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00 KB
- 2022-06-16 14:21:4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析韩语谚语体现的女人像 摘要:谚语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本文通过考查韩语谚语中所呈现的“女人像”,试图了解古代韩国女人的地位以及独特的“恨”之情节,并探究其形成得深层原因。 关键词:韩语;谚语;女人像;“恨”之情节 1.引言 从地理特征看,韩国三面环海应该属于海洋国家,但由于韩国民族发源地以大陆与山河为地理背景,因此属于大陆国家。大陆国家主要以农业为生,农业经济需要一家几代人都生活在一起,这一相对“群居”的生活需要某种秩序来维系,在这一经济基础的需求下,家族制度应运而生。而将家族制度解释得最完美的便是儒家思想,为了更好的维护生产秩序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者将儒家思想置于最高统治思想,随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与韩国社会制度的思想基础,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关系,决定了男尊女卑的女性社会地位。 纵观中韩文学长廊,描述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痛苦、呻吟的妇女形象的作品不胜枚举。文学作品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而谚语作为老百姓通过长时间积累的经验之产物,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思想意识与意识形态,是语言与文化交融的产物。“语言是思维的外壳”6
,个体的言语体现个人之思想,而谚语作为某一群体的言语,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大部分人的思想与观念,其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本文将通过对女性相关谚语的分析,试图梳理韩国女性在韩国社会中的形象以及其特点与其形成的深层历史原因。 谚语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因而女性相关的谚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女性观,表达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女性的要求与准则。韩语谚语雕刻了形形色色的“女人像”,这些“女人像”体现了该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韩国女人的定位与女人观,进而表现出其民族深层的思想意识与意识结构。韩语谚语中女人常常被表现为无能的、从属的、依赖性的、善变的存在等;并强求女人的贞操观念与从一而终的观念。 一.软弱无能、依存性女人像 韩语谚语中将女性描述为无能、祸水的存在,体现了女子无用论的传统观念。如: (1)??????????????(三个女人,碗碟相撞) (2)???????????.(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3)??????????(牝鸡司晨,天未亮) (1)比喻女人话多、事多,只能给家里带来麻烦。(2)、(3)两个谚语表示: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即使母鸡打鸣,天也不会亮。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隐含了女性无能,没有掌管家庭与管理国家的能力的传统思想与观念。 众所周知,“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韩国不仅接受、继承了这一男尊女卑、歧视女性的传统观念,甚至还把它发扬光大,女性不仅没有与男人平等的政治权利,连平等的人格也不配有,规定了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6
汉语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而韩语有 (4)“???????????”(女人是空心葫芦命) 这一谚语将女人比喻成空心葫芦,葫芦的功能取决于里面盛的物件,或成祭器、或成米器、或成杂物器皿。如同谚语的描述,当时韩国女人的命运由男人来支配,全凭所嫁的男人来左右。将女人的命运比喻成空心葫芦的这一谚语,充分体现了以男性为核心的时代女性的依附性命运。 以上谚语是当时社会女性婚姻观的真实写照,女性出嫁之后必随夫姓,俨然成为男性的私有物品,有的甚至被当作殉葬物品任凭处置,终身没有独立人权和姓名权。 二.善变性女人像 儒家文化倡导女子守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韩国同样通过贞操观念束缚与掌控女性。 (5)????????????????? (千丈之水可见,唯女人之心不可懂) (6)??????????????????????? (女人端桌子跨门槛也有十二个想法) (7)?????????????????? (女子外出会失节与器具外借会破损) (5)、(6)、(7)谚语认为,女人善变弄臣、见异思迁,因此需要限制女性的活动范围,连集市也不允许出入。 (8)?????????????????(女人不知赶集日才有福气)6
在维护父权的社会秩序下,人们认为女人必须对丈夫忠贞不二,并要求终身不改,夫死不嫁。为了维护男性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与领导地位,不仅限制女性的社会活动,而且要求严加管教女性。 (9)???????????????(女子三天不打,变成狐狸) (10)??????3?????????(女人与干明太鱼要三天一打) (11)????????????????(管教媳妇要从刚过门起) (12)????????,???????(三年聋子,三年哑巴)。 (13)?????????(房子需要修缮,女子需要管教) (9)、(10)、(11)、(12)、(13)谚语均表达了当时社会对女人的观点,认为女人是善变的,不允许女性涉足社会生活、接触外面的世界,将女性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生活,并认为为了维护男性的绝对权利与威严应该严加管教女子,这一类的谚语均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女性善变形象的定位与设计,这一女人像的设计与刻画,其深层目的在于通过对“善变型女性”的管教,树立男性的绝对权威,巩固家长制社会制度。 三.恨妇型女人像 韩国作为儒家文化的辐射区域,其传统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儒家文化的土壤里,吸取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中韩两国女性受到同一男尊女卑的儒家思想影响,但在反抗不平等境遇上,其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在女人受歧视的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颇多“怨妇”形象,但在韩国出现更多的是“恨妇”形象。 (15)?????????????????.(女子恶言,五六月也会下霜) (16)??????????????????.(女子心里有恨,五六月也会下霜。)6
(15)、(16)这两个谚语生动地刻画了怒目金刚式的、含恨的韩国女人像。“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仇视、怨恨、悔恨、不称心,中国人所理解的“恨”与某种激动的情绪以及报仇雪恨的行为相联系。但“恨”作为韩国人的民族情结,更多的与委屈、怨恨、屈枉、悔恨等情感相联系,对“恨”的表达与理解主要在于实现某种夙愿或了去某种心愿。 韩国的“恨妇”与中国的“怨妇”形象有一定的差别,其本质区别在于其消解的形式上。中国文化中的“怨”与“恨”与报复、报仇相联系,并且报复的对象为加害人本身;而韩国文化当中的“恨”之对象模糊不清,甚至没有“恨”之对象,因此以其他的方式与途径消解内心的“恨”之凝结物。 独特的民族情绪的形成是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入,沦为亡国奴的境遇,形成了韩国民族深深的悲观意识以及民族的伤痕。韩国很早以来接受了中国的儒家文化,社会结构形成了阎森的等级制度,两班、上民、贱民的等级制度在形成韩国民族“恨”的民族情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家长制社会下的男尊女卑思想成为形成韩国民族“恨”情结的重要原因,并且在家长制社会下韩国妇女所遭遇的悲痛形成了韩国“恨”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韩国女性之“恨”,其消解方式并非复仇或放弃、任命,而是以宗教、音乐、舞蹈等形式去消解其内心的苦闷与怨恨。类似中国京剧的韩国“盘索里”是典型的韩国民族“恨”之情感宣泄的产物。作为韩国民族“恨”情节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韩国女性之恨之深在(15)、(16)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刻骨铭心的“恨”与其他民族同样“恨”里有“怨”6
,但没有对怨恨的激动情绪,没有报复行为,而这种性情必然地也要渗透到韩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并深刻地呈现为韩国民族的文化特征,成为韩国人独特的悲伤的情绪。 4.结语 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最古老和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本文通过考查有关韩语谚语,试图了解韩国深层文化结构以及其根源。 参考文献: [1]???,[???俗谈词典],韩国首尔,?????????,1993. [2]???,[东西俗谈词典],韩国庆山,?X南大学出版部,2007. [3]???,[韩国俗谈研究],韩国首尔,一志社,1999. [4]???,[韩国人的情绪结构1?2],韩国首尔,?????,1994. [5]???,[韩国人的意识结构],韩国首尔,???,1977. [6]???,「恨」,韩国坡州,??,1987. [7]???,[韩国人的恨],???,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