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2-06-16 14:12:3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从含有动物名词的英汉谚语对比看东西方文化差异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具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正如上文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在世界各国语言中,有很多以动物名称设喻的语言现象,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是因为动物名称除了其固有的字面语义信息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含有动物名词的语言现象在英汉语中不计其数,由此构成了语言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比较和解读这些动物名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文仅就英汉语中一些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试作比较,以示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习俗,因此给动物名词烙上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赋予了动物名词不同的文化内涵。那么,它们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正确理解并使用这些习语。一、对比含有动物名词的英汉谚语现在,我们先以英文中“dog(狗)”一词所构成的谚语为例,再结合我国相应的谚语加以比较,来学习谚语,使人们全面理解,正确使用。⑴Everydoghasitsday.(又作Alldogshavetheirdays.)人人皆有得意时。这里的day,是指opportunities,即成功的机会,而dog则泛指那些地位低下,似乎没有出息的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落魄的人若发奋图强,总会有出头之日。eg:—Doyouknowwhichproverbmeans“Atimeofgoodfortunecomesatleastoncetoeveryone”?
—Yes.It’s“Everydoghasitsday”.⑵Youcan’tteacholddogsnewtricks.这句谚语说的是:人老了思想容易僵化,对新生事物很难接受。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老狗学不会新把戏。/人老不学艺。/老顽固难接受新事物。eg:Don’tforgetGrandpaisalready80.Athisage,youcan’texpecthimtodoeverythingperfectly.Youcan’tteacholddogsnewtricks,youknow.⑶Dogsbarkbutthecaravanmoveson.群犬吠不停,商旅依然行。这句谚语很有趣,意思是“说者自说,做者自做”,“我行我素,人言何防”。伟人不会因为一般人的反对而放弃自己的主张。然而当今世界,由于传播业的发展,舆论的力量大大加强,任何领袖或政党都不得不借助和倚靠舆论来实施自己的纲领。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⑷Ifyouliedownwithdogs,youwillgetupwithfleas.这是一句很经典的谚语,也就是我们中文里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句英文谚语中体现出来的只是“近墨者黑”的一面。虽然中文里还有成语“出淤泥而不染”之说,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小视。⑸Thedogreturnstohisvomit.如果说“Oldhabitsdiehard”可以作为一种委婉的托词来自嘲的话,那么“Thedogreturnstohisvomit”就比上句激烈得多了。说起来有点恶心,vomit是呕吐物,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话虽是粗俗了一点,但道理都是千真万确的。eg:AweekafterPeterwasreleasedfromprison,hewascaughtkillingagain.Thedogreturnstoitsvomit.Peterisaperfectexampleofthatproverb.⑹Itiseasytofindasticktobeatadog.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总会犯一些错误,也许做者无心但观者有意。有些小人,自己抱残守缺,不干实事,却挖空心思,找别人的缺点和麻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⑺Giveadogabadnameandhanghim.
这句谚语可以这样解释:Onceapersonhaslosthisreputation,itisdifficultforhimtoregainitbecauseotherscontinuetocondemnorsuspecthim. 一朝坏名声,十年洗不清;名誉一毁,万难挽回。人言可畏,一个人一旦恶名在外,就很难再在社会上有立锥之地。在中国文化里,“一世英名毁于一日”无疑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息的憾事。古来以死以证清白者有之,不堪毁谤之辱而自赴黄泉者有之。西谚又说:Hethathasanillnameishalfhanged.可见“名节”一词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的词典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⑻Loveme,lovemydog.这句谚语的意思是:Ifonelovessb,onewillorshouldloveeveryoneandeverythingassociatedwithhim.爱吾及犬;爱屋及乌。⑼Letsleepingdogslie.这句谚语可以这样解释:Donottrytochangeasituationthatcouldbecomeaproblemifsbinterfered.我们知道,一旦惊动了睡着的狗,就会引起狗的愤怒,遭到痛苦的结果。这与中文里的“别惹事生非”、“别自找麻烦”完全吻合。所以,若遇类似事件,我们最好Leavealonethingswhichmaycausetrouble.eg:Wedecidedtoletsleepingdogslieandnottakethemtocourt.除了“dog(狗)”以外,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很多具有其他动物名称的谚语。现选择含有几种动物名词的英汉习语进行对比。“Dragon(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且含有褒义。如“龙跃凤鸣”、“龙骧虎步等”。在外国语言中,赞扬“龙”的词语非常之少,且含有贬义。“Dragon”指凶暴的人,严厉的人,凶恶严格的监护人,凶恶的老妇人(尤指很少给在其看管下姑娘自由的老妇人)等。以“dragon”组成的词组也多含贬义。如:dragon’s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排列或多层的楔形反坦克混凝土障碍物。theoldDragon:魔鬼。 “Tiger(虎)”指凶恶的人,虎狼之徒;英国人指穿制服的马夫;口语中常指比赛的劲敌。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常以papertiger(直译为“纸老虎”)比喻貌似强大而实质虚弱的敌人。词组ridethetiger表示过着非常不确定或危险的生活方式。涉及“Ox(牛)”的汉语成语很多,如“对牛弹琴”、“牛蹄之涔”等。英语中涉及“ox”的表达方式则不多。用ox-eyed形容眼睛大的人;用短语Theblackoxhastrodonsb’sfoot表示灾祸已降临到某人头上。
二、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从以上含有动物名词的英汉谚语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民族心理英、汉两民族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心理状态。从他们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态度即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心理,比如说,二者对“dog(狗)”的态度是不同的。在英汉语中,用“dog”作喻体喻人喻事的习语或成语数量不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是卑贱的动物,常常受到人们的鄙视与诅骂,具有贬义色彩,因而汉语中以“狗”喻人喻事的习语多会引起贬义的联想,其形象自然就不受人恭敬。如:走狗、狗东西、狗财主、狼心狗肺、狐朋狗党、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等。郭沫若说过:“我是中国人,很不喜欢狗,这种情结似乎是一种国民的情绪。”相比而言,“狗”在英语中就幸运多了。“Dog”一词在英语文化背景中多被视为宠物与伙伴,就像中国的熊猫一样备受人们的关爱。西方人经常用狗来比喻人,“dog”是“家伙”的意思,其本身并没有贬义,视其前面的修饰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例如:awaterdog(水性好的人),dogtired(非常疲倦,形容人像狗一样疲倦),sickasadog(像狗一样病,形容人病得很厉害)等。不仅如此,英国民族对狗还怀有喜爱的感情。如:Hisbarkisworsethanhisbite(口恶心善)等。而在汉语中,有不少涉及狗的谚语和成语都是贬义的,如:“挂羊头卖狗肉”、“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汉语中常用“狗”比喻人,如:“忠实走狗”、“看家狗”、“狗苟蝇营”、“狗彘不若”等。在英语中除了喻人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词组、谚语等。“dog”作名词时指无赖汉、坏蛋、废物、不受喜爱(或欢迎)的人。有时加形容词修饰可指各种人,如:Youdirtydog!(你这个坏小子),adumbdog(沉默不语的人),aslydog(暗中寻欢的人和暗地里偷鸡摸狗的人)。当然,英文中“dog”一词有时也带有贬义,但往往含义与中文不尽相同,我们使用时切忌望文生义。如,Itisadog’slifeChrisisleading.某位教授认为“adog’slife”的意思是“悲惨的生活”,因而在一篇论及中英文化差别的文章中将其译成“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其实,“adog’slife”是指“争吵不休,过着不安宁的日子”。这类成语很多,如gotothedogs(每况愈下),dog-eat-dog(狗咬狗的,损人利已的),doginthe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还有一些没有任何褒贬涵义的用法,如dogdays(大热天),doggybag(餐馆里的打包袋)。据说,早先人们碍于面子,不愿明说要把剩菜带回家吃,佯称要带给狗吃,所以叫doggybag。在英国,“马”的作用高于其他动物,人们对马的特殊感情在习语中常常流露出来,如:(1)awillinghorse(译成“俯首甘为儒子牛”),(2)anironhorse(本意是“火车头”或“自行车”,译成“铁牛”或“拖拉机”),(3)Youcan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notmakehimdrink(译成“牛不喝水强按头”)等。又如: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beonthehighhorse(趾高气扬,盛气凌人);holdyour
horse(不要急,镇静);eatlikeahorse(大吃大喝,狼吞虎咽);horseofanothercolor(截然不同)等。可见,由“马”构成的英语习语是很多的。而汉语以“马”构成的习语多与军事、象棋有关。来自军事的如“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首是瞻”;来自象棋的如“马后炮”、“马前卒”。对中国农民来讲,最好的帮手莫过于牛,他们质朴的语言道出了牛在心中的地位:“牛是农家宝,有勤无牛白起早”、“一头牛,半个家”、“点灯省油,耕田爱牛”。甚至以上由“马”构成的英语习语(1)、(2)、(3)都要译成汉语中的“牛”。这是因为英国人选择了“horse”做喻体,因为他们早期用马耕地,而中国人则说:“像老黄牛一样干活”,因为我们用牛耕地。由此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在英、汉习语中,由不同的动物名称构成的习语还有很多,都是英、汉民族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心理倾向,其特殊的民族色彩也是外国人学习的难点所在。2、审美习惯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在这一点基础上,中西方对周围的事物价值认识不同。特别明显的是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应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说英语的国家比我们更爱狗。在英美国家,人们喜欢养狗,因此常以“dog”来自称或互称,却不含卑劣之意。狗在英美国家还有着“人之良友”(Man’sbestfriend)之美称,故英语中有诸如“Everydoghasitsday”(人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dogseldombite”(嘴硬者手软),“Dogdoesnoteatdog”(同类不相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Youarealuckydog”(你是个幸运儿)等说法。其中大部分不含贬义;而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娘养的”,“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人们对狗好象没有什么好感。甚至今年招聘单位提出不要属狗的,虽然是就业歧视,但至少反映出人们对狗的不好印象。在对待年龄问题上,英美人与中国人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在英美国家,年龄成为极具代表性的隐私之一,人们对于年龄讳莫如深。英语谚语“Youcan’tteacholddogsnewtricks(年愈花甲不堪教)”就带有对年老的悲观和无奈色彩。在中国传统的排资论辈观念上,老年人常与老资格、老经验联系在一起,称呼上就有“老王”、“老李”等,从这层意义上讲,年老在中国逼供内不完全是一件憾事,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中就有“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说法。英中审美习惯的不同还体现在谚语比喻修辞格中喻体选择的差异上。例如,英谚“Allisfishthatcomestothenet”与汉语“抓到篮子里便是菜”、英谚“Tocryupwineandsellvinegar”与汉谚“挂羊头,卖狗肉”、英谚“Loveme,lovemydog”与汉谚“爱屋及乌”、英谚“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与汉谚“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等等,其喻体的选择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汉民族的不同审美习惯。三、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交流上的障碍,即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英、汉两个民族各自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这些习语生动形象,寓意深刻,韵味隽永。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闪耀着语言艺术的光彩。换句话说,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它语言成份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多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