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2-06-16 14:13:0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汉英谚语与中西方文化(转贴)[1]1.谚语与文化的界定 (1)谚语(proverb)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注1)中,将谚语定义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词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将格言定义为:含存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Proverb《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注2)定义为:ashortwell-knownsayingusu.inpopularlanguage;译为:谚语、格言;《朗文当代英语词典》(英语版)(注3)定义为:ashortwellknownstatementthatcontainsadviceaboutlifeingeneral;《兰登书屋韦氏美语学习词典》(注4)定义为:ashortpopularsayingthatexpresseseffectivelysomecommonplacetruthorusefulthought;《英汉大词典》(注5)把proverb翻译为谚语、格言。以上罗列的不同版本的英语词典对谚语解释跟中文词典上对谚语和格言的解释意义相似,并接近相同。本文将采用人们广义上习惯使用的谚语的内涵,即包括引语(sayings)、成语典故(idiomsandallusions)。 (2)文化的界定 “文化”一词出自中国典籍《周记》中“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即“教化”和“文治”的意思。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在英文中为culture,原文是指农耕以及对植物的培育,从15世纪以来,逐渐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现在人们多用来指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争论不休,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1871年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泰勒(E.B.Tylor)指出文化的定义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文化加以定义,至今有150种之多。因跨文化交际具有社会性,所以我们应该在社会学、人类学的范畴中去界定它的概念。中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西方学者对文化的各种界定中,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克鲁克洪的文化定义最为流行并广为现代西方学者所接受。其文化定义是: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2.谚语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谢之君(1999)指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是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属于文化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另一方面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文化中得到反映.一是人类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虽然人类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但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基本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不然各民族之间就不可能进行沟通、交流和交际。具体地说,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人类,有相同或相似的自然环境,如共享一个太阳、月亮,都有山川河流和动植物,在观念上都有人、家庭、社会、时间和空间等概念,在行为上都要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劳动。地球村(globalvillage)一词的出现更有力地证明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类文化的共性。其次,人类客观实际中的共性,同样反映在语言负载的文化中,因而特定语言中的文化的相当一部分对另外一个文化来说并不陌生。 (2)谚语和文化的关系 谚语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各民族的语言中,都包括极其丰富的谚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典籍十分丰富的国家,因而汉语里有许多谚语、成语、典故、格言等,它们是闪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璀璨明珠。同样,英语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从许多民族语言中吸取了精华,英语谚语也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姿。英国作家培根说过:“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谚语以其语言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表意、精辟等特点成为各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三、汉英谚语的外显语言特征与表层文化的对比 本文所指的外显语言特征指语音、语法、词汇、语义,表层文化如前文所述胡文仲、高一虹(1997)定义中的前两层,即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本文摘录的谚语取材于《语言与文化》(注6)、《汉英综合辞典》(注7)、《论语》(注8)、《国际广告》(注9)、《英语修辞与写作》(注10)、《格言英语900句》(注11)、《英语成语来龙去脉》(注12)、Forbes(注13)。 1.语言特征:人们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一致、语音使用格律一致、意义相同 (1)头韵(Alliteration) 不吃苦,无收获=Nopains,nogains? (2)押尾韵(Consonance)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anerrorthebreadthofasinglehaircanleadyou
athousandLiastray) 实事求是=callaspadeaspade Earlytobedandearlytorise,makesamanhealthy,wealthy,andwise.(早睡早起,聪明健康有财富) Seeingisbelieving.=眼见为实 (3)对偶(Parallelism)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礼记》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ThevoiceofthepeopleisthevoiceofGod.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Finefeathersmakesfinebirds. Betrueinwordandresoluteindeed.(言必行,行必果) (4)重复(Repetition)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atooth.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amansows,soheheaps.) Outofdebt,outofdanger.(无债一身轻) 2.句法结构:人们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一致、谚语结构相同、表层文化意念相同 (1)主谓关系 静水流深=Stillwatersrundeep.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Homersometimesnods.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Twodogsforabone,andthethirdrunsawaywithit(源于《伊索寓言》) (2)缺主语 说曹操,曹操到=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 (3)省略动词
一个萝卜,一个坑(oneturnip,onepit) 一寸光阴,一寸金(Timeisgold) 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 Nocross,nocrown.(未经苦难,则得不到皇冠) (4)词序的变化 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Awealthmanhasdifferentclothesfor1season,apoormanhasonepieceofclothesfor4seasons.) 智者一愚,愚者一智(thewisehasoneactoffolly,thefoolhasoneactofwisdom.) Wisemenhavetheirmouthsintheirhearts,foolstheirheartsintheirmouths.(聪明人嘴在心里,愚蠢人心在嘴边) (4)并列关系 来得容易,去得快=Easycome,easygo. 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Inatoneearandoutattheother.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Adoormustbeeithershutoropen./Youcan’thaveyourcakeandeatit. (5)转折 口蜜腹剑(honey-mouthedanddagger-hearted) 欲速则不达=Morehaste,lessspeed. Knowingsomethingofeverythingandeverythingofsomething.(样样通,无一精) (6)因果关系 酒后吐真言=Winein,witout.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Youcan’tmakeanomelettewithoutbreakingeggs.
3.语意特征: (1)人们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一致、寓体相同、表层意思相同 条条江河通大海=Allwaterrunstothese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Greatoaksfromlittleacornsgrow. 了如指掌=Knowsomethinglikethepalmorbackofone’shand. 肤浅=skindeep 滴水穿石=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 真金不怕火炼=Fireisthetestofgold. 攀高跌重=Thehigherup,thegreaterthefall. 趁热打铁=Strikewhiletheironishot. 贪多嚼不烂=Biteoffmorethanonecanchew. 心有余而力不足=Thespiritiswillingbutthefleshisweak. 骄必败=Pridegoesbeforefall.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Alazyyouth,alousyage. 象蜜蜂一样忙碌=asbusyasbees(源于中国古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汁,为谁辛苦为谁甜”) 象小鸟一样自由自在=asfreeasabird 象羔羊一样任人宰割=asmeekasalamb 象孔雀一样骄傲=asproudasapeacock 同行是冤家=Twoofatradecanneveragree. 民以食为天=Breadisthestaffoflife. 学富五车胜于万贯家财=Learningisbetterthanhouseandland.
韩非子“长袖善舞,多财善贾”=Moneyistheseedofmoney.Moneybegetsmoney. 黎明之前最黑暗=Thedarkesthouristhatbeforethedawn。此句谚语还勉励人要坚持到底,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裹足不前。中文中体现类似的哲理的诗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里的名句“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也表达了同样的哲理。 (2)人们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一致时,也会用不同参照物和不同喻体反映同一事物 ①在中国文化中牛是农民耕作的重要工具,而在英国文化中马是农民耕作的重要工具,这两者都表示同一个含义:吃苦耐劳、力大无比。谚语有:力大如牛(strongasahorse)、老黄牛(worklikeahorse,awillinghorse)。 ②在中文中,把老虎比作山中王,而在英文中,把狮子比作山中王(lionking)。习语有:猛如虎(bravelikealion,fightlikealion)、拦路虎(alionintheway)。 ③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是皇权的象征。汉语中用“真龙天子”来比喻帝王,用“龙的传人”比喻中华儿女,老百姓中也就有“望子成龙”之意。但是,龙在西方人的眼中却是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在英国文学中世纪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Beowulf)中,英雄贝奥武甫在与邪恶、凶暴的火龙(firedragon)的决斗中身亡。为了迎合中国文化的传统,英语中把“亚洲四小龙”译作“亚洲四老虎”(fourAsiantigers)。 ④中国民间流传中山狼(《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因此,狼是恩将仇报的代名词。中文成语有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吞虎咽、杯盘狼藉、声名狼藉。而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农夫与蛇》的寓言,因而蛇被认为是恩将仇报的代名词,其次,《圣经·创世纪》(snake)中,亚当、夏娃在魔鬼(Satin)化身——蛇的引诱下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英文中有asnakeinthegrass(虚假的朋友)。 4.语言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各民族谚语的形成都有着古老和悠久的历史,所以它带有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等特点 例如,中国的这类谚语有: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headsbetterthanone.) 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isintheeyeofthebeholder.)
说曹操,曹操到(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liketheEightImmortalscrossingthesea,eachshowinghisorherspecialprowess–peopledoingthesamejob,buteachinhisownspecialway,andeachdoingitwell)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SimaZhao’sillintentisknowntoall,thevillain’sdesignisobvious) 谢天谢地(ThankGoodness)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Youcanleadthehorsetothewater,butyoumaynotmakehimdrinkit.) 杞人忧天(Qiwasafraidoftheskyfalling,toentertaingroundlessfearorunnessaryworries)=bemorefrightenedorscaredthanhurt 世外桃源(英文中相关的表达方法有三种。分别是①Arcadia,来自于古希腊的一个山区,这里的居民过着团圆、牧歌似的淳朴生活。英国诗人锡德尼Sidney用其作为田园传奇故事《阿卡迪亚》Arcadia的书名。从此在英语中流传开来,成为“世外桃源”。②Utopia,《乌托邦》是1516年英国政治家、作家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所创。Utopia源于希腊语outopos。其中ou=not,no,即“子虚乌有之地”。③Shangri-La,香格里拉表示理想王国。源于英国作家詹姆士·希尔顿JamesHilton于1933年所著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Horizon)。 It’sGreektome.(一窍不通) BeinRome,do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 carrycoalstoNewcastle(背石头上山) aHerculeantask(艰难的任务,源于古希腊罗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 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源于古希腊罗马史诗《伊利亚特》Illiad) 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源于古希腊神话) aSherlockHolmes(指有非凡本领的侦察或敏捷、精明的人,源于阿瑟·柯南道尔著名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SherlockHolmes的主人公)
anUncleTom(指情愿忍辱负重、不敢反抗的人,源于美国作家哈利特·斯托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Tom’sCabin中的主人公) acatch-22situation(指不可摆脱的困境,源于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写的《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 aShylock(指贪婪、残忍、不择手段的守财奴,源于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MerchantofVenice中的人物) aCleopatra(指绝代佳人,源于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和克蒌巴特拉》AnthongCleopatra)谚语在各领域都得以广泛应用,更因为其具有词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等特点,而受到现代广告大师的青睐。 1.应用语音修辞特点: (1)押头韵(Alliteration)Oneman’sdisasterisanotherman’sdelight.TheSaleisnowon.(一个人的痛苦,是另一个人的快乐——大减价登场) (2)押尾韵(Consonance)Dosomethingfornothingandyou’llgeteverything.(AmericanRedCross)(不求回报地付出,你就会得到一切——美国红十字会);晶晶亮,透心凉-----雪碧 (3)对仗(Parallelism)Abusinessinmillions,aprofitinpennies.(百万买卖,毫厘利润)Tide’sIn.Dirt’sOut.(汰渍放进去,污垢洗出来——汰渍洗衣粉) (4)反复(Repetition)OnlyBrotherYourVeryOwnBrother.(值得信赖,唯有兄弟——兄弟牌运动用品) (5)仿拟(Parody): ①日本丰田车在中国投放的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前一句是中国谚语,后一句在产品介绍中运用了修辞中的仿拟与顶针格连缀(Anadiplosis)。 ②日产汽车如公爵(Duke)、阳光(Sunny)、蓝鸟(BlueBird)轿车一直是中国市场倍受欢迎的车型。广告词“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在此运用了仿拟与序换格(reverse)。 ③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向美国开拓市场的广告词“Notallcarsarecreated
equal.”(生产的汽车不都是一样的)。它仿拟了“Notallthatglittersisgold”(闪光的不都是金子)与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Allmenarecreatedequal.”(人生来是平等的)。 ④2000年德国奔驰SL500型投放美国市场的广告语是“Whoeversaidit’sbettertogivethantoreceivewasobviouslyneveronthereceivingendofaMercedes-BenzSL500.Sleek.Sophisticated.Powerful.Whatmorecouldyouhopeforthisseason?TheSL500.”“It’sbettertogivethantoreceive”(施舍比索取要强)。奔驰把上面的谚语改为“ItwillneverbebettertogivethantoreceivingonwhenyoureceivetheSL500.”(当你收到SL500型奔驰车,再也不会这么认为了)。 ⑤1993年3月美国福特(Ford)汽车公司电视广告语“Qualitybreedssuccess.”(质量造就成功)。这是“Familiaritybreedscontempt.”(熟悉易生鄙视)的仿拟。 ⑥“AllroadsleadtoHolidayInn.”(条条道路通往假日酒店)。这是“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仿拟。 ⑦JaguarXK8型汽车的广告语是“Thereasoneveryonelookstwicebeforecrossingthestreet.”。“Lookstwicebeforecrossingthestreet”,这是“Thinktwicebeforeyouleap.”(三思而行)的仿拟。 在以上广告中,不难看出,广告界的大师们谙熟了各民族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相同认识与民族理念,运用仿拟手法,使产品广告深入人心,成功达到了使国际产品本土化的目的。 2.运用实话实说的平实风格,把普通老百姓眼中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理念,用通俗易懂,上口好记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2000年广告金句排名,其中国际品牌榜上有名的包括: (1)雀巢咖啡“Thetasteisgreat”(味道好极了); (2)戴比尔斯“Adiamondis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3)麦氏咖啡“tastesasgoodasitsmells”(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4)海尔“Sincerityisforever.”(真诚到永远)。详细情况见表1。表1:2000年广告金句排名(摘自《国际广告》2000年第8期) 排名金句(厂家)得票1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322让我们做得更好(飞利浦)21
3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戴比尔斯)184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155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146我们一直在努力(爱多)136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138生活充满激情,诺基亚8210(诺基亚)119晶晶亮,透心凉(雪碧)910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810真诚到永远(海尔)8 四、汉英谚语内隐语言特征与深层文化的对比 本文所指的汉英谚语的内隐语言特征是:汉英语言认知结构(cognitivestructure)上的差别(刘爱真,2000)和汉英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刘爱真,2001)。深层文化是指: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胡文仲、高一虹,1997)。汉英语言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差别的内隐特征和不同价值观的深层文化特征,与各民族的文字发展是分不开的。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体现了形象思维的特征。这与汉字的起源和特征分不开。汉字起源于图画,甲骨文就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外形有三大特征:意符、音符和记号,人们认知过程是形——音——义的联系。这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在汉语成语上有体现,如“得意忘形”,“望文生义”“秀才不认字,只会读偏旁”。姜广辉(1991)提到,在中国文字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从《诗经》首篇“关关雎鸡,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纷,《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儒学的《六经》都是用形象比喻讲道理的,其中《周易》则是集中讲用形象类比思维方法的。(注14) 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则体现了抽象思维的特征,这与英语拼音文字特征有关。它以音素为语言的原子,从音素扩大为音节,从音节扩大为语素。它形成了由局部到整体的语言系统。由于声音不同于图画,不能够形象化(象声词除外),其词义本身与字型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拼音文字必须用一套抽象概念,通过推理,产生联想,组成画面,才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2.综合思维与逻辑思维
汉语体现了综合思维的特征,综合思维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综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综合起来。而英语则体现逻辑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多个组成成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认为“汉语是上下文制约程度最高的语音,一句话的意思靠上下文的意思才能确定。而英语是上下文制约程度最低的语言,即大多数信息被包含于明确的诸如字词这样的代码中”。(注15)心理学家曹日昌指出“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注16)例如,在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就开始了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狄奥尼西奥斯·斯拉克斯约在公元前100年就著有《语法术》,该书被奉为准则约千余年,对现代语法仍存在巨大的影响。而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的《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立的学科。这大大晚于希腊文化体系的语法研究. 3.对立中的统一与统一中的对立 综合思维——逻辑思维的差别与各民族的历史、哲学、传统文化分不开的。中国古典哲学的辨证法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相互渗透,即对立中的统一,以及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体。经典《易经》用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和谐。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在价值观上,虽然中国古代是私有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简意赅,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的思维,集体主义与权力的价值观。西方哲学的辨证法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辨证法有相似之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e)也认为世界是对立中的和谐(thetheoryoftheminglingofoppositesandbelievedthatitwasthestrifebetweentheoppositesthatproducedharmony)。但是,欧洲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犹如黑夜中的启明星;17世纪牛顿等科学家揭示宇宙之奥秘,培根倡导的观察、推理的科研治学的归纳法犹如铁一般的事实;18世纪文化启蒙运动,席卷西方世界,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在这几个世纪之内,“世界是统一中的对立”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人平等”“民权、民享”之理念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毫无疑问,这与霍夫斯太德衡量各种文化价值观体系差异的理论,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的结论是相一致,即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两个方面。(注17)汉语谚语“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与英语谚语“Asqueakywheelgetstheoil.”(吱吱响的车轮得到油)大相径庭也就不足为怪。 但是,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共性大于个性。原因之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也是共性大于个性。在汉英语言表象特征与表层文化对比章节中论述的谚语例子可见一斑;原因之二是中国儒学文化典籍的《论语》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典籍《圣经》源于同一时代,许多人生哲理相同,英雄所见略同。它们是东西方文化的奠基石,现在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东西方民族的言行举止的道德规范。例如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hatIdonotwantotherstodotome,Ihavenodesiretodotoothers.)=“Doasyouwouldbedoneonly.”(己所欲,施于人)? ②“天地之间,人为贵”(Underthesky,thehumanbeingvaluesmostontheearth);“Allmenarecreatedequal.”
(人人平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Nobodyisperfect.);=“Toerrishuman.”;“近朱者赤,近墨者黑”(Hethattouchethpitchshallbedefiled.);=“Thinkwiththewise,buttalkwiththevulgar.”/Whokeepscompanywiththewolfwilllearnhowtohowl.(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匹夫不可夺志也”=“Amanmayleadahorsetothewaterbuthecannotmakehimdrink.” 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Thatfriendsshouldcometoonefromafar,isthisnotafteralldelightful); ④“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Agentlemanconvertsthereputationofbeingslowinwordsbutpromptindeed.);“刚、毅、本、讷近仁”(Imperturbable,resolute,tree-like,slowtospeak-suchaoneisneartoGoodness.);=“Astilltonguemakesawisehead.”(智者寡言);“Brevityisthesoulofwit.”(言简意赅是智慧之心);“Silenceisgolden”(沉默是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Awordspokenisgoneforever.);“一言九鼎”=“One’swordcarriesweightofninetripods.”;“一诺千金”=“Eachwordworthathousandpiecesofgold.”;“先行其言而后从之”(Hewhodoesnotpreachwhathepractisestillhehaspractisedwhathepreaches.)=Betrueinwordandresoluteindeed.(言必行,行必果)。 在跨文化交际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Knowtheenemyandknowyourself;inahundredbattles,youwillneverbedefeated.)、“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Tosubduetheenemywithoutfightingisthesupremeexcellence)。上述跨国公司,在外国土地上成功地推销产品,这与广告大师们使用汉英谚语内隐语言特征与熟悉全球及本土传统文化,并使用拟代手法,珠联璧合的结晶。许多知名品牌的广告成功之处在于掌握了“天地之间,人为贵”的理念。 厂家广告句 IBM“四海之内为一家” 诺基亚(Nokia)“以科技为本”、“以人为本”、“Connectingpeople”(连接人类)、“Nokiabroadbanddeliverstheworld.”(诺基亚宽带传送世界) 麦当劳(Mcdonald)“你现在应该休息了”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Reachoutandtouchessomeone.”(延伸与接触) 百事可乐(PEPSI)“TheChoiceofANewGeneration”(新一代的选择)
耐克(Nike)“Justdoit”(只管去做吧) 可口可乐(Coca-Cola)“Toplayrefreshed”(清凉一刻) 五、结论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谚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通过汉英谚语的学习,可以掌握习语的来源、了解历史典故、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发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在语音、句法、语意上等表象特征的分类、举例与分析,了解中西方在物质文化与社会制度等文化上的表层异同。通过对汉英谚语在文字起源与特点、人们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上的内隐语言特征的分析,了解中西方深层文化在价值观取向上的差异及其根源。 当今脍炙人口的广告语,集韵律、形象、寓意三者为一体,是语言与文化的交融,品牌与效益的合金,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通过汉英谚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印象,熟知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尝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正如R.Kipling所说: "AllpeoplelikeusareWeAndeveryoneelseisTheyButonceyoucrossovertheseaYouwillendbylookingonmeAsonlyasortofThey.” 汉英谚语与中西方文化(转贴)[2] 4.语言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各民族谚语的形成都有着古老和悠久的历史,所以它带有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等特点 例如,中国的这类谚语有: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headsbetterthanone.) 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isintheeyeofthebeholder.)
说曹操,曹操到(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liketheEightImmortalscrossingthesea,eachshowinghisorherspecialprowess–peopledoingthesamejob,buteachinhisownspecialway,andeachdoingitwell)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SimaZhao’sillintentisknowntoall,thevillain’sdesignisobvious) 谢天谢地(ThankGoodness)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Youcanleadthehorsetothewater,butyoumaynotmakehimdrinkit.) 杞人忧天(Qiwasafraidoftheskyfalling,toentertaingroundlessfearorunnessaryworries)=bemorefrightenedorscaredthanhurt 世外桃源(英文中相关的表达方法有三种。分别是①Arcadia,来自于古希腊的一个山区,这里的居民过着团圆、牧歌似的淳朴生活。英国诗人锡德尼Sidney用其作为田园传奇故事《阿卡迪亚》Arcadia的书名。从此在英语中流传开来,成为“世外桃源”。②Utopia,《乌托邦》是1516年英国政治家、作家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所创。Utopia源于希腊语outopos。其中ou=not,no,即“子虚乌有之地”。③Shangri-La,香格里拉表示理想王国。源于英国作家詹姆士·希尔顿JamesHilton于1933年所著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Horizon)。 It’sGreektome.(一窍不通) BeinRome,do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 carrycoalstoNewcastle(背石头上山) aHerculeantask(艰难的任务,源于古希腊罗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 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源于古希腊罗马史诗《伊利亚特》Illiad) 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源于古希腊神话) aSherlockHolmes(指有非凡本领的侦察或敏捷、精明的人,源于阿瑟·柯南道尔著名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SherlockHolmes的主人公) anUncleTom(指情愿忍辱负重、不敢反抗的人,源于美国作家哈利特·斯托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Tom’sCabin中的主人公) acatch-22situation(指不可摆脱的困境,源于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写的《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
aShylock(指贪婪、残忍、不择手段的守财奴,源于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MerchantofVenice中的人物) aCleopatra(指绝代佳人,源于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和克蒌巴特拉》AnthongCleopatra)谚语在各领域都得以广泛应用,更因为其具有词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等特点,而受到现代广告大师的青睐。 1.应用语音修辞特点: (1)押头韵(Alliteration)Oneman’sdisasterisanotherman’sdelight.TheSaleisnowon.(一个人的痛苦,是另一个人的快乐——大减价登场) (2)押尾韵(Consonance)Dosomethingfornothingandyou’llgeteverything.(AmericanRedCross)(不求回报地付出,你就会得到一切——美国红十字会);晶晶亮,透心凉-----雪碧 (3)对仗(Parallelism)Abusinessinmillions,aprofitinpennies.(百万买卖,毫厘利润)Tide’sIn.Dirt’sOut.(汰渍放进去,污垢洗出来——汰渍洗衣粉) (4)反复(Repetition)OnlyBrotherYourVeryOwnBrother.(值得信赖,唯有兄弟——兄弟牌运动用品) (5)仿拟(Parody): ①日本丰田车在中国投放的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前一句是中国谚语,后一句在产品介绍中运用了修辞中的仿拟与顶针格连缀(Anadiplosis)。 ②日产汽车如公爵(Duke)、阳光(Sunny)、蓝鸟(BlueBird)轿车一直是中国市场倍受欢迎的车型。广告词“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在此运用了仿拟与序换格(reverse)。 ③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向美国开拓市场的广告词“Notallcarsarecreatedequal.”(生产的汽车不都是一样的)。它仿拟了“Notallthatglittersisgold”(闪光的不都是金子)与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Allmenarecreatedequal.”(人生来是平等的)。 ④2000年德国奔驰SL500型投放美国市场的广告语是“Whoeversaidit’sbettertogivethantoreceivewasobviouslyneveronthereceivingendofaMercedes-BenzSL500.Sleek.Sophisticated.Powerful.Whatmorecouldyouhopeforthisseason?TheSL500.”“It’sbettertogivethantoreceive”(施舍比索取要强)。奔驰把上面的谚语改为“ItwillneverbebettertogivethantoreceivingonwhenyoureceivetheSL500.”(当你收到SL500型奔驰车,再也不会这么认为了)。 ⑤1993年3月美国福特(Ford)汽车公司电视广告语“Qualitybreeds
success.”(质量造就成功)。这是“Familiaritybreedscontempt.”(熟悉易生鄙视)的仿拟。 ⑥“AllroadsleadtoHolidayInn.”(条条道路通往假日酒店)。这是“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仿拟。 ⑦JaguarXK8型汽车的广告语是“Thereasoneveryonelookstwicebeforecrossingthestreet.”。“Lookstwicebeforecrossingthestreet”,这是“Thinktwicebeforeyouleap.”(三思而行)的仿拟。 在以上广告中,不难看出,广告界的大师们谙熟了各民族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相同认识与民族理念,运用仿拟手法,使产品广告深入人心,成功达到了使国际产品本土化的目的。 2.运用实话实说的平实风格,把普通老百姓眼中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理念,用通俗易懂,上口好记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2000年广告金句排名,其中国际品牌榜上有名的包括: (1)雀巢咖啡“Thetasteisgreat”(味道好极了); (2)戴比尔斯“Adiamondis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3)麦氏咖啡“tastesasgoodasitsmells”(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4)海尔“Sincerityisforever.”(真诚到永远)。详细情况见表1。表1:2000年广告金句排名(摘自《国际广告》2000年第8期) 排名金句(厂家)得票1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322让我们做得更好(飞利浦)213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戴比尔斯)184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155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146我们一直在努力(爱多)136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138生活充满激情,诺基亚8210(诺基亚)119晶晶亮,透心凉(雪碧)910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810真诚到永远(海尔)8 四、汉英谚语内隐语言特征与深层文化的对比 本文所指的汉英谚语的内隐语言特征是:汉英语言认知结构(cognitivestructure)上的差别(刘爱真,2000)和汉英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刘爱真,2001)。深层文化是指: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胡文仲、高一虹,1997)。汉英语言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差别的内隐特征和不同价值观的深层文化特征,与各民族的文字发展是分不开的。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体现了形象思维的特征。这与汉字的起源和特征分不开。汉字起源于图画,甲骨文就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外形有三大特征:意符、音符和记号,人们认知过程是形——音——义的联系。这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在汉语成语上有体现,如“得意忘形”,“望文生义”“秀才不认字,只会读偏旁”。姜广辉(1991)提到,在中国文字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从《诗经》首篇“关关雎鸡,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纷,《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儒学的《六经》都是用形象比喻讲道理的,其中《周易》则是集中讲用形象类比思维方法的。(注14) 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则体现了抽象思维的特征,这与英语拼音文字特征有关。它以音素为语言的原子,从音素扩大为音节,从音节扩大为语素。它形成了由局部到整体的语言系统。由于声音不同于图画,不能够形象化(象声词除外),其词义本身与字型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拼音文字必须用一套抽象概念,通过推理,产生联想,组成画面,才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2.综合思维与逻辑思维 汉语体现了综合思维的特征,综合思维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综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综合起来。而英语则体现逻辑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多个组成成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认为“汉语是上下文制约程度最高的语音,一句话的意思靠上下文的意思才能确定。而英语是上下文制约程度最低的语言,即大多数信息被包含于明确的诸如字词这样的代码中”。(注15)心理学家曹日昌指出“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注16)例如,在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就开始了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狄奥尼西奥斯·斯拉克斯约在公元前100年就著有《语法术》,该书被奉为准则约千余年,对现代语法仍存在巨大的影响。而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的《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立的学科。这大大晚于希腊文化体系的语法研究. 3.对立中的统一与统一中的对立 综合思维——逻辑思维的差别与各民族的历史、哲学、传统文化分不开的。中国古典哲学的辨证法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相互渗透,即对立中的统一,以及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体。经典《易经》用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和谐。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在价值观上,虽然中国古代是私有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简意赅,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的思维,集体主义与权力的价值观。西方哲学的辨证法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辨证法有相似之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e)也认为世界是对立中的和谐(thetheoryoftheminglingofoppositesandbelievedthatitwasthestrifebetweentheoppositesthatproducedharmony)。但是,欧洲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犹如黑夜中的启明星;17世纪牛顿等科学家揭示宇宙之奥秘,培根倡导的观察、推理的科研治学的归纳法犹如铁一般的事实;18世纪文化启蒙运动,席卷西方世界,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在这几个世纪之内,“世界是统一中的对立”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人平等”“民权、民享”之理念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毫无疑问,这与霍夫斯太德衡量各种文化价值观体系差异的理论,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的结论是相一致,即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两个方面。(注17)汉语谚语“枪打出头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与英语谚语“Asqueakywheelgetstheoil.”(吱吱响的车轮得到油)大相径庭也就不足为怪。 但是,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共性大于个性。原因之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也是共性大于个性。在汉英语言表象特征与表层文化对比章节中论述的谚语例子可见一斑;原因之二是中国儒学文化典籍的《论语》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典籍《圣经》源于同一时代,许多人生哲理相同,英雄所见略同。它们是东西方文化的奠基石,现在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东西方民族的言行举止的道德规范。例如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hatIdonotwantotherstodotome,Ihavenodesiretodotoothers.)=“Doasyouwouldbedoneonly.”(己所欲,施于人)? ②“天地之间,人为贵”(Underthesky,thehumanbeingvaluesmostontheearth);“Allmenarecreatedequal.”(人人平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Nobodyisperfect.);=“Toerrishuman.”;“近朱者赤,近墨者黑”(Hethattouchethpitchshallbedefiled.);=“Thinkwiththewise,buttalkwiththevulgar.”/Whokeepscompanywiththewolfwilllearnhowtohowl.(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匹夫不可夺志也”=“Amanmayleadahorsetothewaterbuthecannotmakehimdrink.” 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Thatfriendsshouldcometoonefromafar,isthisnotafteralldelightful); ④“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Agentlemanconvertsthereputationofbeingslowinwordsbutpromptindeed.);“刚、毅、本、讷近仁”(Imperturbable,resolute,tree-like,slowtospeak-suchaoneisneartoGoodness.);=“Astilltonguemakesawisehead.”(智者寡言);“Brevityisthesoulofwit.”(言简意赅是智慧之心);“Silenceisgolden”(沉默是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Awordspokenisgoneforever.);“一言九鼎”=“One’swordcarriesweightofninetripods.”;“一诺千金”=“Eachwordworthathousandpiecesofgold.”;“先行其言而后从之”(Hewhodoesnotpreachwhathepractisestillhehaspractisedwhathepreaches.)=Betrueinwordandresoluteindeed.(言必行,行必果)。 在跨文化交际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Knowtheenemyandknowyourself;inahundredbattles,youwillneverbedefeated.)、“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Tosubduetheenemywithoutfightingisthesupremeexcellence)。上述跨国公司,在外国土地上成功地推销产品,这与广告大师们使用汉英谚语内隐语言特征与熟悉全球及本土传统文化,并使用拟代手法,珠联璧合的结晶。许多知名品牌的广告成功之处在于掌握了“天地之间,人为贵”的理念。 厂家广告句 IBM“四海之内为一家” 诺基亚(Nokia)“以科技为本”、“以人为本”、“Connectingpeople”(连接人类)、“Nokiabroadbanddeliverstheworld.”(诺基亚宽带传送世界) 麦当劳(Mcdonald)“你现在应该休息了”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Reachoutandtouchessomeone.”(延伸与接触) 百事可乐(PEPSI)“TheChoiceofANewGeneration”(新一代的选择) 耐克(Nike)“Justdoit”(只管去做吧) 可口可乐(Coca-Cola)“Toplayrefreshed”(清凉一刻) 五、结论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谚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通过汉英谚语的学习,可以掌握习语的来源、了解历史典故、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发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在语音、句法、语意上等表象特征的分类、举例与分析,了解中西方在物质文化与社会制度等文化上的表层异同。通过对汉英谚语在文字起源与特点、人们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上的内隐语言特征的分析,了解中西方深层文化在价值观取向上的差异及其根源。 当今脍炙人口的广告语,集韵律、形象、寓意三者为一体,是语言与文化的交融,品牌与效益的合金,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通过汉英谚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印象,熟知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尝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正如R.Kipling所说: "AllpeoplelikeusareWeAndeveryoneelseisTheyButonceyoucrossovertheseaYouwillendbylookingonmeAsonlyasortofTh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