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5 KB
  • 2022-06-16 13:56:55 发布

民间故事的叙事特征研究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民间故事的叙事特征研究摘要:耿村是冀中平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耿村以民间故事家群和民间口头文学的集中发现而著称于世,并以民间故事讲述活动加入到对外文化交流的行列,被誉为“中国故事第一村”。研究民间故事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比较诗学学者厄尔•迈纳曾指出:“叙事的三个基本(但不是足够的)要素,按照重要性排列,依次是时间、空间(地点)和人物。”①下面,我们将从人物叙事、空间叙事和叙事主题这三个方面探讨《耿村民间故事》。关键词:民间故事;叙事特征;人物;空间;主题一、人物叙事(一)是人物身份的设定。文本中,男子为人类,女子为异类;其中男性多是年轻的独居者或者远行者(赶考的秀才、孤儿、商人、逃亡的书生等);女性则为无需父母管束的“自由人”,没有职业却有金钱或者经营财富的能力,能够对自由的婚恋做出离或合的决定等。(二)是女子的主动性和反叛精神。爱情是文学艺术中永恒的主题,这个与母性崇拜关系密切的母题,在耿村已知的数以百计的有关故事中得到了自由而活泼的表现,显示了这个母题的强大生命力,显示了故事家们传承和吸收人生现 实中爱情婚姻素材的兴致与才能。白蛇与许仙、七仙女和董永,都是女性主动追求男性。梁山伯与祝英台亦然,是“女人先来引诱他”(鲁迅语)的原型的变异。(三)是无论人物数量有多少,故事中只有4个角色及相应行动圈:主人公(人/异类)、主人公配偶(异类/人)、赠与者(提供者)/相助者、对头(加害者)。主人公一般即是动作的施动者,是主体,是追求婚恋关系的人;主人公的配偶则是受动者,是客体,是被追求的人;对头(加害者)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况构成:伤害被追求者的妖怪或人;阻止人与异类结合的被追求者或追求者的亲人;相助者可能由另一个人物来担当,也可能就是被追求者或追求者本人。二、叙事空间在经典叙事学中的空间研究被视作文本构成的三个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指人物与时间),主要是指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等研究,然而近年来对于“空间叙事学”的重视正遇合了“空间地理学”与文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研究,“空间叙事学的对象是通过叙事文本所建构的想象性空间,它具有现实空间的所有属性。”②从而使其从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等研究出发,将之视为“第一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并具有“第三空间”③的意义。耿村故事是在“家”与“旅途”的空间位移中推进情节,且旅途与家庭在事件的开始与结束的空间转换都具有同 步性,罗钢先生曾指出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结构特征是以空间的转换来连缀各个小故事,“在中国古代叙事结构方式中,空间因素和其他因素占据着较之西方来说更加重要的位置。”④耿村故事故事情节的每一个进程都与空间的转换相关。叙事在空间的位移,即从旅途中的村镇小店、庙宇等外部空间到归家,再由家向外出发,以外部空间作为故事的起点,而每一次空间的位移,都是一次情节的转折或发展,如遇异类与救异类,必会有空间的位移。三、叙事主题我国传统的道德思想,相当部分存在于民间文学中,并借助民间文学得以传播。剖析耿村民间故事,故事中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歌颂真善美,鞭挝假恶丑。分T丑货讲述的《有钱能使鬼推磨》⑤将阴间判官收受了死去老汉的钱财,不但让其还阳,还派了个小鬼去伺候老汉一家,为老两口起早贪黑推磨粮食。但因为怕血,小鬼被老汉拿回家的鲜血淋漓的猪肉给吓跑了。老汉最后感慨道:“阳间还不如阴间哩,有钱就能让鬼推磨。”故事以幻想虚构的方式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统治者嗜财的丑恶嘴脸,讽刺了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在嬉笑怒骂中给人以启迪。倡导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念。这类故事以儒家仁义为基本坐标,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体现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商品买卖交易的道德观念。靳景祥讲述的《王滴溜贪财丢妻》则剖析了要钱不要妻的奸商形象。这类故事讽刺了奸商的丑恶嘴脸,也蕴含了“以义生利”的义利观,主张经商要生财有道,宁不要利、也不丢义的传统美德。在耿村故事中,没有德行决定一切的观点,反而认为人的命运和福道本身是注定的。正如周福岩在研究耿村故事时所指出的:“耿村故事展现了民众伦理意识中‘命’、‘福’观念的表现形态及其内在矛盾,‘命’、‘福’观念为人们提供面时挫败的心理适应工具。”注释:①[美]厄尔•迈纳著.比较诗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②陈德志.隐喻与悖论:空间、空间形式与空间叙事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9,第9期.③[美]爱德华•索亚,陆扬等译.《第三空间一一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④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79⑤袁学俊、李保祥主编.耿村民间文化大观》(中)[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326-1327.参考文献:[1]周福岩.《民间故事的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3]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袁学骏,李保祥.《耿村民间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5]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6]刘魁立.《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研究与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7]普罗普,贾放译.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作者简介:龙朔(1995+C),女,河北昌黎人,本科,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