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5 KB
- 2022-06-16 15:37:0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法律服务进基层”活动总结12月8日,随着第三期法律知识培训在少林服务区举办,少新管理处XX年“法律服务进基层”系列培训活动圆满结束清明节黑板报素材内容资料 清明节黑板报素材内容资料一:清明“烧纸钱”习俗的来历故事 纸钱,又称冥钱。一般是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就如人世间流通的纸币。届时或抛撒于野外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烧纸等。纸钱的产生,源于古人笃信灵魂不灭的意念,认为有天堂和地下世界,就要给死去的亲人在天堂或地下世界有使用的纸币。 每逢清明,或其它一些死者的纪念日,人们总要为死去的亲人烧纸钱。人们相信,纸钱就是死者另一个世界里的钱,多烧一些纸钱,死者在那个世界里才会有钱用。其实这是一种对死者的悼念。据传,烧纸钱的习俗源自于一种偶然。 从前有两个同伙的商人,一个卖木材,一个卖草纸。卖木材的很快就把木头卖完了,而卖草纸的人却一刀草纸也没卖掉。为了尽快把草纸售完,两人在夜里商量出了一个计策。特邀省委党校教授进行授课,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为主题,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
“法律服务进基层”活动总结12月8日,随着第三期法律知识培训在少林服务区举办,少新管理处XX年“法律服务进基层”系列培训活动圆满结束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忽然听到卖草纸的死了,卖木材的将卖草纸的装棺入殓,还装腔作势地痛哭流泪,哭了一会儿。他便到客栈里拿出一捆草纸,跪在棺木前,边烧边哭,嘴里念念有词。这时,围观者越来越多,烧着烧着,忽听棺材“嘎嘎”作响,接着棺材盖挪开了,卖草纸的从棺材里坐了起来。观看的人吓了一大跳,卖草纸的假惺惺的说:“哎呀!多亏老兄为我烧纸,你这一烧打动了阎王老爷,所以他就放我回来,使我死而复生。”说完便走出棺材,给卖木材的人叩头。 围观者信以为真,一传十,十传百,把个小城轰动了,没两天,草纸卖个精光。 其实,他俩演的那场“死而复生”的戏,只不过是为了把草纸尽快卖完罢了,谁知那烧纸钱的习俗竟然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清明节黑板报素材内容资料二:清明节的习俗特邀省委党校教授进行授课,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为主题,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
“法律服务进基层”活动总结12月8日,随着第三期法律知识培训在少林服务区举办,少新管理处XX年“法律服务进基层”系列培训活动圆满结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特邀省委党校教授进行授课,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为主题,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
“法律服务进基层”活动总结12月8日,随着第三期法律知识培训在少林服务区举办,少新管理处XX年“法律服务进基层”系列培训活动圆满结束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特邀省委党校教授进行授课,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为主题,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