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0 KB
  • 2022-06-16 14:16:45 发布

从维吾尔谚语看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从维吾尔谚语看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2007年9月第35卷第5期新疆大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Sep.,2007Vo1.35.No.5【民族学研究】从维吾尔谚语看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张勇(新疆大学语言学院,新疆鸟鲁木齐830046)摘要:将维吾尔谚语作为观察视点,剖析维吾尔传统文化对妇女的价值判断与地位确认.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植根于本民族的历史土壤,是维吾尔封建宗法社会和宗教意识的产物,它集中表现为男尊女卑,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宗教礼法.关键词:维吾尔谚语;传统文化;妇女观;中围分类号:H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O一282O(20o7)O5—0o93一O5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说:"民俗(包括谚语,神话,民间故事)是人类精神最精美的表达形式,是优美绝伦的材料."[1]漫游于维吾尔谚海,其中那些有关妇女的谚语,或隐喻婉转,或白描直露,为我们展示了维吾尔传统文化对妇女的价值判断及地位确认,使我们在民俗文化视野下,对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一 ,崇高与卑下:传统社会中维吾尔妇女地位的演变同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妇女一样,维吾尔妇女也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的尊崇荣耀到父系封建男权统治的压迫束缚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借助神话传说的折光我们可以窥见到维吾尔先民女性崇拜的某些轨迹,如,在《女天神造人》[2H一,《神树母亲》[2]l中,女性被尊为人类之祖,创人之母;在《阿娜赫塔》[3中所赞颂的则是女性在人类与自然,与社会斗争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维吾尔先民在突厥,回鹘时代对乌麦女神的崇拜同样也是远古女性崇高地位的回光反射."乌麦"(umay)为突厥语的音译,是突厥萨满教中的保护神和生育之神,其地位仅次于男性化的神——腾格里,而凌居于其他众神之上,享有很高的权威,这在《敦欲谷碑》,《阙特勤碑》等碑铭文献中都有记载.11世纪问世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就记载有流传于当时的谚语"祈求乌麦可得子".在汉文史籍如《新唐书》]g,《资治通鉴》[4]g.等书中就有不少记载表明维吾尔历史上女性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谚语"父亲是大地,母亲也是大地"将母亲与父亲联列并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维吾尔传统观念中父与母同是养育人类的大地,并没有高下尊卑之分,这是早期女性尊崇意识在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积淀.维吾尔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农业社会后,耕种土地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耕种土地对劳动力需求的有限性和家务劳动的需要迫使女性退出社会生产而进入家庭生活领域,正如谚语所描述的"男人的 手里是坎土镘,女人的手里是饭勺".两性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分工"使女性依附于男性,屈居于家庭和社会的从属地位,"好男人有事同众人商议,好女人有事同丈夫商量".妇女被限制在家务劳动的范围内,听命于男人的主宰.在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的封建专制时代,维吾尔妇女饱受男权统治的奴役,毫无社会地位而言,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丈夫"一词是用"beg"表示的,"beg"的本义是"具有社会地位,有权有势的人物",之所以用"beg"表示丈夫之意,《突厥语大词典》解释道:"在家庭,丈夫的地位就如beg一样."[s与《突厥语大词典》同时期的《福乐智慧》一书中则有这样的诗句:"女子好比肉类,收藏十分要紧,一旦保管失当,腐败散发臭气."CsJ铀.由此可见当时妇女丧失了基本的做人的资格,如奴隶般屈从于丈夫,受制于他人,甚至连生存?收稿日期:2007一O1—09荛妻磊异:錾詈态9学59磊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维吾尔语言文化研究.作者简介:张勇(1一),女.新疆鸟鲁木齐人,新疆大学语言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从维吾尔语百文化研咒?94新疆大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的权利都被剥夺,"女人莫如不降生,出世的莫如死去."[6J5..其中反映出的对妇女的歧视正是当时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社会中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10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渗入,维吾尔人思想意识也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法教规的烙印.《古兰经》作为穆斯林精神世界的支柱和世俗生活的指南,在对待妇女问题上,这样明告世人:男人和女人是完全平等的,人类既出于父,也出于母,是 父与母的结果.对于妇女,《古兰经》道:"她们应享合理的权利,也应尽合理的义务"(2:228)①,"信道的男女互为保护人"(9:71).这种承认男女价值平等的观念在当时妇女备受压迫的黑暗时代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和时代的超越性.但《古兰经》中所阐述的伊斯兰教法教规毕竟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父权社会,因此,在具体的规约戒律中又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如:"男人是维护妇女的,因为真主使他们比她们更优越"(4:34).这里一方面承认男女平等,男女都有合理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又认为男性优于女性,强调男尊女卑,这种两不相容的认识形成伊斯兰教法妇女观的二律背反.究其原因,是由宗教与社会关系中的二律背反所决定的.美国宗教社会学家T?F?奥德分析道:"宗教与终极性,神圣性有关,且以信仰为基础,而大量的世俗生活在非终极性的利益,活动和关系的领域中进行,非终极性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及其切实要求,非终极性的价值观……和对效用及消费的重视,……造就了宗教和社会的二律背反."【7]伊斯兰教男女平等的终极性认识对维吾尔传统妇女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意识上也弱化了社会中流行的男尊女卑观念,反映在谚语中就有"男人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女人是其母;女人不是从地下长出的,男人是其父".但如上所述,宗教与社会的二律背反使得维吾尔传统妇女观在世俗生活中表现为男尊女卑,男权至上,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女人管理的城市成荒漠","女人的祖师是魔鬼","十个女人的智慧比不上一只鸡,若有鸡的智力她就会吃屎","麻雀老了熟悉林子,女人老了成为骗子"从这些贬抑,歧视 妇女的谚语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维吾尔传统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与欺凌.女人没有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权,她们是作为男人的依附物而存在的.在我们所搜集到的近六百条涉及女性的谚语中,绝大部分是从男性的角度对女人的审视.如,对女人的道德规范,对女人的职责要求,对女性的审美态度等等,无不受男人对女人居高临下的评点指使,这也正是男权价值标准,男权统治意识掌握社会话语权的表现.在男权主义统治下,妇女被剥夺了一切权利,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妇女只能俯首听命于男人.小时为人女,命运掌握在父辈的手中;大时为人妻,一切寄托于丈夫.所谓"男人是女人的半个胡大"再清楚不过地表明,男人对于女人犹如真主在人们心中一样,是绝对权威的象征,女人必须崇拜,服从,依附于男人.这便是谚语中所反映出的维吾尔传统社会规范中男女性别角色的基本模式.二,鲜花与投石:女性的价值与命运维吾尔语中对生男与生女同样有着不同的反应:"生女默默无语,生男连连叫好",男孩的出生引起的反响是热烈而令人振奋的,生男意味着以男性为脉系的家族血脉的延伸与发展,他将会在未来社会中占有一席位置,为家庭和家族的兴旺发达带来无限的希望.而女孩出生,迎接她的是众人的沉默无语,失望,不满的情绪尽在不言之中.在古代维吾尔社会历史中,曾有过歧视甚至残害女婴的现象.有籍可考的是在元代哈喇火州人有生女溺死的习俗[4]4.随着伊斯兰教的逐渐深入,在维吾尔社会残害女婴被视为最恶劣的行径,将受到真主的严惩.《古兰经》中的训戒成为人们行为的律令"难道男孩 归你们,女孩归真主吗?然而这是不公平的分配"(53:21—22),"……他多方考虑,究竟是忍辱保留她(女孩)呢,还是把她活活埋在土里呢?真的,他们的判断真恶劣"(16:58—59).虽然如此,对女孩的轻视态度依然主宰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女孩的出生,尤其是女孩的连续出生会给人们很大的心理压力,有时甚至成为妻子被休弃的理由.因此人们对生育男孩抱有更大的期待:"生儿高兴,生女怨妻","马车走过的路不狭窄,儿子多的人不受欺","女儿长大言语多,儿子长大好处多","有子之人有地位,有女之人留印迹".在封建男权文化结构中,对男孩与女孩的塑造也同样依循男权文化模式来进行.对男孩的期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家庭生活的支柱,家族发达的寄托.对女孩的期望蕴含在这样的谚语中:"有女之家是花园".女孩要成为一朵花,做为装饰点缀由男人主宰的生活.由此产生了对男孩与女孩的行为模式①文中所引《古兰经》均摘自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1年4月版,其中括号内的数字为章,节数.第5期张勇:从维吾尔谚语看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95要求:"男孩要模仿大山,女孩要模仿苹果",这句谚语更是形象地表达了维吾尔传统社会中男权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态度.在这样的文化规约中,男性必须是强大的,似高山般雄壮,伟岸,他能够支撑天地,保护弱小.女孩则要有花容月貌,像苹果一样外表鲜艳美丽,滋味甜蜜可口,能供人欣赏品尝即可.与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文化意识相应和,在对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方式上也处处体现出了重男 轻女的价值取向:"教女知羞耻,教儿懂勤劳".此谚语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性别差异教育理念,其中包含着社会意识对男性与女性不同的价值认同:男性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统治者,他要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打拼,因此,坚持不懈,勤奋努力也就成为他维持生存,发展自我的重要精神支柱.正如《福乐智慧》中所告诫的:"要传授给儿子品性和技艺,凭借本领,他会把财富聚积."[6]5驰在男权文化意识中,女性所具备的一切,包括外表形象和内在品性,都必须符合男权意志的要求.所谓女孩要懂得羞耻,即要求女孩保持贞洁,以取得男性对女性的认可.贞洁是男权意识对女性的最重要的价值肯定.因此,谚语一再劝诫人们"教你的女儿知羞耻,别让你的脸丢尽".那么怎样才能够让女子守护住贞洁呢,最好的办法是"阻止女儿外出,阻止儿子闯祸".女孩被关进家门,不准与男性接触,不能参与社会生活,到了十一,二岁,甚至早于九岁[8],只要"一皮帽子打不倒",就可送去嫁人.新中国成立以前,维吾尔人早婚早育现象极为普遍且由来已久.清代《新疆回部志》一书有这样的记载:"回人(维吾尔人)男十四,五即娶,女至十一,二即嫁;男女于十五岁之内能生子者,谓之家瑞."[4]4萧雄在《西疆杂述诗》中也说维吾尔女子"十二芳龄是嫁时"[4]4,此种早婚早育习俗延续至今仍有遗风存在,在封闭,落后的偏远农村尤为严重.仅以2000年的调查为例,在阿克苏地区的一些县乡15—19岁女性生育率竟高达25[9],这足以说明传统观念,旧的习惯势力作为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仍然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发生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早婚早育使得女孩失去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提高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而人的完善与人格的完成只有借助文化才能达到.对于女性来说,文化与教育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摆脱愚昧束缚,获得作为人的自由与解放.轻视女子教育,早婚早育把众多维吾尔女性推向愚昧无知的深渊,使她们除了稚嫩的心灵和青春的容颜别无所有,有这样一则谚语"女人是家里的花",姑娘是"鲜花",再深刻不过地体现了女性作为"物"的被支配,受欺凌的命运.当然,在花朵开放,鲜艳夺目之时,是显示女性最高价值的时候,此时,她们像一件上好的物品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姑娘长大眼睛多,男孩长大言语多",追求者如同想得到好货的顾客,纷纷上门,"有姑娘的人家,门口拴着四十匹马",此句谚语描绘的就是姑娘家里门庭若市的情景.更有佐证意义的是,在维吾尔语中"xeridarbolul(成为买主)"一词的引申义即为"男方看中女方",这里毫不掩饰地传达出了男权意识中视女性为物,歧视妇女的心理.一个女孩子惟一的出路就是得到男性的青睐,成为其附属物,"姑娘最好是嫁人,不然最好是死去",她一生的福祸荣辱,命运的悲喜穷通,都系于男人之身,但这个男人究竟能带给她什么呢?这些都是女性自己无法预知也无力掌握的,"姑娘是投出去的石头,落向何处无人知",这是男权统治下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饱受压迫的女性发自内心的哀叹.三,女性的角色定位封建男权统治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最终是通过婚姻家庭来完成的,男尊女卑的妇女观在婚 姻家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维吾尔谚语这样说:"娶来的媳妇买来的货,收拾整治在自己","孩子从小就要教育,老婆娶来就要教育".在这里女人被当作异于人类的下等存在而受到贬斥和压迫.她在与丈夫组成的家庭中,是为丈夫的需要而存在——为丈夫吃饭穿衣操心劳作,为丈夫传宗接代生育子女,正所谓"男人做事为土地,女人做事为丈夫".为人妻者就是做一个纯粹的物体,一个被利用,被欣赏的对象.在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她只能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客体而不会被视为主体,作为丈夫的男人不会认真考虑她的观点,因为他们认为"丈夫在哪里,妻子就应在哪里".女人只能服从丈夫,她的存在和价值完全被忽略.男人不会去了解女人的感受和心理,在他们看来,女人就不应该有任何想法,她的一切都应该为丈夫而存在,否则就会遭到斥责:"一个女人的鬼点子胜过4O个男人的计谋","一个女人的念头一千只驴都驮不动".男人们关心的是他们所要求的作为妻子的女性应有的形象和应该完成的使命.首先,为人妻者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做传宗接代的工具.生育子嗣,为丈夫延续家族血脉,完成家庭人口再生产的使命."有骆驼不能没驼羔,有老婆不能没孩子",这一谚语也正是对妻子使命的规约.过去,维吾尔妇女生育第一个孩子四十天后,父母为其96新疆大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准备耳环,戒指及一套新衣并举行"玉孜艾其西"(见世面)仪式,这意味着她被纳入成年妇女的行列,得到社会的承认.当她有了适当数量和性别比的孩子以后,她在家庭中就会有一定的威信.而不生育的妇 女,不能完成为夫家繁衍人口的使命,就有可能被丈夫解除妻子角色,并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遣责:"不育之女没有家","不育之女是没收成的土地","不育之女腹中空空".谚语还提醒人们"走路要走直路,哪怕是条长路;不育之女不要娶,哪怕是个美女".娶妻时的贞女观念在能否生育方面也作了让步"要唱就唱刀朗歌,要娶就娶爱孩子的少妇".对生育的期待和要求使维吾尔妇女求子习俗自古至今延续不衰[1.妇女们在每年的一定时间,不顾严寒酷暑,路途艰难,赶往远在沙漠深处的麻扎(圣徒墓地),向专司生育的麻扎膜拜祈求,希望得到圣人佑助,求真主赐予子嗣.不育妇女期望通过对神灵的膜拜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次,家务劳动是妇女家庭角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蜡烛之美在烛台,女人之美在做饭","女人的手是拨火棍,头发是扫帚","在摇篮旁考验女人",这里展示的是一幅妇女在家务中辛勤劳作的画面.不参与社会生活,没有经济自主权的妇女成日忙于家务,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承认,她们是被丈夫养活着,依靠丈夫才能生活,丈夫作为施恩于妻子的主人,自然要对妻子的劳动提出种种要求:"勤快的媳妇早起梳头,懒惰的媳妇晚起掏灰","妻子干净不干净,看看丈夫的衣领就知道".丈夫们在日常衣食住行方面享受着妻子提供的种种便利,他们需要辛勤操持家务的妻子,因为他们明白"无妇之人是无埂之地",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饭熟靠柴火,家旺靠妻子",但男权主义意识对女性的歧视轻慢,使丈夫们将妻子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一面,肆意贬低甚至侮辱:"女人真是晦气鬼,娶了老婆铐上了脚镣","娶了老 婆背上了柴火(喻有了负担)","娶了坏老婆,敌人引进家".这些谚语充满了对女性的不敬,同时也透露出男性内心的虚弱与恐惧,他们唯恐女人反抗自己的统治,刺激他们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于是种种规约戒律像一道道枷锁套在了妇女身上."倒霉鬼要遭灾,坏女人喜外出",不能外出,这是对妇女的一条重要戒律.在维吾尔传统社会,妇女不允许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更不能参与社会生活.早在《福乐智慧》一书中,作者就忠告道:"莫使女子①毛拉:维吾尔语意为有学问的人.出外办理事情,一旦外出,便把正道背离."[6Js为何如此?其原因在于"多少名流,豪杰和勇士,只因了女人而白白葬送了自己.-I-63S9o女人会使男人迷恋美色,丧失理智,走人歧途.对此谚语解说道:"女人娇媚,娇媚的背后是诱惑",谚语还特别警告道"毛拉①都会受坏女人的诱惑".女人是迷惑男人的诱饵,从《古兰经》里我们可以找到这一认识的根源.《古兰经》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人类始祖亚当有两个儿子,他们在大地上放牧,种植,和睦相处,后来兄弟俩为了争夺美女做妻子,哥哥卡毕勒杀死了弟弟海毕勒,从此地球上出现了人类间的互相残杀.女人的美色引起了人类亲兄弟的反目为仇,可见其罪恶之大.因此,对女人要严加防范,最妥善的办法就是"紧闭住家门,莫让他人进入"[6Js如,"诱惑男人的是女人",在封建男权价值观念中,把男人的堕落和失败都归咎于女人的引诱,女人被当作使人迷醉的美酒,为了避免男人们的冲突和灾难,必须将她放在家中,收藏起来,供她的丈夫一人品味.一个有德行的女人应该像谚语所说的"知耻的女人见到公鸡都躲开". 四,结语从维吾尔谚语所揭示的传统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土壤,是维吾尔封建宗法社会和宗教意识的产物,它集中表现为男尊女卑,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宗教礼法.新中国的建立从政治制度上为妇女解放提供了保障,维吾尔妇女同我国广大妇女一样步人了新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转型的浪潮中,维吾尔妇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从传统的文化模式中走了出来,在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O世纪9O年代末有关教育的统计数字表明,维吾尔族在校女大学生占本民族大学生总数的近一半EIz3柏.女硕士,女博士也逐年增多.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有维吾尔妇女的贡献.她们有教授,学者,政府部门的领导者,企业家,劳动模范.时代和社会为维吾尔妇女的进步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是生存于承担了传统的同类体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这种方式发展-E133.人作为有限的存在不可能超越其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问的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社会的发展进第5期张勇:从维吾尔谚语看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97步在不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调整,剔除和修正,但作为文化基因,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还不时显现出来.20世纪80,90年代始,在南疆地区城乡,尤其是在偏远乡村,不少维吾尔妇女重新戴起面纱走回家庭,[143重新成为谚语中所说的:"女人是四面墙中的 奴隶."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继承性与妇女要求进步发展的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发生在僻远乡村,据调查[1.]8.,即使是在高校工作的少数民族女性认为"男性天生强于女性"愿意"做贤妻良母,保证丈夫事业成功"的人数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生长在男尊女卑传统文化惯力下的维吾尔女性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男人视为生活和生命的支撑和目的,谚语形象地表达了女性的这种依附心理:"哪怕是个山洞,是我的家就好;哪怕是只狗熊,是我的丈夫就好".女性作为独立的人所应有的主体意识的泯灭或淡薄体现了积淀在女性心灵深处的男权文化基因.人们,包括广大妇女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在进步与发展的道路上艰难行进.历史尽管不会倒退,但历史的精神积淀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扬弃并改造.可见,维吾尔妇女的彻底解放任重道远.文中所引雏吾尔谚语译自阿不力孜?艾买提编《维吾尔谚语注释词典》(雄文版,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1年),买买提?热衣木编《维吾尔谚语》(维文版,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及《中国民间谚语集成》(新疆各县,市卷,维文版,1989—1992年).参考文献:[1]扬利慧.安德明.阿兰?邓迪斯:精神分析学说德执着追随者和民俗学领地的坚定扞卫者[J].民俗研究,2003(3):59.[2]张越,姚宝王宣.新疆民族神话故事选[M].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3]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曼.丝路传说[M].维吾尔文版.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30—31.[4]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鸟鲁木齐:新 疆人民出版社.1999.[5]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突厥语大词典:卷3[M].维吾尔文版.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212.[6]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郝关中,刘宾.张宏超,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7]奥德.宗教社会学[M].刘润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维吾尔族社会历史调查[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9.[9]黄志蓉,万诚毅.影响南疆维吾尔族女性受教育的原因及对策[J].新疆大学:2006(3):83.84.[1O]热依拉.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M].鸟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99.[11]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贾德?毛拉.古兰经的故事[M].关俩.安国章.顾正龙..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7-11.[12]刘云,徐霞.童玉芬.新疆妇女进步与发展[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13]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78.[14]祁若雄.对新疆库车县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问题的调查和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1993(1);1O7.[责任编辑;王正良]ATraditionalViewofWomenasReflectedinUyghurProverbsZHANGYong(LanguageCollege.XinjiangUniversity.Xinfiang?Urumqi,830046)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valuejudgmentandthestatusconfirmationofwomenintraditionalUyghurcultureasre—flectedinUyghurproverbs.Theviewofwomeninthisculturetakesisrootedinthenationality"Shistoricalsoil.whichisthe productoftheUyghurfeudalistpatriarchalsocietyandthereligiousconsciousness.Itmainlyisaboutthereligiousetiquettesoftreatingwomenasinferiors.despisingtheirvaluesandfetteringthem.KeyWords:Uyghurproverbs;traditionalculture;viewsof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