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0 KB
  • 2022-06-16 12:00:15 发布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者及获奖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及获奖作品年份(公元)获奖国籍获奖作品1901年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诗人法国《孤独与深思》1902年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历史学家德国《罗马风云》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戏剧家、诗人、小说家挪威《挑战的手套》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诗人。法国《金岛》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戏剧家、诗人西班牙《伟大的牵线人》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小说家波兰《你往何处去》1906年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诗人、文艺批评家意大利《青春诗》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 吉卜林(1865~1936),小说家、诗人英国《老虎!老虎!》1908年鲁道尔夫·欧肯(1846~1926),哲学家德国《精神生活漫笔》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瑞典《骑鹅旅行记》1910年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作家德国《特雷庇姑娘》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剧作家、诗人、散文家。比利时《花的智慧》1912年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剧作家、诗人德国《群鼠》1913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诗人、社会活动家印度《吉檀枷利—饥饿石头》1915年罗曼·罗兰(1866~1944)作家、音乐评论家法国《约翰·克利斯朵夫》1916年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诗人、小说家瑞典《朝圣年代》1917年卡尔·耶勒鲁普,作家。丹麦《磨坊血案》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说家丹麦《天国》1919年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诗人、小说家。瑞士《奥林匹亚的春天》 1920年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小说家、戏剧家、诗人挪威《大地硕果—畜牧曲》1921年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法国《苔依丝》1922年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作家西班牙《不吉利的姑娘》1923年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诗人、剧作家爱尔兰《丽达与天鹅》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作家波兰《福地》1925年乔治·萧伯纳(1856~1950),戏剧家爱尔兰《圣女贞德》1926年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作家。意大利《邪恶之路》1927年亨利·柏格森(1859~1941),哲学家法国《创造进化论》1928年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作家挪威《新娘—主人—十字架》1929年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作家德国《魔山》1930年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作家美国《巴比特》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诗人瑞典《荒原和爱情》1932年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小说家、剧作家英国《有产者》1933年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作家俄国《米佳的爱》1934年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小说家、戏剧家意大利《寻找自我》1936年尤金·奥尼尔(1888~1953)剧作家美国《天边外》1937年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小说家法国《蒂伯—家》1938年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作家美国《大地》1939年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作家芬兰《少女西丽亚》1944年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小说家、诗人丹麦《漫长的旅行》1945年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诗人智利《柔情》1946年赫尔曼·黑塞(1877~1962)作家德国《荒原狼》 1947年安德烈·纪德(1869~1951)作家、评论家法国《田园交响曲》1948年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诗人、剧作家、批评家英国《四个四重奏》1949年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家美国《我弥留之际》1950年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数学家、哲学家国《哲学—数学—文学》1951年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诗人、戏剧家、小说家瑞典《大盗巴拉巴》1952年莫里亚克作家法国《爱的荒漠》1953年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英国《不需要的战争》1954年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家。美国《老人与海》1955年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作家冰岛《渔家女》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诗人西班牙《悲哀的咏叹调》1957年阿尔贝·加缪(1913~1960)作家法国《局外人》、《鼠疫》 1958年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诗人、小说家前苏联《日瓦戈医生》1959年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诗人意大利《水与土》1960年圣.琼.佩斯,作家法国《蓝色恋歌》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小说家前南斯拉夫《桥·小姐》1962年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作家美国《人鼠之间》1963年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诗人希腊《“画眉鸟”号》1964年让·保尔·萨特(1905~1980)犹太人,哲学家、作家法国《苍蝇》1965年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前苏联《静静的顿河》1966年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犹太人,作家以色列《行为之书》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诗人瑞典《逃亡》1967年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诗人、小说家危地马拉《玉米人》1968年川端康成(1899~1972)小说家日本《雪国》 1969年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作家法国《等待戈多》1970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作家俄罗斯《癌病房》1971年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诗人智利《情诗·哀诗·赞诗》1972年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作家德国《女士及众生相》1973年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小说家、剧作家澳大利亚《风暴眼》1974年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作家瑞典《乌洛夫的故事》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978)诗人瑞典《露珠里的世界》1975年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诗人意大利《生活之恶》1976年索尔·贝娄,作家美国《赫索格》1977年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诗人西班牙《天堂的影子》1978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作家美国《魔术师·原野王》 1979年奥德修斯·埃里蒂斯,诗人希腊《英雄挽歌》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诗人波兰《拆散的笔记簿》1981年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德语作家英国《迷惘》1982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犹太人,记者、作家哥伦比亚《百年孤独》1983年威廉·戈尔丁(1911~1994)作家英国《蝇王》、《金字塔》1984年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诗人捷克《紫罗兰》1985年克洛德·西蒙(1913)小说家法国《弗兰德公路》、《农事诗》1986年沃莱·索因卡(1934~)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尼日利亚《雄狮与宝石》1987年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美国《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1988年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作家埃及《街魂》1989年塞拉CamiloJoseCela作家西班牙《为亡灵弹奏》1990年奥克塔维奥·帕斯,诗人墨西哥《太阳石》1991年内丁·戈迪默(女)(1923~),作家南非 《七月的人民》1992年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诗人圣卢西亚《西印度群岛》1993年托尼·莫里森(女)(1931~)作家美国《所罗门之歌》1994年大江健三郎(1935~)小说家日本《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95年希尼(1939~)诗人爱尔兰1996年希姆博尔斯卡(女),诗人波兰1997年达里奥·福,讽刺剧作家意大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1998年若泽·萨拉马戈,记者、作家葡萄牙《盲目》1999年君特·格拉斯,作家德国《辽阔的原野》2000年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剧作家、小说家法国《灵山》2001年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英国《到来之谜》2002年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家匈牙利《无形的命运》2003年库切(1940~)作家南非《耻》 2004年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女作家奥地利《钢琴教师》2005年哈罗德·品特(1930~2008),犹太人,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英国《看房者》2006年奥尔罕·帕慕克(1952~),作家土耳其《伊斯坦布尔》2007年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女作家英国《金色笔记》2008年勒•克莱齐奥(Jean-MarieGustaveLeClézio,1940—),“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法国《乌拉尼亚》2009年赫塔·米勒(又译作赫塔·缪勒、赫塔·穆勒),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德国 2009德国图书奖,从154部作品中,筛选出了6本德语小说。德国作家向来勇于、擅于自我拷问与反思,今年入围的小说中,遍目是破碎的梦,或是难以言说的情感。其中最年轻、写法也最特别的是27岁的奥地利人克里门斯·J·塞兹,他在700页的小说《频率》中,用上了书信体、新闻报道甚至一只狗的独白。另一位入围作家是44岁的卡特琳· 施密特,最近她凭借内容私己的小说《你不会死的》中独特的语言运用———用上了自身因病患而失语的经历,得到了德国读者与媒体的青睐。名单中最知名的是曾获奖无数的女作家赫塔·穆勒,她以写作罗马尼亚裔的德国人在苏俄时代的遭遇著称,此次凭借政治味浓郁的新作《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入围。其余三部候选小说:《光年之外》、《行走界线》与《河水奔流》的写作,也都从记忆、梦与内心出发。这项代表德语文坛最高水平的年度评奖结果,将在下月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揭晓。她的作品:    Niederungen(《低地》),短篇故事集,繆勒的處女作。1982年在布加勒斯特出版的版本受到羅馬尼亞政權的審查。1984年,未刪減版本在德國發行。1999年英文版「Nadirs」出版。  DrückenderTango(《暴虐的探戈》),故事集,布加勒斯特,1984年。  DerMenschisteingroszlig;erFasanaufderirror"),柏林,1991年。DerFuchsalsschonderJauml;ger("EvenBackThen,theFoxetropolitanBooks/HenryHoltpany,紐約,1996年。   HungerundSeide("HungerandSilk"),散文集,ReinbekbyHamburg,1995年。  InderFalle("InaTrap"),哥廷根,1996年。  Heutep;auml;richmirliebernichtbegeg,ReinbekbyHamburg,1997年。英文版為「TheAppointment」,MetropolitanBooks/Picador,紐約/倫敦,2001年。  DerfremdeBlickoderdasLebenisteinFurzinderLaterne("TheForeignVieHaarknotene("ALadyLivesintheHairKnot"),詩歌,ReinbekbyHamburg,2000年。  Heimatistdas,eIsokkatassen("ThePaleGentlemen-Müller-GuttenbrunnSponsoredPrizetheTemesentPrizeoftheLiteratureAen  1987年Ricarda-HuchPrizeofDarmstadt  1989年Marieluise-Fleiszlig;erPrizeofIngolstadt  1989年GermanLanguagePrize,togetheruthFrauendorfer,KlausHensel,JohannLippet,PACDublinLiteraryAs  1999年弗蘭茨-卡夫卡獎  2001年CICEROSpeakerPrize   2002年萊茵蘭-普法爾茨的卡爾-楚克邁爾獎章  2003年約瑟夫-布賴特巴赫獎(與克里斯多福·梅克爾和哈拉爾德·魏因里希分享)  2004年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文學獎  2005年柏林文學獎  2006年維特歐洲文學獎、沃爾特-哈森克勒費爾文學獎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  :魏晋清流 回复日期:2009-10-09 09:56:56   生果日報網上版  --------------------------------------------------------------------------------  米勒解構偷運手稿出國 拒效力秘密警察(20091009)     米勒被譽為羅馬尼亞獨裁者壽西斯古治下的良心文學家,把獨裁統治下的艱苦生活,用生動文筆揭露出來。她從沒想過會贏甚麼獎項,只是我手寫我心,對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發聲明說:「我感到很驚訝,至今仍然無法相信。我此刻真的不知說甚麼話。」米勒由出生至成長,都過得陰暗。她1953年8月17日,在羅馬尼亞出生。父親是德裔人,曾當德國納粹黨衞軍。二戰後,母親被送到蘇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勞改營。1973年至1976年,她在蒂米什瓦拉大學讀德文和羅馬尼亞文學,畢業後在一間機械工廠擔任繙譯員。但秘密警察看中她,要她替當局工作,她拒絕,結果工作不保。個性硬朗的米勒,靠教幼稚園和向私人教授德語餬口,之後投身寫作。1982年推出處女作,是短篇故事《低地》,卻遭當局審查,要將手稿偷運到德國才出版。她在作品中批評壽西斯古,秘密警察經常滋擾她,甚至向她發死亡恐嚇,迫使她1987年隨丈夫瓦格納(RichardullerISBN:9780810115972页数:242定价:USD17.00出版社:Norths》转译过来的。译者迈克尔.霍夫曼,是一位翻译当代德语文学作品的专家,恩隆德曾说《风中绿李》是赫塔.米勒最佳的作品。小说中的诗性独白,更代表了这位作家的声音。  这部小说创作于逃离罗马尼亚之后几年间,在1993年发表,小说纪念在罗马尼亚的一位女性朋友,她因为受迫害而自杀。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教师、学生和工程师,他们在恐怖政权下成为沉默而迂回的反抗者,而“ 内心动物”就是指这一批选择内心反抗的异见者,他们互相帮助、支持,不惜以任何方法苟全性命,但私底下却仍然坚持对抗。在高压统治下,他们的外貌是人,内心却像动物,就像说的,“身体里仿佛有一头猛兽在四处乱窜”,表现出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反叛。他们宁可做一头叛逆的猛兽,也不做迎合社会建制的人。这些朋友之间有一个共通的秘密,那就是他们的独特语言,与内心反抗缠结在一起。可惜,最后他们一个一个地背叛了对方,而小说情节正是真实经历的变形。  主角是个称为“我”的年轻女子,罗拉是“我”的同房朋友,罗拉的原型是边边一位“自杀”的朋友。在小说里,“我”与几个女孩子同住在一间房子里,简单地描述那时的情境:一间小房间、一面窗、六个女孩、六张床、每张床下都有一个箱子,每天房间的广播器播放着工人的合唱,停播时四周就像窗外没有路人的街道般宁静,这些简单的细节令读者感受到极权统治对个人生活的钳制。箱子的形象很有意思,它保存着个人仅有的秘密,在罗拉自杀身亡时,“我”把她的遗物保留在箱子里,然而“我” 的箱子后来亦被人打开,罗拉的遗物亦被偷走。这段情节不需修辞技巧,它本身就是的个人经历,它极力证明在极权统治下,没有人能保存具备实体的个人秘密。关于罗拉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小说前半部,有时叙述罗拉的遭遇,有时却让“我”讲述她自己。也透过这个“我”,提及自己的家世,如祖父曾参与一战,父亲曾经担任党卫军军官,母亲曾被送入苏联劳改营等等,小说中表示,这些家庭背景也似乎是很普遍的事情。  罗拉的死令“我”决定当翻译,因为志趣相同,开始与埃德加、库尔特、格奥尔格等男孩走近。他们阅读德语文学,写作德语诗歌,以很隐晦的比喻讽刺时政。读者无时无刻不浸淫在一种看似简单又似乎饱含隐喻的文字里,这种语言似乎是故事主人翁的私密语言,整篇小说充斥着喃喃自语和轻描淡写的独白语调,偶尔出现一两句乏味的独白,这种语言构成一个封闭、令人绝望的世界,读者无不感觉到一层灰暗的浓雾笼罩在文字周围。另一方面,刻意将小说内容写得很隐晦,许多素常道来的细节饱含意思,必须反复细嚼,方可捕捉的意思。  或许有人会问,英译名称《风中绿李》会否违悖的原意?其实书中的“绿李”是饶有意思的。故事发生在罗马尼亚西部一个乡村里,那里长了一些李树,而大人们却警告孩子们不要吃绿李子,不过孩子们还是忍不住偷来吃,以这种鲜明的禁果形象比喻“被禁止的自由”,其反抗暴政的意味很明显。“绿李”也有死亡的意味,大人对小孩子说:“你不能吃绿李子,因为它的果核很软,不小心吞下去会咽死。没有人能救你—你只会死。” 但小孩子仍然无法自拔地吃光口袋里所有的绿李子,一边吃一边想:我会这样子死去。绿李子的青涩形象,恰似小说中那些在极权统治下追求文学理想的年轻人。成年人的警告经常留在“我”的心里,书中偶尔出现咀嚼绿李子的描写,又微妙地暗示出主人翁的郁结心境。除了绿李子外,某些意象也是关键性的,例如罗拉在故乡目睹没被洪水淹没的绵羊、蜜瓜和桑椹树,这些意象反复出现,带着深邃的含意。  什么是“无家可归者的景观”?看看小说中的描写就可以知道。故事充满对乡间景物的描绘,又夹杂不少格言般精警的句子;精练的文字,配合表面冷峻的语调,读起来别有一种苍茫肃杀的味道。米勒描写的村子是了无生气的,对于小说中那些从乡村走到城市的主人翁来说,城市是不可知的。但也说,在独裁者统治下,城市不会存在,它只会渐渐消失。  在“我”的叙述下,城市的陌生感,产生有趣的结果,这些错觉透过木讷的文字,却更具体表现出城乡的差异,城市的怪诞面貌似是计划经济催生的幻境,与罗马尼亚原来苍郁的乡野景观有天壤之别。“我”去探访埃德加的时候,“我”在那个灰暗的工业城市,人们用锡来制造绵羊,并称之为“冶炼业”。“我” 不单看见厚厚的烟囱、由红烟累积成的云和标语,还目睹老人在草堆中蹒跚,衣衫褴褛的小孩在路边吃木槿花的种子。在格奥尔格工作的城市里,人们制造木质蜜瓜,并称之为“木材业”,这座城市在森林中间,没有巴士和火车行驶,只有那些只说单字的司机驾驶货车进出,他们经常断了手指。这些看似呆板的描写,却是当时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真实画图,强行工业化的经济计划荒废了乡村和农业生产,令人对土地产生疏离感,最后导致“民有饥色,路有饿殍”的惨况。绵羊和蜜瓜的意象尤其令人难忘,而锡绵羊和木质蜜瓜的幻觉,亦呼应了罗拉小时候遇上洪水的记忆。  在罗马尼亚民族政策下,德语成了他们抵抗的武器,在他们心中,母语来自一个充满思想家的遥远国度。他们把德语书籍收藏在夏季度假屋内,偷偷地拿来阅读,埃德加、库尔特和格奥尔格更把自己写的诗歌收藏在那里。在小说开头,格奥尔格说,当我们不说话时,我们就难以忍受,然而当我们说话,我们就在愚弄自己。选择言说抑或沉默,似乎成为痛苦的两难抉择。选择以诗歌的语言打破沉默,就必须承受死亡和各种的风险。“我”后来被控以私人教授、进行颠覆活动及从事卖淫,而埃德加和格奥尔格也被控以进行颠覆活动及游手好闲,控告的理由是典型社会主义国家“莫须有”式判辞:“国内每个人都懂得读和写,如果他们要的话,他们都能够写诗,不用成立颠覆组织去干这种事。我们的艺术来自人民,我们不需要一群反社会分子为我们去搞。”   面对极权体制的时候,“内心动物”总是软弱乏力,小说中的青年人或许以为文学可以对抗体制,但到最后才发觉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体制有能力把他们捏死、离间,或者选择了沉默。正如所经历的,小说中的青年们,最后不是不明不白地死去,就是苟且、违心地活着,在制度的折磨下成为牺牲品。小说最后重复开始时埃德加说的话,“当我们不说话时,我们就难以忍受,然而当我们说话,我们就在愚弄自己。”—可谓余音袅袅。赫塔·缪勒作品目录(2009-10-1723:19:28)标签:赫塔缪勒作品目录文化《Niederungen》(低地)短篇故事集,缪勒的处女作。1982年在布加勒斯特出版的版本受到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权的审查。1984年,未删减版本在德国发行。1999年英文版《Nadirs》出版。《DrückenderTango》(暴虐的探戈)故事集,布加勒斯特1984年版。 《DerMenschisteingro?erFasanaufderirror。恶魔端坐镜中),柏林1991年版。《DerFuchsalsschonderJ?ger》(TheFoxetropolitanBooks和HenryHoltpany,纽约1996年版。《HungerundSeide》(HungerAndSilk)散文集,汉堡1995年版。《InderFalle》(InaTrap),哥廷根1996年版。《Heuteirliebernichtbegeg》,汉堡1997年版。英文版《TheAppointment》,Metropolitan Books和Picador,纽约、伦敦2001年版。《DerfremdeBlickoderdasLebenisteinFurzinderLaterne》(TheForeignVieHaarknotene》(ALadyLivesInTheHairKnot)诗歌,汉堡2000年版。《Heimatistdas,eIsokkatassen》(ThePaleGentlemenüller-GuttenbrunnSponsoredPrizetheTemesentPrizeoftheLiteratureAen。1987年Ricarda-HuchPrizeofDarmstadt。1989年Marieluise-Flei?erPrizeofIngolstadt。1989年GermanLanguagePrize,togetheruthFrauendorfer,KlausHensel,JohannLippet,PACDublinLiteraryAs。 1999年弗兰茨-卡夫卡奖。2001年CICEROSpeakerPrize。2002年莱茵兰-普法尔茨的卡尔-楚克迈尔奖章。2003年约瑟夫-布赖特巴赫奖(与克里斯托弗.梅克尔和哈拉尔德.魏因里希分享)。2004年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文学奖。2005年柏林文学奖。2006年维特欧洲文学奖、沃尔特-哈森克勒费尔文学奖。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