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2-06-16 14:14:0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汉英谚语深层文化的对比编辑整理www.hejia001.com编辑:刘小明来源:和家返利谚语深层文化的对比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 [论文摘要】文章拟从汉英谚语入手来探讨他们的深层文化特征,并且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和道德观念三个方面采比较汉英谚语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胡文仲教授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说深层文化是指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汉英语言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差别的内隐特征反映了不同价值观的深层文化特征。语言是各种文化内容的载体。借助语言,可以触探文化的内涵;从表达形式的比较中,可以窥视文化的异同。语言中一种丰富多彩,又广为流传的形式,便是谚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将谚语定义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词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同样,英语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从许多民族语言中吸取了精华.英语谚语也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姿。英国作家培根说过:uCen1175Wt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场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人们广义上习惯使用的谚语包括引语(,咖呼)、成语和典故(idiomsandallusions)。这些被广泛引用的精炼语句,往往积淀概括了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高度概括,又琅琅上口,又因为它往往触及人类生存的根本课题,且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因此从谚语入手来探讨深层文化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拟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来探讨汉英谚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思想的差异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汉、英谚语中反映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一)西方的“神人相分”由罗马人对犹太人血醒镇压而催生的基督教,必然要鼓吹“神人相分”,强调上帝对人的绝对支配与拯救。西方国家通过对上帝创世、原罪、三位一体等教义的阐发,将灵魂与肉体,现世与来世截然分离与对立起来,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神人相分的宗教哲学思想。在这一思想中,上帝被视为一个法力无边、至尊无上的宇宙唯一的人格神。他不仅创造了世界与人类,而且绝对支配着世界与人类的命运,上帝的权威和荣耀往往反映在谚语中:heavenisaboveall.God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ThetreethatGodplantsnowindhurtsit.(上帝种的树,风吹不倒)自从亚当,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就永远都带有其始祖所遗传下来的原罪,在世界末日来临时还必须接受上帝的审判。在整个宇宙中,人类处于绝对渺小与被动的地位,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的拯救。世人只要忏悔、赎罪,就能得到上帝的宽恕与恩赐。因而有谚语:There,butforthegraceofGod,goI.(要不是上帝的恩典,我非走不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上帝的恩赐,我就要倒霉,不幸的事一定会降临我的头上;而有了上帝的庇护,一切都可避免。(二)中国的“天(或神)人合一”古华夏文明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早熟农业文明。在广阔而又单调的大平原上从事年复一年的农耕,天、地、人三者浑然一体,人们对天地之间的斗转星移与沧桑变换,对自己参天地而化育万物的地位,有着十分直观的认识。同时,早熟的农业文明与父权制的根基,也使人们习惯于经验的回忆、总结,重视现世的家庭—社会伦理,不至于陷人出世主义的宗教迷狂。儒家主要关心的是现世的秩序和人际关系。佛教承认佛,人人心中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教承认神仙,神仙是人修炼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
因此在汉语中常有关于抽象而玄妙的天和天命的谚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关于人和神的谚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狗肉烧酒穿肠过,佛在心里留。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罪都是由于逆境引起恶念而犯下的。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摈弃恶念,言行向善。而佛教讲的是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修行能成正果、而犯罪则下地狱。因此有谚语:心地善良,强似烧香。善必寿长,恶必早亡。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二人文思想的不同人文主义注意发挥人的光辉,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关心人的问题,注重人本身发扬光大的学说都是属于人文主义。中西方人对人本身的看法不同,人文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和在西方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谚语中有所了解。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许多哲学家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也非常关心人本身。古希腊罗马中的神也非常人性化,反映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人文特点。如:WithoutCereaandBacchus,Venusgmwscold.(没有克瑞斯和巴库斯,维纳斯就会感到冷)。活在人们心中的爱神维纳斯是多么具有生活气息,她要酒神(C.eres)和谷神(Bacchus)相伴,拥有美酒佳肴才能谈情说爱。西方到了中世纪,神学占了主导地位。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是上帝的奴仆。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重新兴起,西方这一时期的谚语强调人的价值。如:Manisthesouloftheuniverse.(人是宇宙的灵魂)。Manisthemeasureofallthings.(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人文主义者尊重人,反对禁欲主义,认为享乐并不是人的罪恶。因此英语中有很多劝人及时行乐的谚语:Wealthisnothiswhohasit,buthiswhoenjoysit.(财富不属于占有者,而属于享用者。)Eat,drinkandbemerry,for~wedie.(吃,喝,尽情享乐,因为明天我们会死去。)与西方不同,中国统治思想界较长时间的儒学,从根本上来讲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因而有诸多重视人的谚语。比如先哲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