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0 KB
  • 2022-06-16 13:57:22 发布

[精品]歇后语研究新探究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歇后语研究新探丁汀阜阳师范外国语学院歇后语研究新探T汀阜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摘要: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俗语性表述,一类为用典。传统/后语的理解一般是以修辞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模型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从而可以探讨影响人们理解歇后语的心理机制。关键词:歇后语;线性表述;隐性表述一.歇后语的定义及分类我们通常认为歇后语是一种典型的俗语,广泛传播于民间,人们使用它以达到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歇后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代汉语词典》“歇后语”条解禅的:“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而一部分像谜血,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这种歇后语叫做“哑谜儿”,现在北京又称做“俏皮话儿”。另一类是原始意义上的歇后语,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要用的词已见于习熟的成语,便把本词藏了,单将成语的别一部分用在话中来代替本词,名叫藏词”。例如:在《聊斋志界•叶生》中,生曰:“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Z罪也,愿亦足矣。”叶生感慨所说的“非战Z罪也”其实是耍表达“此大之亡我”之意。因为我们知道《叶主》一文同战事毫不相关,但要了解叶 牛的用意,我们就不得不知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出处。原来《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四面楚歌,“自渡不得脱,谓其骑口"今卒困于此,此天Z亡我,非战Z罪也,""因此,该类型的歇后语可以说是用典的一种。长期以來,歇后语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但众多研究仅局限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歇后语的理解研究,如赵秀琴、徐辉借用关联理论研究歇示语的理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对歇示语的成因进行解读,如徐志明、刘玉莲用隐喻来解释歇后语,钱轶样、王文斌运用概念合成理论解读歇后语的认知机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歇后语如何生成,单在它起到吸引读者,增强表达效果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对它的理解机制产牛了兴趣。读者是怎样领会歇后语的?歇后语理解的行后是怎样的认知语用机制在运作?本文将在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模型下,分析歇示语的理解机制。二:“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模型基丁心理模型语用推理”模型有以下三点假设:话语表达是表达意向;话语表达一•般是不完备的;话语的不完备依靠常规关系补足或阐释。从这三个假设出发徐盛桓提出了话语理解的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不仅能够带來研究一般IT常会话,对成语、隐语、修辞表达、蕴含了含义的话语等表达的牛成及理解也能做出很好的解释。木文尝试运用“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来解释歇后语的理解机制。1.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徐盛桓认为,话语的含义性是话语的一种基本特征,任何话语通常都有含义存在,它可看成是话语的隐性表述,话语的字而表达是话语的显性表述;显性表述通常都是不完备的。话语作为不完备的表达,通常它所体现的常规关系,获得和关的隐性表述,用以不足显性表述中的不完备表达,达至相对完备的表达,即获得理解。这里提到的常规关系指事物之间经常性、规约性的关系,通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屮的认知投射,成为人们认识某两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定式。说话人、听话人都会利用常规关系进行常规推理达至对话语的恰当理解。徐盛桓说,常规关系是“理解话语的认知工具,特別作用于话语的隐性表述”。那么,常规关系是怎么成为理解话语的认知工具,作用于话语的隐性表述的?是通过和邻/相似关系。以相邻和相似为参照点,是人们感知事物的两个基本的方式,这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两个基本的维度。如果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以从关系來把握,那么,把事物间的常规关系作出抽象的概括,就可以用相邻和相似这两个维度:【相邻土】、【相似土】。因此在语言运用中,人们总是会利用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和事件Z间所形成的相邻/相似关系。而关于相邻/相似律及其引理(1)相邻/相似律:HY:Ax^y-OHY:(x)yHY表“话语”;八表“合取”;一表“内在地蕴含着”或“可推衍出”;旦表“曾相邻/相似”;◊表“可能”。该公式可读做:在话语HY屮表现x,如果在某一可认定的情境屮(语言和非语言的,实际出现过的和知识认识上的,等等)x曾同y相邻/相似,则可能HY:x成为HY:(x)y。在认定了x曾同y相邻/相似这一前提下(以下各引理同),这个简化为因果式:X—◊(x)y。相邻/相似律还可以引申出若干引理:相邻/相似律的逆向作用律:xy->O(xVy)(2)交换律:HY:x-OHY:y(3)传递律:x^yAy^z-(HY:x-OHY:y)-*OHY:z(4)集约律:HY:xAx(|a,b,c,)—OHYa,b,c, (5)集成律:HY:X—{y}2•该框架对歇后语的解释(1)对于“俏皮话儿”类型上文提到,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俏皮话儿”,“哑谜儿”;一类为用典。第一类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为谐音双关表述,如“外朗打灯笼——照舅(IH)”,“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另—•种为“省去后半语句”,如:只说“泥菩萨过江”,以示“自身难保”;“麻绳提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但也有学者对此分类提出界议,见下文具体讨论。对于第一种,根据“显性表述一一隐性表述推导框架”。我们知道说出的话语是显性表述,其内在含意为隐性表述。当我们听到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冇时(通常第一次时)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时却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是为何?原来显性表述通常是不完备表述,我们理解话语时要通过头脑中的常规关系,利用和邻/相似律加以推衍,从而得到隐性表述(话语的内在含义),以补足/阐释显性表述的不完备表述以达至相对完备表述。因此,对于第一种谐音双关歇示语,它的特点为;前一部分为显性表述,示一部分为隐性表述,但说话人使用该歇后语时,却将隐性表述作为显性表述表达出來,而听话人因此轻松了不少。例如,对于“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一语,“照舅”就很容易联想到“照旧”一词。通常人们表述歇后语时,总会在说完前一部分后冇一语气停顿,给对方思考的余地,而听话人则会在这段时间里利用头脑屮的常"规关系和相邻/相似律來试图得到说话人的隐性表述(无论示半部分省或不省),根据相邻/和似律:在话语HY屮岀现x,如果在某一可认定的悄境中(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实际出现过的和只是认识上的,等等)x同y相邻/相似,则HY:x-HY:(x)y(“一”表“内在地蕴含着”或“可推导出”)。在认定了x曾同y相邻/和似这一前捉卜这可简化为因果式:“如果x则可能(x)y”。在“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一例屮,“照舅”与“照I口”在语音上相似(此处为相同):“外甥打灯笼——照舅”在心理上会被理解为“外爲打灯笼一一照旧”。同样在“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一语小,“书”少“输”在语音上相似(此例亦和同),则根据相邻/相似律,“孔夫子搬家——净是书”则表达了“孔夫了搬家——净是输”的意义。对于“省去后半语句”的第二种歇后语,若听话人是第一次听到,则不是那么轻松了。该种特点为隐性表述(示半部分)没有像前一种那样宜接表述出来。如:若是“泥菩萨过江”,按常规关系推理,则可能会发生儿种情形:一种是“一塌糊涂”,一种是“永沉江底”,一种为“销声匿迹”,一种为“口身难保”。第一次听到该语时,必须依靠语境才能判断使用“泥菩萨过江”的正确用意,亦即其隐性表述。但该语约定俗成Z意为“自身难保”,其他几种隐性表述也就不大帘见,除非用于具他语用目的。歇后语前半部分虽为显性表述,但在表意上具有模糊性,可作不同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语言单位在表意上必须具有确定性,后一部分主要完成表义的确定性,因此不可随便删去。例如:这节事,我徐姗姗实在难以在太尉面前说情,说了也等于嘴巴抹石灰,白说。(沙陆墟《水浒三列女》一五)卖枣的满以为碰上了特大买主,今天可以多赚几个,哪知道尽是嘴巴抹石灰,白吃。(徐栩《大雪飘飘》之一)咦,你算嘴巴抹石灰,说白啦!(赵元修等《秦琼打擂》第七回)在这三例中,若只说前半部分,第一个例子还能勉强猜的出,第二个例子就稍有困难,第三个例子则让人觉得莫名其妙。(2)对于“藏词”用典的歇后语 该类“藏词”实际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藏起來的引语,无论“前藏”、“后藏”都是作者要表达的木义,其屮木义的确是省略了的,不同于前面所谈及的“俏皮话儿”之类:另一种是藏起来的与表达出来的一起构成作者要表达的完整意思。下面分别讨论这两种的理解过程。对于第一种,见以下两例: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陶渊明《庚子岁从都还》)“友于“此处何指?”原来语出“友于兄弟”(《尚书•君陈》),根据和邻/相似律、“友于”、“兄弟”相邻,互为整体。陶诗中提及“友于”,实指“兄弟”之意。原诗即意为“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兄弟”,以“友于”来代“兄弟”,此为“后藏”“……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的飘飘然了。”(鲁迅《阿Q正传》)人家都熟悉《论语•为政》屮孔了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三十”与“而立”紧紧相邻,“而立”为显性表述,是不完备表述,大家不知其意为何。我们通过相邻/相似律发现,“而立”的隐性表述“三I•”Z意,而鲁迅文中“而立Z年”意即“三I•”。此为“前藏”对于第二种,见下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难言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引用孔了语似乎不合情理,因为孔子非作者时代人,又如何评论作者Z屈所!原来语出冇典。《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何陋之有”是一显性表述,是不完备的,根据相邻/和似律中的引理之一的集成律:在话语HY中发现x,话语HY是关于{y}的,则可能HY:x-{y}。我们发现在《陋室铭》话语屮“何附之有”岀于“君了居之,何陋之有”。因此,作者刘禹锡要表达的不仅是后一部分意义,而是整句的意义了。三、结语本文运川徐盛恒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模型分析歇后语的理解机制,对歇后语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歇后语的理解是不完备表达通过它所体现的常规关系,获得相关的隐性表达,用以补足和/或阐释显性表述中的不完备表达的过程。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研究歇后语,能够解释很多传统方法无法说明的现彖,是一种冇效的研究方法。我们也希望,在将来的研究屮能够从更多角度更加深入地研究修辞,更加全面地了解这门复杂而古老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