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0 KB
- 2022-06-16 15:34:0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济南军区某装甲师:“黑板报,我们依然爱你!”叶浩鹏插图 编辑同志: 黑板报是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也是折射官兵精神面貌的窗口。在教育手段相对单一的时期,它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的脱颖而出,官兵接受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黑板报似乎陷入了“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的尴尬境地。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黑板报真的过时了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济南军区某装甲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基层官兵告诉我们,尽管他们对黑板报的现状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黑板报的情有独钟。大家坚信,黑板报如果办得好,完全可以成为时事政策的“宣传员”、开展工作的“鼓动员”、连队风气的“监督员”和培养人才的“小教员”,并会在基层发挥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反感这样的黑板报”——
在调查中,许多官兵坦率地指出了当前连队黑板报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表示以下几种黑板报他们最不喜欢—— 一、“奢侈浪费”型。不少官兵反映,有的连队为了争彩头夺名次,不惜工本为黑板报“涂脂抹粉”。例如,某装甲团为了活跃“五一”长假的文化氛围,组织了一次黑板报评比,结果一些连队竞相购买广告颜料、吹塑彩纸等材料进行“加工”,还有的请地方装潢公司帮助制作。在团政工网的论坛上,有战友一针见血地说:“本来几根粉笔就能办好的黑板报,却要花掉上百元钱,真是浪费!” 二、“花里胡哨”型。有的连队制作黑板报不重内容,只求形式。某通信连为庆祝“三八”妇女节出了一期黑板报,可刚一亮相,就招来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版面都让花花绿绿的图画给占满了,一点也没有咱们连队的特色,华而不实!”“要是多反映一些我们女兵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三、“个人承包”型。不少连队都有“板报专业户”,往往是“靓了一朵花,荒了一地瓜”。坦克九连的大学生士兵邹义在校时学习的是美术专业,于是连队的黑板报就成了他的“自留地”。一次邹义生病住院,正赶上团里组织“学雷锋活动月”板报展评,多次在评比中摘金夺银的九连那次“名落孙山”。 四、“岿然不动”型。有的黑板报一摆就是好几个月,反映的都是旧情况,结果成了无人问津的摆设。某团警侦连在上级组织的岗位练兵比武中有两个课目名列前茅,指导员安排文书将参赛照片整理后出了一期专题黑板报,成为连队的一大“亮点”。可3个月过去了,黑板报已经褪色变形,却任凭风吹日晒还是“岿然不动”。 五、“粗制滥造”型。
也有官兵认为,办黑板报不值得兴师动众,花大力气。“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远离团部的装步营安排各连出一期黑板报。某连的连队干部把它作为公差布置下去,连交给排,排交给班,班交给新兵。新兵没有办板报的经验,又看到其他老兵都在放假休息,于是就东摘西抄,胡乱拼凑,结果黑板报抬出来后有战友说影响“连容”。“我们爱看这样的黑板报”—— 在调查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连队很注重发挥黑板报这一传统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既坚持了传统,又探索了一些新形式、新路子,受到官兵的欢迎—— 一、节俭本色型。在某装甲团举办的“海上适应性训练”黑板报展评中,榴炮一连脱颖而出。一连的黑板报不如某些连队的黑板报鲜亮好看,却是官兵因地取材制作的——火炮图案是子弹壳做成的,海浪礁石是用捡来的贝壳粘贴的。整个黑板报虽然只用了5根彩色粉笔,两个胶棒,却受到评委和官兵的一致好评。 二、贴近实际型。因为连续3年没有被评为先进连队,工兵连党支部知耻而后勇,年初就向全连官兵立下了打翻身仗的“军令状”。为了及时给大家提供最新“战报”,每周一期的黑板报工工整整地记录了连队各项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并发动官兵献计献策。上半年还没结束,连队军事训练的综合成绩就跃升到全团第3名,大伙儿都说:连队的黑板报功不可没。 三、共同参与型。炮兵团积极倡导群众性办“报”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基层黑板报骨干培训班,培养锻炼了一批活跃在基层的黑板报能手。该团退伍战士杜其山凭借着在部队练就的美术设计特长,被家乡报社聘为图片编辑。
四、及时更新型。师警调连的黑板报“栏目”相对固定,内容却每日更新。他们除了开设“擂台新星”、“内务标兵”、“战士格言”及“天气预报”等“专栏”外,还给军事训练差和内务秩序乱的班排设立了“曝光台”。每期黑板报一更新,连队官兵就争着围上去评头论足。 五、创新改进型。在某装甲团的文化活动中心,一条由20多块黑板报组成的“主题教育”长廊成为亮丽的风景。这些板报全部用粉笔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充分展现了各连的全面建设成果和官兵的精神面貌,路过的官兵常驻足观看,流连忘返。让我们的黑板报更有“味”—— 黑板报就像连队生活的“调色板”,反映着基层官兵的酸甜苦辣。在调查采访中,不少官兵就如何增强黑板报的吸引力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更有“本色味” 装甲师政委徐忠波:黑板报作为我军传统的宣传教育手段,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和特点,保持黑板报的本色,让它真正成为官兵的良师益友,不仅是带兵人的职责,也是基层官兵共同的任务。 某炮兵营上等兵赵普:黑板报就是黑板报,它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不要弄得像广告似的只是披着豪华的外衣,徒有其表。我觉得,它应该有战士的气质,朴素、大方、阳刚、实用。还是多用粉笔头,少用广告色;多讲连队生活,少抄长篇大论;多当日报,少当月报——这样的黑板报看起来才合我们的口味! 更有“基层味”
某装甲团士官、板报组长袁鹏:黑板报的舞台在基层。要使黑板报真正走近官兵,就要多说连队的事,而且避免为“评比”、为“门面”办板报的形式主义做法。部队可以定期组织板报骨干培训,让更多的战友参与进来,板报大家办,办好一起看,才能共同受教育。 炮兵团宣传股长吴杰:当了十多年兵,我出过黑板报,也当过板报评比的评委。我想,黑板报骨干要当好“运动员”,立足基层,讲官兵的身边事,展现连队的新风貌。机关要当好“裁判员”,规范标准,讲求实效,树立正确的导向,让朴素实用的黑板报成为主流。基层官兵还要当好“观众”,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军营这道特殊的风景,群策群力,让黑板报在基层这块沃土绽放光彩。 更有“传统味” 装甲师宣传科长唐树涛:无论是否承认,机关和基层的确对网络等新的教育手段趋之若鹜,而对黑板报等传统手段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热情。许多官兵能熟练操作电脑,但会书法懂绘画的却很少,因此出现了黑板报人才短缺的现象。黑板报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部队可以多开办一些书法、绘画、写作等兴趣小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官兵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品位,促使黑板报这样的基层文化活动随之水涨船高。 更有“实战味” 某装甲团“白老虎连”指导员王大源:和其他教育手段相比,黑板报在战场上开展随机教育的优势比较突出,它不像网络那样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它传播范围小,传播对象明确,不易发生泄密等问题。所以,我们要重视黑板报在战场上的独特优势,力争做到走到哪办到哪,打到哪办到哪。
坦克三连班长苟小勇:在野外驻训或演习的艰苦环境下,连队黑板报是鼓舞我们士气的主阵地。演练推进到什么阶段,板报的内容就跟进到什么阶段,而且还调动大家充分发扬军事民主,及时总结战斗行动中的经验教训,每天都有讲评,看了特别提气。 更有“创新味” 装甲师政治部主任刘荣:我们部队的网络、电视都进了班排,连队也订阅了大量的报刊杂志,营区还有许多灯箱和宣传栏,说实话,黑板报在基层教育阵地的份额不大。从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看,黑板报难比报纸;从形式美观看,黑板报不如灯箱、宣传画;从方便快捷看,黑板报更是难望网络的项背。因此,黑板报要改变面临的窘状,必须发挥短、平、快的特点和贴近官兵的优势,常办常新。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在内容和形式上寻求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代官兵的口味。 赵晓东、本报特约通讯员毕华明 ( 来源:解放军报第6版 发布时间:2007-06-13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