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 MB
  • 2022-06-16 13:57:36 发布

火塘文化、掰人习俗与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的故事传承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火塘文化、“掰人”习俗与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的故事传承姓名:程秀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民俗学指导教师:黄永林2002.4.1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IIESIS内容提要,(刘德培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是故事传承人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考证,运用民间文学整体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故事家刘德培生活所在地一一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独具特色的火塘文化、掰人习俗对故事家讲述活动的深刻影响,以及故事家的讲述活动对区域文化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故事家传承研究的现状和对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视角。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火塘文化在故事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对刘德培的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的影响。住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火塘文化在故事传承活动中极大的发挥了故事的“引导作用”。2.火塘文化作为土家人家庭的文化中心,其本质是一种家庭文化。3.火塘文化对故事家刘德培的讲述活动的讲述环境、讲述内容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五峰独具地方特色的“掰人”习俗对故事家刘德培成长的影响,以及刘德培对这一传统所起到的继承和发扬的作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掰人”习俗的特征及其体现出来的民族品格。2.“掰人”>--3俗对刘德培的故事传承的影响。3.刘德培“掰人”故事的叙事特征及其技巧。夕第四部分为结语。指出了以火塘为代表的家庭传承文化和以掰人习俗为代表的社会传承文化从各个方面深入浸透了故事家的讲述活动。(故事家的成长离不开文化传统的熏陶,同时,故事家也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气关键词:故事家;刘德培;传爱;火塘文化;掰人习俗 AbstractLiuDepeiisawell—knownfolkstorynarratorandanoutstandingstorytransmitter.Throughdiachronicandsynchronicstudiesandthesystematic:method,basedonfieldworkanddocumentalresearch,thispapermakesan.in·depthapproachtothelivingplaceoffolkstorynarrator····-WufengTujiaAutonomousCountyinthewestofHubeiprovinceandtheprofoundinfluenceofitspeculiarcultureofChinesefireplaceand‘"jocosity”conventiononthenarrationofthestorytellerandthesignificantinfluenceofthestoryteller’Snarrationonthedevelopmentofregionalculture.Thepaperiscomposedoffourmainpars.Part1istheintroduction,whichintroducesthepresentsituationofthestudyoforaltransmission,thebasicknowledgeofthestudyoffolkstorynarratorLiuDepeiandtheapproachingangleofthepaper.Part2mainlydiscussesthefunctionandroleofChinesefireplacecultureinoraltransmissionofstoriesanditsinfluenceonthenarrationofLiuDepei’Sfolkstory.Itmainlydiscussedfromthefollowingthreeaspects:1.Chinesefireplacecultureexertsitsleadinginfluenceonthe。oraltransmissionofstories.2.AstheculturalcoreofTujiafamilies.thenatureofChinesefireplacecultureisakindoffamilyculture.3.ChinesefireplacecultureexecsaninfluenceonthenarratingcontextandnarratingcontentofstorytellerLiuDepei.Part3partiallydiscussestheinfluenceofWufeng,s’peculiar‘"jocosity”conventiononthecultivationofLiuDepeiandthe.transmittinganddevelopingroleofhimtothetradition.Thisisfurtherdividedintothreepans:1.Thecharacteristicsof‘"jocosity’’conventionanditsethicalii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features。2.TheimpactofthisconventiononthetransmissionofLiuDepei’Sstories.3.ThenarratingfeaturesandtechniquesofLiu’S‘"jocosity”stories.Part4istheconclusion,whichpointsoutthatthefireplacebasedfamilytransmissioncultureandthesocialtransmissionculturerepresentedby‘30cosity’’conventionhavegreatinfluencesonnarrationofstorytellerfromallperspectives,andthattheedificationofculturaltraditionsisnecessarytothecultivationofstorytellers,meanwhile,storytellershavealsopromotedthedevelopmentofculture.Keywords:StorynarratorLiuDepeitransmissionChinesefireplaceculture‘"jocosity’’convention 壹、引言一、民间故事家传承研究的现状对民间文学传承人的关注最早始于19世纪俄罗斯的学者们。他们建立了传承人理论研究的基础,认识到“民间文学的传承人并不仅仅是古代传统性文化的保存者,他们是积极参与民间文学创作的个人”。⋯传承人个性特点的研究得到了民间文艺界的重视。本世纪-z十年代,这一理论由关敬吾介绍到日本,使日本的故事研究有了新的视点。日本在=三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出版了一系列著名传承人的口述故事专集,并对故事家讲述的故事文本以及故事传承路线研究进行了尝试。我国对民间故事家的重视始于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杰出的民间故事传承人。1987年和1988年中国故事学会围绕故事讲述家的发现连续两次举办了专题性学术讨论会,使民间故事讲述家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就此发表了一批探索性的文章,如贺嘉的《加强对民间故事讲述家的发掘和研究》、裴永镇的《故事讲述家在民间故事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张紫晨的《关于民间故事讲述家的传承活动》、段宝林的《故事家描写研究的反思》、巫瑞书《女故事讲述家和她们的讲述艺术》、月朗的《民间故事传承路线研究》、刘守华的《文化背景与故事传承——对32位民间故事家的综合考察》等等。总的来说,这些文章侧重于对故事家讲述的文本的研究以及故事家传承路线、讲述风格、社会历史背景的主体研究。现在,各国的故事传承人研究开始关注到故事家传承的“整体研究”。如现阶段俄罗斯研究的主要动向是“从信息输送人——原文——接受人这三个要素的关系来看民间文学的方法”。西方民俗学界则从70年代以来形成“表演”民俗学,这种取向的民俗学家研究交流中的口头文学,强调民间文学的传承是“情境中互动性的语言艺术活动”。其“展演”理论着重围绕下列问题进行研究:“1. 传诵讲述口语文学作品时的技艺与其所含意义。2.传诵过程中所有参加者。3-不同类型的口语作品的界定与意义有时不单靠I=1语的表达,其他各种非口语的因素。4.传承者的个人特性、身份背景、角色以及文化传统更是关键要素。5.此外,讲述传诵时的情境也是重要的项目。”。1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传承人理论研究也有此方面的拓展。如段宝林提出的“立体描写与研究”。1:刘守华所著《中国民间故事史》中提倡的“三位一体”研究“1:高丙中所著《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的“整体研究”。1都昭示着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新动向,即在文本研究和主体研究之外开始关注故事讲述活动中的接受者以及讲述活动的环境,并将三者结合起来“立体”或“整体”的研究故事家的讲述活动。从目前我国传承人研究的现状来看,平面研究多,立体研究少;搜集采录者对故事家评述文章多,专业学者理论研究少。除许钰著《口承故事论》、江帆的《口承故事的“表演”空间分析》曾从整体研究的方法上对故事家讲述活动进行研究外,这方面研究的成果还很少,许多问题需要迸一步探讨,尤其是结合某一故事家讲述活动的实际进行个案研究亟待开拓。二、故事家刘德培的研究现状刘德培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1912年8月出生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珍珠山利,少年时读过一年私塾,十一岁开始帮工。二十一岁落户种田。解放后,当夜教员,小队会计,保管员,赤脚医生等。他从小喜爱听别人讲故事,并将听到的故事铭记于心,然后进行加工改造将之传承于世。1989年,现任宜昌市文联副主席王作栋将刘德培讲述的故事搜集整理结集成《新笑府》出版后,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还引起了日本、美国等国外专家的浓厚兴趣。刘德培能传讲民间故事400多则、民间歌谣lOOO余首、谚语2000多条、谜语800余则,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刘德培作为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杰出代表,自从被发掘以后,对他的研究一直是故事家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主要是针对刘德培讲述的故事进行文本研究。如:巫瑞书所著《笑的“十八般武艺——简说刘德培故事的谐》、李传锋著《从2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新笑府)看刘德培传承故事的土家族民俗特色》、周红著《民间故事中的对联艺术及其民俗价值——刘德培故事集(新笑府)初探一得》、王作栋著《杜老幺故事的传承人及其传承特点》等。除了刘德培故事的搜集整理者王作栋曾在《从村落到社会——中国农民故事家刘德培故事活动简论》一文中对故事家的讲述活动从讲述者、听众、讲述背景三方面进行了研究的尝试外,至今从整体上对民间故事家进行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三、本文的研究视角刘德培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是故事传承人的杰出代表,对他故事讲述活动的探讨对于民间故事传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突破以前对故事家的研究只在文本、讲述风格、传承路线的局限性,从整体角度出发,将刘德培的故事讲述活动放在广阔的区域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背景下考察,探讨讲述环境、接受者对故事家的成长及其讲述活动的综合影响,以及故事家的讲述活动反过来对区域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贰、火塘文化与民间故事的传承火塘是世界许多民族的一个十分普遍的文化事象,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古老的讲故事活动从诞生起就同火塘有着天然的联系。火塘作为民间故事讲述的重要场合,无疑在民间故事家的传承活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的生活所在地五峰是鄂西土家族自治县,火塘几乎遍及家家户户,由此形成的火塘文化对刘德培的成长以及他的故事传承生涯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一、“故事引导”与火塘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戴维·里斯曼在他的著作《孤独的人群》中认为,历史上有三种社会形式,或者说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是传统社会,是“传统引导”的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是“羞耻文化”:第二是市场资本主义社会,是“内在引导”的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是“负罪文化”;第三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是“他人引导”的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是“焦虑文化”。在此基础上,他研究了美国人社会性格的变化,把美国人的社会性格也划分为三大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和他人引导型。他把社会性格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个人早期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即“引导”。在探讨“引导”的方式时,提出了“故事引导”、“印刷引导”与“他人引导”三种方式。传统引导阶段的引导方式主要是听故事受熏陶,内部引导阶段的引导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己阅读印刷物来接受教育,他人引导阶段的引导方式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影响受教育。里斯曼在他的论著中把他所说的“故事引导”的作用称为“火炉旁的媒介作用”,意思是说,这种引导方式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或与家庭成员关系密切的人员通过讲家史、神话、传说、故事、唱歌等形式向孩子们传播社会价值观,引导孩子的性格的成长。很显然他是把传统的引导方式归结于火炉旁的讲故事,即“火炉(塘)文化”。4 ⑧硕士学位论文^,IA5TER’Sn垃SIS这种以火炉(塘)为标志的传统引导方式的真正特点在于讲故事者(即故事传承人)的特征,传统引导型社会中的讲故事者是“老人”:酋长、族长、元老、故事篓子、歌手乃至坐在炉边的外公外婆等等。儿童欣赏故事的过程是审美期待视野的驱力和作品的故事性外引力的“互动”,儿童常常希望听到有趣的故事,从故事中得到快乐。这些“老人”围绕着火炉讲故事即“闲聊”时的那些漫溢的话语使得故事行动被延宕,从而使听者的情绪的张力被迟缓下来。更进~步说,故事从文化整体功能上,就是对人的生存活动的“换档减速”。人之所以除了必须应对的实事之外还需要故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需要在生存活动持续性中制造断裂和延宕,从而获得审视、评价和欣赏生存状态的机会,即“闲聊”的机会。围绕着火塘或篝火讲故事,以及对老人和老人所讲述的故事尊崇、信奉的态度,这是许多民族的传统型社会所普遍具有的特征。英国学者描述非洲大陆讲故事的情景道:在非洲,当人们闲下来的时候,至今还保存着一种讲故事的习惯。每当日落西山,燃起傍晚的篝火,牛群已去休息,渔网也在外面晾起来的时候,这时,不论是远在埃塞俄比亚的高山之上,还是在大海冲洗着的象牙海岸的一杯棕榄美酒旁,还是在开普敦老马来区的贫民窟和茅草镇之中,人们都在讲述着故事。故事一代一代的从祖母传给外孙女,从父亲传给儿刊、.在莫三鼻给恬静的海岸上,越过村庄,穿过山谷,径到山顶上苏阿希里的村落之中,一直到很晚你都能听见人们谈笑、歌唱和讲述故事的声音.再走近些,在一片昏暗之中你还会看到那一群环绕着篝火的人群,孩子们的眼睛里闪射着篝火的光亮,倾听着老A,.-ffl讲述故事.【6】中国也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代有利用家训、家范、戒子书进行教育的传统,也有通过讲故 事对下辈进行教育的传统。因此,围绕着火坑或火塘讲故事的情形也相当普遍。请看下面这个关于故事讲述家讲述故事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的描述:三位故事讲述家的传承人都是农民,都有繁重的农活压在肩上.他们利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进行讲述故事的活动呢?冬季是农闲季节,寒夜叉那样漫长,于是,躺在温暖的炕头上,或围坐在火盆旁边,嘴里巴哒着旱烟袋,也许手里纳着鞋底等活计,手不闲,嘴也不闲地讲述着.夏季挂锄时节,夜晚坐在大树底下,或在庭院里以此来消磨暑天的酷热。秋后扒苞米或扒蚕茧,需要人手多,讲故事会吸引来劳动帮手,还会忘记了疲劳。这就是三位故事讲述家的传承人传授故事的大体时间和地点。等到三位故事讲述家也当上长辈的时候,他们也怀着与他们的传承人同样的心理,选择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来讲述故事教育自己的后代。【7】从“引导”的角度审视民族社会性格与文化的形成,可以清晰地看到故事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民间故事的传承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与精神的生成、积累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火塘(火炕)在讲故事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二、火塘与家庭文化火塘文化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家庭文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元,而一个家庭的核心聚集地,也是这个家庭文化的中心。五峰土家族绝大部分家中都设有火塘,火塘是整个房屋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这个民族和地区的起居风俗,火塘也曾是土家族家庭文化的中心,也是土家族传统文化最为普遍的文化事相,它凝聚着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土家族的火塘文化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古时,土家族民族被逼迁入深山老林,无房屋居住,只好或栖身岩穴,或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得没有铺盖,所以借助火塘烧火御寒。据乾隆《辰州府志·风俗》卷十四引《沅陵县·郎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fl:SIS志》载:“僻乡多设火塘,男女团j剩”。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抄刻本《永顺府志》卷十《风俗》载:“每家设火床,中置火炉以炊爨,日则男女环坐,夜则杂卧其间。”【8】在改:hJ)t流以前,土家族地区的火塘(有的地方是火坑,有的地方是火铺)是全家人吃饭、会客、歇息、议事、聚居的唯一场所。白天用来烧饭炒菜、煮茶温酒,用来接待客人,聚集议事聊天;晚上用来睡觉,男女老少、夫妻子女,甚至包括留宿的客人都在那儿歇息。因此,土家族的火塘是家庭的生活中心,也是家庭的文化中心。改土归流后,在清政府的督令下,尽管土家族设了床,且男女、老少、夫妻、父母分开睡觉,但并没有改变火塘作为家庭文化的中心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丰富,依附于其社会形态的火塘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土家民族传统文化集中表现的火塘,形式在变化,功能在转换,内容在更新。烹饪食物的功能,从火塘向灶炉转移,从堂屋向厨房转移;火塘的照明功能,被电灯所取代;火塘边口耳相传的教育功能,被学校、大众传媒所分解;火塘边载歌载舞的娱乐方式,被现代大众娱乐方式所侵蚀;长年不熄的火塘,被更为节约能源的灶所取代;以木柴为燃料的火塘,逐渐被以电、液化气等新燃料的新型烹饪工具替代。尽管如此,火塘在冬天当作家庭的文化中心仍未变,白天劳动之后,围在火塘边,看电视、讲故事聊天仍是家庭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家族人的火塘文化的发展历史是鲜明的,从土家族火塘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土家地区的社会发展轨迹,从以火塘为标志的家庭文化的地位,可以看出火塘在土家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火塘是中国中南、西南山区各个民族家庭生活的一种重要设施,无论是居住在高山、盆地还是河边、湖畔,大都在其堂屋中设置着火塘,这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关。由于中南、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和气候与黄河以北不同,大多位于热带和亚热带,气温高,湿度大。常年多雾。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很容易遭受关节炎等风湿疾病的折磨,因此,即使是夏季也需要经常睡在火塘边以驱风湿。五峰土家族地区的火塘民居风俗,也同样是与所处的地理和自然环境相7 关。关于五峰地家族自治县的自然和气候特征在《五峰县志》和《五峰概况》中有这样的描述:五峰县处于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内,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高山、半高山区,冬寒夏凉,低山区夏季颇炎热。低山、半高山区四季较分明,高山只有冬春之分。气温的变化随地势影响很大,随着山势起伏,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分布:低山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I5.0℃,高山、半高山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i一一13.O℃左右。海拔i800米以上的高峰、岭寨,经常云雾笼罩,终年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7.0℃以下.五峰县高山区(海拔1200米以上)面积92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4.8%;中山区(海拔800一一1200米)面积8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I.5%,两者占总面积的86.3%。”1因为五峰土家族地域内气候潮湿,湿气重,多为高寒地带,所谓“高处不胜寒”,需驱寒散湿,火塘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另外,在这一地区,靠山吃山,多烧柴,燃料一般都比较充足,适宜在火塘中保存火种,而且,这里栏杆式住居内也不适宜建笨重的灶炉,于是人们逐渐养成了以火塘为特征的起居风俗。五峰士家族的民居一般有三间,中间的一间叫“堂屋”,是作祭祀祖先、招待客人,办理婚事、丧事用的,堂屋两边是火塘屋和卧室,左边南部多为火塘屋。所谓火塘,就是在灶房间或屋里地板上挖一个深约3沪—叫O公分的正方形坑,大火塘约有1.5米左右见方,小火塘1米左右,周围通常用条石镶成,之后再用椿木在周围围成正方形。火塘中支一三角架,架上支罐、锅,旁边可以用陶罐煨熬茶水。火塘上方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竹楼和木架利用火坑中烧火的热气,烘粮食、肉类、木柴等,如烤糍粑、烤红薯、熏腊肉、烘猪肠和炕湿物等。平时在火塘上煮饭、做菜,是家庭用餐、招待客人的地方。土家人好客,来客后,定要请进屋烤火,喝茶,不能让客人受寒,且来客后谈话多为男子之事,媳妇在一旁,帮忙倒茶送烟。冬天天寒地冷,男女老少,相聚火炉边, ⑥硕士学位论文MAS’rER’S1"I{ESIS唱歌、讲故事等。火塘是老年人讲故事、青年人听故事的集中场所,火塘成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因此,火塘是烹煮食物的工具,火塘是取暖照明的光热之源,火塘是交流感情的场所,火塘是传承文化的处所,火塘是家族文化的象征。由于五峰山区多为坡地,没有大田大坝,土家族地区内居民点多,聚居人口少,人群呈现极分散状态,这与平原地区聚族而居的自然村,形成极鲜明的对照。这种居住环境使得村落居民之间的交流少,更增加了封闭的程度。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必须进行交流。生产中的换工互助、情感中的婚姻关系、宗族内的共同议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红白喜事等等,这些交流活动需要有一定的交流的场所,火塘就成为这些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火塘又是这个民族和地区社会文化交流的场所。三、刘德培的故事讲述与火塘文化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刘德培的故事传承活动与他所生活的五峰土家族山区的火塘文化极为相关,同样体现出了这种家庭文化的特征。刘德培故事的发现和搜集整理者、原五峰县文化馆干部、现宜昌市文联副主席王作栋,在刘德培故事集《新笑府》前言中这样描述刘德培讲故事的环境:他想讲就讲,随随便便,在农事闲暇、或路遏,或烤火,或共餐,或吃茶、或在车船上,甚至在白鹿庄、在五峰县候车的空隙,他都能成为谈笑的中心.尤其是在亲友乡邻自发聚会的红白喜事场合,某些相干不相干的话把,他都可以接过来为己用.⋯⋯那种时至半夜还满屋笑声,火坑里还在添柴,炊壶、茶罐在忽闪忽闪的火光中喷着热气,他和正在兴头上的人们不断线地用故事笑话调侃作乐的场面,在他所到之处屡见不鲜。110】2000年12月13日刘德培不幸与世长辞,《人民日报》在12月17日发表的报道中这样写道:9 刘德培1912年8月初生于湖北省五峰县土家族自治县珍珠山村,少年时读过两年私塾,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停学,开始了打工的生涯.他从小爱听别人讲故事,凭着聪明的天资,他将听到的故事铭记于心,然后进行加工,借助土家火塘文化传承于世.在王作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德培讲故事的场合大多是在火塘边。土家族人烤火、进餐和吃茶必在火塘边,土家人的红白喜事也是在火塘边举行。笔者曾参加过刘德培的葬礼,送葬人通宵达旦进行跳丧的仪式就是围绕着通红的温暖的火塘进行的。王作栋在这里就是对刘德培平常围在火塘边讲故事的情景作的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人民日报》在对刘德培去世的报道中充分肯定了火塘文化对推动民问故事的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五峰土家族地区的火塘文化对于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的讲述活动究竞起了怎样的作用呢?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采访和深入研究,认为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为故事的讲述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温馨的场所和环境在五峰土家族地区,火炉成为家庭的一种象征。家庭是人类社会中由婚姻和血缘纽带连接的天然的生活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特殊的性关系和生命遗传基础上的社会群体,是人们的“首属群体”,是以感情为元价值的人的生活组织形式,是人的感情满足的最重要的场所,是人的出发和归宿,是人的价值的重要的实现场所。卢作孚曾这样描述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人每责备中国人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实则中国人除了家庭,没有社会。就农业言,一个农业经营是一个家庭.就商业言,外面是商店,里面就是家庭.就工业言,一个家庭里安了几部织机,便是工厂.就教育言,旧时教散馆是在自己家庭里,教导馆是在人家家庭里.就政治言,一个衙门往往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官吏来了,就是一个家长来了.⋯⋯人从降生到老死的时候,脱离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脱离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赖.你可以没有职业,然而不可以没有家庭.你10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ItESIS的衣食住都供给予家庭中。你病了,家庭便是医院,家人便是看护.你是家庭培育大的,你老了,只有家庭养你,你死了,只有家庭替你办丧事.家庭亦许倚赖你成功,家庭亦许帮助你成功.你须用尽力量去维持经营你的家庭。你须为它增加财富,你必须为他提高地位。不但你的家庭这样仰望你,社会众人也是以你的家庭兴败为奖惩。最好是你能兴家;其次是你能管家;最叹息的是不幸而家败。家庭是这样整个包围了你,你万万不能摆脱。⋯J家族是介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东西,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转正是以家族关系为中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是建立在自足自给、以家庭为其组织形成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经济要求人们定居生活,固定在现有的土地上,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经营家业和从事生产劳动,人员少有迁徙。传统社会的家族是由血缘组成的,它们以财产利益的继承为核心,以亲情、伦理纲常为纽带,形成固定的社会实体,使文化的传承始终保持某些遗传的基因。传统中国人的家族意识从价值趋向来说有两个限度:下限是血脉的保存和延续,上限则是家族的兴旺与荣耀。在这种价值观和结构形态下,家族具有内部信息沟通直接、迅速,其成员具有强烈的生产动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体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充满血缘温情、封闭静止的家族使血缘纽带更为牢固。因此,家族的延续与兴旺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生价值需求,浓厚的家族意识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进而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特征。中国的家族结构历来具有某种超稳定性和内聚力的特色,稳定的家族生活结构,带给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高丙中在《家族活动只能是一种文化的复兴》一文中按照需求的五个层次对中国的家族对个人具有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如下阐述:其一,中国人的生理需要原来完全是在家庭内获得满足的。从制度上来说,除了家,没有谁管你死活.其二,家族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以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中国人过去聚族而居,形成一个亲密群体,相互照应, 尤为重要的是,在村子内外修祠堂、建寺庙,请祖先和神佛保佑自己,于是,生活有所凭借,心里有所慰藉。其三,所谓爱的需要主要是指感情依托.中国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关心和爱护主要来自家族,这个群体欢迎他,接纳他,一辈子都会关心他,爱护他,可以排除陌生、冷漠扣孤独这些人类情感的敌人.其四,家族保证个人在族内受到尊重,还要促使家族在社会上受尊重.⋯⋯几乎每人都能从家族历史里找到光荣和信心。其五,家族丈化对于如何在精神上超越死亡恐惧,有很高明的安排:人死以后,他与这个世界保持着起码三种活生生的的联系⋯⋯一个用这套观念使自己成熟起来的人,对死亡的困惑庶几能够释怀。【12】传统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在家庭范围内的世代相传是文化过程最基本的形式,民间口头艺术从诞生之目起就保留着原始的家庭性和社区性的特征。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它反映了所有基本的社会关系,黑格尔曾用“家庭精神”来概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在中国,家庭本位的确是社会最基本最显著的事实,家庭几乎成为中国文化一切秘密的诞生之地。在这种家庭文化背景下,刘德培以火塘为背景所讲述的故事正体现出这种家庭文化精神特质。刘德培在世时,有关学者深入到刘德培的家庭及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较长时间的实地跟踪调查采访时,发现刘德培一家除了到田野劳动和因事离家外出之外,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火炉边度过的。全家人坐在火塘边,一边品茶一边听刘德培老人讲述故事,刘德培的老伴梅祖佑坐在他的身边帮助客人和刘老端茶送水,悠闲地做着手中的活计,两个孙子偎在他们的爸爸妈妈怀中,静静地听着爷爷讲他们爱听的故事,有时他的女儿和女婿也参加讲述之列,情景达到高潮时,女婿一边拉胡琴,女儿和两个孙子一起唱歌跳舞,好~幅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的景象。这位学者在《播种笑声的人——记民间故事家刘德培》~文的结尾曾对刘德培家庭的文化生活作了这样的描绘:在临别的前夕,他们全家人为我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欢送会.刘老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讲述了几个最精彩的故事,梅大妈也讲了一则有趣的笑话,他的女儿和女婿,拉起胡琴唱起五峰民歌,还有那两个小孙子也唱了《小女婿》的山歌,最后全家人在欢乐的歌声中,跳起动人的民间舞蹈.啊,这是多么生动的民间文艺晚会呀,这是多么朴素善良的山里人啊![131以火塘为中心的家庭为刘德培的故事讲述活动提供了固定的温馨和谐的讲述场所和环境,刘德培讲述的一个又一个风趣幽默、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又为家庭带来了快乐、使家庭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使家庭这一生活环境变得更和睦温馨。火塘与家庭、家庭与故事、故事与火塘之间构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的互动关系。(=)为故事的讲述增添了更丰富的素材和民族特色美国学者罗杰·马丁·基辛(RogerMartinkeesing)教授在他的《文化·社会·个人》一书中指出:“经过童年的经验,每个人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人们如何行动以及应该如何行动等等问题,都建立了一套概念系统,一套理论。这些关于人们生活的背景以及他们行动方式的理论,部分地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共享,部分地融入了个人独特的经验及每个人生活地位的特点。”“”民间故事家传承的民间故事既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的财富,也是故事家独特艺术个性创造的特殊产物。由于民间故事讲述家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环境中,因而他所讲述的故事又必然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民族环境是民间文学的原动力,民族环境所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产生民间文学独特民族特色的重要条件。民间故事讲述家刘德培长期生活在五峰土家族地区,独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火塘文化,对他故事的讲述的内容和特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刘德培讲述的故事中,有不少是直接与火塘文化相关的,或直接描写火塘的民间习俗事项,或间接讲述与火塘有关的内容,从而构成独具特色的土家族火塘文化的特色。请看以下故事: ⑧硕士学住论文MASFER’STHt:SIS山界田界还有这么个好吃佬,那天他一天到黑到处旋又没旋到早饭吃,又没旋到中饭吃。黑哒,他瘪起个肚子,在人家门缝里一瞧,看见火坑里烧的有苕,老板拿着火钳正在翻。他连忙敲门:“开门罗.”老板听声音晓得是他来了,先用火灰将苕瓮好,再才开门。好吃佬装个不知道的:“老板在向火么?”老板说:“烤暖扣了好睡瞌睡呀j你怎么还不回去睡的呢?”好吃佬到火坑边坐了下来:“我睡不着沙。”“你哪么睡不着的呀?”他说:“今日忙吃了亏哟!早晨遇到两弟兄分家,要我去管闲事.屋子家具好分,没有争就分哒.你看山界田界就麻烦啦!这个争说要起这里,那个争说要起那里,硬争不清白!我看着不是个事,才跟他们从南山划到北山,划了山界,接到又把东西二面的田划了田界。把界划好之后,我就弄了些木桩,”他边说边抓起火钳,朝火坑里一剁,“跟他们这里一钉,”又一剁“那里一钉~一”“唉!”老板急了,“你用嘴巴说就行哒,不要用火钳剁呵!莫把我烧的几个苕剁烂啦!"’“哦,烧的有苕?”他说,“不要紧,剁烂了算我的沙!”老板见他扒出苕来就在撕皮,又伸手去拦:“这是我跟伢子们烧的苕哎!”好吃佬把老板的手一挡:“老板呐,你这时把我当孙伢子看,我也不得说二话沙!”“51据搜集整理刘德培讲述的民间故事的王作栋的介绍,这则故事他曾听刘德培在火塘边讲过,刘德培一边讲述,还一边拿着火钳比划着好吃佬的动作,十分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这个故事讲述的背景是在火塘边,描述的内容与火塘有关,而且故事家讲述的这~大故事中又套小故事,两个层次的故事中的人物14 和事件都发生在火塘边,这充分说明火塘文化不仅为故事讲述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讲述场合和环境,而且也成为故事讲述家讲述的重要素材。《真苕假苕》也描述了同样的内容:一个地方出苕。家家户户,每天早晨都在火坑里煮一鼎锅苕“”,当早饭。有个好吃懒做的,天天清早出门吃便宜,在人家的火坑边一坐,把鼎锅盖子一揭,伸手就摸个苕吃.他东家西家的跑一团转,肚子里就填饱啦!这天,有户人家想了个法子:“我来弄两个鼎锅,一个煮苕,一个烧开水,许他吃白食吃不成.”不一会,眼看他又到了门口,老板就把煮苕的鼎锅提到旁边藏起,将烧水的鼎锅移上了前。他进了门,还以为那是一鼎锅苕,就跟往日一样揭开盖子,边讲话边伸手去摸苕,一下把两只手都烫肿了。老板都觉得过不得意,他到只当没得事的,说:“鼎锅吊得高,架起明火烧,伸手被水烫,肿成红心苕。老板,我这双手好看不好吃,是假苕,你看不过意,就拿个真苕来么!””类似的故事在刘德培故事集中还有《张士发三餐饭》、《夸狗》等等。这种对五峰土家族火塘文化生活素材的灵活运用,既丰富了刘德培讲述的民间故事的内容,同时也使刘德培所讲述的故事具有更鲜明的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特色。(三)为故事的讲述增强了独特的家庭文化色彩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具有共同的利益,他们朝夕相处,所以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团体。家庭是人生过程中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一种生活环境,一个人在成年之前,一般都是在家庭度过的,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家庭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最初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才能发挥和未来发展。搞好家庭文化,它不仅可以调节生活的节奏,使人得到健康的休息,并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新一天的学习与劳作,而且健康的家庭文化娱乐还可以潜移默化地给人以道德情操的熏陶,可以解除家庭隔阂,振奋家庭精神,催人向上。在火塘边,针对围坐于火塘边的家庭成员, 刘德培讲述的故事中大量的是家庭故事,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教育他们如何处理家庭关系,表达了民间朴素的社会伦理道德观。有一次,我们就刘德培老人在家里讲故事的作用这一问题采访了他的女婿邓宏远(上门女婿,长期与刘德培住在一起)和他孙子刘盛强。邓宏远告诉我们说:我的岳父经常在家里讲故事,我个人认为他在家里讲故事至少有着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点是消磨时间,我们山区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回来吃饭休息,这里冬天时间长,那时没有电影、电视,我们围在火炉边,听他讲故事,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时间就过去了。第二点是受教育,如我们听他讲杜老幺和张士发的故事,在故事中也受到一些教育。故事中好人讨到好报,坏人终究受到惩罚的结局,教育我们要行善.另外,增强家庭的团结。当我们家里有些小的矛盾时,他给我们讲关于家合万事兴的故事,对家里的团结友爱,消除隔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的童年和少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问他所接触的家庭生活、社会背景,以及文化教育对他人格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对其后事业的追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家庭是人生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子女具有教育责任,一个孩子的思想道德的好坏,品质优劣,学识深浅、性格刚柔,无不与家庭的教育和为他所创造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刘德培的孙子刘盛强向我们回忆了在童年的往事中,刘德培所讲述的那些美好的、善良的、诗意的、快乐的、奇妙的民间故事,对他品格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刘德培是如何用民间故事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兄弟俩的情形:我们小时候常常听爷爷给我们讲故事,特别是爷爷讲的神话故事,使人听了着迷,常常为开天辟地的盘古和造人补天的女娲所感动,爷爷还我们讲一些历史故事,使我们学到了一些历史知识,当我们在家里调皮的时候爷爷很少直接批评我们,总是通过讲一则故事来教育我们,让我们听话作一个 ⑨硕士学位论文b,ZA.STER’STItESIS好孩子,作一个有出息的孩子。我记得爷爷为了让我们好好读书,他给我们讲了一个Ⅸ甘罗十二为丞相》的故事,甘罗五岁时就能够巧妙地躲过皇帝的惩罚;十岁时,就写得非常好的诗;机智聪明,人小才学高.这个故事鼓励我们好好读书。爷爷为教育我们要勤劳,不要好吃懒做,给我们讲一些关于好吃佬遭人耻笑的故事,从他的故事里我们学到了如何做人,作一个善良、勤劳的人。刘德培所讲述的故事中还大量涉及家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婆媳之间、翁婿之间、亲家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等家庭人物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如关于巧媳妇的一组故事,就是如此,《鬼怪虎》、《天车都车不拢》讲述的是聪明的幺媳妇如何机智地对付好色的公佬的故事,《天上乌云梭》讲述的也是关于聪明的媳妇与公佬的关系,不过讲的是要面子的公佬告媳妇,反而受到官府责打的故事.公佬责难媳妇在旧社会的五峰土家族地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往往形成现实的悲剧,媳妇受迫害,这与旧社会媳妇地位地下有关,刘德培的这一组巧媳妇的故事,赞扬了媳妇的聪明。巧媳妇的故事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家庭内部婆媳、公媳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对、婆婆、公佬的不合理要求和行为要机智地提出谴责,这是通过故事否定家长专断思想的特殊手段。又如<只要有吃的,死都不得走》,讲述的是亲家之间的关系,在山区亲家来做客住的时间长了又不想走,东家又不想留,都不好明说,通过玩文字游戏,客人通过上头田里的水往下头田里流,说“亲家,恐怕我开个口哒,它(他)又不流(留)呢?”间接表达了想让做东家的能继续留他,而聪明的东家则巧妙回答“看你说的,它(他)只要有吃的,死都不得走的哩!”而《没灯的时候》讲述的是亲家母之间的关系。《葫芦瓢》则是对旧社会父母包办婚姻的控诉:早前,男女两家开亲,跟伢子们从小拿红庚八字.到伢子成人长大了,便择期完婚.在完婚之前,男的见不到女家的姑娘,姑娘也见不到他.17 ⑧硕士学位论文~tASTER’STI正SIS要把姑娘娶进门哒,两个人才会得到面.就有这么两家,跟伢子们从小拿的红庚。伢子们慢慢长大了,姑娘一心巴望男人的人品、德性都不错。到男家择期把姑娘接进门来过了喜会,姑娘一看,唉呀,男的是个鸦片鬼,瘦得皮包骨,脑壳上框一顶烟毡帽,脸上连血色也没得哒!嘿哒进房之后,男的把烟毡帽一取,呵,头发也掉光啦,脑袋上又长癞子,白糊糊地邋遢死啦!姑娘心里就哪么急得了哪!看脸一个鬼像,看头像个烂葫芦,越看越急得睡不着。那个男的新科呢,个人睡得抽鼻打鼾。姑娘烦不过,又看到了床边头那顶烟毡帽:“难怪他白天卯一下框在脑壳上的,原来是向贺喜的亲戚六眷遮丑的!我来跟他把帽子藏起来,明日早晨要去见大小呵,看他哪么见大小!”她把烟毡帽拾起来啦!第二天早晨,理当新科两口子出来拜见大小,日头出来多高啦,还不见两口子开门出来沙。支客急得不住地催老板:“新科她们卯不出房,怎么是好呵?要催她们把大小见哒,我才好拿席开早饭哪!不兴让客们饿起肚子卯等他们沙?”老板也急得无救,又不好喊得媳妇的床,看满屋都是客,做公佬的哪么好喊的呢?他就唱,在门外头唱给儿子听:日头出来这样高哎,没见我的娇儿出来见大小呃⋯⋯儿子听见哒,在房里唱说:我昨夜被了盗,不见烟毡帽,怎么出来见大小呃!公佬又唱:你既被了盗,不见烟毡帽,你怎么不问你的媳妇要呃?18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fLESIS媳妇也在房里唱里起来了:它昨日被了盗,不见烟毡帽,怎当问我妻儿要?唱着唱着,新郎的脑袋在她面前晃来晃去,晃得她恶心,她又唱我恨不得一锯呃一一公佬在外面喊:“您一句什么呵?”媳妇又唱:一锯两把葫芦瓢呃!“”这些具有显著伦理道德倾向的家庭故事在刘德培讲述的故事中占有着重要篇幅。火塘边对这些故事的讲述,一方面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则在温馨闲适的宽松氛围中给予家族成员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说,火塘不仅为故事家提供了良好的传承环境,丰富了故事家的传承内容,而且,由于是针对围坐于火塘边的每一个家庭成员,这使得故事家的讲述内容带有明显的家庭的内容和文化色彩。9 叁、“掰人”习俗与民间故事的传承在崇山峻岭的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至今仍保持并流行着“掰人”这一戏谑娱乐的习俗。无论是邻里乡亲之间,还是对待远方来客,无论是在田间地头、旅行途中,还是在会议间歇、宴席中间,大伙聚在一起,常常以相互调侃、善意讽刺的方式进行取笑逗乐,在智慧的笑声中渡过一段美好的休闲时光。戏谑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如《晏子春秋》中记述的几篇“晏子使楚”的故事就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以智慧调侃讥讽他人的风气㈣。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到“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o五峰地处鄂西,受到了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当地的的“掰人”习俗即源自于,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笔者近期在对五峰进行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即使是在社会进步、大众传媒发展、人们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掰人”这一风俗传统在五峰仍然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活力,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掰人”习俗与民间故事的传承关系密切,常常以亦褒亦贬、亦庄亦谐、机智幽默、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为载体,成为独具一格的民间叙事文学形式。“掰人”是一种民间机智智慧的表现,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民间“智者”中间,民间故事的传承人,尤其是著名的民间故事传承人中间,因此,探讨“掰人”习俗与民间故事传承,尤其是与民间故事家传承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掰人”习俗的特征及其民族品格五峰是一座民间艺术的宝藏,这里的人民创造了绚丽灿烂的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有优美动人的民歌民谣,丰富多彩的故事笑话,还有清新活泼的谜语谚语,古朴优雅的民间戏剧,粗犷豪放的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掰人”现象是一种运用民间语言叙述技巧开展的智慧型的娱乐活动,是民间智慧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民间语言叙述艺术,与民间故事讲述的关系极为密切。 (一)“掰人”习俗的特征1、以民间故事为媒介民间故事笑话是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反映,带有鲜明的感情倾向。“在劳动生产当中,人们最爱以自己所喜欢的歌谣、谚语、笑话、故事等来介绍经验或教育年轻的一代。对于古代、近代、现代的英雄、模范、劳动能手——劳动人民喜爱的人,人们最爱以传说、故事、小唱等来歌颂他们、赞扬他们。对于那些谗嘴奸猾、自高自大、损人利己的人,人们总爱用笑话、寓言、故事等来讽刺他们、教育他们。对于统治阶级,人们则以民间文艺的武器,向他们展开不可调和的斗争。”㈣“掰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是一种以民间故事为媒介的文化现象,在叙述形态上有类似于民间生活故事和笑话,特别是在滑稽情景中展开的插曲式事件,是由动机与效果、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矛盾的不和谐的形态构成,通常用包袱式结构,但又有热辣辣的地方特色。在五峰,民间故事蕴藏量极为丰富,流传也十分广泛,由于它们不受时间、场合、地域的限制,并且诙谐幽默,因此往往成为人们会面相聚时“掰人”的媒介,被掰人者加以引进、点化,成为“掰人”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成为一种娱乐的方式。民间故事家刘德培讲述的《你是自讨的》叙述了他自己一次“掰人”的全部过程:有一回我出门检瓦,在枇杷垧遇到一个人,在喊我:“刘德培,你到哪里去呀?”我走近一看,是许翠轩。他家里发财,是个奸猾老板。我给他检过瓦,连检瓦的一点工钱他都要七搞八搞搞转去了才算数的。这次路上相遇,我问他:“你忙什么去呢?”他说:“我去打酒。哎,你边走边讲故事我听沙!”我不想给他讲,推脱说:“从何讲起哟?”他把酒壶晃了晃:“说酒的故事笑话多又多,你随便讲一个就是呢!⋯‘好罗.”我答应了。那就依你的⋯户人家,生有三个儿子。爹妈指望伢子们长大了当替手分担家务,给大的起名叫“挑水的”,给老二起名叫“砍柴的”,给老幺取名为“打酒的”.伢子们慢慢长大成人了,爹把他们引到田里去开沟:“我 们田里地势低,一下大雨就遭水淹,我早就有心整一下,力量不够.现在你们都有了力气,我们就四个人一起动手,将田里挖他两条深沟吧。”四爷子下死力,将沟挖了三尺深。那天挖到头时,突然挖到一个土罐子。挖起来一看,满罐子银钱。他们欢天喜地,想继续挖,看还有没有,天色又已经黑了。爹说:“你们三个回去睡,明日打早工来挖.我就留在这里守一夜。这里挨着路边,免得被别人打夜工挖起走哒。”爹是心疼伢子们,他们才一二十岁。自己留下来守夜,其实也困倦得很。守到下半夜的时候,瞌睡来急啦,坐着坐着睡着啦!隔天亮不远,果然来了个人,鬼头鬼脑来挖银钱。爹听见挖锄的响动声,惊醒哒,他看见个人影子在晃,就摸起来坐在屁股底下的挖锄,给那影子拦腰就是一挖锄把,一家伙就将那人打得倒在地上。那人喊说:“打不得哒!爹呀,打不得哒!”老的听见喊“爹”,连忙问:“你是哪个呵?⋯‘哎,我是老幺呵!⋯‘幺?你是打酒的呀?伢呃,你贪钱贪黑了心罗!你遭我这么一家伙,岂不是自讨的么?这则“掰人”的故事借用了一个传统民间笑话的模式,采取故事里套故事的方式,对贪财吝啬的奸猾老板进行了不动声色的嘲讽。民I"B】故事的形式和内容成为“掰人”的一种手段。在生产劳动、茶余饭后的掰人过程之中,一方面,人们借用民间故事笑话歌颂真善美、嘲讽鞭挞假丑恶,让人们在笑声之余获得了伦理道德的教育,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另一方面,又促使类似的许多民间故事和笑话在人们之间互相掰人的过程中得以广泛流传、加工、锤炼而成为精品。从某个方面来说,鄂西这块厚土之所以能孕育出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之花,是同这里的“掰人”传统密不可分的,“掰人”习俗的盛行对促进民间文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以智力竞赛为特征“掰人”习俗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智者”与“智者”之间的智力竞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不经意地开展的智力游戏,它是的人的表达欲和好胜心的一种表现和满足。五峰的“故事篓子”刘德培讲述的《反咬狗子》就真 ⑧硕士学c王论文MASTER’STttESiS实的表现了这“斗智”的一幕。几个喜欢讲故事说笑话的,会在一起拿故事互相取笑。我不晓得,路过,他们看见了.都是熟伙计,他们要我不忙走:“来,刘老,你也来参一战.”我不清楚他们已经讲了些什么,就没慌着开言,坐下来边听边喝茶。有一个笑起来了,挑起这几个掰我:“你们看呐,刘老他不开口哪!我们都来掰他,看他讲不讲。”这话刚说完,几个人就你一个、他一个地讲起来了。头一个掰了我一下,我没有还席。挑的人跟着掰了我一下,我还是只笑不做声。四五个人一连讲了四五个笑话掰我,我好歹没开口。挑的人问说,“你今日是怎么的呀?接二连三地掰你,你哪么硬不还席的呀?你也开口讲一个沙!”。我是在想,今日这个席不当还哩。”我说,“可比一个赶路的,路上被人喂的一些狗子咬了几口,赶路的人尚未也张开嘴巴,把狗子咬一口呵?”嘿嘿,几句话还得满屋人都笑起来啦!在相互“掰人”斗智取乐的过程中,在一批“智者”中,刘德培以其出类拔萃的智慧,在冷静中观察事物,不急于反击,在关键时刻,仅以答非所问的形式,一句话使其他人甘拜下风。“掰人”是人的一种智慧活动,一种素质的体现,这种智慧多半是以“狡计”或“巧智”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智慧不同于某种为既定的目的而所经过深思熟虑所显示的智慧,而是在应对突发事件、始料不及的矛盾,所反映出来的及时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智慧,这种智慧是解决迫在眉睫问题时的一种急智,要求人们在几乎不允许思考的情况下迅速做出的反映,常常是以一种奇巧的方式表达出来,它们往往打破人们思维的一般常规,而以独特、新奇、巧妙、诡谲和超出常人的预料的形式表达出来,往往具有狡狯的特点,其效果使人感到惊讶。这种智慧来自于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的深刻洞悉能力,对事物的利害得失的清醒认识。以及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 3、以消闲娱乐为目的文化人类学家曾经指出“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f22】掰人传统在五峰之所以得以保持传承下来,富有生命力,是由于它本身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五峰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蛮夷之地”。全境皆为山区,属武陵山支脉。山势蜿蜒起伏,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广人稀,除少数平地人烟稠密、聚族而居、形成村落外,多为分散居住、数里一家。自古以来,山河阻隔、道路崎岖,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联系因地理条件而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其交流娱乐方式也相对较为贫乏。人们之间的多数交流也只有在互相帮工、传统节日、红白喜事时进行,而在这些活动中,用讲故事笑话来掰人成为一种主要的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人们借用民间故事笑话互相调侃、善意讽刺和挖苦来取乐,活跃气氛,是一种不伤感情的娱乐方式。人们在掰人时,喜欢传讲那些充满智慧、饱含笑料的故事,主要目的也只是为了娱人自娱,把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消遣。在这次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掰人”习俗在五峰仍极为流行,为了弄清它在当代流行的原因,我们特地采访了五峰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王华武、张廷芳,文联主席曾庆福等,他们认为,五峰同以前相比,虽然有翻天覆地的改变,现代传播媒介也开始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比以前多了。但由于它地处山区,即使是在今天,农村电视覆盖率仍不是很高,接收频道也不多。现代传媒工具,如电脑、电子光盘等只在县城鲜见,在农村山区更是觅之无处。封闭的环境与交通的不便使得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很难进入深山密林的村落,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方式仍比较单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得以保留。劳作之余,山民们除了听广播、看电视之外,最喜欢的就是掰人取乐。有的甚至认为,掰人或听别人掰人更容易打发时光。正如五峰白鹿庄村民邓洪远所说“农村人晚上没事做,容易掺瞌睡,大家聚在一起,你掰我,我掰你,大家哄堂丈笑,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ItESIS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古老的讲故事活动就是这样通过掰人而创造出生动活跃的场面。这种掰人时的挖苦讽刺是善意的取乐,是引发笑声的催化剂,是排遣单调生活的一种需要。善于挖苦、长于取笑在五峰是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只要是“掰得恰情,掰到位,掰绝了”,人们就“愿意听,喜欢听”。它以笑话故事为媒介,主要目的是逗笑。笑是增进人们之间感情的润滑剂,通过笑声,能够活跃气氛,将一定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交际功能,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是“联合人们、团结人们的更有效的手段,是克服每个个性精神世界的孤立性、个体封闭性的更有效的手段”。[231这种口头文学活动的特性使得掰人传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掰人”习俗的民族品格1.机智幽默的民族气质“掰人”习俗在五峰的广为流传,是五峰土家族人民一种民族独特智慧的体现。从智慧结构角度来说,“掰人”习俗中所体现的智慧有别于人类正常思维过程中所体现的智慧,一般的智慧通常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掰人中体现的机智实质上则是一种机智人物所具有的独具特色的机智。善于掰人的善讲者其实就是民间的机智人物。机智人物的智慧尽管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它多以“急智”出现,常常表现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急智慧,是潜在智慧的爆发,具有“爆发性”的特征。这种智慧打破了人们正常的思维方式,以令人惊异的行为、出人意料的语言,显示出机敏才华。这种敏捷、灵活、随机应变的想象力和应变力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机智,就广义而言,指的是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灵活而巧妙地解决实际的一种智能。有学者对这种机智智慧作了如下论述:它并不是人类智慧的主干,而只是这个智慧之树上的一个旁枝,它们主要只是人类智慧中具有奇巧特点的那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它们是人类生活和精神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种标志.它们那种奇特巧妙,那种 汪洋恣肆,说明人们的智慧已经成熟到那种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以致它们可以超越一般的常规,而以一种似乎是全无规则的、违反常规的、极端“自由”的形式表现出来;说明人们的智慧已经丰满到那样一种程度,即在它们应对生存斗争的必须以外,还有“余力”,以致它们有时候看起来像是某种智慧的‘‘游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人类智慧的某种“溢出”一一所谓cc才华横溢”的‘‘溢”。【24】机智是理性精神的一种表现方式,因为实质而言,它指的无非是一种发现和理解矛盾的理性能力。当然,这里的“矛盾”并非泛指一切矛盾,而是指那类通常具有似是而非,或者似非而是性质的矛盾,这类矛盾显然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辨析和觉察,这种智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发现这类矛盾,并且加以解决表现,这就是机智。机智智慧也具有两重性,列宁曾经指出:“机智抓到矛盾,表达矛盾,使事物彼此发生关系,使‘概念透过矛盾映现出来’,但没有表达事物及其关系的概念。”【251这就是说,机智尽管在同中见异或是一种见同方面、具有自己的优长,但它却难以全面而深刻地解释和表现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机智化的“掰人”文化中主要体现为一种奇妙而精辟的语言组合,目的是取得一种意外的滑稽感。这种意外的滑稽感一般是由于词语或概念令接受主体难以预料的区别或关联造成的,机智语言,一方面固然可以提高“掰人”语言的理性质素,另一方面,却又势必明显地使它在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主体感受方面的多种可能性。幽默是智慧的结晶,幽默能为人们酿出欢娱、快乐,幽默能使生活显得生气蓬勃,幽默机智的话能给人以喜悦满足之感。在社交中,适地适时地运用幽默,将会使人们的关系更加和谐、亲切。幽默是人类特有的天赋,幽默与智慧相伴,幽默不可能脱离机智而存在。机智语言的出现,这种妙语和奇论为核心的话语形式,加上一系列双关于的运用和某些语言上的回环,不仅成功地保障了幽默的风格古往今来。许多智者都不无幽默感,他们的智趣中蕴含幽默,而幽默中含有机智。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舸夫所说:“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JIESIS的人!这样的人即使额高七寸一一聪明绝顶,也算不上真正的有智慧。”2.自尊自信的民族精神“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6l每个民族由于地域、经济、历史、心理、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同时,这种民族性格又对民族的构成和现状、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五峰是土家族聚居区,土家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崇武尚勇、豁达豪迈、刚健进取、达观大度、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直接影响了土家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思想意识。在五峰,人们的人生观立足于乐,即使是对待死亡,土家人也是载歌载舞,平静而自然。乐天的民族性格使得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乐于传诵富于趣味性、智慧性、幽默性的笑话故事,乐于用这些笑话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掰人”这种娱乐方式虽然是以讲故事来互相讽刺挖苦达到取乐效果,但对于豁达大度的土家人来说,这种方式得到了一致的心理认可。只有雍容的气度下和超脱的感悟中,才可能欣赏其幽默机智的情趣。在“掰人”中,具有较高艺术的“掰人”者,聪明机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或精巧的谎言、或别出心裁的骗局,或出人意外的行为,这种智慧有时表现为争取生存的权利,有时是为展示自己才华的优越,从精神上压倒对方,取得最后的胜利。“掰人”文化的内容中多表现的是逆向思维,是多向思维,是散发思维,有时还以“自嘲”出现,自亮其丑,自揭共短,以海量、开放的态度,虚怀若谷,雍容大度,富有亲和力。往往在一片笑声中,增强了融洽气氛,进一步密切了人际关系。车尔尼雪斯基说:“我嘲笑愚人,我觉得我了解他的愚蠢,了解他为什么愚蠢,怎样才不至于成为蠢人,因而我⋯⋯大大超过了他。”卓别林说:“智力愈发达,喜剧就愈成功。”恩格斯有过这样的论述:“工人不论对政权或个别资产者的斗争中,处处都表现了自己智慧和道德上的优越,⋯⋯他们大都抱着对自己事业满怀信一11,和了解自己优越性的最好证明。”【27l作为“掰人”中的人的笑声,也正是伴随着主人27-●●-—----n4。j‘J■l ⑧硕士学位论文MA5’rER’S1IIESIS公的“优越性,,的幽默感和斗争的胜利而产生的。“掰人”习俗体现了五峰人顽强拼搏,幽默机智,多向思维,旷达乐观,求实创新,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五峰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名贤辈出,人才济济,从民风民俗看,“性善诙谐”、ct滑稽多智”,在这样深厚的文化积淀上,掰人这一习俗的产生与传播,繁荣与发展,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决非偶然。二、“掰人”习俗对刘德培故事传承的影响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的成长是同掰人传统分不开的。从小时候就喜欢听别人讲经掰人到逐渐成为掰别人的行家里手,可以说,“掰人”伴随了刘德培的一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五峰能够孕育出这位享誉中外的“乡之奇才,国之瑰宝”的优秀民间故事传承人,这一习俗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影响了故事家的传承风格五峰是有名的“故事之乡”,在五峰流传的口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是民间笑话故事。生活在“故事之乡”的刘德培在谈到自己的讲经生涯时曾说“我讲的经都是听了来的。不管哪个讲,看有趣的、作用的,就记在心里哒”。128】五峰的许多已故的善于掰人的、善于讲经的传讲者仍然存活在刘德培的记忆中:“十三四岁时,我在渔洋关一带做工。有个木匠叫杨兴广,五十几岁。他喜欢讲掰道士、掰昏官的经文。他的口舌利索,会讲会唱,~讲就是半夜过”,“宋瓦匠宋永全。那时侯他六十几岁,黑哒无事,尽讲些烟、酒的经文:掰喝酒的,掰煮酒的,掰卖酒渗水的,讲不完的经”。129J这些人们在掰人时口耳相传的充满趣味性、智慧性的笑话故事直接哺育了他,熔铸了他诙谐幽默的传承风格。在刘德培传承的民间故事中,无论是来自前辈和同辈的讲述,还是自己的加工创造,“都含有丰富的笑料,都有被讥讽嘲弄的对象。远自三皇五帝,近至现代农村,举凡巧女呆婿,清官昏官,道士媒人,窃手拐子,农夫书生,狂徒猾角,和九佬十八匠等各色人物”,通过对这些千姿百态的人物的挖苦讽刺,展现了“夫妻、亲家、妯娌、连襟、兄弟、朋友、邻居,父与子,婆与熄,翁与婿,主客之间,官民之间,师生之间,老板与雇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矛盾纠葛,让那些奸狡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IER’STJlESIS欺诈、弄虚作假、贪婪吝啬、溜须拍马的各色人物自现其丑,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性效果。(二)培养了故事家的传承能力掰人是一项集体传承民间H头文学的活动。在无数次田头地角、火塘灶台旁的讲述实践中,故事家刘德培的H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积累了丰富的传讲经验。为了能在讲经中“掰倒”别人,刘德培往往自觉地揣摩其它善讲者讲述的技巧,“人家讲得好些的,是哪点点窍不同,我也悄悄地遛一遍,学个乖。同样一个经,各有各的讲法,各是各的变路,多一个变路就多一个窍,越多越不会失格”。【30J这些刘德培在掰人时结识的成批善讲者对煅铸刘德培的讲述能力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同这些善讲者的交往中,他才会成为故事笑话的集大成者,他才会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说“讲经跟下棋一样,不要怕逢高手,越逢高手越好。高手一是经文多,再就是经文都圆款,来龙去脉讲得有鼻孑L有眼睛。逢高手才听到有趣的经”。此外,无数次的讲述实践也令故事家学会了如何来调动受众的兴趣,把握现场的火候。在刘德培的讲述活动中,他经常根据受众需求、喜爱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述内容,并善于在面对面的讲述中即时捕捉听众的表情、笑的声音或情不自禁的言语,即时调整讲述的形式,具备了高超的驾御能力。王作栋在刘德培故事集《新笑府》中曾经这样论述五峰的“掰人”文化对锻炼他讲故事的能力的影响时说:他在传承的作品里融进了多少心血,我从它的故事活动中发现了一些迹象.近以他平日用故事笑话戏弄相熟的人为例.中老年乡邻亲友,借用故事笑话同他插科打诨的不少,在供销社、粮管所、邮电所、医院、学校等单位工作的同志以及区、乡干部,乐意与他开玩笑的也不乏其人,他在一般情况下不急于一针对一线,一笑了之.到那对象、环境氛围合适的时候,他就边笑边早腔慢板地接上话把,随口道来一则或一组故事笑话,或变换开头、或交换结尾,或增删细节,或利用谐音,甚至只取其中的内核、骨架、俏皮话、 来临场发挥,回敬于人。此属于明显的即兴加工创造,只有思维反映快,口头表述能力强,且掌握的故事品种数量多、有对此临场经验丰富的善讲者,才可能轻车熟路,恰到好处。(三)创造了良好的传承环境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同书面文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民间口头艺术是一种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不仅取决于故事文本、讲述者的表达能力,同时良好的传承环境也能促进讲述者与听众的更好的沟通。这种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二是传承情境。掰人习俗在五峰源远流长,这种习俗通过自娱自乐的方式,不仅创造了良好的传讲民间口头文学的大环境,使故事家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而且在每一次的故事传承过程中,也创造了生动活泼的传承氛围,缔造出良好的情境。马林诺夫斯基在论述情境的重要性时曾说:“当然,文本是重要的。但是,它保留下来的是一种缺乏环境的非生活的东西。如同我们所见,故事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并且,通过讲述的方式,它具有一种相适应性的特征。表演的总的风格、声音和音调,观众的刺激程度和反应同文本一样具有天然的重要意义”。口I】故事家在传承过程中往往善于通过掰人撩拨起受众兴趣,达到活跃的气氛。刘德培的长孙刘胜强回忆爷爷讲述故事时就总结到“爷爷讲故事精彩一些,吸引听众一些,表述效果到位一些,跟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听众,没有场面就讲不出来,必须有听众,听众听了之后笑哇、讲的,讲的人才越讲兴致越高,越讲效果越好。讲故事有好多就是让人笑,掰人就能达到这种效果,掰人的目的就是想撩起别人讲,就可以产生出新话题”。刘老自己也说:“经文多得无数,哪有一个人包打包唱讲完了呢?几个会讲的拢了堆,各有各的讲法。再加上你掰我、我掰你,赛掰起来,听的人都笑得轰轰声,舍不得走呢”。可见,五峰地区掰人这一传统对故事家的传承活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IESIS(四)丰富了故事家的传承内容在刘德培传讲的故事笑话中,据他的搜集整理者王作栋介绍,有百分之九十来自前辈和同辈的口耳相传,百分之十来源于他大半生的亲生经历和目睹耳闻,以自己和同辈人生涯中可气可笑的往事为素材加工创造的。以刘德培的故事集《新笑府》为例,来自前人和同辈的、直接描写如何掰人活动的篇目有《顺风旗》、《唱了半年戏》、《考督学》、《八卦与五爪》、《骡子大仙》、《唯有读书水》等。同时,刘德培在吸收选择前人讲述的内容时,特别关注那些善于掰人的故事。譬如在刘德培讲述的故事中,机智人物杜老幺、张士发的故事占了很大的篇幅,《新笑府》中就收录有四十多篇。刘老在谈到自己和别人乐于传诵这类故事的心理时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杜老幺的故事笑话?我考究,杜老幺这个人有心窍,口才好,会掰人,老人们讲故事、说笑话,就喜欢安在这个人的名下”。[321而来自刘德培自己加工创造的故事中,绝大多数就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掰人的真实事件,如《五升米》、《不服你管》、《深姑娘》、《你是自讨的》、《摸手不唱戏》、<反咬狗子》等,生动的展示了五峰掰人的风土人情。极大的丰富了故事家的传承内容。三、刘德培“掰人”故事的叙事技巧“掰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们之间调动机智互相调侃的一种方式。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曾从心理学角度将机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害机智,“就是为玩笑而玩笑,不包含思想倾向的机智,这类机智之所以无害,并不是因为它的浅薄,而是因为它的乐趣完全是由技术技巧所决定的,与其内容毫无关系”。另外一种是倾向机智,“就是为人的本能服务的机智”【331。在刘德培传承的故事中,除了一些在正规场合具有明显的批判社会和教育人们意义的“载道”故事,即倾向机智型的故事之外,大多数都是这类为玩笑而玩笑的故事,这其中,技巧性决定了趣味性。在刘德培的传承中,正是由于熟练的掌握了这种机智性技巧,才产生了浓烈的喜剧效果。刘德培“掰人”的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肆、结束语火塘文化和掰人习俗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和代表着这一地方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它们在文化的背景和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火塘文化以温馨的家庭为背景,表现的更多的是范围狭小的家庭生活内容,代表的是一种家庭传承的文化;而掰人习俗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表现的是视野广阔的社会内容,代表的是一种社会传承的文化。从文化形态角度来看,火塘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物质民俗文化,因为它与火塘这一具体的物质形态直接相关;而掰人习俗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文化,因为它是人们精神娱乐的一种方式。从故事传承学的角度来说,这两种文化现象对民间故事传承的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一种传承的背景和氛围,甚至是一种传承的理念和精神,它们都无形的不可摆脱的影响与约束着民间故事的传承。从故事的接受者和传承者来说,这种环境和精神对于生长在此地接受此地文化的每一个人都发生着影响,使他们成为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社会的人。受这种具有遗传特性因素的影响,作为在故事的传承活动中的接受者的这种审美观念和审美期待,深深地影响着故事传承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影响着故事传承发展的趋向,使故事的传承更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普泛性特质。受这种传统因素影响的民间故事传承人,他们他来自于普通民众中,是这些民众利益和文化的代表,但却是超越他们的优秀代表,他们传承的民间故事既要符合这一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又要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使民间故事的传承更具有个性特征的特殊性。民间故事家传承的文化就是这种具有传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又有独特的艺术个性特征的文化。本文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对五峰火塘文化和掰人习俗这两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事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发现它们对故事家刘德培的成长及其讲述的内容、情境、氛围、接受者的参与有着重要影响。正如刘德培故事的搜集整理者王作栋所说:“没有湘鄂西这片繁盛民间故事的土壤,是长不出刘德培这株盘根错节的故事大树的:离开了生活水准、文化素质、 ⑧硕士学住论文MASrER’STIIESIS审美情趣与他相同或相近的农民听众,他不可能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也没有今天的无私奉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火塘为代表的家庭传承文化,以及以掰人习俗为代表的社会传承文化,使刘德培耳闻目睹,浸润其中,他一方面顺应这种文化的环境,接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掌握这种的文化的真谛,继承这种文化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他又不囿于这一文化传统,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敢于超越传统,超越前人,将自己个人对社会的理解人生的体验,以及艺术的感悟和追求熔铸其间,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民间故事讲述的风格,使之达到了至今尚无人超越的高度。故事家的传承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紧迫性的课题。对民间故事家进行整体研究更是需要活态的田野资料。随着许多民间故事家的“人亡曲息”,这一研究课题尤其显得紧迫。本文囿于篇幅,只是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从整体上对刘德培的故事讲述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的关照。肤浅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⑧硕士学位论文/vlASTER’Sn匝SIS注释⋯(日)齐藤君子:Ⅸ从传承人理论看俄罗斯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4期,第77页.”1李亦园:“民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Ⅸ民族艺术》1998年第3期,第164页。”’段宝林:《故事家描写研究的反思》,《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第59页。“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l999年版,第808页。”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间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1【英】罗德福:Ⅸ非洲人的故事和民歌b,译文载《民间文学参考资料》第四辑,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62年编印。”1李溪:《侗族一个故事之家传承诸因素调查》,“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五期。“1Ⅸ湖南省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上卷,第154页。”1参见《五峰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版;Ⅸ五峰概况》,五峰县内部资料,1984年编印。“”王作栋:Ⅸ刘德培印象》,刘德培讲述,王作栋整理“新笑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7—28页。⋯1转引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1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的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黄永林:“播种笑声的人一一记民间故事家刘德培》,载《中国文化报》1987年8月26日.“”[美】R·M·基辛著《文化·社会·个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刘德培讲述,王作栋整理:《新笑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26页。“”苕:方言,甘薯,也叫红苕.一一原注。“73刘德培讲述,王作栋整理:《新笑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22页.“”将葫芦一分两半,去瓤,待葫芦干后当瓢,称“葫芦瓢”.此句极言新娘的不满、厌恶心理.一一原注.“”刘守华Ⅸ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29页””Ⅸ笑话研究资料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印1984年,第12页40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珏R’STf正SISm,转引自刘守华《故事学纲要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221(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0页””莫·卡冈g艺术形态学》,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49页””远帆Ⅸ喜剧中的智慧》,载《文艺研究》1983年第5期。51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119页I261<斯大林全集)第11卷286页,转引自(论民族>36页,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7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8卷,第565页“”刘守华、陈建宪编《故事研究资料选》中国民间故事家协会湖北分会编印,第157页””王作栋《博闻强记,自娱娱人一一记民间故事家刘德培老人臻载《布谷乌》1984年4期”“王作栋《刘德培印象强载《新笑府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阿兰·邓迪斯编《世界民俗学潦上海文艺出版社l990年版,第39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笑的艺术溶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187页””西格蒙特·佛洛依德《机智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王作栋Ⅸ从村落到社会一一中国农民故事家刘德培故事活动简论》载Ⅸ民间文学论坛*95年1期、’|r● ⑧硕士学位论文M^5I工R’STl皿SIS主要参考文献钟敬文主编:Ⅸ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刘守华、巫瑞书主编:《民间文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王作栋整理:《新笑府》,上海文艺出版社,l999年版。刘守华:Ⅸ故事学纲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刘守华:《中国民问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钟敬文主编:Ⅸ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五峰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版。《土家族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l986年版。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许钰:《口承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巫瑞书:Ⅸ南方民俗与楚文化》,岳麓书社,1997年版。刘芝凤:《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段宝林:《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德]佛洛依德:《机智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一一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江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5年版.[日】关敬吾:《日本故事学新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美】c·恩伯、M·思伯:Ⅸ文化的变异一一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tlllSIS24.刘守华《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i989年版25.[法】让·诺安《笑的历史》,三联书店1987年版26.方培元主编《楚俗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27.AtanDundes,F01kloreMatters,TheUniversityofTennesseePress,198928.LindaDegh,NarratiVeSinSocietY:aPerformer-CenteredStudyofNarratioil,IndianaUniversitYPress.19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