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7 MB
- 2022-06-16 14:21:5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型的道德社会和农业社会。桐城谚语折射出多姿多彩的桐城文化,总体上反映了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桐城当地的根深蒂固。如重视文化教育和伦理教育、重视勤劳耕作和诚信经商、重视人情往来和人际和谐、重视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等,这些方面最能体现桐城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桐城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其他如重男轻女、随遇而安、笑贫贱老等,反映了桐城文化中封建落后的一面。在传承桐城谚语时,应扬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充分发挥桐城谚语在树立民众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重塑现代人的精神品格、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篇论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桐城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写和分析。本文写作之前,通过方言实地考察、走访当地民俗专家、阅读县志和当地文化志等多种方式,共搜集到桐城谚语1683条。本文所选用的语料翔实、可靠,有利于分析。2010年元月“桐城谚语"被列为“桐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城市文化馆正组织人力准备编著《桐城谚语》一书。本人希望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关键词:桐城谚语语言特点文化内涵Ⅱ
AbstractProverb,knownastheflowerofwisdom,iStheoralcreationofthemasses.Itteachespeopleknowledge,experienceandthelifephilosophy.Proverbisshortbutconcensedinform,anditisrichincontentwiththevividlanguage.Itissimpleandpupular.Anditisimpliedbutmeaningful.Soitisbelovedbythegreatmasses.Proverb,kindofChineseidoms,isgrooupofrhymicalwordsorashortphraseinstructure.Servingasawordingrannnar,proverbcanactasasentenceelement①,whichbelongstothelexicology.Asakindofuniquelanguagephenomenon,proverbisamilTorofsocialcultureandCalTifY3deepandheavyculturalcontent.TheTongchengcityisthehometownofTongchengSchool、Ⅳimitsbeautifulmoutainsandgreatrivers.Itisagatheringplaceoftalentsandhastheliteraryprosperityandbeautifulcalligraphysincetheancienttime.AstheimageofTongchengculture,TongchengProverbisanencyclopediaofthedalilylifeofthepublic.Itrelatestotheweather,farming,customs,production,sociallifeandSOforth.Itisnotonlyinclusiveincontentbutalsouniqueinsentencestructure,language,culture,andcontent,therefore,worthyofspecialstudies.Inthesenseofphonics,TongchengProverbisdearinrhythmandformsaharmoniousmelody诵ththeemloymentofrhyme,easytomemorizeandspread.Inthesenseofwords,TongchengProverbhasagoodchoiceofwords,e.g.combinationofsynonyms,juxtapositionofantonyms,cleveruseofoverlappingsoundwordsandemploymentofcommondialect,SOitisnotonlypreciseandappropriate,butalsosmartlively,fullofflavorsoflifeandlocalcolor.Andasforthegrammartiealstmeture,ithastwosyntacticforms,simplesentenceandcomplexsentence.Mostproverbstaketheformofthelatter.Theformerisusuallyinthesubject-verbpatternandsddominthenon-subject-verbpattern,reflectingthetrendfromoraltowrittenlanguageintheprocessofpassing-dow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Exceptfora①WuZlmhm,MaGuofan"3"rowrb(Revision),HohhocInnerMon90IiaPeople"sPublishingHome,1983.252.IIl
fewconnectedwiththecorrelationmethod,theoverwhelmingmaj耐tyofcomplexsentenceproverbsrelyonacombinationofmeaning,reflectingthedistinctivecolloquialfeatureofTongchengproverb.Thesetwoformsa代mostlyintheentiresentencestructureandsyllabiclysymmetrical,andstillsomeproverbsmakestructuralchange,whichmakesTongchengproverbbothgraveinwrittenlanguageandlivelyintheorallanguage.TongehengproverbUSeSlotsoffiguresofspeech,suchasmetaphor"personification,metonymy,hyperbole,antithesis,contrast,parallclisrn,toptrue,loopandSOon.Thismakestheproverbnotonlyexpressivebutalsoartisticapealingthehowl。dgeittheproverbimparts.Peoplewillabsorbkowledgeandgainwisdomwhenenjoyingthebeautyoftheproverb.Tongehengproverbhasawiderangeoftopics.Accodingtoitscontent,itcanbedividedintofivecategories,theweather,farming,customs,societyanddailylifeproverbs.Amongthese,thesociety,dailylifeandfarmingproverbsenjoyalargeamounnLThisdemonstratesthatTongchengsocietyisatypicalmoralsocialandagriculturalone.TongChcngproverbreflectsthecolorfulTongehengculture,generallythedeeply-rootedConfuciancultureandlocalfarmingcultureinTongcheng.Forexample,someproverbsstresseducationandmorality,farmingandbusinessintegrity,communicationandinterpersonalharmonyandritualsandfestivals,whichcanbestembodiestheuniquespiriteofTongchengpeopleandreflectsthepositivesideofTongchengculture.Andalsosomeproverbscontainthethoughtsofpreferringboystogirls,happy-go—luckypolicyandlookingdownuponpovertyandtheold,whichreflectsthebackwardandfudalsideinTongchengculture.WheninheritingTongchengProverb,weshoulddiscarditsdrossandabsorbtheessence.WeshouldgivefullplaytothepositiveroleofTongchengProverbinhelpingestablishtheeOIl"ectmoralconceptsandvalues,remodelthespiritofthemodemcharacterofpeopleandbuildaharmonioussociety.Thispaper,llsingthemodemlinguisticstheoryandmethod,makesasystera撕cofdcscriptionandanalysisthelanguagefeamresandculturalconnotationofTongchengproverb.Beforewritingthispaper,thewriterhasinvestigatedthedialectarea,madeIV
visitstothelocalcustomsexpmsandreadmanycountyannalsandlocalculturalchronicles.Atotalof1,683piecesofTongchengproverbshasbeencollated.Thereforethematerialsaledetailed,accurateandreliable,easytoanalyze.InJanuary,2010,而略Chengproverbislistedasthesecondbatch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Tongcheng.RecentlytheTongchengCulturalCentreareundertakingtoeditabooktheTongchengProverb.Thewiterhopestodosomehumblehelpfortheculturalconstructionofherhometownthroughthispaper.KeyWords:TongchengproverblanguagefeaturesculturalconnotationV
第一章引言一、桐城简介桐城,是“桐城派"的故乡。它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桐城人杰地灵,文化发达,有“文都"之称。桐城建城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秦至唐代中叶先后称舒县、枞阳县、阴安县、吕亭左县和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改为桐城县,,沿用至今①,历时1200余年。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一)桐城自然地理概述桐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农桑稼穑。地势大致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山区,是大别山东麓余脉,其中龙眠山绵延百余里,重峦叠翠,风光旖旎;中部为扇面展布的丘陵,起伏和缓,适宜果木生长;东南部为平坦广阔的平原,土地肥沃,良田万顷,适宜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桐城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山辉川媚,清戴名世曾赞“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境内自然名胜众多。如城区西北部有披雪瀑、碾玉峡、小龙山等景区。披雪瀑苍岩飞练、清溪潆洄,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在其游记《观披雪瀑记》中,誉此瀑为“吾邑之奇”。碾玉峡翠嶂屏立,飞珠溅玉,桐城派代表作家刘大樾在《游碾玉峡记》中称“东龙眠山之幽丽出奇可喜者无穷,而最近治,最善,为碾玉峡。”小龙山,壑暗林幽,石奇洞险。除城区外,桐城旧时有四乡,东乡有浮山夕照、枞川夜雨、桐梓晴岚、孔城暮雪、荻埠归帆,南乡有竹湖落雁,西乡有练潭秋月,北乡有投子晓钟,这些胜景单从名称上就已经令人向往,若置身其中,更是让人忘返流连!如此多娇山水吸引历代文人雅士竞相题咏,秀美川谷与诗词歌赋相得益彰,令人美不胜收,眷顾无穷。(二)桐城人文历史概述桐城自古重文尚读,素以“穷不丢书"为家训,秀美山川孕育了许多才人俊①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rMl.合肥:黄山书社。1995:3.②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十)(数峰亭记)[岫.北京:中华书局,1986:283.1
桐城谚语研究杰。唐代有以千古绝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为时人后辈传唱的诗人曹松;宋代有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被苏轼称赞为“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的著名画家李公麟:明清之际,更是“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中进士者达240余人,此间有清正刚毅、勇抗大宦官魏忠贤、死后被谥为“忠毅’’、名垂青史的左光斗;有被赞为“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有为官清廉、人品端方,被史家公认为学者大儒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更有以古文著称天下的戴名世、方苞、刘大樾、姚鼐等,以他们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在乾隆年间赢得“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盛誉。及至近现代,后起接踵不绝一如星汉灿烂,有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他晚年创办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一桐城学堂(桐城中学前身);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有一代大哲方东美,他是新儒学八大家之一;有画家潘玉良、有音韵学家方孝岳,有历史学家严耕望、有文学家马茂元、有文学评论家舒芜、有革命家兼外交家黄镇,有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有著名作家陈所居⋯⋯这些名流大家又给桐城留下了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有北宋绘画大师李公麟栖身林泉的龙眠山庄、有清大学士张英的赐金园、有桐城文化标志的桐城文庙,有方以智、左光斗、张英、张廷玉、姚鼐、姚莹、吴越等诸多名人的故居或遗存,还有与三国名将鲁肃有关的投子山、与清朝宰相张英有关的六尺巷、与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有关的仙姑井等等⋯⋯人文胜景遍布,使这座古城散发着浓郁的的历史文化气息。二、桐城方言研究概述(一)桐城方言基本面貌及研究现状桐城属于安庆地区。桐城方言以城关话为代表,城关话跟安庆方言关系密切,同属江淮官话黄孝片范围①。桐城城关话声母(包括零声母)共有22个,比普通话多一个习声母,少一个l声母,其余读音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桐城城关话韵母共有46个,其中约有一半跟普通话相同或相近,如a、ia、ie、ua、uei、en、Hen等;另一半普通话中没有或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如3、1l、£、ue、uc、ale、①孙宜志.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J].方言。2006(2).2
第一章引言io、Ⅷ、UYIII、"q"au、肿、"qen、唧、11011等;缺少普通话中的8个后鼻音韵母。声调方面,共有6类,分别是:阴平调,调值为3l;阳平调,调值为24:上声调,调值为35:去声调,调值为44;高入声调,调值为55;低入声调,调值为31。词汇方面,桐城人常用词语大约六千多个,跟普通话相同的约占8096,特殊的方言词只占2096左右。桐城特殊的方言词中,大多是跟普通话实同名异,如,普通话中的“上午、叔叔、手绢儿、锄地、亲嘴”桐城话说成“上昼、椒椒、手捏子、罕地、痛嘴"。语法方面,跟普通话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1)虚词“之’’(“着’’的音变)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了”、语气助词“了”、结构助词“着"、结构助词“得”等。(2)动词后缀“搁",表示“放置”义。其后一般是表处所的词语。(3)人称代词表示复数时用后缀“节”。(4)名词都能带后缀“子”。(5)量词的一些特殊搭配。如“交”(音“高”)相当于动量词“次”、“遍’’、“趟"。再如不说“一片叶子”而说“一匹叶子”、不说“一根椽子”而说“一匹椽子",不说“一段木料”而说“一矬木料”等①。与其他方言相比,安庆方言的研究较为薄弱,从事桐城方言研究的学者更少。<桐城县志》(1995)的第二十二章第二节“方言”的著者对桐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做了归纳和整理,但仍有一些需要补充和完善之处,如,《桐城县志》“语音"部分说桐城方言属江淮官话洪巢片范围,现在根据专家考证,是属江淮官话黄孝片范围@:“词汇”部分举例桐城话里的“姑大大"即普通话里“姑母”,其实是指“姑父”;“语法’’部分提到桐城话里的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着”,没有补充说明在桐城话里很多时候“着"音变为“之";有些方言词没有考据本字,如表示“薄"义的本字应为“浇"而非“肖",只不过音“肖"。研究桐城方言的还有孙宜志的I:方以智(切韵声原)与桐城方音》@和<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刘祥柏的<江淮官话的分区(稿)》,都是对桐城方言的语音系统方面的研究。(二)桐城谚语及其研究现状①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岫.合肥:黄山书社。1995:762-779.②刘祥伯.江淮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7(4).③孙宜志.方以智‘切韵声原)与桐城方音[J].中国语文。2005(1).3
桐城谚语研究桐城谚语是桐城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桐城文化志》①在第二章第二节“民间文艺”中,收集桐城民间谚语121条,分为生产谚语、生活谚语和气象谚语三类。‘桐城县志》圆的第二十二章第二节“方言”,在“熟语”条目里辑录有桐城谚语106条,基本选自<桐城文化志》中的121条,但没有进行分类和解释说明。这两本著作中有些谚语没有按方言实际记录,如“吃了饼子,套了颈子",在桐城话里应该是“吃之饼子,套之颈子’’;《桐城县志》“秋里伏,热得哭"、《桐城文化志》“秋夹伏,热得哭”,这两处的“得”应记为方言实际读音“之”。在桐城方言中“着”经常音变为“之"。这两本书的执笔者在编纂过程中,由口头语言到文字记录,其中少不了有加工、润色。如两书都有谚语“早插黄秧早生根”,其实这只是一条谚语的一半,当地完整的说法是“早养儿子早得力,早插黄秧早生根",大概因为“早养儿子早得力”这种思想已落后于现有时代,所以编者就有意弃之不用了。再例如两书都有“天上鲤鱼斑,明天晒稻不用翻”,但民间的说法是“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稻不用翻",其节奏感比前者更适合口头传播。两书还有“太阳当中现,三天不见面”,老百姓的说法是“太阳拦中现,三天不见面",“拦中",拦在中间,把太阳拟人化了,这应该是接近老百姓的口头语言的。这些书面的润色加工换掉了那些所谓的俚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语词,使记录的谚语缺少了些应有的原汁原味。文字记录谚语应该保存并呈现谚语本身鲜活的口语特色,始终保持它通俗化、口语化的风格特点。除《桐城文化志》和<桐城县志》有辑录外,桐城谚语还散见于桐城本土作家著述的<桐城民俗风情》、《桐城掌故菁华》、<桐城歌谣》等书,但多与以上两书记录的相重复,且都是在相关的民俗或掌故中零星提到,不是专门论述,更说不上是语言方面的研究了。桐城谚语的绝大部分还存在于市井乡野,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亟待进行。1984年5月,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研会联合发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安徽卷桐城分卷"中的<桐城歌谣》、‘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相继出版。“桐城歌一2007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名录。已①汪福来.桐城文化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50--54.②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781—783.4
第一章引言故桐城著名作家陈所巨给《桐城歌谣》所作的序里提到“随后将要出版的还有《桐城谚语》等一,但十几年过去了,一直未见《桐城谚语》出版。2010年元月“桐城谚语"被列为“桐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五月笔者从著名的研究桐城民俗的专家叶濒老师那里得知,桐城市文化馆正组织人力准备编著‘桐城谚语》一书。三、本文说明(一)选题目的和意义“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①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谚语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80年代以来是谚语研究的鼎盛时期圆。语言学专家一致认为:谚语是熟语的一种,在结构上“是独立的句子"@,在语法功能上差不多等于词,能充当句子成分④,属于词汇学研究的范畴。谚语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简短精炼,描写形象,富于深意,大多有劝戒性或教育作用。谚语在传授知识经验和人生哲理的同时,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桐城谚语不仅内容上题材广泛,涉及气象、农事、生产、生活、礼俗等方面,而且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例如:在语音上注重节奏和押韵,富有音乐性,其节拍停顿和诗词相似,押韵谚语占谚语总数的60%左右。在用词上经常合用同义词、对举使用反义词、巧用叠音词、善用方言词,使语言活泼多样,富有表现力。在句式上“整”中有“散",注重形式变化,给人一种参差美。在句法上,复旬式谚语占绝对优势,结构凝练,讲究意合。并运用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照、排比、顶真、回环等多种修辞格式,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更使其本身所传授的知识更具艺术吸引力。桐城谚语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如在当地广为传诵的一句谚语是“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反映了桐城重文尚读、敦儒重教的文化传统。充分挖掘桐城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对于树立民众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重塑现代人的精神品格、①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8.②周荐.二十世纪中国词汇学[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33—239.@张永言.词汇学简论.武昌:华中工学院山版让,1982:130.④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252.
桐城谚语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一直以来,对桐城谚语缺乏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本文是首次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桐城谚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另外,借助本文的写作契机,可以较为广泛地搜集整理散见于文献、民间的桐城谚语,协同桐城市文化馆填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安徽卷桐城分卷’’中至今缺乏‘桐城谚语》的空白,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二)语料来源本文共搜集整理桐城谚语1683条,语料来源如下:1.通过方言实地调查获得语料,如走访当地60岁以上的老人、走访菜市场和一些乡镇集市搜集语料。以这种方式获取的谚语占本文收集总数的50%左右。2.得到桐城本土作家、研究桐城民俗专家叶濒老师无私提供的丰富语料。叶老师曾编著{:神鞭》、<桐城故事》、《桐城歌谣》、《桐城民俗风情》、《桐城民俗风情图典》、‘桐城风情》等著作,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带领桐城文联同道到桐城乡间各地采风,专门收集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通过此渠道获得的谚语占本文写作所用语料的45%以上。3.通过文献资料阅读获得语料。阅读各种含有和可能含有桐城谚语的文献,如{:桐城县志》和桐城本土作家著述的《桐城民俗风情》、《桐城掌故菁华》、《桐城歌谣》、‘桐城文化志》以及《安庆谚语俗话》、《安庆市文化志》、《安庆民俗》等书。4.通过求助本地亲戚、朋友、同学、学生获得一些语料。这些语料尽管大多与已得语料重复,但相互可以参照印证。有些谚语个别字词有出入,但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桐城各地的方言差异。5.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查找语料。如“桐城论坛一俗语大全"、“新浪博客:老汉坐禅系列一桐城民歌民谚大全"等网页记录了一些桐城谚语。对这些语料本人采取慎重的态度,在反复参照印证后采用。在语言的几个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的因子,各地方谚语之间的流动性、渗透性很强,谚语的地域归属的历史变化也很大,判定其地域特征必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本文在辨别桐城谚语时,依据三条标准:第一,桐城地区说而其他地区不大说的,这是最典型的桐城谚语。如“火亮虫,飞进屋,大水淹屋脊"(当地6
第一章引言称“萤火虫"为“火亮虫")、“揽盆没有簸箕大,水端子没有提量子重"(揽盆是用竹篾编成的盛晒芝麻、山芋粉之类的器具,它与簸箕一样是圆形的但只有簸箕的一半大。水端子是竹筒做成的如酒提一样的舀水容器,提量子即用于从井里提水的小木桶。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讽刺人没有自知之明。)第二,桐城地区经常说,安徽其他地方尤其是安庆八县也说,但安徽以外的方言区里不大出现,也看作是桐城谚语。如“七月半,拣斤半"(指棉花七月半开始变白,不过不多),与桐城相邻的枞阳、潜山也有这条谚语但其他地方没有:再如“一个螺蛳一条路",除桐城外只有潜山有。第三,有些谚语看起来比较俚俗,但使用地区很广,不同的方言区都说,就不算作是桐城谚语。本文收集到的1683条桐城谚语基本都通过了这三条标准的检验。(三)研究方法谚语的研究属于词汇学的范畴,汉语词汇系统性理论是本文研究的指导理论。因此我在写作之前广泛阅读语言学界研究汉语词汇学的专著以及其他与谚语相关的文献。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建立较详尽的语料库,掌握第一手语言材料,然后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详尽的语料分析,总结出桐城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在语料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归纳和演绎方法,对具体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四)预期目标1.对己搜集到的谚语进行整理。桐城谚语由于依靠的是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在耳听口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异文现象。如“柴山发柴,刺山发剌"和“柴桩发柴,刺桩发刺",意思是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按实际情况推论,没有专门长柴的山,也没有专门长刺的山,可能在传播中是单纯的口误而造成了异文,准确的说法应是搿柴桩发柴,刺桩发刺”。口耳相传的谚语离不开传播者和受众,当受众成为下一个新的传播人时,可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修正,这样他对所接受的谚语又进行了再创作。笔者经常听父母说“破铜破铁好救热",意思是不要小看一些破1日之物,在关键时刻它们自有用处。后来在‘安庆谚语俗话》中看到一条“破锣破鼓好救月”,意思是7
桐城谚语研究旧时产生月食时,人们误以为是天狗吃月亮,就敲锣打鼓以驱赶天狗,破锣破鼓也派上了用场。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破铜破铁好救热”是“破锣破鼓好救月”以讹传讹而来,因为在桐城方言中,“月”、“热"同音,所以正确的说法应是后者。还有些意思相同但说法有些微区别的谚语,笔者也一同记录,如“节前三天混,节后三天空"和“节前三日香,节后三日光”,“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伏里干”和“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井底枯"等。2.对记录后的谚语进行分类和归类。3.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谚语进行分析,形成论文。8
第二章桐城谚语的语用类型谚语是人民群众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广泛地活跃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其内容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涉及到自然风土、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是人民大众生活的百科全书。给谚语分类可以为人们掌握和运用谚语提供方便,有关研究谚语的著作一般都是从内容角度给谚语进行分类,下面稍作介绍和评述。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从谚语的语义内容着眼”把谚语分为八类:讽颂谚、规戒谚、事理谚、生产谚、天气谚、风土谚、常识谚、修辞谚。第八类“修辞谚”,“是指那些无法分属在上述各类的谚语”①,是单从谚语的修辞作用分出来的类别,笔者认为这与前面七类分类标准不一致。作者举的一些例子如“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力、“嘴里阿弥陀,心里毒蛇窝”其实都可以归属到上述七类中的某一类。笔者还认为分类太细,其中“讽颂谚’’和“规戒谚"有交叉,如“规戒谚"中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是赞扬敢于斗争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歌颂先人后己的崇高品格,都应属于“讽颂谚”。“事理谚"和“常识谚"有交叉,“抓鱼要下水,伐木要入林"、“没土打不成墙,没苗长不出粮"、“蜜多不甜,油多不香"等“事理谚"其实也是“常识谚”。作者也认识到这一点,他说“类别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有的只是在彼此间的相互比较下,看它某一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而处理的,不是绝对的”@。温端政‘谚语》(1985),按谚语的思想内容把谚语分为“自然谚"和“社会谚"。自然谚包括农业谚、林业谚、畜牧谚、渔业谚、气象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等,社会谚包括哲理谚、社会斗争谚、思想修养谚等@。笔者认为社会斗争谚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哲理谚和思想修养谚有交叉,如思想修养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也可以是哲理谚。孙维张<汉语熟语学》(1989),“从语义所表达的内容"把谚语“分为两大类:生活谚语和行业谚语”,然后各大类再依据其内容划分出一些小类,如“生①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209.②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阻].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212.◎温端政.谚语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6-49.9
桐城谚语研究活谚语”可分为“政治生活谚语"、“经济生活谚语"、“健康生活谚语”、“人际关系谚语"、“道德修养谚语"等,“行业谚语”可分为“农业谚语’’、“气象谚语"、“商业谚语一、“渔业谚语’’、“狩猎谚语"等①。但笔者认为“道德修养谚语"不应属于“生活谚语",“气象谚语”不应属于“行业谚语”。周静琪编著的<汉语谚语词典》(2006)一书选收常用谚语一万余条,按意义类别编排,分为“性格修养"、“事业行动"、“情感家庭”、“社会生活"、“哲理智慧”、“认识规律"等七大类别圆。笔者认为后三类有交叉现象,如收在“社会生活"类的“出门做客,不要露白"也反映了“哲理智慧’’,收在“社会生活’’类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认识规律"。从以上著作看,由于谚语所表述的内容十分丰富,意义间常有交叉现象,所以要想非常准确的给谚语分类比较困难。笔者收集到桐城谚语1683条,在给桐城谚语分类时,努力吸取专家研究成果,按气象、农事、风土、社会、生活等五个方面内容把桐城谚语大致分为五类,其中归在社会方面、生活方面的谚语内容可能有交叉,但本文在归类时是着重其主要方面应该所属的类别。通过对1683条谚语内容的归类分析,得出如下数据:基本类型桐城谚语关于气象的关于农事的关于风土的关于社会的关于生活的谚语数量29938598525376百分比17.77%22.88%5.82%31.19%22.34%从上表可以看出,桐城谚语中,关于社会的、生活的、农事的谚语比较丰富,表明桐城当地道德文明和农耕文明发达,是典型的道德社会和农业社会。下面对五类谚语分别举例说明。一、关于气象的谚语:是传授气候、天象变化知识的谚语@。具体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时令、节气和气温变化。①立春晴一日,惊蛰冷三天。①孙维张.汉语熟语学[uJ.吉林:吉林教育出舨社,1989.358-359.②‘汉语谚语词典)编委会.汉语谚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6.③温端政.谚语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2.10
第二章桐城谚语的语用类型②惊蛰落一点,九九回头转。③立夏起风,十塘九空。④六月西,水溪溪。(六月刮西风,就会下雨。)⑤处暑难买十日阴。⑥梅抱伏,热之突。(梅,指入梅。伏,指进伏。)⑦立秋三天分早晚。⑧三九天不冷有点哽人,三伏天不热有点闷人。(哽,音醇n,打寒战之义。)⑨冬至落一日,夏至落一七。⑩年里打春暖洋洋。(二)关于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春打六九头,看猪大似牛。②立春下了霜,当年会烂秧。③立夏不下,无水洗耙;小满不满,无水洗碗。④雨落麦黄,日晒稻黄。⑤八月初一火烧天,明年小麦堆上天。⑥立秋无雨心堪忧,荞麦稻子对半收。⑦秋南夏北,塘底发裂。(南、北,指南风和北风。,⑧青霞满天过,田缺要打破。⑨冬至下场霜,夏至大塘干。⑩冬雪下米,春雪下水。(三)关于气象预测。一般是有关阴、晴、雨、雪的预测。关于天象变化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①越要阴,夜出星;越要晴,天放云。②天上起了鲤鱼鳞,明天太阳晒死人。③月亮长毛,半夜雨濠濠。④东南红云生,有雨不过中。⑤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动刀舞。(虹音“杠")⑥天晴掣北豁,今天明朝落。(掣豁,闪电。掣北豁,指北边有闪电。)⑦东明西暗,等不到吃早饭。
桐城谚语研究⑧晚上光照壁,天晴一百日。⑨雷打西,打马送蓑衣。⑩高山雾不收,地上雨不停。关于动物活动与气象变化之间关系:①早宿鸡,天必晴:晚宿鸡,天必阴。②癞癞咕搬家,水洗脚丫。(癞癞咕即蛤蟆。)③发棵鸟儿笑,变阴雨就到。(发棵鸟即布谷鸟。)④蜻蜓高,晒得焦;蜻蜒低,受雨欺。⑤八月初一雁门开,孤雁脚下带霜来。⑥燕子低飞蛇挡道,不过三天雨就到。⑦蚊虫成球,有雨莫愁。⑧早咕晴,晚咕阴,中咕太阳晒死人。(咕,指鹧鸪鸟的叫声。)⑨堆屎虫,通宵忙,明天好晒粮。(堆屎虫即屎壳郎。)⑩獾子土里哼,有雨不到中。二、关于农事的谚语:是传授农业生产知识的谚语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讲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的重要性。①七十二行,庄稼为上。②千买卖,万买卖,离不开农民翻土块。③千行万行,离不了粮。④食出于耕,衣出于桑。⑤宅边多栽木和竹,子子孙孙都受福。⑥家有桃李杏,油盐不用问。⑦家有一园桃,用钱把树摇。⑧家有亩把桑,烧柴不用慌。⑨鸡鸭成群,元宝满门。⑩看一个啄啄,不如看一个喏喏。(啄啄,人唤鸡的声音,这里借指鸡鸭鹅:喏喏,人唤猪的声音,这里借指猪。)①洱端政.谚语[岫.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6.12
第二章桐城谚语的语用类型(二)讲农事季节。①种田无定例,全看抓节气。②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莫延迟。⑨种麦一月,收在几天。④立夏三天裢枷响,小满何愁麦不黄。(指打麦与油菜子脱粒的时间。裢枷,一种拍打谷物使之脱粒的农具,当地称为“裢该"。)⑤过了夏至节,锄头不停歇。⑥白露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⑦寒露前后,好种豌豆。⑧立秋种芝麻,种子不回家。(指芝麻点迟了,根本收不到。)⑨处暑养麦白露菜,寒露油菜霜降麦,立冬不种田小麦。(指播种时间。)⑩立冬不收禾,一夜丢一箩。(晚稻成熟期要抓紧割稻脱粒,以免受风、鼠等害)(三)讲农业生产中土、肥、水、种、管等的重要性。①培一层土,扎一蓬根。②伏天犁闲地,一季抵两季。③长嘴的要吃,生根的要吸。④大粪管当年,河泥肥两年。⑤上粪不浇水,庄稼翘着嘴。(指易被肥料烧死)⑥腊水一塘,黄稻一仓。⑦种地选好种,等于土地多几垅。(“垅”指畦,就是多增产的意思)⑧家有百样种,不怕老天哄。⑨麦前锄过三遍地,麦后不受草的气。⑩一种九管十成收。这些农事谚语经过当地老百姓长期的历史检验,大多具有科学性,对当地的农耕种植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三、关于风土的谚语:是反映地方乡土习俗或物产的谚语①。①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阻].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194.13
桐城谚语研究(一)讲当地时令习俗的。①新坟不过社。②清明大似年。③前三朝,后一七。(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后七天都能进行祭扫。)④早端午,晚中秋。⑤过了七月半,新陈一样算。(新陈,指新米和陈米。)⑥腊月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成大嫂。⑦二十七,洗就急: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老狗。(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是个人洗浴的日子。)⑧拜年拜年,:I文蛋上前;往桌上一坐,蚊蛋三个。(蚊蛋,用八角、茶叶、酱油、盐烧煮而成,过年时称为“元宝"。)⑨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正月拜年风俗。)⑩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正月出门风俗。)(二)讲当地乡土人情及风物特产的。①一戬猪,二打铁,三钓黄鳝,四捉鳖。(戬猪,即阉猪。旧时桐城小镇这四类人较多。)②亲戚不接不送,邻人不送不接。。③女婿娇客,进门刀切。(女婿到丈人家,丈人家会杀鸡宰鹅隆重招待。)④添个外孙,家婆的门头高三尺。⑤唐湾出美女。(唐湾是桐城黄甲山区,那里山清水秀,当地女子多清秀水灵,相貌出众。)⑥菜子湖里无田地,一网鱼虾一网粮。(菜子湖是桐城著名的淡水湖,盛产鱼虾。)⑦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桐城有紫来桥,桥下河水源自龙眠山,清澈甘甜。龙眠山出产名茶“桐城小花"。)⑧冬鲫夏鲤,六月天吃鲂皱。(螃鲛,当地一种身形扁厚的小河鱼。)⑨桐城有三宝:茶叶秋石大丝枣。⑩桐城小吃三朵花:妓蛋丰糕菜心粑。(丰糕,是桐城过年时吃的特产,是用米粉自然发酵而成,食之味美易消化。)14
第二章桐城谚语的语用类型四、关于社会的谚语:是传授人生哲理、社会知识的谚语。(一)传授人生哲理的。①一网打不尽江中鱼。②到处锅儿仰着烧。③生处怕水,熟处怕鬼。④不生不养,不知痛痒。⑤鸭肫难剥,人心难摸。⑥没有烀不烂的猪头肉。⑦跟好学好,跟猫虎学咬。⑧铁树都有开花日,石磙都有发热时。⑨不做和尚,不知头冷。⑩笑破不笑补,笑过不笑改。(二)讲生意买卖之道的。①笑脸兄弟勤算账。②一笔生意,十分语言。③有货货到,无货话到。④一家没有二价。⑤赚钱顺算,赔钱倒算。⑥货卖识家,话说知人。⑦赚钱生意做,赔本生意也做。。⑧赔本的生意不能丢,赚钱的买卖不能撵。⑨世上只有财撵人,没有人撵财。⑩生意面前无父子。(三)讲人际交往之道的。①大石头要小石头偎脚。(意即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群众基础。)②听人家唆,打破之锅;听人家嘴,跑断之腿。③打丫环,耻小姐。④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15
桐城谚语研究⑤走路要好伴,住家要好邻。⑥当面说人家脸,背后说人家屁股。⑦结亲如结义。⑧活人不记死人过。⑨人往恩处跑,鱼往深处游。(人喜欢亲近真心对自己好的人。)⑩忍得一时忿,免得百日忧。(四)讲家庭和谐的。①庄稼不好是一年,夫妻不和是一生。②秤不离砣,媳妇不离婆。③大家怕分,小家怕搬。④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一偏倒下来。⑤愿与人家赌种田,不与人家比赌钱。⑥屋宽贴不到心宽。⑦金家银家,不抵穷家。⑧儿女不在多,一好抵十个。⑨壁子上挂筲箕,夫妻靠夫妻。(夫妻之问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要相亲相爱。)⑩儿子孝,抵不上媳妇孝。(五)嘲讽人生百态的。①丈夫有能妻子贵,妻子有能丈夫跪。②为人扣,放屁都带笊篱兜。③家事懒,客事勤,人家的生务爱坏之人。(生务即事情。)④自家屁眼淌生血,还把别人医痔疮。(把,替。)⑤家有捞钱手,就怕还有一个通屁股笆斗。⑤一脸骡子毛,还想混着吃马料。⑥早怕露水中怕热,晚怕蚊子早早歇。⑦狗头上蹲不住四两蚱。(蹲,放。蚱,米粉肉。)⑧喝一生的酒,丢一生的丑。⑨还没学走就学爬。16
第二章桐城谚语的语用类型⑩找不到坟包乱磕头。五、关于生活的谚语:是传授人们日常生活知识的谚语国。(一)传授衣食住行知识的。①在家无新旧,出门无好衣。②人多无好粮,猪多无好糠。③稀饭三碗,遍身都暖。④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一身孝。⑤吃的是硬功,穿的是威风。⑥三年老鸡似砒霜,三年老鸭似仙汤。⑦一塘鱼搭掉一仓稻。(鱼做成菜是美昧佳肴,很下饭。)⑧男吃饭如虎,女吃饭如数。(如虎,指狼吞虎咽,吃得快。如数,指一粒粒地细嚼慢咽,这是夸张说法,强调女性吃饭非常斯文。)⑨三月蒿,当柴烧。⑩问路问老头,破柴破小头。(二)传授其他生活常识的。①寅时不通光,卯时亮堂堂。②小伢无假病。③翻毛鸡,里翻进,外翻出。(当地迷信说法。翻毛鸡的羽毛向里面翻家主就进财,反之就破财。)④干苍蝇,湿蚊子。⑤小伢防跌,老人防噎。⑥过了白露身不露。⑦做屋不封檐,一丢两三年。⑧喉咙深似海,吃掉斗量金。⑨贼偷一半,火烧全无。⑩一人搁,十人摸。(一个人放东西常常十个人都难找到。)①温端政.谚语[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4.17
桐城谚语研究第三章桐城谚语的单句形式桐城谚语从句法结构上看,可分为两种形式:单句形式和复旬形式。笔者对搜集到的1683条桐城谚语进行分析统计,形成表格如下:桐城谚语的句单句形式复旬形式法结构主谓式非主谓式意合式关联式数量】91161387892071476百分比11.35%0.95%82.41%5.29%12.309687.70%桐城单句形式的谚语较少,占所收集谚语的12.3096。单句式谚语一般是陈述一件事实或传授一条人生经验,一般都是判断句式,因此主谓式结构占绝对优势,占谚语总数的11.35%,其中又以动词性谓语句为主。非主谓句形式数量很少,仅占谚语总数O.95%,主要有动词性非主谓旬和少量名词性非主谓句。一、主谓旬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叫主谓句④。从谓语的构成看,桐城主谓式谚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类。(一)动词性谓语句:指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圆。①病人听不得鬼叫。②轻拳撩重拳。③畜生不吃昧良食。④六亲通一运。⑤好汉不搞六月钱。⑥一人难得十人缘。⑦痴狗信人唆。⑧松处好取土。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7.②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7.18
第三章桐城谚语的单句形式⑨早路上竟然翻了船。⑩嫩竹扁担挑不起动词谓语表现形式多样。①卜⑦是动宾结构作谓语,动词性谓语的主要作用是叙述。⑧.⑨是状中结构作谓语,⑩是后述补结构作谓语,⑧◎⑩的动词谓语都是用来描写主语的。(二)名词性谓语句:指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①。①秋半天。(立秋之后,常常是半天晴天,半天阴天。)②灯下美人。(女子在夜里灯下显得更美。)③一个蛤蟆四两力。④买卖两样心。⑤一个螺蛳一条路。⑥一个和尚一份斋。⑦一季红芋半年粮。⑧秧籽半收成。⑨锅上锅下十八里。(做一次饭,妇女在锅上锅下转得很频繁,形容做饭很辛苦。)①②谓语是单个名词,③帼谓语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⑨谓语是数量短语。这些名词性谓语的主要作用是从肯定方面对主语进行说明或判断。(三)形容词性谓语句:指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圆。①桐城豆腐分外娇。(家乡出产娇豆腐,质嫩味鲜。)②枕边话最灵③近处菩萨不灵。④汇者不香。(汇,主动送上门。)⑤天亮之前一阵黑。⑥吃饭大似天。⑦春鸡大似牛∞是状中结构作谓语,⑥⑦是述补结构作谓语。形容词性谓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主语。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8.②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8.19
桐城谚语研究(四)主谓谓语句:指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④。①小伢嘴里吐真言。②白露棉花白。③泅水桥的芹菜人人爱。(家乡泗水桥出产的水芹菜,食之多肉无渣,为当地著名特产。)“嘴里吐真言"、“棉花白”、“人人爱"、都是主谓短语作整个句子的谓语。主谓谓语句在桐城谚语中非常少。二、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叫非主谓句@。桐城非主谓式谚语只有以下两类。(一)动词性非主谓旬①在夹窝笼里过日子。(夹窝笼,腋窝)②尽粉做耙。③没有烀不烂的猪头肉。(烀,用大火炖和煮。)④吃不到三顿饱。⑤等不到红锅焙苋菜。(比喻性急。焙,用大火炒。苋音“汉"。)⑥砍树捉八哥。这类句子通常用来说明事实、现象。①卜②是状中式偏正结构,③一④是动宾结构,⑤卜⑥是连动结构。(二)名词性非主谓句①冬瓜瓤子西瓜皮。(冬瓜瓤子和西瓜皮都能当菜吃。)②秤杆子黄鳝马蹄子鳖。③酒头茶尾。(好酒要吃才开坛的才醇,而好茶要喝后面几次泡出来的才香。)这类谚语很少,基本是定中式的联合结构,如上面四例。联合结构在语义的逻辑关系上前后多构成并列关系,桐城谚语中此类结构多见于的农事谚、生活谚,语言简洁凝练,极富口语特色。三、本章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桐城单旬形式谚语以完整句形式的主谓式结构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2:119.⑦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20
第三章桐城谚语的单句形式占绝对优势,非主谓式结构很少,语言简练。这与日常一般口语短句多,省略句多、句子结构比较松散、语言时见冗赘现象这些特征比起来有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桐城谚语虽然是当地老百姓口头上流传的现成话,但功能是传授知识经验和人生哲理,要易于被人们理解记忆和传播,这就要求结构完整,语言简洁。其二,桐城谚语在世代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会有不断的整理、加工、改造,所以口语表达趋向简练,句法形式也趋向规范。①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3.21
桐城谚语研究第四章桐城谚语的复句形式因为大多数谚语要表达较为丰富的思想内容,这样就要有相对复杂的结构形式。桐城谚语中复句式结构占谚语总数的87.70%。现代汉语语言学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把复旬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旬两大类。联合复句各分旬问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从轻重之别;偏正复旬是由偏句和正句构成,各分句间关系有轻重主次之分,正旬是全句的正意所在,偏句从种种关系上去说明、限制正旬①。本文也以此为标准划分桐城谚语中的一重复句、紧缩复旬和多重复旬。一、一重复句:指分句间只有一个结构层次的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旬两大类。(一)联合复旬:桐城联合复句谚语,分句之间常见的有并列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和解说关系。1.并列关系:在桐城联合复句谚语中,并列关系的谚语较多,分句间在语义上或者是平列关系,或者是对等关系。结构上类似于对偶旬。①树怕上梁,字怕上墙。②条子要自己纺,儿子要自己养。③田要人种,屋要人衬。④一顿饭恩人,十顿饭仇人。⑤小时弟兄,大时对头。⑥家人说着耳边风,外人说着金子经。①—③是平列关系,分句间表示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并存,相互参照。根据邢福义先生的观点,①一③是解注句式,前分句用比喻的说法对后分旬加以解注圆。④—⑥是对等关系,前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相反相对。桐城并列关系谚语分句问不用关联词连接,但其中表示对等关系的有几种常用的格式,如“不怕⋯⋯就怕"、“不要⋯⋯只要’’、“只有⋯⋯没有"等,不过这些词主要还是以词汇意义发挥作用的,其关联作用是附带的。例如:①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8.②邢福义.汉语复旬研究[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86.22
第四章桐城谚语的复句形式①不怕阎公恶婆,就怕破屋漏锅。②不怕狠上天,就怕没人沾。③不怕红脸关公,就怕笑脸菩萨。④豌豆不要粪,只要灰里蹦。⑤苋菜不要油,只要三把揉。⑥豇豆不要粪,只要一根棍。(“棍"指搭架。)⑦只有树上挂死猫,没有树上挂孤老。⑧只有长工,没有长力。⑨只有死罪,没有饿罪。2.选择关系:现代汉语中选择复句的选择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未定选择",一类是“已定选择”。“未定选择”是说话者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已定选择”是说话者说出在几种情况中已经选定一种,舍弃另一种①。桐城选择复旬谚语大多对人生有指导意义,有很强的主观倾向性,所以多为“已定选择”,常用关联词“宁⋯⋯不⋯⋯”来表示。①宁饿三天肚,不吃愁米饭。②宁做穷妻,不做富妾。③宁挖十座坟,不破一门亲。④宁养狂子,不养残子。⑤宁挑千斤担,不抱四两肉。(肉,入声字。四两肉,指婴儿。)这种句式有很浓的强调意味,有明确的取舍意愿,表示先取后舍,语气比较坚定,这类谚语,一般表现出鲜明的价值取向,如①表现出不吃嗟来之食的骨气,②表现出安于贫贱、不贪图富贵的道德情操。③表现出维护家庭完整和谐的决心。3.递进关系:构成递进关系的桐城谚语,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推进一层,不用关联词。①一个萝卜三泡尿,三个萝卜晚上不睡觉。(晚上吃萝卜就会尿多。)②一熟三分巧,一巧三分精。③受气必穷,怄气必死。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3.23
桐城谚语研究④一代熬油喝醋,二代宽衣大袖,三代不知来路。⑤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好,人好我巧。①固前后分句意思由轻到重。④啕是递进复句的特殊类型,表示多层递进,最后一个分句把前面一个分句的的意思再推进一层,达到意尽言尽的的效果。“自然言语中的递进复句一般是同主语的。递进关系的谚语,两句多是异主语的,两个分句之间带有明显的比较性质。”①如上面五条谚语分句都是不同的主语,靠语义间的比较形成递进关系。4.解说关系:桐城解说关系谚语,分句间有解释或说明、总分的关系圆,不用关联词。①庄汉庄汉,菜饭一半。②见识见识,不见不识。③压绿肥,有三好:既肥田,又除草,省得送肥来回跑。④锄头有三好:治旱、治涝、又治草。⑤锄谷子:头遍浅,二遍深,三遍下狠心,四遍不要伤着根。①—②后面分句对前面分旬的意思作一些解说。③一⑤前面分句是总说,后面几个分句是分别列举。5.顺承关系:桐城顺承关系谚语前一分句首先陈述一种情况,后一分句陈述接着发生的另一种情况,分句之间有前后相承的关系。①一深,二直,三面光。(指种小麦要注意的事项。)②头遍浅,二遍深,三遍把土培到根。(指锄山芋草的方法。)⑨得了上风,就扬石滚。④大人大量,大量大福。⑤鸡上塞,鸭也来。(鸡塞sai,鸡屋。)顺承关系可以靠关联词表示,如①②用“一(头)、二、三",但一般都是靠分句的排列次序来表示,如③④⑤。顺承关系的分句是按逻辑连续而下,一般不能变化次序@。(二)偏正复句:桐城谚语中的偏正结构复句数量较多。这类谚语主要有转①孙维张.汉语熟语学叫】.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332.②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2.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2.
第四章桐城谚语的复旬形式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等四种类型。1.转折关系:构成转折关系的桐城谚语,后一分句不是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到同前一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说法①。前一分旬是偏句,后一分旬是正句,是表意的重点。①借人家米,还人家稻。②打丫环,耻小姐。③哄得过三朝,哄不过百日。④枕头困之三条筋,夫妻不晓得夫妻的心。⑤上街头不要,下街头抢一跳。桐城转折关系的谚语,不用关联词,后续分句与前行分句之间有明显的相反相对关系,是重转句。如①和②前行分句常态语义趋势应该是“还人家米”和“耻丫环”,但后续句分句的意思却分别是相反相对,语意重心明显落在后一分句上,与对等关系并列复句有明显的不同。2.假设关系:桐城谚语中的假设关系复句,前面分句是偏句,提出假设;后面分句是正旬,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罾。①棉花不打尖,长得戳破天。②霜打油菜荚,到老都不发。(油菜荚,指油菜的幼苗。)③烟囱不出烟,眼前无晴天。④做大不正,小鬼敲磬。⑤学一会,受一累。⑥一人没有福,带连之全屋。⑦若要富,庄稼开个杂货铺。⑧若要稻子长得好,黄秧落地先锄草。桐城假设关系谚语,分句间基本不用关联词,如①卜⑥,但也有少数单用关联词“若要"连接,如∞。假设关系谚语,假设与结果是一致的。这类关系的复句在桐城农事谚、气象谚语中较多,多含有预测的意味。邢福义先生认为,“所谓假设,实际上是一种待实现的原因,因此,假设句也属于因果类复句"@。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5.②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8.③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3.
桐城谚语研究上面①蛔假设关系谚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也可看作因果关系。桐城假设关系谚语中有几种常用的格式,如“不⋯⋯不⋯⋯"、“不⋯⋯哪⋯⋯”、“要⋯⋯”等,含有假设关系,如:①不做和尚,不知头冷。②不到八十八,不晓得瘸和瞎。③不见真鬼,不能烧香。④不行春风,哪有秋雨?⑤不经三冬四夏,哪会唱做念打?⑥要使豆子肥,多施草木灰⑦要想年成熟,春水要灌足。⑧要知父母,且看JIJ!ll。3.因果关系:桐城谚语中的因果关系复旬,不用关联词,一般是前面分旬说出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由此而产生的结果。①在家无新旧,出门无好衣。②家住城隍庙,求得上上签。③新剃头,三天丑。④猴子不上树,多打一锤子锣。⑤错过之庙门,无处躲雨。上述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的桐城谚语由于分句间很少使用关联词,基本靠内部逻辑确定语意关系,所以在没有进入交际状态之前,很难区分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不出现关联标志的复句,邢福义先生称为无标复句,给无标复句归类的办法是,首先明确语境,接着配上标志①。上述因果关系谚语,如果在明确的语境中,配上关联词,它们又可以转换成假设关系。4.让步关系:自然言语中的让步关系复旬,前面偏旬先提出一种假设,并姑且退让一步把假设当作事实承认下来,后面正句则说出不因假设实现而改变的结论,与前面偏句形成转折语义@。桐城让步关系谚语也是如此。①犁不到,耙也把你耙到。(指想方设法也要报仇。)②卖小菜,也有先来后到的。①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叫].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②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48—249.26
第四章桐城谚语的复句形式③黄鼠狼变猫,变死也变不高。(变不高,变不彻底。)④荒年打破碗,熟年还要见人。(意思是即使年成过得再艰难也要为以后的与人相处留有余地。)⑤大干三年,太阳出来还是个宝。⑥一棍再狠,难尽群兽。⑦吃下桑叶,吐不出丝来。⑧被窝里吃鸭蛋,都晓得大小头。(意即这个人精明厉害。)桐城让步关系谚语多数前面分句省略关联词“即使”,后分旬单用关联词“也”或“还"连接,如①卜⑤,但也有靠语意内在关系连结,如⑥一⑧。让步关系谚语具有强调正旬结果的作用。5.条件关系:桐城条件关系谚语,基本是有条件的条件复旬,偏句提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回。①养牛无巧,水足草饱。②男有情,女有意,哪怕夜里滚被絮。③磨刀不用看,全靠一身汗。④种地无宝,三年一倒。⑤一声喊吃,倒之一网壁。(意即一听说吃饭大家都飞快地齐刷刷地来了,就好像一方墙壁整整齐齐地倒塌了。)⑥脚掌落地,团罐都碎。(碎,音“细"。团,比罐小的圆筒形盛物容器。此条谚语指小孩一会走路家里的团罐就会遭殃。)⑦硬了翅膀,忘了窝窝。⑧春天挖个窝,秋天煮一锅。以上都是充分条件关系谚语,基本不用关联词,靠意合。二、紧缩复句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成圆。是用单句形式表达复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句式。桐城紧缩旬式谚语,主要运用“意合法"把几句话紧凑为一句话,取消句子之间的停顿,省略掉某些可以省略的部分,只保留与表意关系最密切的主要词语。紧缩句结构在农事谚、气象谚里更是常见。桐城紧缩句式谚语可分为联合式和偏正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6.②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4.27
桐城谚语研究式两大类。(一)联合式主要有并列关系和顺承关系两种。1.并列关系①马粪性热牛粪冷。②稗子光节稻长毛。(指区分稗草和稻子的方法。)③山上松杉山坡茶。④生定之眉毛长定之骨。⑤请不得菩萨见不得客。⑥热不死屁股冷不死脸。以上谚语都是由复句紧缩而成,如⑨完整的说法是“在山上种松树和杉树,在山坡上种茶",④完整的说法是“既生定了眉毛又长成了骨头"(表示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紧缩后更为简洁凝练,便于人们记忆和流传。这些谚语都是把相互关连的现象,并列起来加以叙述,①一③两个主谓结构之间省略了“而’’,④一⑥两个动宾结构之间省略了“既⋯⋯又⋯⋯"。并列紧缩复句起关联作用的,往往是同一语词的前后重复并呼应①。如上面例子中的“马粪⋯⋯牛粪”、“山上⋯⋯山坡”、“请不得⋯⋯见不得”、“热不死⋯⋯冷不死"。2.顺承关系①箩里翻斤斗里转。②采动荷花惊起藕。③打了骡子惊了马。④苦处搞钱乐处用。⑤秋分种菜小雪酶。以上顺承关系谚语,前后两个意段按逻辑顺序作鱼贯式排列,有先后的承接关系。都是意合而成,不用关联词。(二)偏正式桐城紧缩句式谚语中更多的是偏正式结构,其中又以假设关系、转折关系和让步关系最为典型。①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岫.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73.28
第四章桐城谚语的复句形式1.假设关系①添个蛮槌重四两。(蛮槌即棒槌。)②竹子开花天主干。③见蛇不打是恶人。④不到急处不改行。⑤毒疮不熟不出脓。⑥不挑担子不知重。⑦是疖子早晚得出头。这类谚语是“如果⋯⋯那么⋯⋯”旬式的紧缩,一般不用关联词,如①卜③。但有一些习用的格式,如妒⑥用的是“不⋯⋯不⋯⋯”格式,表示假设在“没有⋯⋯”的情况下会怎么样,⑦开头用“是”,表示“如果是’’之义。2.让步关系①冬瓜再大也是菜。②千团乱麻也要理出头。③再好的戏也有个完。④屙屎都隔三条田埂。(指对对方恨意非常深。)⑤推车还要车轮转。⑥上人无理占三分。(上人,指家庭中的长辈。)⑦阳伞破之骨子在。这类谚语是“即使⋯⋯也⋯⋯”句式的紧缩,有的单用关联词“也"、“都"、“还’’连接,如∞,也有靠语意逻辑形成让步关系,如∞。3.转折关系①上不上油树上朴树。(意即欺软怕硬)②不会做裁缝会撬褊。◎太平庵不住住芭蕉寺。④口里含糖不觉甜。⑤钟在寺院声在外。⑥守着水塔打水井。这类谚语不用关联词,是“虽然⋯⋯但是⋯⋯"句式的省略,语意的重点
桐城谚语研究在后面。如②完整的说法是“虽然不会做裁缝但是会撬褊’’,意思是不会干活却专会挑毛病。4.因果关系①槽上没马驴支差。②有老鼠就有卖药的。③先进山门为长老。④肚里有粮身不寒。⑤家宽出少年。紧缩句结构中,因果关系谚语与假设关系谚语由于都是用“意合法刀组成,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真正分清彼此。以上因果关系谚语在特定语境中也可看成假设关系。5.条件关系①价低招远客。②行动三分财。③关门狠。④火旺水才热。⑤心虚才怕热饭烫。①一②表示充足条件关系,省略的关联词是“只要⋯⋯就”;③一⑤表示必要条件关系,完整关联词应是“只有⋯⋯才"。③的完整表达是“只有关上门才狠”,也叫“家里狠"。桐城条件关系紧缩式谚语,少数用关联词连接,如兮⑤单用“才”,大多都是意合式,如∞。三、多重复句桐城谚语中有不少谚语不止一个结构层次,至少有两层语意关系,相当于自然言语中的多重复旬。桐城谚语中的多重复句谚语大部分为二重复句,且第一层往往是并列关系。按外在形式分为两类。(一)由四个分句构成①好,一条龙;不好,一{石脓。(沼①,音“夺",滴之义。)②铜锣响,亲戚都来往;铜锣破,亲戚无半个。①王光汉.庐州方言考释[Z】.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60.30
第四章桐城谚语的复旬形式③斯斯文文,十拿九稳:嘻嘻哈哈,无人诳她。(诳,欺负)④女儿穿了娘的裙,娘在后面哭痕痕:儿子穿了老子衣,老子在后面笑嘻嘻。⑤家要富,看猪打豆腐;家要败,偷鸡打狗卖。⑥与人不和,叫人养鹅;与人不睦,叫人做屋。⑦狠一狠,过个岭:熬一熬,过道桥。⑧拆东墙,补西墙;拆南无庙,盖土地庙。上述谚语四个分句前后两个分句各为一组,中间是第一层关系,两个分句间都是第二层关系。其中①卜⑤第一层是并列关系中的对举关系,第二层都是假设关系。⑥卜⑦第一层是是并列关系中的平列关系,第二层仍然是假设关系。⑧第一层是并列关系中的平列关系,第二层是顺承关系。(--)由两个紧缩复句构成①水塘鸭嘎雨,旱地鸭嘎风。(如果鸭子在水塘里叫就会下雨,在旱地上叫就会起风。)②丈夫有能妻子贵,妻子有能丈夫跪。③天无风不冷,人无债不穷。④捉之就磕头,放之就弄猴。⑤看新娘要看舅子,看衣服要看袖子。⑥惹大莫惹小,上树莫上梢。⑦清明要晴不得晴,谷雨要淋不得淋。⑧树大不挡风,山高不遮阴。⑨三九天不冷有点哽人,三伏天不热有点闷人。(哽,音96n,打寒战之义。)这样形式的桐城谚语较多,每一个分句都是由复句紧缩而成。整条谚语有两层关系,第一层是在第一个分句和第二个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第二层以假设关系为主,如①—⑤,也有其他关系的,如⑥⑦⑧是转折关系,⑨是让步关系。桐城多重复句形式谚语也基本不用关联词,靠意合组成。五、本章小结桐城谚语的句法结构以复旬形式占绝对优势。在复句形式谚语中,桐城复句谚语由关联法构成的仅占谚语总数的5.29%,而靠意合法构成的占谚语总数的
桐城谚语研究82.41%,即大多数复句不用任何关联词语,而是完全依靠语序以及前后分旬间语义制约关系直接组合而成。体现了桐城谚语鲜明的口语化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出桐城谚语在句法上力求简练经济,体现了汉语语法重于意而筒于形的特点①。桐城复句式谚语以“意合式"为主,这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桐城谚语主要来自劳动大众的口头创造,多是口语形式,口语中,无标复句的使用频率高于有标复句圆。口语很少使用关联法,多用意合法。二是语言经济原则决定的,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在表意明晰的前提下,为了省时省力,尽可能采用经济简洁的语言符号形式,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所以桐城复句式谚语能不用关联词的就尽量不用关联词。三是整句的形式特点决定的。汉民族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创造和使用整句形式的谚语,桐城复句形式谚语大多数都是整句形式,上、下分句字数基本相等,形式整齐对称,如果硬加进关联词,语言形式上的整齐美与和谐美就会遭到破坏④。①邢福义.邢福义学术论著选[岫.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1.②邢福义.汉语复旬研究叫].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徐正考。史维国.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汉语语法历时发展中的表现rJ].语文研究,2008,(1).④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32
第五章桐城谚语的修辞特色桐城谚语在语言表达上注重修辞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追求上口入耳(一)节奏鲜明“谚语虽然主要是以口头形式存在的,但它远比一般口语更为注意节拍停顿的安排。”①桐城谚语也是如此。桐城谚语中的单句结构(包括单句和紧缩句)谚语,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节奏鲜明,其节拍和诗词相同,通常是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最后一个音节自成一个节拍。其他形式谚语节拍安排也基本相似。1.五言谚语:其节奏和五言诗的节奏相似。大多数是三个节拍,通常读成:2112111。有子//当得//位、春雾//当日//晴、清明//大似//年、忙人//无好//路、春天77诮菜f7噬、熟鬼ff害熟f7人、春风77钻牛77葭、欺_茔/7莫欺7f死、年嘬ff一气//草、种阻f/不离/f猪、出家//不认//家o2.七言谚语:其节奏和七言诗的节奏相似。大多数是四个节拍,常见的节拍配置方式为:2112112111。麦Nil,J,满//昼夜//黄、一种//九管//十成//收、腰里//无钱//狠似//牛、心热//能融//万丈//冰、无钱//逼Nil英雄//汉、话说//三遍//做屎//臭、当面//数钱//不为//狠、大人//不把lid,人//怪、屋檐//滴水//照道//描、畜生//不吃//昧良//食、三分//生意//七分//谈、菜要//油盐//田要//土、麦稀//豆稠//哄死//人。也有的是三个节拍,读成:2113112。烂泥//糊不上//壁子、小窿//爬不出//大蛇、病人//听不得//鬼叫、脸皮//硬不过//肚皮、屋宽//贴不到//心宽、好狗//咬不过//群狼。3.其他形式谚语:①三言谚语:两个节拍,形式是:2111。①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86.33
桐城谚语研究秋半//天、关1311狠。②四言谚语:两个节拍,形式是:2//2。南霜//北雪(冬天起南风就会下霜,刮北风就会下雪)、男丝//女布(男人头发应该像丝一样稀柔,女人头发应像布一样稠密)、宽办//窄用、糕来//糕去(谐音“高来高去",家乡当地送贺礼必有两条糕,取义“高升”,收礼人家还情时要返还一条)。③六言谚语:通常是三个节拍,读成:2//2//2。虱子//单咬//瘦牛、马快//不如//路熟、人硬//不比//货硬、一好//还要//两好、一家//没有//二价。也有的是四个节拍,读成:2111112111。吃不//到//三顿//饱、摸螺//蛳//要好//伴、空口//袋//立不//直。④八言谚语:一般节奏是4个节拍,形式为:2//3//2//I好汉//值不到//半升//米、急火//烙不出//好烧//饼、麻雀//怎么能//跟雁//飞、一网//打不尽//江中//鱼。也有形式为:3//2//2//1。等不到//红锅//焙苋//菜、冷锅里//冒出//热豆//腐、打酒的//要找//提壶//的、灯架子//不知//脚下//黑、旱路上//竟然//翻了//船、一塘鱼//搭掉//一奄{{穗。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谚语,每一部分字数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不等,其节奏与上述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谚语基本相同,例如:火怕//拨,人怕//戳;跌个//跟头,买个//明白;春天//打个//凼,秋天//有指//望;衣有//三件//不破,人有//三顿//不饿;桃三//梨四//杏十//年,枣子//当年//能卖//钱;开口子//萝bll血Ull甜,好吃的//奶奶//望过//年。诗词“结构切分和意义单位如果一致,就能产生出节奏美",①桐城谚语也是如此,例如:尽粉//做粑、人俊//骨头//重、开业//三年//穷、银钱//不走//空路、一物.?7不许??二主、I\瓯f?锣鼓77都要?7敲、处暑??难买7f七B?f陨、过Yll安茨??①王希杰.汉语修辞学[_].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75.34
第五章桐城谚语的修辞特色别讲//塔。有些桐城谚语语法停顿和语音停顿不一致,如下面谚语语法停顿是:小伢//无//假病、独手//难拍//响//巴掌。但人们说起来时,为了节奏匀称,往往让内容服从形式,读成:小伢//无假//病、独手//难拍//响巴//掌。有些桐城谚语巧用衬字调节节拍①,增强节奏感,例如:“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风来//就是//雪’’、“好菜//就怕//霜来//打,好汉//也怕//病来//磨”、“肚子//饱来//肉都//嫌,肚子//饿来//糠//都甜"、“有钱//就把//钱来//使,无钱//就把//命来//磨”、“二月//里来//是花//朝,小麦//油菜//把粪//挑"、“四月//里来//麦子//黄,割麦//插秧//两头//忙",其中的“来"是衬字,去掉它,全句谚语原有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就会遭到破坏。衬字在旬中有声无义,其作用是使句子节奏舒缓,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使谚语更易上口。(二)韵脚和谐桐城谚语单句结构的句式不多,大多是两句及两句以上的结构,其中押韵谚语占谚语总数的60.31%。押韵使谚语的末尾字音跌宕回环,增强了谚语的音乐性,可以使谚语音节和谐优美、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1.两句押韵情况①节前三日香,节后三日光。②人到立夏边,走路要人牵。③大豆开花,捞鱼摸虾。④大豆转开身,一颗打半斤。⑤春天挖个窝,秋天煮一锅。⑥白白生生落一看,黑黑生生一条汉。⑦不怕锅边净,就怕锅底剩。⑧进门不站,还有二趟。⑨霜降点麦,忙了不歇。⑩长嘴的要吃,生根的要吸。∞押平声韵。鳓押仄声韵,其中⑨里的“麦”和“歇”、⑩里的“吃"和“吸”都是桐城方言中的入声字,它们分别韵母相同。①王希杰.汉语修辞学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76.35
桐城谚语研究2.三句押韵情况三句谚语一般都是二三旬最后一个字押韵。①人要头,马要尾,做生意忌靠嘴。②头项碓宕舞狮子灯,舞了一身汗,人家还说不好看。(碓宕,即石臼。碓,音“地"。)③猪粪肥,羊粪壮,牛马粪儿跟着逛。(指牲畜粪中,猪粪最肥,羊粪次之,牛马粪最差。)④锅儿大,碗JIA,,邻里全知道。⑤冬护苗,春保角,后期严防水淹脚。(指油菜管理一⑥起三朝,当一工,免得别人占上风。⑦堆屎虫,通宵忙,明天好晒粮。⑧家事懒,客事勤,人家的生务爱坏之人。(生务即事情)⑨二月二,牛打汪,十田烂掉九田秧。⑩有毛鸟也叫,无毛鸟也哼,赤膊鸟儿也过之冬。①卜⑤押仄声韵,其中⑤里的“角”和“脚”是桐城方言中的入声字,同韵。@蛔押平声韵。3.四旬押韵情况押韵情况比较灵活。①春打五九头,家家卖老牛;春打五九末,柴米渐渐缩。(指立春时间与年成的关系。“家家卖老牛"指歉收年,“柴米渐渐缩”指柴米价格低,是丰年。)一二句押平声韵,三四句押仄声韵,且换韵,其旬末的“末”和“缩”是桐城方言中的入声字,同韵。②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吃了重阳粑,又把棉衣加。一二句押仄声韵,三四旬押平声韵,且换韵。③劝人吃饭,久后得力;劝人出钱,如刀割肉。二四句押仄声韵,句末的“力”和“肉"是桐城方言中的入声字,同韵。④冬瓜有毛,茄子有刺;丈夫有能,妻子有势。二四旬押仄声韵。⑤有福不登福,半夜爬网壁;网壁倒下来,踺断之静心骨。
第五章桐城谚语的修辞特色一二四旬押仄声韵。桐城方言中“福"、“壁"、“骨”韵母都是入声调,韵母相同。⑥鳏务头子赛神仙,半斤猪肉有得搛;有朝一日时运转,困在床上嗷皇天。(鳏务头子,指单身汉。搛,用筷子夹菜。困,睡。嗷,喊。)一二四旬押平声韵。4.四句以上押韵情况①人倒霉,鸡扯朐;栽番瓜,结葫芦;种豇豆子,结泥鳅。二四六旬押平声韵。②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初六随便拜,拜到十五日当中。拜风拜俗乡乡同,只有西乡初二拜丈人。一二四六七八句押平声韵。③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光蛋哈哈笑。九九八十一,犁耙家伙都请出。这条谚语头三句为一个语段,句句押韵,押平声韵。四五句、六七旬、八九旬各为一个语段,换押不同的韵,活泼生动。四五句押平声韵,六七句、八九句都押仄声韵,其中“一”、“出’’都是桐城方言中的入声字,韵母相同。上面例子中,句末有入声字的谚语都是以方音谐韵。桐城谚语还有其他以方音谐韵的情况,例如“九天打雷,老牛剥皮”,“雷”音“泥”,与“皮”同韵;“蚂蚁成堆,快穿蓑衣”,“堆”音“低”,与“衣”同韵:“一痣痣嘴,好吃无比”,“嘴”音“几”,与“比”同韵。二、注意词语锤炼(一)合用同义词语有些桐城谚语,讲究合用同义词语,使语言避免重复、单调、呆板,使表情达意精确化。①鸡无栏,狗无圈。②不够十两,强装一斤。③顺风行舟船易翻。④守不得贫,耐不得富。⑤麦熟一晌,蚕熟一时。37
桐城谚语研究⑥喊的是价,还的是钱。⑦行有行规,客有客矩。⑧田在人兴,事在人为。⑨一步跟不上,十步赶不上。⑩稻出在田埂上,麦长在田沟里。上述谚语中,栏和圈、十两和一斤、舟和船、守和耐、一晌和一时、价和钱、规和矩、兴和为、跟和赶、出和长,都是同一句话里同义词语合用,用来强调同一语义,表达活泼错综,富于变化。(二)善用反义词语不少桐城谚语,对举使用反义词,不仅言简意赅,对照鲜明,而且形成音节的整齐对称之美。①干净生,邋遢死。②明里去,暗里来。③烧香买,磕头卖。④人是活宝,财是死宝。⑤风狂头,雨狂脚。⑥冬瓜沉沉,石磙飘飘。⑦热饭好吃,冷气难淘。⑧雪落高山,霜落平原。⑨捉之怕咬之,放之又怕跑之。⑩锁能锁君子,不能锁小人。以上谚语中,干净和邋遢、生和死,明里和暗里、去和来,买和卖,活和死,头和脚,沉沉和飘飘,热和冷、好和难,高山和平原,捉和放,君子和小人,都是反义词语对举,生动地揭示了事物的对立性。有些谚语里对举使用的反义词,用于本义时不是反义词,但在特定的上下文里,形成对照对比关系。这类临时形成的反义词在桐城谚语里较多。例如:①娘争气,儿放屁。②满锅清汤,一块臭肉。③猫老吃儿,人老惜儿。38
第五章桐城谚语的修辞特色④鸡生气,鸭和气。(鸡和鸡在一起就要打架,鸭和鸡在一起却能友好相处。)⑤宁有一村,不有一户。(有,漏掉。)⑥逢俏莫赶,遇贱莫懒。⑦好戏能把人唱醉,孬戏能把人唱睡。⑧麦怕张须雨,稻怕含苞干。⑨节前三天混,节后三天空。⑩眼中看得破,肚里饶不过。上面谚语中,争气和放屁,满锅和一块、清汤和臭肉,吃和惜,生气与和气、一村和一户,俏和贱、赶和懒,好戏和孬戏、醉和睡,雨和干,节前和节后、混和空,眼中和肚里、看得破和绕不过,都是临时反义词。(三)巧用叠音词语有些桐城谚语,巧用叠音词语,既可造成同音相和的音乐美,又可增强描绘效果。①天上云戴帽,地上水涝涝。②心里有事心里惊,心里无事凉冰冰。③盐钵子回潮,大雨濠濠。④盐罐水滴滴,田干莫着急。⑤燕子进了家,全家乐哈哈。⑥早上雾黩黩,中午晒断背心骨。⑦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软瘫瘫。⑧鹭鸶吃鱼三条筋,鹁鸪吃沙胖墩墩。(鹁鸪即斑鸠)⑨天养人,肥嘟嘟:人养人,皮包之骨。⑩春寒雨丢丢,夏寒雨断流,秋寒凉风起,冬寒雪满丘。上面谚语中,涝涝、冰冰、濠濠、滴滴、哈哈、黩黩、瘫瘫、墩墩、嘟嘟、丢丢,都是同一音节的重叠回环,或摹声,或绘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四)常用方言词语不少谚语中采用具有浓郁桐城民间风格的词语,这些词语只有当地人才明白其意思,且一般不容易找到本字,这使谚语呈现出很强的地域色彩,更有利于谚语为当地百姓服务。39
桐城谚语研究①冬天掏一掏,抵上春天浇一交。(“交”音“高"。)桐城话中表“次"、“遍"、“趟”等义的动量词常用“交’’①表示。桐城还有谚语“腊肥施一交,来春产量高"、“棉罕七交白如霜,稻耘三高猪无糠(罕,锄)”。“交"音“高",桐城方言中,声母j跟韵母iao、ia、iang、ie相拼时,很多时候J读成g,后面韵母的介音随之省略,如茭瓜读成高瓜、家读成嘎、讲读成感、街读成该。②十个椒椒抵不上一个老子,十件褂子抵不上一件袄子。桐城方言称“叔叔”为“椒椒",这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当年张英宰相有一次跟皇上聊天时,不小心把“叔叔”说成“椒椒’’,当时皇上很惊奇,问为什么,张英急中生智,说这是我们老家特有的说法。退朝后,张宰相越想越害怕,他担心皇上知道真相后问罪,便连夜派人骑马疾驰回桐城,告诉乡民以后“叔叔"一律改称“椒椒”,自此以后,就有了“椒椒"这个独特而奇怪的称呼了。⑨乌云接日,晴不到笃;乌云驮河,大雨滂沱。桐城人不说“底”而说“笃”,如碗笃、床笃、桌子笃、脚笃、树笃等。“笃"是入声字,还有谚语“生日不要吃,只要一天晴到笃”。《汉语大字典》圆解释:“笃”,方言,底。还引用了‘中国谚语资料》中的例子“问人问到笃,拆了田螺屋”作说明。④越要彪,穿得浇;越要俏,一身皂。(浇,音“消")彪,漂亮,当地还有“玩彪劲”一词。浇,音“消”,稀、薄义@,如纸浇、粥浇、被子浇、衣服浇等。⑤一个萝卜一个凼,一根茅草顶个露水珠子。“凼”即“小土坑或小水坑”。还有谚语“春天打个凼,秋天有指望”、“下半年不打凼,明春无指望"。⑥五月小,番瓜葫芦结到杪;五月大,番瓜葫芦才上架。“番瓜"即“南瓜",还有谚语“三月三,番瓜葫芦都上山"。“杪”即“树梢"。⑦六月暴,还得趣,一报还一报。①王光汉.庐卅方言考释[z】.合肥:安徽大学出版杜,2008:102.②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1250.◎王光汉.庐卅方言考释[Z】.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22.40
第五章桐城谚语的修辞特色暴即“暴头”,“雷阵雨”之义,还有谚语“一天一个暴头,困在家里收稻。"趣①,音“s60",快、迅速之义,如跑得趣、做事趣等。⑧宁跟强盗打一架,不跟阿达子说半句话。“阿达子”就是“不讲理的人",桐城还有形容词“阿里阿达”即“不讲理"之义。⑨不怪狠的狠,就怪哈的哈。“哈"圆读确,即“软弱无能”,与“狠"相对。桐城还有谚语“哈哈猫儿能避鼠,哈哈男人能做主”。⑩暴见老婆一枝花。“暴”即“初次”,当地还有谚语“生处暴到,摸不到锅灶”、“牌走暴手”(新手打牌一般都会抓到好牌,会赢),其中的“暴"都具有“初次"义,“暴手’’引申为“新手”。以上举的是实词例子,桐城谚语中还有一个有桐城特色的虚词“之”,它是安庆方言中“着”的音变(桐城方言也用“着”,但一般情况下都读成“之”。)例如:①家鸡打之团团转,野鸡不打也高飞。②梅夹伏,热之哭。③揭早之锅盖,飞掉之腌鸭。④阳伞破之骨子在。⑤鱼吊臭之,猫吊瘦之。⑥一碗牛肉汤给狗打泼掉之。⑦人牵之不走,鬼牵之乱跑。⑧亲帮亲,邻帮邻,和尚帮之出家的人。“安庆方言‘着’字作虚词用时有四种用法:介词,表示处所;动态助词,表示完成、动作完毕;结构助词,连接补语:语气词,表示陈述和感叹”@。桐城方言中的“之"除了不作介词外,其他三种用法都具备。①②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得",连接补语;⑨④中的“之”相当于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①王光汉.庐州方言考释[Z].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81.②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阻].合肥:黄山书社,1995:776.③鲍红.安徽安庆方言“着”的虚词用法【J].方言"2007(3).41
桐城谚语研究完成:⑤⑥中的“之"相当于语气词“了",表示陈述语气。桐城方言中的“之”还有一个用法为安庆方言“着"所没有,如⑦⑧,“之"相当于动态助词“着"。三、讲求结构变化一般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的谚语,结构上讲究齐整对称,但也有不少谚语“整"中有“散",给人一种参差美,体现自由活泼的民间口语特色。(一)前后语序不同①儿多母吃苦,滚粥菜遭殃。后面句子的结构应是“粥滚菜遭殃",调整后,后面句子首个重音落在修饰语“滚”上,起强调作用。②一人动嘴,十人牙酸。后面句子的结构应是“十人酸牙”,调整后,后面句子的重音落在主谓谓语句的谓语“酸”上。③小儿小女心肝肉,大儿大媳上脚踢。“心肝肉"是定中结构,“上脚踢’’是状中结构,但是“肉”和“踢”在桐城方言中都是入声调,谐韵。④春干稻满仓,秋干断种粮。后面的说法应是“秋干粮断种",为押韵和易懂,变为“秋干断种粮”。(二)前后字数不同一般是前面句子短后面句子长,故意破坏语言的均衡美,产生错落有致的效果。①黄鳝大,窟窿眼粗。②东明西暗,等不到吃早饭。③为小失大,为件毛衣失天下。④锅头饭好吃,过头话不能说。⑤不到八十八,不晓得瘸和瞎。⑥学好不觉得,学坏一时三刻。⑦春天杀一卵,秋天多收谷一箩。⑧小伢身上一团火,大老人身上棉花絮裹。⑨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菩萨打什么卦。42
第五章桐城谚语的修辞特色(三)由两部分变化为三部分由三部分构成的谚语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结构变化而来,有两种格式,第一种是三三五言格式,第二种是三三七言格式。前面两句共六个字,后面一句是五个字或七个字。读时前两句之间停顿时间较短,第二句后停顿时间较长。后面一句是五言的,停顿节拍是是2112111;后面一句是七言的,停顿节拍是2112112111。三三五言格式:①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②多上粪,庄稼好,还看巧不巧。⑤亲归亲,邻归邻,财气要算清。三三七言格式:①东一刁,西一刁,二十五朝就动刀。(早稻从抽穗到收割,只要二十五天。)②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不能摘。③土不蛇,咬一口,不进棺材就进土。(土不蛇,即蝮蛇)四、重视辞格运用桐城谚语常常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格式,主要有:(一)比喻比喻“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国。比喻是桐城谚语最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明喻、暗喻、引喻、借喻等。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桐城比喻式谚语常用的喻词有“如、好比、犹如、像、好像”等。①春雪如跑马。②春风如刀刳,不瘦牛,也瘦马。(比喻中有夸张。)③起家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比喻中有夸张。)④远看像朵花,近看牛屎巴。⑤有田无塘,好像孩儿没娘。这些谚语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如①以“春天下的雪融化快,好像飞奔的马儿一样转瞬即逝”来说明“春天地表温度升高了"的事理,比喻新颖,奇特,化①王希杰.汉语修辞学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81.43
桐城谚语研究静态为动态。②说的是,初春时的风还很冷,吹在脸上就像刀割的一样,比喻中有夸张。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除少数谚语用“是”连接本体和喻体(如下面的⑤⑥),一般本体、喻体直接出现。①东风雨家公。②冬天雨雪,菜麦的命;春天雨雪,菜麦的病。③伏天的草,冬天的宝。④力气浮财,用掉又来。⑤火是个病,越烘越哽。(哽g色n,打寒战。)⑥大干三年,太阳出来还是个宝。这些暗喻式谚语俚俗新鲜,充满乡土气息。如①把东风比作雨的外公,说明“一刮东风往往就会下雨"的事理,“家公”(“家”音“嘎”)一词是当地方言词,即外公。④把力气比作意外之财,通俗形象。此条谚语劝人们该使力时多使力,而不要惜力。3.引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不用比喻词,形成并列复句,“有人叫它并列式比喻"①。这类比喻“类似引用喻句来为本句的观点立论。一般是本体句在前,喻体句在后,但也有喻体句在前,本体句在后者"圆。①雨不大湿衣裳,话不多暖心肠。②矮猪矮一窝,矮娘矮三代。③鸭肫难剥,人心难摸。④天无风不冷,人无债不穷。⑤是风没有北风凉,是亲没有老亲娘。⑥吃粥的尿多,喝酒的话多。⑦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⑨人要深交,田要深耕。⑨人怕老来苦,稻怕荚苞烧。⑩送老归山才为儿,杀在盘中才为鸡。桐城引喻式谚语大多是喻体句在前,本体句在后,如①一⑦,少数是本体句①刘继超’高月丽.修辞的艺术[I].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01.@武占坤.汉语修辞新论叫】.沈阳:白山出版社,1999:94-95.44
第五章桐城谚语的修辞特色在前,喻体句在后,如⑨-⑩。4.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①番瓜葫芦要好种。。比喻如果要想有优秀的儿女就一定要有优秀的父母。②狗行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人。比喻恶人永远改不了作恶的本性。③锄头底下出黄金。直接用“黄金”代替好收成。④弯弯扁担不得断。。弯弯扁担"代体弱多病的人。⑤三个铜钱,小的吃苦。“三个铜钱”代指年龄、地位不同的人。⑥一粒老鼠屎,带坏一缸糟。“一粒老鼠屎”代指群体中品质差的人。⑦圆锅对着扁锅盖,弯刀对着瓢切菜。以圆锅与扁锅盖、弯刀与瓢的不般配比喻夫妻的不般配。⑧烂泥糊不上壁子。比喻无能之人上不了台面。⑨篮里拣花,拣个大渣巴。(拣,音“敢")花指优秀之人,渣巴指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的人。桐城这类谚语很多,借喻式谚语往往“整个谚语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借助于某种客观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事理’’国,所以很难准确说出本体,只能做大概说明,上述谚语除③④本体明确外,其他几条都是如此。这些借喻式谚语,由于“喻体疗直接处于本体的地位,“因而喻法更为含蓄,表义更为深沉”@。(二)拟人就是将物比做人的修辞方法。①睁眼秋,满满收;闭眼秋,半半收。①孙维张.汉语熟语学[I].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352.②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阻].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52.45
桐城谚语研究这条谚语讲的是立秋的时间。把立秋这个节气比作人。睁眼秋,指午时之前立秋;闭眼秋,指午时之后立秋。②上粪不浇水,庄稼翘着嘴。把庄稼比拟成人,“翘着嘴’’指庄稼缺水易烧死。③谷锄深,麦锄浅,豆子露着半边脸。把豆子比作人,“露着半边脸"指锄得很浅。④稻要雨淋头,麦要风来揉。稻子生长过程中喜雨,而麦子喜风。⑤春风钻牛皮。指初春时节刮的风寒冷刺骨。拟人中有夸张。⑥水缸汗水流,出门淋破头。把水缸回潮出水比拟成人出汗。⑦南风腰里硬,北风两头尖。指南风中午风力最强,北风早晚风力最厉害。⑧蔬菜屁股痒,越撇越长。指采摘蔬菜时,从外层摘叶子既不会伤着蔬菜又能促进蔬菜生长。⑨家无正主,笤把乱舞。笤把即扫帚。家中无人主事,似乎扫帚都要造反了,形容家里乱的程度。⑩乌龟拜笑鳖,都在泥里歇:鳖也拜笑龟,都在泥里偎。(拜,不要的合音)指同类者不要相互轻视嘲笑对方。以上这些谚语运用拟人辞格把无生命的事物写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使它们非常富有感染力。桐城谚语中的气象、农事谚常运用拟人手法,如①-⑧。(三)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①。①雷不打六耳。用部分代整体。六耳指三个人,这条谚语的意思是“法不责众"。②人老一年,牛老一条田埂。①王希杰.汉语修辞学[I].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81:403.46
第五章桐城谚语的修辞特色用具体代抽象。一条田埂指牛每老一年就少干一条田埂的活。⑨罗头凹眼睛,吃鱼囫囵吞。用特征代本体,指长着罗头凹眼睛的人,这类人善于吃鱼。④千层纱,抵不上一层花。用事物的资料代本体。纱指用棉纱做的衣服,花指用棉花做的衣服。⑤玉米见了铁,一天长一节。用事物的资料代本体,铁指用铁制的锄头。⑥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用具体代抽象。书代指学校教育,猪代指农业生产。⑦石磙撑不住门,黄木筷子撑得住门。用具体代抽象。石磙代指狠硬的处人方式,黄木筷子指大方舍得花钱结交朋友的处人方式。⑧与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用具体代抽象,一线指不论说话做事都留有余地。⑨在生不祭喉,死后祭木头。“祭喉"是用具体代抽象,指供吃供喝孝敬长辈的行为:“祭木头”指长辈去世后祭祀,木头指代棺材,是用事物的资料代本体。这条谚语隐含的意思是“厚葬不如厚养”。⑩好事都是花大姐,坏事都是小癞痢。用特征代本体。花大姐指自认为优秀的人,小癞痢指有缺点的人。还有一条桐城谚语“花大姐锅门口蹲,瘌痢头儿站街心",也是用特征代本体。桐城谚语常运用借代辞格使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四)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桐城谚语中的夸张一般都是夸大其词,突出事物的属性,给人深刻的印象。①麻三千,黑八百。指麻色母鸡会下蛋,黑色母鸡次之。②舌条底下压死人。指人言的威力。47
③家事无功,做死长工。指家务事繁重而不见有功劳。④六月初一下一阵,放牛的伢子跑成病。指六月初一如果下雨,后面接着的就几乎是时阴时雨天,放牛娃要根据天气变化频繁进出。⑤一塘鱼不及一鸟命。鱼只不过是供人吃的食物,吃鱼不要有杀生的心理负担。⑥有钱做屋如撑伞,无钱做屋空呐喊。指有钱做屋非常容易,无钱做屋只能说说而已。⑦三月蒿,当柴烧。指三月蒿菜又老又硬不适宜食用。⑧东边雨不发就不发,一发淹死河里鸭。指雨若从东边来,其雨量则必然非常大。⑨喉咙深似海,吃掉斗量金。夸张与比喻相结合,极言人在吃方面消耗大。⑩话长脚,一天跑九国。夸张与拟人相结合,极言话语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五)对偶桐城对偶式谚语很多,就是语法结构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组合在一起①的谚语。①见着先生说书,见着屠户说猪。②话多必有失,食多必有疾。⑨各显各的本,各买各的狠。④鼓不打神不知,话不说人不知。⑤亮一亮,落一丈;黑一黑,落一尺。⑥好事不成双,坏事不单来。⑦娘疼儿路样长,儿疼娘扁担量。⑧上不慈,下不孝。①王希杰.汉语修辞学[H】.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52.48
第五章桐城谚语的修辞特色⑨喝一生的酒,丢一生的丑。⑩白露不修,寒露不收。(指管理棉花。)①固是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含有相互补充、强调的关系。⑤.⑦是反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含有相反、相对的关系。⑧.⑩是流水对,上下旬的内容含有因果逻辑关系。桐城对偶式谚语上下旬式结构匀称整齐,语意相辅相成,使内容表达更加突出、鲜明。(六)对照“对偶是形式方面的对称和均衡,对照是内容方面的对称和均衡’’①。桐城对照式谚语和对偶式谚语形式基本相同,但内容上侧重于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相反和对比。①生身父母丢一边,养身父母大似天。②穷灶门口,富水缸。③船上人不急,岸上人急断之腰。(即皇上不急太监急之义。)④团口扎得住,人口扎不住。(团,比罐小的圆筒形的盛物器皿。)⑤在外吃鸡吃肉,不如在家喝稀粥。⑥家人说着耳边风,外人说着金子经。⑦人牵之不走,鬼牵之乱跑。⑧人面说人话,鬼面说鬼话。⑨人说话不信,鬼说话湎印。(沼@,音“夺”,猛然落下,往下顿。{石印,用力盖印。)⑩落下南瓜种,开出冬瓜花。①@是两种事物之间的对比。⑥@是同一事物两个不同方面的相互对照。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七)捧比桐城有些谚语把一连串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放在一起,形成修辞上的排比@。排比使谚语语言音韵铿锵,能增强语势。①春寒雨丢丢,夏寒雨断流,秋寒凉风起,冬寒雪满丘。①王希杰.汉语修辞学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58.②王光汉.庐州方言考释[z].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60.③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岫.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64.
桐城谚语研究②打不过东乡,告不过西乡,文不过南乡,吃不过北乡,穿不过城乡。(旧时桐城除县治所在地城乡外,分东、南、西、北四乡。)③牢里无犯人,路上无行人,床上无病人。(旧时春节期间相互告慰语。)④猫养猫疼,狗养狗疼,告务子养儿沿路疼。(告务子,叫花子。)⑤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西风雨凄凄,六月北风雨倾盆。以上是并列式排比,排比的项目之间是平等的联合的关系。⑥十七,月亮擦黑;十八,月亮杀鸭:十九,月亮杀狗;二十一二里,月亮半夜起。(指农历十六以后月亮出来时间一天比一天迟。)⑦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以上是承接式排比,各部分按时间顺序列出,有先后之分,不可以随意变动。⑧七月草是金,八月草是银,九月草渐老,十月草不好。(指沤绿肥的时间性很强,要抓得早。)⑨一声晴,二声阴,三声四声扯连阴,五声六声发大水,七声八声淹死人。(声,指白鹳鸟叫声,白鹳鸟当地称牛屎喔子。扯连阴,指连续时阴时雨天。)以上是递进式排比,各部分之间有阶梯式关系,语意后一句比前一句更进一口,石o(八)项真有些桐城谚语运用顶真辞格使前后两个分句上递下接,头尾蝉联①,揭示事物之间的连锁关系。①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抹光。②小时苦不为苦,老来苦,苦黄连。③快刀子不如快剪子,快剪子不如快人。④鱼打千千网,网网都有鱼。⑤店大欺客,客大欺主。⑥兔子满山跛,跛来跛去在原窝。⑦伏天无夜雨,夜雨来日晴。⑧选日子不如候日子,候日子不如撞日子。⑨大懒差小懒,小懒差门槛。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H].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0.50
第五章桐城谚语的修辞特色⑩亲戚不同才,同才两不来。(JL)回环桐城还有些谚语前后两个分旬的相同语词萦回反复,相映成趣,形成回环式辞格。①丑人多有福,福在丑人边。②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阴。③九成稻子十成收,十成稻子九成收。④久晴西风落,久落西风晴。⑤人养地,地养人。⑥饶人非痴汉,痴汉不饶人。⑦久晴日晕雨,久雨日晕晴。⑧一日土基七日i石,七日土基一日i石。(滔①,音“夺”,雨淋的意思。此条谚语的意思是刚托的土坯下七天的雨才能淋化它,而晒了七天的土坯已经干了,只要一天的雨就能淋化。)这些回环式谚语语言饶有情趣,有助于深刻揭示事物之间的循环关系。五、本章小结从以上分析看出,桐城谚语在语音上,重视节拍停顿的安排,节奏鲜明,错综有致;两句及两句以上的结构形式谚语大多押韵,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在用词上,常合用同义词语,用活泼变化的表达加强语义的份量;对举使用反义词语,鲜明突出事物的对比对立:巧用叠音词语,强化表义、表形和表情的效果;常用方言词语,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句式上,讲求形式变化,使旬式呈现灵动参差之美。并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照、排比、顶真、回环等多种修辞格式,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更使其本身所传授的知识更具艺术吸引力,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吸取知识,增长智慧。①王光汉.庐州方言考释[Z].合肥:安教大学出版社,2008:60.51
桐城谚语研究第六章桐城谚语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点、准则、习俗都在民族语言中烙下深深的印迹"①。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子,社会文化发生变化,首先在词汇中反映出来,我们通过词汇这个窗口可以了解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谚语是人民大众广为使用的一种比较固定的语言形式,通过一个地方的谚语我们能够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等文化全貌。桐城谚语丰富多彩,是一部桐城鲜活的发展史,是桐城文化的镜像,它多角度反映了桐城当地文化教育、伦理教育、人际交往、农事稼稽、经商买卖、乡土风情等方面的文化面貌,具有鲜明的桐城地域特色。桐城谚语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文化教育和伦理教育(一)文化教育:穷不丢书桐城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桐城人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当地家喻户晓的一句谚语是“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也成为桐城人的家训。此条谚语的意思是,家里再穷,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接受文化教育;家里再富,也要辛勤劳作,不能忘本。还有谚语“三代不读书,蠢如牛马猪”,桐城人认为如果不读书,人跟动物就没什么区别,就不能称其为人,可见读书在桐城人心中是多么重要。桐城人早从明代中叶开始,就重视兴办教育。明嘉靖(1522)后,桐城讲学论文之风勃然兴起,许多硕学通儒弃官归里,聚徒讲学,其中尤以方学渐“设馆授徒’’讲学影响最大。方学渐设“讲学园"于城里,开“桐川馆丹于枞阳,听讲门徒多达数百人。明末,在讲学之风盛炽的同时,又兴起文会之风,如方以智、钱澄之主持“复社",方文、孙临、左国柱、周歧等结成“泽园杜"等@。讲学和文会在教化桑梓,培育英才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明清至民国,桐城私塾书院遍布城乡。史料记载,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①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97.②童树桐.桐城文化刍议U].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4).52
全县有私塾1200余所,学生14000余人。与明清私塾设立同步进行的还有兴办于各地的书院。如清代,本县内先后兴办的著名书院有毓秀书院、培文书院、天城书院、白鹤峰书院、丰乐书院、桐乡书院等六所①,清乾隆年间桐城人姚兴泉在其所撰的<龙眠杂忆·学校类》中赞道“桐城好,乡校颂声传。都堂继志开家塾,南路延师启后贤,膏火给良田。”圆桐城无论城乡,读书风气都久盛不衰。《桐城县志》记载:“子弟无贫富,悉教之读,通衢曲巷,书声夜半不绝。’’@与此相应的是人才辈出,有时谚云“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这成为科举史上的佳话。明清两代拥有进士265人,举人589人,超出同属安庆府的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五县进士、举人的总和数倍以上@。左光斗、方以智、张英、张廷玉、戴名世、方苞、刘大樾、姚鼐等名流先贤,如群星璀璨,交相辉映于桐城的历史天空。无论私塾书院还是讲学论文,教学的内容主要都是儒家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新中国成立后,桐城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高考制度恢复后,桐城学校教育质量在安庆八县市中名列前茅,1902年由国学大师吴汝纶先生创办桐城中学是全国重点中学,每年高考升学率在安徽省都位居榜首。(二)伦理教育:桑树苗子从小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和社会的未来。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桐城尤其如此。桐城谚语“栽秧要抓早,教子要从小”、“幼苗易扶,大树难掰’’,讲的就是孩子幼年教育的重要性。桐城人讲究“桑树苗子从小育”,孩子就像幼苗,成不成才主要看“育”的功夫,这“育"就是家庭教育。“牛绳子要督,小伢要促”(督、促都是入声字),放牛,如果不时不时地用力拉一下牛绳子,牛就会乱跑;孩子如果不教育,他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惯养出娇子,肥田出庇谷’’、“惯儿不孝,肥田出瘪稻弦,材不孝"是父母娇惯、不教育的后果,害了父母,其实更害了孩子。这些形象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桑树苗子从小育",这“育"还包括对孩子的棍棒教育,乡民信奉“牛要打,马要鞭,小伢不打自作颠"、“骂是亲,打是爱,不打不骂要交坏”。桐城人家风①叶濒,姚平怀。孙泉。叶子.桐城民俗风情图典阻】.合肥:黄山书社。2009:280-281.②转引自徐庶,叶濒.桐城民俗风情阻].合肥:黄山书社.2002:168.③转引自童树桐.桐城文化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④叶濒,姚平怀。孙泉,叶子.桐城民俗风情图典[岫.合肥:黄山书社,2009:280.
桐城谚语研究严整,清代姚兴泉在《龙眠杂忆·学校类》①回忆写道“桐城好,父教比师严。不容顷刻稍贪戏,但认尊卑即别嫌,呵斥动相兼。”同时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作用,“番瓜葫芦要好种”、“做鞋要好样子,养女儿要好娘”、“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桃"、“好种长好稻,孬种长青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品德兼优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女。桐城人的家庭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礼仪规范教育,“童子散学后,见尊长必逐人揖,使之习礼也。"圆如传统美德教育,“心中无事,睡得安稳"、“人存好心天让路”。如自尊自强教育,儒家历来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桐城人尤其重视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相关的谚语很多,“桑树扁担,宁折不弯’’、“宁饿三天肚,不吃愁米饭"、“有志吃志,无志吃力”、“鱼争上水人争气”、“生铁补锅,本事赢人”,这些谚语都对孩子们的终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懂得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本领创造幸福的人生。值得注意的是,桐城人对女孩的自强自立教育,“爹有娘有,抵不到自己荷包里有;丈夫有,隔道手”,“自己荷包里有”是指靠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而不需要依赖父母和丈夫,即使他们有可依赖的实力。这条谚语体现了桐城人思想的先进之处,那就是女性经济上独立是建立自身尊严和获得幸福的前提,女性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自己的追求。如今有不少女孩子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希望通过依靠家庭、依附男人,不劳而获取得幸福,不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其结果大都是人生悲剧。这条谚语语言虽俚俗直白,但对于现代女性仍有很深的启迪意义。二、重视农业生产和商贾买卖(一)农本思想:七十二行,庄稼为上桐城农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七十二行,庄稼为上"、“干买卖,万买卖,离不开农民翻土块"、“千行万行,离不了粮",这些谚语都体现了当地人以农为本的思想。桐城人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吃过年饭,望着田畈",意思是一过了年,田畈里农活就忙了,暗含的意思是只有田畈忙好了,才有丰盛美味的年饭可以享受。“小伢望过年,大人望插田",插田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是他们的衣食来源,所以大人希望早早去田问劳作。因为重视农业生产,由此产生的农事谚①转引自徐庶。叶濒.桐城民俗风情[幻.合肥:黄山书社。2002:168.②转引自徐庶,叶濒.桐城民俗风情fMJ.合肥:黄山书社,2002:168.54
第六章桐城谚语的文化内涵和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气象谚特别多。农事谚中关于节气、土、肥、水、种、管、收等各有一整套的经验总结,如“春争早,夏争时,一年大事莫延迟”、“田要深耕,土要细整”、“种田不施粪,不如家里圈"、“稻子打苞不离水"、“稻黄要跑三遍水"、“麦子收不收,全靠三条沟"、“种地选好种,等于土地多几垅”、“若要稻子长得好,黄秧落地先锄草"、“麦要夹生割,豆要摇铃收"等。气象谚中很多都是预测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的,如“雨过地皮干,棉花堆成山”、“立夏落一点,高田都有捡"、“五月六月水满塘,七月八月谷满仓”等。桐城地处江淮之间,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产麦、豆、山芋等,相关的谚语多而完整。如关于水稻的,“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退后"指浸早稻种的时间,“立夏播种,芒种插秧”指播、插中稻时间,“人在岸上热之跳,稻在田里哈哈笑"指水稻在要成熟期宜适当高温,“白露不出真不出,霜降不黄真不黄"指晚稻抽穗成熟与气候密切相关,“九成稻子十成收,十成稻子九成收"、“九成开镰,十成归仓”指水稻最佳收割时机。这些谚语都是当地老百姓多年生产经验的总结,体现出桐城人民的智慧。种田要以勤劳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桐城乡民崇尚吃苦耐劳,“人要做着吃,鸡要啄着吃”、“八十岁公公砍柴蒿,一日不死一日还要烧",他们认为人活一天就要劳作一天,哪怕到了八十岁都不能停息。“种田无巧,一勤二早一,勤劳是庄稼人必备的品质。“不怕荒年,就怕靠天"、“不怕没得吃,就怕不出力”、“人有一双手,勤劳致富样样有”,辛勤的汗水会收获丰收的喜悦。“好吃懒做,挨冻受饿力、“五黄六月你不做,寒冬腊月靠哪个"、“杨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好吃懒做的结果就是挨冻受饿,不但无人同情还遭人鄙视。乡民们认识到光有勤劳还不行,还要注意节俭。“仓头上不省,仓脚下吊颈",如果不节俭,勤劳创造的财富会很快被消耗光,反之节俭会带来喜人的成效,“一天节省一根线,百日就能把牛牵’’、“一天省一钱,三年成一千"。(二)经商之道:一分利胀死人,十分利饿死人桐城接江趋淮,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其商业在宋代即已相当兴旺,“里多富饶,人善商贾",明清时期,县城、枞阳、汤沟、孔城、青草、练潭等处商贾云集①,与相邻地区商旅往来频繁,所以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又有着悠久的①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阻].合肥:黄山书社,1995:5.55
桐城谚语研究商贸经营传统。桐城人经商坚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信条,与之相应的有~套完整的商业经营原则。首先讲求商业信誉、注重诚信。“信誉无脚走天下",这句谚语生动地诠释了良好的信誉给商家带来的无形宣传作用。其次经商者要必备一些基本的素质,“老鹰眼画眉嘴,罗汉肚子兔子腿’’,要眼光准、语言好、度量大、腿脚勤,“人上一百,七颜八色",要了解、揣摩顾客的购买心理。“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好,人好我巧"、“家无干日货,不是长财的人”、“百货对百家,百味对百口”,店里商品数量要多而品种齐全,这样给人一种家大业大的兴旺之感,不仅让消费者心理踏实,更让他们有选择余地,有比较的参照,能满足他们择优的心理愿望,并且能够带动商品间的相互销售。商家还要懂得宣传,“能说会道,生意不掉”,但这种宣传是要以过硬的质量为基础的,“人硬不比货硬”,那种单凭嘴皮子做买卖是要不得的,“人要头,马要尾,做生意忌靠嘴"。商家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一分利胀死人,十分利饿死人”,如果一味求利最大化,虽然能短时间内凑效,但这样做必定损害消费者利益,顾客会越来越少,结果是自绝财路;相反“一分"的薄利从眼前看商家是吃亏了,但因为能让利于人,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使生意越做越红火,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所以生意人心中要有“仁"念,“秤斗在人扶”、“只能用秤称,不能用戥子戥",不能斤斤计较,能让则让。还要有长远眼光,“赔本的生意不能丢,赚钱的生意不能撵"、“逢俏莫赶,遇贱莫懒’’、“赚钱生意做,赔本生意也做”、“拾遗补缺,经商一诀",有些冷门买卖,目前看似赔钱甚至赔本,但只要有人需要就意味着有市场,赔钱生意赔的是钱,但赚的是人脉,赚的是潜在的市场,能树立商家良好形象,这很符合现代经营理念。做买卖还要注意与顾客关系和谐。“戥金子还有三分笑脸"、“有货货到,无货话到打,以礼待客,让顾客的自尊得到充分的满足,让买卖行为在良好的情感互动中完成。虽然并不是每一次买卖都能达成,但“生意生意,不成留义”,“生意无大小,仁义值千金",讲求信义、情义、仁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三、重视人情往来和人际和谐(一)重人情:人情大似债,头顶锅儿卖
第六章桐城谚语的文化内涵桐城自古是礼仪之邦,乡风淳朴,尚礼好节,“人情大似债,头顶锅儿卖’’,这条谚语形象地反映了桐城人对人情往来的重视。桐城人信奉“只有千里路上人情,没有千里路上威风",凡婚嫁喜事、四时八节,亲戚邻里都携带礼品相互祝贺,因为“人抬人高,水抬船高一、“人抬人无价之宝,人踩人脚下如泥”、“大石头要小石头偎脚",人是社会动物,人情往来可以增强人际交流、加深人际感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一致的。当地的人情往来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亲戚不接不送,邻人不送不接",意思是亲戚间,要主动去邀接,这样亲戚才会知道是什么事,才会准备相应的贺礼,如果不预先邀接亲戚一般还会怪罪。这个邀接可以是书面邀请,也可以是口头邀约,至请客那天的中问还有一道催客的程序,就是再接一次,以防对方遗忘,也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而邻里之问,邻居如果不先送情,主人就可以不接,因为如果主动接的话,必定会让邻居破费,“无事扰人是个债",也怕自己背人情债。“干亲要浇,湿亲要嗷"(嗷,喊),干亲即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经常相互请客喝酒才能加深感情:湿亲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维持湿亲之问的关系只要嘴巴甜多叫叫尊称、问候问候就可以了。这两条谚语反映了人情中有亲疏t勾J,l-之别。“宁有一村,不有一户”,请客时要么都请,要么都不请,但不要有意或无意地漏掉群体里的个别对象,这体现了桐城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桐城人待客热情好礼,但反对那种“人来扫地,客走倒茶”的假热情。家里来客人是很重要的事,“千差万差,来人不差",即使家庭成员间再有矛盾,但如果客人来了,还是不能怠慢客人,还是要千方百计地把客人招待好,因为来客本身并没有错。那种只顾满足自己口腹之乐而不讲究待客之道的行为,常常被讽刺为“好吃的奶奶不为人刀(桐城称妇女为奶奶),“不为人”就是不注重礼尚往来,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家不答人,出外无人答",在遇到困难时就难得有朋友伸出援助之手。桐城人重视人情往来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儒家学说认为人与禽兽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人能依礼行事。礼本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不过后世把礼演变成人与人交往中的物质馈赠,更多地是看57
桐城谚语研究重形式,这是礼崩乐坏以后的必然结果固。桐城人的好礼、多礼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后果,如“人情大似债,头顶锅儿卖’’从另一个方面理解也就是,那些越来越看重形式的“礼"也成为许多家庭和个人的负担。(二)讲和谐:让一让,六尺巷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和为贵”,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卷四兼爱中第十五),道家信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桐城人尤尚“和”,,“家不和,被人欺”、“家和万事兴,心齐日子旺",说的是家庭不和睦会遭外侮,而家庭团结就会兴旺发达;“走路要好伴,住家要好邻”、“乡邻好,赛金宝”,说的是邻里之间的和谐胜过黄金和珍宝:“和气生财,火气生灾",说的是买卖双方关系和谐能创造财富。桐城人由“和为贵"出发而非常重视成人之美,“做个红媒添十岁",桐城人尤其是成年女性乐当媒妁。家庭中如果夫妻有矛盾闹离婚,家人或外人也是千方百计地劝和,“宁挖十座坟,不破--I"-]亲’’,桐城人“劝合不劝分"的感情倾向非常强烈。但人与人交往毕竟会有矛盾,怎样化解矛盾,达成和谐?桐城谚语“让一让,六尺巷一就是最好的答案。“六尺巷’’的故事在当地妇孺皆知,说的是清朝大宰相桐城人张英的家人与邻里因宅地基产生矛盾,互不相让,其家人派人送信到京城请张英处理这件事。张英知道后,略作沉吟挥笔赋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又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并让送信人飞马带回家。家人看诗后,立即主动退让地基三尺,邻人见状深为感动,也随之把地基退后三尺,这就让出了一条宽宽的“六尺巷”,在历史上传为佳话,“让他三尺又何妨”自此成为桐城人常挂在嘴边的谚语。“让~让,六尺巷"这条谚语反映了桐城人的礼让之风由来已久,相关谚语还有,“大人不把小人怪"、“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与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等。桐城人明白“天下只有第七的,没有第一的’’,所以“让人三分不为错"。桐城人认为礼让是一种宽容心胸,是一种君子风度,“饶人非痴汉,痴汉不饶人纾。礼让会化干戈为玉帛,礼让会使紧张敌对的人际关系变为轻松和谐,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①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91.58
第六章桐城谚语的文化内涵儒家和道家都提倡礼让。《论语-里仁》提出“以礼让为国",就是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老子》第六十六章中所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善下”就是“不争”,就是谦让,它是君子完善自我、成就伟业所必备的人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我们应该用自身的行动使礼让之古风焕发出新的光彩。四、重视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一)重岁时:清明大似年岁时节日在农耕文明中非常重要,农业生产的春播、夏种、秋收、冬藏,都遵从节令变化而动。桐城人对农历的四时八节很重视,这从当地一些谚语中可以看出来。“二月二,龙抬头”,是新生儿理胎发的好日子,寓意此日理发可以带来一生的好运气。“三月三,吃蒿子粑",蒿子粑是由野生蒿子和米粉制成,清香爽口,是桐城应节令的传统小吃,当地旧时传说农历三月三这天,人的魂魄易离身出走外游,吃蒿子粑能粑住魂魄。“三月三,番瓜葫芦都上山”,三月三也是种瓜点豆的时节。“清明大似年”,意思是清明节令比过年还重要,可见桐城人对清明节的重视。清明来临,家家户户忙着祭坟扫墓,徙居在外者也抽空归返。祭祀品除必要的表纸冥票元宝等物外,还有清明“标子’’,这是当地特色祭祀品,由五色纸套剪而成,扫墓那天要插在坟头,据说先人只有凭这“标子’’才能到阎王处报到,领取家人的祭品。清明节的“前三朝,后一七”(前三天和后七天)也是祭扫时间。“新坟不过社”,有新坟的人家要在春分节令之前完成祭扫。清明节也成为当地中小学祭扫烈士陵园和烈士墓的假日。“清明到,稻种泡”,清明前后早稻开始泡种了。“早端午,晚中秋",意思是端午节重在上午,吃咸鸭蛋,绿豆糕,小孩手腕、脚腕系“套狗索"(七彩丝线搓成),寓意是保佑孩子平平安安。“五五连一午,凶煞猛如虎”,当地人认为端午节午时大凶,要插艾枝、菖蒲、苍术,焚香以辟邪。从端午到中秋之间还有一个“七月半",当地是鬼节,主要祭祀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七月半,也是新米上市、尝新之时,“过了七月半,新陈一样算",过了七月半就无所谓新米陈米了。“七月半,拣斤半”,指棉花到七月半开始变白。中秋是全家团圆的节日,重在晚上,吃月饼赏月,农村有膏摸秋"风俗。重阳节,当地人相约登高以祛病。“过了重阳节,是节都不说",意思重阳一过,一年也差
桐城谚语研究不多要到岁尾了。岁尾的“冬至”也是当地人很重视的节令,很多外地游子都赶回故里与家人一道,修坟、安碑、祭祀,仪式非常隆重。“冬至十八转,一天长一线",“长一线”指妇女每天多做一条线的针线活,意思冬至过后十八天,白天的时光一天长似一天,农闲后的大妈大嫂和姑娘们又忙着赶做家中的针线活了。“腊月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成大嫂’’,腊八是嫁娶的好日子,因为“若要发,不离八”。“二十七,洗就急;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老狗’’,指的是腊月二十七八的打扫洗刷,准备过年。“冬鲫夏鲤鱼重阳蟹,过年鲢鱼桌上摆”,除夕首先要接祖,要备三牲,即整鸡、整鱼、大块红烧肉,鱼一定要鲢鱼,寓意“年年有余”,年夜饭吃的也是鲢鱼。“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初六随便拜,拜到十五日当中。拜风拜俗乡乡同,只有西乡初二拜丈人",说的是正月拜年风俗,值得注意的是“初二拜新灵",即初二要到上一年家里有人去世的人家拜年。在桐城周边,正月初二都是一年之中第一个双日子,也是出门的好日子,唯有桐城,初二不能随便到别人家里串门,也非常忌讳家里来人,只有接近安庆的桐城西乡除外。难以考证这种风气何时形成,笔者认为把一年中第一个双日子规定为“拜新灵”的特定日子,这也是桐城文化的一个特色,就是生者在享受现有幸福时,不忘记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怀,桐城还有句谚语“欺生莫欺死”,这也是桐城人尚礼的表现。张希玲在《中国民俗文化专论》中的认为“岁时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永恒不变的祈福纳祥主题”、“贯穿始终的伦理道德意识"和“无法磨灭的农业文明印记”等是岁时节日的文化特征①。桐城人的岁时节日也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印记,是祈福纳祥和道德教化并重,且尤重道德教化,它们在传承中华传统道德文明、传播地方优秀文化、塑造现代人的精神品格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二)讲仪礼:做九不做十在桐城,对人生仪礼很讲究,这里只突出谚语所说的部分人生仪礼。孩子生下来要洗三朝,“洗三的本义在于洗去婴儿出生过程中所沾染的血污,具有驱灾保生的含义。”圆洗三朝就是孩子出生后第三天外婆给他从头到脚清洗,用艾叶泡过的熟水,里面放一把小葱、一个红辣椒,寓意长大聪明泼辣,洗①张希玲.中国民俗文化专论[岫.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89~191.②张希玲.中国民俗文化专论[岫.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24.60
第六章桐城谚语的文化内涵好擦净后用煮熟的一只红鸡蛋,从头到脚滚,边滚边唱“滚滚头,中诸侯;滚滚腰,骑马带光刀;滚滚脚,八抬又八托",此谚语表现了对新生命的珍爱和祝福。桐城当地无论男女都重视“过三十六"的风俗。桐城人认为三十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节坑”,无论男女,这个年龄的人容易生灾害病,要想办法化解和避免,所以亲戚六眷都要给其送“三十六消灾礼",礼物基本是白鸡、白衣、白袜、白裤带等,其用意是希望这一年白过,就是顺顺当当的度过。看似迷信,其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三十六是每个人的第三个本命年,正是人生中的黄金期,但从“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寿命看,人生已过去一半,借此机会,对前半生作个总结、回顾,及时调整好以后的人生方向,以此提高生命质量。当地有谚语“老人做寿,小伢抓周"。桐城旧时婴儿周岁时行抓周礼,以孩子第一次所抓之物预示孩子将来的职业,抓周礼实质上寄托着父辈对孩子未来的希望。当地老人做寿一般是从六十岁开始,之前都叫过生日。过生日,人来得越多意味着越要增寿,家里人越高兴,这一天最希望是大晴天,“生日不要吃,只要一天晴到笃"(笃①,入声字,“底。’’之义),大晴天预示着这一年平安兴旺,也有“男要晴,女要阴"的说法,即男性生日这天是晴天好,女性生日这天是阴天好,这可能是一种变通的说法,因为天晴天阴毕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老年人做寿是“做九不做十",就是老人如果是虚岁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八十九等顺此类推)就当成虚岁六十来做寿,“九"谐音“久",希望长长久久,即长寿。年长的女性可以整岁做寿,“男做九,女做十",可能是女性虽然柔弱但一般比男性坚韧,所以就较少忌讳了。正如张希玲在<中国民俗文化专论》中所言“人生仪礼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对生命的强烈关注与关爱弦圆,桐城当地人生仪礼背后的本质是对有限人生的珍惜,是对现世人生和生命的执着和热爱。五、其他(一)重男轻女:奶奶当家没得吃在中国人思想里,男尊女卑观念历来已久,在思想解放的今天这种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有残余。在桐城谚语里这方面也有反映。“黄牛屙尿滴滴滴,奶奶当家没得吃(奶奶,指成年女性)”,女性当家会使全家受饿,这是对女性才①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N)II辞书出版社,1992:1250.②张希玲.中国民俗文化专论c誓].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41.61
桐城谚语研究干的否定。而男子,即使再无能也可称道,“哈哈猫儿能避鼠,哈哈男人能做主(哈,软弱无能)”,无能的男人为什么能做主,因为他是男人,荒唐的逻辑中表现了强烈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风不跟雨斗,男不跟女斗”,男不跟女斗,不是高姿态的礼让,而是根本没把女人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骨子里是瞧不起女人!“男到三十三,日头才起山;女到三十三,倒之半边山”,重男轻女的思想何等强烈!桐城还有旧谚“虎不吃醉汉,强盗不抢五女之家”,强盗为什么不抢,因为女儿是赔钱货,女儿多家里自然很穷,没什么可抢的。“家有千金不富,身有五子还孤",这条谚语饱含着无儿子人家多少辛酸的泪水,“千金"指的是女孩,“身有五子”,指的是有十个女孩,因为“女婿是半子’’,养女儿再多也不能算有后代,也形同孤老。即使有男子愿做上门女婿,但“招亲三年半,不走是痴汉”,旧观念会压得上门女婿无法长留。养女儿人家在村中地位很低。相反生儿子是非常体面的事,当地谚语矗添个外孙,家婆的门头高三尺",意思是女儿嫁人后生了男孩,娘家人面子上非常有光彩,一般都会主动向别人报喜;而如果添个外孙女,就悄无声息了。不过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桐城人这种落后观念也有所改变,认为无论生男孩还是女孩,只要有出息都一样,近几年又流行新的谚语“生儿子是名气,养女儿是福气",因为相对于生儿子来说,女儿跟父母更贴心。(二)随遇而安:牛吃草,马吃谷,各是各人福道家主张无为、知足常乐,这在许多桐城人的思想里能找到共鸣。桐城人一方面注重自强自立,刚健有为,另一方面又相信天命,安于现状。“牛吃草,马吃谷,各是各人福"、“财不乱发,福不乱享"、“人有一分时,不问早和迟",相信各人的幸福命中注定,人力不可强求。“命里只有九升九,跑遍天下不满斗’’,既然有命运看不见的手在操控,那么个人后天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那就不要去人为地争取了吧。“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不如还有更不如”,骑驴的不要跟骑马的比,而要跟推车汉比,在跟比自己差的人相比中会得到无比的满足。这些谚语虽然在人遭受挫折失意时能带来心灵的安慰和平衡,但同时也是精神的鸦片,消磨人的志气和锐气,让人自我麻醉,坐井观天,不思进取,消极处世。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提倡发愤图强、与时俱进,这种心态不但跟不上时
第六章桐城谚语的文化内涵代,而且是非常有害的。(三)笑贫贱老:人作有的,狗咬丑的人性有阳光灿烂的一面,也有阴暗丑陋的一面;人情有温暖的一面,也有寒意袭人的一面。“人作有的,狗咬丑的(作,作兴,抬举之意)”、“铜锣响,亲戚都来往:铜锣破,亲戚无半个",正所谓人是一颗富贵心,两只势利眼。“人死得穷不得",穷比死更可怕,因为穷让人瞧不起。“亲戚都望亲戚好,邻人都望邻人穷”,亲戚之间因为有血缘或亲缘关系,所以比自己好一些没关系;邻人是外人,如果比自己好就让人气不顺了!“天干无露水,人老无人情”,人老了就难以得到人情的温暖了,因为“人老无用处,树老当柴烧”,老年人再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创造财富价值了!“树老焦梢叶儿稀,人老猫腰把头低”,猫腰低头既是人老了的生理状态也是心理状态。这些谚语是一些老年人对风烛残年的哀叹、对人老所见势利人心的感慨。人老是自然规律,老年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老年人更是社会的财富。专家指出我们的社会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是全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社会越是文明进步,越应该是老有所养且老有所乐,希望这些谚语也将随着老年人社会生活状况的改善而逐渐消失。六、本章小结桐城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明和商贸文明交融并存之地。桐城谚语多层次多侧面地体现了桐城地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精神和商贸文化精神。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这些都是农业文明的鲜明标记。以诫信经商,重义轻利,以和为贵,互惠共赢,这些是传统商贸文化和现代经营理念的完美结合。桐城谚语浸润着浓厚的儒家思想文化,无论是文化教育还是伦理教育、无论是劳作还是经商,无论是人情往来还是岁时仪礼,都生动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反映了桐城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桐城谚语中那些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随遇而安的小农意识、笑贫贱老的市井心态都是封建残余,都应该剔除。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发挥桐城谚语在塑造和形成民众的人格精神和价值观、指导民众的社会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桐城谚语研究结语谚语是是一种定型而习用的现成用语,属于词汇学研究的范畴。本文在搜集了较为翔实丰富语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首次对桐城谚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还对桐城谚语承载的的文化内涵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研究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桐城谚语在语音上节奏明快,韵脚和谐,琅琅上口,富于声韵美和音乐性。在句法结构上,复句式谚语占绝对优势,单句式谚语以传统主谓式结构为主,体现了桐城谚语书面语色彩;复句式谚语以意合式占绝大多数,简练经济,体现了桐城谚语不断向口语发展的趋势。在遣词造句上,善于使用同义词语、反义词语、叠音词语、方言词语,句式有“整”有“散”,使语言既畅晓自然,又摇曳多姿。常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照、排比、顶真、回环等多种修辞格式,使表达鲜活生动,传神有力。桐城谚语既是桐城口承语言艺术的精华,又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桐城谚语多角度反映了桐城当地文化教育、伦理教育、人际交往、农事稼穑、经商买卖、乡土风情等方面的文化面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重耕读、讲仁义,重自尊自强、讲人情礼往,重人生仪礼、讲宽容礼让,等等这些都生动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深入挖掘桐城谚语的文化内涵,对于提升现代民众的精神品格,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和客观条件限制,本文对桐城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研究还只是初步尝试,研究工作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本人将会对桐城谚语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衷心期望能继续得到曹老师和其他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一、专著类[1]安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庆地区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2]安庆市文化志编纂委员会.安庆市文化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9.[3]安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安庆市民风民俗研究会.安庆民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4]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陈所居,杨怀志,叶濒,白梦.今日桐城[M].合肥:黄山书社,1991.[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程鹏.安庆谚语俗话[M].安庆:安庆石化华成印刷厂,1995.[8]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9]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10]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刘继超,高月丽.修辞的艺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刘文康,吴定国.可爱的桐城[M].桐城:新华出版社,1997.[16]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孟庆惠.徽州方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8]潘忠荣.桐城掌故菁华[M].合肥:黄山书社,1997.[19]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0]孙维张.汉语熟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21]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M].合JIE:黄山书社,1995.[22]汪福来.桐城文化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23]汪治.谚语新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桐城谚语研究[24]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f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2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6]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9.[27]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8]温端政.俗语研究与探索[[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9]温端政.谚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0]武占坤,马国凡.谚语(修订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31]武占坤.常用辞格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32]武占坤.汉语修辞新论[M].沈阳:白山出版社,1999.[33]武占坤.现代汉语读本[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34]武占坤.中华谚语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35]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7]邢福义.邢福义学术论著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8]徐庶,叶濒.桐城民俗风情[M].合肥:黄山书社,2002.[39]徐宗才.俗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0]叶濒,姚平怀,孙泉,叶子.桐城民俗风情图典[M].合肥:黄山书社,2009.[41]叶濒.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M].合肥:安徽省新闻出版局,2002.[42]叶濒.桐城歌谣[M].合肥:安徽省供销社印刷厂,1992.[4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4]张希玲.中国民俗文化专论[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45]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昌:华中工学院山版让,1982.[46]周荐.词汇学问题[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47]周荐.二十世纪中国词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8]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二、期刊论文类[1]白云.汉语谚语的语义特点[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鲍红.安徽安庆方言“着"的虚词用法[J].方言,2007(3).[3]鲍红.安徽安庆方言语音系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参考文献版),2008,27(10).[4]曹春梅.浅析维吾尔谚语的文化内涵[J].社科纵横,2008,23(7).[5]陈敢,曾玉英.试论萍乡谚语的艺术特色[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3).[7]侯光.四川谚语的地域特色[J].文史杂志,2004(1).[8]胡文贵,岳海民.浅谈谚语的审美特征[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5(2).[9]贾晓峰.上党谚语的文化透视[J].长治学院学报,2008,25(6).[10]江结宝.传统黄梅戏俗语构成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11]江蓝生.“中国俗语大全"序[J].语文研究,2004(2).[12]寇福明.论谚语的语义特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13]李霞.从语义学辨析谚语和歇后语的功能[J].民问文学论坛,1998(3).[14]李耀宗.中国谚学若干问题谭要[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1).[15]李振凌.俗语的性质和范围[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12(4).[16]刘佳慧.《越谚》民俗语汇的绍兴地方特色研究[J].文化学刊,2009(7).[17]刘文欣.谚语的语义特征及其语法功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18]刘祥伯.江淮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7(4).[19]绵山.福建民间谚语探论[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20]潘洪钢.传统社会中的民间谣谚与社会政治生活[J].学习与实践,2008(6).[21]沈怀兴.汉语谚语中关联法的应用[J].语文研究,2005(4).[221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23]石雯丽.湘西土家族谚语的语言特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2).[24]孙宜志.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J].方言,2006(2).[25]孙宜志.方以智<切韵声原》与桐城方音[J].中国语文,2005(1).67
桐城谚语研究[26]童树桐.桐城文化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27]王进.汉语隐喻性熟语的认知论阐释[J].语文学刊,2006(4).[28]王岩.汉语熟语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构架[J].汉字文化,2008(6).[29]王鸿雁.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8).[30]王树山.俗语研究札记四题[J].运城学院学报,2008,25(4).[31]温端政.“中国俗语大全"前言[J].语文研究,2004(2).[32]吾买尔·赛地.浅析维吾尔熟语中的文化内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7(4).[33]辛菊,关磊.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J].晋中学院学报,2009,26(2).[34]徐正考,史维国.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汉语语法历时发展中的表现[J].语文研究,2008,(1).[35]许谦.桐城谚语谭[J].桐城文学,2010(2).[36]言岚.方言谚语的地域文化解读[J].船山学刊,2009(2).[37]游珈.试论谚语中存在的语义平衡[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增刊).[38]余洁.谚语的修辞特征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9]袁圣敏.方言谚语结构语义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1).[40]张航.谚语的修辞特点[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7(1).[41]赵璇.浅谈谚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7(2).[42]赵瑶丹.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1978-2008)[J].社会科学评论,2009(1).[43]郑剑平.凉山谚语汇列及特点(二)[J].西昌学比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44]郑剑平.凉山谚语汇列及特点(一)[J].西昌学比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45]祝敏青.福州方言熟语的修辞特点[J].方言,2005(2).
参考文献三、学位论文类[1]白如银.昌吉汉语方言谚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7.[2]蔡晓斌.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7.[3]黄春燕.清代桐城教育发展初探[[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4]汪志娟.明清安庆府的民俗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5]王学凯.山东谚语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四、工具书类[1]‘汉语谚语词典》编委会.汉语谚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6.[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3]王光汉.庐州方言考释[Z].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桐城谚语研究致谢能有机会研究自己家乡的谚语,我觉得真是人生中的一大幸福!那些充满智慧洋溢着乡音乡韵的文字仿佛又把我带回到可爱的家乡:那古朴庄严的文庙、那幽静温馨的六尺巷、那长长的用青石板铺成的老街、那深深的爬满青藤飘满桂花香的老屋⋯⋯当我满怀深情和热情完成这篇论文时,我心里满是喜悦和感激。我感谢我年将七十的父母双亲!过去的两个寒暑假,他们不但绞尽脑汁帮我回想家乡的谚语,而且不辞辛劳陪着我走街穿巷、拜亲访友搜集语料。我感谢研究桐城民俗和文化的专家叶濒老师!当我辗转找到他请他提供帮助时,叶老师慷慨无私地把上世纪80年代去桐城各地采风所得交到我手中,整整有六册,这六册都是不同的人手写而成,其中大部分都是桐城谚语,也有一些桐城民间故事、汤头歌诀、歌谣、歇后语等。我感谢桐城市图书馆的张敏女士!她为我借阅查找相关文献提供了很多方便。正是有了他们热情无私的帮助,我的论文写作才有了丰富鲜活的语料来源。我感谢我的导师曹德和教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初稿、修改稿到定稿,曹老师都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精心细致的指导。我在写作中每有疑问和困难,曹老师都会在百忙之中及时释疑解惑。曹老师学识渊博、造诣精深、思维缜密,每次指点都令我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曹老师虽治学严谨,但儒雅风趣,平易近人,他对我一直是鼓励鼓励再鼓励,使我始终充满了热情和信心。这篇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曹老师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再次深深感谢!我感谢岳方遂、杨晓黎、王修力、沙宗元、阚绪良、彭家法等诸位老师!他们在论文选题和开题答辩时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后面的写作少走了不少弯路。他们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乐于奉献的职业操守,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我感谢我们的班主任秦霞老师!感谢她对我们尽心尽力,事无巨细,热情负责。我感谢07级的所有同学!感谢他们陪伴着我度过了那段紧张忙碌而快乐充实的学习时光。衷心祝愿以上所有的人一生幸福、安康!江亚丽2010年金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江亚丽.桐城方言中ABB式形容词的结构特点和语法功能[J].池州学院学报,2010(I):63—66.2.江亚丽.桐城方言“把"字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