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8.43 KB
  • 2022-06-16 14:14:40 发布

英汉歧视性谚语对比研究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英汉歧视性谚语对比研究彭开明,朱景华,何芳(井冈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吉安343009)摘要:英汉语言都存在歧视性谚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女性歧视、地域性歧视、贫困歧视、职业歧视。英汉歧视性谚语特点为:拥有共层文化背景;反映出不同文化渊源;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思维观念。关键词:歧视性谚语;英汉对比谚语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反映了社会风貌、生活习惯、地域、民族、文化等特征,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是文化观念的产物及社会小型百科全书。由于谚语与人类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社会的各个侧面,而“不同的社会集团都竭力要在公用语中掺进自己特有的语言因素”,“选取合他们口味的语言成分来表现他们自己”[1](P23),因而,它既凝聚了人类的经验与智慧,体现了丰富的哲理和共同的道德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人类社会、文化中某些消极、陈旧的成分。后一类谚语最初只是反映一部分人或是对一部分人的看法,到后来以偏概全,成了一种社会成见,所以鲁迅先生才说:“粗略的一想,谚语固然好象是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南腔北调集·谚语》)这类谚语突出表现在某一区域、民族、社会群体等的片面的、狭隘的思想观念、认识,及专横的、不健康的、藐视的心理,导致我们所称之谓的歧视性谚语。歧视性谚语只是整个谚语中的一小部分,但却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其中包括英汉语言。探讨英汉歧视性谚语有哪些主要类型,其共性和异质性表现,以及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标志,无疑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有助于我们对英汉歧视性谚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一、英汉歧视性谚语几种主要类型英汉歧视性谚语表现形式非常多,我们只是对其中几种主要类型作初步探讨。(一)女性歧视人类历史上除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外,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妇女始终处于社会底层,饱受歧视、压迫和凌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1](P27)的语言,无疑也反映了文化的这一通约性。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为少不数的歧视女性的词语。例如在汉语表示伦理关系的亲属语素加合式组合中,便体现了重男轻女现象,都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如,只说“父母,公婆、夫妻、儿女”等,而不说“母父、婆公、妻夫、女儿”; 而英语一些用词也表现出大男子主义,如“人类”只说mankind,human,不说womankind,huwoman,用he而不是用she作两性通称,“历史”是history,而不是herstory等。而作为社会小百科全书的谚语,自然也存在这种严重歧视女性现象,其中英语歧视女性的谚语不胜枚举,而且涉及面很广。有宣扬大男子主义思想方面的。如:Amanofstrawisworthawomanofgold.(稻草男抵得上金玉女。)Man,womananddevil,arethethreedegreesofcomparison.(男人,女人和魔鬼,三类分贵贱。)有诋毁女人愚昧无知的。如:Womenhavelonghairandshortbrains或Longhairandshortwit或Longhair—littlebrains(相当于汉语的“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有的还相当刻薄。如:Whenanassclimbsaladder,wemayfindwisdominwomen.(驴子能上梯,女人才聪明。)Awomancutsherwisdomteethwhensheisdead.(女人死了才明理。)有女人性情方面的诸多贬词。如:Frailty,thynameiswomanE(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2007年1月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urnalofJinggang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28No.1Jan.2007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8卷第1期Womanismadetoweep.(女人生性爱流眼泪。)Womenwillhavetheirwills.(女人爱一意孤行。)Awomanisaweathercock.(女人是风向标。)Womenaresaintsinchurch,angelsinthestreetanddevilsathome.(女人在教堂是圣人,在街头是天使,在家里是魔鬼。)Women,priests,and,poultry,haveneverenough.(家禽没有吃饱的时候,女人、牧师没有厌足的时候。)Threewomenmakeamarket.(三个女人成集市。)Womenhavelongtongues.(妇有长舌)Asievewillholdwaterbetterthanawoman"smouthasecret.(筛子存不住水,女人更存不住秘密。)结论是女人危险。如:Womenarethesnaresofsatan.(女人是撒旦设下的陷阱。)Thereisnodevilsobadasashe—devil.(魔鬼当中女的最坏。)而汉语中,宣扬男尊女卑,鄙视女性思想的,以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为甚,其他如:男当家,女插花。男子三十是枝花,女子三十豆腐渣。男子进州走县,女子围着锅头转。大米不算饭,女人不算人(北方谚语)。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大不中留,留了结冤仇。夫倡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诋毁妇女的。如:红颜祸水。男子有德便是才, 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水性杨花。三个女子一台戏。妇有长舌,唯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女。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二)地域性歧视英语中存在不少贬损别的国家或地区的用语,包括谚语,Dutch,French,Chinese等直接成了贬义词。如:Frencedisease梅毒(英法两国都说此病来源于对方国家)pedler"sFrench窃贼的黑语Dutchwidow妓女Dutchcourage酒后之勇Chinesecompliment违心地赞成别人的意见NotaChinesechance机会渺茫OneEnglishmancanbeatthreeFrenchmen.(一个英国人可以打败三个法国人。)此外,英国国内地区之间也存在这种地域性歧视谚语。如:AScotishmanisalwayswisebehindthehand.(苏格兰人总是事后聪明。)England"sdifficultyisIreland"sopportunity.(英格兰的遭难是爱尔兰的良机。)而且,在其民族内部也有地域性歧视谚语。如:PuttheIrishmanonthespitandyoucanalwaysgetanothertobastehim.(把一个爱尔兰人放在铁签上烤,肯定能找到另一位爱尔兰人在他身上涂油。)比较而言,汉语中歧视外国的谚语较为鲜见,国内地区、民族之间相互诋毁的谚语也为数不多,其中有的业已作古,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如,南蛮舌,“南蛮”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性称呼,“”即杜鹃,“南蛮舌”意即南方方言及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象鸟语一样,折射出当时汉族文化观念方面的一种鄙视态度。但这一谚语今天已失去意义,不再使用。再如,“胡言乱语”,最初的形式为“胡言汉语”。战国以后,古人把北边和西边少数民族统称为“胡”。胡人与汉人相处,说汉语生硬别扭,变腔走调,汉人讥笑为“胡言汉语”,后来才演变为今天的形式。(三)贫困歧视崇拜金钱,歧视贫困,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突出的畸形现象,反映在英汉语言中,都存在不少这方面谚语。如英语中表示拜金主义的:Moneymakesthemare(to)go.(有钱能叫马儿走。)Moneytalks.(金钱无嘴会说话。)Moneywilldoanything.(钱是万能的。)Moneygovernstheworld.(金钱统治世界。) WhatwillnotmoneydoO(有钱何事难成?)Moneyisthebestpassport.(钱是最好的通行证。)汉语则有:有钱能使鬼推磨。钱能通神。钱呀钱,命相连。爹亲娘亲,细细银子最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见钱眼开。钱是人的胆,不会说话也会喊。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正如汉语谚语说的“人敬有钱的,狗咬挎篮的”,由于崇拜金钱,便自然出现嫌贫爱富、贬损穷人方面的谚语。如英语有:Beggarsbreedandrichmenfeed.(穷人生,富人养。)Poormenhavenosouls.(穷人没有灵魂。)Povertyisthemotherofcrime.(贫穷是罪恶的根源。)Povertyobstructstheroadtovirtue.(穷人不讲道德。)Povertyistheworstguardforchastity.(人穷无贞操。)Thedevilwipeshistailwiththepoorman"spride.(魔鬼常用穷人的自尊心擦自己的尾巴。)汉语相关谚语则有:饥寒生盗心。人穷志短。人穷理短。饥不择食。穷站街头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四)职业性歧视“三百六十行中人尽有狼心狗行,狠似强盗之人”(凌蒙初《初刻拍案警奇》第八卷), 加上社会观念、世俗偏见,便造成对某些职业的歧视现象。这在英汉谚语中都有所反映,但侧重面有所不同,英语主要在面包师、裁缝、磨坊主、牧师等方面职业。如:Ahundredtailors,ahundredmillersandahundredweaversarethreehundredthieves.(一百个裁缝,一百个磨坊主,还有一百个纺织工,加起来是三百个贼。)Threethingsareinsatiable:priests,monksandthesea.(世上有三种东西无法满足:牧师,修士,大海。)Anhonestmillerhasagoldenthumb.(诚实的磨坊主也有个金戒指。)Thetailormustcutthreesleevestoeverywoman"sgown.(女人的睡衣,裁缝都要裁三只袖子。)Ifearwepartnotyet,quoththebakertothepillory.(面包师对颈手枷说:我们恐怕结下了不解之缘。)(指过去由于面包师对面包搀假,斤两不够,常被课以重罚,并在颈手枷里示众,以敬效尤。)而中国虽有“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的说法,其实历来都是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的,提倡“天地君亲师位”伦理观念。除此,其他职业大都遭到鄙视,尤其是做生意的。如:无商不奸。挂羊头,卖狗肉。养子不当打石匠,天晴落雨在坡上。有女不嫁弹花匠,立着就象狗一样。邋遢泥人臭漆匠,没爹没娘做篾匠。修鞋工人实在苦,又脏又臭抱着补。裁缝不偷布,娃儿没得裤。百业有三苦:挖煤打铁磨豆腐。自古撑船三分低。此外,汉语中戏弄、嗤笑和尚的谚语也较多。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扛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个和尚一套经。 二、对英汉歧视性谚语的文化思考谚言是文化的产物,体现文化标志,与文化背景密切联系。从文化共层背景和异层背景角度探讨英汉歧视性谚语的共性、异质性表现及其缘由,有助于揭示此类谚语的生成规则、社会意义及其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一)英汉歧视性谚语棱镜中折射出共层文化背景法国著名语言学家穆南认为,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星球,拥有整个生态共相领域,因而具有相同的体验形式,产生了生理和心理的类似性,形成生物共相,从而导致文化相似性(奈达,1984),即文化共相的存在,由此产生了语言共相,或说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英汉语言中共同存在歧视性谚语及其大至相同的种类,恰好印证了文化大同这一大背景。如前所述,大多谚语体现民族智慧,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但也有部分谚语带有贬义,内容带歧视色彩,反映一种社会现象和某一群体的看法。英汉语言都存在这类谚语,并且与其它谚语兼收并蓄,一并流传下来,证明了人类体验、认知、观念的类同,拥有文化模式宏观上的共层背景。此外,在英汉歧视性谚语中,有的形式类同,更多的是不同形式大致表达同一观念,有异曲同工之效。如:英语:Womenhavelonghairandshortbrains.汉: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英:Moneymakesthemare(to)go.汉:有钱能使鬼推磨。英:Povertyobstructstheroadtovirtue.汉:人穷志短。英:Awomanisaweathercock.汉:女人水性扬花。英:Ifthehusbandbenotathome,thereisnobody.汉:大米不算饭,女人不算人。这种同类现象说明了,由于人类拥有共同生活环境,形成宇宙共相,从而产生了共同的语言场,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表达方式。(二)英汉歧视性谚语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渊源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的语言是不同文化的造化。不同语言的差异不仅本身就是文化的差异,而且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渊源。英汉歧视性谚语恰好印证了这种不同的差异。追本穷源,查证有些英汉歧视性谚语源自各自民族文学。如,Frailty,thynameiswoman!便出自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女人水性扬花”可在《红楼梦》92回里见到,说女人爱嚼舌根、导致灾祸的谚语可在《诗经·大雅》里寻见:“妇有长舌,唯厉之乱。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有些则出自不同宗教文化。中国信佛教,不少歧视性谚语便与和尚、尼姑有关,而西方世界笃信基督教,相关谚语有的便与牧师、修士有牵连;有的歧视性谚语源自历史文化背景。如,英国由于历史上长期争霸,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滋长了一种不健康的种族优势、民族中心的思想, 因而便出现了不少地域性歧视谚语;还有的歧视性谚语与不同的文化习俗、观念形态相关。如西方生活以面食为主,加之过去有些不良面包师做面包搀假或是斤两不足,因而对他们产生很深成见,由此便出现了一些歧视面包师方面的谚语。(三)英汉歧视性谚语体现不同文化内涵、思维观念人类的思维是文化创造的工具(邢福义,2003),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中国文化一个突出特征为,注重象征性,重直观形象思维;而西方文化则重逻辑思维,重抽象理论。反映在语言上,则表现为前者思维方式具体化,后者思维方式抽象化的差异。英汉歧视性谚语在联想方式方面,也就是在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点的认知方式即比喻手段方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这一不同思维观念。考察汉语歧视性谚语,大多使用直观式的具象性比喻,即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在形态、色彩、声音、气味、动态和具体可感方面相似,喻体在用词上多用具体名词和动词,不纯粹使用抽象词汇。如:“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男子三十是枝花,女子三十豆腐渣”,“女人水性扬花”,“挂羊头,卖狗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米不算饭,女人不算人”等。这类比喻的喻体都取材于普通生活常识,与本体之间的相似联系非常客观,其联想距离和跨度不大,具有最明显最近似的联想特征。从审美角度看,这些比喻对喻体的描摹是静止的,诉诸直观形象,是一种直观美。由于这些比喻本体同喻体之间的联想关系符合大家共同的生活经验,因而使比喻具有广泛的接受性,拥有共同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产生相同的联想。英语歧视性谚语不少则使用以虚喻实的比喻方式,用有关感情、心理、性质等抽象或无形质的事物去比喻本体事物,喻体所使用的词汇都是抽象词汇或无形的词汇。如:Women,windandfortuneareeverchanging.Awomancutsherwisdomteethwhensheisdead.Frailty,thynameiswomanWPovertyobstructstheroadtovirtue.Povertyisthemotherofcrime.Povertyistheworstguardforchastity等。在这一认知方式中,认识兴趣不再在环境,不在外部世界,而在主体自身,突出“以无为本”哲学,更加关注内在的精神里的虚无本体,即由重视“再现”客观出发到更重视“表现”主观,使比喻变得主观化、个性化,其描写对象变得虚凌、清空,给人以独特、陌生的联想感受。参考文献:[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2]LongmanDictionaryofEnglishIdioms[Z]..1997.LongmanGroupLimited.[3]Brewer"sDictionaryofPhraseandFable[Z].Centenaryedition,1975.London:CassellCompanyLtd. [4]Henderson,B.L.K.1954.ADictionaryofEnglishIdioms[Z].London:JamesBlackwoodCoLtd.[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6]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7]邱崇丙.俗话说得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8]郭建民.英语谚语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9]崔鸣秋,王世智.中英谚语合壁[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ComparisonBetweenEnglishandChineseinDiscriminatoryProverbsPENGKaiming,ZHUJinghua,HEFang(ForeignLanguageCollege,JinggangshanUniversity,Ji"an343009,China)Abstract:ThereexistdiscriminatoryproverbsbothinEnglishandChinese,includingmainlyfouraspects,namely,femalediscrimination,regionaldiscrimination,povertydiscriminationandprofessionaldiscrimination.DiscriminatoryproverbsbothinEnglishandChinesesharethefollowingfeatures:theyenjoy,onthewhole,thesameculturalsettingStheyshowdifferentculturaloriginsandtheydisplaydifferentwaysofthinking.Keywords:discriminatoryproverbsScomparisonbetweenEnglishand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