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武术谚语 17页

  • 67.00 KB
  • 2022-06-16 14:20:35 发布

精选武术谚语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精选武术谚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枪怕圆,鞭怕直(枪本是直着使的,如能使成圆,则显出枪速之快;鞭是软兵器,如能使的和枪一样直,必是内劲注于上)  拳打三分脚踢七,起腿丢半边  打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  三年拳不如一年跤,一辈子跤不如十年拳  功夫加跤,越练越高  千招会不如一招精  年刀月棍日日枪(枪是最难学的,需日日修习)  太极十年不伤人,形意一年打死人  一胆二力三功夫  宁让筋长三分,不让肉厚一寸  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八极讲究近战,劈挂是远打,二者相结合,自是无敌)  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  没有无敌的功夫,只有无敌的拳脚(任何功夫练好了,均可成为绝技)  百打百解,快打无解(拳脚如果快如疾风的话,任何对手也无法招架)  入门先习三年桩1南拳北腿,东枪西棍:   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2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   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五代王敬荛,能使30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3刀为白兵之帅: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关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  4 剑为百兵之秀:   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一种短穗剑,称武剑。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5棍为百兵之首:   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6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   也作年刀、月棍、久练的枪,这条谚语说明各种兵器掌握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以刀、枪、剑、棍四种而论,枪是最难掌握的。仅仅是搬、扣、扎这三个动作,不下苦功就很难做得正确。枪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术无法比的,而各家枪法又各有许多深奥之处。相对来讲,棍法便较容易掌握,而棍是诸兵器之基础,可说包罗万艺。刀、剑之类则介于枪棍之间。刀是一面刃,剑是两面刃,两者比较,掌握剑术又比刀术为难。  7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或作纵枪横棍。这条谚语强调了枪、棍技击特点的差异。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故有此谚。然而,棍端装枪即为枪,枪若去尖即为棍,为此,枪法棍法便有许多交融之处。不少枪法中含有抽、打、劈、砸的动作;而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动作,则是相互取长补短。  8打人千万,不如一扎:   这条谚语说明少林棍法中只有三分是棍法,七分是枪法,所以少林棍为棍法中之上乘。其实谚语主要是讲枪的威力大于棍。以棍打人,除了头部,身体其他部位被打仅能伤及皮肉。而以棍扎人,虽无尖,却能伤及内脏。所以,许多优秀棍法均将枪法融进,为的是增大杀伤力。  9枪怕摇头棍怕点:   遇见使枪的,要警惕枪摇头,遇见使棍的,需提防棍点头。摇头,是指枪尖被抖成一个圆圈。枪若发挥威力,需将搬、扣、刺三动一气呵成。三动迅捷完成,枪尖便被抖成一个圆圈,枪法云:圈为枪法之母,圈抖的快、圆、小、生风,枪便扎得有力、突然,令人防不胜防。摇头,还指枪要运用抽打的招术。抽打之前,枪头必做摇摆动作。枪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对方上当。棍,虽重使两端,但一旦揉进枪法,则威力倍增。棍若点头,其意在以棍当枪使了,无论是扎、挑、抽、劈,此时皆可灵活运用。若不提防,仍以其为棍,为祸便不远了。  10枪如游龙,棍似旋风:    或作枪如游龙扎一点,棍似疯魔打一片。枪扎出去要想令对手捉摸不定,绝不能直来直去,而要枪杆抖颤,犹如一条蜿蜒前进的龙蛇,不仅有直刺的力量,而且有上下左右磕、格、崩、滑的力量,劲力便发挥的淋漓尽致,收效也便显著。棍,若要招招见功,必须要快,所谓棍起生风,只有如旋风般劈打抽拦,才有杀伤力。  11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   这条谚语说明了几种刀法演练时的基本要求。单刀,一般是一手持刀,另一手配合持刀手运动。空手的作用甚至重于持刀手。因为动作的标准与否,协调与否,使用与否,实用与否,美观与否,全在于空手的配合,故说单刀看手。双刀用法及变化是通过两手和两腿的协调配合来体现的,要求两手用力均匀,手法清晰,步伐灵活,上下协调。双刀法多为花刀之法,左盘右旋,上缠下绕,倘若步法不灵,则难免双刀互碰,或伤及自身。故行家看双刀第一眼便注意步法是否正确,这便是双刀看走。大刀是长兵器,份量很重,刀法主要在刀刃上运用清楚,才能发挥大刀的威力,所以大刀看口。  12剑走青,刀走黑:   青指“轻捷便利”,交手之时,能干净利索地躲闪对手的进攻,谓之“走青”;剑本身轻、短、细、薄,对付粗重兵器,难以硬挡硬架硬格,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仗着身法便利、招法变换取胜。“黑”,是很毒凶猛之意,就是说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宽而背厚,交手之时,可大劈大砍,硬挡硬架,刀峰过处,如滚瓜切菜。所以说:“刀走黑”。  13剑是君子佩,刀是侠盗使:  14百日袖箭千日镖:   袖箭和镖都是暗器,镖,刚制,长三寸六分,重六两。重一斤着称斤镖,俗称“金镖”。抛掷击人,有扬手镖、阴手镖等法。袖箭是含机械装置的暗器,圆筒中装箭,筒内设弹簧,一按机关,箭即射出。两种暗器虽大致相同,但袖箭用来省力,射程远近全凭弹簧弹力大小,而镖的掷程远近全凭手腕力量的强弱。二者又都要求掷射准确,因此,使镖显而易见要难于袖箭了。  15鞭舞一堵墙,拳打一片星:   这里的鞭指的是九节鞭、七节鞭一类的软刚鞭。软刚鞭是极难练的兵器之一。它的技击法讲究劈、套、横、提、拦六字,由于软刚鞭用起来有圆无直,因此演练必须舞动如飞轮,象一堵墙一样,密不透风。拳指打拳,出拳要象流星过空般迅即,拳点似繁星闪烁般眩目。  16锤槊之勇不可敌:   锤,代表了冷兵器中的重兵器,槊,代表冷兵器中的长兵器,由于古代此类兵器重的惊人,所以能使用这样兵器的人,没有强大的膂力是不行的。所以,古人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是“锤槊之勇不可敌”,意思是千万不可轻视使用这类兵器的人,因为他们的力量往往超出常人数倍。  17古人制艺,必立一意:此谚语说的是古人创造的每一种兵器,一定是突出他的一种用途。  18 把势、把势,全凭架式。没有架式,不算把势:   历来人们都爱把练武术叫做练把势,这条谚语重点不在强调练好把势上,而是强调练武术必须姿势正确这一原则,姿势就是架式,是要反复习练以求习惯的一种动作。练套路要注意架式,练各种基本功也要注意架式,每个姿势,都有要领,符合要领,姿势才正确。如马步,就是骑马蹲档的架式,随便一蹲就不是马步。如不按照要领去强调架式,就会练得不伦不类,而且内外功夫也练不成功。  19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   八法是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这八法可说是各门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练何拳何派,离开这八法就练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练成,所以,“拳脚要踢打”就是指练武要持之以恒,才能将八法掌握。  20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这条谚语是讲内功外功应当和谐统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体表面各部的动作,也即指“形”,精神气力功指内,即指精神、气质、意识的体现及人体内脏器官的锻炼,也指“神”,内外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内与外,形与神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21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术运动的优越之处,在于内外兼修,不论内家外家,不论武当少林还是南拳北腿,拳理虽众说纷纭,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里所讲的“气”是指人的元气,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过武术锻炼,增强肌体的活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人们就会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筋骨皮”指的是人的形体,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魄,使肌肉发达,骨骼坚实,韧带柔软,皮肤健康,使人有一副健美的体态。  22   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这条谚语首先提出了对“手眼身法步”的技术要求,是针对长拳类矫健迅猛的动作而言的,长拳类拳术节奏鲜明,结构紧凑、灵活多变的特点,富有弹性的风格,正是这条谚语启示的内容。其次,这条谚语又启示了格斗中应取的方法。手疾、眼快、身滑、腿捷是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眼到手必到,手到眼必到,手眼身法步浑然如一,以快制慢,以快制快,以快制柔,以快制刚,乃克敌制胜的原则之一。  23   花拳锈腿,好看无用:武术界常用“花拳绣腿”老形容姿势好看却不实用的拳套。这一类拳套过分追求姿势的美观和技巧的高难,而不注重动作是否体现技击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实用招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习武者所练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可惜,练习者只会依葫芦画瓢,而不会拆解,表演起来威风漂亮,一经实战白窍不通。这样的习武者也被称为花拳锈腿。  24   不能因辞害其意,不能因名忌其拳:用辞不当,当然不好,但如果其意良善,则不应计较,拳名不当,固然有弊,但如果其内容精湛,则也不容忽视。如“女人拳”“疯拳”“狗拳”之类,名字似乎不雅,但拳术却均有独到之处,倘若因名忌拳,岂不丢掉了精华。  25    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盘架子,就是练套路,这是武术行话。武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拳术还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路可说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武术套路是以格斗技术组成的系统动作,以便习练者平时熟练。既是平时习练,所以套路动作便长,同时要求习练者使用重、长之刀,以便增长气力和耐久力。因此,要想在实战中尽量发挥,便需要“架子天天盘”。“套路武术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6   遍访师和友,所求是真传:习武者都想得到真传。真传,顾名思义,就是真东西,实传授,他包括内容、方法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一种武术项目,只要是老师认真实在所传授的,都可称之为真传。  27   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这条谚语是从武术的六合真义着眼的,这里所讲的六合真义,是指内三合,外三合。精气神为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气神不断互相转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可以延年益寿。所以谚语提出要“内练精气神”。外三合指手眼身三者的统一。武术动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手眼身的锻炼是精气神锻炼之“形”,之“表”。六合真义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至内三合之里,由外三合之形练及内三合之神。反之,内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现出来,所以,“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28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这里的六合指内六合、外六合。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这便是发力的顺序。无论是演练还是技击,外六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血充足。  29   练劲不练力,劲力打拙力:凡能抬举、提拉重物而不能运力达于四肢者,武术家称之为有“力”,但叫它为死力、拙力。而能将全身之力运送于一拳一脚甚至一指之端者,武术家称之为有“劲”,也叫劲力。“劲”有透力,可由表及里;“力”无透力,仅及于表面。“劲”有爆发力,但不能持久;“力”能持久,但无爆发力。武术家能以手掌击石成块,以指钻砖成洞,足见透力之强,力大者不能。力大者可日负百斤,往来百里,持久力强可见一斑,武术家不能。武术家可一拳跌人丈外,一脚致人非命。可见“力”与“劲”是不大相同的。练武术讲究练的是“劲力”,而不是“死力,拙力。”如果只想练出力量,那么练举重、健美等项目会更有效。  30   拳讲三术,技、医、艺术:技术、医术、艺术是武术的三大性能。武术的缘起就是用来搏斗的,所以,无论何门何派,无论套路散打,无论内功外功,只要属武术范畴,都以技击为中心,都将技击方法,这便是武术的技击性。同时,练武可以增强体质,调节各器官的功能,进而可医治部分疾病,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武术骨伤科、点穴按摩、气功导引是武术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是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便是武术的医学性。武术本身是件艺术品,他体现者动与静、快于慢、正与侧、高与低之美,它是力量之美、速度之美、节奏之美、技巧之美、塑型之美的统一。这便是武术的艺术性。   31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遛腿,就是踢腿,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家,都必须坚持练习。因为腿是全身的支柱,务必根基牢固,根基不稳,重心不稳,武术就没有练到家。遛腿的作用很大,首先,将腿遛开,筋骨柔软,肌肉不僵,可减少韧带和关节的损伤。其次,腿功好利于表现技术动作。腿功好,武术功夫便好,腿功是表现技术的基础。第三,腿功好利于提高拳艺。武术技术多以身体下盘为基础,坚持遛腿,加强腿部力量性和柔韧性,是掌握高难度动作的关键,是提高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技击角度看,也只有在腿部关节柔韧性高的条件下,才能敏捷而准确的运用各种腿法  32   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腰为周身之主宰,腰活则周身灵活,腰皱则周身僵硬。腰功是集中反映身法的关键。肩、肘、腕、胯、膝各部动作全靠腰来支配、协调,所以俗话说:腰为一身之轴。腰功扎实,达到“腰如蛇行”的程度,翻、转、折、叠、拧的动作便会随意自如。腰功还是技击动作的基础,象指上打下,虚左实右、明进暗退、一闪即击等都离不开扎实的腰功。  33   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踢腿时,大腿不用僵力,这既是抬腿轻;落腿时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点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紧紧相连,每起一腿都要讲求速度和劲力,大腿带小腿踢起,有一个加速度,这便是踢腿一阵风。这种踢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腿部柔韧、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素质。  34   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象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象木桩一样扎实稳固。桩功可粗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种。一个习武者,腰活腿灵,就是缺少桩功,脚底无根,那么演练套路,就会流于轻浮,交手实作,也会气浮身飘,容易被对手借力使力而打倒。  35   练功先练桩,大鼎增力量:大鼎指倒立。拿大鼎,可使肩宽、身轻、腰韧、臂力强。大鼎是各种翻滚扑跌动作的基本功。拿大鼎是要“耗功”,倒身而立,越久越好。  36   未学功夫,先学跌打:跌打,是跳跃、腾空、翻滚、扑跌等技巧动作的总称,包括吊毛、枪背、空翻、侧翻、滚地雷、仙人跳、鲤鱼打挺、狸猫上树等许多招式动作。跌打也是武术基本功之一。练跌打既可以提高身体灵巧的素质,还可以增强练习高难度动作的能力,既可以奠定练习地躺类拳术的基础,还可以加强演习或交手过程中的自我表现保护。  37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这条谚语告诉习武者,只有通过长期的苦练,才能体味到武术的奥妙,才能表现出武术的内涵,因此,在锻炼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纠正缺点,使功法、技术、姿势、动作不断趋于正确。身法,指全身动作的协调,动作的协调,要靠苦练才能实现。  38    读书要讲,种地要耪,练拳要想:练拳虽然是身体的运动,但是不用脑子不行,想,就是要对套路的结构提点为什么?对各种法则要求提点为什么?对招法的应变提点为什么?多练习过程中身体的生理反应提点为什么?做到不仅动作姿势上模仿得正确,还要了解为什么那样做才正确,怎样做才正确,所谓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比如长拳中的弓步,要求前弓后箭,前腿扣脚掩裆,后腿崩直,脚跟用力。为什么呢?扣脚是练习“别法”,别住对方的脚。掩裆是“护己”,免遭对手踢中下腹。后腿崩直脚跟用力,可使步型稳固,对于拽、顶皆不动摇。光练不想,武艺难以达到登峰造极。  39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打拳不等于练功。拳,指锻炼的方式,功,指锻炼的实效。光注意锻炼的方式而不注重锻炼的实效,就叫“打拳不练功”。打拳若不练功,拳术即使打得再好看,终是花拳绣腿。练功,就是为了实用。练功的含义很广泛,如增加力量性,提高柔韧性,加强灵敏性,锻炼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应力等,都属于“练功”的范围。技击方法的熟练掌握,技击能力的具备,养生术的通悟与应用,也是练功的内容。练功的主旨在于练成过人的功力。因为拳人人可打,功却不能人人练成。如海灯法师的一指禅功,现在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条谚语也做“拳无实功,一场空空”。40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从散打技击角度而言,贪多嚼不烂是每个选手应当大忌而特忌的。武术招法很多,千变万化,要想全部掌握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练习散打技击,除了要博学多闻,广泛涉猎外,还必须精通几招。这几招应是自己的拿手。应当是别人不会的我会,别人会的我精。如是人人皆晓的招数,就要练到别人达不到的火侯,这才叫绝招。摔跤名手宝三善使“泼脚”,这是摔跤中的俗招,人人都会,可是谁与宝三善摔,却常常使不出自己的泼脚,而着了宝三善的泼脚。他这一招实在是练到了精、绝的地步。如果光会许多招,实际运用时却生疏的很,那反到不如精通几招奏效得快。当然,如果千招会千招精,那是上上等了。  41   练拳千招,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主:熟和快,是搏人制胜的重要因素。熟,指招势熟,变化熟;快,指反应快,出击快。熟加快,便能掌握格斗的主动权。  42   打拳容易走步难:练套路,只要准确记忆,认真模仿,反复演练,时间不需很长便能掌握,有的人还能练得非常好,可是有的运动员虽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成绩,基本功也很好,却不能实作,就是因为不会攻防进退的步法。套路是死的,越练越熟,步法是活的,需要针对对手的动作、对手的技术水平,对手的身体素质在实战中变换。平时练习步法,尽管可以对单一步法反复练,对多种步法综合练,但是,如果缺少与对手实战中的练习,就依然是“纸上谈兵”。所以说“打拳容易走步难”。  43   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在拳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步法起着调动周身各个部位以实施各种技击战术的重要作用。技击中的进攻后退,拳打脚踢,肩顶臂撞,无不倚仗步法来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还要靠步法的变化来动摇对手的重心,破坏其平衡。步法对,拳脚则顺,步法精,出势则疾,进退则灵。步法是协调手法、身法、腿法的基础。步法练好,才能保证手法、身法、腿法的施展运用。各个拳种和技击术都有自己的步法。比如拳击和截拳道中有滑步、侧步、疾步以及快进快退等。传统武术中的步法更是多种多样,象八卦掌绕圈走转的趟泥步;戳脚左绕右划的玉环步;查拳虚实相兼的走风摇晃步等等。这些步法都有其特点和用法。归结起来,规律却是一个,就是都要求整个身躯和四肢配合协调,巧妙地调整自己的重心,便于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出击或防守。步进身随,步退身回,始终掌握格斗的主动权。   44   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既然步法在实战中极为重要,那么,在实战中首要的是观察对手的步子。身摇而步动,由对手身体的微笑摇晃而判断出步动的方向,由步动方向而判断出进攻的意图,从而采取相应的破法。这条谚语的另一个含义是,看一个人武功的高低,首先是观察他的步法是否清晰、稳健、正确,其次才看他的拳脚是否合乎法则。因为步法好坏是一个人武功高低的标志之一。  45   一步练错百步歪:步法如此重要,那么从一开始练习就要力求准确。步法训练首先是基本功阶段,腿功、桩功是练习步法的关键。其次是进行基本步法的训练,要求掌握各种步法的要领,练熟练精。第三个阶段是进行各种步法的变化和灵活运用的训练,还要进行步法与招法的配合训练。步法一旦没有打好基础,最后习惯成自然,那便不容易纠正了,这便是“一步练错百步歪”。  46   动则法,静则型:法,指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完成动作的方法;型。指演练中完成一组动作后停顿静止时的造型。动,指演练套路时的连续动作。动时,身体各部要配合得法,快慢相间,顿挫有致;静时,造型威武优美,气势夺人。这样也便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套路的风格特点。  47   打法各家各不同,静如处女瞥如鸿:动与静这一对矛盾贯穿在所有的拳种之中。有动有静,动静分明。在演练中要注意动与静的关系,在技击中也要注意动与静的关系。在技击中,动,则要迅雷不及掩耳,将招法完成于瞬息之间。即所谓“动如脱兔,瞥如飞鸿”。静,则要山崩与前不变色,地陷于后不失声。说动即动,要静便静,随心所欲,变化自如。套路中的动与静,有利于表现武术的美感。技击时的东与静,则是迷惑敌人,麻痹敌人,发现破绽,突击敌人的关键。所以,尽管武术流派繁多,但对“动与静”的要求是一致的。  48   行礼文静如处女,开拳一动如脱兔。闪展敏捷若雄鹰,进击迅猛象老虎:这条谚语说的是演练长拳类套路的要求。第一句要求出场时彬彬有礼;第二句要求开拳即要亮出风格,抓住观众;第三句要求演练一定要体现出长拳矫健的特点;第四句要求演练一定要体现长拳矫健的特点;第四句要求演练中要体现顽强拼搏的精神。处女、脱兔、雄鹰、老虎用以比喻选手应有的修养、风度、风格、精神、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49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浅。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对练武术的人来说,经验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技击方面,一个武术行家,必经多识广,有丰富的格斗经验。经验的积累,便会使他对对手的姿势步法,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微小动作都能产生敏锐的反应,并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出恰当的结论,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行家的眼睛似乎能洞悉一切。看一看对手的拳势,便能知晓属于哪门哪派,所学的是深是浅。行家手脚似乎能感觉一切,只要触及对手的身体,便能知晓功力的大小,应变的迟速。这一切都是从经验中来,从实践中来。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程度的。  50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条谚语运用比喻说明武术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太极拳喻为内家,八极拳喻为外家.内家以养生为主,修心养性为上;外家以搏人为主,操练筋骨为先,太极拳法致柔,动中有静,八极拳法致刚,势势生风。因而称太极为文,八极为武;太极为阴,八极为阳。武术,正是由文武、内外、刚柔、阴阳这些矛盾而又统一的内容组成的。  51   稳如泰山,静如处女:这条谚语强调的是在技击中应当保持一种镇定的情绪,有了这种情绪,就会不慌不乱,不急不躁,不受干扰,就会不上当,不受骗,而能以极大的耐力与万分的机警,全神贯注,力量集中,敏锐地观察对方的表现,准确地察觉对手的意图,从而及时、准确、恰如其分的出击。达到制胜的目的。技击,最忌心浮气躁,因为它会使自己陷于混乱之中而不知从容对敌,从而露出破绽,陷己于被动,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  52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  53   力如千斤压顶,劲似利箭穿革:散打中,必须以沉重的力量配合巧妙的招法,才能达到技击奏效的目的。力有本力、劲力。本力是先天生就,所谓:“身大力不亏”。劲力是后天练就,功到自然成。本力大,是习武者的一个优越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进行必要的力量性练习,使发展大肌肉群和发展小肌肉群配合起来,便会有泰山压顶的力量。这个力量可能笨拙一些,但他可能成为优于对手的因素。劲力是武术技击中的一种特殊力量,它能将全身之力在瞬间集中于一拳一脚之上,如同炸弹爆炸一样,瞬间使一拳一脚具有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先前的力量,这个力量,如利箭穿革,有着极强的穿透力,打在表皮,伤在内脏,这条谚语希望习武者能具有千斤压顶的气力,还具备利箭穿革的劲力。  54一力降十会,一力压十技:  55   死力不足贵,活劲最为高。力不打拳:这条谚语所主张的与上两条恰恰相反,他认为,精于力着,不如精于拳者。力为呆力、死力;拳为活劲、巧劲。技击家临敌较艺,均尚劲不尚力,讲究眼疾手快,身灵步活,出手无隙可乘,虚实变换,声东击西,一发即收,令人防不胜防。而死力、呆力则不然,力量虽重,但直来直去,攻防意图,毫不掩饰,有实无虚,顾前失后,全身空虚之处甚多,容易被对手借力打力,乘虚而入。要以拳打力,以活劲打死力。  56蛮拳打死老师傅:  57   一巧破千斤。四两拨千斤:这两条谚语强调了“巧”字在技击中的作用。巧是精通变化的代名词,是善于应付突然袭击的代词,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代词,是能化险为夷的代词,是以弱胜强的代词,是出奇制胜的代词。只有精通武术,熟而又熟,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武术家才能达到“巧”的境界。达到了“巧”的境界,便能以巧破拙,以巧破力,“巧”就是借力打力。对手力越大,劲越足,心越狠,来势越猛,被巧借打回的力量越重,败得就越惨。而自己所用的力量却很小,所以“一巧破千斤”也作“四两拨千斤”。  58   运动在身,用意在心:练武动身不动脑,势必四肢发达,大脑简单,所学生硬,缺少变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活手变为死手。只有身动心也动,不断探究拳术奥妙,技艺才会日日提高。  59    打拳要长,发劲要短:长,知演练的套路要长,为的是增力长气,锻炼耐久力。短,指击拳出腿时要有爆发力,即在短时间内将全身之力蓄于击出之拳、踢出之脚上,产生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拳家也称之为寸劲。寸劲集中体现在击打动作结束的瞬间,给人以干脆利落,饱满刚劲的印象。寸劲用的好,出拳有声,起腿生风。练习寸劲,首先要注意发力顺达,避免“力”的传递受阻,使力量顺利地送至一点。其次是先松后紧。力在传递过程中,肌肉应当放松。力在爆发之时,肌肉便当急促收缩,以使力量短促而巨大。第三是掌握发力时的加速度,使力量与速度结合得最合时宜,从而使原始力量增大数倍。寸劲是武术特有的发力形式。他与呼吸还有密切联系,即所谓“以气催力”。发劲时伴随着发声吐气,气催而力刚。  60 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十二句谚语概括了对长拳类武术风格的要求。它在动作、姿势、节奏、速度诸方面都做了恰当的比喻。使习练者能通过喻体的形象理解抽象的原则。拳种不同,风格便不一样,但长拳类的几十个拳种,象少林拳、查拳、华拳、花拳、戳脚、翻子、八极燕青等,风格节奏固然有很大区别,但总原则,大体不离这12句。  61   头顶青天,脚抓地;怀抱婴儿,手托腮:习武要注重刚柔。所谓刚,不单纯指刚劲之劲力,还指顶天立地的阳刚气概——头正顶天,形式挺拔,脚实抓地,根基牢固。所谓柔,也不单纯指柔软的力道,还指坚韧有余的精神,指收放适度的控制力,如同怀抱婴儿手托腮一样。  62   前手齐眉三尖对,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者,指鼻尖、手尖、足尖。三尖相对,指拳尖直出应与鼻尖平,又要正。偏于左则右边空虚,偏于右则左边空虚。脚尖也要与鼻尖相对,如若不对,身前俯则后足无力,身后仰则前方无顾。手尖于脚尖要齐,脚踢手随之。手足齐起齐落。拳打脚进之。不能有前后左右的偏斜。三尖相对是武术动作协调一致的要领,无论弓步拳、马步拳、虚步拳都应如此。以三尖相对的方式站桩,还能很好的调节气息。  63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64   意发神传,心动形随:意指情感,神指神态,心指思想,形指形体动作。武术运动与其它运动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侧重于心灵“自我感染”的表现。所谓心灵自我感染,就是主观情感和主观思想对形体动作的支配。广而言之,不管练什么拳,主观上总有一种攻防意识,总会出现假想之敌,主观思想便要致敌于死地,主观情感也会随招式而变化,假而似真。狭而言之,练什么拳便会在什么样的主观理解支配下练习,比如练醉拳,总要先有一个似醉非醉的意识,再有一个以醉态奚落敌人的情感,练出拳来才能形神兼备。  65   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脚有支撑之能,练武术最忌脚无根。脚无根,则身易晃,重心易不稳。以脚踢人,力发于腿。大腿带小腿,小腿催脚,力量贯于脚上,脚似鞭梢,产生巨力。腰为周身之轴。四肢运动全靠腰来主宰。腰一动,上可使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下可使胯催膝,膝催腿,腿催脚。脚无根,腿难发,腰无力,腿也难发。要想腿击有力,当先练好桩功与腰功。  66   练武先求腿力:武术以练腿为主。腿法练好了,五行(心肝脾肺肾,劈崩钻带拿)则顺,六合(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则对,出势则疾,进退则灵,运用筋骨则易。腿力与脚力、腰力是统一的整体。练武先求腿力,便包括了脚力和腰力。   67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踢人。足踢敌人莫留情,全凭手领门路清:北方流行的拳种中,腿的用法在整个技法中占有很大比重。腿的力量朋,腿比胳臂长,脚上穿鞋,双比赤裸的拳头坚硬。腿法变化多端,却又迥环自如,踢、蹬、踹、碾、圈、摆、撩、踩、掀、扫是腿法的基本动作。腿法作为散打招法要做单项训练,同时还要“操腿”,发绑缚重物踢腿,踢木桩等,使腿更加坚硬。戳脚、弹腿、迷踪都是讲空腿法的拳种。象戳脚实用腿法便有几十种。以腿闻名的武术家极多,象铁腿孙通(清康雍间燕青拳大师),铁腿魏赞魁,神腿杜心五,江南每一腿刘百川等,都是因腿法高超而赢得雅号。注重用腿,却不能忽视手的作用。在技击中,手有领路的作用,一要领出腿踢的方位,手虚脚实;一要领走对手的注意力,乘机而踢。手还有防守的作用,象两扇大门一样,要想诱敌深入,就敞开大门;要想拒敌于外,就闭大门,令其无懈可击。无论是开是闭,均以腿击中对手为目的。这条谚语说明了手与腿作用的区分,又指出了手与腿配合的方法。  68   手去腿不动,打人不能胜。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在技击中,手与脚的攻防分工不应当区分过清。似乎腿只能攻,手只能防。事实上手与脚都具备攻守的能力。在技击中,手与脚应当密配合,各司其职,一齐出动,攻防同时进行,即所谓上下齐到,左右夹攻。手攻上,脚攻下;手攻上,脚防下;手防上,脚攻下。手脚相随,手领脚发,脚出手到。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兼至,这才是取胜之道。如果手脚不会配合,单一出击,踢腿时,双手回拳位不动,击拳时,两脚立定不移,那就破绽百出,必输无疑。  69   有拳无腿难取胜,有腿无拳难占先。身心一动脚手随,手脚齐到方为全。前两名仍是强调手脚配合使用的重要性。后两名则是强调的领导作用,亦即“想哪打哪”。心中一念,手脚即出,动作快到与闪念同时,最后达到下意识地攻防,这便进入一武术的化境。  70   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腿的力度比胳膊大得多。从练功效应上讲,手与腿要练出同样的力度,手花费的时间要比腿花费的时间多得多。人们在技击中,一般习惯于把进攻与防守的任务交给上肢负担,而忽视腿的攻防作用。这多少有些避己之长,用己之短。如果腿功加强,拳脚齐出,在技击中就会主动得多。这并不是说所有拳种都应重视腿法,从而排斥那些注重上肢攻防技术的拳种。任何拳种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自己长于别家之处。扬己之长,攻人之短才是正确的。这条谚语主要针对北方拳种而言。  71   七分看脚,三分看手:七分与三分指主次关系。两人对持,眼光应虚视其上而实窥其下,这便是七分看脚三分看手。因为对手进击的方位与速度都与步法有关。如被对手抢准了步子,那么在对手尚未出击时,自己的重心便已被挤乱,亏输便不远了。对手的脚尖所向,膝盖所向预示着其进攻的方位,所以,留神对手的脚是必要的。初习武艺者,临阵试拳,总有看不清来拳,判断不准对方意图的忧虑。这条谚语则提供了一个掌握主动,从容对敌的诀窍。  72    弹腿四只手,神鬼见了都发愁:不只是弹腿,所有注重腿法的拳种都可说是四只手。腿法练精,腿便如同手一样,运用自如。它可踢、可蹬、可踹、可撩、可弹、可点、可蹭、可插、可踩、可跺、可截、可扣、可摆、可圈、可拿、可勾,等等。这时的腿已不单单是支撑身体、行路走步的腿了,而是具备多种功能,象手一样灵巧了。“四只手”打两只手,那还不绰绰有余吗?  73   一见屁股掉,便是戳脚到:掉,回转之意。屁股掉,就是指转臀的动作。戳脚,人称北腿之最,他的腿法包括上中下三盘,是其他拳种中的腿法所不及的。戳脚极重视向后踢的腿法,这是它独具的腿法。如九翻鸳鸯腿(后踢腿)、花篮腿(后撩腿)、黄龙摆尾腿(后摆腿)、穿枪腿(后蹬腿)等等。特别是戳脚的连环腿法,令人防不胜防,尤以其中的前踢接后踢最为厉害。前踢接后踢,总有个碾脚、拧腰、掉臀的动作过度,然后后腿才起,所以,行家总结出这条谚语,以助人识别戳脚。  74   拳技以眼为尊,眼为心之苗:眼有监察之精。交手之时,瞬息万变,全靠眼睛察其动静,识其变化。没有眼睛,或眼睛不灵,拳艺便要大受影响。故曰:拳技以眼为尊。心中所想,必流露于眼。自己的精神、意志、自信力会通过眼神表现,对手的进攻意图,心理活动也会在眼神中流露。故曰:眼为心之苗。  75眸子练得明,打人占上风:  76   拳到眼到,眼到拳到,拳眼齐到,招招有效:这条谚语讲述了眼光与拳脚在技击中的三种配合方法。武术家在熟生巧,巧生精之后,便能以下意识的动作应付突然袭击。拳脚的动作往往走在眼光之前,这时,眼光就要迅即追随拳脚而去。这便是拳到眼到,也叫眼随拳。交手中,目光锐利的拳师一眼能看出对手的意图动向,这就要目光所及,拳脚即到,看哪打哪。这便是眼到拳到,也脚拳岁眼。武功达到化境,拳眼的速度几乎一致,技术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极高。心中一念,拳眼齐到,这也脚拳眼相随。  77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对手躯体某一部位的变动,即可判断出随之而来的招式样。听到微弱的风声,便能识别出突然的袭击。凭借皮肤的接触,就会感知对手力量的大小、虚实和进攻方向。这是习武者在技击素质上应达到的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需通过长期训练,反复强化击打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使感知信号向大脑中枢的传递,大脑指令向拳脚动作的传递在瞬间完成。  78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技击中最讲究以逸待劳,以逸制劳。心中有数,把准时机,便可事半功倍。料敌在心,就是善于判断对手意图,其一举一动,一手一足俱在我意料之中,我即可玩敌于股掌之间。察机在目,便是强调要把握进攻的时机,啾准对手的破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小力而至大胜。  79   以静待动,后发制人:这里所说的静,指自己以外观形态与对手保持相对静止的姿势,调整体力,以逸待劳。静,还指内心的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对手的一切行动。动,指对手为了迷惑我而采取的无关紧要的步法移动和一切虚假动作。动,还指对手首先发起攻击的动作。交手之时,静以待之,待敌生乱,趁机击之,虽属后发,而能制之,这便是这条谚语的含义。  80    主动抢攻,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是强调先行出击的重要。当自己在精神、气势、体魄、力量、武技等方面均压倒对手时,先发制人,可一举获胜,在自己与对手旗鼓相当的条件下,判断准确,看准破绽,抓住时机,果断进攻,可出奇制胜。当自己的身体条件、武艺技术不如对手时,凭着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疾快的速度,不拖泥带水的动作,坚决果敢,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出击,可反败为胜。对手越消极,我当越主动,以主动制被动,以进攻克防守。 82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到;后人发,先人拳:在技击中,先发制人,可以掌握主动权,这是勿庸质疑的,但后发制人也有出奇制胜的妙用。主张后发制人的拳种、拳家均不在少数。后发制人,绝不是说速度要慢于对方,而是动作起动在后,动作完成在先。这就是说,后发制人的速度反而要更快。彼不动,我不动,是说绝不先动。彼微动,我先到,是说对方技击动机,袭击方位、所用招法刚一显露,我即做出反应,且要在对方目的未达到之前将其击倒。后人发,先人拳,就是说这种打法,虽发于人后,却先于人到,率先完成技击任务,这可说是后发制人的秘诀。  83   后发先至,后发三至,后发后至:这三句话,是三种防守反攻的技法。这一句强调对手已进攻但尚未达到目的的瞬间,截击要快。第二句强调反击应采用连续进攻的战术,一招未尽,一招即起,不容对手喘息。第三句是说如果对手拳快,则应让过拳锋,消其劲力,待其招势成为强弩之末,即行反击。这三种技法有一个共同点,即要求习武者善于掌握技击时机,使防守与进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84   先人发,后人至:先发先至,是强调先下手为强。后发先至,是强调后发制人,防守中反攻。先人发,后人至则是说交手时,发动进攻要在对手之前,而制住对手却要在对手还击之后,不求一招奏效。这是“旧力略过,新力未生”之法。其作用在于巧妙制敌。既,我先发动,使对手应招;对手招出,我却含而不发,使对手进之不可,退之不能,束手畏服。不以伤人为目的,而在于使敌人进退维谷,黔驴技穷。这是用高超武技使对方心服之战法。  85   彼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用乱,乱中用静:在交手之时,假如双方都不肯进招,处于“我待彼发,彼待我发”的境地,如何是好呢?这条谚语便解释了应对之法。“静”指伺机;“乱”指行动。也就是说,对方伺机,我便行动,对方行动,我便伺机;在伺机中不忘行动;在行动中抓住战机。程宗  在《少林棍法禅宗》中说:“彼枪发,我枪拿,彼枪不动,我枪扎。此一扎也,不浅不深,非真非伪,明此机者,进乎技矣。”这段话便是对这条谚语的实际运用。特别应当一提的是,“彼静我乱”时的行动应当虚实相间,其意在于“引蛇出洞”。“蛇”不出,则真打;“蛇”一出,则属“诱”招,当变换再进。  86   拳打三节不见形,见了形影不为能:拳经中说:“三节即三体也,手为梢节,身为中节,足为根节。三节不明,周身是空。上中下三节总要分明,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在格斗中,身体三节各部都可用来击打对手。头、间、肘、手、胯、膝、脚处处可发,处处可用。如拳谚所说:”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但是,究竟用什么部位击打,却不能显露在外形上,而是要虚虚实实,使对手难以琢磨和防御。看似脚踢,实则用膝;看似直踢,实则后撩;看似肩打,实则肘撞。“拳打三节不见形”即是要求攻防应具有虎行无声,龙行莫测的特点。  87    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这条谚语是强调在搏斗中须树立克敌制胜的新年,突出战斗进取精神。在搏斗中,只能思进,不能思存,更不能思退。一旦思存思退,斗志先馁,便没胜利的希望了。所以拳家们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敢打必胜,勇往直前”。在搏斗中,精神力量是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  88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意,在这里指进攻或退守的意识;形,指身体各部的动作。在格斗中,自己的进攻或防守意识是不能让对手察觉的,对手一旦察觉,有了准备,自己的设想便要落空。对手为什么会察觉自己的意图,原因便在于外形把意识带了出来,暗示给了对手。比如手脚的轻微移动,身体的稍稍倾斜,肌肉的一丝颤抖,都会带出攻防意向。高明的拳师甚至能通过对手的表情、气息、目光的细小变化察觉到攻防意向。同样,高明的拳师也最能掩饰自己的攻防意向,或在格斗中不做任何预备势,或用假“形”诱使对手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样才能“乘其无备而攻之,又其不意而出之”。为了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招法就要快速,所谓以我为主,近打快打,“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89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这条谚语讲的是发拳出击的要领。拳,必从拳位而发才会有力。拳位分上中下。上位在乳侧,中位在肋旁,下位在胯边。谚语所讲“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即是讲出手收手应紧靠身体,好象拧绳一样,完整而紧凑。发拳,必须短促严实,拧裹而发。拳出,不但拳面有力,就是手腕、小臂也有由于拧裹的动作而具备擦力、崩力,这便是如钢锉。收拳,是臂膊顺原路而回。它不是消极的收,而是“收”中带打。拧裹而发的拳,顺原路裹胯合裆,屈膝扣足,五趾抓地。拧身时以腰为轴,快速谨严。  90   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练拳讲究“上体宽舒自然,下肢沉实稳健”。宽舒自然,是强调松弛而不紧张,这样上肢才能随时进入进攻或防守的状态。沉实稳健,是强调桩实步稳。桩实,即落脚如生根,任敌挤、撞、顶、靠而不动摇。步稳,即迈步如行犁,一步迈出恰恰到位,挤乱敌人重心,自己可攻可衬。桩步沉实,脚步稳,   出动作既不飘浮,又不僵硬,外顺内实,庄重安逸,可使同身蕴藏着的充沛内在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桩实步稳,是各种拳法都重视的原则,而形意拳、大成拳,南拳对其重视的程度尤为突出。  91   转身回打,其机在头:在拳术及器械使用技术中,有转身回打的招法。一些人以为转身就是亮出后背,即使回打仍感迟滞不快,且容易被对手乘虚而入。其实,转身打法的关键在于“关”,掌握了“其机在头”的要领,“回打”何滞之有?头,是人身体的主宰。如身欲右转,一定先右转头以视敌人,然后身才随转。如身欲左转,也一定先左转头以视敌人,然后身体随之。这各左右转身的方法,快如旋风,决定会露出任何破绽。须注意的是,转身回打的步法得灵活,至于是左回身还是右回身,要依据自己的步法而定,以免自绊腿脚。  92   兵贵神变,势势相连:变,指变势,也即变招。交手放对,立守一势,难以应敌。因此,须立一势,又立一势,复换一势,迅速变换,才能使能手应接不暇,而胜势在我。如果只仗着一种招法,就会被对手洞悉虚实,不能全胜。《说唐》描述的程咬金三板斧,就属“立守一势”之列。换势迅捷还不行,必须以逸待劳,或未发而先人,或待发而后应,随时审势,见隙而进。能用一招获胜,决不复用第二招。  93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这是技击心决,也就是在技击中对自身的一种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可以消除由于对手身高、体壮、技强、声望大而使自己产生的压抑、忧虑、紧张等心理负担,而使自己精神放松,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如入无人之境,从而产生必胜的信念,在竞技过程中可以毫不受外界干扰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94   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后一条谚语是对前一条谚语的具体说明。练习对手进行格斗,逼真地运用各种招数对付假设敌的各种进攻。这样练习,一方面加强了练习的严肃性、实战性;一方面可使招法形成条件反射。这便是无人似有人。真正交手之时,应当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受对手攻防的支配,象练习时那样充分发挥,随意自如,从容不迫,始终把握住主动权。这便是有人似无人。  95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神,指主观直觉反应。智,指灵活、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智慧。知,是了解、把握的意思。这条谚语指出,凭直觉反应能探知对方的意图,凭着自己的智慧隐藏起自己的意向。令敌人两眼一抹黑,而我心中明如镜。敌人不能了解我,而我能把握住敌人。这就象明眼人打盲人,占足了优势。  96   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武术练到了化境,伴随而来的是举手投足均能收到技击效果。拳脚用不着摆好动手的架式,思想用不着做好应对的准备,大脑皮层对人体手足的控制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对突然袭击可以本能的作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意识与行动在刹那间似乎割断了联系,似乎全凭着本能应对,这便是无拳无意,是习武者追求的真意。然而,无意绝非真正的无意识,恰恰是意识敏捷的反应。由意识到动作之间的指令传递快靠几乎使意识与动作同时发生,看起来好象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行动一样,无拳也绝非真正的无拳法,而是不拘泥于拳法,相敌之情形而行之。无拳无意,是武术的最上乘境界。  97   拳打三不知:拳打不知,是说发拳要迅雷不及掩耳。不知有三,即我不知,你不知,他也不知。这是说应对之捷,出招之快,自己尚不及想,对方尚不及反应,旁观者尚不及看清,对手便已被击倒,这可以说是对“无拳无意”的具体描绘。  98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我国武术技击的特点是连续快攻,原则是速胜。即使后发制人,也要后发先至,双方交手不过是见上几招的事。几分钟,几秒种之内就要见个分晓。象武打电影中那种长时间的打法,并不体现武术技击的原则。因此,武术便要求拳手灵活巧妙,勇敢刚劲,在刹那间解决对手。即“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如果几招之内不能打败对方,那就说明自己的本领不足以速胜,就需要长时间的较量下去。这时便不仅是比武艺,还要讲体力,拼气力了。  99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技击中,决不能让对手牵着鼻子走。如果你攻上,我防上,你攻下,我防下,处处依照对手招数的变换而变换,那便永远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各打各的,便是避其锋芒,扬己之长,你攻上,我攻下,你出手,我踢脚,你要我按照你的意识打,我偏要你按照我的意思打,甚至让你根本不知道我的打法,这就夺得了主动。这条谚语的后两句,是说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已经知道自己不能获胜,甚至必败无疑,那就立刻撤出,保存实力,徐图进取。  100    上步六合手,打不赢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着就跑:“六合手”“五花炮”是少林拳种中散打招势的名称。其招势迅猛巧妙,往往能一举奏效。先发制人者常常使用。谚语用这两个招势代指一个人善用的招法,说明这样一个技击策略,在技击中,自己已经使出了最拿手的技艺,尚不能取胜,那便已说明自己的实力不及对手,就应当考虑战术上的迂回,战略上的转移,以图“东山再起”。最好不要硬打硬拼,使自己遭受重大损失。当然,在对敌斗争的生死关头,又另当别论。  101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互用,刚柔相济:交手过招,不能实心眼。正所谓“兵不厌诈”,“虚虚实实”。虚实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变招的虚实,即散手的每一招都可虚可实。如引手(或称逗手)是虚招,可诱敌出击,如敌尚不及反应,这一招可变为实招,可劈、可拍、可抽、可抓。崩拳是实招,应当一拳制胜。倘若被敌遮拦,就应当即刻抽拳撤劲变为虚招。这就是“彼能破,手则虚,彼不敌,手则实”。二是相搏中的虚实。就是欲打其上,先向下取之;欲取其左,先向右引之;欲制其于绝地,先卖破绽以诱之。除此以外,还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虚实。彼手上击,下方必虚;左击,右方必虚,前击,后方必虚;脚踢,支撑腿必虚。避实就虚,乘虚而入。虚劲,是试探性的,因此劲力蓄而不发,柔韧有余。实劲,是要一举奏效的,因此劲力充足刚劲。技击要求“虚实互用”,那么劲力的掌握便应是“刚柔相济”了。  102   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刚是硬,柔是软;刚是强,柔是韧;刚,指拳的冲击力量快速、巨大、有爆炸性;柔,指运动绵绵不断、游刃有余,和缓冲击,化解力量。刚,还指气盛神旺,宁折不弯,柔,还指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柔中有刚,是说柔拳中应当时而运用寸劲爆发。如太极散手中的发力。刚中有柔,是说刚拳中应当讲究顺带粘随。如翻子拳散打中的化劲。有刚无柔,刚碰刚,两败俱伤;刚碰柔,尽随人走。有柔无刚,柔碰柔,取胜无由;柔碰刚,难以争强。有刚有柔,才能在技击中运用自如。可以敌刚我柔,敌柔我刚。或以柔制刚,以柔克刚;或以刚制刚,以刚克柔。随机应变,任意而为,则无往不胜。  103   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治慢:短遇长,“逼”为上。个小为短,力弱为短,拳艺不高为短,兵刃不长为短。短是个弱点。然而,短却并非不能胜长。短欲胜长,常用的是“逼”法。逼在这里应做接近、靠近、挤进解释。交手双方越接近,则长者有弊,短者得利。长者周转不便,短者可任意发挥。如果短者见长,惧而逃之,长者鞭可及,短者必输无疑。短胜长,闪为进。闪本是躲。如果闪就是为了躲,那是只守不攻。闪,应是为了进攻,是躲避敌人的锋芒,换个位置出击。个小力弱者正面迎击身高力大者,必要吃亏。以闪为进,避实就虚,方能奏效。短胜长,活胜死,技击中,历来是活手胜死手,活步胜死步,心眼儿灵活的人胜死心眼的人。活者,灵活多变之意。短者不活,弱上加弱。短者灵活,闪展腾挪,才正是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短胜长,速制慢。持久战对短者不利,在战略上,短者应求速战速决,在战术上,也要以快取胜,或先发制人,或后发先至。  104   拳贵神速,劲发宜促:拳出如迅雷,令对方不及掩耳。劲发宜短促,如万均之力爆发。技击中,虽忌讳多余的预摆和频繁的滑步,更不宜暴露攻击意图。很多拳种的技击法讲究不用预备势,双手下垂,似无备状,其用意在于掩护自己,迷惑对方。以便快速抢攻。快速抢攻,不可顾前不顾后,而要攻中有防,避免抢攻失利,退守无着,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105   “攻”字当头,“掩”字为先:掩,遮蔽、掩护之意。攻字当头,掩字为先,是强调“打人先互己”。攻守结合得紧密方为上乘拳术。有道是“有攻无守,破釜沉舟,有守无攻,坐以待毙。”这话固然夸张,但却讲出片面性的危害。所以,有攻必有守。左攻则右守,手攻则脚守。一手出击,则拳攻而肘守;一脚出击,则脚攻而腿守;一步迈出,则进可攻而退可守。保护住自己,才利于消灭敌人。狠狠打击敌人,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