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29 KB
  • 2022-06-16 13:58:28 发布

浅谈民间故事中的“孝”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谈民间故事中的“孝”摘要:民间故事冇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其教育功能冇指导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的作用,有培养民众道德品质的作用,有对于艺术的教养作用。其中关于“孝”的教化作用是民间故事宣扬民众伦理道徳品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不同的故事所宣扬的孝的内涵是不同的,我们在认识孝的内涵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前社会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孝。关键词:民间故事;孝;孝的内涵;和谐的孝“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承传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对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古话"、"古经"、"瞎话"等等①对于民间故事的定义,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Z分。广义的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晶,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狭义的指称神话、传说Z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作品,按内容可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通常意义上的民间故事多指广义上的,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民间故事”的条目这样阐释:“以口头方式代代相传的,有传统内容的散文体故事”②但在本篇论文中,我们主要应用的是狭义上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内容包罗万象,涉猎到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民族、民俗、哲学、宗教以及天文、地理、生态、气象、生物等各个领域。”③其主要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角,以反映家庭伦理道徳为主要内容。④民间故事的功能主要有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民间故事的文化功能表现在:“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在民间故事①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切・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1.②同上,笫141页.③同上,第164页.④同上,第146页. 中,历代社会民众不但极其自然的抒发、表达着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同时,关于人类文化演进的轨迹,在民间故事中也可以排出时间的序列。它不是以偶然的个别的文化现象为文化史提供某些参考资料的,而是以总体的时间序列性为文化史的研究提供具有历史阶段意义的思考。”①民间故事的教育功能有:笫一、民间故事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社会的作用。民间故事是人民长期在生活、劳动和斗争中产生出來,并且密切地伴随着这些活动的,在它里面,丰富地包含着真实的现实图画。笫二、民间故事对于培养道德品质的作用。人民在民间故事这种艺术法庭上,热烈地宣扬正义、真诚和同情,同吋也在这种法庭上正直地斥责奸伪,处决凶恶。民间故事是反映人民实际道德品质和理想的道德要求的最逼真、最清晰的一张银幕。笫三、民间故事对于艺术教养的作用。民间故事,特别是优秀的民间故事,它长期地在人民生活里教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成人和孩子,同时也给予他们以无尽的艺术享受。②“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道徳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徳范畴,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地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而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论的《论语》中有许多对于“孝”的经典阐述:“孝悌也者,其为仁Z本与!”③“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⑤“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⑥而从社会学上讲,孝是由在我们民间的社会&产实践中造成的对血缘关系的依赖而产牛的伦理问题。⑦“孝”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历代封建①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4.②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90.③徐志刚.论语通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④同上,第5页.⑤同上,笫41页.⑥同上,第42页.⑦周福岩•养老与弃老[J].辽宁大学学报,2006(2):30. 统治者总致力于加强“孝”的普及教育。从西汉的宣帝开始,设置《孝经》为学校必修课,以后西汉历代帝王都在学校里设置《孝经》课,东汉也是如此。而从魏晋到隋唐,《孝经》教育普及程度更是大幅度提高,从平民百姓到皇帝皆学《孝经》。宋太宗曾御书《孝经》赐给李至,元代元世祖年间在给国子学制定学制时,其中规定,国子学要先授《孝经》,次授四书五经。①元代,民间孝子榜样被官方从民间故事中罗列精选出來的,经过整理,赋了官方意志,形成榜样力量,流传于民间,从而实现“以孝治国”的政治意图。《二十四孝》就是这种典型,是对我国传统孝文化的高度浓缩,是历史上民间广泛流传的孝了故事的大展示,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和道徳品质。我国的民间故事内容和主题深受传统孝文化的影响,成为传播孝的重要文化载体,其中比较生动、具体、形象地宣扬孝道的就是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了。据一些史料证明,流传了近千年的《二十四孝》是元代学者兼孝子的郭居敬所撰辑的。《续文献通考•节义•孝子》记载:“郭居敬,尤溪人,性至孝,事亲,左右承顺,得其欢心,尝虞舜而下二十四人孝行概序,名为二十四孝诗,以训童蒙。”②流传于后世的《二十四孝》虽然有很多版本,但其内容都大致一样,基木有以下故事组成:《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埋儿奉母》、《扇枕温裘》、《扼虎救父》、《噬指痛心》、《卖身葬父》、《行佣供母》、《恣蚊饱血》、《芦衣顺母》、《刻木事亲》、《闻雷泣墓》、《尝粪忧心》、《亲尝汤药》、《涌泉跃鲤》、《哭竹生笋》、《乳姑不怠》、《拾桑异器》、《怀橘遗亲》、《卧冰求鲤》、《涤亲溺器》、《弃官寻母》。“孝”的内涵有好多,据对多位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取舍,再融入我的一些观点看法后,我认为,“孝”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一一在父母生前尽孝和在父母过世后尽孝。在父母生前尽孝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1、保证父母的温饱。2、关心父母的健康。3、从情感①吴锋.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J]•集美大学,2003(10):24.②陈谷嘉、吴曾礼.论《二十四孝》的人伦道徳价值[J].湖南人学、岳麓书院,2008(4):78.上尊敬父母。而在父母去世后,尽孝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妥善安葬已故父母的遗体。2、对父母的离世表示哀悼。在这里,我借用二十四孝故事来具体说明。首先是在父母生前尽孝。口族有句谚语说的好:“孝敬父母活吋 孝,莫待进棺空嚎啕。”①如果不在父母生前及时行孝,那么我们到时候只能是空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呀!一保证父母的温饱人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存在的,需要物质能量的供应,因此,在物质上保证父母的温饱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古往今來,是否能保证父母的温饱,也就成了孝敬父母的最基本的要求2—。②所以《二十四孝》把保证父母的温饱视为孝道的基本要求了。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应该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享受的方方面面,大致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儿女必须千方百计地满足父母最基本的饮食所需,使其衣食无忧。二是尽可能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使其享有天伦之乐。三是满足双亲因年老或疾病带来的饮食上的特殊需求,使其得到物质生活上的最大满足。在《二十四孝》屮分别举了六个孝子故事典范,体现了他们在能养方面的孝行。第一方面有满足父母的基本物质需求,不使父母忍饥挨饿的《百里负米》和《拾桑杲器》。《百里负米庆“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蕾Z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董,为亲负米,不可得也。”③孔了的得意门生仲由,由于家庭贫寒,他自己只能吃野菜,但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吃野菜度日,仲由为了使双亲得到最基本的饮食Z需,去百里Z外寻找粮食,背冋来奉养双亲,在双亲过世Z后,他仍然不忘记奉养父母的责任,甚至感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去负米,再也没有机会了。”孔子赞扬说:“你①刘红.口族民间文学的孝主题与汉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139.②陈谷嘉、吴曾礼.论《二十四孝》的人伦道徳价值[J]•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8(4):80.③郭居敬(元代)•二十四孝[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7.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呀!”从孔了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使父母衣食无忧是儿女对父母尽孝的故基木要求。 《拾桑异器》:“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甚,以异器盛Z。赤眉贼见而问顺曰:“黑者奉母,赤者口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①蔡顺即使在物质供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把能得到的最好的吃的奉送给母亲,就连拾來的桑甚也要把香甜可口的黑桑甚给母亲,自己却吃不太成熟的桑甚。不管条件多么的艰苦,也要千方百计地尽自己的孝心,连起义的赤眉军士兵都被他的这种孝心给感动了,可见蔡顺的孝心是得到社会的认可的。第二方面是使父母得到物质生活上的享受,这比第一方面的使父母衣食无忧的生活水平高了一个层次。主要有《涌泉跃鲤》和《怀橘遗亲》。赡养父母的基础是保证父母的温饱,但如果你的物质生活水平比温饱水平高,那么孝敬父母就不仅仅是使父母衣食无忧了,而是使父母也能享受一下物质生活了。《涌泉跃鲤》便是…个很好的例子:“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乂嗜鱼脍,夫妇常作;乂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②姜母的物质生活水平就不仅仅是吃饱肚子了,而是喜欢喝江水、喜欢吃鲤鱼了。但姜诗夫妇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母亲的物质享受,使母亲生活舒坦,体现他们对母亲的一片孝心。至于后來他们家旁边“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那一定就是神话啦,虽然不真实,但至少体现了世间道德对他们孝行的肯定与褒扬。这样的故事还有《怀橘遗亲》:“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Z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③母亲爱吃橘了,陆绩深记在心,当自己有橘子吃的时候,总不忘记母亲也爱吃,虽然偷主人家的橘子给母①同上,笫15页.②郭居敬(元代)•二十四孝[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23.③同上,第25页.亲的这种方法不妥,但我们要注意,陆绩这吋候还是个六岁的孩子,这么小年龄的小孩就如此孝敬母亲,满足母亲在物质生活上 的小小的享受,不可谓不孝。第三方面是满足父母年老或因病而带來的饮食上的特殊需要的《鹿乳奉亲》和《乳姑不怠》。随着父母的衰老,身体机能发生衰退与病变,在饮食必然会有一些特殊的需求,因此,满足年老父母在饮食上的特殊需求,便也成了儿女应尽的义务,于是《鹿乳奉亲》和《乳姑不怠》便成了这类的典范。《鹿乳奉亲》:“周,鄰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鄰了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鄰了具以情告,以免。”①鄰子为了取鹿乳奉养双亲,冒着被猎人误伤的危险,深入森林,他的所作所为,全都是为了满足患病的父母在饮食上的特殊需要。唐氏的《乳姑不怠九“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H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了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②这个孝行故事实际上是叙述了崔山南家两代人的孝行事迹。首先叙述了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用自己的乳汁奉养无法进食的婆婆,数年如一H,可见其孝心。其次,赞扬了崔山南以孝治家,他虽然身居节度使的高位,但不忘前辈的孝道孝行,秉承遗训,以当年祖母“乳姑不怠”的精神孝敬祖母唐夫人,使其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这个故事既赞扬了孝女唐夫人,乂赞扬了孝了孝孙崔山南,他们在满足年老父母长辈在物质生活上的特殊要求吋尽心尽力。物质供应是尽孝的基础,而保证父母的温饱是鉴定孝与不孝的根本标准,任何孝行都是从保证父母温饱做起的,离开这一点,一切孝行都是空谈。二关心父母的健康①同上,第5页.②郭居敬(元代)•二十四孝[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43.父母进入老年,随着体质的下降,经常有疾病的发生,如何使父 母保持身体上的健康,免除病痛的折磨,也便成了儿女应尽的孝道了。孔子曾经说:“父母,唯其疾Z忧”①其意就是儿女要千方百计地关心父母的健康,《二十四孝》中也不乏关心父母健康的孝子典范,这些孝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时时刻刻地使父母保持健康的孝子典范。另一种就是积极主动地为父母的疾病进行治疗的典范。②1、时时刻刻地使父母保持健康的孝了典范有《扇枕温裘》、《恣蚊饱血》和《戏彩娱亲》。首先是《扇枕温裘》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Z。”③孝子黄香对父亲百般呵护,夏天怕父亲热坏,给父亲扇凉枕席,冬天怕父亲受寒,以身暖其被褥,使父亲在酷热中保持凉爽,在寒冷中享受温暖,从而保护父亲的身体。其次是《恣蚊饱血》中的孝子典范:“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④吴猛的做法虽然有点极端,但他担心蚊子危害父亲身体健康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他的孝心可见一斑。使父母身心愉悦也是使父母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孔子与门生在关于孝的对话中就明确的指明了这点。“了夏问孝,了曰:"色难",有事,弟了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⑤《戏彩娱亲》就是这样的例子:“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廿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Z衣,为婴儿戏于亲侧。乂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试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父母面前还穿着彩衣,手里拿着拨浪鼓玩耍,在不小心跌倒z后,为了不让父母伤心,装成婴儿啼哭的样了,逗父母开心,他这样做,都是为了使父母身心愉快,①徐志刚•论语通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1.②陈谷嘉、吴曾礼.论《二十四孝》的人伦道德价值[J].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8(4):82.③郭居敬(元代).二十四孝[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27.④同上,第39页.⑤徐志刚.论语通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2.身体健康。2、积极主动地给生病的父母进行治疗的孝了典范,有《哭竹生 笋》和《尝粪忧心》。首先是《哭竹生笋》:“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①孟宗哭竹是否真的生出竹笋來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故事表明了孟宗对母亲的孝心,表明了一个孝子对母亲健康的极度关心,约虽难求,也要全力求Z,千方百计地为母治病。其次,还有《尝粪忧心》中的庚黔娄:“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瘗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Z甜,心甚忧Z。至夕,稽颖北辰求以身代父死。”②我们看庚黔娄,“忽然心惊汗流”就知道是父亲生病了,可见他平时就在心中惦记着父亲的身体,继而出于对父亲的牵挂,他毅然放弃了功名利禄,冋家尽孝,为了检验父亲的病情,竟然亲尝父亲的粪便,可见其对父亲的赤诚孝心,当知道父亲病危后,竟然向北斗星跪拜,祈求代父去死,父亡之后,为了报答父亲的养育Z恩,守制三年,他的所作所为,真可谓孝呀!以上这儿个故事,不论是黄香的“扇枕温裘”、吴猛的“恣蚊饱血”、老莱了的“戏彩娱亲”,还是孟宗的“哭竹生笋”、庚黔娄的“尝粪忧心”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关心父母健康,积极主动的为父母治病,是儿女应尽的孝道。三从情感上尊敬父母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对父母的孝敬有很多方面的道徳要求,但最重要的是要尊敬。在古代封建社会,基本上就没有社会保障,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丧失劳动力,自己无力维持生活,衣食只能靠儿女供养,所以,从物质上供养父母是儿女们应尽的义务,①郭居敬(元代)•二十四孝[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33.②同上,第41页.但我们在这里必须注意,我们对父母的物质供养,必须以尊敬为 前提,否则就与饲养犬马无异了。孔子在回答弟子子游问孝时,曾明确的说「"今Z孝者是谓能养。”并且他紧接着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①这是一切孝行的情理上的基础,儒家思想就把尊敬双亲视为大孝,《礼记》中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二十四孝》中所记录的孝子,虽然其孝行事迹多种多样,但他们的孝行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孝行都是建立在尊敬双亲的情感基础上的,都符合大孝的要求。这样的故事有以下三例:1、《亲尝汤药庆“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②乍一看,“亲尝汤药”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孝行,许多人在照顾生病的父母吋,都能做到,可是我们这里的主人公可不是一般的人呀,而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我们看來,皇帝是九五Z尊,照顾其生病的母亲,根本就不用这么费心的,自然会有内侍和太医来照顾,然而汉文帝却放下了皇帝的架子,放弃这些特权,像平常老百姓一样,对母亲恭恭敬敬,事必躬亲,在其母病重的三年屮,他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就连母亲要服用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了才放心。作为一个皇帝,能像普通百姓一样侍奉生病的母亲,这只能从他对母亲怀有极尊重的孝道精神来解释。离开“尊亲”这个基本的孝道原则,这是很难想象的,可见,汉文帝的“亲尝汤药”体现了他从思想感情上尊敬母亲。2、《涤亲溺器》:“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③黄庭坚的孝行,也是看上去很普通,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可是我们再看他的身份,他是太史,位高权重,像给母亲洗涤马桶这类脏活、粗活,完全可以交给下人去做,但那样是不是会说明他嫌母亲脏,对母亲的照顾不是尽心尽力,而是有所挑剔,诚意不够,敬意不够。然而,即使官再大,黄庭坚也没有一天忘记身为人子①徐志刚.论语通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2.②郭居敬(元代)•二十四孝[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3.③郭居敬(元代)•二十四孝[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45.的责任,每天给母亲洗涤马桶,事虽不起眼,但我们从他的坚持 不懈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母亲的尊重之情,表现出了“大孝尊亲”的最高孝道精神。3、《弃官寻母》:“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Z,时母年七十余矣。”①在封建社会,为官者居于社会的上层,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可是一想到生母的养育之恩还没有报答,他就毅然放弃了这一切,去寻找生母,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要不是他从心底就对母亲怀有无比的敬意,他是无法做到这些的。这类孝行故事在《二十四孝》中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从这些民间故事屮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以尊亲为孝道的基本思想,一切孝行如果不以尊亲为前提、为基础,仅仅从物质上供养父母,那么与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呀?所以,孝亲,首先要尊亲!以上这些故事都是讲在父母生前要怎样尽孝的,而在父母过世后,我们仍然要尽孝,儒家传统认为对父母不仅要“生,事之以礼,”而且要“死,葬Z以礼,祭Z以礼/我们的民间道德也认为对于已故的父母,仍然要尽孝。首先要妥善安葬已故父母的遗体。《卖身葬父》:“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绯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②董永家贫,但他不忍已故的父亲死无葬身之地,宁愿卖身为奴,也要对父亲葬Z以礼,妥善安葬父亲的遗体,可见他对父亲的感情是很深厚的,虽然故事中的所谓仙女下凡帮他织锦还债是纯粹的神话,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至少反映了世间对董永孝行的肯定。其次,对父母的离世表示哀悼。《刻木事亲》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砺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①同上,第47页.②郭居敬(元代)•二十四孝[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9. 得其情,遂将妻寿之。”①丁兰“刻木事亲”的做法虽然让人有点不能接受,但却反映了丁兰对已故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深深怀念,对父母的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已故父母祭Z以礼的孝道要求。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民间故事的分析,我们初步知道了“孝”的内涵——在父母生前要保证父母的温饱、关心父母的健康、从情感上尊敬父母。而在父母过世后,还要妥善的安葬父母的遗体,对父母的离世表示哀悼。除此Z外,还有勇于献身,救父母于危难Z中,例如杨香的《扼虎救父》:“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吋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②但这些内涵都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行孝要自觉,要毫无怨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履行。可是像《埋儿奉母》、《卧冰求鲤》这种泯灭人性的愚孝是万万不可取的,如果宣传不当,被世人误解而效仿,那就不知道会有多少的人间悲剧发生了。以上的孝行,都是发生在汉族民间故事中的,而在我们的少数民③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这种事生的孝道观。族屮,也有许多的民间故事蕴含了孝的精神,但是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却表露出偏重“事生”的鲜明倾向。例如口族民间谚语:孝敬父母活时孝,莫待进棺空嚎啕。具体來说,少数民族民间劝孝故事,均着力渲染养亲事生的勤谨与至诚,故事主人公多为为母采药治病历经艰辛或靠打柴、做手艺品全力侍奉年老的父母亲。例如他佬族民间故事中的《三堆造罐》:“从前,五里坡下居住着伙佬族、壮族、汉族八九户人家,乂耕田乂挖煤炭卖,过着半工半农,半饥半饱的生活。村里有个十六七的小后生,名叫三堆,因为家道贫寒,父亲早已去世,大哥二哥也出家上门(入赘)去了,屋里只剩下母子二人。乂一年过年,年三十晚上,别人家都卖猪肉,包耦耙,准备过年,只有三堆母了在用一口锈锅煮玉米粥,结果锅底破了,粥也流了,火也被浇灭了,母子二人你看看①同上,第21页.②同上,第37页.③刘红.片族民间文学的孝主题与汉文化[J].云南民族人学学报,2(X)6(2):139. 我,我看看你,无奈的说不出话來,为了安慰母亲,三堆说要自己做锅,母亲为难的说:"拿什么来做锅呀?"后来三堆想出来一个好办法,就是把煤歼石粉碎后做成大粋耙,用模具把楮耙印成锅的模样,涂上彩釉,烧成煤肝锅,结果这种锅美观耐用,三堆把这种锅一卖,销量非常好,于是,三堆便卖锅挣来的钱来奉养老母亲。”①三堆为了养活老母,想办法,琢磨手艺,结果获得了成功,体现了少数民族偏重事生的孝道观。还有《两个媳妇》中的菊花,在女由姓春花把家里的积蓄全都骗走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奉养瞎眼的婆婆,结果上天赐给了她一罐子口花花的银了,从此她们过上了好FI了,而贪婪、狠心的春花却因贪图银子,被雷劈死了。②可见仅佬族民众对菊花事生的肯定和赞扬,对春花抛弃婆婆的行为的批判。少数民间故事也体现出民众对那些愚昧残酷的孝行的反思,包含着少数民族民众对此类孝行的否定性评判。例如口族故事《豆儿哥哥和子孙娘娘》,这个故事讲述了由于连年的干旱,朝安的母亲想吃猪肉却无法买到,朝安就杀掉了女儿蕙兰,煮给母亲吃,虽然朝安一家因此享受香火的封赏,但故事叙述中不吋显露出白族民众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先是朝安与妻子商议欲杀死女儿,妻子不肯,继而老母得知真相,怒骂儿了,并因此而身亡,最后妻子被封为子孙娘娘,蕙兰被封为豆儿哥哥,朝安心毒,所以只站在半边,老妈妈也站在半边,不肯杀女的妻子和被杀的女儿被赋予主神的位置,杀女行孝的孝子和误食人肉的老母只配作为配神而陪享,口族民众的公理取向可见一斑。③可见少数民族民众对于孝道的认识是更贴近于生活的,是更实际的,父母生时尽力奉养,使父母能过上一个幸福的晚年,而死后也不必履行严苛的三年守制,是比较人性化的。通过对汉民族二十四孝故事和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分析比较,我们认识到了孝的真正内涵。宣扬民间故事中的孝道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积极宣扬孝道精神,可以使广大的老年人得到了女晚辈们的关①包玉堂”么佬族民间故事[M]•广西:漓江出版社,1982:83.②同上,笫170页.③刘红吊族民间文学的孝主题与汉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139.心和照顾,从而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晚年。这样既可以弥补我们社会保 障体系的缺陷和漏洞,又可以净化社会风气,使子女晚辈们受到教育,认真履行自己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从而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在民间故事中,还有一些封建流毒的存在,像郭巨《埋儿奉母》、王祥《卧冰求鲤》这样一些泯灭人性的愚孝,我们必须坚决地摒弃,要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孝道观,认识愚孝行为给自己和家人造成的危害,坚决避免类似“剖腹献肝”的人间惨剧的再次发生。同吋,我们还要注意到,行孝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行孝,切忌去做不切实际的孝行。最后,我们要在响应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出我们新吋期的“孝”——“和谐的孝”。参考文献[1]薄春燕•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J].文物世界,2008(5).[2]陈谷嘉、吴曾礼.论《二十四孝》的人伦道徳价值[J].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8(4).[3]刘红.口族民问文学的孝主题与汉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4]包玉堂•松佬族民间故事[M]•广西:漓江出版社,1982.[5]曹保明.中国民间教子故事[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tt,1985.[6]周福岩.养老与弃老[J].辽宁大学学报,2006(2).[7]周桂细.孝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5).[8]祁连休.中国民间故事选[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9]陶渝苏,蒙祥忠.从文木看水族道德伦理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03).[10]杨雪.类型研究视野下东北民间故事的伦理道徳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院),2006(4).[11]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徐志刚.论语通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3]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9.[14]郭居敬(元代).二十四孝[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5]吴锋.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J].集美大学,2003(10).单位:泽州二中 姓名:中帅帅联系电话:1593506998620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