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25 KB
  • 2022-06-16 14:13:20 发布

浅析温州谚语的基本特征【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浅析温州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口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许多谚语经过人们的不断流传、锤炼、加工和创新,如同艺术殿堂中的颗颗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温州民间谚语也是温州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一要研究谚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谚语的定义。从古至今,对谚语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人杜文澜就已对谚语的定义做了搜集和罗列,其著作《古谣谚》一百卷辑录前人关于谣谚的解释不下百种,其中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种:“谚,俗语也”。(陆德明《左传·隐公十一年》释文)“谚,传言也,从言,彦声”。(许慎《说文解字》)“谚,直语也”。(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以上三种解释,各有各的可取之处,但都有片面性。相对而言,颜师古《汉书·五行志》注释中对“谚”下的定义比较全面:“谚,俗所传言也”。这里指出谚语的第一特点是“俗”,二是“传”。既然能“传”,当然是比较固定的语句。近现代对谚语的界定也层出不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谚语的定义符合谚语的特点,它说“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辞海》对谚语做的解释是:“谚语,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杜峻晓、王锡义先生在《谚语简论》里反驳了“谚语就是俗语”的观点,但也肯定了这一定义能够反映谚语口头流传的特点,而他们对谚语的定义为:“谚语就是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极其凝练,富有哲理,反映了一定实践经验的较为固定的语句。”在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方言与俗语研究》一书中,温端政先生也提及谚语的界说问题。他从语言运用的实际出发,将经验与认识统一起来,给谚语下了一个宽严适当的定义:“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谚语,大体上相当于俗语,包括歇后语和惯用语在内;狭义的谚语,相对于歇后语和惯用语,是以传授知识(包括经验)为目的的一种俗语。” 二谚语在民间的流传方式是口头语言,至少主要是口头语言,因此它具有一般口头语言的特征。一般说来,口头语言用词平易,句子较短,结构比较简单,可以利用句子的音律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的语调和重复、颠倒、补说等来起表示感情的作用,具有即时性和讲求效率的特点。作为产生于口头语言这一语言母体的谚语,从它产生之始就必然地带有这些特点。而在谚语的传承过程中,为了便于记忆和传达,广大人民群众又对它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加工、提炼和浓缩,从而使它更为准确、简明和精练。而这一特点的实现是靠有效地使用各种修辞技巧达到的,这样就使谚语具有了极为突出的修辞美。2003年王勇卫发表论文,他是这样阐述其对谚语修辞美的理解的:“谚语突出的修辞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谚语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简洁美……二是谚语具有清新晓畅、朴实典雅的风格美……三是谚语具有结构精当、句式对称的构造美……四是谚语具有音调和谐、节奏铿锵的韵律美……五是谚语具有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手法美……六是谚语具有含蓄隐约、诙谐幽默的情趣美……”1989年段友文在其论文《民间谚语的美学思考》一文中也提出民谚的独特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它的诗意美,他认为“精炼含蓄是民间谚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高尔基所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音韵和谐,对称整齐是谚语的又一特色”,“谚语的语言风格朴实明快,大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的活脱脱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着朴素之美,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朱安群在《谚语概论》中提及谚语“形式精悍,语句警辟,意味隽永,易记易背”。总的来说,谚语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短小精悍而又语句精辟;第二,朴实典雅而又音韵和谐;第三,含蓄隐约而又富有哲理。而为了更好地突出谚语的特点,必然离不开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赋比兴的运用。“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喻是语言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式,它能使词语准确贴切,鲜明生动,能够把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在谚语中,它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者把人当成物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此外还有对偶、警策、拈连、回环、借代、夸张、双关、顶真等修辞格。三温州方言的研究历史悠久。“真正记录温州方言的应以宋末戴侗的《六书故》为早。” 温州方言的文献及调查记录颇多,这得益于前人的不懈努力。根据查找的资料,可以看出前人大多致力于温州方言的词汇、语法、音韵方面的研究。在词汇方面,有研究温州方言形容词的特点的,如傅佐之1962年就在《中国语文》第三期发表了一篇名为《温州方言的形容词重叠》等,有研究温州方言的量词、指代词、“儿”尾、动态结尾助词的,如杨乾明于1988年在《吴语论丛》上发表的潘悟云的《温州方言量词》、潘悟云于1989年发表的《温州方言的指代词》等;在语法方面的论文有《温州话音档》、游汝杰的《温州方言的语法特点及其历史渊源》等;在音韵方面的论文有张琨的《温州方言的音韵历史》等。这是目前对温州方言主要挖掘的部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意义。温州谚语方面,前人也做了一定的努力,开展大量的搜集工作,并整理成册。世代流传于温州的民间俗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思想意识,语句上也反映了温州话的特点。随时闾巷俚俗,然其描摹之深刻,趣味之浓郁,字句之通俗,或寓劝惩,或杂诙谐,确是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据《温州方言志》所载,关于温州谚语的资料有《温州谚语》、《温州农谚选》(1958年3月油印)、《温州气象谚语》(1960年1月油印)、《温州谚语资料》(1962年4月油印)、《温州方言俗谚资料》(1980)、《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温州市歌谣谚语卷》(1990)等。由于这些资料出版时间较为早,大部分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以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此外,现有的资料只是对谚语的整理,并未对其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究。而本论文就试图通过对温州谚语艺术风格的浅析为温州方言的探索贡献绵薄之力。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温州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即主要为温州谚语的句式结构、韵律修辞、语言风格等艺术特征。主要问题:1、研究温州民间谚语的句式结构;2、研究温州民间谚语的韵律修辞;3、研究温州民间谚语的语言风格。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1.查找资料,搜集温州民间谚语;2.查阅有关谚语的著作,积累知识;3.仔细研究搜集到的温州民间谚语,进行分类总结;4.撰写论文,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之下修改论文。 四、参考文献1.沈克成、沈迦.温州话之温州话文化研究.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2.沈克成、沈迦.温州话之温州话特征词汇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3.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北京:中华书局,20084.沈克成、沈迦.温州话之温州话词语考释.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5.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6.颜逸明.浙南瓯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温州民间谚语研究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口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许多谚语经过人们的不断流传、锤炼、加工和创新,如同艺术殿堂中的颗颗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温州民间谚语也是温州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一要研究谚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谚语的定义。从古至今,对谚语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人杜文澜就已对谚语的定义做了搜集和罗列,其著作《古谣谚》一百卷辑录前人关于谣谚的解释不下百种,其中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种:“谚,俗语也”。(陆德明《左传·隐公十一年》释文)杜文澜.古谣谚.北京:中华书局,1958.1053“谚,传言也,从言,彦声”。(许慎《说文解字》)杜文澜.古谣谚.北京:中华书局,1958.1055“谚,直语也”。(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杜文澜.古谣谚.北京:中华书局,1958.1069-1070以上三种解释,各有各的可取之处,但都有片面性。相对而言,颜师古《汉书·五行志》注释中对“谚”下的定义比较全面:“谚,俗所传言也”。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hsyz/034.htm这里指出谚语的第一特点是“俗”,二是“传”。既然能“传”,当然是比较固定的语句。近现代对谚语的界定也层出不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谚语的定义符合谚语的特点,它说“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53《辞海》对谚语做的解释是:“谚语,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杜峻晓、王锡义先生在《谚语简论》里反驳了“谚语就是俗语”的观点,但也肯定了这一定义能够反映谚语口头流传的特点,而他们对谚语的定义为:“谚语就是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极其凝练,富有哲理,反映了一定实践经验的较为固定的语句。”杜峻晓,王锡义.谚语简论.山西师院学报.1981(2)在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方言与俗语研究》一书中,温端政先生也提及谚语的界说问题。他从语言运用的实际出发,将经验与认识统一起来,给谚语下了一个宽严适当的定义:“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谚语,大体上相当于俗语,包括歇后语和惯用语在内;狭义的谚语,相对于歇后语和惯用语,是以传授知识(包括经验)为目的的一种俗语。”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56二 谚语在民间的流传方式是口头语言,至少主要是口头语言,因此它具有一般口头语言的特征。一般说来,口头语言用词平易,句子较短,结构比较简单,可以利用句子的音律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的语调和重复、颠倒、补说等来起表示感情的作用,具有即时性和讲求效率的特点。叶蜚生,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67-168作为产生于口头语言这一语言母体的谚语,从它产生之始就必然地带有这些特点。而在谚语的传承过程中,为了便于记忆和传达,广大人民群众又对它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加工、提炼和浓缩,从而使它更为准确、简明和精练。而这一特点的实现是靠有效地使用各种修辞技巧达到的,这样就使谚语具有了极为突出的修辞美。2003年王勇卫发表论文,他是这样阐述其对谚语修辞美的理解的:“谚语突出的修辞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谚语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简洁美……二是谚语具有清新晓畅、朴实典雅的风格美……三是谚语具有结构精当、句式对称的构造美……四是谚语具有音调和谐、节奏铿锵的韵律美……五是谚语具有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手法美……六是谚语具有含蓄隐约、诙谐幽默的情趣美……”王勇卫.谚语——一种民间审美文化的特殊形态.集美大学学报.2003(3)1989年段友文在其论文《民间谚语的美学思考》一文中也提出民谚的独特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它的诗意美,他认为“精炼含蓄是民间谚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段友文.民间谚语的美学思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2)正如高尔基所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苏联口头文学概论.东方书店,1954.68“音韵和谐,对称整齐是谚语的又一特色”,段友文.民间谚语的美学思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2)“谚语的语言风格朴实明快,大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的活脱脱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着朴素之美,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段友文.民间谚语的美学思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2)朱安群在《谚语概论》中提及谚语“形式精悍,语句警辟,意味隽永,易记易背”。朱安群.谚语概论.江西师院学报.1979(1)总的来说,谚语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短小精悍而又语句精辟;第二,朴实典雅而又音韵和谐;第三,含蓄隐约而又富有哲理。而为了更好地突出谚语的特点,必然离不开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赋比兴的运用。“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注.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注.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注.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2比喻是语言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式,它能使词语准确贴切,鲜明生动,能够把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在谚语中,它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张航.谚语的修辞特征.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0-241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者把人当成物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6此外还有对偶、警策、拈连、回环、借代、夸张、双关、顶真等修辞格。三温州方言的研究历史悠久。“真正记录温州方言的应以宋末戴侗的《六书故》为早。”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北京:中华书局,2008.28 温州方言的文献及调查记录颇多,这得益于前人的不懈努力。根据查找的资料,可以看出前人大多致力于温州方言的词汇、语法、音韵方面的研究。在词汇方面,有研究温州方言形容词的特点的,如傅佐之1962年就在《中国语文》第三期发表了一篇名为《温州方言的形容词重叠》等,有研究温州方言的量词、指代词、“儿”尾、动态结尾助词的,如杨乾明于1988年在《吴语论丛》上发表的潘悟云的《温州方言量词》、潘悟云于1989年发表的《温州方言的指代词》等;在语法方面的论文有《温州话音档》、游汝杰的《温州方言的语法特点及其历史渊源》等;在音韵方面的论文有张琨的《温州方言的音韵历史》等。这是目前对温州方言主要挖掘的部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意义。温州谚语方面,前人也做了一定的努力,开展大量的搜集工作,并整理成册。世代流传于温州的民间俗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思想意识,语句上也反映了温州话的特点。随时闾巷俚俗,然其描摹之深刻,趣味之浓郁,字句之通俗,或寓劝惩,或杂诙谐,确是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沈克成,沈迦.温州话1.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63据《温州方言志》所载,关于温州谚语的资料有《温州谚语》、《温州农谚选》(1958年3月油印)、《温州气象谚语》(1960年1月油印)、《温州谚语资料》(1962年4月油印)、《温州方言俗谚资料》(1980)、《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温州市歌谣谚语卷》(1990)等。由于这些资料出版时间较为早,大部分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以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此外,现有的资料只是对谚语的整理,并未对其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究。而本论文就试图通过对温州谚语艺术风格的浅析为温州方言的探索贡献绵薄之力。注释: 本科毕业论文(20届)浅析温州谚语的基本特征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本文在所搜集的温州谚语的基础上从丰富性、地方性、精练性、形象性、音乐性这五个方面对其基本特征进行粗浅的分析。丰富性主要是指内容的丰富,地方性是通过内容和语言中浓郁的地域色彩体现的,精练性、形象性、音乐性则是从温州谚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入手分析的。[关键词]温州;谚语;基本特征Analyses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WenzhouProverbAbstract:OnthebasisofcollectedWenzhouproverb,thethesisanalysises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Wenzhouproverbfromitsrichness、locality、simplicity、vividnessandmusicality.Richnessmainlyreferstotheabundanceofcontent,stronglocalcolorofthecontentandlanguagepresentslocality,rhetoricaldevicesofWenzhouproverbarethestartingpointsoftheanalyseaboutsimplicity、vividnessandmusicality.Keywords:Whenzhou;proverb;basiccharacteristics 关于谚语的定义,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清人杜文澜就已对谚语的定义做了搜集和罗列,其著作《古谣谚》一百卷辑录前人关于谣谚的解释不下百种,在《方言与俗语研究》一书中,温端政先生从语言运用的实际出发,将经验与认识统一起来,给谚语下了一个宽严适当的定义:“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谚语,大体上相当于俗语,包括歇后语和惯用语在内;狭义的谚语,相对于歇后语和惯用语,是以传授知识(包括经验)为目的的一种俗语。”[1]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56近年出版的权威谚书《中国谚语集成》博采各说之长,主张这样定义:“谚语是民众共同创作、言简义丰、广为口传并较为定型的艺术化语句,是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其特质,兼具语言、文学、语俗,及百科文化载体等四性。”[2]李耀宗.民间谚语谜语.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7“民间谚语是口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民间故事、民间诗歌三足鼎立,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国民间文学体系。”[3]沈克成、沈迦.温州话1.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63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相对于民间故事、民间诗歌而言,谚语显得更为原始质朴,更少文人雕琢的痕迹,可谓“清水出芙蓉”。又由于其表现形式简练活泼,内容生动形象,故而能广泛流传于市井闾里,以至任何一字不识的老翁老妪都能迸出一二句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谚语来。温州谚语是中国民间谚语的一部分,是温州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植根于深厚的瓯越文化土壤,植根于温州民众的生活土壤之中,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体现着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正如沈克成先生所说的,“世代流传于温州的民间俗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思想意识,语句上也反映了温州话的特点。虽是闾巷俚俗,然其描摹之深刻,趣味之浓郁,字句之通俗,或寓劝惩,或杂诙谐,确是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4]沈克成、沈迦.温州话1.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63温州谚语之所以在民间有如此之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与其本身的魅力有着必然联系。笔者在温州话这一方言的基础上从对温州谚语的基本特征作粗浅的分析。一、丰富性正是由于温州谚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整合的,所以其内容必然是丰富而又纯朴的。(一)从纵向看,它是最完整的民众智慧经验的通史。谚语伴随着语言的诞生,记录了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基本智慧与经验。温州谚语记录了温州地区的社会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线索便是从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过渡到经商精商的社会现状。旧时在中国农耕文明占主导的大环境的影响下,温州人自然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便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百业农为本,万物粮为先”,“农民不种田,城底人断火烟”、“百样喜乐不值眠,百样行业不值田”等谚语便集中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思想。而面临温州“一分田九分山”的自然环境和步步推进的市场经济,众多温州人选择下海经商,经商且精商,这些年新兴的一些谚语“不找市长找市场”、“不言下岗言办厂”等就表现了温州人创业的激情,充分体现了温州人精神。谚语具有时代性,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如“苏秦求官,口气不塌”,“ 文戏琴多,武戏鼓多”便是随着苏秦、戏曲的出现而出现的。温州谚语记录了温州地区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规律,是民众经验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从春季的“立春晴,天易耕”、夏季的“小暑刮西北,鲤鱼飞上屋”到秋季的“秋雷引水”直至冬季的“立冬三日无青稻”。(二)从横向看,它是最浩瀚的民众智慧经验的海洋。《民间谚语谜语》吸收了《中国谚语集成》的框架,将谚语分成事理谚、修养谚、社交谚、时政谚、生活谚、风土谚、自然谚、农林谚、工商谚、文教谚等十类。温州谚语同样涵盖了这些内容,如:“十个手指有长短,山林树木有高低。”(事理谚)“待人自待自,害人自害自。”(修养谚)“浇树浇根,交友交心。”(社交谚)“研究研究事难办,烟酒烟酒好办事。”(时政谚)“越嬉越懒,越吃越馋。”(生活谚)“八月大,菜头当肉卖。”(风土谚)“月上山,潮涨摊;月光正,潮涨平。”(自然谚)“立冬三日无青稻。”(农林谚)“卖缸客,对半掰。”(工商谚)“三年不读书,讲话不生水。”(文教谚)由于温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即处于沿海的战略地位,所以民间谚语中除了农林生产实践、经商经验之外,还有有关海洋生产的经验,如“立秋四十五,老船驶出浦”就反映了先祖海洋生产的经验,这也是根据温州地区的气候而总结的经验。透过温州谚语,我们能看到的除了温州人生活习惯、生活经验之外,还能领会温州人深邃的思想。例如“勿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别人身上毛,拔来生勿牢”、“瞒天瞒地,瞒勿过隔壁邻居”、“兄弟一条心,门头烂泥变黄金”等谚语就是以简短的语言表现出温州人民尚勤贬懒、自强、诚实、团结互利等传统美德。而“冬天晒回被,抵过添件衣”、“佛看盔,人看坯,买卖看番堆”言简意赅地传递出温州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总结和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活要牢健,死要快便”、“胆大做将军,胆小做蚊虫”则展示出温州人民勇敢拼搏,大胆创新的气魄,给予后人强大的鼓舞。“勿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又反映出一心一意,忠诚的为人准则。读温州谚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真理都蕴含在普通的生活之中,都产生于实践之中。温州谚语无所不包,无所不谈,其内容包罗万象,既描绘风土人情,又透露出哲学的思辨,有着深刻的哲理。正如鲁迅所说:成语和死古典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这成语主要是指民间谚语。)[5]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98一、地方性(一)内容纯朴,具有乡俗美温州谚语饱含着泥土的芳香,浓缩地反映了温州地区的民间风俗,使得其具有独特的浓浓的温州乡俗之味。它一般选择为温州民众所熟悉的事物、风俗或故事来阐发深刻的道理,乡风袭人,大致有以下三种来源:其一,来源于平常之物。如谚语“东拣西拣,拣个破灯盏”,一代一代口耳相传。意思是过分挑选,到最后没有一个好结果,原指男女婚姻。昔日温州人只能用“油灯”照明,“ 油灯”分若干种,“灯盏”已属平常,“破灯盏”则更为寒酸。此谚以传统的常见乡俗用品,借喻最糟的结果,最能引起乡间听者的共鸣,也易于让外乡听者领略温州谚语的乡土风格。又如“雨伞骨,底戳出”,温州雨伞(旧称纸伞)是闻名全国的传统手工艺产品,有千余年历史。据说旧时的雨伞以毛竹、皮纸、桐油为三大主要原料。雨伞用久之后,纸面极易被里面撑着的用坏了的伞骨刺破,故民间有此俗语。后引申为内部人员向外泄漏消息或故意散布流言蜚语致使矛盾加深,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通过温州雨伞这一特征来说明一个问题,使语言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其二,来源于民间信仰或民间禁忌。如“上塘娘娘真显灵,十三落雨十四晴”就反映出温州人民对上塘娘娘的信仰。上塘娘娘全称为上塘殿卢氏圣母孝佑娘娘,卢氏孝佑娘娘在《两浙名贤录》与清光绪《永嘉县志》中均有记载。大概是说唐天宝元年,上塘绿嶂山常有大虫出没,卢氏居住在卢岙儿,常与其母上山砍柴。那年的阴历二月十五,砍柴归来的途中遇见猛虎,虎先吃其母,将要吃掉的时候,卢氏急投虎口救母,请求允许送母回去,再回来后给他吃。猛虎点头应诺,于是送其母回去。卢氏在回来的途中,见虎仍站原处,对她摆尾而伏,卢氏解其意,遂骑之。虎立时腾空而起,既而从空中跃下,坠入深潭,不见踪影。随后追来的卢母惊恐万分,涕泪交加地站在那里动弹不得。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晨辉洒向大地,新的一天开始了,上塘浦东百姓突然发现一女子骑虎从水潭岩头上来,然后又拂袖升天而去,众人大骇,纷纷对空膜拜。正巧卢母带人沿江寻女至此,大家这才知孝女出圣之事,遂立庙祀之。有一位天官回乡探亲闻知这事,回京后即奏知唐皇,帝为表卢氏行孝之道,遂封卢氏为“卢氏圣母孝佑娘娘。”这就是上塘娘娘的来历。在民间,对其的崇拜到一定程度,民间的神话也就来了。善男信女对上塘娘娘的神法是极其信念的,于是到了无所不信的地步。“上塘娘娘真显灵,十三落雨十四晴”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虽说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也是离不开此时此地大气候的背景。再如“大猫头,老鼠尾”,大猫,即老虎,为百兽之王,以威风凶猛著称。浙南民间旧时因日常生活忌语,又因虎同猫外形十分相似,故称“老虎”为“大猫”。此语意即办事开始时雷厉风行,后来逐渐冷淡,最终效果甚微,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雷声大,雨点小”。其三,来源于民间故事,如“黄翠英卖花,三等三样”便是如此。这句谚语比喻某一事物花腔繁多,形式各异,种类层出不穷,且内在深远,叫人出乎意料。黄翠英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卖花姑娘,经常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鲜花。她不单花好,人品和容貌也很美,让人有“人面桃花相映红”之感。她不仅仅光卖花,而且会莳花、养花、护花,对各类花卉了如指掌,能凭证分歧的季节、分歧的天色,栽培出五颜六色的鲜花来。若是有这么一个剧团,虽然声势不齐,后台不足,行头装备都相当落伍,但演员的功底扎实,戏路广,无论文戏或武戏均能演得活矫捷现,温州人会以“黄翠英卖花,三等三样”来赞许。温州民间谚语或出自日常之物,或涉及民间故事,或蕴含民间信仰,这都无不透露出其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它也因此兴盛于市井闾里。(一)语言通俗,具有地方性温州谚语虽是经验、哲理的概括,但并不是说教,因为温州谚语的主要“创作者”是温州人民,那么,这就注定了温州谚语朴实简洁,叙事简明通俗,富有生活气息,而这也不失为一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方言词汇的大量使用温州谚语在温州话这一主流方言的影响下,必然有许多的特色方言词汇穿插其中,使其更加具有口头文学的特征,便于流传。如:“百样事干百样难,讨饭也有赶狗难。”“配饭要鱼咸,种田要牛栏。”“白露白露汤,晚稻烫了剩个稻秆桩。”“未到八十八,勿笑别人跛脚眼摸瞠。”“别人身上毛,拔来生勿牢。”“买卖顶真,铜钿门前勿认亲。”“瓦爿也有翻身日,穷苦总有出头时。”“苦极人自有苦极佛保佑。”“自个落水,勿把别人裤脚管打滥。”上述例子中的方言词“事干”在《温州方言稿》中的解释为“俗为事为事干,犹通语事体、事情也。”,“配饭”为下饭的意思,“鱼咸”即咸鱼,“稻秆桩”为稻根的意思,“生勿牢”即为不长的意思,“摸瞠”即为盲目,看不见的意思,“铜钿”即铜钱,“门前”即前头,“瓦爿”为瓦的意思,“苦极”即可怜,“滥”为湿的意思。这些方言词汇便是温州谚语的标志,使温州谚语具有地域特色,更为亲切自然。2.儿尾儿尾则是保留了较多的温州话口语的习惯,使之更为亲切自然,如:“三分容貌三分扮,烂头儿扮起变小旦。”“会叫的猫儿不会叼老鼠。”“败子回头金不换,拙儿回头难上难。”“鲊鱼也着虾儿做眼。”“人情大似债,尺六镬儿端去卖。”“响冬雷,猪儿钻‘砂煨’。”上述例子中的“烂头儿”、“猫儿”、“拙儿”、“虾儿”、“镬儿”、“猪儿”使谚语更增添了诙谐幽默,这就是儿尾的一个主要作用:“小称作用”。“加儿尾不但是一种构词方式,也是一种修辞方式。”[6]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北京:中华书局,2008.127一、精练性谚语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际中,谚语既力求高度的精练,又注重其包含的深刻的哲理。正如高尔基所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正是强调谚语的精练性。“言虽小,可以喻大”,它往往用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出一个真理,斩钉截铁,掷地作金石声,含蓄而隽永,耐人寻味,因此也被称为“语言中的盐”。温州谚语往往能用简朴的形式和精炼的语言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会,凝聚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邃而又闪光的见解,寥寥几笔,便将温州人民的生活情景和生活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是通过紧缩句和对偶体现其简洁而又深刻的道理的。(一)紧缩句 紧缩句精练明快,常在谚语中运用。如“百步无轻担”以寥寥数笔揭示了认真负责的态度;“船到江心补漏迟”以文言的句式揭示了防范于未然的前瞻意识;“船到桥间自会直”则以一句话概括出人们良好的乐观的心态和美好的希冀;“船多碍埠头”短短的语句中就包含了条件关系,并以此影射在一定条件下人多反而会妨碍事情的完成的道理;“有艺不愁穷”直接说明手艺的重要性。(一)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4它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由于温州谚语来自于民间创作,在格律上的要求就不会很严格,所以词性和平仄都不必刻意求工。人们常常把对立的事物,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构成正对、反对和流水对。如“人心齐,泰山移”以简短的两句式和对偶、夸张的手法展示众志成城的力量;“缸漏一条缝,沉船一个洞”从两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则阐明做人的基本原则——正直;“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则是以正对的方式突出所要表达的意义。一、形象性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也就是说文学语言要力求形象生动,入木三分。谚语将深刻的哲理性和形象性高度统一,使它深入浅出,这就得益于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了。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旨意,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温州民众善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对比、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寓深刻的哲理和渊博的知识于形象之中,再现生活,给人以启发和指引。(一)精妙的比喻朱熹注诗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8]朱熹注.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9]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0-241比喻是语言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式,它能使语言准确贴切,鲜明生动,能够把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10]张航.谚语的修辞特征.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温州谚语则善于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用形象思维表达理性思维,表现出温州人民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温州谚语常常选用贴近生活的事物作喻体,根植于每个温州人的内心。而温州谚语中运用了多种的比喻方式,明喻、暗喻及比喻的其他方式均运用得灵活自如。如谚语“胜者如雷,败者如灰”、“人情如铁,国法如炉”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前者用“雷”和“灰”这两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胜者和败者的神态、声势一语道破,生动而又形象,后者则以“铁”和“炉”道出法不容情的严肃性。温州谚语中运用得较多的比喻类型便是暗喻了,如“稻田水多是糖霜,麦田水多是砒霜”,“糖霜”即砂糖,甜的,可见水多对稻田来说是有极大的益处的,而为人们所熟知的毒药——“砒霜”则是能置人于死地的,那么水多对麦田的坏处可见一斑;“有吃,饭桌是戏台;冇吃,镬灶是棺材”中的喻体“戏台”和“棺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旧时当人们生活富足时,便会去听戏,满心欢喜,而当物质生活贫乏时,满心忧愁,而上述的两个喻体便是道出其中的酸楚滋味,将人生百态通过常见的事物而展露无遗;“娘饭香,夫饭长,兄弟饭碗是刀枪”“夫妻是个桶,打了箍得拢;别人是个缸,打了远远抛” ,这两句谚语更是将社会关系与平常之物的相似之处描绘得形象之致;“衙门钱,是缕烟”,通过“烟”这个喻体,深刻地反映了官府的黑暗;“勿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中的“懒虫”便是好吃懒做之人的代名词。此外更妙的当数比喻的灵活用法了,如“勿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田不耙不平,理不讲不明”、“人多难排阵,鸭多不生卵”、“水急无鱼,人急无智”、“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芥菜不剥不成株,养儿不教不成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辣蓼还有辣蓼虫”、“闲散人的话,东海的浪”、“话冇理无力,菜冇盐无味”、“育儿要好娘,插田要好秧”等,这些谚语所选用的喻体如灯笼、蜡烛、田、鸭、水、脚、鞋、芥菜、辣蓼、浪、菜、插田等都是日常所见的事物,可见人们对日常生活观察之细致,其中最有温州民间特色的为“芥菜”、“辣蓼”,二者均为温州比较有特色的植物。当然,“水急无鱼,人急无智”“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芥菜不剥不成株,养儿不教不成人”则有比兴的意味,“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1]朱熹注.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2正是通过比喻这种手法,才使许多哲理跃然纸上,欣然为人们所接受。(一)鲜明的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1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4温州民间谚语也善于运用对比这种手法来突显所要表达的哲理。如“五月初一,一滴雨一尾虫;六月初一,一滴雨一粒金”谚语中的“虫”和“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对立的性质和属性,将二者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以反映雨在不同月份的利弊。又如“砍树是吃祖宗个饭,栽树是造儿孙个福”则揭示了植树的重要性,是造福人类的举动。有时,谚语中的对比手法是为了揭露矛盾,使是非分明、美丑益彰,以更加鲜明的形象显示出两者的差别和悬殊,如“若要穷,睏到日头红;若要富,干到两头乌”、“胆大做将军,胆小做蚊虫”两句,前者则突出了“勤劳”这一人生命题,而后者以威风凛凛的“将军”和孱弱的“蚊虫”作对比,更突出做人应大胆,敢于追求的精神。而“有银讲话有人听,无银讲话得人嗔”则通过金钱的有无来对比自己不同的处境,旨在揭露世态炎凉和人情的淡漠,控诉金钱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标准,不免让人心寒和无奈。“灯笼忒大只个壳,秤砣虽小压千斤”则以一大一小的灯笼和秤砣揭示了要善于通过表象看本质的真理,而非严肃的说教。总之,在谚语中,使用对比的手法更加鲜明地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二)活泼的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1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6如谚语“麦子屁股痒,越压越肯长”,此句将麦子拟人化,显得生动活泼,增加了谚语的趣味性;“雨打立夏稻,河鱼眼泪流”则将河鱼赋予人的动作,更加深刻地反映立夏之雨的作用;“月光撑伞,雨在明朝”的亮点在“撑”字,把阴月形象化,静态的月光动态化了,月光流动,月光也有它的姿态,月光也有阴晴的性格;“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的“还礼”二字将南风和北风之间的一来一往形象化为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往来,也揭示了南风和北风交替的规律性。比拟不仅增加谚语的趣味性,更能使谚语形象化,或使物具有人性,或使人具有物性。(三)恰当的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1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3 它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因而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温州谚语中也不乏运用夸张手法而达到渲染效果的例子,如“夏至前后,田水推狗”便是说夏至前后,田水烫得可以褪去狗毛,不免有些夸大其词,但却很好得表达出夏至前后天气之热;“天光红云走,日昼晒死狗”也是以夸张的说法表现天气之热,却易为人们所接受,也正如高尔基所说“艺术的目的在于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天塌落只有箸笠恁大”只是以心中的想念的不算差的结果来表现豁达、乐观的精神。一、音乐性(一)修辞格的运用在结构形式上,温州谚语大多具有句式多样、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的特征,最常采用对偶、顶真等手法,使谚语极富音乐性。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例如,“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牙齿底自己的,牙齿外别人的”便是对偶,“姜”与“醋”、“老”与“陈”、“辣”与“酸”、“牙齿底”与“牙齿外”、“自己”与“别人”一一对应,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还有运用顶真手法的,比如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有运用回环手法的,如“吃力不赚钱,赚钱不吃力”不仅从视觉上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而且在语感上也给人以音乐的享受;有运用谐音的,如“研究研究事难办,烟酒烟酒好办事”。这些言语在形式上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极具形式美和音乐美。(二)押韵的运用温州谚语大都是两句式,而使其在音乐、节奏上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押韵。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如“兄弟一条心,门头烂泥变黄金”“相骂没好口,相打没好手”两句,前者押脚韵,后者则是押首脚韵。这些押韵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谚语的押韵却要通过温州话才能领略的。如“老安老安,好的老恩,勿好的老冤”中的“安”与“恩”同音ø44,“冤”带y介音yø44,韵音通押[14]颜逸明.浙南瓯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0,也为押韵,但要在温州话的基础之上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韵脚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琅琅上口,委婉动听。(三)套句式温州谚语有一些是以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表达经验之谈或者情感的,如“云行东,戴斗篷,云行南,水滚潭,云行西,披蓑衣,云行北,好晒谷”“冬至在月头,卖被去买牛;冬至在月尾,破被两头扯;冬至在月中,一日雨一日风”这两句谚语让人不禁想起古乐府的《采莲曲》中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那种神韵,但是在这形式上,该谚语多了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之说。(四)叠字的运用叠字,也叫重言,是一种最直接的词汇衔接手段。它充分利用了汉语音节的特点,把表情达意的作用提高到了较高的境地,使复杂的情感与预期得以准确表达。它不避重复,反而利用重复,加重形象的描摹,使语言形式和声音的节奏更臻和谐的美感。叠字可以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人民各方面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温州谚语中使用叠字的现象比较多见。在谚语中运用叠字修辞,不仅可以生动表现生产或劳动场景,还常常可以增添亲昵的感情色彩并加重语气。如:“西北风,燥松松。” “九九雪,伏伏雨。”“南闪北动,东闪猛蓬蓬。”“秋雨淋淋,蕃茹变汤瓶。”“秋雷喔喔,大水满屋。”“小满若满,芒种密密赶。”“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未吃重五粽,棉衣慢慢送。”“密密星,朗朗晴。朗朗星,密密晴。”“牛走过看勿着,虱爬过密密掐。”“六月垢、不会动;七月蛹,捣哄哄。”“六月秋,紧紧收,七月秋,慢慢收。”“十二月日日好掸新,六月日日好尝新。”“夏至时辰发南风,十八日夜大南风,绵绵霉雨歇。”上述例子中,最难理解的可能是第十句中的“密密”,“密密”即为“常常、接连不断地”[15]颜逸明.浙南瓯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5。这样就将场面描绘得生动形象。温州谚语是温州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间谚语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温州谚语除了具有一般谚语所具有的内容丰富、纯朴自然、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这些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即温州话特色词汇、叠字和小称儿尾的运用,使温州谚语独具瓯越文化的艺术魅力。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