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2-06-16 14:15:14 发布

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研究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研究在英美文学著作中,语句都是为人物刻画和故事阐述服务的,也可以说,谚语、俚语乃至特殊语句都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或建立故事背景。谚语精炼明确、微言大义,巧妙翻译可以扩大文字的传神效果:首先,谚语语句的巧妙翻译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大致轮廓;其次,谚语语句的巧妙翻译有助于抒发人物情感;最后,谚语的巧妙翻译有助于引起读者共鸣。例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经典谚语,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经过译者加工,深入人心,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造就了文学著作的经典。  一人物刻画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  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占据了最为中心的地位,它为文学作品塑造了灵魂,让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散发出自己的光芒。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使用让人物的效果更为突出。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还是表达人物感情,谚语让这些人物变得更为传神而生动。在翻译中,译者的匠心独运让文字中的浪漫情怀一一显现,让简单的人物也充满了微言大义。  1用谚语丰富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因人物而具有了现实的灵魂,作品中的人物也依靠文学作品的塑造形象而具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中国名著中有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为爱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亦有千机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的求之不得的王熙凤。在小说和戏剧等著作中,谚语提纲挈领,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构建人物的最初形象,为之后的细节刻画和描写埋下伏笔,贯穿全文始终,无论人物作何姿态,在它们的渲染托之下,言简意赅、熠熠生辉,谚语为人物的或喜或悲呐喊,依靠着文字为其描绘灵魂,生动而传神。  英美文学中的人物也是如此。英本文由论文联盟.L.cOm收集整理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使用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拥有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传神地再现出了人物形象。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对管家丁耐莉倾诉衷肠:IamHeathcliff,Heisalymind,notasapleasure,anymorethanIamalyself,butasmyoadeof,hisandminearethe same(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与我的都一模一样)。谚语为我们勾画出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凯瑟琳,无论仇恨还是报复,她都坚守着心中的那方圣地。因为谚语,人物形象拥有了传神之美,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又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到:Manisnotmadefordefeat.Amancanbedestroyedbutnotdefeated(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谚语为读者刻画出一个坚韧不拔的桑提亚哥,他在危难面前仍然高大的灵魂因这些谚语传神的刻画与翻译之美让人们铭记。  2用谚语表达人物情感  人物情感是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的精髓所在,而行为特征和情感表达是塑造人物的两种基本方法,特别在短篇小说中,受篇幅的限制,作者不可能用大量的篇幅渲染人物间的对白,此时就需要发挥谚语简短、明了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凝聚起零散的情感记忆,让作品更加动人,而谚语以一种更为精简的语言为人物情感刻画添加了更加耐人寻味的意蕴,达到了一种传神效果,经过汉译后的谚语更为深刻。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让读者为之动容。而依赖于谚语的表达形式,人物的情感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沉淀出动人的味道。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中,当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理性与感性之中徘徊,承受着宿命带来的苦痛之时,莎翁为他写下一句: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值得庆幸的是,中文译者并没有将之翻译为是或不是,这是一个问题,而是结合原著中的哈姆雷特的处境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译文将哈姆雷特内心的徘徊与纠结通过一句简单的谚语表达出来,使其对生命的痛苦、怀疑,以及仇恨与爱情的两难之境跃然纸上。我们看到这个年轻的王子内心深处对生命价值的追问,让他成长为生命的王者。就像那句经典谚语Formanismanandmasterofhisfate,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有一段深刻的心理描写,在李健吾的译本中,这段话被翻译为: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一段简单的love谚语被李健吾运用汉字爱巧妙叠加,在众人眼中拜金的爱玛,也有属于自己的偏执和浪漫。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物情感在这些简短的谚语中被展现,在译者匠心独运下形成了独特的翻译之美,触发着我们内心最隐秘的情感。我们为主角的情感聚散感动落泪,也为这些被译成汉字的语句倍感倾心,无论多少次翻阅,它们仍在记忆里静静地闪烁着微暗的光。  二背景构建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 每一个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一定的文化记忆。谚语也是如此。谚语凝结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文化,它们集中表现了或浓重深厚或悲哀或喜悦的文化历史情结。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谚语,作为一个文化背景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被镌刻于此,于是它们将历史上数不尽的兴叹传承,传神地再现了历史与文化,经过匠心独运的翻译之美,无论欢笑或泪水,都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1用谚语重塑历史背景  在文字中,民族的历史曾被深深印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的暗自无奈,司马光的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的扼腕叹息。这些带着历史记忆的的词句向文人墨客们扑面而来时,很容易使人徒生兴亡之叹。  英语谚语也是如此。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一些谚语被穿插在作品始终,再现了那些过往曾被时间之轮碾过的历史,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神经。而译者译笔生花,在英语与汉语的转化之中,为读者复制了历史的另一份感动。  例如,《圣经》中的eetsGreek,andthenanmustcarryhisowncross意译为每个人都必须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与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不同,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是有罪恶的,《圣经》在每一条谚语中几乎都刻画了这种文化传统,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就像苦难一样存在于每个基督徒甚至西方社会中,人心应知痛,背负着自己的苦痛,一路前行。这些谚语刻画了西方的原罪文化,达到一种传神效果。《圣经》描绘的文化世界,伴随着谚语和译者的翻译,传入了千万信奉者基督教之人的内心深处,画上了最美的符号。  又如,《新约》中的Loveispatient;loveiskind;loveisnotenviousorboastfulorarrogantorrudeItbearsallthings,hopesallthings,enduresallthings.Loveneverends,被翻译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从这句话的汉译本使多少人成了基督教徒,便足可显现它的魅力。只因它传神地再现了爱的内涵。没有山无棱,天地合的汹涌,也没有锦水汤汤,与君长决的决烈,只有永不停止的爱。爱永不止息,爱的魅力被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同样地铭记在心间,不曾遗忘。   文化有时就是生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谚语带着它自己的独特韵味闯入最真切的生活之中,联系起了每一份感情、每一个人。这些被串联起来的文化记忆就是我们的生活,如此传神而深刻。也许是因为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化记忆打动了包括译者在内的每一个人,才让这些谚语的译文显得独具魅力,既再现了文化、达到了传神之效,又完成了属于它的翻译使命,沉淀在文化的海洋里。  三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谚语除了幽香的文字魅力,更带给读者心灵上传神的独特美感和享受。经过译者的妙笔生花,英文中的经典语句被再次解读,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背景构建都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表达着对文化传承,抒发着作者的情感,展开一幅雄伟的文明画卷。这画卷里,历史的雄辉壮阔与情感的柔情似水都被传神再现,在这些文字的光影里,它沉默着不说话,却散发着夺目光芒。而译者的匠心独运将谚语演绎得更加多彩,为我们复制出另一份感动。无论是英文还是汉语,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让我们更加明白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