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英谚语及其翻译 12页

  • 41.50 KB
  • 2022-06-16 14:13:01 发布

略论中英谚语及其翻译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略论中英谚语及其翻译整理:未知推荐:adminTag:浏览:52次一、引言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群众经验的提炼。他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火花。英汉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汉两国的语言文化。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总结了人类千百年来的社会经验,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二、谚语的特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尽管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英汉谚语有着一些相同的语言特征。它们都是简明、简单、生动的语言,它们都借助象征性的形象,大部分的谚语都有相当整齐的结构和和谐的押韵。谚语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口语性谚语大多来自民间, 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从他们熟悉的环境或事物中渐渐发现一些规律,习得了一些问题的原因所在,通过日积月累,便产生了谚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发现这些谚语在其他方面也适用,他们就把这些谚语应用到情景相似的场合中,而这些谚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所以,谚语都带有浓厚的口语性。例如:瞎猫碰到死耗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Astitchintimesavesnine.(小洞不补,大洞吃苦)Abirdinthehandisworthtwointheb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二)民族性谚语来源于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能逼真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谚语。同一思想内容的谚语,不同民族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有不同的说法。中英谚语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经济环境和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故此,中英谚语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三个臭皮匠, 顶过一个诸葛亮。情人眼里出西施。Romeisnotbuiltina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ThedangerpastandGodforgotten.(过河拆桥)  从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前面两句谚语都是汉语的佳句,虽然在英语中也能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谚语,但是“诸葛亮”“西施”这样的词都是汉语语言文化色彩浓厚的词。如果只将其按字面翻译,那外国人是不能理解的。同样,后两个句子中的“Rome”“God”也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对不了解英语国家的特定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很难以理解其内涵的。(三)艺术性古人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求语言的艺术性。中英谚语广泛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来表情达意。1.比喻英汉谚语中有很多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汉语谚语:陈酒味醇,老友情深。英语谚语: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上面例子中,第一个例子把老朋友之间的友谊比喻成像陈酒的味道那样醇, 那样浓。第二个例子是把“Livingwithoutanaim”(生活没有目的)比喻成“sailingwithoutacompass”(航海没有罗盘)那样茫然,没有目的。2.反义对比英汉谚语中大量使用反义词来反映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矛盾或是对立的现象。如:英语谚语:1)Littlepitchershavebigears.(人小耳朵灵)2)Beswifttohear,slowtospeak.(敏于听,而纳于言)3)Ifyouwishforpeace,bepreparedforwar.(欲求和平,必先备战)汉语谚语:1)雷声大,雨点小。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对偶:汉语谚语: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英语谚语:Godsendsmeatandthedevilsendscook.(上帝送来肉,魔鬼送来厨子。)在第一个例子中是“人”与“佛”对偶,“衣装”与“金装”对偶; 而第二个例子中“God”与“devil”对偶,“meat”与“cook”对偶。4.押韵(1)押头韵不吃苦,无收获(Nopains,nogains.)(2)押尾韵实事求是(Callaspadeaspade.)Earlytobedandearlytorise,makesamanhealthy,wealthy,andwise.(早睡早起,聪明健康有财富)5.重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atooth.)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amansows,soheheaps.)除了使用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外,擅于运用规范的句法结构也是谚语的艺术性特征之一。使用规范的句法结构往往使谚语更容易记忆。(1)主谓关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Twodogsforabone,andthethirdrunsawaywithit.)(2)缺主语说曹操,曹操到(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 )(3)省略动词一寸光阴,一寸金(Timeisgold.)眼不见,心不烦(Outofsight,outofmind.)(4)并列关系来得容易,去得快(Easycome,easygo.)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Inatoneearandoutattheother.)(5)转折口蜜腹剑(honey-mouthedanddagger-hearted.)欲速则不达(Morehaste,lessspeed.)(6)因果关系酒后吐真言(Winein,witout.)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Youcannotmakeanomeletwithoutbreakingeggs.)三、谚语的翻译方法大部分谚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意在言外,有的有多层意思,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它的意义。王左良先生说过:“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译者在翻译谚语时,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 还要准确地阐述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尽可能地保证原文与译文等效或等值,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一)直译法直译法就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以及形象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等。英汉虽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英汉互译时可采用直译法。如:sourgrapes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译时就直译为“酸葡萄”;英语的togointothered被直译为“出现赤字”;tobreaktherecord译为“打破记录”;tobeonthethinice译为“如履薄冰”;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译为“趁热打铁”;atoothforatooth译为“以牙还牙”;first-handmaterial译为“第一手材料”等。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词以及谚语是从汉语翻译引进过去的,例如:tositonthemountainandwatchthetigerfight“坐山观虎斗”;topouroilontheflame“火上浇油”等等。(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翻译者受文化差异的局限,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应采用意译的方法。汉英民族属于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思想表达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出现不一致。如都采用直译法,就不能把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准确地反映出来。从而引起读者的误解,导致翻译失败。此时应根据原词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原始意义进行翻译,即采用意译法。例如:aseasyaspie“易如反掌”;bewiseaftertheevent“事后诸葛亮”;Eachhasitsownmerits.“各有千秋”。(三)音译兼加注法添加解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形义并用、简洁而直接的变通方式。例如在汉语中有许多概念化的人名,由于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不妨采用人名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处理。如“班门弄斧”译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LuBanthemaster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鲁班在中国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但英语读者却不一定知道。在中国鲁班是木匠的鼻祖, 加了注释性文字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四)代换法英汉语言中有些词的形象意义不同,但其文化内涵及交际意义是一样的或相近的。为了不使译文较之原作逊色,译者在翻译时常常使用代换法来克服这些障碍。例如在文学语言中,形象比喻比比皆是,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体。在翻译时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运用替换原喻体的方法,做到形不似而神似,殊途而同归。下面仅以带动物喻体的英语谚语与汉语翻译作一比较。指(狮)为(虎):alionintheway译为“拦路虎”;beardthelion译为“虎口拔牙”;asmajesticasalion译为“虎虎生威。”指(鹅)为(鸡):killthegoosethatlaysgoldeneggs译为“杀鸡取卵。”指(鸭)为(鱼):likeaducktowater译为“如鱼得水。”指(虎)为(龙):the“fourtigers”ofAsia译为“亚洲四小龙。”指(猫)为(蚁):likeacatonhotbricks 译为“热锅上的蚂蚁。”指(鼠)为(鸡):likeadrownedrat译为“像只落汤鸡。”指(羊)为(马):blacksheep译为“害群之马。”指(鸡、鸽、兔)为(鼠):chicken-hearted,pigeon-hearted和asscaredasarabbit均可译为“胆小如鼠。”由此可见,一般谚语都具有比喻意义,并能让人产生联想,但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各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对同一概念,英汉用不同的动物作比喻,而对同一动物,英汉民族又有着不同的联想。又如,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壮大。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mushroom”(像蘑菇一样)。原因是英国不出产竹子,连bamboo也是舶来品,当然不可能用竹笋作为喻体了。另外,汉语中的“画蛇添足”与“paintthelily”在表达“多此一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蛇本无足,添足反而不能成其为蛇。而在西方人心目中“lily”(百合花)是洁白的象征,所以为百合花涂脂抹粉自然被认为是多此一举、徒劳无功之事。由此可见,英汉两种语言有一部分习语可以互相借用、替代。AllworkandnoplaymakeJackadullboy. 中庸之道。(中国人讲究凡事适中,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之一。)Itisnousecryingoverspiltmilk.生米煮成熟饭;木已成舟。(牛奶为西餐的象征,转换成汉语时应变成米饭,符合汉民族的饮食习惯。)Theearlybirdcatchestheworm.捷足先登。(这里把鸟替换了。)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出头日,万物都有兴旺期。狗为西方文化中的宠物,出现频率极高。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褒义,其中既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topdog(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也有Youarealuckydog(你真幸运)的由衷赞叹;更有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宁为鸡头,勿为牛后)的警示格言。而在中国人心目中,狗却是个卑微的动物,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我国著名文人鲁迅就曾经号召人们要“痛打落水狗”。由此可见, 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谚语历史久远,或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宗教典籍,或来源于文学作品,汇集了大众的智慧,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英汉谚语的形成反映了各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与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运用适合的翻译方法把原文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参 考 文 献[1] 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 陈文伯.中华谚语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3] 邢志远.常用英语谚语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 丁军.实用英语翻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