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歇后语 6页

  • 18.00 KB
  • 2022-06-16 14:01:25 发布

现代汉语中的歇后语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现代汉语中的歇后语【摘要】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中,歇后语一直是一种很特殊的形式。作为熟语的一部分,歇后语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语言运用的重要部分。但是关于歇后语的定义一直以来存在争议,究竟其属于固定短语还是固定句式,受到很多人的争论。同时,歇后语的起源和历史渊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键词】现代汉语;歇后语;定义;起源;分类;作用一、歇后语的定义曹炜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曾对谚语和歇后语的归属做过专门说明,归纳出谚语和歇后语在形式上同惯用语和成语的本质区别在于“惯用语和成语是固定短语,经常被人们作为词汇单位来运用,是词的等价物:而谚语和歇后语则是固定的句子,经常被人们作为现成句子来引用,不是词的等价物”。他列举了《言语词典》中的谚语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歇后语和谚语“作为词汇处理是匪夷所思的”。但是,通过列举歇后语的不同使用方法,我们不难发现,歇后语事实上还是应该归为词汇一类的。试举出如下例子:土改那年,有福老汉娶过了老婆,喜上加喜,两年后生个胖小子,取名叫栓栓。当时,他已三十八岁。十八亩地里一苗谷,儿子成了心肝。(张发、秦榛《有福老汉》)“咳,真是没法子!”李能显出十分为难的样子,“既是这么说,也只好警察打他爹――公事公办了。”(魏巍《东方》)光有嗓子,不入弦,还不是猴儿拿虱子,瞎掰?(老舍《方珍珠》)我决定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么说,窗条子是故意钉成那样的?”(齐平《看守日记》) 他是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的老财阀。(周立波《暴风骤雨》)三个人让他说的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浩然《艳阳天》)从以上的例子很明显可以看出,只有第一段文字中,歇后语独立成句,而后面四段文字中歇后语皆充当了句子成分,分别是充当谓语、宾语、定于、补语。由此可见一斑;歇后语虽然可以独立成句,但在句子中还是多数充当句子成分的。根据它的语法作用,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歇后语是语言中固定的材料单位,所以它的语法上的功能可以相当于一个词,也就是说,歇后语还是应该作为词汇的一部分,属于词汇单位。弄清楚了歇后语的归属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定义。从形式上来看,歇后语大部分情况下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前后两部分是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前一个部分用事或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这个比喻是构成它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依据。它主要是借用形象的比喻唤起人们的思绪,引导人们去联想,与后部分紧密结合起来顺理成章的表达本意。因此,它的选材十分广泛,多种多样,有时,有物,由当代的,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想象的,但都十分鲜明、形象,富有情趣。而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则用判断、评议、推理、等对前部分加以解释、说明,指出含义,是歇后语的本义所在,这是对歇后语的点题。但在实际运用当中,可以说出来,也可以省去,根据表意的需要来定。那么,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在归纳歇后语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凡是歇后语,后半部分才是重点,也就是说,前一部分是一个引子,是为了引出后一部分;而后一部分既然是从前有部分引申出来的,自然就含有对前一部分的注释作用。所以,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的关系可以概括成为“引子”和“注释”的关系,简称为“引注关系”。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歇后语下一个定义:歇后语是汉语中由含有引注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口语特色的熟语。二、历史溯源 “歇后(语)”一词,始见于唐代,是指一种歇后体诗。《旧唐书・郑綮列传》载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力”,诗的样式也有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这种本来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泛流传,以至连唐昭宗也经常听到下人的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但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大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力”。后来,郑綮真的当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就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开来。唐代李涛有《答弟妇歇后语》云:“惭无窦建,愧作梁山。”诗中以“窦建”代德,以“梁山”代伯,表达“惭无德,愧作伯”的意思。到了宋代,歇后语就不仅指称诗体,也可以指称以“友于”代“兄弟”这样的藏词现象了。根据温端政先生考证,今天这种词汇学意义上的歇后语,金元时期已为当时的杂剧所大量采用,因此,“歇后语在金元时代既已那样盛行,那它在唐宋时代已大量存在,是肯定无疑的”。与此相应的是李商隐的《义山杂纂》、宋代王君玉的《杂纂续》、宋代苏东坡的《杂纂二续》邓著作种豆记录了当时很多流行的歇后语,例如:不相称:病医人瘦人相扑屠家念经(《义山杂纂》)自做得:木匠带枷铁匠披锁(《杂纂续》)说不得:哑子做梦贼被狗咬(《杂纂二续》)这些口语中流传的歇后语在这些著作中出现并未被叫做“歇后语”,而当时被称作为“歇后语”的又不是这种语言现象。可见当代的歇后语与古代的“歇后语”并不是一回事。 关于现代歇后语的来源也是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歇后语是从“自注格谚语”发展而来的。一九三五年发表在《太白》半月刊上的一篇题为《歇后语》的文章说:“歇后语其实是谚语中的一个特殊形式。我们知道,谚语有种种格式。其中最普通的是‘比喻’。……歇后语就是比喻法的特殊发展。”作者认为“比喻式”谚语中有一种“于隐喻之后”接着“注明喻意”的“自注格谚语”,像”豆腐刀――两面光”,就变成了歇后语。所以,他说“歇后语是自注格谚语的特殊发展”,“现有自注格谚语,然后产生歇后语”。这种说法有它的正确性,在歇后语没有专门的名称之前,一向被视为谚语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认为它是“谚语中的一个特殊发展形式”。但是把它说成是“自注格谚语的特殊发展形式”却不妥当。因为“自注格谚语”,就是前后两个部分存在引注关系的“谚语”,及我们现在说的谚语。说法不同,指的却是同一种语言现象,怎么能说哪个产生在前,哪个产生在后,哪个是由哪个发展而来的呢?也有人认为,歇后语是从“本来的或‘正规’的歇后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及所谓的歇后诗体和纯语言游戏的歇后语。但是很明显,这个说法受了“歇后语”这个名称的影响:既然他们名称相同,就自然有内在的继承关系。这是把复杂的语言关系简单化了。所谓“本来的或‘正规’的歇后语”是以成语为基础构成的,其特点是原来必须是一个为当时读书人所共同熟悉的几部古书中的成语,必须把原来成语后的一两个字歇去,在用前面写出来的部分代替歇去的部分,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歇后语完全没有相通之处。上文说到过,歇后语前后两部分是一种引注关系,后一部分并不“歇”去,也不能都“歇”去。所以根本不能证明这两种语言现象的继承关系。清代的翟灏在《通俗编》中人为歇后语是“上句借引他语,下句申释本意”的风人诗体的遗风:所谓风人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解释道:“论杂体则有风人,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意。”例如“蚊子叮铁牛,无渠下觜处”等我,这些风人体和后来的歇后语是很接近的。因此,由“比兴引喻”的传统不断向两个方面发展,在书面上形成风人体,而在口语中形成歇后语,这是符合语言实际发展的。当然,再歇后语的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受到其它语言现象诸如古代歇后语、瘐辞、隐语、谜语等的影响。这样,在由比兴引喻逐渐发展到现代歇后语,而以古代歇后语的称谓来指称这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就成了我们今天说的“歇后语”。 三、歇后语的分类歇后语一般可以分为比喻和谐音双关两种类型。比喻类的歇后语,常常是借助前一部分提出的事物的某种形象特点,生动地反应一种情况或形象地说明一种事理。这在歇后语中占了多数,例如:铁公鸡――一毛不拔。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芝麻开花――节节高。谐音双关的歇后语,一般使用了谐音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利用音同或音近,暗示出本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坐飞机吹喇叭――响(想)得高。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海里的水――到哪儿哪咸(嫌)。四、歇后语的作用歇后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语法作用,即其充当的结构,这在前文中歇后语的定义里已经说明,这里不再赘述。还有一种是其修辞作用,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其一,使用歇后语可以是语言通俗易懂。因为歇后语具有口语化、通俗化、亲切感人的特点,所以易被普通读者所接受。巧妙运用歇后语,可以使得口语得到有效加工,形成雅俗共赏、通俗易懂、耐人寻味的语言形式。其二,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这一点是因为,歇后语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或者取材于丰富逗趣的神话假象,读者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人事或幻想,有无穷的回味之感。其三,运用歇后语可以是语言含蓄、幽默而饶有风趣。其四,运用歇后语可以增强人、事的“立体感”,达到语言的形象化。因为歇后语的主要修辞手法就是比喻的形式,它的基本途径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因而可以使得自己的描述十分具体可感。其五,运用歇后语可以引人揣测,发人深思。其六,运用歇后语可以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五、结语这篇文章对于现代汉语中的歇后语的内涵、起源、分类、作用做了大致的分析,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汉语的词汇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