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9.55 KB
  • 2022-06-16 14:22:42 发布

从文化视角探究谚语翻译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密级:学校代码:10075分类号:学号:20100696文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文化视角探究谚语翻译学位申请人:边晓霏指导教师:汤新兰学位类别:文学硕士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授予单位:河北大学答辩日期:二○一三年六月 ClassifiedIndex:CODE:10075U.D.C:NO:20100696A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ArtsOntheTranslationofProverbsFromCulturalPerspectiveCandidate:BianXiaofeiSupervisor:TangXinlan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ArtsSpecialty: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University:HebeiUniversityDateofOralExamination:June,2013 摘要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生产和生活智慧的沉淀与结晶,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华,其内涵丰富、广博深邃,几乎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谚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谚语来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中,其产生和发展,受文化的影响,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环境、个人价值观等因素。英汉谚语在表达和寓意上的不同,又体现了语言和文化差异性。在推介民族语言与文化方面谚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谚语的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研究已经从语言的角度逐渐转向文化角度。翻译不仅是语言和文字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现象,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不仅涉及到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英汉谚语的翻译进行研究。文化涵盖的范围广阔,为了便于研究分析,本人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层面,分别在其层面下讨论谚语的翻译方法。表层文化属于文化范畴的最直观的内容,以物质文化形式的存在为主,几乎涉及不到思想精神深层次的文化,可以看做是语言层面的翻译,较为简单的翻译。因此,表层文化下主要采用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同时转换法和套译法作为辅助的翻译方法。深层文化主要涵盖价值观、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抽象的文化范畴的因素,不同于表层文化的内容。从深层文化出发,翻译更侧重于结合文化层面的因素,注重翻译的美学观,超越了语言的层面,是从一种文化翻译到另一种文化的翻译。结合近现代翻译理论,深层文化下谚语的翻译采用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旨在说明文化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文化内涵的表达效果。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更注重文化价值的影响。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一直是翻译界所争论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不断扩大,本人认为在翻译中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是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今后翻译界中的发展趋势也将会以异化策略作为主流。优秀的译者应该遵循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注重异化翻译策略,因为异化除了能正确表达原语作者的思想及写作风格外,更能给读者带来新的异国风情和感受,丰富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内涵。同时也希望本文中所列的各种翻译I 摘要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读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提供建设性线索。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名优秀的译者应当具备跨文化意识,充当两种文化间的桥梁,克服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所以,跨文化意识对于一个译者来说是必备的。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策略和方法跨文化意识II AbstractAbstractProverbsaretheessenceoflanguage.Derivedfromthelanguageofnativespeakers,theycarryprofoundculturalimplicationsandreflectthenaturalenvironment,livinghabitsandcustoms,religiousbeliefsaswellashistoricalbackgroundofthepeopl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showthedifferencesofthelanguageandculture.Proverbsplayanimportantroleontransferringtheculturesbetweenwesterncountriesandeasterncountries,sothetranslationoftheproverbsisverymeaningfulandimportant.Withthedevelopmentofculturalexchange,translationstudieshavebeenprevailingfromthelanguagetranslationtotheculturaltranslation.Translationisnotonlytheexchangeofthelanguage,butalsotheexchangeofthedifferentcultures.Itisa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Proverbs,asakindofthespeciallinguisticform,itisnotonlyrelatedwiththeexchangeoflanguage,butalsorelatedwiththecultures.Thepaperfocusesonthecultureperspective,studythetranslationoftheproverbs.Theculturecoversawiderange.Inordertostudymoreeffectively,theauthordividesthecultureintotwolevies:thesurfacecultureandthedeepculture,andstudythetranslationmethodsoftheproverbsunderthetwolevels.Thesurfaceculturecoversthematerialsculture,andtakesthematerialformmainly,soitdoesn’tcoverthethoughtandspiritsuchabstractculture.Itcanbetranslatedunderthelinguisticlevel,sothemaintranslationmethodsareliteraltranslationandliberaltranslation,andconversionasauxiliarymethod.Thedeepculturecoversthevalues,socialnorms,customsandhabits,socialsystemsuchabstractculture.Itisdifferentfromthesurfaceculture.Fromthedeepcultureperspective,thetranslationfocusesontheculturallevelsandaestheticfeeling,andthetranslationisaformoftheexchangeofthecultures.Theforeignizationanddomesticationstrategiesareadoptedinthedeepculturetranslation.Bothofthemfocusontheculturelevelsandculturetranslation.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strategiesarealwaysacontroversialtopicamongthescholars.Witht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andthe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theauthoradvocatesthat“foreignizationoverdomestication”isabetterchoiceforthetranslation.Foreignizationwillbeamaintrendinthefuture.TheoutstandingtranslatorshouldfollowtheIII Abstractnewtrendandthechangeofthesociety,protectowntraditionalcultureandthenpayattentionontheforeignization.Thereadcanhaveanewexoticfeelwiththeforeignization,andthetranslatorwillalsoenrichtheculturesamongthedifferentcountries.Theauthorhopesthatthepapercanprovidesomenewmethodsonthetranslation.Translationasoneofthemostimportantform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isinfluencedbytheculturedifference.Translators,astheconnectorbetweenthesourcetextandtargettext,areresponsibleforthesuccessful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Thecross-culturalawarenessforatranslatorisnecessaryforunderstandingtheoriginaltextandreconstructingthetranslation.KeyWordsproverbculturetranslationstrategiesandmethodscross-culturalawarenessIV 目录目录第1章引言························································································································11.1课题来源····················································································································11.2谚语翻译研究现状····································································································11.2.1国内研究现状·····································································································11.2.2国外研究现状·····································································································21.3本文研究的意义········································································································21.4本文篇章结构············································································································3第2章文化视角对谚语翻译的影响·················································································52.1英汉谚语的概述········································································································62.1.1英汉谚语的来源·································································································62.1.2英汉谚语的语言特征·························································································82.2文化视角在谚语翻译中的体现···············································································142.3文化视角下谚语翻译的意义··················································································17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193.1表层文化下谚语的翻译方法··················································································213.1.1直译法··············································································································213.1.2意译法··············································································································233.1.3转换法··············································································································253.1.4套译法··············································································································263.2深层文化下谚语的翻译策略··················································································273.2.1异化策略··········································································································283.2.2归化策略··········································································································33第4章文化视角下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翻译中的导入···················································374.1译者的跨文化意识··································································································374.2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384.2.1不同文化背景下跨文化意识对谚语翻译的影响············································38V 目录4.2.2不同风俗下跨文化意识对谚语翻译的影响···················································394.2.3不同历史背景和思维下跨文化意识对谚语翻译的影响································404.3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翻译发展中的趋势···································································40第5章结论····················································································································425.1研究的发现··············································································································425.2研究的不足和建议··································································································42参考文献····························································································································44附录····························································································································46致谢····························································································································46VI 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课题来源谚语是一个民族生产和生活智慧的沉淀与结晶,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华。谚语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反映着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发挥着积极地作用。谚语作为日常交流语言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同时也反映了人生中的一些普遍的生活现象和哲理,给予人们指导和教育的作用。此外,谚语还经常出现在国内外的文学作品中,为文学作品增添了几分趣味和文化寓意。谚语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东西方生活生产方式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自然地理文化的差异,历史典故的差异,人生价值观的差异等方面。同时谚语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一个民族的谚语可以领略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研究英汉谚语对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交流起着推动作用。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谚语在翻译上的表达和寓意的不同。因此,在谚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文化背景,从文化的视角下对英汉谚语翻译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助于英汉谚语的文化内涵表达更加清楚完整,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促进。因此,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以及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此课题。1.2谚语翻译研究现状谚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谚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的内容。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谚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比分析了英汉谚语的区别,以及由此折射出的英汉文化的差异。关于谚语翻译研究现状,主要以国内学者对英汉谚语的翻译研究为主,国外学者主要是以研究英语谚语的历史为主要内容。通过收集国内外学者对谚语的研究资料,可以为本论文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1.2.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谚语翻译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文化差异研究谚语翻译。谚语与文化密不可分,有的学者专注于文化背景下谚语的翻译,例如王建军的《从跨文化角度谈英语谚语的翻译》,谈到了在谚语英译汉的过程中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孙桂玲的《汉语谚语英译中的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提出了谚语翻译的策略,使读者感受到谚语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色彩。二是与相关理论相1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结合。有的学者则是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舒晓杨的《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探讨汉语习语的英译》,提出了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法指导习语实践的翻译。有的学者从顺应论的视角下讨论谚语的翻译,例如周璇的《从语用动态顺应论看汉英谚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祝道建的《文化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英汉谚语翻译策略》都是在顺应论的视角下,体现谚语翻译的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特色。三是从谚语本身的特点入手,探究谚语的翻译问题。有的学者通过分析修辞与翻译的关系,进而对英汉谚语所含修辞格进行了分类,从修辞的角度探讨英汉谚语研究的翻译方法。此外,王德春主编的《汉英谚语与文化》一书中,对英汉谚语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汉英谚语的溯源、文化含义、语言特点以及社会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研究英汉谚语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除了对谚语翻译的研究,不少学者热衷于收集谚语进而编书成册,为读者学习查阅谚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例如温端政的《中国谚语大全(上下)》,厉振仪的《常用谚语分类词典》等等。1.2.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学者对谚语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谚语的历史文化,例如,马丁·曼瑟(MartinManser)的《英语谚语典故词典》,里面的每一条英语谚语都有详细的历史渊源以及相对应的历史典故。C·费南多(ChitraFernando)长期从事习语的研究,在她的著作《习语与习语特征》(IdiomsandIdiomaticity)一书中,对习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习语的新见解。现代谚语学家NealNorrick在他的著作《谚语的含义》(HowProverbsMean:SemanticStudiesinEnglishProverbs)给谚语提出了一个为学界广为接受的定义,认为“谚语一贯被描述为是自足的,精炼的、带有训导意义的传统表达方式和固定的韵文形式”。目前,国外对谚语的研究还不是很广泛,但是通过一些谚语词典,读者可以了解到英语国家丰富的谚语文化。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谚语的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谚语的翻译研究还不够完善,主要集中在谚语本身的特点和方法上。本文将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英汉谚语的特点以及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影响下对谚语翻译方法的选择,进一步阐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性。1.3本文研究的意义翻译不仅仅只是语言表层的词句转换,任何语言交流都与文化息息相关。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逐渐转向文化角度。翻译不仅是语言和2 第1章引言文字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现象,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不仅涉及到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中国,龙被看作是一种神圣,尊贵的动物,在古代建筑以及服侍中经常会出现龙的图腾。但是在西方国家,龙被认为是可怕,邪恶的代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的表达。谚语是经过人们生产实践,代代相传、不断提炼的精华,是经过大众集体实践智慧的结晶。即便在当今社会,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谚语仍然在塑造人们的道德行为、社会规范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的频繁,谚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发展。因此,谚语的理解和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在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下,谚语的翻译方法也是呈现多样化。根据文化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才是关键,这是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论文将通过分析研究谚语的翻译方法以及策略,为今后谚语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1.4本文的篇章结构本篇论文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主要是关于题目的来源,以及现阶段谚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第二部分是文化视角对谚语翻译的影响,这一章节里讲了谚语的来源,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揭示了谚语来自于生活实践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英汉谚语的语言特征,可以发现英汉谚语在语音特征和句子结构层面上存在着差异性,为后面的英汉谚语句式结构的翻译奠定了基础。通过文化在谚语翻译中的体现,得出文化影响谚语的翻译,同时又对谚语的翻译起着积极地作用。第三部分讨论的是文化视角下谚语的翻译方法。通过将文化分层,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层面,分别在其层面下讨论谚语的翻译方法。表层文化属于文化范畴的最直观的内容,以物质文化形式的存在为主,几乎涉及不到思想精神深层次的文化,可以看作是语言层面的翻译,较为简单的翻译。因此,表层文化下主要采用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同时转换法和套译法作为辅助的翻译方法。深层文化主要涵盖价值观、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抽象的文化范畴的因素,不同于表层文化的内容。从深层文化出发,翻译更侧重于结合文化层面的因素,注重翻译的美学观,超越了语言的层面,是从一种文化翻译到另一种文化的翻译。结合近现代翻译理论,深层文化3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下谚语的翻译采用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旨在说明文化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文化内涵的表达效果。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更注重文化价值的影响。本人在论文提出了异化策略是当今翻译的趋势并阐述了理由,异化策略有利于读者体验异域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第四部分是文化视角下跨文化意识对谚语翻译的影响,并且分析了今后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翻译发展中的趋势。文化意识在译者的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谚语翻译不仅是字对字的翻译,还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的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日益频繁,是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为主还是以原语言国家的文化为主,这也是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论,主要是对论文的总结以及在创作论文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不足。4 第2章文化视角对谚语翻译的影响第2章文化视角对谚语翻译的影响语言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交流系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交往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情、图片等方式来表达传递各种思想,其中以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来传达各种信息,这种方式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因其语言简单,结构精炼,文化寓意丰富而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以及文学作品中。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通过人类的生产劳动,并经过人类的实践、感知和经验,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积累、概括和提炼,以精炼的语句,通俗的语言反映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谚语逐渐传播开来,并被人们广泛使用。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表现在它的谚语之中)。西方国家的人民[1]P1总结出一些关于谚语的真谛,例如:“Proverbsarethewisdomoftheage”(谚语是[1]P1时代的智慧)。“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来自于日常经验)。[1]P1“Oldproverbsarethechildrenoftruth.”(古老的谚语是真理之子)。关于谚语,在[2]P8我国也有不同的说法,“牡丹是百花之王,谚语是智慧之光”“太阳照亮世界,谚[2]P8[2]P9语启示人生”“丰收在耕耘中获得,谚语在实践中获得”。我国民间文艺学家、谚语学家朱介凡认为:“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具众人的经验和[3]P11智慧,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流传纵横”。通过以上关于谚语的不同说法,可以看出谚语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沉淀和结晶,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华。谚语短小精炼,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展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谚语内涵丰富,广博深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推动民族语言与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谚语是经过人们生产实践,代代相传、不断提炼的精华,是经过大众集体实践智慧的结晶。即便在当今社会,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谚语仍然在塑造人们的道德行为、社会规范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的频繁,谚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发展。因此,谚语的理解和翻译显得尤为重要。5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1英汉谚语的概述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精炼的语言却蕴含了深厚的寓意。谚语来自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中,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民族的谚语中,读者可以领略到该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英汉谚语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下,谚语也愈加的简练和富有时代感。由于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性,英汉谚语在产生发展以及语言特征上都体现出了其特征,同时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涵。2.1.1英汉谚语的来源在研究谚语前,首先必须要明确谚语的定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学习谚语。有关谚语概念的书籍很多,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只能挑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书籍,来参考借鉴。英语谚语在流传的过程中,伴随文字的出现,逐渐进入到书籍文献中。关于谚语的定义,可以参考以下英语文献中的记载。“Ashortwell-knownsupposedlywisesaying,usuallyinsimplelanguage”(Longman[4]P1892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谚语是众所周知、短小、语言简单的充满智慧的话语)(《朗文当代高级词典》)“Aproverbisasaying,usuallyshort,thatexpressageneraltruthaboutlife.Proverbsgiveadvice,makeanobservation,orpresentateachinginasuccinctandmemorableway”。(The[5]PixFactsonFileDictionaryofProverbs)(谚语短小,表达生活的普遍真理。谚语提供建议,产生评论,展现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教导方式。)(《英语谚语典故词典》)“Aproverbisatraditionalsayingwhichoffersadviceorpresentsmoralinashortandpithy[6]manner”。(ADictionaryofProverbs)(谚语是一种传统的话语,可以提供建议或者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展现道德思想。)(《谚语词典》)通过以上有关书籍对谚语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英语谚语都是短小精悍的句子,但是蕴含了深厚的寓意和文化,给人以启迪性和教育性。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幽默色彩,通过学习谚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英语谚语由多种来源,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人们的实践生活中,有一部分源于神话传6 第2章文化视角对谚语翻译的影响说,也有一部分来源于文献典籍。很多谚语起源于民间口语,都是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Redskyatnight,sailor’sdelight”(晚上天空红,水手乐融融),以上就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谚语。“Thereisnoplacelikehome.”(没有地方像家一样好)“Afterdinnerrestawhile;Aftersupperwalkawhile”(午饭后,歇一歇;晚饭后,走一走),语言通俗简单,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随口而出的一些话语,逐渐被总结整理为谚语。还有一些谚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例如“FarfromJupiter,farfromthunder”(离朱比特越远,离雷电越远),“TherearebravemenbeforeAgamemnon.”(阿加门农之前也有勇士)。有的谚语源于宗教经典《圣经》,例如“Everymanmustcarryhis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EvilandgoodareGod’srighthandandleft.”(善与恶是上帝的左右手)。同英语谚语一样,汉语谚语也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文化沉淀,历史悠久。根据谚语的特征和含义,后人们总结出了谚语的定义。本人查找了《辞海》《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对谚语的解释。“熟语的一种,是流行于民间的简练,雅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辞海》)“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多数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和斗争经验的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新华词典》)“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现代汉语词典》)汉语谚语从开始的形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语句模式或者规定,在生产实践中,一些通俗易懂的简单话语,是谚语的雏形,这为后来的谚语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奠定了基础。随着文字的出现,谚语逐渐被人们收集整理起来,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文献记载表明,先秦时代所称的“语”“谚”以及“野语”“鄙语”“鄙谚”等,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谚语”。对于谚语,我国历代文献和民间口语中有多种不同的称谓,而以“谚”这个概念来称呼这种语言形式,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有学者指出,文献中对作为谚语意义的“谚”字最早的记录,是在《左传》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兴盛,谚语也在不断地扩充发展。自进入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封建社会,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融合为生产技术与文化的进步及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谚语得到了新的发展,更多的谚语被记录流传下来。在古代的谚语中,因为古代多以农业发展为主,人们的生7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活颇为单调,所流传下来的谚语多以农业和自然天气为主。这些农谚涉及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有的农谚是关于农耕技术的。例如,“子欲富,黄金覆”意思是秋天锄麦要注意壅麦根,才可保证来年丰收。“锄头三寸泽”讲常锄田松土,可减慢田中地下水分蒸发,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因为古代生产条件落后,气象预报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了方便出行,及时掌握天气的变化,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总结出了有关天气的谚语。例如:“鸡曝日,欲出日;狗翻肚,欲落雨”意思是如果天气将转晴,鸡就会展开翅膀晒太阳;如果天要下雨,因气压增大,狗会感到不适,就会翻肚。从家禽的反常举动就可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未雨先响雷,雨来也是微”说明在五、六月间,如果乌云密布即将下雨的时候,先打起雷,那么雨量不会太多。谚语体现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谚语也逐渐涉及了生活各个方面,例如宗教、军事、医学、小说和戏剧中。涉及家庭亲族方面的谚语“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树大分叉,人大分家”,“千朵桃花一树生”。有关人生命运的“百岁光阴如过客”,“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万般皆有命,一点不由人”。有关商贸交易的“本钱易寻,伙计难讨”,“货无大小,缺者便贵”,“客大欺行,行大欺客”。谚语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收录在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里的谚语就有十万余条。通过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定义以及来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谚语结构短小精炼,语言通俗,寓意深远,能够给予人们一定的建议或者教育启发作用。谚语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表达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种种现象的认识和剖析,陈述了种种哲理观点,它寓意深刻,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诫功能,使人们从中得到智慧和启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谚语,谚语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特色。透过谚语,读者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风情和人文特色。2.1.2英汉谚语的语言特征2.1.2.1语音特征谚语来自于人民的生产实践中,因此语言通俗易懂,更加口语化。结构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有一种韵律美。在汉语谚语中,语音和谐动听,主要表现在韵律上。很多谚语讲究语言的平仄和押韵,尤其是压头韵或是尾韵。例如:人抬人无价宝,人踩人路边草。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家茶。8 第2章文化视角对谚语翻译的影响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人往屋里钻,谷在田里窜。风不静,浪不平。邻居好,无价宝。以上汉语谚语,“宝”和“草”,“马”和“茶”,“强”和“长”,“钻”和“窜”,“静”和“平”,“好”和“宝”都是压尾韵。“人抬人无价宝,人踩人路边草”“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家茶”不仅压尾韵,通过汉字的重复,还压头韵。并且这些谚语呈对仗的句式,六对六,五对五,三对三,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十分顺口。英语谚语通常也是讲究韵律感和节奏感,为了读起来更加顺口,英语谚语也会押头韵或者在结尾处压尾韵,一般是以元音或者辅音的重复为标志。例如:①Helpyoutosalt,helpyoutosorrow.(给你添点盐,给你添悲哀)Whenthewindisinthewest,theweatherisbest.(吹西风时天气最好)Somanycountries,somanycustoms.(百里不同俗)Sparetherod,spoilthechildren.(省了棍棒,宠坏了孩子)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第一句谚语在句首重复两个“help”使得音律工整,并且在最后两个词“salt”和“sorrow”之间又有“[s]”音的重复,整句话读起来都带有节奏感。第二句谚语“west”和“best”重复了韵脚,这两个词的尾音都是“[t]”。第三句“Somanycountries,somanycustoms.”短短的六个词从第一个词到最后一个词,分别押韵,首先重复第一个词和第二个词“so”和“many”,其次,在“countries”和“customs”又压尾韵“[s]”的音,使得整句谚语朗朗上口。第四句则是开头的词“spare”和“spoil”,都是“[sp]”的音。最后两句谚语都是压头韵和尾韵,值得注意的是“Outofsight,outofmind.”,“sight”和“mind”这两个词的尾韵分别是辅音“[t]”和“[d]”,一个清辅音和一个浊辅音。从以上英汉谚语语音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英语和汉语的发音系统不同,但是在谚语上都强调句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也为谚语的翻译提供了指导,在谚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量做到在准确翻译谚语的同时还要注意谚语的韵律美,尽可能的将谚语翻译的更加富有韵律,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的语音和丰富的寓意相结合,使得谚语更加的生动形象。掌握谚语的语音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欣赏谚语①这是一个英国的风俗,在吃饭时,不可以给对方的盘子里加盐,否则会带来坏运气。9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化。2.1.2.2结构特征谚语大多来自于口语,所以谚语的句子都很短小,句式结构也较为简单。在日常使用中,人们不需要考虑谚语的句子结构特征,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要注重这个问题。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将谚语的意思表达完整,又能使用合适的句型,这是需要译者思考的一个问题。谚语在句式结构上与一般的文字语句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句子结构简单,有简单句也有复合句;有并列复合句,也有主从复合句。(1)简单句在谚语中简单句是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谚语语义完整,句子的成分没有缺失,言简意赅,是译者首选的句型。例如以下英汉谚语:Ablackhenlaysawhiteegg.人不可貌相。Contentismorethanakingdom.知足赛神仙。Hopekeepsmanalive.人生在于有盼望。Oneshouldnotwashdirtylineninpublic.家丑不可外扬。Alightheartliveslong.无忧者长寿。歪人唱不了正戏。好舵手会使八面风。好马不吃回头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2)省略句人们在使用谚语的过程中,会保留一些需要强调的中心词汇,而舍掉众所周知的句子成分,并且句子没有歧义,起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句子更加的精炼,结构更加紧凑,增强语言效果,突出句子的含义。根据语言效果,句子之间省略的成分也大不相同。有的谚语省略主语,强调动作行为。有的谚语则是省略谓语,避免同前面句子的重复。Marryinhaste,repentatleisure.结婚莫仓促,仓促悔恨多。谚语省略了主语people,强调了谓语动词marry和repent。Firstcome,firstdeserve.先来先招待。10 第2章文化视角对谚语翻译的影响省略了主语人称。完整的句子应该为:Youfirstcome,andyoufirstdeserve.Abirdisknownbyitsnoteandamanbyhistalk.闻其歌知其鸟,听其言知其人。后半句的谚语省略了谓语isknown,在“amanbyhistalk”中,所表达的意思对应上句话中所提到的“abirdisknownbyitsnote”,为了句子的意思简单明了,不再重复上文中提到的“isknown”,即把“isknown”省掉,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汉语谚语省略最多的是主语成分,因为谚语所陈述的是一个普遍的道理,对于任何人都适用,所以翻看汉语谚语书籍,可以发现谚语中省略的多为主语。例如:“见官三分灾”,“有嘴说人,无嘴说自己”,“拿着鸡毛当令箭”,“打了骡子惊了马”,“会嫁的嫁对头,不会嫁的嫁门楼”,以上谚语都是省略了主语人称。(3)倒装句倒装句结构在英语谚语中也是常见句型,人们为了强调谚语中的某一部分,就改变句子中成分的顺序,加强语气,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英语谚语中,通常把状语、表语及宾语提前来形成倒装。与英语谚语相比,倒装句在汉语谚语中的使用频率远不如英语谚语高。Afterastormcomesacalm.(Acalmcomesafterastorm.)雨过天晴。Happyishewhoownsnothing.(Hewhoownsnothingishappy.)无债一身轻。Laboraslonglived,preyaseverdying.(Aslongasonelived,oneshouldtoil.Onedied,oneshouldprey.)活着就要做事,临终在做祈祷。Themoreyouget,themoreyouwant.(Yougetmore,youwantmore.)得的越多,要的越多。(4)定语后置英语谚语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句子前面的成分要长于后面的部分,为了克服句子缺乏平衡,节奏不鲜明,这时候采用定语后置的句子结构,将长句子的部分移到句子后面,也就是定语从句后置。主要是考虑结构上的问题。经过后置,句子就有了结构上的匀称和韵律上的和谐。这句子结构主要是在谚语汉译英的过程中会用到。Hedeservesnotthesweetthatthatwillnottastesthesour.不愿吃苦,不配享福。(先苦后甜)Hetravelsthefarthestwhotravelsalone.单独旅行的人走的最远。通过分析谚语的句子结构,可以得出汉语谚语的句子结构要比英语谚语的结构简11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单,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谚语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首选简单句的句式。但是,当一些简单句不能准确的表达出谚语的含义时,就要采用其它的句子结构,例如,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这样既可以使谚语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完整,也可以增强句子结构的美感,使谚语看起来结构更加紧凑,读者读起来也更加清晰明了,通俗易懂。2.1.2.3修辞特征为了让谚语独具特色,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谚语的文化色彩,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人们会在谚语中使用修辞手法。当然,劳动人民在不经意间的采取各种修辞手法为谚语增添了几分生动和形象,经过后来人们的不断总结,使得谚语更加的丰富多彩。通常使用在谚语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拟人等手法,本人将重点对这几种修辞方法加以分析。(1)比喻比喻是语言中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手法。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一种修辞格。英语谚语中出现比喻词“like”“as”一般是明喻修辞手法的标志。例如:Witwithoutlearningislikeatreewithoutfruit.没有学识的机智,犹如没有果实的树。(出现比喻词like)Thereisnofriendsofaithfulasagoodbook.最忠实的朋友莫过于一本好书。(出现比喻词as)暗喻则省略了明显的比喻词,只是通过两个相似的本体和喻体来表达句子的含义。例如:Confidenceisaplantofslowgrowth.信任是一棵难长的树。(将信任比作一棵缓慢生长的树)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在汉语谚语中,一般是以像、好比、如同、犹如、好似这些词作为比喻词。例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隔行如隔山”,“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光阴似箭,岁月如梭”。(2)拟人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言行、神态或思想感情,这样就可以使描述对象的特征更为突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平淡无奇12 第2章文化视角对谚语翻译的影响的谚语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也更具有启示和教育的功能。Fortuneknocksonceatleastateveryman’sgate.人人都有走运的时候。(将运气比拟成人)Timetriesfriendsasfiretriesgold.时间考验朋友,烈火检验真金。(将时间拟作人,可以检验朋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将好事和坏事分别比做人,一个不出家门,一个传千里)厄运来时顺风,走时踱步。(把厄运比作人,来的时候很快像,走的时候像人踱步一样慢)(3)对偶英汉谚语中,对偶的手法屡见不鲜。由于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得谚语的结构工整,形式优美,更富有节奏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句字数一般呈对等的句式,结构相近。“陈望道说过,对偶的形式‘实是美学上的对称’。对[7]P414偶因为两部分表现为整齐的规律,所以看了前一部分就可预知后一部分的内容”。例如英语谚语中“Pennywise,pound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Greatboasters,littledoers”(善吹者,不善做),“Littlewealth,littlesorrow”(财产少,烦恼少),“Harmwatch,harmcatch”(害人反害己),汉语谚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挂羊头,卖狗肉”,“刀子嘴,豆腐心”,“枕边吹风,事事都通”,这些谚语都是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谚语看起来对仗工整,读起来很有节奏感。(4)夸张在生活中,人们总是爱夸大一些事物的特性,起到强调或者警醒的效果。在英汉谚语中,夸张的手法也经常被用到。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例如英语谚语中“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条命),“Goodalewillmakeacatspeak”(好酒能叫猫开口),“Londonstreetsarepavedwiththegold”(伦敦的街道都是用金子铺成的)。汉语谚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尺水能掀万丈浪”。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5)借代借代也是谚语常用的修辞方法。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13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借代手法的使用,使得谚语更加富有趣味,转义巧妙。Everyheartknowsitsownbitterness.人各有苦衷。(将身体的一部分心来借代人)The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文力胜过武力。(将笔借代为文,剑借代为武)皇帝也有草鞋亲。(草鞋代指贫贱的人)借酒消愁,唯有杜康。(杜康指代的酒)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指美人)通过以上英汉谚语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谚语的区别主要是在句式结构上。由于东西方语言语法的差异,导致表述方法略有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表达谚语的意思。尽管句子结构不同,通过英汉互译,可以翻译出准确的含义。从谚语的结构特征中,我们能够在翻译的过程中,准确的抓住谚语的精髓,以及补充英汉谚语在结构上相缺失的句子成分,使翻译忠实于原文,意思也更加准确。英汉谚语在修辞的运用上是相一致的。在翻译中,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谚语平白的语言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语言更加优美。探索和研究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和修辞特点,对于理解掌握谚语的翻译和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2.2文化视角在谚语翻译中的体现英汉谚语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形成和发展,其内涵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影响了谚语的表达和内涵,同时透过谚语,又可以体会到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特色、价值观等内容。读者可以通过谚语,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风土人情和思想价值观等方面。英汉谚语涵盖的文化内涵范围广泛,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自然地理、文化哲理、道德规范、制度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通过了解谚语的文化内涵,可以为谚语的翻译提供文化理论依据。(1)反映生产生活方式,例如,“Gotobedwiththelambandrisewiththelark”(随羊羔一起睡,同百灵一块起),“AcoldMayandawindymakesafullbarnandafindy”(五月风凉爽,米谷堆满仓),汉语谚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吃了端午粥,再把寒衣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英语谚语中“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日吃苹果一个,身体健康不求医),这句话通过食疗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在汉语谚语中,有关食物保健的谚语也很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不吃冷14 第2章文化视角对谚语翻译的影响酒不做心病”就是通过饮食来调节身体健康。(2)反映自然地理文化。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四面环海,在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时期,航海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因此英国航海业十分发达。例如“Lifeiscomparedtoavoyage”(人生如海上行舟)英国人将生活比作海上行舟,跌宕起伏。“Gotothesea,ifyouwouldfishwell”(要想捕大鱼,就得下海去)。“Life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生活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没有罗盘)。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多土地,谚语多和农业土地有关。以农作物为主,尤其是在古代,谚语多是以农谚为主。例如“肥田长稻,瘦田长草”“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好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百业农为本,民也食为天”,“粮是人的命,水是粮的命”都是关于土地与农业的谚语。(3)反映宗教信仰。英汉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各不相同,经历了很长历史时期已经根深蒂固,对文化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教堂在西方是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建筑物,而在我国是以寺庙为主。英语谚语里有些与教堂有关,例如:“Allarenotsaintsthatgotochurch”(上教堂的不都是圣徒)。“Aspoorasachurchmouse”(穷的像教堂里老鼠)。汉语谚语里多与寺庙有关,例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西方国家多信仰基督教和耶稣教,而我国则是以佛教、道教居多。英语谚语中,英语国家的人信奉上帝和耶稣,认为他们是至高无上的。因此谚语里也都是崇尚与敬仰之情。许多谚语都包含“God”这个词。例如:“YoucannotserveGodandMammon”(不能又敬上帝又敬财神),“GodiswhereHewas.”(上帝无处不在),“Godmovesinmysteriousway”(上帝的活动是神秘的),“God’sinhisheaven,all’srightwiththeworld”(上帝在天堂,世间报平安)。在我国的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中,古代的人们将美好的愿望都寄托于佛、观音、神仙这些人身上,并且夸大了自然事物“天”的力量。例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个不开口,神仙难下手”“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汉语谚语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宗教和神学文化。(4)反映天气气象。由于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气候环境也存在差异。英国是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多雨。我国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较大。根据气候的差异,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关于气候的谚语。例如:“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neithergoodformannorbeast”(当刮东风时,对人对畜都不利),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所以人畜都讨厌东风。“Allthemonthsintheyear15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curseafairFebruary”(二月天气好,全年气候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二月的天气良好,那么就可以预测出全年的天气都会以阴天为主,这句谚语有些类似于我国的谚语“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在英语谚语中有“Thesharperthestorm,thesoonerit’sover”(暴风雨来的越猛,过去的就越快),汉语谚语中“未雨先响雷,雨来也是微”表达了同样的意思。“Pigsseethewind”(猪烦躁,风暴到),汉语谚语中“狗翻肚,欲落雨”都是通过动物来感知天气的变化。“AprilshowersbringforthMayflowers”(四月阵雨下,五月才有花)”。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气候谚语“正月二十不见星,沥沥拉拉到清明”,“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麦开镰”,“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5)反映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许多谚语含有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这些谚语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要从其特有的历史故事或者神话传说中去理解。有些谚语源自宗教典籍和希腊罗马神话。例如,英语谚语中“Stolenwatersaresweet”(偷来的水是甜的),“Everymancarries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负自己的十字架),“Whatsoeveramansoweth,thatshallhealsoreap”,后来这句谚语逐渐发展为“Asyousow,sowillyoureap”(种什么,得什么)这些谚语都是来自《圣经》。汉语谚语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成也萧何,败萧何”“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谚语中包含了历史故事以及历史人物。当翻译这些谚语时,只靠字面的翻译是不能表达出深层的含义。只有结合历史典故或者人物传记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其中的含义。(6)反映个人价值。西方人坚持自由、自我和浪漫的精神。经历过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人更是崇尚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些价值观在英语谚语中都可以表现出来,比如“Manisthesouloftheuniverse”(人类是宇宙的灵魂),“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未来的主宰者)强调个人主义。“Givemelibertyorgivemedeath”(不自由,毋宁死)来宣扬自由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儒家思想,讲究“仁”“以和为贵”,宣扬的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并成为社会的主流。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人强调以自我为核心,而中国人则是服从意识观念占主体。例如英语谚语中“Everyonefastenswherethereisgain”(每个人都盯住利益所在),“Selfcomesfirst”(自我第一)。文化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制度、法律法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衣食住16 第2章文化视角对谚语翻译的影响行所包含的内容都可以归结为文化。文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谚语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所以谚语也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英汉谚语的文化内涵包罗万象,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在翻译谚语之前,译者必须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特色,才能准确的把握谚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果仅通过字面意思,很多谚语的深层含义是表达不出来的,所以在翻译谚语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做好语言层面的翻译工作,还需要翻译出谚语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2.3文化视角下谚语翻译的意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更加热衷于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不仅限于本民族的文化范围内。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的翻译比语言的翻译显得更为重要。既然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存在,翻译必然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从文化视角出发,将文化因素考虑融入翻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文化视角出发来研究谚语的翻译,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谚语的翻译方法的选择有了更加清楚地选择。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层次下,谚语的翻译方法的选择使用。表层文化下,为了使谚语的翻译更加直观和形象,译者可以选择直译、意译、转换法以及套用法。深层文化下,译者主要采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两个翻译策略侧重的方向不同。异化策略是以原语言民族的文化为主,翻译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原语言民族的文化,使读者感受到异国文化的特色。归化策略是以目的语国家文化为主,译文更接近读者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原语言和目的语民族的文化的差异性。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日益频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游刃有余的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转换。民族间的文化沟壑日益缩小,并且越来越多的读者渴望欣赏异国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异化策略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谚语的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古谚语的翻译中,这些谚语包含了本民族的文化典故以及神话传说,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异国文化以及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同时,译者需要注意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翻译方法。17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谚语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谚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通过了解一个民族的谚语,有助于理解谚语的深层文化含义,并且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了解有关国家的民族文化。从文化视角出发,研究谚语的翻译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大有裨益的。18 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更要克服文化的障碍。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单纯翻译,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并且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翻译。著名学者王佐良对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曾经说过:[8]P34“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苏珊·巴斯奈特与安德烈·勒夫维尔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翻译不仅是语言以及意义之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移植和转换。翻译要以文化为基础,而不是只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留原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所以说,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与沟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把文化因素考虑进去。从文化视角出发,宏观来看,文化可以分为两部分,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以外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比如制度、观念等。文化涵盖的范围广阔,但是文化是由诸多要素逐层逐级按逻辑的统一性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为了便于分析研究谚语翻译的方法,将文化分层,从不同的文化层次分别进行研究。关于文化层次的划分,国内外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主要有“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和“五分说”。封祖盛和林英男在《开放与封闭—中国传统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当前流变》一书中提[9]P39出了文化“二分说”,主要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以及所表现的文化,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文化是人们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庞朴在1986年发表的《要研究文化的三个层次》中提出了[9]P39文化“三分说”。他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指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物质。“制度文化”指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精神文化”也就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这里指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19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等。余英时在《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9]P39现代意义》中提出了“四分说”,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和思想价值四个层次。“大体而言,物质的、有形的变迁较易,无形的、精神的变迁则甚难。现代世界各文化[9]P39变迁几乎都说明了这一现象”。王建武在《改变观念与思想文化结构》中提出了文化“五分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结构是由世界模式、习惯心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价值尺度等五个层面构成。其中,世界模式和习惯心理是通过思维方式、价值尺度、情感方式表现出来,并同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联系。刘守华在《文化学通论》中,将文化分为三层:它的表层是物质文化,即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发生的产物;中层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部分,即人与社会的行为转换关系发展的产物;它的里层是精神文化部分,即人与自身的自我意识关系发展的产物。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则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层。“物质文化指的是工具、机器、房屋之类具体的人工的产物;非物质文化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艺术、宗教之类所反映的不可见精神方面---精神文化;二是制度、习惯之类抽象的、但作为一种方式给予人的行为以一定方向的具有适应性的文化”。奥格本认为:“物质文化由于积累性的发展,变化很快;非物质文化的变化与物质文化相比,则变化缓慢,就有[10]P75迟滞性”。西班牙学者StephanDahl在其项目报告《交际与文化转型--文化的多样化、全球化、以及文化趋同》(CommunicationsandCultureTransformation---CulturalDiversity,GlobalizationandCulturalConvergence)中明确地把文化划化为三个层次:“表层:人类的各种产品。这里包含所有属于文化范畴的最直观的内容,它包括:语言、饮食、建筑,各种艺术品等。中层:规范与价值观。规范与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关于孰好孰坏的认同。人们交往中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直接受到规范与价值观的影响。深层:基本判断。人们对于生活是什么,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什么是美,都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些基本判断是在生活中长期地、无[11]意识形成的,很多已成了生活中不言自明的东西。”对于文化层次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或者权威的一个划分界定。根据不同学者的理解,划分的层次也不尽相同。文化涵盖的内容广泛,如果将文化所涵盖的每一个方面都详细陈述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参考不同文化学者对文化层次的划分,并且根据谚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本人将文化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内最直观,最浅显的内容,主要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产物以及自然中所20 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存在的物质文化,例如:饮食、服装、建筑、工具等一系列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物质以及自然万物等具体存在的物质文化。深层文化包含道德规范、社会风俗、价值观、社会制度、意识文化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抽象内容。结合英汉谚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这两个文化层面出发,能够清楚透彻的研究分析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3.1表层文化下谚语的翻译方法表层文化包含属于文化范畴的最直观的内容,例如:生产工具、服装、食物、建筑物、语言、各种艺术品等以物质形态所存在的文化形式。从表层文化探究谚语的翻译,主要是从语言的层面来分析,从原语言到目的语的翻译,只是把承载一定纯物质内容的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很少或几乎不涉及人文、心理、深层意识价值观等因素,因此不需过多考虑不同文化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只需考虑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文化表层下谚语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意译、转换和套译的翻译方法。以下内容将会对文化表层下的英汉谚语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3.1.1直译法直译和意译一直是翻译中的两个主要方法。关于直译和意译,在翻译中采取何种方法也是学者们一直争论的问题。在我国直译最早开始于佛经的翻译中,东汉末僧人安世高是我国翻译史上最早的直译者的代表。和他同一时期的支谶主张译经必须“弃文存质”即不重文词,但存本息,他也是我国翻译史上最早的直译代表人物之一。东晋的道安、隋代的彦琮都将直译运用到佛经的翻译中。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的玄奘主张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提出了“圆满调和”的翻译主张。在国外,古代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圣经译本以及中世纪译出的欧洲各国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都采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这也许是译者出自对圣经的虔诚,不敢随意擅自修改,因此这也是中外翻译宗教经典的普遍特点。当时译者由于语言学知识不足,对语言各自的特点还不十分熟悉,翻译经验也不丰富,不得不诉诸逐字翻译的方式,以求保持原作真貌。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认为“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12]P162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朱光潜认为文从字顺的翻译就是最理想的翻译。孙迎春则认为“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13]P316等”。鲁迅是一贯主张直译的方法。他在《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21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护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14]P138序也不甚颠倒”。鲁迅坚持“信而不顺”的翻译,宁可语句不通顺,也要尊重原文的主次关系。茅盾对直译的解释是:“所谓‘直译’也者,倒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解释。那种译法不是‘直译’,而是‘死译’。‘直译’的意义就是[15]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根据以上学者对直译的解释和主张,本人认为直译主要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在用词和句子结构等等,忠于原文的意思,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直译又不能等同于“死译”,要保证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不能为了语言的等同而破坏原文的风格。直译所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意义和形式。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含有同样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来自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动物意象、植物意象、成语典故、数字意象等。通过字对字的翻译可以完整的表达出谚语的含义,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并且不需要考虑深层文化影响,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译者需要考虑前面提到过的谚语的语言特征,包括语法、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手法。从表层文化下探究谚语的翻译,主要是从语言的层面来分析,研究与翻译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语言,从原语言到目的语的翻译,只是把承载一定纯物质内容的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很少或几乎不涉及人文、心理、深层无意识价值观等因素,因此不需过多考虑不同文化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例如以下谚语:首先分析汉语谚语译成英语谚语,当汉语谚语中出现的文化意象等同于英语谚语的中文化意象,并且通过字面意思就可以推断出谚语意思时,这时候就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例如汉语谚语,“时间就是金钱”可以直接译为“Timeismoney”,时间译为time,金钱译为money,翻译这句话的过程中,完全不用考虑文化深层次的因素,只是语言层面合乎语法规则就可以。类似的谚语还有“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翻译成“Marriageisthetombofthelove.”,“大鱼吃小鱼”译为“Bigfisheatlittlefis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译为“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金钱统治世界”译为“Moneygovernstheworld.”,“傻人有傻福”译为“Foolshavefortune.”,“涓滴之水汇成海洋”译为“Littledropsofwatermaketheocean”,“行动比语言更响亮”翻译为“Actionspeakslouderthanthewords”,“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译为“Goodbeginningishalfsuccess”,“条条大路通22 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罗马”翻译为“AllroadsleadtoRome”。英语谚语翻译成汉语谚语时,当文化意象相对等,没有隐含的文化寓意时,可以采用同样直译的方法。例如英语谚语“Bloodisthickerthanwater.”通过字面意思的理解可以译为“血浓于水”,“Runningwaternevergetsstale”译为“流水不腐”,“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译为“失败是成功之母”,“Hardworkisthebestavenuetosuccess.”译为“努力工作(勤奋)是成功的最好途径”,“Moneyistherootofallevil”译为“金钱是万恶之源”,“Barkingdogseldombite”翻译为“会叫的狗不咬人”,“Farwaterdoesn’tputoutthenearwater”译为“远水解不了近火”。通过以上英汉谚语的翻译,我们得出在表层文化下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物质文化对一种物质文化的翻译,这种物质是不涉及到思想、精神、价值观等一系列的抽象的文化,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只需考虑语言的通顺,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即可。3.1.2意译法意译是与直译并列的主要译法之一。朱光潜谈到“所谓‘意译’就是把原文的意思[12]P162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意译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意思上尽量靠近原语言,不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但是又不失原文的内容与风格。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把意译看成是“层次偏高的翻译,偏高是指比传达不变[16]P245内容并遵循译语的规范所足够的层次为高。”在西方,西塞罗的意译主张早在纪元前以实际就提出来了,但对当时翻译界普遍流行的圣经翻译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随着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翻译活动日趋活跃,西方翻译界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当是翻译界出现了这样的思潮:主张翻译自由,任意删减原作,使文学翻译完全符合当时流行的美学观点。这种错误倾向由法国流传到欧洲其他国家,而且风气愈来愈盛,统治西方翻译界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直到19世纪初,西方译坛才出现了译者应忠实于原文,应对读者忠诚,并且应当译出原作中一切特殊的东西的主张。在我国,后秦高僧鸠罗摩什是佛经翻译意译派的代表人物。严复、林纾、茅盾、傅雷、钱钟书以及梁实秋都是意译的代表人物。严复提出的著名翻译理论“信达雅”,茅盾提出了“艺术创造翻译”理论,傅雷提出“以艺术修养为根本”,钱钟书的“化境论”,梁实秋的“通顺终于事实”,其他的一些文人朱生豪、梁宗岱都是坚持在翻译中运用意译的23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方法。不是所有的谚语都是可以通过直译的方式来翻译的,有些谚语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表达不出谚语原本的含义,这时,我们就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英语谚语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直译不能表达出原文意思的谚语。例如“Thereistruthinwine”,如果仅从字面来看,这句谚语的意思是“酒里有真相”,这种翻译会让读者产生疑惑,不符合语法逻辑。实际上,这句话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调整句子的成分,就是“酒后吐真言”,将“truth”翻译为“真言”,“酒后吐真言”的翻译清晰明了,使读者一看就明白了谚语所要表达的意思。类似的翻译还有“Quietnessisbest.”字面意思是“安静是最好的。”虽然这个翻译没有错误,但是在感觉上还是少了一些文采,如果我们翻译成“无声胜有声”,既表达出了原谚语的含义,又增添了一丝文采,使读者产生愉悦的感受。“Dogdoesnoteatdog”看到这句谚语,首先会想到“狗不吃狗”,如果这样翻译,读者一定会产生疑问,“狗不吃狗”是什么意思,可是如果我们翻译成“虎毒不食子”,读者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形容万物皆有爱子之心,即使凶猛的老虎也一样。“Dirtylinenshouldbewashedathome”通过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脏衣服关起门来洗”,谚语是蕴含着深厚的寓意的,显然这个翻译并没有把原谚语所暗含的寓意表达出来,这句谚语可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脏衣服”比作“家丑”所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它翻译成“家丑不可外扬”,这样翻译既增加了文采又生动形象,读者对这个翻译一定拍手称赞。“Itisgoodtohavesomefriendsbothinheavenandhell.”这是英语谚语中常见的一句话,“天堂里和地狱中都有几个朋友是好事。”这是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的,地狱里有朋友还能是好事?这个翻译有些不符合逻辑,但是我们转变一下,将谚语翻译成“多个朋友多条路”,或者“五湖四海皆兄弟”更加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天堂里和地狱中都有几个朋友是好事。”也是表达的这个含义,但是比较起来,“多个朋友多条路”更加符合目的语国家的读者群。“Agreatmanandagreatriverareoftenillneighbors.”根据字对字的翻译,可以翻译为“大人物和大江河通常是坏邻居”,当读者看到这个翻译,就会有疑问,和大人物和江河为邻怎么会是坏事呢?产生这个疑问,就是因为没有翻译出原谚语所要表达的含义。直译不行,就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它翻译成“伴君如伴虎,近河如近灾”,将“大人物”比作“老虎”,生动形象,这样读者就明白了英语谚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翻译谚语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文字上的精炼,语言上的生动。“Chooseanauthorasyouchooseafriend”,这句话在翻译的时候,如果采用直译,翻译为“选择朋友24 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就如选择作者一样”,但是如果这句谚语用比喻的手法把“author”比作“书”翻译出来就是“择友如择书”,后者的翻译要明显好于前者,这就说明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谚语的修辞特征,尽量翻译的生动形象一些。同样的一些汉语谚语也可以通过意译的方法,翻译成英语谚语。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翻阅英语谚语词典,并没有一句完全按照直译的方法来翻译这句话,但是有很多采取意译的方法来表达这句话的含义,例如“Anonionwillnotproducearose”“Eaglesdonotbreeddoves”“Likecow,likecalf”三句英语谚语都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汉语谚语“挂羊头,卖狗肉”是一句俗语,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英语读者会不明白其中的含义,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Afterpraisingthewine,theysellusvinegar”,这句英语谚语更符合西方人的思维和文化。通过这些谚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东西方的文化出现差异并且影响到谚语的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通过以上谚语互译的分析,直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讨论的重点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属于语言层次的讨论。所以从文化表层出发,一些英汉谚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当直译无法表达原谚语的含义时,可以采用意译。直译或者意译都要符合一个原则,就是语言顺畅,忠实与原文。上面谈到的谚语的翻译都是在文字层面上翻译的,没有涉及到文化深层次的因素,例如价值观、社会制度、审美取向,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就可以把谚语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是文化表层的语言转换。只要通过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源语言的含义即可,没有参杂过多的文化因素。3.1.3转换法转换法是在翻译中用的很广泛的变通手段,可以作为直译和意译的辅助翻译方法。在一般情况下,转换法是获得语义灵活对应的必不可少的应变对策。在英汉谚语的翻译中,转换法主要用于词性之间的转换。最常见的是名词和动词,介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动词之间的转换。英汉两种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中词类不尽相同,各词类的使用频率、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原来英语中属于某种词类的词,在译成汉语时可以转为或必须专为另一种不同的词类。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为了达到翻译的准确,要注意词性之间的相互转换。英语谚语“Outofseason,outofprice.”(季节过,价钱落),这句话在翻译中,介词25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out转换为动词,意思为“过”和“落”。“Arollingeye,arovingheart”(眼睛滴溜转,想法心头翻),这句谚语中“rolling”和“roving”本身是两个形容词,翻译的时候把这两个词转换为动词,一个强调“眼睛的转动”,一个强调“内心不断翻来覆去的活动”。“Nomill,nobread”(不推磨,无面吃),“mill”和“bread”是两个名词,一个是磨坊,一个面包。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将两个名词转换为动词“推磨”和“吃饭”,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没有磨坊,没有面包”,就表达不出谚语的准确寓意。同样的含有谚语“Quickatmeal,quickatwork”(吃的快,干得快),也是将名词转换为动词的翻译方法。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也会用到转换法。例如汉语谚语“穷人多慷慨,富人多贪婪”,译为“Poorandliberal,richandcovetous”,汉语中名词穷人、富人转换为英语形容词,用“poor”“rich”来代替。“先立业,后成家”译为“Firstthriveandthenwife”,汉语谚语中“成家”是动词,由动词转换为名词“wife”,以“wife”来代替成家的意思。3.1.4套译法套译法,又叫做借用翻译法,就是将一种语言的谚语可以翻译成为另一种语言基本相对应的谚语,意思大致相同。这种翻译方法是基于目的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更有利于目的语国家的读者的阅读和理解。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些谚语通过直译法并不能把谚语所蕴含的文化表达出来,这时译者就可以通过套译法将原语言的文化转换为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内容,使读者降低了文化的陌生感。例如英语谚语“Goodwineneedsnobush”通过字面翻译的方法是“好酒不需要常春藤”,如果译者这样翻译,读者会对英语谚语的意思产生疑惑,但是如果使用套译法,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色,就是“好酒不怕巷子深”,这样的翻译就让原来谚语的意思一目了然。类似的谚语还有“Kill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字面翻译为“杀掉下金蛋的鹅”,套用汉语中的谚语即为“杀鸡取卵”。“Twoiscompany,threeisnone”可以译为“两人结伴,三人不成事”,这样的翻译平淡无奇,但是如果翻译为“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样比较起来,后者明显要好于前者。后者的翻译既符合汉语读者的心理文化要求,又增强了语言的文化特色。“Thechildisthefatheroftheman”按照字面意思来看是“幼儿是大人的父亲”,这样翻译一定会产生歧义,但是如果翻译为“三岁看到老”,就会对英语谚语的意思恍然大悟。“Letnotthetonguecutyourthroat”翻译为“祸从口出”,“Youcannot26 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makeanomelettewithoutbreakingeggs”翻译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fallintoapit,againinyourwit”翻译为“吃一堑,长一智”。同样的,汉语谚语英译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套译法,例如“龙生龙,凤生凤”翻译为“Likebegetslike”,“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翻译为“Homersometimesnods”“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翻译为“Thebadnewshaswings”。套译法需要译者非常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才可以翻译出适合目的语国家读者的谚语,所以套译法一般用在英译汉中的频率比较高。在表层文化下,直译和意译都无法准确的翻译出原文的意思时,可以采用转换法和套译法。转换法增强了英汉谚语翻译的灵活性,通过词性之间的转换,使英汉谚语的翻译更加自然,形象。套译法的使用,使谚语更适合目的语国家的读者。但是不是所有的谚语都是可以通过仅从文化表层出发翻译就可以得到恰当的翻译。有些谚语包括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下一节会主要谈到从文化深层出发,归化和异化策略在谚语中的使用。3.2深层文化下谚语的翻译策略深层文化主要涵盖价值观、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文化范畴的因素。不同于表层文化的翻译方法,从深层文化出发,翻译更侧重于结合文化层面的因素,注重翻译的美学观,超越了语言的层面,是从一种文化翻译到另一种文化的翻译。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文化的影响。深层文化,仅仅通过翻译是不够的,还要对特定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原文所表达的真实含义。著名学者王宁在《文化翻译与经典阐述》中谈到“要想从事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或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东西方之间的跨文化比较,翻译显然是已经充当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其作用远远不只是限于语言文字层面上的转述。文化研究正是一个使各地区的文化、各个不同的学科以及各艺术门类进行对话的一[17]P168个基点”。通过王宁教授对文化和翻译之间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层面上翻译,而更多的是在于文化之间的翻译交流。文化表层下的谚语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意译、转换、套译的方法,关注在语言层面上,是衡量译文与原文是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文化深层下的谚语翻译,是超越了语言的层面,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异化和归化是翻译策略。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方法是策略指导下的具体做法,而27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策略是指导方法的方针和目标。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应选择相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上,而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而且也表现在文化内容的层面上,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方面。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与直译意译区别主要是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强调文化层面的翻译,侧重结合文化背景,强调翻译的艺术美感,是文化深层次的翻译。直译意译强调的是语言层面的翻译。谚语的产生和发展又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影响谚语的构成和表达,所以将文化,翻译策略和谚语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3.2.1异化策略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跨越“字对字”“意对意”忠实与意译等问题,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摆在译者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尽可能的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的不打扰译文读[18]P43者,让原文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在这里,施莱尔马赫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明确给出这两种翻译方法的名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施莱尔马赫所提到的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策略”,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策略”。概括而言,异化策略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策略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1995年,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他的《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里提出了翻译的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对于异化策略解释如下:“aforeignizingmethod,anethnodeviantpressureonthosevaluestoregisterthe[19]P20linguisticandculturaldifferenceoftheforeigntext,sendingthereaderabroad”。韦努蒂认为异化策略受到译入语文化价值观的民族偏离主义压力,注意到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使读者进入外国文化的情境中。韦努蒂个人强调异化策略,是异化策略的代表之一。他主张保留原文化的差异性,保持原文化的“异域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在译文中保留原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一要求与施莱尔马赫所提出的“尽量让作者安居不动,使读者靠近作者”相吻合。异化策略代表人物还有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他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28 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提出翻译必须遵循三个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在翻译的过程中,“优秀的翻译”是能够使“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的语言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20]P129者一样,对这种优点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瓦尔特·本杰明在《翻[21]P229译的课题》中提出“译者只需跟原作者打交道,丝毫也不必考虑读者的要求”。异化策略在谚语翻译中的使用,主要强调保留异国的文化差异。英语谚语里有句话是“Peoplehavedifferenttastes,somelikeapplesandsomelikeonions”,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翻译成“苹果洋葱,各有所爱”,我们可以联想到汉语谚语里同样有句话也是表达这个含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本人认为这句话的翻译,就遵循它的字面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英语谚语里本身提到的就是“apple”和“onion”,这两种食物也是西方人经常吃的,这样翻译更能体现贴近原文。如果非要翻译成“萝卜青菜,更有所爱”反而会使读者产生疑惑,英语中明明提到的是“apple”和“onion”,为什么翻译过来确实“萝卜青菜”呢?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即按字面意思翻译,尊重谚语背后的文化,更加贴切。此外,由于一些谚语反映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是应该遵循谚语的原语言的含义。例如在英语谚语“Unkissed,unkind”这句话中,按照字面意思的翻译即是“不亲吻,不友善”。如果按照东方的文化习俗,应该翻译为“不作揖,不友善”。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还是根据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翻译?本人认为,应当选择以原语言国家的文化为基础,字面翻译即可。因为这句谚语中体现出了东西方国家不同的生活习惯,西方人见面用亲吻以示友好,而在中国古代是相互作揖,现在则是握手以表达双方的友好之情。如果将“Unkissed,unkind”翻译成“不作揖,不友好”或者“不握手,不友好”,那就完全抛弃了源语言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且还会显得翻译出来的作品有失准确性。如果这句话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两个西方人怎么可能见面相互作揖呢?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以异化策略为主,能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尊重源语言的准确性。坚持异化策略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该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并且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美妙之处。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原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翻译不同的语言,不经是停留在语言层面的翻译,更是应该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在异化29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策略下,我们可以同时采用字面翻译法,加注法,释义法来更好地进行谚语翻译。(1)字面翻译法字面翻译法和前面提到的直译法是相同的翻译方法,但是在异化策略下的字面翻译法,更注重于文化的翻译,按照源语言的文化背景翻译,贴近源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保留了异国的文化特色,但是这里的字面翻译法并不是死译,而是在根据源语言文化的背景下,采取的字面翻译的方法。例如,英语谚语“Donotshootbutterflieswithrifles”翻译成“不要用来复枪打蝴蝶”这是它的字面意思,有些人可能会提出,在汉语谚语里“杀鸡焉用牛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是前者的翻译更加符合英国的文化,既能反映异国的文化,又能表达出谚语的含义,我们就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汉语谚语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谚语。类似的谚语还有“Allarenotsaintsthatgotochurch”翻译为“上教堂的不都是圣徒”,教堂对于现在东方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事物,所以在翻译中可以完全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解释。如果放在过去,因为文化信息交流的不够通畅,文化存在滞后性,人们不知道教堂为何物,根据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翻译为“烧香的不都信佛”。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积极的面对外来文化,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而不只是固守在本民族的文化中,这样不利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汉语谚语“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可以翻译为“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前面我们在宗教文化中提到过,东西方宗教的差异性,因此在这里的“天”翻译为“Heaven”。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学习。谚语是文化的一部分,谚语短小精炼但是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厚,将汉语谚语翻译为英语谚语的过程中,要发扬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妙之处。(2)加注法由于文化存在差异性,英汉谚语在文化反映上也存在分歧和差异。为了保留原谚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加上注解,传递源文档的文化信息。很多谚语里包含历史典故,神话传奇,或者文化习俗。。尽管这些谚语从字面看起来简单易懂,实际上却寓意深远。这就要求译者不仅仅是翻译字面意思,还要把谚语背后所暗含的文化典故同样翻译出来。通过加注法的翻译,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异国的文化,还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英语谚语很多来自于古希腊传说,这些传说在英国人民之间妇孺皆知,但是不了解30 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英国文化的读者理解起来会相当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类似谚语的时候,采用加注法。既保留了本国家的历史文化,又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例如,英语谚语“IfeartheGreeks,evenwhenbringinggifts.”我们可以翻译为“即使希腊人带着礼物来,我也不放心。”这句谚语源自于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伊斯》。在古希腊的时代,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作战九年,不分胜负。第十年,希腊人造了一只大木马,作为礼物放在了特洛伊城外,特洛伊人信以为真,将木马移入城中。实际上,木马里藏着士兵。深夜,士兵们跳出木马打开城门,希腊大军长驱直入,攻占特洛伊城。这就是著名的特洛伊之战。在这句谚语里,“gift”指代的是木马。“Anappleofdiscord”意思是“纠纷的苹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看,无法清楚地了解谚语的意思。实际上这句谚语出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传说希腊阿耳戈英雄(Argonaut)珀琉斯(Peleus)和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Thetis)在珀利翁山举行婚礼,大摆宴席。他们邀请了奥林匹斯上(Olympus)的诸神参加喜筵,惟独没有邀请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Eris),她不请自来,并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镌刻着“属于最美者”几个字。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都自以为最美,应得金苹果,获得“最美者”称号。三个女神为了得到这个金苹果,使劲浑身解数,最后年青的帕里斯在富贵、荣誉和美女之间选择了后者,便把金苹果判给爱与美之神。为此,赫拉和雅典娜怀恨帕里斯,连带也憎恨整个特洛伊人。后来阿芙罗狄蒂为了履行诺言,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的王后---绝世美女海伦,从而引起了历时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不和女神厄里斯丢下的那个苹果,不仅成了天上3位女神之间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为了人间2个民族之间战争的起因。类似的谚语还有“TheheelofAchilles”翻译为“阿克琉斯的脚踝”,实际上暗指人的薄弱环节和要害。阿克琉斯的母亲想使儿子健壮永生,就把他放在火里烧,又捏着他的脚踝倒浸在冥河圣水里浸泡。因此阿基里斯刀枪不入,但是唯有只有脚踝部位被母亲的手捏住,没有沾到冥河圣水,成为他的唯一要害。后来,太阳神阿波罗把阿克琉斯的弱点告诉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阿克琉斯终于被帕里斯诱到城门口,用暗箭射中他的脚踵,负伤而死。汉语谚语也有很多来自于历史典故,例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翻译成“Everythingisready,excepttheeastwind.”我们可以加个注释“TheproverbadoptsfromtheChinesenovelRomanceoftheThreeKingdom.DuringtheWarofChibi,shipandarrowsarepreparedwell,buttheeastwinddoesn’tappear.”“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谚语经常被人们使用,31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为“TheEightFairiescrossedthesea,displayingtheirowntalent.”注释可以为“注释:The“EightFairies”refersto“theeightimmortalsofTaoisminChinesefolklore.”“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翻译为“SimaZhao"strickisobvioustoeveryoneinthestreet.”“SimaZhaowasaprimeministerofWeiwhohasastrongambitiontousurpthethrone.Actually,hisambitionisknownbyeveryone”。除了历史典故,一些谚语来自于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异国的文化,在翻译这类谚语时,我们需要用加注法。例如,英语谚语“Adversityacquaintsmenwithstrangebebedfellows”可以翻译为“难中不择友”。对于“strangebedfellows”我们要做出解释。这句谚语来自于英国古时旅店同性常同睡一张床,称bedfellows。“strangebedfellows”指临时同床的伙伴,和他们之间的结盟常常不可靠。“Everymanmustbearhisowncross”翻译为“每个人都必须背负十字架”,“cross”在这里指的就是耶酥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如果采用按字面翻译将这类谚语直接从语言形式进行转换,虽保留了原语独特的文化意象,但可能让不大熟悉有关希腊传说的中国读者有点弄不清谚语的含义,因此也就达不到谚语给人教诲、启发的功能。由此看来,这类谚语汉译过程中的文化处理,与读者很有关系。对于那些中国大部分读者仍感陌生的典故的文化处理时,大部分情况下最好采用字面意思加注释的方法,以使译语读者懂其意,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自如地运用。这样有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3)释义法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地理、历史、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了便于外国读者更加容易的理解,译者常需要进行阐释性解释,使其译文在语言上虽没有忠实于原文,但却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这种翻译方法称之为释义法。当直译的翻译方法不能翻译出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如果采用加注法又会显得繁冗拖沓,这时候释义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释义法既可以简单明了的传递出原文的含义,又会使读者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不会产生歧义。由于英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或者风俗习惯或是约定俗成的一些文化信息,并不被外民族所了解。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对该文化信息进行解释,则可能造成译文信息传达不准确而影响译文的质量,并且无法真正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32 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例如,“Agoodconscienceisasoftpillow”如果翻译为“问心无愧是个软枕头”,实际上并没有表达出原文的深层次的文化含义,这句谚语可以用释义法翻译为“问心无愧睡得香”,既生动又形象的把原文所要表达的问心无愧可以睡安稳觉的意思表现出来。“aredragtothebull”意思是“公牛面前晃红布”,如果仅通过字面意思翻译,实际上深层的文化内容没有翻译出来,在西方国家有斗牛的比赛,在公牛面前摇晃红布会激怒公牛,使它变得暴躁。所以这句谚语如果想要表达意思完整,不妨翻译为“公牛面前晃红布,火上浇油”。“AnEnglishman’shouseishiscastle”英国人对个人隐私非常看重,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为“英国人的家,不请莫进去”。“TheGodssendnutstothosewhohavenoteeth”,意思为时运不佳,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是不想要的,用不上的。这句话可以译为“上帝给没牙的人送坚果,天不作美”。汉语谚语“宰相肚里能撑船”翻译成英语谚语“Aprimeminister"sheartisbigenoughtosailaboatin,themanisbroad-hearted”。3.2.2归化策略在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里,对归化策略做出了如下阐释“adomesticatingmethod,anethnocentricreductionoftheforeigntexttotarget-languageculturalvalues,bringingtheauthorbackhome”,他认为归化策略减少原语文本的民族中心主义,强调目的语文化,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并且将原作者带到译入语的文化中。当时归化策略主导了英美的翻译文化,韦努蒂对归化现象感到不满,因为这种策略“根据种族中心主义思想,迫使外语文本符合英美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这就要求翻译必须以透明、流畅和隐形的方式进行,把译文的异质性成分减到[22]P207P208最少”。归化策略主张原语本土化,即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作者为归宿应,尽可能的使原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奈达是归化翻译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动态功能对等”论,他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以接受者为导向的方法认为把语法、词汇和文化指称加以改动以求达到自然性是绝对必要的;目的语文本的语言不应表露出收到原语的干扰,而原语文本场景的“异域性”亦应减至最[18]P63低程度。翻译应该使用译入语中和源语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表达方式或文化”。33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奈达认为,翻译应该使用目的语和原语最近接、最自然的方式来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把原语的文化降至最低程度。德·阿伯兰库(NicolasPerrotd"Ablancourt)主张译文迎合本国读者的口味,强调文学可读性,因此容许增删和修改,甚至发挥,并不十分在意译文的忠实,被称为“自由翻译派的总代表”。约翰·德纳姆(JohnDenham)主张译入语更加的贴近读者,让作品更贴近读者。归化策略下谚语的翻译是以最接近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为核心,因此在归化翻译中可以使用前面提到过的套译法,英语谚语“Takecareofthepence,andthepoundswilltakecareofthemselves”这句话的意思是“节约了便士,金镑就会攒起来”,如果考虑到英国的文化,我们直接把“pence”和“pound”翻译成便士和金镑,虽然符合了原谚语的含义,但是会令读者产生阅读障碍。便士现在已经不流通了,有些读者可能不了解便士和金镑的含义,却要把便士和金镑联系在一起,不利于读者的理解,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将它翻译成“拘小节,成大事”或者“积少成多”,这样读者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很简单的一句英语谚语“Anewbroomsweepsclean”,如果直接翻译为“新扫帚扫地净”,虽然符合原谚语的含义,读者读起来也不会产生歧义,但是这句谚语的深层含义却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按照它深层次的含义翻译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实际上是“新扫帚扫地净”更深层次的寓意,相比较起来,前者的翻译要比后者的翻译更妥当,意思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类似的谚语还有很多,例如“Ratsdesertasinkingship”意思是“船沉老鼠先逃”,意思可以套用汉语谚语的“树倒猕猴散”相吻合,用后者来替代前者的翻译,更加接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通俗易懂。“Lookforaneedleinabundleofhay”意思为“草堆里找针”,在汉语谚语里,我们经常用的是“大海捞针”,所以用后者来替代前者的翻译更加合适。如英语谚语“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宁为狗头,不做狮尾)和汉语谚语“宁为鸡头,勿为凤尾”有着同样的意思,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西方,狗使人们喜爱的一种动物,而在中国,狗被看做是一种不好的动物,一些骂人的话语里经常带着狗的字眼,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注意这个问题。“宁为狗头,不做狮尾”与“宁为鸡头,勿为凤尾”相比,还是后者更加贴近中国的文化和国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宜采用异化的策略。英语谚语“Itis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字面意思为“一边六个,一边半打”,不了解英语国家计量单位的就会对这句谚语产生疑问。实际上,这句话通过字面意思可以翻译为“半斤八两,彼此彼此”,这样的翻译就会让读者一目了然,不34 第3章基于文化视角文化分层下谚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用再猜测原谚语的含义。汉语谚语翻译成英语,也要注意文化差异,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歧义。例如,汉语谚语“人靠衣服马靠鞍”,这是中国特有的俗语,英语谚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对字的翻译。借用英语谚语“Apparelmakestheman”,“Trimupahedgehogandhewilllooklikealord”表达的意思和汉语谚语是一样的,并且也符合西方人的思维和文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古代的一句谚语,如果直接翻译为英语即为“Thehousewivescannotcookwithouttherice”,如过这样翻译,国外的读者一定会产生疑问,没有米也一样可以做饭啊,所以为了避免产生这个歧义,也更加贴近西方读者,套用英语谚语“Barewallsmakegiddyhousewives”“It’shardtocatchabirdwithanemptyhand”就可以表达出这个意思。有些汉英谚语通过字面意思完全解释的通,但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又可以运用目的语民族的谚语来代替。例如“Amongtheblindtheone-eyedmanisking”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翻译成“盲人国里独眼称王”,读者完全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进一步来解释这句话,还可以使用目标语言国家的其它谚语来代替,这就是归化翻译的策略,比如可以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来代替。后半句的翻译,虽然更贴切读者民族的文化,但是有些忽略了源语言的文化意象。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一个话题,究竟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要考虑到文本的题材,读者的潜在要求以及文本的目的。就谚语而说,要结合文化背景,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异化策略越来越多的被译者们所使用,这也正是本人所提倡的异化策略将是未来文化翻译发展的趋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人们渴求外来的文化和先进的知识理念,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及外来文化。从清朝洋务运动开始,政府广设翻译局,培养了大批的翻译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我国的文化系统也在不断地革新发展。翻译作为东西方文化传递的主要工具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翻译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而翻译家们就是这个传播过程中的主导者。翻译的目的应是向读者介绍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观念,经过文化的融合,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何种翻译方法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有的学者坚持归化的翻译策略,有的学者坚持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为基础,更贴近读者的要求。而异化的35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策略则侧重于原语言国家的文化。本人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异化策略更适用于现在的翻译中。世界已经进人了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这种全球化的穿透力无所不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家之间的文化隔阂不断缩小。优秀的译者应该遵循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注重异化翻译策略,因为异化翻译除了能正确表达原语作者的思想及写作风格外,更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活力,切身感受到异国文化的情趣,并且同时也可以丰富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内涵。所以异化策略将是未来翻译的一个主流趋势。36 第4章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翻译中的导入第4章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翻译中的导入4.1译者的跨文化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加快,不同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世界各国之间的人们交往也日益密切,这时就出现了跨文化交际活动。处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核心人物位置的是译者,因为译者需要将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转化,使文化交流活动可以顺利进行,译者在促进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优秀的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对于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跨文化意识不仅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RobertG.Hanvey关于跨文化意识,给出了以下阐释。他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其中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溶入”的本领。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体味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代入对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文化溶入”是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Hanvey给出的跨文化意识的解释,可以概括总结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当具备的跨文化意识,主要包括对原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的理解,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内在的能力和素质,对原语言国家的文化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进行转化,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做到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异国文化,将自己置身于异国的文化背景下去观察和思考文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中。一名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首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两种语言蕴含的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包含着文化的特征和文化背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对于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准确了解,才能通过语言对文化进行准确的转换。在意识到文化的异同性基础上,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对语言和文化进行再创造。例如英语谚语“Don’tkill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如果直译为“不要杀鹅取金蛋”,虽然和字面意思吻合,但是却不符合我国的文化风俗,因为在中37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国人们习惯用“杀鸡取卵”来表示同样的含义,所以译者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国家之间的文化特征,切忌不能只根据本民族的文虎而忽略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4.2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翻译初期,人们只是把翻译当作语言交换的工具,但是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更是文化层面的翻译,是将一种文化转换为另外一种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发挥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一名优秀的译者,不仅要掌握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交流原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内涵。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存在差异性,这一点在谚语中也深有体现,例如前面提到的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导致英汉谚语的表达上各有千秋:汉语谚语经常会提到佛、道教、上天等一系列宗教方面的词汇,而英语谚语中经常会用上帝(God)、牧师(clergyman)、天堂(heaven)等词语来表达其文化含义。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译者就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准确恰当的处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此外,英汉文化差异性还体现在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地理自然等一些有关文化的内容。在文化差异性前,尤其要注意如何处理好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准确转换民族间的文化,达到翻译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谚语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译者可以给读者传递异域文化,使读者感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深谙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对原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的传递东西方文化。译者需要在平时对文化的积累,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译者要做到熟悉原语言国家的文化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拘泥于翻译的原则,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翻译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4.2.1不同文化背景下跨文化意识对谚语翻译的影响英汉民族文化存在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只有掌握了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特征,并且能够灵活转换两种文化,不仅可以准确的翻译出原语言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让目的语读者清楚明白的了解原语言的文化含义,如果用词不当,词不达意就会引起读者的误解。38 第4章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翻译中的导入在我国,自古以来狗和猪都被认为是含有贬义的词语,例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改不了吃屎”,“猪狗不如”,“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些谚语通常用来贬低谩骂对方。但是在西方国家,人们却对狗和猪充满了喜爱之情,认为它们是可爱的动物,例如“Youaretheluckydog”来赞扬别人是个幸运儿。例如英语谚语“Betterbetheheadoftheadogthanthetailofalion”,身为一名优秀的译者,看到这句谚语,首先应该想到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如果翻译为“宁为狗头,不为狮尾”,虽然符合了西方国家的文化,但是却不符合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此外,在中国的文化中“龙”“凤”是神圣尊贵的象征,在古时候只有帝王将相才可以拥有龙的图腾。而在英语文化中,龙却被认为是邪恶,魔鬼的代表。特别是在一些西方的卡通片中,龙经常被刻画为邪恶的代表,外表丑陋,面目可憎。汉语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分别用“龙”和“凤”来形容人的高贵。英语中有谚语“Bettertositupallnightthangotobedwithadragon”,意思是与其跟龙一块儿睡觉,宁可坐着熬一整夜,表现出英国人对龙的厌恶之情。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一定要介绍一下中国文化的背景,以及“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否则,不了解东方文化的外国朋友就会对中国的文化产生误解。例如英语谚语中“God’smillgrindsslowbutsure”,如果采用直译法为“上帝的磨转的慢但是一定转”,如果这样翻译,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原谚语的含义,但是如果使用套用法,译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读者就可以准确的明白谚语的含义。英语谚语“Twodogsfightforaboneandthethirdrunsawaywithit”,可以译为“两只狗抢骨头,第三只叼着跑”,这是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译者如果具备跨文化意识,就会想到在我国有句谚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表达的是同样的道理。这个翻译就比前面的翻译更加的准确,符合原语言的所暗含的文化寓意。4.2.2不同风俗下跨文化意识对谚语翻译的影响风俗习惯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生活习惯等内容。随着社会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也更加便捷,中西方之间的风俗习惯也在逐渐的交融,例如西方的一些传统节日,圣诞节、情人节在我国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汉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也逐渐的缩小,但是由于一些民族风俗或者礼仪习惯流传已久,中西的风俗文化差异性还是存在的。例如,当形容一个人内心紧张不安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心里如小鹿乱撞”,而在英语谚语中则是用胃里有39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蝴蝶来形容一个人紧张的心理“Thereisabutterflyinmystomach”。人们根据风俗习惯总结出的谚语,例如“五月五,吃粽子”,“冬至饺子夏至面”,像“粽子”“饺子”这些食物都是中国特有的,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没有这些食物,对于“粽子”翻译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翻译,有的人译为“ricedumplings”,有的人译为“glutinousricedumpling”。本人认为直接将粽子音译就可以了,翻译为“zongzi”,并加以注解“apyramid-shapeddumplingsmadeofglutinousricewrappedinthebambooorreedleaves”,这种翻译方法既可以宣扬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可以帮助英语国家的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并且通过“zongzi”的反复出现,会加深读者的印象,这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就传播出去了,同样的道理“饺子”翻译为“jiaozi”,“饺子”既可以翻译为常用的“dumplings”也可以音译为“jiaozi”,相比较本人更倾向于后者的翻译,“jiaozi”的翻译有利于英语国家的读者了解中国的民族的文化。4.2.3不同民族历史下跨文化意识对谚语翻译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和政治信仰也不同。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近千年,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强调“以和为贵”,建立和谐社会。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主,人们强调个人观念,坚持自我、自由和浪漫的精神。由于不同民族文化氛围影响,对于同一种景象和事物,不同民族的人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或语义联想,这是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需要沟通和跨越的又一种障碍。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谚语的内容取材总是与本民族历史密切联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和历史传说,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需要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例如英语谚语“Thekingandpope,thelionandthewolf”翻译为“国王和教皇,狮子和豺狼”,译者翻译这句话需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这句谚语中的“king”暗指中世纪英国国王约翰,他在位期间对内实行专政,对外征战,向教皇宣战,却屡遭失败,被迫向教皇进贡,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内民众的不满,人们纷纷称呼他们为“狮子”和“豺狼”。4.3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翻译发展中的趋势“文化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双重特征。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各个国家、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文化融合的现象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发展本40 第4章跨文化意识在谚语翻译中的导入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随着东西方跨文化意识的不断融合,文化融合的现象随处可见。在中国,人们过着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而在西方国家,每逢春节,在有华人的地方就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西方人纷纷融入了中国的节日气氛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中国菜在国外也受到了西方人的欢迎,外国人赞叹中国菜肴的“色香味”,而西餐在国内又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年轻人将吃西餐作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学习博大精深的文化,享受其中的乐趣,例如中国的武术、书法、太极、京剧等都吸引了大批前来学习的西方人。而中国的留学生也纷纷走出,在世界各地游学,学习异域文化,并在过程中不断传播中国文化。由此可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东西方的跨文化意识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东西方意识相融合还体现在翻译过程中,随着文化意识的融合,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多方位的交流和传播,东西方国家的文化隔膜越来越小,西方国家的一些语言词汇逐渐被带入到了我国。例如,人们常说的“可口可乐”“克隆”“托福”“因特网”都是通过直接音译的方式传入到我国,并被大众所接受。而中国的一些词汇也在西方国家广泛使用,例如“tofu”“taiji”“wushu”。在英汉谚语的翻译的发展趋势中,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意识也逐渐被使用,译者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中,还要考虑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迅猛发展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随着全球化的进城不断加快。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研究者已经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给文化界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优秀的译者应当做到合理地运用跨文化意识对其进行有效翻译,从而来弥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41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结论5.1研究发现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谚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些谚语诙谐幽默,有些谚语寓意丰富,谚语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从这本书里总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通过谚语,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所以谚语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尤其重要。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是文化视角下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下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论文介绍了英汉谚语的历史发展以及英汉谚语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从文化的层次出发,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层面,分别在两个范围下讨论谚语的翻译方法。通过文化视角下对谚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本人发现谚语的翻译方法呈现多样化,译者一般大多采用直译和意译这两种普遍的翻译方法。本人认为在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转换法、套译法、可以作为补充的翻译方法。此外,在异化和归化的策略指导下,加注法和释义法也是谚语翻译中必不可少的翻译方法。通过结合文化影响下的谚语翻译方法,希望本文可以为目前谚语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补充。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优秀的译者在翻译谚语的过程中应当具备文化意识,将跨文化意识带入到翻译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准确的谚语,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此外,异化作为翻译的策略之一,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异化策略符合当今文化交流的趋势,并会成为主要的翻译手段之一。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历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应当受到保护,并且不断地流传下去,而不应被替换或者遗弃。可喜的是一些编者将谚语收集成册,配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图片,这种形式受到了读者的追捧。这也为译者们提供了参考,一个优秀的译者针对不同题材的文本,应当灵活应对,将文本题材和读者群联系到一起,翻译出既能符合原文本内容的作品,又吸引读者作品,才是一个优秀译者的标准。5.2研究的不足和建议在写作论文期间,本人查阅了大量相关的书籍,为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后面的附录里是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有关英汉谚语。但是由于英汉谚语的数量之广,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本人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谚语进行分析研究,42 第5章结论这也可能使本文的一个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本人将会继续对谚语的翻译进行研究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恳请老师和同学为我的论文提出宝贵的建议。43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朱新华,汉英英语谚语手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2]王德春,杨素华,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朱介凡,中国谚语论[M].台北:台北新兴书局,1964.[4]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M].Beijing: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5]MartinManser,TheFactsonFileDictionaryofProverbs[M].Beijing:ChinaTranslation&PublishingCorporation,2007.[6]JenniferSpeake,ADictionaryofProverbs[M].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7]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2004.[8]朱正健,4500双解英语谚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9]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0]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1]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2]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13]范东生,文化的不同层次与翻译标准[J].安徽教育学院,2000年第3期.[14]朱光潜,谈文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孙迎春,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16]王秉钦、王劼,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7]茅盾,直译顺译歪译[J].中国翻译2001年第2期[18]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19]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20]李德凤,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LawranceVenuti,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M].Routledge11NewFetterLane,LondonEC4P4EE,1995.[2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3]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Routledge11NewFetterLane,LondonEC4P4EE,1992.[24]BassnettSusan,AndreLefevere.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C].44 参考文献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25]ChitraFernando.IdiomsandIdiomaticity[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2000.[26]EdwinGentzler.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y[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27]MonaBaker.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Studies[M].Routledge11NewFetterLane,LondonEC4P4EE,1998.[28]Nida,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29]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陈青,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潍坊学院学报,2007.[31]高佳(译),文化与个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3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2).[33]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34]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社2005[36]厉振仪,常用谚语分类词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37]罗圣豪,论汉语谚语[J].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8]庞朴,要研究文化的三个层次[N].北京:光明日报,1986.[39]任继愈,民族文化的形成与特点[A]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40]徐竹生,英语谚语大词典[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1]许季鸿黄佳宁英语谚语典故词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2]王德春,杨素华,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3]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上、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4]杨曾茂,英语谚语荟萃[M].北京: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45]朱正健,4500双解英语谚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6]张柏然,许均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45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表现在它的谚语之中。Proverbsarethewisdomoftheage.谚语是时代的智慧。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来自于日常经验。Oldproverbsarethechildrenoftruth.古老的谚语是真理之子。Redskyatnight,sailor’sdelight.晚上天空红,水手乐融融。Thereisnoplacelikehome.没有地方像家一样好。Afterdinnerrestawhile;Aftersupperwalkawhile.午饭后,歇一歇;晚饭后,走一走。FarfromJupiter,farfromthunder.离朱比特越远,离雷电越远。TherearebravemenbeforeAgamemnon.阿加门农之前也有勇士。Everymanmustcarryhis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EvilandgoodareGod’srighthandandleft.善与恶是上帝的左右手。Thereisameasureinallthings.任何事都有个分寸。Iffortunetormentsme,hopecontentsme.命运折磨我,希望让我满足。Helpyoutosalt,helpyoutosorrow.给你添点盐,给你添悲哀。46 附录Whenthewindisinthewest,theweatherisbest.吹西风时天气最好。Somanycountries,somanycustoms.百里不同俗。Sparetherod,spoilthechildren.省了棍棒,宠坏了孩子。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Ablackhenlaysawhiteegg.人不可貌相。Contentismorethanakingdom.知足赛神仙。Hopekeepsmanalive.人生在于有盼望。Oneshouldnotwashdirtylineninpublic.家丑不可外扬。Alightheartliveslong.无忧者长寿。Marryinhaste,repentatleisure.结婚莫仓促,仓促悔恨多。Firstcome,firstdeserve.先来先招待。Abirdisknownbyitsnoteandamanbyhistalk.闻其歌知其鸟,听其言知其人。Givesomebodyaninchandhewilltakeamile.得寸进尺。Graspthenettleanditwon’tstingyou.紧握荨麻,它就刺不了你。Liveandlearn.活到老,学到老。47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Afterastormcomesacalm.雨过天晴。Happyishewhoownsnothing.无债一身轻。Laboraslonglived,preyaseverdying.活着就要做事,临终在做祈祷。Themoreyouget,themoreyouwant.得的越多,要的越多。Hedeservesnotthesweetthatthatwillnottastesthesour.不愿吃苦,不配享福。(先苦后甜)Hetravelsthefarthestwhotravelsalone.单独旅行的人走的最远。Witwithoutlearningislikeatreewithoutfruit.没有学识的机智,犹如没有果实的树。Thereisnofriendsofaithfulasagoodbook.最忠实的朋友莫过于一本好书。Confidenceisaplantofslowgrowth.信任是一棵难长的树。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Fortuneknocksonceatleastateveryman’sgate.人人都有走运的时候。Timetriesfriendsasfiretriesgold.时间考验朋友,烈火检验真金。Pennywise,pound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Greatboasters,littledoers.善吹者,不善做。Littlewealth,littlesorrow.财产少,烦恼少。48 附录Harmwatch,harmcatch.害人反害己。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条命。Goodalewillmakeacatspeak.好酒能叫猫开。Londonstreetsarepavedwiththegold.伦敦的街道都是用金子铺成的。Everyheartknowsitsownbitterness.人各有苦衷The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文力胜过武力。Gotobedwiththelambandrisewiththelark.随羊羔一起睡,同百灵一块起。AcoldMayandawindymakesafullbarnandafindy.五月风凉爽,米谷堆满仓。Badnewshaswings.坏消息长翅膀。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日吃苹果一个,身体健康不求医。Constancyisthefoundationofvirtue.恒心是美德的基础。Virtuefliesfromtheheartofamercenaryman.唯利是图者不讲道德。Nevercatchatafallingknifeorafalling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难的朋友。Givetoapigwhenitgruntsandachildwhenitcries,andyouwillhaveafinepigandabadchild.猪叫时喂猪,会养出好猪;孩子哭时喂孩子,会养出坏孩子。Sparetherodandspoilthechild.49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闲了棍子,惯坏孩子。Allarenotsaintsthatgotochurch.上教堂的不都是圣徒。Aspoorasachurchmouse.穷的像教堂里老鼠。YoucannotserveGodandMammon.你不能既敬上帝又敬财神。GodiswhereHewas.上帝无处不在。Godmovesinmysteriousway.上帝的活动是神秘的。God’sinhisheaven,all’srightwiththeworld.上帝在天堂,世间报平安。Agoodsailormaymistakeinadarklight.好水手在黑夜航行也会失手。Lifeiscomparedtoavoyage.人生如海上行舟。Life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生活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没有罗盘。Hegoesagreatvoyagethatgoestothebottomofthesea.长期海上航行,终将葬身海底。Hoistyoursailwhenthewindisfair.顺风扬帆。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neithergoodformannorbeast.当刮东风时,对人对畜都不利。AllthemonthsintheyearcurseafairFebruary.二月天气好,全年气候遭。Thesharperthestorm,thesoonerit’sover.暴风雨来的越猛,过去的就越快。Pigsseethewind.50 附录猪烦躁,风暴到。AprilshowersbringforthMayflowers.四月阵雨下,五月才有花。Stolenwatersaresweet.偷来的水是甜的。Everymancarries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负自己的十字架。Asyousow,sowillyoureap.种什么,得什么。Manisthesouloftheuniverse.人类是宇宙的灵魂。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未来的主宰者。Givemelibertyorgivemedeath.不自由,毋宁死。Everyonefastenswherethereisgain.每个人都盯住利益所在。Selfcomesfirst.自我第一。Thereistruthinwine.酒后吐真言。Quietnessisbest.无声胜有声。Dogdoesnoteatdog.虎毒不食子。Dirtylinenshouldbewashedathome.家丑不可外扬。Itisgoodtohavesomefriendsbothinheavenandhell.多个朋友多条路。Agreatmanandagreatriverareoftenillneighbors.51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伴君如伴虎,近河如近灾。Chooseanauthorasyouchooseafriend.择友如择书。Outofseason,outofprice.季节过,价钱落。Arollingeye,arovingheart.眼睛滴溜转,想法心头翻。Nomill,nobread.不推磨,无面吃。Quickatmeal,quickatwork.吃的快,干得快。Poorandliberal,richandcovetous.穷人多慷慨,富人多贪婪。Firstthriveandthenwife.先立业,后成家。Goodwineneedsnobush.好酒不怕巷子深。Kill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杀鸡取卵。Twoiscompany,threeisnone.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Thechildisthefatheroftheman.三岁看到老。Letnotthetonguecutyourthroat.祸从口出。oucannotmakeanomelettewithoutbreakingeggs.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fallintoapit,againinyourwit.吃一堑,长一智。Peoplehavedifferenttastes,somelikeapplesandsomelikeonions.52 附录苹果洋葱,各有所爱。Unkissed,unkind.不亲吻,不友善。Donotshootbutterflieswithrifles.不要用来复枪打蝴蝶。IfeartheGreeks,evenwhenbringinggifts.即使希腊人带着礼物来,我也不放心。Anappleofdiscord.纠纷的苹果。aredragtothebull.公牛面前晃红布,火上浇油。AnEnglishman’shous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不请莫进去。TheGodssendnutstothosewhohavenoteeth.上帝给没牙的人送坚果,天不作美。Takecareofthepence,andthepoundswilltakecareofthemselves.拘小节,成大事。积少成多。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Ratsdesertasinkingship.树倒猕猴散。Lookforaneedleinabundleofhay.大海捞针。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宁为鸡头,勿为凤尾。Itis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半斤八两,彼此彼此。Apparelmakestheman.人靠衣服马靠鞍。53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Marriageisthetombofthelove.婚姻是爱情的坟墓。Bigfisheatlittlefish.大鱼吃小鱼。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Foolshavefortune.傻人有傻福。Littledropsofwatermaketheocean.涓滴之水汇成海洋。涓滴之水汇成海洋Actionspeakslouderthanthewords.行动比语言更响亮。Goodbeginningishalfsuccess.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Runningwaternevergetsstale.流水不腐。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Farwaterdoesn’tputoutthenearwater.远水解不了近火。Moneyistherootofall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Hardworkisthebestavenuetosuccess.努力工作(勤奋)是成功的最好途径。Anonionwillnotproducearose.Eaglesdonotbreeddoves.Likecow,likecalf.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Afterpraisingthewine,theysellusvinegar.54 附录挂羊头,卖狗肉。Everythingisready,excepttheeastwin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TheEightFairiescrossedthesea,displayingtheirowntalent.八仙过海,各显神通。SimaZhao"strickisobvioustoeveryoneinthestreet.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Aprimeminister"sheartisbigenoughtosailaboatin,themanisbroad-hearted.宰相肚里能撑船。55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本论文是在导师汤新兰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悉心培养使我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眼界和心胸也更加开阔了。我还要由衷地感谢我那些可爱的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你们给了我许多有意义的想法,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最后还要感谢所有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让我可以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上受益匪浅。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