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0 KB
- 2022-06-16 14:14:1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姓名:李凤娟 班级:英本2043 学号:200407147摘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文化对话中的“桥梁”作用日趋重要。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本文从英汉谚语文化北京的角度对英汉谚语的翻译技巧作了一些探讨,并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英汉言语的翻译策略。关键词:英语 汉语 谚语 理解 翻译策略引言: 谚语(proverb)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精辟、寓意深刻、语言形象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就英汉语而言,汉语烟叶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寓意和哲理,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有的还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适当运用可有效的增强表达效果。因此,了解并熟悉言语有助于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对学好一门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通过谚语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因为谚语依存于民族的社会生活,常常再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其内容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那么,用另一种语言翻译谚语,又该如何翻译呢?是直译还是意译?下面我们就着手谈谈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二、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活动,也就是从变更原作语言形式的手段来表达出原作的意义。因此,翻译的任务首先就是准确的理解原作的思想,然后选择适当的词语如实的用译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可见,理解是翻译的基础,没有对原文准确的理解,就不可能准确的翻译。因此,准确的弄清英汉谚语的含义是谚语翻译的关键所在。谚语作为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由于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地理等,而英汉谚语又往往是孤零零的一两句,无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确定其含义,另外,英语谚语有很多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和寓言以及圣经故事和外来语,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有诸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明白英汉谚语的含义,不仅要明白起字面意思,还要弄清其包含的文化内涵,了解其引申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 (1) 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 苦难终有头。(而不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2)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 吃小亏占大便宜(而不是:抛砖引玉) (3)Beggars cannot be choosers 乞丐不能挑肥拣瘦(而不是:饥不择食) 再如英语谚语“Fine feather make fine bird "如从字面上看,好像与汉语谚语“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相吻合,其实不然,它的真正含义是“said of an overdressed person who does not really match up to her clothes ."(见Brewer"s Dict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即“好衣装仅能扮出好外表”含有讽刺的意思。( 一)关于英汉谚语的翻译原则
19世纪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三条在中国学术界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原则即信、达、雅。鲁迅先生说过,翻译时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翻译出来的作品要易懂,其次要保留原作的形式和风格,有异国味。谚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用隐喻和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一格外民族的聪明才智。一些谚语包含的是普遍的真理,而另一些则反映了某个国家独特的风味。在谚语里一些深邃的思想用悦耳易记的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谚语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翻译谚语要比翻译其他形式的句子更细心。 结合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英汉谚语的特点,笔者认为英汉谚语的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尽可能的保留谚语的民族特色 在文学作品中,这样可以维持源语言中的小说形象并丰富接收语言的表达方式:如: 1、初生牛犊不怕虎 New-born calves makelittle of tigers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 fire on city wall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2、忠于谚语的原有文体 由于谚语的最大特点是简洁凝练、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在翻译时,我们尽量保持谚语的这一特色,如: 1、虎父无犬子 A tiger father will not beget a dog son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 3、天助自助者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3、考虑其他因素 在翻译中,应考虑压韵和节奏,表达的简洁、平衡和对称的因素,以确保译文看起来像谚语,即谚语要译出谚语味。如: 1、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Wellbegun is half done 2、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3、不打不相识Out of blows friendship grows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技巧 谚语不同于寻常口语,所以谚语的翻译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一’译法不可偏执,二、“意”“味”必须兼顾,三、译谚贵在创意。根据谚语翻译的这些特色,下面介绍几种英汉谚语的翻译技巧1、等值译法 等值(equivalence)在翻译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古老 文明的汉语文化中,由于各民族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一些外来语被汉语吸收和消化,成为汉语中的一部分,因此,有一些在意义上、形象上、表意形式上与英语谚语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汉语谚语。例如,汉语成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语就出自《圣经.旧约全书》里的英语谚语“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条条大路通罗马”出自“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再者,由于人们在社会社会生活‘劳动实践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产生的相同感受和理解,反映到谚语中便出现了英汉谚语的“巧合”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在翻译当中应采取等值译法。如: (1)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时不我待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3)An iron pestle can beground down to aneedle ,perseverance will make success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些谚语寓意深刻,都反映了英汉谚语中的形,义对等。类似的还有:瑞雪兆丰年(Asnowyear,a rich year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2 直译法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即逐字翻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上进行某些调整。(杨莉黎)。虽然它不象意译那样受译者重视,但却是翻译实践中长期使用,难以避免,而且也有人为之辩护(歌德)的一种重要翻译方法。鲁迅就是主张宁可“信而不顺”的一个典型代表。中国已故哲人,美学家,翻译实践家朱光潜也十分重视直译,他认为文从字顺的直译就是理想的翻译。一般来说,直译最能保留原语的异国情调及风姿。英汉谚语中形相似,功能对等的谚语在翻译时采取直译法可使译文再现原文之风格。例如: (1)“你难道没有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哪里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呢。” “surely you know the saying ,marry a cock follow a cock ,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 .How can ever girl like your eldest sister ,chosen as an Imperial Consort ?" 此谚语中用了条件式的紧缩结构,译文中也用了平衡对称的句子去套,不但本身产生了均衡的美感,又保存了形象,而且,能达到形义兼顾的效果。 (2)目前,超级大国用核武器武装到了牙齿,把全世界人民都置于他们的威胁之下. At present ,the superpowers are armed to the teeth with nuclear weapons placing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world under their nuclear threat . 英谚译汉谚也可用直译法,此谚语:“be armed to the teeth "的译文达到了”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之效果,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再如: (3)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When two foes meet ,there is no mistaking each other (4)行动胜于语言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5)远亲不如近邻 A near neighbour(friend)is better than a far~dwelling kinsman (6)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The water that bears boats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 3 意译法 这里的意译就是指脱离原谚语形象,语法意义,但又充分体现原文的意义。刘重德指出:“凡是脱离原文形象,语法意义,但对原文无所损害的,才称得上正当的意译,否则只能叫“胡译”。意译追求文字上的灵活处理,为一般译者所推崇。因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再加上其文化源源大相径庭,两者可以互相对应,对译的谚语只有一部分,对于那些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英语谚语或英语中没有对应的汉语谚语的情况,如果采取以直译为主的方法,既难以表达源语的意思,又不能给读者同样的感受,还不符合汉语言的表达习惯,结果或令人匪夷所思,不得其解,或弄成笑话贻笑大方。翻译这类谚语是,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取意译法这样可使译文既喻意明显,又含而不露,而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例如: (1)孤掌难鸣 One man ,no man (2)覆水难收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
(3 )千篇一律,令人生厌 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 译语中并没有出现源语中的牛奶(milk)和黄油(butter),是由于异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西方人的早餐从来少不了乳制品,牛奶和黄油几乎天天都有,所以在这样的日常生活环境中产生了一定语境的谚语,自然谚语中也就带有这样的词语.而中国人没有如此的饮食生活习惯,当然汉语中也就不存在含有这些词汇和语境的谚语.因此翻译这类谚语时就需意译,再如: (4)"你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她低声说,无可奈何的摇摇头.<寒夜> You really do refuse to give until all hope is gone ."she muemured,shaking her headhelplessly 这是一句带有中国地域特点的谚语,如果把不到黄河直译为 "until the Yellow River reached",外国读者如果不了解其背景就会百思不得其解.用意译可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5)庆父不死,鲁难末已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the trouble ~maker is removed .这个例子如果直译成"until Qing Fu pass away ;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beover 译语读者难以理解其中的人名和国名,所以,一般不宜用含有浓重民族色彩的谚语套译译语谚语,即不宜用含有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套译英语谚语,同样也应尽量避免让西方的人名或地名出现在汉语谚语中.因此,应对谚语中的专有名词作相应的变通,以有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与死译和活译不同,直译和意译并无孰优孰劣之分,这两者同为翻译所必须的不同表达手法.由于大多数谚语采用形象的比喻,强调民族地域等的文化差异,所以只要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应尽可能采取直译法,把原文的内容,风格,和形式都输入到译文中去,努力减少翻译的损失.但如果用直译法不能保留原文谚语的表达形式,同时又找不到恰当的译语谚语来替换,这时就得用意译法把原文谚语的含义表达出来.其特点是简洁易洞,读者一下子抓住内涵,阅读起来省事,不足之处是失去了原文的特色.总之,能直译就尽量直译,不能直译就尽量采取意译. 四、直,意译兼用法在英语谚语的翻译中,有时直译和意译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谚语如果采取直译法,译文可能难以达到原文的含义,使读者难以理解;如果用意译法,有可能使原文形象失真。采用直,意译兼用法(即:用意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的同时,有兼用意译并加以说明,使译文适当地传达原文含义。),就会获得两全其美的效果。例,(1) 一个碗不响,两个碗叮当。One bowl is quiet ,two bowls make a row 译文中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的"叮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再如:井水不犯河水(2)Well water and river water leave each other alone stay out of things that donot concern
you (3)话不投机半句多When the conversatiom gets disagreeable to say one word more is a waste of breath 结束语 谚语是各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语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每一则谚语背后都隐含有其民族文化的内容,而每个民族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谚语的翻译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文化的传真及传播,是一种跨文化的翻译.因此要想将英汉谚语翻译的准确,顺畅,自然,实属不易,必须在搞懂弄通英汉语言两种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吃透英汉谚语的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应用一定的翻译技巧,多加对比研究,力求减少信息失真,尽量达到信息对等,让译文读者享受到与原文读者一样的信息,感同身受.众多的译家都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翻译英汉谚语既要有科学的风格又要有艺术的风格,将二者融为一体,方能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参考书目:(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包惠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汉译英教程> 司显柱 曾剑平 东华大学出版社(3)<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 卢红梅 武汉大学出版社(4)<英汉习语研究> 骆世平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经典英语谚语赏析> 祝宝珠 全国优秀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