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6 MB
  • 2022-12-31 13:31:36 发布

岁妈妈看:艾斯苔尔:在生活中享受童谣和故事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艾斯苔尔(姚媛)老师——《在生活中享受童谣和故事》一、讲座人介绍艾斯苔尔简介毛毛虫童书馆总编,资深童书发烧友,跃的童书推广人翻译有《圣诞童话》、《女孩进化史》,《查理和萝拉》等多种译著。曾于2004年与人一同创立公益儿童阅读网站——小书房,针对家长,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普及儿童早期阅读知识。2009年与郭骅一起创办“毛毛虫童书馆”,同年受邀参加“亲近母语”阅读论坛,面向小学教师普及阅读常识。2010年起在北京公立和私营童书馆做巡回讲座,面向家长普及给孩子读童谣的常识和必要性。艾斯苔尔翻译作品:《圣诞童话》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出版《查理劳拉》接力出版社2007年出版《一只狐狸叫悲伤》21世纪出版社2008年出版《ISPY奥秘谷》接力出版社2008年出版《淘气小格生活故事系列》21世纪出版社2008年出版《猩猩小宝贝》海豚绘本花园2008年出版《亲爱的蓝袋鼠》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出版《妈妈爱我》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出版《狐狸村传奇系列》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出版《爱听故事的大熊》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 《美国国家地理少年版——企鹅》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女孩进化史》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小猪弗莱迪——危险的南迁之旅》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出版《草莓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出版微博:http://weibo.com/aisitair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7e92c0100thql.html二、讲座实录有个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第一眼看到的东西,他就成了它,那东西在后来的某一天、某几年或岁月流转中,又成了他的一部分。早先见到的丁香花成了这孩子的一部分,还有羊、红红白白的牵牛花,红红白白的三叶草,还有那鹟鸟的歌声,还有那三月的羔羊、粉红的猪仔、驴崽和牛犊都变成了他。—— 沃尔特.惠特曼每次童谣讲座,我都是以这首诗歌来开始,我家宝宝两岁了,看她皱着小眉头发呆的萌样,我才真的理解什么是“天真无邪”,什么是“赤子之心”。所以,给孩子什么样的家庭生活,真的是需要父母多多思量的一件事情。 我们常常提0岁阅读,其实就图画书而言,这么大的孩子是理解不了故事情节的,就我闺女的例子,她是要到十个月以上,才能理解最简单的图画书,比如说《抱抱》,对小宝宝来说,抱抱是人生中最有安全感的一个姿势。毛毛虫童书馆提倡的0岁阅读,是给宝宝们阅读好听的传统童谣。用充满爱意的语言,读给宝宝听,是让敏感的宝宝感受爱最好的方式之一。“一岁以内,最重要的是给婴儿传达爱。当婴儿哭的时候,做母亲的通常是不忍放手不管的。这种心情根本没必要强行抑制。即使不抱起婴儿,母亲也应该走到婴儿身边,温柔地一直看着婴儿。这就是传达母爱、也是给孩子教授人类之爱的第一步。能顺其自然、传达母爱的母亲养育的婴儿,肯定会懂得爱人,有着宽广的胸怀,并能强壮地成长。”——内藤寿七郎 《爱的育儿书》1.亲近母语,从童谣出发1岁左右的早期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或者说是接受能力最好的时期。如果在6、7个月左右时,还不让婴儿用嘴嚼东西而仍只给他吃流质食品,那么,以后再给他喂固体食品时,就会变得很困难。婴儿身体上已经成熟的部分,应让它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为了防止溺爱,孩子已经能做到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去做,这是很重要的。在婴儿感受性良好的时期,应从外部给予各种各样的刺激,这样会促进神经的髓鞘化,使神经系统功能更加发达。可以说,对于0岁至1岁的孩子,这是最重要的事。此外,在情绪方面感受良好的时期,是1岁半至2岁半的这一年的时间,在这个时期里向孩子传达丰富的情感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内藤寿七郎《爱的育儿书》这是宝宝与汉语之美的最初接触,一定要给最醇正,最美好,最根源的东西,给他(她)读经过时间考验的,种在中国人记忆里面的童谣。就像宝宝吃的第一口奶一样,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对坏的就有了抵抗力。首先先澄清两个概念,经常会有人问儿歌和童谣有什么区别,儿歌是“五四”时期歌谣运动开始后才普遍运用的名称,我国古代一般称作童谣,对于童谣的定义,有如下解释:童,童子。徒歌曰谣。(《国语·晋语》韦昭注)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五)根据上面的解释,古代所谓的“童谣”,即民间童男女所唱的歌谣,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儿歌”的定义,基本上是相同的。中国的传统童谣,能找到最早的记载是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虽然西方的童谣没有这么长的历史,但是却要比我们自己的传统童谣更要发扬光大的多。西方最有名的童谣集《鹅妈妈童谣》,我在最后一块会提到,也就是由凯迪克和凯特格林威在维多利亚时期配图的版本。 我们不停地说童谣,除了推广外,也是在表达我们的出版喜好:经过时间沉淀,民间活泼泼的力量,真实,有趣,好玩……让我们的孩子更壮些,能对那些洗脑的、假的、装模作样的东西产生免疫。——@郭骅_毛毛虫童书馆 童谣如果念给宝宝听也是好的,如果能唱给宝宝听那就更好,我经常唱给宝宝听的是一首东北的摇篮曲。因为原词比较有时代意味,所以我改了一下歌词,“风儿轻,月儿明,树叶遮窗棂啊,蟋蟀儿,叫铮铮,小宝宝睡梦中。”网上搜到的,不在老师授课范围(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呀.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蓝轻摆动啊.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夜空里,银星飞,飞到那〃东方红〃啊.小宝宝睡梦中,飞上了太空啊.骑上那个月儿,跨上那个星,宇宙任飞行啊.娘的宝宝立下大志,去攀那个科学高峰.报时钟,响叮咚,夜深人儿静啊.小宝宝快长大,为人类立大功啊.月儿那个明,风儿那个静,摇蓝轻摆动啊.娘的宝宝睡在梦中,微微地露了笑脸.)这些摇篮曲,都是以妈妈的口吻,在哄孩子入睡时吟唱的儿歌。摇篮歌都是词句简短、节奏徐缓、声调柔美,可以说是婴儿出生后最早听到的儿歌。初生的婴儿,从心理学角度讲,和妈妈是共生关系,他和妈妈是一体的。妈妈轻轻的摇动,充满爱意的轻声吟唱,给孩子带来充足的安全感。过去做讲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妈妈问这么小的孩子,听得懂童谣吗? 婴儿天生偏向于对人类言语做出反应,出生三天的婴儿,能辨认出母亲的声音。成人与婴儿交流时,下意识变化语调。升调吸引婴儿的注意,降调安抚婴儿。这样做常常能成功地影响婴儿的心情。可见,婴儿不仅能区分语调,还能领会不同语调的意义。所以,宝宝是用心来感受童谣的。他们感受到的,其实还是妈妈的爱。2.亲近传统,民间故事的世界  2岁开始听故事再大一点的宝宝,就开始进入语言敏感期了。特别是到了18个月以后,孩子的语言突飞猛进。在苏醒的时间里,从20个词汇量开始,孩子达到每两个小时学一个新单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了当地口音,喜欢短小的童谣和歌曲。他们喜欢听小故事,能说出身体部位的名称和熟悉物体的名称。不过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单纯的以1岁到2岁这样做年龄分类,而是从1岁半到2岁半这样来分类。1岁半以后的婴儿,非常明显的开始向着一个“小人”的方向发展了。这点,在内藤寿七郎的《爱的育儿书》里面,有很明确的说法。“2岁幼儿的特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幼儿到了1岁以后的几个月里,便会模模糊糊地产生一种希望人们承认自己的心情。这种变化是在大脑中进行的,从外观上无法可见。但是,当吩咐孩子做什么事,而孩子却说“不愿意”时,父母应当认识到孩子心里开始萌生自我观念了。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以后,当他受到侵犯时,会为了保卫自己而产生反抗心理。听到“不行!”、“不好!”等话语时,他会觉得自我被否定,从而产生更强的反抗心理。这种违抗父母的心理,结果还会使父母也变得感情冲动。”这里我分三个部分讲,一是要说一下这个年龄,也就是差不多1岁半~2岁半可以读的童谣,二是民间故事对孩子们奇异的吸引力,三是如何把故事应用到生活中去。 再来看几首传统童谣: 这首大概没有中国人不知道的吧,而且这是童谣里面的游戏歌,大家可以跟宝宝来回拉大锯的玩。各地版本不同,这也是口头文学有意思的地方类似的身体游戏童谣还有“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楼,四兄弟(唱大戏),小妞妞 (抓住孩子的小手,边点着她的手指头边说)。”这是两个大人可以就地取材,拿家里的床单兜着小朋友,唱这个童谣游戏。这个年龄,一些简单的跟身体,大自然有关的童谣都可以开始念给宝宝听了。 二,传统的童谣是一扇窗,而传统的民间故事,则是更厚实的土壤。悠悠床上听故事,就像我们自家的宝宝一样,这是最幸福的时刻。这时候讲的民间故事,读的书,简单,欢乐,又滋味醇厚。“民间故事是有关人生旅途的故事。”                                 ——玛丽·路易斯·冯·佛朗兹“民间故事通过想象描绘了会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是什么。他们冲破了客观实际与社会常规的约束,呈现了对人类的理想及理想的人类发展的幻想。民间故事的乐观主义绝非多情善感,而是人类最深切最崇高的希望的表达。”                                 ——艾伦·奇南一些华德福的书籍也好,还是其他一些理论书籍也好,都会提到大约在5岁的时候,孩子会喜欢上民间故事,最起码也是要到了3岁以后。但是在我家宝宝的身上,我惊奇的发现,其实民间故事对这么小的孩子,也都是有奇异的吸引力的。我在给《我和宝贝》的专栏里,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聊民间故事——“最近经常听到姥姥给团子讲“大灰狼”的故事,这个是狼外婆故事的变种,估计是她姥姥小时候听过的故事。语言非常的民间,充满了美感。“大门鼻,二门栓,笤帚疙瘩来开门。”虽然超出才一岁九个月的团子小姐的理解能力,她也听得津津有味的。 在亲耳听到这样的民间故事的时候,我才真切地感觉到,只是听翻译过来的舶来品长大的孩子,缺失了什么。照着故事讲,比起从来不讲故事的家庭已然不错了,但是还是比不上讲故事的人背下来的,编出来的,这些故事才是最鲜活的,最有活力的,带给孩子们许多许多生长的力量,难以言传,只能亲身感受。而且不仅仅是讲述故事,祖辈带给孩子们的,是一个大家庭的温暖,是根的感觉,这种祖辈的温暖,是陪伴最好的方式之一。”所以,在这里也想强调一下,所有的专家还是其他人给你的推荐,永远都只是一个参考,包括我在这里提到的这些观点,也都只是一家之言。爸爸妈妈们要多陪伴自己的宝宝,找到自己宝宝的兴趣爱好,再来讲他们会喜欢的故事。比如毛毛虫童书馆第一辑里面的《老虎外婆》,其实故事非常长,但是却能吸引很小的孩子坐下来,看完。摘一段我们的读者评论,虽然很长,但是很精彩,这个小姑娘读《老虎外婆》的时候,还不到两岁:“ 童童喜欢《老虎外婆》,故事对于一岁半的她来说有些长,第一次读只读了一半。因为她看到书之前一直在听我说老婆婆蒸馍馍那几句,对老婆婆,馍馍,小朵朵还是有些印象的。慢慢的,她可以坐在我的腿上看着画面,听我把故事讲完了。不到半个月,她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就已经非常熟悉和喜爱了。天天缠着我们要听老虎外婆。讲故事的时候,我有意识地让她加入进来,比如,我说“穿上老婆婆的衣服”,她就接“紧一点儿挺难过”,我说“套上老婆婆的裙子”,她就接“长一点儿地上拖”,同时,我搂着她模仿紧紧的感觉,摸摸她的脚,模仿长的感觉。她最喜欢的是故事后一半,因为我抱着她模仿老虎敲门,模仿老虎摸进屋子,模仿老虎用尾巴拨火,模仿老虎上楼梯,她不仅接每一句的后三个字,而且最爱接的就是我问“谁干的?”,她答“小朵朵!”。我们读到最后一页,她甚至可以整段地复述下来,而且最喜欢从“柳枝千万条,野花千万朵,一天我下了山过小河,打从大柳树下过。。。”开始说,我把着她的小胳膊,让她模仿下山走路的可爱样子,把姥姥逗得哈哈直笑。到国庆节期间,童童基本上可以在大人的引导下复述整个故事了。我觉得这对于她的思维能力和专注力是个很大的提高,当然她的语言也在逐渐丰富。那天我下班回家,姥姥对我说童童在适当的情景下说:“这话可不好说”。我笑了,因为这是《老虎外婆》里面的话!大老虎把馍馍都吃了,篮子里面放的是鹅卵石,老虎说“这话可不好说”。 《老虎外婆》里面的语言不知不觉已经成了这段时间我家的常用语言。我下班回家晚的时候,走进楼栋我就不由自主地会说“黑洞洞,像口锅”。童童在外面玩的时候,大声嚷嚷着“迈一步,滑一脚。” 我们全家真是喜欢死《老虎外婆》了。 ”最后奉上我们全体编辑部六一献礼“老虎外婆室内剧”!观看地址:http://video.sina.com.cn/playlist/5180002-1625811244-1.html#79256051因为这个剧有点长,大家可以先收藏地址,回头慢慢欣赏。说回我家宝宝,现在她两岁两个月,就已经开始听一些民间故事了,比如《白雪公主》她就很爱听,还有她的阿姨是甘肃人,讲的是《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这个故事我也没听过。但是宝宝就非常爱听。所以,这个阶段讲给宝宝听的故事,如果能尽可能的搜集身边的民间故事是最好的。而且,爸妈完全可以背下来,讲给宝宝听。当你用心灵去讲故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效果跟照本宣科是完全不同的。三是如何把故事应用到生活中去。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在生活中享受童谣和故事”,所以想在这里也多聊几句,故事和孩子的关系。虽然父母大多数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宝宝像天使一样可爱,但是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也是让人非常头疼的。“反复重申的是,责骂的教育方法在2岁幼儿身上是不需要的。母亲只以宽容、温柔的心情去接触孩子,并十分地体谅孩子的心情就足够了。然后,一边等待着孩子的成长,一边以自信十足去培养孩子,就能使孩子产生干劲,并产生出良好的萌芽。当母亲无法抑制自己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孩子的行动反映着母亲的态度和心理。然后,先反省一下自身,暂时离开孩子,直到冷静下来为止。稍稍离开孩子一会儿,母亲的心情就会逐渐平静下来,对待孩子不用动手就可能解决问题。 感情用事的打骂孩子,是最不应该的。孩子的家庭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顺利完成的,希望母亲们充分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工作。孩子不是可爱的玩具,有时候,对孩子的忍耐和克制(也就是“积极地等待”)是很重要的。同时要明白这一点:如果希望孩子成长,母亲自身也要积极地成长;如果母亲不注意提升自己,就不可能给孩子带来幸福。”   ——内藤寿七郎 《爱的育儿书》就像内藤先生说的那样,责骂是不行的,那么该怎么做呢?孩子的世界是魔幻的世界,是充满各种故事的世界,如果在日常相处的时候,父母能多运用一些想象力,就会惊奇的发现,从孩子的思维角度说服他们,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比如很多孩子只喜欢吃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容易偏食,这种情况下,要知道孩子日常喜欢什么,再相应进行引导。我的小侄子喜欢大老虎,四岁多一点,于是,我会跟他说,大老虎是怎么吃饭的啊?嗷呜一大口,嗷呜一大口。于是大老虎就一口口的把饭吃掉了我的女儿2岁,还在大家都是好朋友,大家一起玩的阶段。她最爱吃肉,有肉的时候,就其他什么菜都不肯吃,于是,我就告诉她,白菜是一片片云彩,米饭是小星星,大家都想和肉一起,去宝宝的肚子里玩,好不好?于是小女儿很高兴的答应了,一口口的都吃了下去。而面对孩子的恐惧,也是一样的。在我女儿大概一岁多点的时候,害怕坐玩具小汽车,于是她的姥姥对她说:“别怕,别胆小,这有什么好怕的啊!”江西直播*洋妈(945785273)  14:03:12你太胆小了对,其实姥姥不知道,当这么告诉孩子的时候,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就是自己在害怕,自己很胆小,就更加不敢坐了。我看在眼里,蹲下来跟女儿说:“宝宝,你看,大象也坐车车,我们跟大象一起坐,好吗?”大象是女儿的玩具拉车。有了陪伴,女儿就肯坐到车里去了。”这里提到的只是很简单的例子,甚至也都还称不上是故事,只是简单有趣贴近孩子的形象,就已经可以发挥让父母惊喜的效果了。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故事知道怎么办》,里面提到了故事给孩子们带来的成长。有兴趣的父母可以进一步去研习。当我们的孩子无法理解大人抽象道理和规则的时候,父母可以学会孩子的思维和语言,从孩子的角度来帮他们更好的面对这个世界。3.亲近民俗,传统节日的韵味3岁学会过节啦3岁开始,孩子们开始在说话中表达自己。分享故事,不仅仅和父母,也和小伙伴们。到了语言敏感期。喜欢共同合作的故事。喜欢童话故事。 “3岁,是幼儿语言即将“毕业”的时期,发音也会变得比较正确。当然,这也有个人之间的差异,所以用不着焦急。如果实在令人担心,幼儿周围的家庭成员之间务必请使用正确的发音、正确的语言对话。如果对孩子说“你可说得太差了!”什么的,还让孩子反复进行练习,只会使孩子以为自己无能而产生自卑感。因此,除了有特殊疾病的孩子以外,必须注意不要使孩子产生这种意识。即使发觉孩子有错误的发音和语言,也不要当场就纠正他。只要父母平常让孩子听惯正确的发音和正确的语言,总有一天,孩子会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言。喜爱看电视的孩子,只是一味地收听单向性的电视播送的语言,因此记住的都是些具有刺激性的语言,他不可能学到完整的说话语言。地区社会性的语言是在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们的强烈影响之下得以发展的。”——内藤寿七郎 《爱的育儿书》3~4岁的时候,因为孩子到了语言敏感期,开始有了戏耍语言的倾向,而且理解能力也有了飞跃,所以可以给孩子们介绍更多有趣的童谣。 这两首都是戏耍语言类的童谣。再来看几首自然类的。 类似“一月菠菜才发青”这样的童谣,叫做时序歌。时序歌,是引导幼儿认识季节时序变化的儿歌,通过具体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变化,认识四季或十二个月的特征。通过自然景色、蔬菜、水果、花卉等的生长过程,时 序的递进、民俗的介绍和农业劳动,展现四季或一年中的生活场景。帮助幼儿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这首一年里的蔬菜,是按月介绍各种时令蔬菜的名称和特征, 语言非常上口,节奏非常整齐。每句一月,介绍一种蔬菜及其特征。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科学准确的概括。这类童谣,叫做连锁调。 童谣和民间故事,是记忆里的传统,而一个个中国节日,则是生活中的传统,活着的传统。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了解中国节,理解中国节,是天然的兴趣。在节日期间读节日的故事,对生活,对传统,对阅读本身,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华德福的幼儿教育里面,提倡让孩子们有节奏的生活,如果孩子的外在节奏有良好的保持,他们的内在节奏也会相应的配合发展,而且会让孩子们的内心产生安定的感觉,他们会觉得世界是安全的。每天吃晚饭的时间固定,孩子的消化系统到了固定时间就开始工作;每天上床睡觉的时间固定,那么困意就在你准备让他就寝的时候来临,这时你只需要给他讲个睡前故事就足够了。孩子的身体和生命力让他们适应这些规律。而按照四季的规律进行宝宝们各种游戏的安排,也是一种节奏。节日,就是四季轮回的最自然的节奏。毛毛虫童书馆第五辑,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马上就是端午节啦,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过节的,比如我们北方过端午,吃的粽子就是豆沙啊小枣馅的,我家先生是江西人,他们过端午,是吃肉粽,做卤蛋,卤大蒜。我们这辑书后面,也收集了一些传统来说是如何过端午的,也给大家分享一下。4.亲近文学,感受语言之美。 5~6岁,到了文字敏感期。这个时期给孩子们读的童谣,可以更加复杂,更加有意思。 除了童谣,孩子们喜欢与周围世界紧密相连的感觉。喜欢听关于季节变化,动物,河流,山脉的故事。特别喜欢反映内心成长的故事。这个时候,孩子可以慢慢的开始欣赏,语言的美好了。体会语言灵性的人世界赋予他智慧的力量;能够爱语言的人语言赋予他本身的力量。因此我愿以心和知觉追寻字词的灵与魂;在对它的爱中才能完全感觉到我自己。——人智学者史坦纳传统的,民间的,是美好的,粗犷的,有力的。但在另一个层面,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多需要的是一种升华,所以文学的世界,对孩子会产生自然而然的吸引力。有时候,文字虽然简单,但其中的美丽,对孩子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了这样的书,孩子出手写作文,也会不一样的吧。这里,主要想说说毛毛虫童书馆第一辑的《金瓜儿银豆儿》,这是一本非常美的书,图画和文字都很美。 翻译过来的图画书好不好呢,当然好,我自己这些年来拉拉杂杂也翻译了一些童书了,越来越觉得翻译本质就是不断的流失和失去,所以目前为止,我看到的再好的引进版图画书,也是读着很通顺流畅,但是能够达到语言鲜活像音乐一样韵律感分明的程度,却是没有的。所以亲近母语,真的是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文学的种子呢。在《幼儿文学集成》的理论卷里,提到了幼儿文学的特色之一音乐性,我很愿意在这里把张美妮老师的话重复一遍——“幼儿文学是和音乐密切相关的文学。幼儿文学语言富有音乐性,它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能使幼儿产生一种美好愉快的直感。”如何有音乐性呢?一是注意节奏的安排,一是富有音韵感,再就是使用反复。《金瓜儿银豆儿》里面,这几样都是占全了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不是随随便便写出来摆在那的,而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精心雕琢后出来的浑然天成的好文章。不信大家就去读读文字,随便哪一页上的文字挑出来,都使用了一种或几种的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叮叮咚咚。5.亲近艺术,体验画面之美 图画书,当然要读图画。中国传统图画书的一个传统,是很多大画家会为孩子们作画,比如丰子恺就有大量的儿童画。而陈秋草这样的国画大家,张世明从敦煌壁画提炼出的整体气氛,带给孩子的,都是最初也最美好的艺术熏陶。“这些中国顶尖大师创作的图画书作品,是一个我从来没敢想像,直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世界。就说陈秋草吧,这是真正的艺术大师,上海美术馆的馆长、曾经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布置画,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72岁高龄创作的图画书《小蝌蚪找妈妈》曾经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颁发的拿玛奖;再看看贺友直,这位我们熟悉的连环画泰斗也曾经以图画书的形式创作过《胖嫂》这样的作品,画面间那浓郁的中国气息,会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爱不释手的。”————涂涂《传统与童心》选自第一辑导读手册 听海豚出版社的张冬老师提到过,他们出版的《爱的小星球》,原出版社就是在原来电分文件的基础上,每年都会重新修图,越来越趋近于完善。我们的老读者可能会发现,我这次分享的《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跟以前的似乎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我们也在对这些经典图画书做修图的工作。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我们将和《好乖乖》以及《冰人》(吴儆芦画)一起推出卡书,也就是纸板书。同时推出的还有我们的精装大开本系列,包括《野葡萄》(吴儆芦画)《金瓜儿银豆儿》和《胖嫂回娘家》,这其中《冰人》和《野葡萄》都是时隔二十年以后,吴儆芦老师重新绘画的版本。近期就将和大家见面啦! 这是《野葡萄》里面的画面:这是非常萌的《冰人》: 6.亲近世界,认识凯迪克和凯特·格林威毛毛虫童书馆一直强调亲近母语,阅读本土经典文化。其实,我们推荐孩子们读童谣,读民间故事,都是希望孩子能接“地气”,能够吸收多元文化,母语文化自然是童年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经典的国外文化自然也是概莫能外的。在出版了六辑中国经典图画书以后,第七辑毛毛虫童书馆选择的是西方图画书的源头——《凯迪克精选集》和《凯特·格林威精选集》。谁都知道凯迪克奖和凯特格林威奖,这是图画书世界的最高荣誉,影响最大的奖项。但有多少人读过这两位大师的图画书呢。其实,西方世界的图画书传统,就从他们开始。 关于凯迪克  “童书插画家”远未能定义凯迪克。凯迪克也为小说做插图,视角触及异域旅行、狩猎及当时的时尚生活。他也画漫画,线条之间充满轻灵敏锐的幽默。除了这轻简一面以外,凯迪克曾为英国的国会大厦里外画过素描;他的雕塑和油画作品还多次在英国皇家学院和美术馆内展出。1877年,当时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彩印厂老板埃德蒙德·埃文斯,与英国另一位插画家瓦尔特·克兰结束了合作关系,遂请凯迪克为两本圣诞书籍配图。这两本书分别是《杰克盖了个房子》和《约翰·吉尔品外史》,同时发表于1878年。与克兰古典的人物造型和浓重的装饰设计风格不同,凯迪克的设计基于对线条极度控制之上,以《约翰·吉尔品外史》为例,28幅插图中,只有6幅是全页彩色,其余的都是素描式小插图,穿插于文字间。文字与小插图都用棕色墨水印刷。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双页彩色插图,其中一页(吉尔品俯身骑在马上之图)后来还用做为“凯迪克奖”的标志图案。而这本书中所描画的鸭、鹅与狗的形象栩栩如生,曾被梵高与高更所赞。凯迪克一生旅行不倦,去到哪儿就画哪儿的风景和人,并附上睿智幽默的旁注。 前面提到过,凯迪克的书都是朗朗上口的童谣体,给阅读带来乐趣的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为了让读者们更好的欣赏原汁原味的西方经典,我们也为这两本书分别附了一本英文小册子。关于鹅妈妈童谣在英语国家,鹅妈妈童谣就像我们的“小老鼠上灯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样流传久远,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长大,她是童年记忆中最亲切的声音。十八世纪前的童谣一直难登大雅之堂,仅靠口头复述得以传承(因此一首童谣往往有多个版本),英国十六世纪才出现关于童谣的文字记载。《凯特·格林威精选集》中的“赶集歌”(ToMarket)就是一首至少不晚于十六世纪末的古老童谣。谁也不知道在付诸印刷之前有多少老童谣失传。 最早使用“鹅妈妈”这个名称的是1695年法国人贝洛的童话故事集,它的副标题叫做“鹅妈妈故事”(Tales of my Mother Goose),鼎鼎大名的小红帽、灰姑娘、睡美人等都出自这本书。1729年,鹅妈妈故事有了英译本。“鹅妈妈”后来成为英美传统童谣的代称,还要归功于中国家长耳熟能详的英国著名儿童读物出版商约翰·纽伯瑞。1791年,纽伯瑞出版了一本收入五十多首英美童谣的儿童读物。或许因为贝洛的《鹅妈妈故事》太受欢迎,纽伯瑞借来这个神奇的名字,把自己的书命名为《鹅妈妈童谣》(Mother Goose’ s Melody)。纽伯瑞老到的商业眼光很少失算,该书非常畅销,如今,它已是老童书中最具收藏价值的版本。这就是英美出版的传统童谣统统被冠名为“鹅妈妈童谣”的来历。纽伯瑞那一代出版商对传统童谣的保护和挽救委实功不可没。据考证,当代孩子听的老童谣,有一多半是十八世纪的孩子就听过念过的。 关于凯特·格林威好的儿童读物离不开好的插图,说到鹅妈妈童谣的插图,就不能不提凯特·格林威(Kata Greenaway)。她是和沃尔特·克兰(Walter Crane)、伦道夫·凯迪克(Randolph Caldecott)一起对儿童绘本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杰出插画家。 1881年,凯特的《鹅妈妈童谣》(Mother Goose or the Old Nursery Rhymes)出版。纽伯瑞版鹅妈妈童谣配有黑白木刻插图,此后各种版本的鹅妈妈童谣也都配有插图,但凯特·格林威对鹅妈妈童谣的阐释是与众不同的,她赋予古老的鹅妈妈童谣一种全新的格调。对此有评论家使用了“革命性”这个词,今天的读者可能无法体会到凯特有多前卫,但在当时确实如此。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几位年轻画家发起了崇尚古典和自然之美、反对公式化学院风格的“拉斐尔前派”运动,凯特·格林威可以被看做插画领域的“拉斐尔前派”。 凯特·格林威创作过六十多种绘画作品。尽管一生为孩子画画,但终生未婚的凯特没有自己的孩子。在内心深处,她始终是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童年生活是她快乐的源泉,于是她不断地画孩子、少女、花草、树木、房子、小鸟、猫狗,画里总有一种不谙世事的天真。1901年,五十五岁的凯特因病去世。1955年,英国图书馆协会为纪念她而设立了“凯特·格林威奖”,以严格的标准为孩子们遴选优秀的儿童绘本。说到这里,今天的讲座也接近尾声。感谢大家耐心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听我回顾了一下我们毛毛虫童书馆三年多以来的历程。这七辑书,是郭骅,我以及我们默默耕耘的编辑们给中国孩子的童年礼物。 最后,还是用内藤先生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讲座,这段话,也是我们做书的根本初衷,应该也是广大爸爸妈妈对孩子们的祝愿——“今天,对于人类和地球来说,最需要的是一颗温暖的心。进一步,人类幸福的基点,是人类本身要有一颗温暖的心。”3.网友提问网友问题一我女儿2周岁了,如果你拿书讲故事,她抢书自己翻,不给你看,还斯书,怎么办 ————————————————————我女儿也有这个阶段,这很正常。我觉得内藤先生有个观点我特别赞同,那就是当个60分妈妈,放轻松心态,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都是正常的。撕书不好好看,也没关系,妈妈可以先脱离书给孩子讲故事啊,总有一天不会撕书的。说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孩子的姥姥焦虑孩子吃奶嘴的问题,我说,你看过有哪个大人长大了还吃吗?都是阶段性表现,放轻松。回答问题二 :家长-小探长-3岁 艾斯苔尔老师您好,看介绍说您是华德福教育的追随者,你是否参加过她们的师资培训呢?(——我正犹豫要不要报名参加今天的培训?)请指教。谢谢————————————————我自己参加过澳洲的华德福培训,历时三个月,可以说这三个月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月了。我的建议是,可以参加培训,尽量参加长期的,有外国老师参与的培训,最好是到国外去参加,气氛完全不同。问题三:洋葱头 请问,我们给孩子买了很多绘本。。。平时和他阅读时,是一本反复读,读精?还是泛泛的都读,然后发现他的兴趣书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家的阅读状态是,因为家里到处都是书,特别是宝宝的书,更是可以随手拿到,所以真的是看宝宝的兴趣。给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剩下的,就等着种子慢慢发芽长大吧。问题四:康尔10岁安徽我想问一下,我的孩子已经上五年级,错过了这么多,现在读了一定量的文字书,怎么给他补图画书这个环节呢?——————————————————————我的观点是,没有什么书是非读不可的,人生可以欣赏的风景有很多,阅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首先不要着急。不要想着不看就错过了,孩子就拉下了。然后,可以挑选一些有人文情怀的图画书给孩子看,比如《月下看猫头鹰》,《旅之绘本》等等。问题五:萤火虫——CINDY我家好像对书是通吃的状态,好像没有特别喜欢的类型。怎么去发现什么是她最喜欢的书呢?—————————————————————————— 其实我觉得,我家姑娘也是这个状态的,只是特别小的时候很喜欢《抱抱》,现在也是来者不拒的状态,除非是她特别理解不了的,不然一般都能听完。这个时候好啊,可以趁机多给他们看家长自己喜欢的书。不然,孩子很快就会有了自己的阅读偏好了,你想塞也塞不进去。问题六 ;欣欣欣欣605 我的问题:介绍的北方童谣比较多,对于南方童谣会做一些整理出版工作么?我是湖南的。 ——————————————————————-这是我们书里面会包括的童谣。刚才提到过,我们即将出版一本由鲁兵主编的传统童谣,收录了中国各个地方方言版本,同时我们也在和新浪亲子发起一项“乡音里的中国”的活动,旨在收集更多的民间童谣,大家可以录下来用老家方言朗读自己身边的传统童谣,欢迎大家积极参与。问题七:船长-绘本TAXI可不可以问与阅读没法有太大关系的问题。我一个朋友生了二胎,老大老会嫉妒老二,这种情况怎么帮助老大度过这个阶段?老大是女儿,心思细腻。——————————————————————————————-正好我们即将出版的《爱的育儿书》里面有解答。 “只顾全大孩子会不会使他变得任性撒娇呢?”母亲心中也许会产生新的疑问。然而,只要不是过分地宠爱,对孩子的疼爱就不会妨碍孩子的自立,也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应该说,母子之间互相确认的爱,是培养有自信的孩子所需要的。有必要使孩子产生一种“一直有人能接受自已”的安心感。只要有这种安心感,就能使孩子产生自信,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大孩子开始产生嫉妒心之后的几个月里,母亲更应该特别优先大孩子。像这样大概四周之后,即使母亲什么都不说,大孩子也会产生“我先得到爱护”的强烈自信,他就不会再去欺负幼儿。与其说不再欺负了,不如说已经没有欺负的必要了。而且,等到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依然会从心底里团结和睦。问题八:bibipopo-3岁-厦门(28793695) 我女儿不喜欢拉大便,现在在每天都在训练排便,但她经常反抗,有什么好办法?————————————————————————一看到这个问题我就觉得亲切,我闺女也在这个时期,不过我们没有刻意训练她的排便,其实孩子的身体发展也是慢慢来的,所以控制不住是因为真的神经发展还没有完善。我的建议是可以去买几本跟上厕所有关的图画书。我家是给她买了几本,然后每次让她用小马桶的时候都会表扬,说快来看,宝宝会跟大姐姐一样自己蹲着用马桶啦。当然也是会反复,不过请放轻松心态,让宝宝慢慢学会。哈直播*悦彩虹(76441571)  15:57:55我家孩子训练大便时刚好读过《小仙女艾丽斯》,特别着迷于变魔法,于是我给她做了一个魔法棒,每天早上让她坐在马桶上拿着魔法棒对着自己的肚子施魔法,然后还要“运气”……于是便便就出来了,她就特别开心。每天早上都高兴的自己跑到马桶前,自己去施魔法特聘-艾斯苔尔(48214198)  16:00:08这个方法好问题九:米米:我们都很喜欢毛毛虫童书馆的书,我家小孩尤其喜欢《老虎外婆》这本,刚才艾斯苔尔老师讲的情境我和我的孩子也遇到过。请问艾斯苔尔老师能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提供一个毛毛虫童书馆的书单参考?小孩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放到嘴巴里面,说了好多次都不听,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改掉这个习惯吗?我孩子现在特叛逆 你让她去洗手,她就说我偏不洗怎么办? ————————————————————————————回答:谢谢喜欢我们的“孩子”,嘻嘻,我们现在还没有做这种针对年龄的书单整理,不过的确该整理一下了,谢谢提醒。后面的问题,宝宝明显进入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了。还是那句话,请放轻松心态,千万别直接跟她对着干,我家的自己是很爱洗手,退一万步说,真的不洗就不洗呗。我觉得,在非底线问题上,给孩子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比爱卫生重要多了。放到嘴巴里,这个要看情况,如果是危险的东西是底线问题,一定要严厉制止,如果不是,就让宝宝尝呗,我家孩子小的时候吃过土,吃过姜,我从来不制止。 船长-朱寅年今天,艾斯苔尔老师,给大家从“亲近母语”、“亲近传统”、“亲近民俗”、“亲近文学”、“亲近艺术”、“亲近世界”等六个大的方面,对童谣和故事在孩子健康顺利成长中的重要性一一进行了详尽阐述。艾斯苔尔老师也提醒我们,童谣不是用来背诵的,是用来“玩儿”、“乐”和母子一起“享受”的。船长-朱寅年亲子传统、亲近民俗,这个相信会给我们在面临当今纷繁复杂的时候,在面对各种层面外来冲击侵蚀的时候,尤其是需要设想展望20年后孩子成长生存的社会环境,再孩子幼小的时候,尽量把我们优秀的传统的的根的东西,带给孩子,有了这样的根,相信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有更加充足的力量,有了这些的充足滋养,才会不一味地复古,不盲目的崇外。大家如果仔细看,艾斯苔尔老师今天的讲座,六个大的方面,是沿着孩子成长的轨迹,以一种层次递进的方式,从童谣、民俗、讲到文学、讲到艺术,这既是我们孩子认知世界的自然顺序,也是提醒我们各位朋友,这个是规律,这个规律,不好颠倒过来。猜想,艾斯苔尔老师今天的讲座,也是想借此提醒或者唤醒一些家长朋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遵循这个孩子的认知语言发展规律来行事。自古,我们就讲究“循序渐进”、“顺势而为”。在养育我们的心肝宝贝的时候,违背规律的事情,最好不要拿自己的心肝宝贝在试验品,多亲近母语,早期,多给孩子朗读播放一些儿歌童谣、多和孩子一起做这样一些内容的互动游戏吧!(西妈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