它凸现出了一个民族远古、今朝和明天的精神风貌。《八月十五看月华》中讲到,八月十五中秋节,老百姓要打糍粑,吃月饼,还要烧天香……这就是要敬月亮。等得晚上半夜过后,月亮里头“咔”地一声,就打开了天门。这时你要不眨眼的仰头向上看,如看到抬花轿,你这个人的运气就比较好;如果是看到包孝帕的,埋死人,你这个人的运气可就要小心……故事虽说荒诞不经,可也看到了人们对客观自然力的敬畏之心。《十月初一牛生的传说》表现的则是人们一种朴素的思想情愫。“65 牛是做庄稼人的本钱。它为大家忙了一年,也劳碌了一年,到了十月初一啊,农夫们为了感谢牛儿的辛勤劳动,就把它拉到外面去走走,让它吃些好的,就算是给牛儿过生了。”用今天的话说,这一是爱惜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也是保护动物,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也是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法则的!《腊月三十晚上守夜》讲的是防止“长生土地”使法破坏好日子。这传说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热切企盼。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是在千家万户休养生息,千姿百态的各类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其特征是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另外,本集成在这部分还编入了《瓦的来历》、《唱戏的来历》、《泥尖的来历》、《耒子的来历》、《重庆火锅的来历》等旨在追宗溯源的其他传说。鲁班的妹妹弄回些泥巴,又扯块衣袖布来做坯衣,烧好就可盖房遮雨了,这就是《瓦的来历》;《唱戏的来历》中说,“唱戏是从天上传下来的,不是凡间哪个人想出来的。”这传说中“观天师”、“八洞神仙”尽皆出场,煞是热闹,最后得个结论是:“观天师的娃儿名叫泰子,凡间唱戏是他教的。所以说,那些唱戏的,不管是唱京戏的,还是唱川戏的,最初他们敬菩萨,神位上都是写的泰子两个字,后来才根据太子和泰子的音相同,改成了敬太子菩萨。”啊!真有趣,演员们在走马镇民间故事中也找到祖师爷了。《重庆火锅来历》的传说更是编得有根有底——有一年,有个八府巡按到重庆府来查案子,生了毛病,每顿只吃得下一点点儿饭。他为此啥子药都吃尽了,可病就是不得好。一天,巡按心头闷得很,走出衙门来散心。当他走到大梁子一带,忽然闻到一种气味,香得很,胃口一下就开了,食欲大增,想吃东西得很。原来,重庆大梁子一带的叫花儿多,他们正把讨来的残汤剩饭倒到烂鼎锅头一起在煮,巡按闻到的气味,就是从这锅中冲出来的。巡按闻香嘴馋,走拢很想尝尝。可堂堂巡按大人,又放不下那个面子,只好忍“口”而归。回去过后,巡按就要厨倌儿照到恁个弄来吃。从这以后,这种吃法越传越宽,大家就给这种吃法取了个名字叫火锅。65 有人说卑贱者最聪明,虽不说这么绝对,但底层民众中的确蕴含着巨大的创造活力,走马的这则传说倒是客观地揭示了这一真理。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从而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故事是人们对过去或现存的种种风俗习惯作出的形象解释,这是走马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俗传说故事想象奇特,多姿多彩,篇篇令人余味无穷,让我们从中琢磨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三)故事在本集成中,编录了54篇“故事”。其中有幻想故事7则、生活故事15则、机智人物故事14则、笑话故事13则,另外还有寓言故事5则。本节所讨论的“故事”是区别“神话”和“传说”而言的狭义的“故事”。“故事”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是老百姓在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生活百态中,表现出的对世界、社会、人生、亲情、友情的情感抒发。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一定社会性格的形成。研究“故事”所牽涉到的方方面面,对于地域历史上文化发展的特征、传播与影响都具有相当的积极作用。这些故亊都是在走马镇民间的肥沃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伴和着泥土芬芳的艺术珍馐。她们带着老百姓对生活的真情实感,纵横流淌在巴渝大地上生机勃勃的阡陌里弄之中。1、幻想故事本书编入《白天与夜晚》、《两姊妹与花王》、《娶个妻子来当妈》、《亲生儿子比妈大》、《熊嘎婆钻灶烘》、《宝石盆》、《土地公公会铺排》等7则故事。这些故事听了让人兴趣盎然,如《娶个妻子来当妈》、《亲生儿子比妈大》两则,单是题目就激起了听众(读者)心中“欲知其详”的悬念。《白天与夜晚》中说“太阳和月亮,原本是一对夫妻。太阳是丈夫,傲得很;月亮是妻子,很贤惠。他们的小崽崽多得很,就是天上那些数不清的星星……”太阳暴戾恣睢,阴晴无常,不听妻子月亮劝说,我行我素,至使百姓遭殃。后来,“月亮看到劝说不转太阳,伤心得很,就悄悄离开了太阳;那些星星崽崽喜欢妈妈,也跟着月亮走了。……月亮和星星走了以后,太阳这才晓得65 ‘拐’了,孤单得很,就赶忙去追。月亮伤心透了,硬是躲到不跟他见面,要等到太阳睡了才出来——从那时候起就有了白天和夜晚的区分。”《两妹妹与花王》讲的是张老汉的一对孪生姐妹“大双”“小双”和花王的鲜艳悲怆、婉转离奇的爱情故事——十八岁那年,过生日,张老汉问两女儿想要啥礼物,姐姐说要漂亮的衣裳,妹儿说要一朵好看的野花。……张老汉爬上高山,终于在一个大岩洞里找到了一片鲜花,张老汉赶忙摘下了最好最大的一朵。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会儿从花心中跳出一个小伙子,原来这朵花是花中之王。后来花王与妹妹喜结秦晋,可大双心怀不良,反害死了妹妹骗得了花王的爱情。最后姐姐遭了报应,小双终于又回到花王的身边。《娶个妻子来当妈》中三个穷兄弟想成亲,结果抬回的却是个穷老太婆。三兄弟心地善良,只好把穷老太婆留下当妈侍奉。后来,三兄弟在“妈”的指导下,不仅多次遇难呈祥,化险为夷,而且还用草药治好了乡亲中流行的瘟疫。……三兄弟功成圆满,登堂入室当了官,“妈”也腾空而去——原来“穷老太婆”是观音菩萨下凡变的呀!《亲生儿子比妈大》讲的更是离奇,说鬼妈生了儿后才去投生,后来在阳间母子相认,儿竟比妈大几岁。对于传统文化,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在走马镇民间故事中,诸如此类渲染转世轮回的作品必然是客观存在的。文学艺术总是会反映出一定的现实社会形态,我们不必去苛求先人。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的巨大工程中,对这样的碧玉微瑕,应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分析,所以编者亦将此篇收入集中。《熊嘎婆钻灶烘》、《宝石盆》都是流传甚广,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虽说版本很多,但却都是有着赞美智慧勇敢,战胜邪恶的明确主题。2、生活故事本书编入了《钱财和仁义》、《小偷死在妇人手》、《赵大帮工收拾雷二爷》、《蛇吞象》、《有理无理》、《兄弟送嫂嫂》、《当良心》、《财白星遭饿死》、《干谷草医病》、《酒醉鬼收拾吊颈鬼》、《惊人的记忆力》、《桥头雕石狮子镇桥》、《问你贪心几时休?》、《道士先生被鬼吓》、《叫化子还仇》等15则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无处不透出乡土人情的浓烈气味。《蛇吞象》和《钱财和仁义》故事中都是讲“65 一个人不要太在乎对物质金钱的追求,应该体恤贫困弱势,只要具备了善良仁爱的品德,就必定有理想的结果。”《钱财和仁义》中说,“从前,有个员外,他的姑娘病了‘嘿久’都医不好,员外没得办法,就说那个把我的姑娘病医好了,我就把姑娘嫁给他。……又有两‘老表’,一个叫‘钱财’,一个叫‘仁义’,他们合伙出外做生意。钱财一味都是强盗吃米汤--贼喝喝的,而‘仁义’向来就是一根肠子拖迄屁股丫的人,老实得很。”后来‘仁义’因为心地善良,遇到神人相助,不仅和员外小姐喜结连理,而且还发了财。再说那个“钱财”,他一个人担起那挑货去卖,他不会做生意,也不会精打细算,卖点钱就三花两花,等货一卖完,就腰无半文了。……‘仁义’是个菩萨心肠,听说老表硬是没得法子,可怜他,没跟他俩个计较过去的事,还把他接回去吃闲饭。”可后来“钱财”却恩将仇报,结果“遭埋在水井头,二辈子都起来不到了。——人们常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话就是恁个来的。”过去乡里人称讲故事叫“说善书”,由此可知“劝人向善”是民间故事永恒的主题。我们又看《小偷死在妇人手》中的讲述——“有个小偷,老是想去偷有户人的腊肉……”故事情节离奇古怪,阴差阳错,极有戏剧性。几经波析,出乎意料“小偷聪明一世,机关算尽,结果败在妇人手里,偷肉不成,反送一条性命。”——这做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龙门阵”,同样也是在“劝人向善”啊!当年有个姓耿的人当了一任巴县令。这人疾恶如仇,清正严明,不仅才高八斗,而且风趣幽默,在民众中口碑甚好。关于“耿巴县”,民间流传不少趣闻。《干谷草医病》就是其中一则——“有一回,‘耿巴县’装个‘八字先生’到民间私访,晌午过了,他的肚儿还是空的……”几经辗转,他不仅找到一户人家吃上了饭,而且凭自已的智慧,运用颇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心理疗法,用“几根干谷草”,医好了主人家那“有个十七八岁,长得多乖的姑娘”的偏瘫痼疾。我们善良的老百姓啊,在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清官能吏总是万能的,代代传颂,甚至说得神乎其神。爱憎分明的主题提炼是民间故事的一大特色。在《赵大帮工收拾雷二爷》一则中说,“双河场有个雷财主,尽爱打些鬼主意整人,把满脑壳的头发都磨光了。大家当面喊他叫雷二爷,阴到说他是‘一根葱’、‘没毛’‘光顶顶’。……65 有天,他和三姨太商量说:‘我恁个有钱,双河场一弯通槽的地方,老子占了一半,那些背时的还是怪头怪脑的乱喊我,你给我设个法,要他们莫恁个叫,得不得行?’他三姨太说:‘好办!常言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请个会武打的,收拾他几个,我看哪个还敢乱喊我们雷二爷。’”就这祥,故事情节展开了。殊不知,人心不可侮,为富不仁者总要遇到“对红星”。劳动人民终于用智慧和力量弄的这个雷财主哭笑不得,结果“一根葱”、“莫毛”、“光顶顶”的绰号比过去还要传得宽些了。《酒醉鬼收拾吊颈鬼》、《桥头雕石狮子》都是讲的邪不压正,人们最终会用智慧战胜邪恶,而《惊人的记忆力》却是歌颂我们周恩来总理重情重义,不忘旧交的故事。3、机智人物故事齐有晏子婴、汉有东方朔、维吾尔有阿凡堤、重庆城有安世敏,走马和全世界的各民族一样,乡里中也流传着许多赞扬机智人物的有趣故事。本书录入了《安世敏整观花婆》、《安世敏整麻糖匠》、《白大嫂开店》、《老和尚打整耿巴县》、《巧对成婚》、《解董鸡整县太爷》、《解董鸡埋娃儿》、《杀鸡断案》、《老板上当》、《船佬大装死人打牙祭》、《骗子中计》、《这是乌龟那是鳖》、《憨包交租》、《过河吟诗》等14篇。清人“安世敏”戏谑机警,爱管闲事,扶正除邪专打抱不平,他的故事趣味横生、源远流长,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几乎传遍了整个巴渝和下川东地区。且看走马镇民间故事中讲他怎么“收拾‘观花婆’”(女巫)——“安世敏最不安逸观花婆,他认为观花婆不干好事,到处惹是生非的,好多谣言都是观花婆造出来的。……”可是,“安世敏的‘堂客’却又很是相信观花婆。她的娃儿害个病生个疮啊,她偷到偷到的都把观花婆请到屋里来做法事。”这天,观花婆正装神弄鬼下阴间,等她正入定,安世敏就在门前喊了起来:“你们搞快点,快点啊,快去帮观花婆家抢火啊!她家房子烧起来了,这可啷个得了哟,大人、娃儿都快点去抢火哟!”这一喊哪,把观花婆搞慌了,哪的她“阴”起去了哟?只听“嗖”地一声,观花婆爬起来就朝各人屋的跑,连花都不观了,等她跑拢屋一看哪,哪里有恁个一回事嘛,这才晓得遭安世敏把她整了。恁个一来,那一方的人都晓得观花婆是骗人的:“你说人‘阴’起去了嘛,啷个一说你家房子烧起来了,你就跑得恁个快哟?”从此,安世敏的堂客和看热闹的那些人,都不再去相信“观花”了。65 再说安世敏“收拾麻糖匠”——麻糖匠爱耍秤,专门欺弄没大出过门的堂客。这天,安世敏在他表嫂那里耍,听到麻糖匠当呀当的敲起过来了,就对表嫂说:“表嫂,今天我们弄点粑活麻糖吃,帮补点点谷子把麻糖全部给他换过来。”表嫂说:“龟儿精灵得很,总整我们吃亏!”安世敏说:“不要紧,你照我的办法做,包你得行。”,接着,他就把啷个啷个做,一歇给表嫂说了,结果还真让那个做买卖欺心的麻糖匠“偷鸡不着蚀把米”,空欢喜一场。《白大嫂开店》讲了一个能言善辩的栈房老板娘。《巧对成婚》讲太医出“对联”招亲,这上联是:“大将军骑海马,身披穿山甲。”可贴出后“九天过去了,都是看的人多,应对的人少。间或有应对的,不是年岁大了,就是对得不好”。最后来了个穷小子,“他拨开众人,从灰笼儿里头摸坨俘炭,在红榜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一行字:‘小红娘坐车前,头戴金银花。’众人看了,都夸对得好,对得巧。这小伙儿硬是做了太医的上门女婿。”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楹联”既要胸罗万卷,又要文思敏捷,其中“巧对”、“绝对”更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在我国很多地方的民间故事中,都有考“对楹联”的趣闻,从中表现出古人对汉民族文字韵味的喜好和追求。4、笑话故事笑话即引人发笑的诙谐故事。本书收录了《县官画虎》、《刘瞌睡》、《老师出难题》、《雷麻子》、《傻子女婿问安》、《肉与菜》、《信一半》、《爹满门》、《先生先死》、《不如老爷就吃屎》、《两兄弟打赌》、《丘二比鬼还饿》、《管钱的有几个是白的》等13篇笑话。这些作品在轻松欢快的情节推进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作者对世间百态的褒贬抑扬。《县官画虎》虽说短小,但逻辑分明,语言精当,寥寥数语把一个自以为是的愚蠢县官讥讽得无地自容——你看这个县大老爷“脾气非常暴躁,他觉得当官就是要威风,老百姓才得畏惧。”老爷想,“这个世界上最威风的要数老虎,所以他就特别喜欢画老虎。”可是,他笔下的老虎总是象猫……请听故事结尾的精采对话——老爷问下人:“……你们怕我,那我又怕啥子咧?”下人说:“老爷,你怕皇帝啥。”“那皇帝又怕啥子?”。“皇帝怕天。”“那天又怕啥子?”65 “天怕地。”“那地又怕啥子?”“地怕耗子。”“地为啥子怕耗子?”县官继续追问。“耗子要在地里打洞呀!”下人战战兢兢地说。“那耗子又怕啥子?”这时,下人把县官那幅画一看,用手这么一指,都快要哭起来了说:“怕老爷画的那个……”。老爷的堂客一语点穿说:“我的个老头子,你画的还不是只会吓耗子的猫儿呀!”《刘瞌睡》一则描述了个庸医的丑态,《老师出难题》讲了个无知的师母娘。另外,《雷麻子》里的情节也十分有趣,里面讲了个当代医生遇到个着急的病儿母亲。其中两人的一番对话把这个心急毛躁的村妇勾画得入骨三分,情急之中,弄得雷医生哭笑不得。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在这些笑话故事中就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一特征。百姓们的喜恶褒贬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听完笑话后的捧腹大笑之中。5、寓言故事本书收录了《狗为啥见不得羊》、《乌鸦和梭老二》、《屋漏》、《猫和耗子打官司》、《蚂蚁请客》等5篇寓言故事。走马镇民间寓言故事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寓言中的许多特色。这些作品不仅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而且从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狗为啥见不得羊》教人要讲信用,有借有还,否则就会伤了“好朋友”的和气,反目成仇好似“狗见羊”。《乌鸦和梭老二》讲得更是有味,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蛇蝎心肠》。《屋漏》嘲笑了坏傢伙们的愚蠢,而《猫和耗子打官司》这篇寓言故事则是借赞扬专咬耗子的猫为表象,鞭笞了老鼠般的坏蛋,从而给为民除害的英雄豪士正了名。收入本书的156篇代表作品,仅是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一小部分,然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它的丰富内涵和民间讲述人的精湛技艺。二、歌谣、谚语及其它艺术形式65 走马地方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表现在质、量俱佳,引人瞩目的民间故事,而且歌谣、谚语及其它艺术形式也堪称异彩纷呈,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看,或在艺术价值方面评估,其中不乏上乘之作。民间歌谣即“民歌”,“民歌者,人民之歌也”。本书收录了走马镇民间歌谣40首,其中有劳动歌5首、时政歌8首、生活歌6首、“神”歌7首、情歌5首、儿歌9首。(神——巴渝方言,指那种不庄重,又不分场合和对像的人和几近荒诞的生活琐事。)民歌是人类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必然产生的文化流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所以民间歌谣的特色,就是反映了它所依存的时代所独有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特色。古今中外,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东西南北,无论那个时代、地域、民族、国家,都不同程度的有着关于民间歌谣流传的记载。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明,民歌民谣,源远流长,《诗经》中的《国风》引领风骚,享誉全球,它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民歌选集。民歌民谣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性和人民性。走马民歌继承了中华民歌的优秀传统,其中透出了奔放明快的巴渝特色和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反映了走马人在劳动、生活、爱情中的勤劳、智慧、喜悦、风趣和幽默。劳动是生存之本,走马人在劳动中唱道:“大田薅秧窝对窝,大家都在笑呵呵。又要埋头扯稗子,又要抬头唱山歌。”好一个欢快的令人神往的劳动场面!他们真是把劳动当成了一种享受,从中表现出了走马人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时政歌”中,这首“太阳出来红彤彤,中国有了毛泽东;朱总司令挂了帅,带起人民打先锋。”的歌谣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热爱人民领袖的朴实情感。而“星星多了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污染鱼虾少,文盲多了处处贫。”“走马岗来人才多,走出山沟走出窝。到了城头找工作,老头也是帅哥哥。”这样的歌谣又表现出他们不甘落后的心态和对美好明天的执着追求。在本书选入的6首生活歌中,充分反映了走马人生活的丰富多采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生活中“不唱山歌一生愁”,他们热爱学习,告诫自己“发奋攻读莫愰当”;他们以“遇到平路跑快点,看到上坡不低头”的豪迈精神,期待“成龙上天”,一往无前地奔向自已理想中的人生极致。65 走马人所说的“神歌”,并非神仙所唱的歌。只因其歌词内容诙谐逗趣,常把生活中的正常现象颠倒来唱,即说“反语”,所以走马方言才这样为之定名。但是,这类民谣往往在荒诞不稽的嬉笑怒骂中,抑恶扬善,揭示出思想道德应有的操持。“神歌”的确“神”。在《南瓜叶两边倒》一首中说“歪嘴婆娘”“……她说丈夫不买表。买了表,她不戴,她说丈夫不买菜。……买了鹅,她不杀,她说丈夫不买鸭。买了鸭,她不喂,你说歪嘴婆娘对不对?”作品运用特具韵味的顶真修辞,几句话就把个贪心懒散的妇人讥刺得无地自容。“狗屎滂滂臭,牛屎黢黢黑,……狗叫地羊子,猫叫太师爷。”在《我晓得我明白》、《算命先生》两首中则无情揭露了坏人丑恶无知的真象。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题材,走马“情歌”中自然少不了这类题材的华彩篇章。“爹妈生奴一十八,不找情哥莫得法。田土荒了十八载,缺少一人把草拔。”中表现出了山村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过去,朴实的村妇对爱情往往是忠贞不二的,“奴的猪羊咬起去,莫咬奴家唱歌郎。”她们心中情投意合的“唱歌郎”当然比猪羊宝贵。又看对丈夫外出打工,妻子撩门倚闾,望眼如穿的内心独白。哎!“今年叫他早回转,陪着奴家好过年。”好朴素的语言,好真切的情感呀!我们从中感知到了一位常年寡居的妻子盼夫回归的急迫心情,这怎不让读者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儿歌是民歌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儿歌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和基本的道德启蒙。儿歌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节奏明快,易于上口。走马儿歌中大都是民间流传的不知作者的代代传诵的童谣,这些作品紧贴生活,适应儿童心理特征,也蕴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企盼和颂扬。儿歌是在乳儿的摇篮旁伴着母亲的吟唱而进入儿童生活中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从诵唱儿歌中获得有益的审美感受和道德认同。谚语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一般都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义。在汉语中,成语多以四字表示,而谚语字数相对较多,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65 走马谚语和其它地方的谚语一样,也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走马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其语言活泼风趣,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类别繁多,不胜枚举。走马镇民间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表达事理知识的谚语,如:“劳动创造一切”、“路是弯的,理是直的”、“理字不多大,千人拿不下”、“煮饭要有米,说话要有理”等句都强调了人间事理的重要性。走马镇民间还有揭示社交待人、为人处世、修养德行等思想伦理方面的谚语,如:“事怕三见面,树弯怕墨线”、“只有千里人情,没得万里威风”、“人争利,树争春”、“前人不讲古,后人失了谱”、“色虽迷人,不贪不迷”、“一年动干戈,十年不太平”等句都是蕴含了很深哲理的民谚。另外关于生产生活的民谚在走马父老乡亲中也广为流传,细品这些作品的其中深味,推而广之,就能透析出这个地方整个的社会人文风貌。除故事、歌谣、谚语外,走马镇民间还有莲花落、金钱板、花腰鼓、彩灯猜谜、门神祥符、楹联、春贴、龙灯、狮舞、车灯、连箫、高跷等五花八门的文艺形式,它们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充实了走马地方独特文化系统的丰富內涵。走马镇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 民间故事是民间集体创作、民间流传,集中民间的智慧,融汇民间的艺术才能,从中反映了民间社会群体的共同愿望,是为民间社会群体所共同享用的特殊文学作品。65   民间故事的创作和流传中的再创作,通常是在集体中进行并完成的。这种集体状况下的创作活动,创作与流传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即多数作品一经创作便进入活的流传状态,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每一个传播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原作进行着某种程度的加工。从这一角度讲,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创作者。正是由于无数人的参与,对作品的不断加工、修改和完善,才保证了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在形式上最大限度地适应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体现人民大众的审美趣味。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其中集体意识的积淀也就越厚重。  多少年来,走马镇民间故事宝库中无数个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和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是在这方热土上的全体人民共同参与下创造出来的,是多元结构的“走马人民”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超越时空的伟大杰作。俗谚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博釆精收,兼收并蓄的移民文化中,加上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社会性、大众性、普遍性”,彰显出了走马镇民间故事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一、孕生走马镇民间故事艺术特色的历史人文背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必然反映到文学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走马历史、地理的广阔背景下,这块肥沃丰厚的土壤孕育出了异彩纷呈的走马镇民间故事。走马镇民间故事内容庞杂、类型多样,其中关于巴人图腾龙蛇传说等篇目,蕴藏着的独特文化信息,无处不迸射出“古代巴文化”的奇光异彩。走马镇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成渝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桥位于镇中心,虽说交通方式早已今非昔比,但依然车水马龙,从中更加凸现了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归纳起来,走马镇人文地理特点有如下四方面:一是65 走马镇原位于古巴国中心地带,后又属巴县辖区。巴国长期以江州(今重庆)作为都城,巴县治所亦在此地,著名的巴人船棺发掘地冬笋坝距走马也仅40余公里,由此可见此范围均系巴地中心。二是走马镇位于重庆至成都的中大道(即古驿道)上。以古道计算,从重庆往西80市里陆路至走马,正好是人马赶路一天的路程。再往前必须翻过大山才能进入璧山地界。天黑后入山,客货都不安全,来往行人多在走马镇歇宿,因此走马镇一到傍晚人气倍涨,街市上往往呈现出一派摩肩接踵,人喧马叫的壮观。三是位于三县交界之地。凡交界之处,人员往来频繁,信息交流多,文化活动也更加易于发展。络绎不绝的交通商贸,促成了她较之其它乡镇更胜一筹的经济社会的繁荣。四是走马镇地处重庆西部的丘陵地带,境内西面山峦叠嶂,树木葱茏。村庄分布于谷间低地,生产活动的发展使得物质生活相对富庶,这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活动的昌旺。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政策方针给走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近几年来,走马镇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仅优淡季水果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而且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了极具商品价值的种养殖业。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农业产业化成果,进一步着力开启和发展乡村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生态环保、观光农业、休闲娱乐”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那位于金马湖畔的千亩桃林,每到阳春三月,走马满地春色,云蒸霞蔚,蜿蜒数里。只见那遍山英华,开破嫩萼;繁若无枝;那如云夭桃,各自搔首弄姿,或扬蕊如望,或凝眉若思,或倚风作态,或窈窕娉婷。直叫游者如痴,向者趋步,心旷神怡,蔚为壮观。——这就是走马故事赖以孕生和成长的地理环境。民间故事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讲述故事,这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日积月累,相因成习,加之走马地方良好的地理和社会条件,于是一天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走马镇民间故事讲述时机、场合有着多样性和随意性的特点:民间故事传承方式全凭口传心授,只要说听两方聚在一起,无论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檐下院隅、田边土角,无需任何道具,故事随心,因此一般来说并无固定日期,即时可讲,开口就可来上几段“且说……”,不受客观条件所限制。65 在巴渝两江地区,夏季炎热,人们多有晚上纳凉的习惯。因此夏夜的院坝就成了摆故事的最佳地方。冬天寒冷,乡人多伐木生火取暖。篝火熊熊,三老四少聚集一起,这便成了摆故事的最佳场合。除此之外,在婚丧喜寿,乃至栽秧、薅秧、割谷等农事活动的几个重要环节,走马镇的人们也会在这一些固定的时节扯起堂子大讲故事。这时,农活重,土地多的人家需要请许多帮工,为了调节场合的气氛,提高劳动效率,主人家便会专门请来故事高手,在劳动过程中为人们讲故事添劲。走马镇作为成渝之间的一个交通要镇,行商小贩、挑夫走卒、文人墨客等等往还于此,除了赶场日,每天仍有各色人等来来往往。他们携带的大量信息必然要交汇播散于此。人员的大量流动和发达的场镇文化活动是形成走马镇民间故事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原因。而赶场天更是走马镇民间文化活动集中的日子。据魏显德讲,建国前每逢端阳时,走马镇光是讲圣谕的就有几十个。每逢岁时节气,中秋、七夕、三元、新年等节日,走马镇讲圣谕、讲故事的活动可说是随处可见。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民间文化活动的场合,走马镇的民间故事才积淀了如此庞杂的丰富内容。走马镇民间故事构成的另一特征是融汇八方的兼收并蓄。走马镇民间文化既有本土民俗民风的印记,又有着川东城镇那样四通八达、誉冠天府的特有风情。走马镇山多土少,这也注定了它的属民不能仅仅依靠土地生活。从很早就有许多走马人走南闯北,用“做手艺”来补贴家用。走马人常见的手艺有木工、泥水工、石匠,还有一类是走州过县跑江湖,赶溜溜场的流浪艺人。他们春节的时候面涂土朱,手拿竹板,挨家挨户给人家送上桃符春联,同时念上几段贺春吉词。他们不仅会讲故事、唱山歌,而且还会打金钱板,连箫和唱花鼓等民间说唱艺术。魏显德的幺祖公就是这样一位民间艺人,魏显德和他一起跑过三年江湖,到过云、贵、川、康四省。在沿途一个一个的城镇村落,一处一处的茶楼酒肆,为了谋生,幺祖公一处一处的说唱买艺。在这些日子里,魏显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耳濡目染,沿途的所见所闻尽皆融入了他腹中的故事之中,这成为培养一个千则故事家虽不尽人愿,然确是有益成长的温床。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说:“65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在中外文学史上,大凡有成就者,生活道路上无不布满荆棘,此“艰难险阻,玉汝于成”之谓也。蹶跌失意的人生境遇,丰富了人的生活阅历,深刻体验了世态万象,让人在意志的磨炼中广泛涉猎,从而走向成功。另一位“千则型”故事家魏显发,早年被拉壮丁,当“丘八”,后来又到湖南去当了解放军,中年后又有在工厂里工作的阅历,来自多个地方和社会群体的大众文化,滋养出了他们故事里的人生百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的颠沛流离让民间故事家们在不自觉中吸纳了其他地区的文化精华,同时,他们也自然而然地把外地文化转换成了当地文化的特色韵味和特殊的表现方式,最后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凝聚成了走马镇民间故事这个独特的文化山珍。二、走马镇民间故事绚丽多彩的艺术特色  如前所述,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走马镇民间故事叙述时间和场合的多样性、故事构成的多源性、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存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让走马镇民间故事更具有五彩缤纷的艺术色彩。(一)爽朗麻辣,声情并荗、其味无穷的巴渝方言走马属古代巴国,当地方言是四川方言中的川东分支巴县江北体。(原巴县还有江南地区,如清溪乡一帶则近长寿县方言体)走马方言近似重庆话,但正如当地人形容的那样,走马腔更“土”更“农”,可正是这样的“苕腔苕调”,恰好充分表现出了原滋原味的,紧贴走马民众生活的语言魅力。方言是流行于一定地域的语言,是一方民俗的真实反映,所以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载工具。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那么走马方言的特点是什么呢?是鲜活生动、机智幽默、通俗易懂,鞭辟入里。随着社会发展,走马方言不仅没有消失的危险,反而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改变和淘汰的是过去一些不太规范、不合时宜的习惯用语,走马方言的语法和语言特色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方言语汇仍然非常丰富。走马话和四川话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它的许多特点在川语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如前所述,四通八达的交通使这个地方南来北往,东西交融,帶来了走马语言词汇的兼收并蓄,形成了它独特的语言特色。在走马镇民间故事中,往往习惯于副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后缀。例如“高兴得很”、“安逸得很”、“巴适得很”,这样一来就加重了强调的语气。又如,形容舒服的词叫“安逸得板”65 ,在这里的“板”是动词,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那种难以言状的舒服劲。另外,象“脏稀稀”、“胖嘟嘟”、“傻豁豁”、“疯扯扯”、“酸溜溜”等词组,都体现出了走马方言的独特韵味。走马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借喻。比如“雄起”一词原反映的是四川人好热闹,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特征,后被四川球迷用在足球场上替代传统的“加油”,类似形象生动的引申词语还有“下课”等,已在全国广为流传。“换叫”原本是麻将术语,方言巧妙地把它比喻为离婚之后的再娶;“勾兑”一词本是酿酒行业的术语,四川人却用它暗喻拉关系、套近乎。丰富而新颕的词语增强了走马镇民间故事语言艺术的巨大表现力。在地方语言中,走马方言的幽默是无与伦比的。走马故事中,鲜有表现悲伤、痛苦的词汇,比如:“老子绊了一跤,疼安逸了!”“疼”和“安逸”本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这两个词的连接运用,充分显示了古代巴人永不言败的风趣而又剽悍的性格。在走马镇民间故事中,常有以“歪号”代人的习惯。讲故事人根据“角色”的长相或性格特点,把憨厚老实的叫做“闷墩儿”、还有的将豁儿皮、狗弹子、泥菩萨等用于人的外号。走马人喜欢把地方叫作“塌塌”,把生气叫作“怄气”、“冒火”,把唠叨叫“喳翻”。还有,他们黑不说黑,要说曲黑;白不说白,要说讯白;甜不说甜,要说抿甜;苦不说苦,要说安苦;重不说重,要说邦重;轻不说轻,要说捞轻;酸不说酸,要说溜酸;湿不说湿,要说交湿;烂不说烂,要说稀烂;淡不说淡,要说寡淡;辣不说辣,要说飞辣;哭不说哭,要说惊叫唤。诸如这样偏正结构的动词组既传神,又形象逼真地增加了语言的动感。另外,在走马镇民间故事中,热闹要说成闹热、后面要说成后头、地方要说成踏踏、轻松要说成松和、什么要说成啥子、莫关系要说成莫来头、聊天要说成冲壳子、摆龙门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而给语言添加了极具感染力的活泼诙谐之气。 重庆人的言子儿——展起来就多;走马人的龙门阵——摆起来就长。大麻子叫做满天星,癞子脑壳是电灯——,歇后语也是走马镇民间故事语言中的上好调料。轻松活泼,幽默风趣,节奏鲜明,无拘不谨,不避理俗,绘声绘色,烘托出了走马镇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65 它们把浩如烟海的生活碎片提练加工,妙语如珠,从中迸发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籍此奠定了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走马镇民间故事凭借其独特的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因之能在许多地方广为流传。(二)走马神话和传说中结构和内容的艺术特色神话的本质是原始的民间故事,是社会现实矛盾在人民幻想中的反映。虽说神话和原始宗教常常结合在一起,但它却是走马人在生活中生成的且与之密切相关的必然产物。神话常常反映了先民们的美好愿望和不屈不挠同命运作斗争的进取精神。走马神话是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走马先民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科学”,它以自发的艺术幻想来表达萌生于启蒙状态的原始朴素的思维情感。神话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我国各民族都有丰富的神话,作为一种经典的、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兴盛于各民族的远古童年时代,走马神话亦不例外,它对地方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走马和其它各地流传的神话一样,不仅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与精神内涵是紧密相连的。1、走马神话是一种富于想象的文学体裁无限神秘的自然界和变化无常的自然现象,依靠原始人的想象,转化为神话的有灵世界。原始走马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样式和所见的事物,通过近似、相似、对比、因果等原始的联想方式,去设想关于天地日月、山川湖海、风雨雷电诸神的活动,去描绘他们的性格,给各种各样的自然想象以人格化的解释。这些想象是精妙绝伦的,从神话创造的非自觉状态来看,这些想象却是本真自然的。当原始初民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人格化的时候,他们并不以为这是什么想象或幻想。他们十分真诚地相信,世界本来就是他们所说的那样子,想象世界中的虚构、夸张的人物情节在他们看来是庄严的,是虔诚信奉着的。因而这种奇丽荒诞的幻想又有着神圣崇高的风格,是一种庄严的虚构,庄严的幻想。2、走马神话体现了独特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神话虽然在原始人们那里是一种自然本真的思想活动,但这种思想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神话的内容是丰富神奇,无所拘束的,它的感情也是那样的热情大胆,奔放豪迈。原始人类让思维超越了自然的界限,自由驰骋。十二个太阳竟然被大山压了十一个;天空会裂开,也可以补。场面的宏大,设想的奇妙简直是无与伦比。正如高尔基所说:“浪漫主义是神话的基础。”浪漫主义是神话最重要的艺术特征。65 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宏大主题和积极理想上。走马神话所叙述的通常都是宏大的主题,诸如宇宙起源,人类起源这些气魄宏伟的情节和巨大无畏的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神奇效果,在今人看来是奇丽荒诞而又奔放壮美的,由此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极致。“万物有灵”是原始人的信仰。马克思说:“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幻想性是走马神话的艺术性所在。神话奇幻、瑰丽、夸张的幻想,以超越时空、再创时空的无限性,浓缩着宇宙奇观、人类起源、种族战争等奥秘。由于对自然力的崇拜,神话瑰丽异常的想象多是夸张荒诞的,从而恰好产生了神奇的艺术效果。3、走马神话的叙事具有朴实性和鲜明性神话的叙事方式,天真直率,言简意赅,简约明了。它瑰丽奇幻的想象,令人目瞪口呆,惊诧不已,然而其语言却又极为朴素平实,大胆丰富,单纯自然。走马神话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层的思考和愿望,有了这种朴素的本体意象,外在的修饰可以说就用不着刻意追求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的弱小是现实存在的。走马神话真实地显示了原始心理中对这一点的认识。正是这种直言不讳的天真的信念,赋予神话叙事以朴素的品质。走马神话所叙述的事件关系到人类的“起源”“命运”等古往今来重大的人类命题,赋予了神话以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而更加有力地突出了“鲜明性”这一艺术特征。4、走马镇民间传说的艺术特色传说从神话发展而来,是神话逐渐现实化的发展结果。走马镇民间传说将朴素的积极浪漫主义和朴素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从中反映出“艺术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而又不脱离现实”的艺术规律。走马传说表现出了传奇性、可信性、历史性和地方性,幻想性和真实性相统一的艺术特色。另外,以动物拟人,以精灵拟人,以神魔拟人;常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语言富于音乐美,节奏鲜明,韵律性较强等等都表现出了它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走马65 传说常以真实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基础,常常把历史上与该人物相似的事件都牽汇在主人公身上,这样,幻想成分和传奇色彩逐渐增加,经过长期集中、丰富的典型化过程逐渐定型。如前述鲁班、赵云、石达开乃至陈毅、徐悲鸿等人的故事,从真人真事逐渐典型化、艺术化,从而形成故事情节。走马传说总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本地的山水景观、社会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传说产生的基础,也是其进行创作或再创作的核心。传说的传奇性表现在奇特的想象、巧合与离奇的情节上,它们每每打破故事结构的平衡状态,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走马镇民间传说短小精悍,人们将其中人物作为一种抽象道德符号,完全展示其中人物的优秀或者“极端”层面———好人极好、坏人极坏。传说人物在类型化后,通常从头到尾贯穿着他的主导性格,绝没有小说人物性格那样的复杂多变。如李解元才高八斗、赵巧儿居心叵测这样的单一性典型,导致了传说人物形象单纯,性格突出的特征。(三)走马镇民间生活故事及其它文艺形式的特色走马镇民间故事中另一个大的板块是写实性的生活故事和笑话。这些作品的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几无明确的形式和结构。每一个故事讲述者都可以以其心理感知进行再创造,不存在任何忠实于原文或保存古老传说的义务。因便于即兴创作,在民众口头俯拾即是,由此形成了不拘一格,活泼多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1、内容的强烈夸张和大胆虚构走马历代“故事人”在编织故事时,总是去粗取精、标新立异,力求从日常生活平淡无奇中超脱出来,以强烈夸张和大胆虚构的手法,渲染大智大愚,大喜大悲、大善大恶的颠峰,打乱尊卑贵贱的既有秩序,构造出一系列奇特不凡的艺术境界,从而赋予了故事的旺盛活力。生活故事和笑话的内容包罗万象。就走马镇民间最流行的类型来说,它们作为故事的引人人胜之处,往往同男婚女嫁、兄弟分家、朋友交往、后妈酷虐等贴近民众生活的人物、事件有关。其中呆女婿,巧媳妇,长工与地主,打官司和断案,以及描写机智人物等内容的故事,艺术上显得更为成熟,因而流行广远,几至家喻户晓。其中象安士敏之类的众多典型人物,竟成为生活中人们常可“对号而入”的座标。 2、人们智慧和经验的形象再现 65 幻想故事侧重于表达人们的生活理想,生活故事侧重于概括人们的生活经验。民众生活经验最凝炼最直接的表达是谚语,但在生活故事中人们的生活经验已升华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智慧,再由方方面面的智慧表现来构成多样化的故事母题和类型。且看那工于心计的长工,会打官司的刁民,明智断案的县官,莫不是智慧超群,这样才能在平凡生活的背景上创造出故事中使人惊叹的奇迹。 “才智横溢”在这些故事中以冗杂而奇妙的方式得以表现出来,——圆熟的谎言,精巧的诗对,出奇制胜的计谋等等,由此构成一系列使人会心解颐的故事。许多主人公的机智不仅表现在和压迫者及其帮凶的较量中,还溢向广泛的生活领域,所以,我们把这类故事称为生活的结晶是不为过的。3、口头叙事中的幽默诙谐  生活故事中不乏具有严肃训诫意义的作品,可是大多数故事都含有浓厚的喜剧性。所谓“寓教于乐”,乐是外在的形式,实际上“讲故事”的娛乐性是第一位的,讲述风格和听众反应往往只有在幽默诙谐的氛围中才得以圆满完成。 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范围无限广阔.形式多种多样,“诙谐既有嘲笑——否定作用,又有欢快—一肯定作用”,它永远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鼓舞着人们。立足于汉语汉字和方言的特点,借咏诗联对、谐音双关来推进情节发展,也成为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又一鲜明特色。走马笑话短小精悍,结构紧凑,作者在笑话中运用巨大的艺术夸张和想象,往往使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然后意料之外,峰回路转,突然解决,由此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4、走马镇民间其它文艺形式的艺术特色如前所述,除民间故事外,走马地方还派生出许多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虽说各具特色,令人目不暇接,但仍万变不离其宗。走马镇民间故事讲究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形象生动,形神兼备;叙议结合,揆情说理。而民间说唱则要求“表叙表唱”,即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辅佐以适度的摹拟性的表演。所谓“众生万相,皆备于我”,“生旦净末丑,老虎狮子狗”,全由艺人一张口说出,同时根据演唱中叙述的需要,时而摹拟甲,时而摹拟乙,从而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走马镇民间说唱形式简便、灵活,语言朴素易懂。它以地方生活中的鲜活口头语言为媒介,整散结合,句式灵活,通过对语言的艺术处理,包括对口语的语音、语义、语调、节奏和韵律的处理,来唤起听众的想象,完成说、听双方心灵的感应互动。另外,走马民歌中的语言也是高度概括的,往往几句歌谣就能表达出一个深刻的思想和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比兴手法是我囯民歌最常用的形象化手法,走马民歌对此有着令人欣羡的继承和发扬。65 走马镇民间故事是巴渝地区历史上,多元文化交汇所生成的艺术珍品,其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独特文化信息。目前,我们对走马镇民间故事艺术特色的探讨还十分肤浅,亟待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发掘。走马镇民间故事的特殊价值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财富,民间故事的创作主体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底层民众的口头创作。民间故事在其创作、传播、交流、传承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对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集体记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民间故事乃至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基础部分。走马镇位近古代巴国中心,明末清初时场镇渐成规模,商贸的繁荣带动了“讲故事”的同步发展。在悠久的传承历史中,走马镇民间故事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数量巨大,讲述者众多,由此闻名遐迩,“讲故事”成为了走马古镇一道亮丽的人文奇观。走马故事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蕴藏着厚重的远古文化信息,譬如巴人龙蛇图腾的传说、九龙坡的传说……等等,都是古代巴文化和近代地域文化的重要遗存。抢救、保护走马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够为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和方言学等多种学科提供研究资料。一、走马镇民间故事历史人文价值“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亦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外延极为广泛,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习惯、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规范就是文化的主要内容。人文就社会而言,囊括了相对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就社会成员而言,包容着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就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走马镇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内容纷繁,这些宝贵的第一手原始材料,具有显著的多功能性、实用性和多种科学价值,我们在对它多角度的研究过程中,在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会有可喜的收获。(一)、走马镇民间故事彰显的社会价值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儒家学说长期占居主导地位。虽说宋以后儒、道、释由三足鼎立演化而合流,社会伦理道德仍受儒家思想支配,从上层到下层的文学艺术都浸润着“重教化”的特点。65 民间故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在他们的口头叙事中,大都有劝善惩恶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或对群体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约束。寓教于乐的鲜明倾向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实用功能。歌颂劳动、团结互助、父慈子孝,兄弟友爱、为人忠厚、忠于爱情、反抗剥削,反对重男轻女等等都是民间故事常见的主题。恩格斯曾说过:“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民间故事曾经对社会成员有着不可忽视的规范力和约束力,这种力量的作用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为男为女在世间,良心行为要当先,为人不懂世间理,枉在人世走一番。”走马“故事人”常爱用这样的开场诗以画龙点睛,交待主题。旧时代走马的广大乡村,文化教育事业落后,民间故事中的“有益讽诫”、“以寓劝惩”,担负了教化乡民的重要社会功能。人类社会不断前进,道德教育也随时有新的问题出现,走马镇民间故事里面惩恶扬善的永恒主题,放之于当今社会肯定是有所裨益的。另外在走马民谣中,多以讽刺、品评为主要内容,或有赞颂,或美刺兼备。这类俗称“顺口溜”的“应时歌”,在中国历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它激浊扬清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种种社会腐败行为的揭露批判,通过新的民谣不胫而走,这势必对惩治腐败会起到重要的警示与监督作用,由此也体现了民间口头文学的巨大社会价值。(二)、走马镇民间故事宝贵的文化价值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是它展示了社会万象。首先,它如同一面镜子,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纷繁杂沓、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世人面前构制出了一幅亘古至今、波澜壮阔的巴地历史画卷。其次,从美学意蕴来看,走马镇民间故事所涉及的伦理道德观念比较复杂,中间既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身蕴含的道德观念,歌颂真、善、美,同时又忽视桎梏,自然流露出说书人的思想倾向。过去的人崇尚“忠、孝、节、义”,而在“故事人”口中就分出了仲昆。国君中有明君、昏君、暴君之别,官有清、贪之分,从而表现了鲜明的爱憎。其三,走马镇民间故事65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把民众的世界观附着于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具体事物而见微知著,发人深省;它善于截取某一具体的历史横断面,审视历史长河的波翻浪卷,通过具体的情节、典型人物形象来让听众产生共鸣,从而表达出自已的观点立场。 走马镇民间故事在起伏跌宕的文学史中,推波助澜,对不同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于世,主要通过口传心授,虽说一些古代文人、作家在自己的作品,或者在他们搜集、编撰的书籍中,也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材料,但书面记载的方式仍可谓凤毛麟角。民间故事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文人、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有的在采撷、利用、借鉴民间文学素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并加以充实、丰富、润色,从而诞生了以民间故事为母体的新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民间故事源于生活,它必然是历代各类文学创作活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一些民间故事作品,经过文人的再创作,变成通俗的说唱文学,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而且把群众的智慧同作家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克服了处在自然状态的民间故事的零散与粗疏杂芜,创作出既符合人民群众审美情趣,又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例如川戏《望娘滩》《白蛇传》等都是源于民间传说,这样的拓展,使文学艺术发挥出了更为广泛的审美功能。 (三)、走马镇民间故事蕴涵的实用价值1.传授礼俗、自然和生产活动方面知识的形象教材口头讲述或演唱的民间故事可以使人们了解礼仪、民俗风情,如《端午来历》《中秋守夜》《驼子回门》这些折子中都向受众传授了生活习俗方面的许多常识。民间故事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其中积淀了民众丰富的自然常识、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2.传授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其中各个类别或者直接描述历史,或者隐含着历史,或者具有历史的背景,它与人们的历史记忆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的全部口述历史。这其中的口头叙事就是“传承”,这在原始社会或无文字的人类群体中弥足珍贵。如原始巴人的图腾神话、族源神话等等群体起源的历史,而今考椐甚少,走马镇民间故事里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这就成了我们族群追根寻祖的信息之源。65 走马镇民间故事是巴渝族群的一部史书。在逝去的岁月中,巴渝人所经历的兴衰荣辱、喜怒哀乐等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等都在里面有所反映。这些记忆中的历史,一方面通过平时的讲说而潜移默化地注入受众的心底,成为植根于民间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叙事必须在隆重的场合和庄严的仪式上由该群体公认的权威进行讲述,借以强调口述历史的神圣与权威,强化民族认同感,在反复的讲唱中实现历史的延续。譬如对女媧、大禹、二郎、祖宗……等神圣的崇拜、都成为了群体凝聚力的牢固纽带。走马镇民间故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建构往往以民间故事中最具传播力和美誉力的材料作为地域认同、民族认同的标志形象。(四)、走马镇民间故事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走马镇民间故事为社会科学和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中对当地民众的心理特点、风俗习惯、民族源流等诸多方面都提供了翔实的可靠资料。另外,走马镇民间故事中塑造了深刻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艺术典型,比如神农轩辕、赵云华陀、鲁班赵巧……这一系列人物在文学史上历代不衰,都放射出夺目的光辉。走马镇民间故事不仅有巨大的文艺欣赏价值而且还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伟大的作家常常是在民间文学的哺育之下成长起来的。不仅对作家、诗人的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而且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部门的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二、抢救、保护和继承、整理走马镇民间故事的现实意义“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字字如金,里面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工作目标。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发展动力。65 “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说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  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走马镇民间故事承载了广袤的巴渝大地千百年来的文化信息。我们在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观念的同时,也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地方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的意识,从而大力发掘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和地方在提升自已政治、经济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走马镇民间故事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项重要文化资源,是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先天优势,这就是抢救、保护和继承、整理走马镇民间故事的现实意义。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现状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一大引擎。自1983年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怀重视下,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发掘整理以及保护传承工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走马镇民间故事”好似枯木逢春,新枝吐翠,蓬勃发展,得以引领艺苑风骚。如今,在古老苍劲的走马岗这块灵秀所钟的土地上催生的民间故事活动,正以其纯朴、清新的艺术风格,以其“真、善、美”的朴素人性本色,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而焕发出巨大的艺术活力。她正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半径和影响半径,以那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讲说艺术的浓郁芳香,引来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强烈关注。65 一、走马镇民间故事发掘整理工作的启动走马镇民间故事搜集工作,滥觞于1983年。当年,国家文化部发出了动员全民力量采集和整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号召,这时,该乡隶属原巴县白市驿区公所管辖。走马乡文化站成立伊始,搜集工作均由巴县文化馆书记李子硕和走马文化专干严小华牽头派专人在走马乡进行采录,然终是收效甚微。1987年11月,巴县启动了第二次走马乡民间故事大规模的采集工作。当年9月,严小华被抽调到巴县文物普查办公室进行文字资料的整理工作。后任巴县文化局副局长兼“巴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主任”的李子硕同志,再次到走马找资深故事讲述人魏显德了解相关情况。几经动员,魏显德这次开出了108则故事目录。从此,在走马乡较大规模地展开了重点挖掘民间故事讲述家和民间歌手的普查工作。这时,普查工作得到了走马乡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久,严小华被安排回走马,专门进行民间故事的挖掘、搜集、采录和材料整理工作。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在采录工作中群众的顾虑多,工作阻力大。在这种情况下,严小华让自己的母亲程昌明女士带头讲故事,终于打开了局面。魏显德、谢治忠、邓树辉、徐绍荣、钟玉泉等众多“故事篓子”也在程昌明女士的带动下,开始了积极的配合。为了广泛发掘故事家和民歌手,走马成立了以乡党委分管文教的书记黄学海同志任组长、严小华任副组长,故事讲述家魏显德、乡公安员、乡妇联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走马乡民间文学搜集领导小组”。黄学海书记多次在乡里各类会议上广泛宣传动员,由此各村建立了5—7人的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民间文学搜集小组”和“故事队”65 ,在对全乡各村能讲故事、唱民歌的重点人员登记造册后,对在册的讲唱家又进行了三次专门培训。此时,走马政府把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列为了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乡财政还拨专款给参加录音的重点讲唱家以适当的生活补贴、村组也发放误工费。此外,为了促进民间故事的发掘和发展,乡里还把每年的中秋节定为全乡“民间故事活动日”。在这近半年的时间中,原巴县文化馆录下魏显德故事500多则,歌谣400多首,谚语歇后语共2000多条。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作家协会、现文学院院长邓毅先生和彭维金、李子硕等众多专家学者,从走马镇民间故事发掘整理工作启动至今,常年参与了一线考察和保护传承的理论指导工作,他们的悉心指导,保证了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推进。1988年启动了第三次走马乡民间故事大规模的采集工作。走马乡民间故事讲唱家群体的发现,迅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强烈关注。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等单位,曾先后多次派人前往走马乡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共商挖掘、储存、利用、发展大计。当年6月,《四川文化报》发表题为《都市里的村庄》的文章,其中介绍了走马乡民间故事发掘情况,由此更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兴趣。这年7月,中国民协理事、四川民协副主席,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彭维金教授带领大学生采风队到走马乡采风。17名采风队员冒着近40℃的高温,每天工作长达18个小时,65 一面将该乡已采集的录音资料记录整理成文字资料,撰写重要讲唱家的生平小传;一面继续下乡采录尚未搜集到的故事和歌谣。经过10多个昼夜的奋战,记录作品123集1053件(其中故事937篇、民歌116篇),新采集作品371件,抄录原始资料四卷,撰写综合考察报告一篇、专访材料一篇。严小华接任走马乡长后,他又组织人力收集了民间故事目录1963则,采集民间故事1539则,民谣1228首,谚语3004条,其他资料4416则,整理成音响磁带207盒,形成资料10247页。在广泛进行的搜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从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接着,市、县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们共同提出了在走马建立“民间文学之乡”的设想。二、走马镇民间故事发掘保护工作的推进。1990年,开始了第四次走马乡民间故事大规模的采集工作。这次共发掘到能讲50则以上的故事家和能唱100首歌谣的民歌手50余人。其中能讲唱100则(首)以上的6人,500则(首)以上的1人。讲唱群体多达130余人。采录各类民间文学资料12000多件,其中磁带录音142盒。这年5月,严小华和魏显德等二人参加了河北省“耿村国际民间故事研讨会”,走马的民间故事引起了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在该会的许多文件中,各国学者均赞誉有加,从此,走马镇民间故事之名走出了国门。10月,原重庆市委书记萧秧亲临走马,举行了隆重的“民间文学之乡”授牌仪式。巴县县委、县府有关领导和市“作协”、“民协”领导邓毅先生等人也亲临现场表示祝贺。从此,走马乡开始举办了每年一次的“春节民间文艺活动周”和“中秋节民间文学活动日”。65 同年,重庆出版社正式刋印发行了《魏显德民间故事集》一书,“西师”教授彭维金先生欣然为该书挥毫作序,序文中夸赞魏显德老人“阅尽人间沧桑,要为人民激情歌唱”,褒扬之词,溢于言表。1991年5月,重庆市文化局命名魏显德为“特级民间故事家”,命名谢志忠、邓树辉、程昌明、涂绍荣、钟玉泉等9人为“民间故事讲述家”,命名何清云为“民间山歌手”。当年,《民间文学论丛》《四川民间文学通讯》等国內学术期刊也连篇累牍介绍了走马镇民间故事采集整理的详情。1992年3月,走马乡民间故事笫五次采录工作启动。这时正逢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乌炳安教授来渝主办“中国民俗学高级讲习班”。于是,与会的11名学员和巴县文化局专干,进行了对走马乡工农村长达一星期的采风。这次共收集故事目录1245则,采录故事650则,民歌305首。这年5月,重庆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理论组王其慎率队的一行10人,对走马乡工农村的民风民俗及民间故事蕴藏、传承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事后确认工农村是民间故事蕴藏的“富矿区”,并建议再次组织专门队伍进行采录1992年7月,应巴县文化局之邀,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2名学生组成采风队,对工农村进行了为期17天的大规模、全方位采风活动,采录对象达152人,重点采录近20人,收集故事目录2848则,采录2021则,整理1551则。另收集歌谣、谚语、谜语若干件、磁带录音200余盘——这是对走马乡民间故事的笫六次采录工作。65 1992年12月,巴县人民政府命名走马工农村为“民间故事村”。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金烈、副市长萧祖修参加了命名大会并予授牌。后来,在市、区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走马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民间文学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特级民间故事家”魏显德担任名誉会长的民间文艺协会(会员52人)。“协会”下设了民间山歌队、故事队、川剧坐唱队、红太阳乐队、民乐吹打队和书画协会五个分队1993年,重庆“作协”兼“民协”副主席邓毅先生在《经济日报》发表了《乡村四月闲人少——西南首家“故事之村民协”成立散记》的署名文章。邓毅先生在文章中绘声绘色地记述了原重庆市委书记肖秧亲临走马乡的盛况和党政领导同志们对“工农民间故事村”的高度评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学者的全力支持是走马镇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工作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1995年3月、9月和11月,日本广岛大学加藤干代教授一行5人,先后三次对走马镇(重点是工农村)民间故事进行采录,收集到各类民间故事作品数百件。其后在他们编撰刋发的《特定硏究报告书》中,对走马镇民间故事给予了精湛的评述。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木卡拉、武井士魂、朩村碧也对走马镇民间故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查,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头出版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元蔚先生作序的《走马镇民间故事》集。65 这年,走马乡划归重庆市九龙坡区,并撤乡建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魏显德先生“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的美称。三、新世纪以来走马镇民间故事活动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06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走马小学被命名为“民间文化特色校园”“民间文化特色教育学校”。从此,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扶持和指导下,保护、传承工作的量和质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发展前景更呈现出一派生机。2008年,走马镇被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走马镇被命名为重庆市首个故事创作基地。2010年,“中国曲艺之乡”在走马镇挂牌。新时期有了新要求,当地党政领导和群众一致认为,文化发展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不断地汲取社会营养就会不断成长不断丰富。一种文化现象若不与社会同步发展,就会成为历史遗迹,最终只能进入历史博物馆。所以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抢救、整理、录存的固有模式,为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传承,就必须赋与它新的生命活力,开启复甦、传承、润活的创新。(一)、重庆市“文联”及“作协”、“民协”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和专家采用多种方式,强力介入了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罗中福、王明凯、邓毅等学者型领导同志的支持和指导,大大推动和提升了对走马镇这个“非遗”项目保护和发展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二)、抢救、整理和录存1.为鼓励讲述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地方上广泛开展了民间故事家申报命名工作。2007年12月由区文广新局、人事局命名了11名民间故事讲述家,并在多个场合中号召他们为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推广作出贡献。2.进一步广泛开展民间故事的搜集工作。由于民间故事讲述者趋向老龄化,传承濒危性已见端倪,走马镇文化服务中心对辖区内主要民间故事讲述“篓子”的作品,进行了常规化的抢救收录,并制成CD光盘永久保存。65 3.在区、镇党政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走马民间故事保有会”。这是一个由故事家和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热心人士组成的团体,目前有会员52人。这个组织制定了详细章程和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旨在引领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保存、推广和发展的常规工作。4.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多方筹集资金,保证了走马镇民间故事家生活、创作和讲述活动的各项经济补贴。这样,既体现了党的政策,又解除了工作的后顾之忧,有效地调动了抢救、整理和传承的工作积极性。2008年6月,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出台了《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扶助办法(试行)》,设立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扶助专项资金。2010年,根据《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扶助办法》文件精神,九龙坡区又提升了对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的扶助补贴。(三)、复甦、传承和创新1.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有会在走马“关武庙戏楼”开设了“故事茶园”,每月的8日、18日在此定期开展民间故事家讲述活动。每至会期,四方听众不召而聚,场场爆满,再现了当年“龙门大阵”讲故事的盛况,传习活动的精彩內容因此而传播到了远远近近的千家万户。65 2.走马小学有声有色的民间文化特色教育工作发展势头可观。该校教导主任朱伟牵头开展了市级科研课题“弘扬民间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主编了《黄葛树下是我家——走马镇民间故事青少年版》,《黄葛树下是我家——走马小学校本课程高年级、中年级、低年级版》和《走马镇民间故事精选》等专著。学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当地丰富的民间故事为依托,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记录故事的过程中,以健康,充满智慧及想象力的民间故事滋润学生的心灵,从情、智、能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因地制宜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播活动,不仅对传承地方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潜移默化,从中也培养了下一代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3.全面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工作方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鼓励创作反映现代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和新时期社会新风貌的故事作品。迄今为止,已有近百篇现代革命故事和众多当代社会故事在走马一帶民间流传。4.从2009年“走马桃花旅游节”开始,每年在此期间开展全市乃至全国的故事讲述大赛活动,让众多的故事能手参与其中,以期扩大地方文化影响力,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5.重庆故事广播电台为走马镇专设了一个“走马故事”栏目,定期到走马采录故事编辑播放。(四)加大力度,强化走马镇民间故事讲说员队伍建设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讲说群体。通过多年努力,在走马建立起了一支精干的民间故事讲说队伍。65 2007年12月,九龙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暨拜师带徒仪式在走马镇关武庙戏楼举行,魏显德等11位能讲民间故事上百则的多面手民间艺人正式被九龙坡区人事局、九龙坡区文广新局命名为区级“民间故事讲述家”,原九龙坡区区长黄云,宣传部部长张琪等领导给他们颁发了证书并授予他们荣誉证书。在这次会上,有6对师徒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带徒”仪式。85岁高龄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讲述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显德即席作了发自肺腑,鼓舞人心的精采发言。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批市级走马镇民间故事家代表性传承人、走马小学教导主任朱伟。他在工作中身兼数职,任劳任怨,积极投入,研讲并重,从而取得了令人赞赏的可喜成绩。他不仅在走马镇中心小学“民间文化特色校园”活动中担纲承重,起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而且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在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和发展的理论研讨中颇有建树,成为有文化修养的新一代民间故事传承人中的代表人物。走马镇的民间文学在发展的同时更注意培育后继人才。通过各种有益的民间文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涌现出了以陈富其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故事家。2009年,走马镇民间故事家刘远扬被评为国家级第三批代表性传承人。同年,走马镇民间故事家吴文等四位传承人被评为市级第二批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共有21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4名,市级故事家1名,区级传承人15名。国家级传承人刘远扬有徒弟30名,市级传承人陈富其有徒弟21名,市级传承人吴文有徒弟24名,市级传承人朱伟有徒弟28名。走马镇现已形成316人的讲唱群体,其中能讲1000个以上的故事家二人,讲500~1000则的故事家3人,讲200~500则的故事家10人,讲100~200则的故事家15人,50—100则的民间故事家40余人。在全镇故事“篓子”中,祖孙、兄弟、夫妻同为故事家的亦不乏其人,他们现已提供故事10915则,其中已采录9714则。同时搜录了民歌、谚语、歇后语、俗语近万条,共录制音带470盒,记录文字资料700余万字。CD盘1套9张,DVD盘1套14张,形成各类文字资料700余万字,并放到恒温的文物储藏室进行保存。四、对走马镇民间故事今后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展望6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通过认真学习,重庆市九龙坡区相关部门和走马镇的干部群众,深刻体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为全面贯彻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完成“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他们决心既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要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为此,他们把保护、传承和发展走马镇民间故事,当做了“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任务。2008年,在九龙坡区调整充实后的“走马古镇和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中,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其中成员包含了区文化、财政、规划、建委、国土等部门和走马镇政府等领导同志。这个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机构:一是“走马古镇和非遗保护与发展专家咨询组”,负责提供法规、政策及专业咨询;二是“走马古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办公室”,负责挖掘走马镇历史内涵,加强古镇保护;三是“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组织和协调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与传承工作;四是“走马古镇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走马古镇的日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研究制定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与传承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和安排阶段性重点工作,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建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2009年9月,挂靠区文化馆的“九龙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后,为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供了组织保障,走马镇民间故事的相关传承保护工作有了更加固定的场所和人员。为了建立传承体系,加大保护力度,九龙坡区“走马古镇和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65 牢牢把握保护和传承这一主线,着力加强政府、故事家、市民、学校四个层面的传承体系的硬软件建设。他们从积极打造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基地、打造创作队伍、强化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队伍、成立民间故事保有会、把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等诸多方面着力,培养了大批故事爱好者,其中涌现出的100余名小故事员更是让人无比欣慰。实施保护规划,扩大社会声誉也是九龙坡区保护传承民间故事的一项既定目标。在开展普查、采录、编辑的基础上,九龙坡区相关专业人员对丰富的走马镇民间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立了由市非遗中心、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学院、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科研院所的13名专家组成的“走马古镇和非遗保护与发展专家咨询组”,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申报软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探讨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九龙坡区文化主管部门和走马镇还共同组织举办了民间故事大赛,选拔命名传承人,由此通过各种渠道,加大了宣传力度。2011年来,根据“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九龙坡区文广新局、文化馆三方签订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任务书》的总体要求,已经初步完成“培养一批传承人”、“推出一批传习作品”、“出版一部书籍”、“发行一套声像作品”、“举办一次大型展示活动”等内容的“五个一”工作任务。九龙坡区以文化馆作为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保护单位,区非遗保护中心(挂靠区文化馆)作为任务的具体实施单位,认真落实上级部署,按《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项目的近期计划》,全面落实了保护传承的各项工作。目前,九龙坡区文化主管部门正组织民间文学家对走马镇民间故事原始采录手稿进行前期校对、修改和编辑工作,拟于2012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所有相关工作后,公开出版一套10册的《走马镇民间故事选集》,并制成DVD光盘公开发行。重庆市“民协”领导和专家学者、九龙坡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和走马镇的干部群众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定出了详尽可行的工作计划,正着手启动下列工作:建立传承组织“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有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细则。研究制定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相关管理办法。研究建立一套正规的故事家申报及认定制度,使新生故事家享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保证代代故事家的生生不息。研究制定故事家权益保护办法并予以实施。65 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计划是一个从婴幼儿到成人的全面保护计划,因此它要求镇民的全面参与。为此,亟待研究制定具体方案,以促进镇民积极地、有序有效地参与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保护与传承。在专家指导下,以学校为主体研究制定将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并予以实施。研究现有书面资料、录音带的长期保存计划的实施状况及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大型民间故事场馆。设立专项资金出版走马镇民间故事集、论文集、研究专著。举办每年一度的桃花节故事大赛。成立走马镇民间曲艺团。  在经济迅速增长的今天,走马镇准备以申报“国家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全面启动新一轮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新时期党中央的英明政策指导下,走马镇的党政工团,士农工商正充分利用本地民间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搭民间文化之彩台,唱经济发展之大戏,在城镇统筹发展、民生工程创建、群众文化活动、现代教育体系等诸多方面创建出自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亮丽品牌。结语巴山逶迤,江水浩浩,成渝古道,四方集结,在走马这方古朴奇特的沃土上,川渝互动,陕豫映掩,湘楚纵横,云贵交汇,先民大规模的迁徙往来,形成了多元的走马移民文化。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缩影。鲁迅在《且介亭文集》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即是只有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升华,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认同。由此看来,走马镇民间故事从滥觞到誉及海外,是其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见证。我们对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发掘、保护和发展,对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宏图大略,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65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古老的走马镇民间故事获得了新生。它好似枯木逢春,新枝吐翠,进而在新一轮的蓬勃发展中引领风骚。如今,在古老苍遒的走马岗这块灵秀所钟的土地上催生的民间故事活动,正以其纯朴、清新的艺术风格,以其“真、善、美”的朴素人性本色,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而焕发出巨大的艺术活力。她正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半径和影响半径,让那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讲说艺术的浓郁芳香,引来五湖四海越来越多的强烈关注,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进而转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注:本文部分内容参照“走马镇民间故事”相关资料。)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