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2-06-16 13:17:32 发布

第二课 音乐诉说的民间故事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二课音乐诉说的民间故事设计者:陆晔【设计思路】《音乐诉说的故事》是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音乐教材第一学期的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是19世纪欧洲音乐中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包括“讲述民间故事、记述历史传奇、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感”等方面。围绕课题“音乐诉说的民间故事”,我以“故事情节”为线索,贯穿整个单元。以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感的体验为基础,设计环节,展开教学。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是本课欣赏曲目的主要创作题材,音乐的文化背景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欣赏者起到提示和帮助理解的作用,但也可能使欣赏者的感受陷入被动和依赖标题文字的状态,阻碍音乐想象力的发挥。因此,处理好音乐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要尽量做到:1、充分利用文化背景,为音乐欣赏创设情境本课以《天鹅湖》场景音乐为导入,从音乐中的故事展开教学:欣赏《培尔·金特》组曲,讲述北欧民间传说;交流课本剧,了解音乐中的历史故事。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将整堂课以故事的形式贯穿起来,为学生体验感受音乐,激发了兴趣,营造了氛围。2、强调音乐艺术的独立性在欣赏一组肖邦的名曲,为课本剧配乐的过程中,我也故意隐去曲名中具有明显提示作用的标题,如“离别”、“革命”、“英雄”等等,让学生完全根据音乐的情绪,结合剧情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使他们摆脱文化背景的束缚,直接感受音乐的情绪,展开自由的想象,获得真正自我的感受。3、通过二度想象创作,加深体验在学生选择了课本剧配乐,正式交流表演时,肖邦名曲的标题与历史背景资料出现在屏幕上。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选择与音乐家的意图不谋而合时,更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音乐的体验。由此,就把学生的欣赏思维建立在:既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又发挥学生主体创造力的交叉点上。【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歌唱、演奏等活动,初步了解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和代表作家、作品,感受、体验并激发学生的民族情与爱国情。2、通过欣赏与作品分析,了解音乐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景色、叙述故事情景的一些手法,了解音乐要素的作用。3、通过即兴表演、配乐朗诵、课本剧创作交流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理解力,培养综合表现能力与创造力,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参与合作精神。 1、认识一些相关作家作品,识记部分名曲主题,了解大调式、组曲等音乐常识。【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欣赏与作品分析,了解交响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法与音乐要素的作用。2、在初步感受和体验乐曲的基础上,运用即兴表演、配乐朗诵、课本剧等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课时安排】本单元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名曲浏览与记忆活动,初步了解19世纪欧洲民族风格音乐的代表作家作品,引起学生对此类题材音乐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2、在欣赏、演奏与即兴表演中,感受理解音乐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境,了解音乐要素的作用与交响乐的一些表现手法。3、识记一些相关名家名作及主题旋律,知道组曲的体裁特点。教学过程:一、音乐人文聚焦“音乐诉说的民间故事”(导入)1、欣赏《天鹅湖》场景音乐,说说其中的故事情节说明:《天鹅湖》场景音乐,是学生熟悉的本课相关名曲之一,此环节以听觉为先导,情感体验为基础,围绕“音乐中的故事”展开教学,为进一步体验美、感受美,营造氛围。建议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哼唱主题旋律,更可以亲自演奏钢琴,在课的一开始就引导他们进入音乐中的故事情境。2、师生交流,引出课题“音乐诉说的民间故事”(1)说说其他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音乐作品。(2)浏览一组相关名家名作 说明:由学生例举作品,教师补充概括,结合本课欣赏曲目与名曲记忆活动内容,介绍19世纪欧洲音乐家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创作(诉说民间故事/记述历史传奇/描绘山川美景等)。建议使用多媒体,出示音乐家头像,配以音乐主题片段,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作家作品作一初步了解,避免纯语言介绍的枯燥性,维持音乐情境的创设。二、欣赏: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第一乐章1、作家作品介绍:(1)阿拉伯民间故事《天方夜谭》(2)音乐常识:组曲说明:在上一环节浏览音乐家相关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的内容背景与大致结构,并将“组曲”这一音乐常识自然穿插与其中。建议教师与学生交流天方夜谭的故事由来,说说其中著名故事的名字,并出示该组曲各乐章的标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与结构。2、听辨音乐主题(苏丹王/舍赫拉查德/大海)说明:此环节教师应预先剪辑好三个主题片段,提示学生从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对音乐元素和主奏乐器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音乐怎样诉说故事”(交响乐的一些表现手法),并可列出表格归纳。3、完整欣赏一个段落,即兴表演人物形象与故事情景说明:此环节让学生在初步听出三个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和想象,用适当的形体动作即兴表演音乐所塑造的人物与描绘的故事情景,提升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建议教师准备一些道具(如王冠/权杖/纱巾等),并强调学生在表演中应注意跟随音乐的强弱、节奏等变化;由于第一乐章篇幅较长,教师应把欣赏段落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4、即兴点评,作品小结说明:建议教师设计几个探究性的问题留给学生,鼓励他们回家主动完整地欣赏乐曲,甚至是其他几个乐章。但是,下一节课,教师一定要把欣赏思考的情况作一交流和反馈,否则会抹杀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三、活动与练习:名曲记忆 1、欣赏: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音乐主题,感受比较与《天方夜谭》“大海”主题的不同音乐形象2、教师弹奏钢琴,师生有感情地视唱说明:建议教师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稍作介绍,并引导学生把“河流”与“海洋”两个相关形象的音乐主题作比较,感受交响乐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更深一层地理解音乐家借写景所抒发的不同情感,同时也将此活动版块与前面欣赏版块有机地联系起来,避免情绪与主题的脱节。四、器乐演奏:德沃夏克《幽默曲》说明:把两位捷克音乐家的作品放置于前后两个版块,既是对第一部分名曲浏览的回顾与延伸,更使各部分衔接自然。1、作品简介2、欣赏乐曲,哼唱旋律3、吹奏练习4、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奏说明:通过器乐实践,更广泛地接触相关经典作品。可先用人声哼唱把附点节奏唱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19世纪欧洲音乐中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作家作品,感受音乐家的民族情与爱国情。2、在配乐朗诵的活动中,了解音乐与文学艺术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3、学唱歌曲《愿望》,初步了解音乐家肖邦及其创作与民族历史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器乐演奏:《幽默曲》(复习)说明:在熟练演奏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练习,启发他们创造性地自导、自排乐器小合奏。二、欣赏: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 说明:建议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下列欣赏环节,以“培尔金特的冒险经历”为线索,将2首乐曲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欣赏与思考想象;同时保持整个欣赏环节的主题完整与“故事线索”,在欣赏前与乐曲之间交代背景,欣赏后概括故事结局,并可适当配以《在山神的宫中》、《索尔维格之歌》等其他选曲为语言叙述时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始终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故事氛围中。1、作家作品简介说明:建议教师介绍时突出该作品与同名诗剧的创作联系,同时可再次复习组曲的音乐常识。2、欣赏《朝景》(1)听音乐,想象描绘的景色说明:建议教师准备几组关于早晨、傍晚或日出日落的图片,提示学生根据音色与强弱的变化,感受音乐形象,选择背景画。在图片的暗示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音乐写景的功能。(2)听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并哼唱,认识大调式,布置活动练习(视唱,寻找大调旋律)说明:通过哼唱主题旋律,感受音乐的牧歌风格,自然融入“大调式”的音乐常识,并为下一步听辨主题旋律的乐器音色变化做好铺垫。为了避免乐理知识的学习与欣赏教学内容、情绪上的脱节,建议教师将“视唱,找大调旋律”这一活动,作为课后练习,布置给学生,但是,在下节课必须留出时间作交流。(3)听音乐片段,辨别乐器音色,感受音乐中的色彩变化说明:通过乐器听辨,了解更多器乐常识,感受比较不同乐器音色及其表现力,进一步了解音乐写景的手法。建议教师编辑长笛、双簧管、弦乐三个乐器主题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4)再次欣赏,即兴创作台词,并配乐朗诵 说明:由于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原为易卜生诗剧的配乐,教师完全可以把“走进音乐新天地”配乐朗诵的内容融合到该作品的欣赏中。让学生在了解作品文学背景和初步欣赏的基础上,即兴为《朝景》写几句台词进行配乐朗诵,揣摩体验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也可以直接摘录原诗剧中的相关台词,让学生配乐朗诵。既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又了解了文学与音乐的内在联系。3、欣赏:《阿尼特拉舞曲》(1)拍击玛祖卡舞曲节奏(2)欣赏作品,听辨主要乐器说明:继续围绕“培尔金特的冒险经历”为线索,欣赏该曲,强调学生对节奏律动的体验和对乐器音色的听辨。4、作品小结说明:建议教师将作品小结立足于故事的结局,并引申至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为下一环节学唱歌曲《愿望》作好情绪的铺垫。三、学唱歌曲:《愿望》1、作家作品简介2、布置活动:音乐课本剧说明:突出音乐家的创作与民族历史的密切联系,建议教师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通过欣赏,用最短的时间了解音乐家的爱国创作,做好情感铺垫,并将“音乐课本剧”的活动布置下去,激发学生课后探究、创作的兴趣,为下节课的创作表演做好准备。建议教师鼓励学生广泛收集相关题材,给予学生更自由的编剧空间,允许他们补充除课本提供材料以外的其他肖邦爱国轶事,这样,可以使下节课的交流内容更丰富生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相关音乐作品,避免各组重复表演相同剧目的单调枯燥。 2、听教师弹奏旋律,哼唱歌谱3、有感情地演唱歌词说明:引导学生边打节拍边哼唱,再次感受玛祖卡舞曲的节奏特点。歌曲难点是七度大跳与变化音的准确,建议教师把握歌曲的速度,不宜太快,同时强调声音的圆润柔和,注重情感的表达。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在多种表演活动中,更深入地了解肖邦维系民族历史的音乐创作,感受、体验作者的爱国情怀。2、通过创作实践,进一步理解音乐与戏剧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创造性使用音乐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愿望》说明:通过歌唱,为课本剧表演做好情绪铺垫,建议教师播放电影《一曲难忘》的相关片段,用演员的精彩表演来感染学生全情投入自己的表演中。二、综合活动:为课本剧配乐并交流表演说明:在上节课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创作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配乐,并分组表演。把配乐放在本课时中,强调学生在原有课本剧的基础上,通过即兴加工进行再度创造,把音乐与戏剧表演融合起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同时更广泛地接触肖邦的经典作品,深刻理解其维系民族历史的爱国创作。 1、欣赏一组肖邦的名作说明:教师可以编辑一组肖邦不同时期、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主题片段,提示学生感受比较,选择合适的乐曲为课本剧配乐。建议教师充分使用利用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如何将歌曲《愿望》,甚至是器乐曲《幽默曲》适当地运用于课本剧,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音乐的能力。2、分组讨论:为课本剧配乐说明:建议教师在配乐的细节上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要求:如音乐进入的时间、切换曲目的时间,音量的调节控制等,以求配乐达到烘托戏剧情感的更好效果。3、分组表演交流;音乐课本剧说明:建议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或演奏或歌唱,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4、师生点评,小结(三)本课总结【教学反思】1.丰富的审美途径和表现形式每个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必然参差不齐,各有所长。在活动设计中,我既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也面向全体,照顾到每个人的需要,尝试探索更多的感受途径和表现形式。除了传统的听唱看说之外,还设计了选道具、找乐器、配背景画、即兴表演等多种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从中展现才能,发现自我,不仅调动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丰富了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2.自主性的学习与开放性的活动 本课中,交流课本剧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和加工创造,在教师提供一定文字资料的基础上,他们在课外自行查找资料、编写剧本、分工合作:擅长写作的担任编剧,组织能力强的当导演,擅长朗诵的念旁白,擅长小品的当演员……同学们各取所需,各展所长,每个人都真正参与活动了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从课本剧的内容、背景音乐到配乐方式的选择,教师给予学生开放性的自由,让他们根据各组的特长、特点选择课本剧,结合各自的剧情选择音乐,根据表演的具体需要选择不同的配乐方式。1.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各种活动中,我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观念,不再是高高在上、冷眼旁观的指导者、评价者,而是以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一起欣赏、表现音乐,用充满情感的表演带动、感染学生,鼓舞他们大胆自信的加入其中。在课本剧的交流中,我积极参与配乐的任务,以协作互助的形式,帮助学生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