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2-06-16 14:15:15 发布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一、价值观念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putyourfingerinthe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Punctualityisthepolitenessof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isthesoulof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Englishman’shom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人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的功能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人伦本位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人伦本位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 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二、宗教信仰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谚语“Christmascomesbutone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圣诞节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蕴义。节日期间,人们常用此谚语劝人们对别人的吵闹和大吃大喝要忍着点,不要太在意;同时也劝谕人们把握机会,送送东西或帮助穷困的人,行救困济贫之善举。在中国借节日之机大行善事并不多见。基督教国家此风盛行,,也许是因为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之故。再如,谚语“MerryinLent,andyou’lllivetorepent(四旬斋结婚,悔恨终生)”这一说法源于四旬斋(Lent)这一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基督教徒素食苦行,把斋期当作赎罪的神圣日子,因此人们认为斋期会给人带来厄运。英语谚语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如cross和God的运用就很常见。例如,谚语“Everymanmustbearhisown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一词指的就是耶酥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词在英语谚语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crossonhisbreastandthedevilinhisclothes(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例如,“Godsendscoldafter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Godhe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主者)”,等等。宗教文化在英语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TheGreatBook),他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英语谚语中,有不少是来源于《圣经》的。例如,谚语“Everyhearthasitsown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heartknowethhisown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关于夏娃(Eve)在伊甸园偷迟智慧果(即禁果),惹恼上帝耶和华的故事。又如,谚语“Whenthesunrises,thediseasewillabate(太阳东升,疾病减轻)”也是出自《圣经》:据说犹太人的始祖阿伯拉罕(Abraham),他脖子上本来挂着一块宝石,病人只要看它一眼,便立即痊愈。阿伯拉罕死后,上帝便把这块宝石放到了太阳上。谚语“YoucannotserveGodand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同样也是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Mommon是财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财神作为贪财、吝啬的化身。此谚意思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以上这些谚语与《圣经》中的说法或教义息息相关。宗教(以基督教为住)在英美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教派,但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如此,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谚语“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等就与佛教有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则与道教有关。三、审美习惯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在这一点基础上,中西方对周围的事物价值认识不同。特别明显的是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因为今年是狗年。应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说英语的国家比我们更爱狗。在英美国家,人们喜欢养狗,因此常以Dog来自称或互称,却不含卑劣之意。狗在英美国家还有着“人之良友”(Man’sbestfriend)之美称,故英语中有诸如“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得意日),”Barkingdogseldombite”(嘴硬者手软),”Dog doesnoteatdog”(同类不相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youarealuckydog(你是个幸运儿)”等说法。其中大部分不含贬义;而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娘养的”,“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人们在对狗好象没有什么好感。甚至今年招聘单位提出不要属狗的,虽然是就业歧视,但至少反映出人们对狗的不好印象。在对待年龄问题上,英美人与中国人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在英美国家,年龄成为极具代表性的隐私之一,人们对于年龄讳莫如深。英语谚语“Youcan’tanolddognewtricks(年愈花甲不堪教)”就带有对年老的悲观和无奈色彩。在中国传统的排资论辈观念上,老年人常与老资格、老经验联系在一起,称呼上就有老王、老李等,从这层意义上讲,年老在中国逼供内不完全是一件憾是事,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中就有“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说法。英中审美习惯的不同还体现在谚语比喻修辞格中喻体选择的差异上。例如,英谚“Allisfishthatcomestothenet”与汉语“抓到篮子里便是菜”、英谚”Tocryupwineandsellvinegar”与汉谚“挂羊头,卖狗肉”、英谚”Loveme,lovemydog”与汉谚“爱屋及乌”、英谚”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与汉谚“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等等,其喻体的选择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汉民族的不同审美习惯。四、历史文化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起历史文化北京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谚“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或“peakofangelsandyouwilhearthetheirwings”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谚“Loveis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别称theblindgod),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谚”Thebreadneverfallsbutonitsbuttered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谚”Don’tcarrycoalsto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此外,英语和汉语之间虽近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leapoverwherethehedgeislowest”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beadoginthemanger”类似于汉谚“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在和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谚”Twoheadsarebetterthanone”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在这悠悠岁月中沉积了许多读具中国特色的封建时代的文化产物,因此,不少谚语与这一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例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这些谚语由于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没有相对的英语谚语,这也是汉语谚语的一大特色。结束语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多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宜先按照原文的预期了风格进行直译,然后附加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语,点出其寓意。此外,在可能情况下还应仔细琢磨译出语的结构及措辞,并用对等的译于入语进行翻译,以达到传神传韵、形似神似,使谚语放射出原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