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7.87 KB
- 2022-06-16 14:15:0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万方数据2008年第1期总第22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8.№lSerial№226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之批评分析宰纪玉华吴建平(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本文以语料库检索结果为依据,对250篇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英文演讲里的谚语引用进行批评分析,重点探讨三方面的问题:(I)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引用谚语的策略和动机;(2)演讲者对此互文手段的偏好;(3)谚语引用与上下交之同的互文关系及功能。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谚语;跨文化语境;互文性Abstract:Thispaperis锄attempttostudrproverb6and韶yin铲embeddedinremarksbyOS/UKleadersininterculturalcontextsbasedOnaaaly嘲ofdata如mourcorporacontaifing250speeches.Itsfocusis011thestrategyandmotivationofquotingproverbsOr鞠yin伊indifferentinterealtmaleonlexts,the删alilyforquotingproverbsor蜥ngsamongUs/UKleaders,andthefunctionofsuchintertextualitybetweensuchquotationsandtheirCO-texts.KeyWords:criticaldiscI咖带analysis;proverbsand鞠yin伊;intercdturalcontexts;intertextuality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8)ol一0022一04I.引言学界对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之相关问题的探讨尚不多见。本文依据语料库,对英美领导人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进行分析研究。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有理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1)把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公开讲话纳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范围;(2)如何从批评的视角分析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英文演讲。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指的是英美领导人在访问外国或邀请外国领导人到本国来访时所作的演讲。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如:纪玉华,2007;纪玉华陈燕,2007;纪玉华焦敬东,2007),语料库正在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之中。本研究以我们2005年创建的语料库之检索结果为依据,对250篇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英文演讲中的谚语引用进行批评分析,重点分析英美领导人在两种不同的跨文化语境中引用谚语的策略和动机、演讲者对此互文手段的偏好,以及谚语引用与上下文之间的互文性功能。我们将250篇演讲分为“英美领导人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演讲库”(标为W-w演讲库)和“英美领导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演讲库”(标为W-E演讲库);然后再细分为英国、美国,乃至以演讲者为单位的专题语料库,共14个。2.理论框架谚语(pmverbs)与格言(卿n轳)均为意义完整的凝练表达,经常,出现在日常对话及公共演讲中。一般说来,谚语和格言在语义学中并不相同,前者更具联想性和隐喻性,例如:。盲人牵着瞎子行,一起坠落壕沟中。”其所指通常并非失明者;而后者表达的内涵和/或外延意义,例如:。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该句指向的正是狗与人类之间的现实关系。但在我们的语料库中,谚语和格言经常被看作是相同的。例如:“百闻不如一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水涨船高”等都是中国谚语(张鲁原胡双宝,1990),而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中国演讲时却把它们当作格言(sayings)来引用。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不对谚语与格言进行区分,将二者通称为谚语,并将其界定为。已经为多数人所熟知且认可的智慧短句”。·在劝导类的演讲中,谚语能起到证实或综述观点的作用。谚语具有言外之力、多元声音与认知含义三大特征,三者合一能产生强大的劝导说服力(Gandara,2004)。西方领导人深谙谚语的说服功能。MiMer(1997)在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演讲全集(共36917页)中一共找到了3300旬谚语。因此,对批评话语分析家来说,研究谚语的效力是很有意义的。譬如,我们可以对其功能进行研究,研究它们何以能够在说服过程中建构因果关系,以及在跨文化语境演讲中如何彰显话语意图。谚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受时问影响,以一般现在时态呈现。同时,谚语从本质上讲属于多元声音话语。根据Sperber和Wilson(1994)的关联理论,谚语属于回声式的表达。其使用者发出的是本已存在的、其用词、语序和语法均不可更改的言语。欲准确解读谚语,我们不仅要将它们视为命题,还要将它们视为一种特殊的语篇类型。谚语是集体性的价值判断与表达,具有传统或普遍意义上的真理性,蕴含着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的集体智慧。因此,说话者在使用谚语时,必然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来自其本人,另一种则为集体性的声音。另外,谚语通常植根于民间智慧之中,折射着一种文化对某种现象或事件的评价态度,代表着传统的价值取向,规约着人们的行为、态度或观念。由于谚语具有说教性并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它们经常扮演着非正规教育以及意识形态控制的角色(Gandara,2004:347)。Sacks(1992)认为,由于谚语在传统观念中是不容挑战·本文是福建省杜科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682125),也是厦门大学.2007年文科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纪玉华(1959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吴建平(1956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双语词典学,翻译学,文化语义学收稿日期:2007—12—10(修改稿)
万方数据·23·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的,使用谚语通常会在受众中产生一股认同潜流。根据6andara(2004:347—349)的观点,谚语在论证与说服过程,中可以在语篇、语言及认知上产生特殊效果,具体阐述如下:(1)辩论旨在说服他人。由于谚语是超个人的。代表着社会所认可的知识,谚语使用者将自己的声音发向受众的时候,势必会产生压倒性的言外之力。这种认可所产生的能量,在那些尊重传统的地方显得尤为强大。毫不夸张地说,引用谚语就如同是为了追求对受众的影响力而给语言动手术。.(2)谚语不能被反驳,除非与另一则谚语撞车。谚语为简洁的、强制的、不容争辩的表达,只有那些与其同样强势的、无可置辩的表达才能将其驳倒。我们可以质疑它们跟主题的关联性,但它们自身的内容却不容质疑。(3)谚语具有内在的论证结构,它可以把不同的辩论模型投射到不同的具体事件或情景上。譬如,在分析某一事件时,使用谚语便可起到确立因果关系的作用。因此,谚语可以在已知的框架中将具体事件分类,使解释工作变得简单。在Anseombre(引自Gandara,2004:348)看来,谚语就是定论,各种具体事件不过只是它的例证而已。(4)谚语高度凝练。如果想(尤其是向外国人)解释谚语涵盖的思想,我们需要的词必须扩大数倍。谚语可以说是将最大化的意义压缩到了极限。(5)谚语有固定的形式。对于说话者与听者来说,谚语都是预制的、现成的。说话者奉行“拿来主义”,对句法和词汇不加任何处理。(6)从上述观点可以得出结论:谚语可以使沟通变得简单。对受众来说,理解谚语并不困难。尽管谚语通常都是隐喻式的,但它们不属那种只有靠创造性思维才能理解的隐喻,而是语言中的化石,约定俗成,无需另加解释和说明。谚语所触发的是文化上业已确立并经认可的心理图式,并提供两种信息供听者接收:概念信息与过程信息(Sperber&Wilson,1994)。一旦听辨出谚语,受众的大脑中就会立即触发相关的心理图式,而且在认知层面上还会产生拓展性的触发,譬如,受众的脑海中可能产生复杂的联想和相关的假定等。而这些反应都已远远超出了谚语最初的触发能量所及。(7)谚语一般使用平朴的大众语言。使用谚语有助于在说话者与听众之间营造融洽气氛。(8)最后,从表达功能上看,谚语的抽象概念与谚语形式上的具体特点(如平行结构、押头尾韵等)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容易产生长时记忆。3.语料库与检索结果我们创建了14个语料库(见表I),在其中我们检索出23句谚语(包括谚语式的表述)。下列谚语出自语料库5和语料库6,都是美国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演讲中所引用的。(1)Whenthevisitorarrives,itis鼬ifreturninghome.宾至如归。(中国谚语,出自里根的演讲1。1984年)(2)Iftwopeople8reofthe黼Immind,theirsharpnesscaneutthroughmetal.二人同心,其利断全。(中国谚语,出自里根的演讲1,1984年)(3)Apoorpeaceisbetterthanagoodquarrel.相安无事总比吵吵闹闹来得好。(俄罗斯谚语,出自里根的演讲4,1987年)(4)Everymanistheblacksmithofhisownhappiness.自己的幸福自己打造。(俄罗斯谚语,出自里根的演讲5,1987年)表l英美领导人跨文化语境演讲语料库一览表编号语料库名称演讲篇数总词数l里根总统W-E演讲库3248,7112里根总统w.W演讲库2949,0383乔治·布什W.E演讲库70100,9034乔治·布什w.w演讲库4770,9125美国领导人W.E演讲库118184,4836美国领导人Ⅳ.W演讲库77120.6427托尼·布莱尔W.E演讲库1432,9858托尼·布莱尔w.w演讲库1949,7729撒切尔夫人W.E演讲库1438,68710撒切尔夫人w.w演讲库817,649ll英国领导人W.E演讲库2871,71812英国领导人w.w演讲库2667,46713英美领导人W-E演讲库146256,24714英美领导人W.W演讲库104188。155(5)To懈athingonceisbetterthanhearingaboutitahundredtimes.百闻不如一见。(中国谚语,出自里根的演讲2,1984年)(6)Arisingtideliftsallboats.水涨船高。(中国谚语,出自里根的演讲2,1984年)(7)Toseeathingonceisbetterthanhearingaboutitahundredtimes.百闻不如一见。(中国谚语,出自里根的演讲3,1984年)(8)OnegenerationplantsaIlce;thenextsitsinitsshade.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l,1989年)(9)toplanttreestogether,80thatthenextgeneration,ou碍andyours,啪sittogetherintheshade.一起种树。这样后人,我们的后人和你们的后人,就可以坐在一起乘凉。(谚语式表达,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l,1989年)(10)Peaceandawell-builthousecannotbeboughttoodearly.平安与良屋,价再高也值。(丹麦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4,1991年)(11)foodfriendsbecomeapparentOnblackdays.患难见真情。(土耳其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5,1991年)(12)Ashared唧ofcoffeeresultsin40years0fmemories.共享一杯茶,念情四十栽。(土耳其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5,1991年)(13)Alongjoumeyisshortenedbygoodcompanions.良伴旅途短o(土耳其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6,1991年)(14)Thebird而lllonewiagcannotfly.单翼的鸟不会飞。(土耳其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6,1991年)(15)There"s110roadtoolongandnoobstacletoohardforfriendship.友谊不惧万水千山。(俄罗斯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7,1991年)(16)Theonewholeadsmakesabridgefortheothers.前面带路.后面有桥。(俄罗斯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8,1991年)(17)Youcan"ttieaknotwithonehand.单手打不出绳结。(俄罗斯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9,1991年)(18)Whenyouenteragreatenterprise。freeyoursoulfromweak.
万方数据第1期纪玉华吴建平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之批评分析·24·n嘲.从事伟业者,不应心怯意弱。(乌克兰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10,1991年)(19)Misunderstandingsdon、exist;onlythefailuretocommunicateexists.存在的不是误解,而是沟通乏术;(塞内加尔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11,1991年)(20)Somerainmustfalltopreparethegroundforbuilding.地上下点雨,才好盖屋子。(日本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12,1992年)(21)Alongjournsyisshortenedby800dcompanions.良伴旅途短o(土耳其谚语,出自乔治·布什的演讲13,1992年)4.分析与讨论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经过对语料库l-4作进一步检索,我们发现:23则谚语中仅有2则出自语料库4(乔治·布什w.w演讲库),2l则出自语料库l和3。’在其他语料库中都没有发现谚语引用的实例。关于这一点,我们一方面可以从意识形态或政治视角来解释。与w.W语境相比,美国领导人在w-E语境中使用谚语的频率更高:因为东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较为显著,话语的劝导力与雄辩性在w-E语境中的作用就更加彰显,而谚语恰恰可以有效地支持或总结劝导重点。所以,G彻d啊(2004:345)称谚语是说理和论证之强有力的武器。.从另一方面看,英美文化差异也有助于解释为何在跨文化语境中美国领导人比英国领导人更偏爱使用谚语。从语料库的检索结果看,无论是在w.w还是w.E语境中,撒切尔夫人和布莱尔两人在演讲中都没有用过谚语,这与美国总统的演讲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在谚语引用的偏好上。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8位美国领导人中只有两位使用了谚语,即里根和老布什。23则谚语中,里根用了7次(占30.4%),而老布什用了16次(占69.6%)。显然,被世人称为“伟大的沟通者”(Greene,2002:138)的里根,与其他领导人相比,更明白在W.E语境中使用谚语的认知意义和说服力;而他的继任者老布什在谚语引用上做得更出色。然而,如果从他们的引用比率看,还是前者的表现更优。里根在W.E语境中的32次演讲中,谚语的引用比率为22%,而老布什在W-E语境中的70次演讲中,谚语的引用比率为20%,低了两个百分点。表2里根在五次演讲中谚语引用的相关情况演讲序号Il2345,跨文化语境的W.E"7/.EW.E类别跨文化语境中国前苏联发生的国家目标受众中国人前鹪认前溯跨文化语境84/()484/0484/1D487/12发生的时间,强,10∥打/27/28/08,蚺长度(诃)150435986407828∞总段落数225479IO●谚语出现的F1聪F2B24F2F4112段落序数谚语相对95.5%72.8%96.3%55.6%71.4%55.6%80%突显度表2总结了里根的5次演讲中的谚语使用情况。在“谚语出现的段落序数”这一行中,。F竹表示从演讲稿开头正着数时谚语所出现的段落,而“B”表示从末尾倒着数时谚语所出现的段落。如:F2表示谚语出现在正数第二段,B2表示谚语出现在倒数第二段。“谚语相对突显度”的计算公式是:用l减去谚语出现的段落序数(无论是正着数,还是倒着数)除以总段落数的商,终值用百分比表示(纪玉华,2007:248)。例如,在里根的演讲4中。“谚语相对突显度”为:1—4/9=O.556=55.6%。表3总结了乔治·布什在13次演讲中的谚语使用情况。表3乔治·布什在13次演讲中谚语引用的相关情况跨文化语境演讲序号跨文化语境的类别目标受众长度(词)总段落数谚语出现段落序数谚语相对突显度发生的国家发生的时间lW.E中国人中国89/02/25106014F285.7%1W.E中国人中国亳9,啦,2S10601413285.7%2W.E莫桑比克人美国90/03/134705Bl80%3W.E墨西哥人美国89/10/035538Bl87.5%4W.W丹麦人美国9I/02/20658ll8372.7%5W.E土耳其人土耳其9l/1D7/2061710F370%5W-E土耳其人土耳其9、,姐,2Q6171013280%6W.E土耳其人土耳其9l/1盯/224538F275%6W.E土耳其人土耳其9l/1口7/22453813275%7W.E前苏联人前苏联9l/1盯/3064813f376.9%8W—E、W—W苏联人、美国人前苏联9l/1D7/3l144719f384.2%9W-E前苏联人前苏联9l刀D7/315819B189.9%10W.E前苏联人前苏联9I/08/,ol21523413488.2%11W.E塞内加尔人美国9I/09/104499F277.8%12W.W日本人日本92/OI/09293645F882.2%13W.E土耳其人土耳其92/02/1l690llB190.9%
万方数据·25·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焦里根5次演讲的谚语相对突显度的平均值为75.3%,老布什13次演讲的谚语相对突显度为81.4%。可以很公平地说,布什比他的前辈在跨文化语境中更会审时度势地使用谚语。另外,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除了“Godguideswhomhewillstowardashai曲Ipath.”这则古谚之外,其他所有的谚语都取自受众文化。如上所述,谚语高度凝练。如果解释谚语涵盖的思想,我们需要的词必须扩大数倍。而谚语可以将最大化的意义压缩到极限。从这点上说,两位美国领导人在选择谚语时十分重视策略性。第三,笔者认为,诸如“宾至如归”、“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谚语能在语篇和认知层面上发挥以下作用:(1)使沟通变得简单。这些谚语中国听众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激活思维图式;(2)建立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亲密关系,因为谚语代表着平民百姓的声音;(3)使听众更容易记住演讲的内容。就这一点我们也做了相应的测试。45名受试者包括33名中国学生,12名美国学生。测试要求他们阅读相同的5篇美国领导人的演讲,一周后请他们回忆所读过的演讲。测试表明,最容易记住的总是那些带有谚语的演讲。而且,受试者一般最先想起演讲中的谚语,其次才是演讲的论点、演讲者以及谚语前后的上下文(纪玉华,2007)。其他谚语(如“良伴旅途短”、“前面带路,后面有桥”等)也具有相同的功能。第四,谚语从,y贡t-说是“多音”的,它们作为一种超个人的声音,是从社会所认可的知识角度质问受众的,所以具有压倒性的言外之力。例如:里根使用《易经》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既是他对中美关系的一种提议,也是他对其他论点的有力批驳。该谚语包含的概念隐喻是:。思想亦是工具”;引用它,里根意在强调思想上的统一比“任何武器”都要强劲,中美人民寻求友谊与合作比起仇恨和暴力要好得多。这一提议和批评在紧跟该谚语后面的一段文字中表达得很清楚:Ihaveobservedthechallgingnatur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OUrtwocountries.Atlimes,Ollrfeelingstowardeachotherwerehostileandnegative.Today,wehavetheopportunitytokeepourcountriesona叫ofgenuine900d砌thatwmreaprewardsforgenerationstocome.Let璐notshyfromthetask.Itwillnotbeeasy;yet.1etUSmoveforwardSOthatsome-daywhentheyoungpeopleofourcountriesreacharipeoldage,theyWIUlookback.andtherewiUbenomemoryofatimewhenthereWasanythingelsebutfriendshipandgoodfeelingsbetweentheClline孵andAmericanpeople.(我已经看到我们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过去有些时候,我们互怀敌意,互相否定。今天,我们终有机会使我们两国走上友好之路。将来我们的子孙就可以收获回报。对此任务我们不要望而.却步。这项任务并不容易,但是让我们一路前行,这样。等我们两国的青年人步入晚年时,回首过去,他们想起的将总是中美人民相互之间充满好感与友爱的那个时代)。(里根总统W—W演讲库)回顾尼克松1972年访华之后的沧桑变化,我们发现,这则谚语内在的论证性成功地确立了一种因果关系。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已知的背景框架。里根在该演讲中也明确指出:“1972年的(上海公报)、1979年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7年的《联合公报》⋯⋯中美的合作已经使我们的人民获益。这个局面是双赢的。在过去的几年里,双边贸易已经开始腾飞。两国之间的学术、科技、商业、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往来迅猛发展。互惠互利的合资企业也快速增长。”另一则具有内在论证性的谚语也是里根引用的,即“自己的幸福自己打造0”该谚语在整个演讲词中处于倒数第二段。当时的场合是里根在白宫为前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举行欢迎晚宴。里根引用了这则俄罗斯谚语之后马上解释说,“如同其他谚语一样,这则谚语体现了人类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见地。我们能够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里根总统W—W演讲库)”。第五,“加框”(血ming)问题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在“自己的幸福自己打造”这则谚语的206个词的上下文中,。自由”(free,free.dom,liberty)出现了6次,“希望”(hope)出现了4次,并且融合了其他几种“声音”。这几种声音分别来自:(1)托马斯·杰斐逊,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伟大的哲学家与革命家;(2)里根本人;(3)戈尔巴乔夫;(4)各国人民;(5)古代俄罗斯民众等等。请看原文:ThomasJefferson,oneofournation"sgreatfoundersandphilosophers,oncesaid,“‰G0dwhogaveUSlife,gaveasliberty蹈well.”Hemeantthatwe"reberntofreedomandthattheneedforlibertyisasbasicastheneedforfood.Andhe,鸽thegreatrevolutionaryheWas,alsoknewthatlastingpeacewouldonlycomewhenindividualsoulshavethefreedomtheycrave.研IatbettertimethaninthisChristmasandHanukkahseason.aseasonofspirityourecentlyspoketo,lIlr.GeneralSecretary,whenyounot-edthemilhnniumdChristianityinyourlandandspokeofthehopesofyourpeoplefor8betterlifeinaworldofpeace.Thesearchopesshal:edbythepeopleofeverynation,hopesforanendtowar;hopes,especiallyinthisseason,forthed曲ltoworshipaccordingtothedictatesoftheconscience.There"sanoldRussiansaying:“Every蚴is"theblacksmithofhisownhappiness.”Andlikeallfolksayings,itcontainsaprofoundunder-standingofthehumancondition.WeCan,wilhOUrfree砌,shapeOur如·rare.WecanmakeitwhatthatSovietsoldiersawinhisvisionofabetterworld,avisionofpeaceandfreedom.(里根总统w—W演讲库)正如Fairdough(2003:53)所言,“当他人的声音并人文本时,总是需要选择如何为其“加框”,如何将其融人上下文。”在此,我们要对“加框”这个重要概念进行检视。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Gottmn(1974),他把“加框”定义为组织原则的具体实现,并认为人类的一切经验及其表征都受到“加框”的影响。Entmn(1993:52)认为,。加框”可以阐释问题、解析缘由、提供补救方法等。“加框”的本质是阐释和评价,但它并不是基于个人观点,而是对社会所刨造的公理和传统的援引(Akhavan.Majid&Ramaprasad,2000":47)。由此可见,“加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似性。且看Becker和Hall等人对意识形态的定义。Becker(1984:69)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套综合的参照系,我们每个人都是透过它来审视这个世界,并借助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Hall(1986:29)把意识形态定义为“精神框架,如语言、概念、范畴、思维意象等;意识形态亦是表征体系,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的人靠着它才得以弄懂、解释、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加框和意识形态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框架,凭借着它们,人们就可以解释现象、阐释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案等。值得注意的是,谚语“自己的幸福自己打造”处于多种声音框架中,其所构成的强大框架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和思想。里根战略性地把这些声音糅合起来,产生了强大的说服力。这种交织与糅合。强化了谚语“作为一种超个人的声音从社会所认可的知识角度质问受众”(Gandara,2004:347)的力量。这种力量在那些特别(下转第29页)
万方数据·29·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给自足的传承之路,相对封闭,具有较强的排它性。由于气候的严酷、生活的艰难加之历史的传统使得俄罗斯民族非常迷信,“PyccimeOqfHbcye唧HH.”(A·CepreeBa,2004:135)信奉宿命论,充满了宗教意识和救世主情结的宗教使命感。基督教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心怀对未来永恒天国的向往。这种文化注定了俄作家更关注人对终极关怀的精神追求,注定了俄罗斯民族总是萌动着对现实的不满,其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对现实的抽象化和超现实化的描写,使现实获得非现实的成分,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荒唐人的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邦达列夫的《岸》、以及《狗心》、<我们》等。文学已不再遵守小说和故事形影不离的传统。俄罗斯作家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因此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对责任和使命的思考。受宗教博爱思想的影响,俄罗斯民族对外来文化十分宽容,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使语言得到极大的充实,这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俄罗斯人眼中,时间是循环往复的,而不是线性的,一去不复返的,这使俄人有怀旧情结,喜欢用过去来比照现实,进行反思,表达不满和追求。3.结语我们知道,选择是逻辑思维的触角及工作方式,人在选择性的接触中感悟事物。在对以语言命名的概念的比较和选择中,思维确定把握和依据的坐标,建立与相关范畴和概念的联系,认定事物的本质。巴赫金(转自游汝杰,1993)认为修辞就是选择,这种选择不仅指对具体词语和结构布局的选用和调配,还包括对表述的切人点和方式、审美的角度和品评、对角色的情感和描写、对时空观和价值观等的选择,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最佳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修辞的过程,而这种选择是受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所统辖的。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修辞理念并内化修辞意识和修辞自觉,外化为不同的选择和修辞行为。修辞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的行为,它是由交际双方共同参与,以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为参照系,以语言为媒介的社会交际过程。修辞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是行为主体与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修辞过程中,话语建构、调整、理解及功能的发生是在主客体问多种社会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修辞学因其社会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必然会被放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辞也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一个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体现民族心理和民族习惯,反映民族色彩、文化色彩、历史色彩和时代色彩。参考文献:[1]AnnaCepree髓.Pycocuec卅el聊,捍“打6I,脚锄妍,,ip柏“q“l厶^lh,n·‘la"lbHDCmb[M].MOCKBaln且..omm"ra,2004.[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文化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1.[3]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I上接第25页)遵循传统的国家里就更加强大。正因为这种战略性的“加框”手法,里根成功地影响了他的听众。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在对跨文化交际语篇中的互文性进行批评分析时,不但应该关注不同声音在一个具体文本中的交织与糅合,以及它们如何发挥其意识形态宣传上的作用,同时还应注重把一个文本和其他文本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我们建议对上面所分析的互文性再从历史背景分析的角度来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有助于读者的批评意识,有助于读者认识到:语篇(尤其是跨文化语境中的语篇)具有高度的历史关联性和互文性。5.结语谚语在语言、语篇及认知上的特点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政治性,因而得到了西方领导人的垂青,尤其在跨文化语境中。这样,我们在对谚语引用进行批评分析时,就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跨文化交际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谚语引用的政治动机。正如本文所述,我们需要研究谚语如何被。加框”,以及框架中存在的不同声音是如何交织和糅合的。另外,对于谚语引用这一互文手法的研究,不宜拘泥于内部的互文性,有必要关注谚语所在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性,这就需要做历史背景分析和研究。参考文献:[1】Ak].1avaltl—M面id。IL&Ii日wp蹦甜。J.FramingBeijing:DominantIdeolog-icallnflm硼the^n蟹—omPressC删mge0ftheFourthUNCOt,l拓l"-朗∞∞WomenandtheNGO‰【J].&【蹴,213130(1).[2]Beok盯,S.地nistAp衄№h∞toMediastudie8..TheBritishExperielioe[J].Cmical&妇加MassQMm崛妇嘲,1。1984(1).[3]Entman,R.M.Framing:TowardClassificationofaFracturedPant-diem[J].如l‘m越ofCo--ion。1993(4).[4]Fairclough,N.AnalysingDisco㈣TextualAnalysisforSocial燃rcb[M].London:Roufledge,2003.[5]Gandara,L.“TheyThatSowtheWind⋯”:ProverbsandSayingsinArgumentation[J].D沁oune&,‰4ety,2004(15).[6]Go扛insJi,E.FrameAnalysis[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8Press,1974.[7]Greene,R.WordsthatShooktheWorld:100YearsofUnforgettableSpeechesandEvents[M].NewYork:PrenticeHallPress,2002.[8]Hall,S.TheProblemofIdeology:MarxismWithoutGuarantees[J].Journal矿CommunicationInquiry,1986(2).[9]Mieder,W.孤PoliticsofProverbs[M].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97.[10】Sacks,H.LectumsO/ICon劂on[C].VohIandlI.(EditedbyG.Jefferson.)Oxford:Blaekwell,1992.[1l】sperIm,D.&Wilson,D.Relemace:Commua/cationandGogn/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986.[12]纪玉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3]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7(6).[14]纪玉华焦敬东.跨文化交际理论反恩三题[J].外国语言文学,一2007(4).【15]张鲁原胡双宝.古谚语辞典[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之批评分析作者:纪玉华,吴建平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刊名:外语与外语教学英文刊名: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年,卷(期):2008(1)被引用次数:3次参考文献(15条)1.Mieder,WThePoliticsofProverbs19972.Hall,STheProblemofIdeology:MarxismWithoutGuarantees1986(02)3.Greene,RWordsthatShooktheWorld:100YearsofUnforgettableSpeechesandEvents20024.Coffman,EFrameAnalysis19745.Gandara,LProverbsandSayingsinArgumentation2004(15)6.Fairclough,NAnalysingDiscourse:TextualAnalysisforSocialresearch20037.Entman,R.MFraming:TowardClassificationofaFracturedParadigm1993(04)8.Becket,SMarxistApproachestoMediaStudies:TheBritishExperience1984(01)9.张鲁原;胡双宝古谚语辞典199010.纪玉华;焦敬东跨文化交际理论反思三题[期刊论文]-外国语言文学2007(04)11.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期刊论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2.纪玉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200713.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198614.Sacks,H;G.JeffersonLecturesonGonversation199215.Akhavan-Majid,R;Ramaprasad,JFramingBeijing:DominantIdeolog-icalInfluencesontheAmericanPressCoverageoftheFourthUNConferenceonWomenandtheNGOForum2000(01)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1.高娃.GAOWa满、蒙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初探[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2.范春媛禅籍谚语之妙用[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9(4)引证文献(5条)1.纪玉华.李锡纯论“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批评性”[期刊论文]-外国语言文学2011(4)2.吴洁英语学习的捷径和障碍——英语谚语[期刊论文]-大家2010(10)3.纪玉华.朱蕤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黑河学院学报2010(1)4.吴世雄基于语料库的跨文化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期刊论文]-外国语言文学2009(2)5.陈军向.纪玉华简评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2)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ywyjx2008010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