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9 KB
- 2022-06-16 15:26:2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预防校园欺凌手抄报材料 预防校园欺凌的措施应当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做三个层面相互结合下面是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据不完全统计XX年至xx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发生地既有大型城市也有欠发达地区面对这样的现实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校园欺凌? 近年来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严重性、发生频率和隐蔽性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地域遍布全国各地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涉及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从欺凌性质看低年级以直接欺凌事件为主到高年级则呈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等多种方式并有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较弱攻击性比较强又有强烈的同伴交往需要特别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初中以上学生的欺凌行为有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校园欺凌中通常有两种角色:实施欺凌的学生、被欺凌的学生其中有一批孩子叫做欺凌/受欺凌者他们有时是欺凌者有时又是受欺凌者尤其值得关注 人们往往以为只有被欺凌者会受到伤害但很多调查和追踪研究却发现欺凌事件的双方都是受害者甚至旁观者的心理也被扭曲了欺凌现象尽管发生在校园帮助孩子应对欺凌事件的关键却是家长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卷入校园欺凌?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欺凌者在编码社会线索时会对与敌意相关的线索更加敏感寻找和发现此类线索后在解释社会线索时又倾向于敌意归因于是在构建社会目标时会非常生气更多想到的是报复更多采取攻击性的问题解决策略而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在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和选择反应时他们不能很好地理性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会迅速实施反应 受欺凌者往往容易焦虑更具有不安全感比较安静谨小慎微容易神经过敏他们一般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较重有某些“缺陷”或“与众不同”之处如存在情感和行为问题、有不良行为习惯、肥胖、身体弱小等常以哭、退缩等消极方式躲避欺凌 “欺凌/受欺凌者”的问题行为、学业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最严重通常来说欺凌/受欺凌者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和发展轨迹:由欺凌者转变成欺凌/受欺凌者的往往好斗、不遵守规则经常招惹好动和暴躁的孩子、欺凌他人被同伴所排斥由受欺凌者转变成欺凌/受欺凌者的则长期受到暴力对待无力反抗且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于是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认为暴力能解决问题转而以暴制暴欺凌更弱小的对象 欺凌事件涉及些环境因素? 家长不但要读懂孩子自身的因素还要读懂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微观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等校园欺凌事件中不同类型的个体面临着些不同的环境因素呢?
先看家庭环境涉及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可能存在教养方式偏差、家长情绪控制能力差、家庭不和谐等因素欺凌者的家长对孩子常常抱有过高的期望管教过于严厉经常对孩子持拒绝、否认的态度情绪暴躁有攻击倾向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内部有持续的争吵受欺凌的男孩往往被家长或者过度保护、溺爱或者过度控制、约束家长往往过分卷入孩子的生活;受欺凌的女孩往往生活在成员联系少、情感不亲密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忽视孩子、忽略其感受经常威胁、虐待孩子或者对孩子采取敌意、拒绝的态度或者过度控制孩子欺凌/受欺凌者的家庭往往是缺少温暖的父母冷漠不参与孩子的生活或者采取敌意的态度对孩子的管教不一致或者有家庭暴力父母之间经常过度争吵 再看同伴关系欺凌者喜欢那种恃强凌弱带来的被“崇拜”的感觉尤其是男生会认为自己很酷、很强但容易被同伴拒绝不被大部分同学所接纳受欺凌者往往缺乏社交技巧不懂得如何正确与他人互动不知道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以比较孤独缺少朋友同伴接纳程度较低欺凌/受欺凌者属于被拒绝的儿童缺少朋友缺乏社会支持遇到问题时没有倾诉和求助的对象 最后看学校环境欺凌者所处的学校环境往往对学生约束太多让学生感到压抑;师生关系紧张敌对感强烈;教师常采用批评、斥责、变相体罚等教育方式;缺乏校园暴力的预防制度、应急处理制度和处理教育制度而受欺凌者所处的学校环境往往缺乏有序、和谐的氛围;学校重堵轻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一般采取简单惩罚甚至劝退的办法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及时引导提前预防;老师对同学之间的矛盾不能及时处理导致冲突事件持续、升级 家长如何有效预防孩子卷入欺凌? 预防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关键在于家长注重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正向榜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良好的交往能力并且对孩子在学校中的情绪、交往等有足够的关注
孩子如果在家里经常目睹父母之间的互相攻击和指责只学会用这样的办法解决问题就很容易迁移到学校情境中因此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采用温暖、民主的教养方式减少批评、指责、打骂等方式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要一起讨论而不能压制和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家长自己遇到受人欺凌、遭受委曲等事件时要减少敌意归因尽可能采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理性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选取更合理的反应策略在实施反应时要学会“等一等”为孩子树立起理性处理事情的榜样 当然更重要的是构建和睦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轻松、地和家长交流自己的情况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受欺凌的行为即使受了欺凌也愿意与家长沟通讨论防止更严重事件的发生 另外自信而有良好交往能力的学生不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中家长要营造非攻击性的环境多理解、接纳孩子减少批评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能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男孩子最好有一项擅长的运动或爱好不仅能充分发泄过剩的体能还会学到新技能更能明白控制愤怒情绪 家长还要充分重视孩子同伴交往的需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提升孩子应对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同伴交往的能力和自主应对挑战的信心 欺凌发生后如何进行心理和情感急救?
如果孩子已经卷入欺凌事件中家长需要进行及时干预将伤害降到最低比如及时制止视频、影像材料进一步流出和传播将发生冲突的学生暂时分开隔离防止进一步的冲突和欺凌发生除了及时进行身体方面的治疗更要重视心理和情感急救不能急于改变或回避孩子表现出的恐惧、焦虑、紧张等感受要耐心倾听和接受孩子遭遇创伤后的这些反应然后再跟孩子一起面对善后事宜 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受欺凌的孩子疏导情绪教会孩子正确应对孩子就可能从受欺凌者迅速变为欺凌者而对欺凌别人的孩子家长如果只是直接的批评指责孩子会觉得家长根本不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下次还会出现欺凌别人的情况 卷入欺凌事件的孩子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遭到破坏被欺凌者有时需要在家里调整一段时间需要家长更多的安慰和陪伴家长要接纳孩子可能还会出现的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认可“这种感觉的确很不好”必要时家长要请假在家和孩子一起做些感兴趣的事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他人和学校的信心 如果欺凌事件特别严重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的干预和帮助指导不仅受欺凌者需要专业干预和辅导欺凌者如果手段特别具有伤害性和侮辱性同样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作者边玉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些行为可称为欺凌行为: 指有意造成他人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包括言语方面的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 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实施于受欺凌者间接欺凌是通过某种中介来达到欺凌目的如背后说人坏话制造谣言社会排斥等 这些变化表明孩子可能受到了欺凌:
身体的伤痕 如果孩子身体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各种伤痕夏天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就很可能受到了伤害 生活规律和习惯的改变 食欲下降、注意力恍惚、睡眠质量变差、学习成绩波动、做恶梦如厕习惯改变(厕所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因此很多孩子避免在学校上厕所)等 不爱上学或要求转学 由于体验到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受到欺凌的孩子会变得恐惧和厌恶学校突然不爱上学 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突然变得沉默不和外界交流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出现如尿床、依恋父母等退行行为 应对欺凌的方法: 在学校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学 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遇到欺凌时一定不要惊慌要尽量不要再激怒对方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机会求救 力量悬殊时要认识到自己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来摆脱困境 一定要及时跟家长老师沟通情况不要在忍气吞声中独自默默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