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4 MB
- 2022-06-16 14:23:32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以谚语和成语为例姓名:徐兆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孟华201206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以谚语和成语为例摘要熟语是语言中现成习用的定型词组,是高于词的一级话语单位。熟语作为总称包含谚语、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下位语种。其中谚语和成语分别以其鲜明的口语性和书面性成为熟语中最具特色的两个语种。但是传统上的熟语研究并不重视这种口语性与书面性的对立,仅仅将其处理为语言层面上语体的差异。这种静态的同质的研究方法看不到承载语言的媒体和语境对语言单位的影响,只关注于对熟语语种的定义和界限划分,以及对各种熟语静态结构的描写。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不仅关注符号所承载的内容层面,更关注符号载体的属性和其他语境因素,以及符号载体与内容层面的互动关系。因此,这种研究是动态的异质的研究。我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熟语研究中,就是要考虑进汉字等异质要素,就是要关注熟语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内在符号机制。口头和书写就是这种符号机制,它们是熟语的两种基本话语模式。不同的熟语因具有的口头性和书写性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程度“言”的特点和“文”的特点。其中谚语是口头性熟语的典型,成语是书写性熟语的典型,它们分别代表了熟语中“言’’与“文”的两级。本论文就是在这种“言”与“文”的关系中对谚语和成语这两个典型进行共时结构形态和历时演化的对比,目的是探讨口头特征即“言”以及汉字书写即“文”分别对谚语和成语的影响。关键词:熟语;成语;谚语;口头;书写;言文关系
OraIityandWriting:TwoUtterancesofIdiomatiCPhrasesExempIifiedbyIdiomsandProverbsAbstractIdiomaticphrasesareready—madeandfamilJarfixedphrasesinalanguage,andarediscourseunitsabovethewordlevel.Asagenericterm,idiomaticphrasesconsistofproverbs,idioms,locutionsandthetwo—partallegoricalsayings.Proverbsandidiomsaretwodistinctivephrasesduetotheirobviousoralityandliteracy.Buttraditionalstudiesdonotnoticethiskindofcontrastbetweenoralityandliteracy,andonlytreatitasStylisticvariation.ThiSkindofstatichomogeneousmethodfailStoseetheimpactthatthemediaandcontexthaveonthelanguage.Itonlyfocusesondefinitionandboundariesofidiomaticphrases,andthestatiCstructuredescriptiononvariousphrases.ThemethodofsemiotiCSnotonlypaysattentiontocontentlevelthatsymbolbears,butalSOtothesymbolattributesandothercontextualfactors,aswellasinteractionthesymbolSandthecontentshave.Therefore,thiSstudyisadynamicheterogeneitystudy.WewillapplythismethodinthestudyofidiomaticphrasesandtakeintoaccounttheheterogeneouselementssuchasChinesecharacter,andpayattentiontothesymbolmechanismbywhichidiomaticphrasescanformandexistOralityandwrittenarethesymbolmechanisms,whicharetwobasicmodesofidiomaticphrases.WithdifferencesofOralityandwritten,differentidiomaticphrasesshowvaryingdegreesof’word’and‘character‘inthecharacteristicfeatures.Proverbsarethetypicaloralidiomaticphrases,andidiomsaretypicalwrittenidiomaticphrases.Theyrepresentthe”language“poleand。character“poleofidiomaticphrases.Thisthesisisunderthiskindof’language‘and4character’relationshipandIl
comparesproverbsandidiomsinsynchronicstructuremorphologyanddiachronicevolution,onpurposetoinvestigatehowtheoralfeatureandchracterwritingimpactonproverbsandidioms.KeyWords:IdiomatiCphrases.Idioms,Proverbs,OraIity,Writing,Language—。characterReIationshiPIIl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丛遂适塑盛适塑倒0引言“熟语”是从俄语中引进的一个概念,用以总括汉语中已经存在的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熟语的研究开始进入繁盛时期,出现了大批收集、整理熟语资料的辞书词典和熟语理论研究的专著。马国凡、武占坤、高歌东主编撰写了“熟语丛书’’,这是一批系统研究熟语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歇后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谚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惯用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温端政出版了《谚语》(商务印书馆,1985)、《歇后语》(商务印书馆,1985);孙维张撰写了《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武占坤撰写了《汉语熟语通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此外还有王勤的《谚语歇后语概论》、谭永祥的《歇后语新论》、高歌东的《惯用语再探》、刘广和的《熟语浅说》等。所有这些研究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武占坤和温端政。武占坤在《汉语熟语通论》中将熟语定义为“语用时的现成方便、语形上的稳固定型、语义上的丰厚含蕴、语效上的鲜明生动等多种需求机制的交汇融合,结晶而成的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现成习用的炼语或简句”(武占坤:2007,1)。温端政提出“语”的概念用来代替熟语概念,并认为“语”是高于词汇的一级语言单位,词是概念性的单位,而“语”是叙述性的单位,“语”应当从词汇中独立出来研究。这是熟语理论上的一大进步。但由于“语”的概念尚未得到学界广泛认可,我们在此仍使用较为熟悉的“熟语”概念,并将熟语界定为包含谚语、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上位概念。熟语实际上是一种定型的话语单位,这种话语有两种基本存在方式和生成机制,即口头和书写。熟语中最能代表这两种方式的是谚语和成语。谚语是最早被人们注意并研究的熟语语种,它产生于民间口头文化中,长期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延续。我们从古人对“谚”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这种这一点(温端政:2005,158):“俚语日谚。”(《尚书·无逸》某氏传)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丛谚适塑盛适趁倒“谚,俗语也。”(《礼记·大学》释文)“谚,俗言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释文)“谚,传也。”(《广雅·释诂》)“谚,俗所传言也。”(《汉书·五行志》颜注)所谓“俚语”、“俗语”、“传”、“俗所传言”都说明谚语是流行于民间的、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谚语虽然很早就见于书面记载,甚至书写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其原生的形态,但这并不能掩盖谚语的口头属性与口耳相传的本质,大多数活的的谚语仍然生长在口头文化的土壤中。与此相反,成语主要产生于书面文本中,是汉字书写的产物。成语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摘取古书的成句而成,如“踌躇满志”出自《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一是节缩古书的语句而成,如“尔虞我诈”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盟日: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成语大多经过文人之手而成,它可能源白口语,但一定经过书写的改写变形;它也可能在形成后转而流传于口头上,但大多是识文断字有文化人的口头上,具有鲜明的典雅性和精英性。因此,口头和书写是谚语和成语背后所隐藏的重要符号语境,传统的熟语研究由于偏重于对熟语的定义、分类、结构描写,往往忽略这些语境要素。即使大多数学者在论及成语和谚语时都或多或少地提到它们的书面语和口语色彩,但并没有重视这种语境要素对成语和谚语形式结构和发展演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是简单地把它处理为语言内部的语体色彩问题。这种处理方式是传统词汇研究固有模式的延伸。传统的词汇研究是一种“同质化”的研究,将所有的研究对象纯化为单一的语言层面的单位,而剔除汉字、语境、文化等异质的要素。即使提到这些异质要素也是把它们处理为边缘性的相关研究。传统的词汇研究也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研究,它把主要精力放在同质要素内部的结构描写和分类,而忽视这些要素与承载媒介、语境和文化要素的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如果我们站在符号学异质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词汇和熟语研究,就会发现将书写、口头、语境等异质要素引入研究会对我们进一步认清词汇单位的本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论文就是将符号学的方法论引入熟语研究的一次尝试。口头和书写既是熟语存在和使用的两种基本语境状态,同时也是熟语产生的两种基本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丛谚量麴盛亟塑趔结构力量和生产机制。口头和书写的差异不仅会导致熟语不同的形态结构、语义特征,还会导致两种迥异的演变方式。在熟语中最能代表口头和书写两极的就是谚语和成语,因此我们选择谚语和成语作为口头性熟语与书写性熟语的典型代表进行对比研究。如果将口头性和书写性上升到“言”和“文”两个范畴,那么这种研究就是在言文关系中对谚语和成语的再审视。0.1成语的研究现状近年来,语言学界对成语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不断有此方面的著作或论文出刊,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了相关期刊的搜索,以“主题”搜索“成语”得到9008条结果,搜索“汉语成语",得到1962条结果,搜索年限均为从1979年至2012年。在“读秀”“图书”一栏上搜索含有“成语’’的书名共有3811条结果,搜索年份为1979年至2012年,其中仅2000年至2007年就有相关的1803本题目中含“成语”的书籍面世。书名中含有“成语"和“谚语”的书籍共有53本,年份从1979年至2012年。通过我们对现有材料的初步梳理,学术界对成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成语定义、范围界定问题,成语形式、结构研究,成语对比(汉语、外语)研究,专书的成语研究(某部作品中的成语研究),成语源流、演变探讨,成语的文化研究等几方面;其中影响较广的学者有:马国凡、刘洁修、温端政、武占坤等。笔者在研读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了现阶段成语研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或可研究空间):首先,成语的定义、范围界定仍有较大分歧。其次,成语演变研究较少,存在误区和盲点,尤其对汉字和书写在成语演变中的作用尚无人深入研究。再次从言文关系角度研究成语的很少,对成语的书面性和文字性不够重视,即使提到成语的书面性(黄廖本《现代汉语》)和经典性(周荐)也只是从语体色彩的角度来看待的,并没有明确的言文异质意识,也不可能从口语和文字的媒介特性来研究成语和其他熟语的区别。(杜彩霞:《言文关系视角下的汉英成语结构对比》是个突破,但该文主要还是停留在静态的横向对比,是对结果的揭示和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透适塑盛亟塑倒呈现)0.2谚语的研究现状近年来,有关谚语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也层出不穷。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了相关期刊的搜索,以“篇名’’搜索“谚语”得到2044条结果,搜索“汉语谚语”,得到62条结果,搜索年限均为从1994年至2011年。在“读秀”“图书”一栏上搜索含有“谚语”的书名共有1026条结果,搜索年份为1979年至2012年,其中仅2000年至2007年就有相关的354本题目中含“谚语”的书籍面世。并且题目中含有“谚语”名字的书籍涵盖的学科范围异常广泛,人们日常生活的农林牧副渔等各行各业、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生活等都有谚语的书籍出版,这是成语所不能比及的。书名中含有“成语”和“谚语”的书籍共有53本,年份从1979年至2012年。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初步梳理发现,学术界对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谚语的定义、范围界定问题,谚语的形式、结构研究,谚语类型研究,谚语与熟语中其他类型的语言单位的对比研究,谚语的文化研究等几方面;其中影响较广的学者有:温端政、武占坤等。温端政撰写了《谚语》,近年来还主持编撰了《中国谚语大全》等相关工具书,对谚语的理论研究和收集编纂都有积极的贡献。武占坤在理论上对谚语也有较为独到的见解。我们在研读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了现阶段谚语研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首先,谚语的定义、范围界定存在分歧,尤其一些边缘“谚语”的划分仍不明朗。其次,重视谚语的收集,无论是大部头的谚语辞典,亦或是以地域为界的地方谚语收集(如《中国谚语集成宁夏卷》等)都有成果出来,而谚语演变研究较少,当然这也和谚语口耳相传的特性有关,很多谚语长时间流传于百姓口头没有被文字书写下来,无法进行清晰的断代分析。再次从言文关系角度研究谚语的很少,而将口头性的谚语与书面性和文字性极强的成语的做系统的对比研究更少。在读秀上选择核心期刊中标题中含有“成语、谚语”的选项,从1950年至2010年仅有28篇,并且这其中大部分的成语
LJ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丛谚适塑盛适塑趔谚语研究多集中在中外的对比上,而汉语内部两者的共、历时对比少之又少。3言文关系研究现状言,即语言;文,即文字。语言本质上是口头性的,文字使它获得了书面的存在形式。经过文字书写的语言和口语状态的“原生语言”无论在形态结构还是在发展演变上都是不尽相同的。然而长期生活在“文明社会”的识文断字的人很难意识到这种差别,甚至研究者也很晚才意识到文字的非透明性并自觉地区分“言”与“文”。较早自觉利用“口语一文字”这一对立范式进行研究的是在文学领域。米尔曼·帕利(MilmanParry)和其学生阿尔伯特·洛德还原了荷马史诗的口语面貌,提出“帕利一洛德理论’’,成为西方“荷马问题”研究史上的转折点。他们的研究对其他人文学科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点燃了大批学者对口语文化和口头传统的研究热情。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和传播学领域。尤其是媒介环境学领域成果丰硕,哈弗洛克、麦克卢汉、沃尔特·翁等是其代表。这些西方研究者给我们很大启发,但他们的研究都是基于口语和拼音文字的对比,而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表意文字,汉字和汉语的关系肯定也有别于拼音文字与其语言的关系。孟华先生以符号学的理论为基础,从语言、文字、图像三种基本的异质符号中提炼出“言”、“文”、“象”三个符号基质,用来分析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一切符号。其中言文关系是其研究重点之一。谚语和成语研究属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一部分。孟华先生在《在言文关系中研究汉语词汇》中提到:“传统词汇学研究是以汉字为本的训诂之学,现代意义上的词汇学是在剥离汉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只研究音义结合的符号单位,将‘形’交给了汉字学。”这样词汇学只研究“纯的语言”中的单位,仿佛是更加科学合理了,但实际情况是,这种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经过文字书写的词汇,而文字有别于口说和耳听的语言,它是视觉符号。文字和语言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替代性关系,将文字看成是透明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必然会忽略书写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反映在词汇研究中便是将书写的词误认为是自然的口说的词,从而将词汇构造、演变中汉字所起的作用淡化、抹杀。当然词汇学也讲“口语词”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婆适塑盛亟塑倒和“书面语词”的区分,但它认为这只是语体色彩的不同,在“语本位”的同质观中“书面语”还是“语",不考虑文字的因素。在词汇学领域,意识到这种言文差异的还有厦门大学的李如龙教授,他在《关注汉语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研究》(2007)中呼吁重视词汇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不同。他虽然也用“书面语词汇”,但已明确指出“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并不只是语体色彩上的差异,而是牵连到汉语词汇本体——造词的本源及后来的流变的特征”,并且开始将汉字直接引入词汇研究:“书面语造词就是从汉字入手,运用汉字的字义组合来创造新词的”。1成语、谚语的概念界定汉语熟语中成语是一类和其他熟语有着明显区别的类型,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成语的“文”性上,与谚语相比“文”性是成语的“主导型”。孟华先生认为“主导型”是形成主导符号的某种主体或文化方式。主导型的三个特征:其一,它具有媒体符号系统特征,指在一个多元的符号场或系统内,起主导作用的那种媒体符号及其编码方式,就是符号场的主导型;其二,其主导作用的符号是一定主体选择的结果,它体现了人对符号的利用方式;其三,主导型是一个差异的概念,不同的人或文化对主导符号的利用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是在两个符号场的对比关系中显示出来的,它是一种体现差别的人的活动。因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成语的“文”性和谚语的“言”性都是相对的概念,成语和谚语相比,其文字和书写的特性更强,但并不是说成语中没有“言”的因素,反之亦然。本文是在言文关系视角下通过对成语和谚语的对比分析成语的特点,因而首先需要对成语和谚语进行明确的定位,界定二者在词汇系统中的位置,明晰二者的外延、内涵。最近三十年,语言学界对熟语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出现了一些对熟语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以及内容新颖的论文。著作方面如刘广和(1989)《熟语浅说》中对熟语的四分,孙维张(1989)《汉语熟语学》将熟语分为两大类五小类,崔希亮(1997)《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将熟语细分为九类,武占坤(2007)《汉语熟语通论》对熟语五分,王勤(2006)《汉语熟语论》也将熟语划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透亟塑盛亟塑倒分为五大类(温朔彬、温端政,2009)。论文方面如刘叔新《固定语及其类别》认为“熟语的范围相当宽泛,诸如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等等词的组合体,都为它所包括”(刘叔新,1993):刘广和(1996)《熟语的语形问题》一文中虽未讨论熟语的分类问题,但作者通篇在探讨熟语语形时以成语和谚语为主举出不少实例,由此可见刘氏也认同将成语和谚语划为熟语之下,并且由其之前专著(刘广和,1989)中对熟语的分类也可以验证这一点;周荐《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1994)和《熟语分类问题研究》(1998)两篇论文中均有熟语分类的详细论述,如周氏在《熟语分类问题研究》中提到“汉语熟语的产生是很早的,今天人们惯常谈到的谚语、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一个个熟语类,都已有了至少千年以上的历史⋯⋯谚语⋯⋯它成了汉语熟语学在名实问题上最少争议的一类单位。成语也是在先秦即已出现的一类熟语现象。”⋯⋯虽然上文所提到的各学者对熟语的分类数量、内容不尽相同,但其相应著作中对熟语的分类都包括有成语和谚语两类,同时基本点明熟语的三个特征:语音上的修饰性、形式上的定型性和语义上的融合性。因而将成语和谚语看成“熟语”这一术语的两个下位词基本没有争议。确定了成语、谚语在词汇系统中的位置后,下面我们就是对二者的含义进行界定。1.1成语的定义成语和谚语相比,其称谓的存在时间相对较短,但也是由来已久。据陈秀兰《“成语”探源》(陈秀兰,2003)一文的考察,成语一词,最早被称为“成言”,在东汉已经出现。六朝时又被称为“陈言”、“成辞”。到了宋代又称“全语”、“成语”,明清沿用。温端政认为“‘成语’一词始见于唐·姚思廉《陈书·陈绰传》:‘言为心使,心受言铨;和合根尘,鼓动风气,故成语也。”’(温端政,2005)此说有误,“和合根尘,鼓动风气,故成语也”,这里的“成语”是“形成话语”之意,而不是偏正结构的“现成之语”的意思。最早出现“现成之语”意义的“成语”应该是在南宋话本小说《冯玉梅团圆》开场辞中:帘卷水西楼.一蓝新腔唱打油。宿丽眠云年少梦.休讴。且尽生前滔一瓯。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万式二二丝谚适塑盛亟塑趔明日又登舟.却指今宵是旧游。商是他乡沦落客.休愁。局子弯弯照九两。这首词末句.乃是借用《吴歌》或语o《吴歌》云:“局子弯弯照九娜.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此歌岛我宋建炎年间。述民间离乱之苦⋯⋯关于成语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此处列举一些代表性观点。1.1.1刘洁修刘洁修(1985)在《成语》一书中直接采用《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中对成语的定义:“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他认为“汉语成语是在中国滋生、繁衍,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说它是习用的,是就多数成语而言,其中有一些成语可能只在历时的某一个时期之内比较流行;说它是词组,是就其结构成分而言;说它是短句,是说成语中包括一部分简短的语句”。刘氏在《成语》一书中谈及的成语的范围包括二字、三字、四字以及短句及复旬成语,并且还详细论述了成语的源流(如从语言的意义、字面角度溯源),成语的意义、书写、读音及运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1.1.2史式史式(1979)在《汉语成语研究》一书中在对当时部分文献对成语的定义分析的基础上将成语定义为:“凡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谓之成语”。其在书中对这一定义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详细说明其一何为“在语言中”,即成语形成包括“口语与书面语两个阶段。(文人创作的成语可不经过口语阶段)所以说‘在语言中’是兼指这二者而言’’。其二,何为“长期沿用”,“长期”并非指时间的久远而是经过产生和“约定俗成”两个阶段即可;同时,“沿用”则是“一直沿用至今,未尝中断”。其三,解释“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在书中举例以证。但在本书中并未对成语进行类型分析。1.1.3王力王力(1985)认为,“成语是古语的结晶。它们虽是仂语,却变成了一个不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递重型盛量基趔可分离的整体”。“成语是人民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许多也就是典故⋯⋯典故不一定是成语”(王力,1993)。在《汉语词汇史》(王力,1993)中王力举出大量实例来说明成语的作用,“成语的连用可使语言精练,⋯⋯成语的另一作用是加强语言的一致性和稳固性”,“成语和典故对语言发展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文学语言上,它们能增强语言的全民性”。在王力看来,成语的形成由两个阶段组成,由最初的“古语”到“仂语”,通过在书面上文字的凝固作用,使得成语得以久远的流传,并在自身凝固丰富的内涵。1.1.4刘叔新刘叔新(1990)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认为“成语是现代汉语的固定语中表现最生动、最富有意趣的部分”,并且对成语的理解应当“严格”而不应“宽泛”,成语“只应是固定语中有某种特点的成员”,是固定语中除去专名语、专门用语余下的那部分。刘氏认为作为固定语单位的汉语成语的区别性特征是“意义的双层性”而不在于音节(字)的多少,当然这一区别性特征“是以处在固定语范围内同他类固定语相区别为背景和条件的”。此外刘氏还谈到了成语的八种结构形式等相关内容。1.1.5温端政温端政(2005)在《汉语语汇学》中认为“所谓成语,实际上是四字结构的描述语加上四字结构的表述语。由四字(即四个音节)构成的成语,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在结构上‘二二相承’。”将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并在在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成语的三个原则“理据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在众多学者中,只有温端政明确认定成语为四字格,且“二二相承”。1.1.6武占坤武占坤(2007)在《汉语熟语通论》(修订版)中认为“成语是以书面形式流传和存在,以四言为典型形式,风格文雅简洁,结构相当定型,定义的修辞性短语或简句。”并且进一步指出成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大都不相一致”。武氏在定义中明确强调成语是“以书面形式流传和存在"的,即靠文字将其凝固,“是个贵族的熟语语种,是非文化人口语上不说或不常说的熟语”。1.1.7汉语教材中成语的定义1.1.7.1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所编教材《现代汉语知识》:“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丛谚亟塑盛亟垫倒的固定词组,也有人叫它‘现成话’。成语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整个成语的含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第二、成语的结构紧密,它的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换其中的成分。”(史式,1979)1.1.7.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版)认为,“成语是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简洁而意思精练”,汉语成语大多数为四字格,也有些成语字数会更多。1.1.7.3黄伯荣、廖旭东(2005)《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中对成语的定义为:“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并且指明成语的特征,即“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以上研究者对成语的定义及相关观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首先,成语在形式上的“几字格”问题。除温端政明确认为成语是“二二相承”的四字格外,其他学者都认为成语以四字格为主,可以有非“四字格”的形式,只要成语满足各自所列的其他成语的条件即可。在划分成语的实际操作中,若单纯依靠语言单位所体现出的意义的性质来划分成语与否,就会出现许多归类模糊的部分。同时由于有学者认为成语完全可以不局限于“四字格”这一形式,就出现了许多短语在划归词典时的不确定,如谚语、成语相关词典中出现内容重叠的现象。因此在根据意义无法明确划分成语的时候,应采用成语为“四字格”这一划分原则,这并不是有失偏颇的“快刀斩乱麻”,而是语言研究严谨性的考量。以“四字格”为基准的成语划分原则使得模棱两可的那部分短语可以很好的寻到各自的合理位置。其次,成语意义上的丰富性、双层性。成语有因其来源、产生的特殊性,如来自古代典籍、神话传说等,短小的四字格形式需要涵盖极丰富的内容,因而字面义和实际义不相符合的情况比比皆是。此外有学者在著作中提到四字格的“俗成语”,这类成语是近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模仿典型成语的结构创作而成,缺乏一般成语的历史积淀,因而缺乏意义上的双层性,实际意义与字面相仿,这类所谓“成语”暂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最后,在意义被表现、传达的方式上看,有不少学者根据结构关系将成语分为主谓、动宾、并列、偏正等类型,即“四字格”的成语划为前后两部分,而成语类型的划分则是根据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统而观之即可归认为是温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丛谚蚤塑盛适垄趔端政所提出的“二二相承”这一结构形式起到了主导作用。综合以上各家观点,我们认为成语是~种以文字为载体,以相对稳固的二二相承的四字格结构为外在形式,具有表述性、描述性且包含凝固、丰富意义的固定短语。这一概念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成语最终形成的标志我们界定为在约定俗成基础上以文字凝固进入词典,核心为“以文字为载体”,这是“成”“语”的关键,也是下文中我们所探讨的成语之所以产生相关特点的重要原因;第二,形式结构清晰明确,“二二相承四字格”是明确区别其他熟语的重要外在形式;第三,意义具有描述性、双层性,历久稳固。1.2谚语的定义1.2.1武占坤武占坤(1980)在与马国凡合著的《谚语》中认为:“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谚语的特点为,“流传的口碑性、功能上的内向性、语用上的相沿习用性、语形上的相对定型性、表意的完整性”。(武占坤,2000)武氏(2007)在后来的《汉语熟语通论》中将谚语定义为“民间语用艺术开出的山花,是民族各种实践经验凝聚的智慧结晶。它通常以口头的形式在民间广泛地流传,持久地沿用,以说知识讲道理为主旨。它是风格通俗、结构凝练、语感生动、语貌定型的韵语或短句。”这两个定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将谚语的作用简短地概括进概念中了。1.2.2温端政温端政(1985)在《谚语》一书中主要探讨的是其认为的狭义的谚语,他赞同当时学者们对谚语的一些共识,即“强调谚语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以传授经验为目的”。同时温氏也提出了谚语的另一功能:“就是传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认识。”温氏认为谚语的根本特征是内容上的知识性,“所以在结构上必然是表示完整意思的句子”。1.2.3符淮青符淮青(1985)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对谚语下了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定义,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透适蛰盛适渔倒“多年流传,包含有深刻地社会斗争经验、生产斗争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叫谚语。”并且符氏根据内容对谚语作了分类。1.2.4邵敬敏在《现代汉语通论》中邵敬敏(2007)认为“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形象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语句。在内容上,它具有文学的认识和教诲作用,富有哲理和道德的色彩;在形式上,为便于口耳相传和记忆,要求句式整齐、音调和谐、形象生动、语言简练、讲究修辞,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此后,邵氏对谚语进行了内容上的分类和语言运用的简短介绍。1.2.5周荐周荐(2004)在《汉语词汇结构论》中虽未对谚语进行明确定义,却也基本说明了谚语的性质特点,“所有的谚语都是先于记录它们的典籍而产生的,是先在大众口头流传而后才为典籍所记载的”,是“被引用”于典籍之中。谚语读来上口是“谚语在被记录入典籍之前口耳相传时必需的条件”。1.2.6《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8)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谚语的定义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词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地道理’’。各位研究者对谚语的定义各有千秋,但异中有同。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首先,从存在形式上看,谚语是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不苛求以文字为载体,也就没有“几字格"的字数限制,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保持其形式上的相对稳定性;其次,基于谚语的口传性质,谚语具有韵文的某些特色,这利于其非书面的流传方式;再次,从内容上看,谚语多以传授实际生活中的知识经验为主,饱含底层民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最后,从谚语内部意义所反映的事物看,谚语有相对明显的地域特色。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对谚语的定义如下:谚语是产生于底层民众实际生活中,以口耳相传为主要存续方式,传达某种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并具有完整意义的有韵语特点的简练、形象的语句。对这一定义的几点说明:第一,谚语以口耳相传为主要存续方式,即谚语的认定不依赖文字这一载体的存在,是非精英化的平民形式;第二,谚语多来自实际生活,因而外在环境的不同使得出现的谚语有较强的地域性;第三,谚语传达经验、价值观的性质使其具有规劝、引导性;第四,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丛谚适型盛适塑趔基于口语这一存续方式,精练简短、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成为谚语的一大特点。2.言文关系视角下成语与谚语的共时对比2.1成语、谚语形式、语法结构的对比2.1.1“X字格”我们在对成语所下的定义中认为“四字格"是成语的固定格式,或许这一观点并不会得到所有学者的认可,但即使这样,在实际的成语归类中,各家所列的非“四字格"形式的成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以《新华成语词典》(2002年版)为例,凡例中介绍“本词典共收录成语8382条,其中包括少量熟语”(暂不论该表述是否正确),据我们统计,非“四字格”仅占4%左右的比例——并且这些少数的非“四字格”成语有相当一部分在不同学者的归类中已经不属于成语这类而进入到熟语的其他类型中去了。另据卢卓群(1991)对《汉语成语大词典》(朱祖延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做的调查显示,“其中四字格成语站88.8%”,而“重在收录当代人使用的成语”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四字格成语占94.1%。”因此,成语的“四字格”这一原则得不到完全认同,成语绝大部分为“四字格”也是毫无争议的。和成语相对,谚语不存在几字格的问题,原因在于谚语的字数并不固定——以温端政(2004)主编的《中国谚语大全》(辞海版)为例,笔者统计后发现并没有哪种固定字数的谚语占有绝对优势,各字数的谚语比例相差不大,不像成语“四字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外谚语中四字及四字以下的数量微乎其微,所以也就很难讲谚语是“几字格”的问题。因此,成语和谚语在字数齐整性的要求上明显不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二者本身不同数量的“字”上。这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成语的“四字格”必定将形成的标志定格在落实在书面上之时,“其起源必然迟于谚语,当在有文字记载之后”,进入书面才“成”“语”,才有诸学者探讨成语“X字格”(史式,1979)的前提条件。而谚语“其起源必然很早,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透亟塑盛蚤敖趔即远在有文字记录之前”(史式,1979),即在“言”的条件下便有形成的可能,此外即使汉字产生之后由于谚语的地域特点使得方言谚语用汉字书写也有实际的困难。其次,成语必然要落实到书面上使得其和精英贵族式的书面文化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而谚语则多数是普通民众在实际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知识总结,表达淳朴的价值观,并不需要“文”去体现。在汉字产生初期,只有权贵巫觋才是文字的使用者和拥有者,所谓的下层阶级的百姓是不懂“字”的,所以造就了“字”权力话语、政治工具的牢固地位,精英性质也就深深镌刻在了“字”单薄的形体之上了。2.1.2语法结构的意合与非意合本文在界定成语概念之前提到研究者们对成语类型的划分,多数学者对成语的类型划分是根据成语内部语法结构,如:并列结构:伶牙俐齿玲珑剔透青天白日谈情说爱偏正结构:后起之秀中流砥柱栋梁之才世外桃源补充结构:谈辞如云谈虎色变一箭双雕噤若寒蝉主谓结构:黔驴技穷毛遂自荐百花齐放群魔乱舞动宾结构:包罗万象顾全大局隔岸观火顺手牵羊兼语结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借花献佛借刀杀人此外还有不少成语无法对其进行语法结构的划分,如:慢条斯理、乱七八糟、爱莫能助、举鼎绝膑、青蝇吊客、马首是瞻、人莫予毒、脍炙人口、柑惊伯有⋯⋯.·观察上文所列成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可做明确的结构划分的成语其自身“四字格”的简炼形式使得其省略了不少关系的链接词,如(以下所引成语省略的例子均出自马国凡《四字格结构的模糊性》,1989):省略谓语:(驾)轻车(就)熟路——轻车熟路山(如)厉河(如)带——山厉河带盲人(骑)瞎马——盲人瞎马省略宾语:驾轻(车)就熟(路)——驾轻就熟开诚(心)布公(道)——开诚布公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透亟麴盛适垫倒三分(天下)鼎足——三分鼎足省略间接宾语:患得(之)患失(之)——患得患失欲盖(名)弥彰——欲盖弥彰熟视无睹(泰山之形)——熟视无睹省略介词:相惊(以)伯有——相惊伯有(以)贷取(以)势求——贷取势求变生(于)肘腋——变生肘腋省略连词:言笤(则)忘帚——言笤忘帚(虽)打草(己)惊蛇——打草惊蛇内柔(而)夕p冈0——内柔夕H习0以上所举例中,括号中的内容是该成语其在原始出处原文的词,后来形成的成语就是将括号中的内容省略而成。此时成语的意义就要靠意合体现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语无法进行简单的语法结构分析的原因。正如马国凡(1989)所说:“四字格结构的可析性并不是四字格语言结构的全部。在可析性的基础上,某些四字格的结构由于各种原因而变得模棱两可甚至模糊不清,这就产生了结构的模糊性问题”。由于四字格框架的限制而省略结构成分、古汉语特有的结构模式在成语中的残留以及成语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等情况造成了一些成语结构的不可分析,也就是模糊性。“意合是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杜彩霞2005)汉语中表示各种关系的关联词、连接词本来就很有限,结构精炼的成语除了少数用来补充音节外更是尽量不用。那么成语是如何来传达如此丰富的语义信息的呢?是靠凝固它的“字”的力量。出现在成语“之前”的汉字,有许多省形的情况,即使这样也没有影响汉字功能的发挥,原因就在于汉字表意的“意合”,如表2-1(表中所列省形字引自宋业瑾、贾娇燕著《实用汉字》,2003;本表及下文中所用汉字的古字形均转引自Chinesecharacters网站):表2一l字形《说文解字》中的释义弑臣毅君也。从毅省,式罄。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丛透适塑盛亟垫倒—芒}民所安定也,亭有椟,徒高,省丁罄。号吓l枞狄赤狄,本犬程。狄之焉言淫辟也。从犬,亦省罄。夜灾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罄。莹出!址玉色。从玉,荧省罄。一日石之次玉者。囝屦康从履省,娄声。指用葛、麻制成的单底鞋。老堂老也。从老省,丐声。了【疫挥民皆疾也。从广,役省罄。上表中所举汉字字形从简,但并未影响意义的使用,此时汉字形体则是依靠意合而支撑整个“字义”甚至“词义”。写出来的一个字要比口说出来的一个音节能够承载更多的语义信息,包括历史的(古汉字)和共时状态下的含蓄义。也就是说,凝固在空间中的字(尤其是在用来“看”而不是用来“读”的书写文本中)比流逝在时间中的音节具有更强的“意指性”。根据“意指定律”,意指性越强,结构性越弱。一个充实的“自我”根本不需要对“他者”更多的依赖,它需要的仅仅是被理解,饱满的符号不像意义单纯的记号,它总是在阅读(看)的道路上设置堡垒,这就造成了语义的张力和不确定性,这是天然的修辞手段。事实上,任何一个汉字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修辞元素,因为汉字本身是表意的符号,不仅仅替别人(语言)传话,它还要彰显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是这种“声音”在多数情况下显得太小,也就被忽略了,文字符号也就被还原成没有个性只有区别性的记号了。与成语相比,谚语的意合性就差得多了,见下例(温端政,2004):爱护马的人有马骑,爱惜衣的人有衣穿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不怕清明连夜雨,只怕谷雨一朝霜吃饭靠田,用钱养蚕道路可以弯,人心不可弯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透亟麴盛蚤塑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风霜不向窗口入,车马还从屋上过干锄谷,湿锄麻,连阴天气锄芝麻谷地里种麦,穷汉娃待客后台如绵羊,上台如猛虎后下的雨不得谷,过时的话不得力以上谚语前后部分连贯、顺畅,每旬中旬子的基本结构大都完整,没有过多省略,读者均能很轻松地明了其意义,由于谚语没有受制于书写原则的束缚,只需要其“是包含完整句子的口语形式”(罗圣豪,2003),读来顺畅易记,字数多些或少些都可,因而谚语不必为不限的缩略身寻求“意合”。2.2成语、谚语语义特征的对比2.2.1双层性与非双层性汉字自身的形体构造特点——自身形体的表意属性——使得汉字具有了层累转义的性质,“层累性是就二级符号系统之间的动态转化关系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汉字作为一个形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有层级性的多级符号,其上一级符号是能指、是‘文’,下一级符号是所指、是‘言’;同时下一级符号的所指(言)往往又是更下一级符号的能指(文)”。如表2—2:表2-2字形《说文解字》中的“文”义应用中的“言”义这个字的字形是画了一个人的鼻子,“鼻也。象鼻形。今义从也,白这是字形所体现出的意义(“文”),己也,自然也皆引伸之义。”但词义是自指的代词(“言”)。这个字的字形表现的是刀在剪裁衣“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服,是字形义(“文”),但词义是初硒也。”“开始,开端”,(“言”)。向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后来转借作为虚词使用。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透壹塑盛亟塑型奄少“竹襄也。从竹本罄。”后来成为“愚笨”的“笨”。笨帛“古文裘。此本古文裘字。後后来用于“请求”的“求”,而以“裘”求乘加衣扇裘。而求尊焉干莆之来表示“求”的原义。用。”国“木寅也。从木,象果形在木后来具有了“如果”的意思,之前“果果沭之上。”实”的意思仍然存在。汉字就是借助了意义层累叠加的性质,使得其出现“文”“言”两用的意义。同时汉字依靠其形体在历时长久的演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内涵,见下表2—3:表2-3字形《说文解字》中的释义字形所承载的文化含义该字甲骨文的形象就是双手奉牲祭祀的刍蟹塞雨“承也。从手从升,口罄”。景象,简洁地将古代中国的宗族礼仪反映了出来。这一字形不仅是对一个屈身跪地的女子“象形。王育就。⋯⋯盏象形象的临摹,意义已经不是单纯的中性女霞其拚敏自守之状。”的了,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女子地位卑微的现实。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汉字字形,孩子搀扶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着老者,表达了传统文化尊老敬老的意孝蔼子。子承老也。”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尤其是过“芳也。从黍从甘。《春秋去以农为本的社会,在百姓心中没有什香商傅》日:‘黍稷馨香。’凡香么比粮食还要香甜了,故用成熟的粮食之属皆从香。”形象表象抽象的感官词汇。这个字是混乱战场上的反应,杀敌后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取眨耳为证,表动作的“字”后隐藏着野蛮褴》:‘获者取左耳。”’血腥的年代印记。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适量塑盛适麴倒“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三宝交,二又,二人也;善兄弟该字以两手并排喻同志的友人,深情浓友掣日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意尽在不言。也。”上表所举例子可以看出汉字意义的丰满性,有限的形体能指在承载越来越多的信息所指,其自身的膨胀影响力己不得控制,因而由汉字记录承载的内容被自觉地、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汉字自身的特点,而“文”性较强的“四字格”成语自然也承接了汉字的这一特性,使得成语表现出凝固丰厚的双层意义,见下表2—4(以下成语的比喻义解释均出自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成语词典》,2002):表2—4成语字面义实际语义比喻共同生活或一起共事,而感情同床异梦同睡一张床,各做各的梦。或心思却不合。锦心绣口心、口如锦绣。比喻满腹文采,才思横溢。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拣衣挑食挑拣衣食。比喻在生活方面挑剔苛刻。比喻两个品貌相差甚远的人在一蒹葭倚玉没有长穗的芦苇和玉在一起。起,极不相称。千难万险一千种难处,一万次险阻。形容困难危险极多。剪烛西窗在西窗前修剪烛火。实指亲友相聚畅谈。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也比喻暴虎冯河空手打虎,徒步涉河。果敢勇猛。南辕北辙本要往南边去却驾车向北。比喻行动和目的截然相反。守株待兔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比喻心存侥幸,不劳而获。闻鸡起舞半夜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刻苦自励。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
表中成语的字面义只是该成语意义内容的一部分,即表层的含义,而后半部分则是成语所要传达的真实的意义,即第二层意义。这样“以小见大”的语词形式符合汉字本身的表意方式,也利于文人书写的便利——简短的四字包孕丰富的内涵,这是精英式“字”的需要。有时成语为了服从“四字格”的形式,不惜减字以适形,如,“狡兔死,走狗烹”、“明察秋毫之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水楼台先得月”等后来为了“适形”而减缩成“兔死狗烹”、“明察秋毫”、“青出于蓝”、“近水楼台”等。与此同时,谚语却不拘于“四字格”之形,只是自身的形式在不断的满足民众实际生活中口耳相传之便——不必书写,使得谚语免受汉字的“侵蚀”——读来上口、听之易记便可,也就形成了谚语韵律感强的特点,这是“言”的需要。如(温端政,2004),风不过酉时,雨不过午时东刮西止,雨不过夜青草发芽,不离旧根多食马兰,少食芥兰打煞猫,不离灶打马摸顺骡南甜北咸,得病根源打猎的不怕野兽,抓鬼的不怕神仙家有菜一瓮,抵上谷一囤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儿饱娘喜欢,马饱人喜欢将损一个,兵损一窝路远怕慢汉八百里秦川好地方,人杰地灵大粮仓亥下古堆三千三,数罢金山数银山谚语自身口耳相传的性质,使得谚语所携带的含义应浅显易懂,不可艰涩,表面义即是其所要传达的内容。有人会认为谚语也有一定的省略成分,尤其是由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丛运适塑盛适羞倒前后两句组成的谚语连词成为可能被省略的部分,如“风不过酉时,雨不过午时’’即是去连词的省略,“(如果)风不过酉时,(那么)雨不过午时”其实这一省略现象在口语中是十分常见的,如“他不来,我不去”正是“如果他不来,那么我不去。”的简缩。现今存在的一部分谚语看起来比较晦涩,是因为年代久远,同我们现在所讲的口语有很大差别,若是将其回归至其产生、繁盛的时代,与同期的成语等“雅”言相比,它仍是“俗”的,仍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正如刘勰所言:“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赵仲邑,1982)2.2.2整体性与非整体性我们在上文提及汉字是以形体体现其意义,同时这种意义并不是形体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形体各部分充分融合后的结果,即字义的整体性。成语的“文”性同样使得这一特性在其身上表现得十分鲜明:首先体现在前文提到的格式定型——“四字格”,其次就是成语表意上的整体性。根据罗卓群的统计,成语意义和字面义基本一致的(罗氏称这部分成语为“意内形成语”)仅占1.82%,而其余的98%以上的成语都是靠引申和隐喻等方式才能得到其真实意义(罗氏称这部分成语为“言外型成语”)(罗卓群,1991)。成语表意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构成成语的字在成为该成语一部分的同时便失去了自身的部分特征,本身字义虚化,如:(以下所举成语的比喻义解释均出自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成语词典》,2002)三缄其口:该成语中的“三”己不是作为具体数词来使用,而是意义虚化为“多次”,表概数,“口"也并不再单纯指称生理器官“嘴巴”,而是指“严谨的不轻易开口讲话”。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睡觉,忘记吃饭”,实际上是指“对某事专心致志”。望眼欲穿:就表面的意义来讲是不符合逻辑的,“看得眼睛想穿过去”,形容盼望非常急切。破釜沉舟:就表面义来讲是“砸破做饭用的锅沉下船去”,实际是“形容不顾一切,下定决心一拼到底”。凤毛麟角:表面的意义是“凤凰的羽毛麒麟的犄角”,实则“比喻珍贵而稀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丛逵适塑盛亟麴剑少的人或事物”。以上所列举的这些成语实际上是将修辞的手法融入到成语每个“字”当中,“字”在这里仅仅是起到一个目录索引的功能了,由此成语的意义虽以其基础,但其意义并不是这些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了,它们都被“引申、隐喻化、形象化和虚化了”(丁昕,2001)。第二,整体性还体现在意义的“隐喻性和形象性”(丁昕,2001)。成语的实际意义通常不是字面义的简单组合,而是其背后的引申义或比喻义。这种意义的延展丰满与成语的书写性是分不开的,汉字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承载功能。在这一方面又分为两种情况:首先第一类是词源性质的成语,如:四面楚歌、画蛇添足、夜郎自大老骥伏枥、杯弓蛇影、削足适履邯郸学步、叶公好龙、刻舟求剑负荆请罪、象牙之塔、火中取栗⋯⋯这类成语的共同特点是来源于一些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比较有影响力的诗文甚至外国的故事等,最终的“成语”是对原出处内容的整体概括。“这类成语意义的整体性是绝对的,就是说,从成语成素的字面意义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整个成语所表示的意义”(丁昕,2001),要理解这类成语的意义必须充分了解其来源,对出处的相关内容做整体把握,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做隐喻性的理解。这种成语完全建立在文本的相互关联上,也就是所谓的“互文性”。对这种成语的理解需要识字,需要有大量阅读经验的支撑,它完全是在文本和书写色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最能体现成语意义的双层性和整体性特征。其次第二类是融合性的成语,如(王勤,2006):骑虎难下、亡羊补牢、投鼠忌器敝帚千金、一刀两断、七手八脚万事大吉、利令智昏、人命关天因噎废食、入乡随俗、门当户对⋯⋯这类成语来源与上文所论述的情况不同,它们在由文字记录下的时候都是有
El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透亟麴盛适麴倒标明“俚、野、鄙等词”(王勤,2006)的,大部分由古代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话语演变而来,它们是由古代口头用语被文字凝固后逐渐演变为成语的。初始的口语性使得它并不如来源于书面的第一类成语那般“文”性十足,自身“庶出”的地位使这类成语在表意上也相对“俗气”些,更接近日常百姓的表达习惯。这类成语的意义虽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但是和第一类成语相比,“其整体性要弱些,从字面意义上可以比较明显地感觉到成语的意义”(丁昕,2001)。即使是这样这类成语的意义也绝不是字面意思的累加,还是要整体把握其含义,不完全停留在字面而进一步做引申性的理解。谚语与成语相比,它的整体性要弱很多,即使是与成语中整体性相对较弱的的融合性那类相比整体性也在其下。也是从整体性的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字”的虚化,谚语是知识价值观的直接传递,要求点对点的准确性,这就使得谚语不能有“深意”,否则这不符合实际表达的需要,因而谚语的意义多是“表面的”,也就是说谚语的“字”“虚不得”。如:自然现象类(温端政,2004):六月栽茄子,馋死老爷子龙不抬头,天不雨棉花云,雨来临久晴东风雪,久雨西风晴哲理类(万艺玲郑振峰赵学清,1999):吃一堑,长一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理出众人口有理压得泰山倒修养类(武占坤,2007):诚信是立身之本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品德积钱不如积德,买田不如买书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以上所举谚语的例子无论是日常用的自然气象方面知识的总结亦或是展现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谚适塑盛适塑倒为人处世道理的哲理类谚语都是清晰易懂的,没有生涩的典故和久远的传说故事,仅是习以为常的词句罗列便能够反映其每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些谚语中每个“字”都是“实而又实”的,没有和读者打任何哑谜、掩藏任何玄机。其次是表意的整体性问题,谚语因没有“字’’的虚化过程,因而也就没有太多“深层含义”可以挖掘,即使它要想听众传达哲理等深奥的内容也会毫无伪装的置于明处,而不需要读者煞费苦心的思量。谚语有许多是两段、三段甚至更多段的组合,这些段与段之间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运用,如(温端政,2004):久立伤骨,久视伤神,久坐伤血,久行伤筋,久卧伤气腊八晴,搭花棚;腊八阴,贵如金腊八有雪雨水多,九里有雪伏里热罗汉请观音易,观音请罗汉难免事的媳妇两头瞒,挑事的媳妇两头传棉花怕涝,黄沙土最好女人臭臭一个,男人臭臭一家劝执拗人,先顺其意;劝盛怒人,先平其气染坊不开牌子在,卖了粮食口袋子在人难欺,马难骑,莫笑穷人穿破衣以上所举的谚语是由几段组合而成,若使用者仅表达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只是会使谚语意义理解“量”的减少,而不是“质”的下降。当然有些谚语也是要前后配合使意义得以完整呈现,这种完整呈现多是叙事上的完整,出现的一部分已足以表达部分内容(自我意义的满足),未出现的部分只是使得叙事不完整;但成语若仅出现部分它就会连成为“成语’’的资格都丢失掉,因而这类谚语的“完整性”比之成语来讲已经减少的太多。总之对于谚语来讲整体性的特点并不明显。3言文关系视角下成语、谚语的历时对比上文中我们从共时角度对成语和谚语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一部分将从历时的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丛运重型盛亟麴趔角度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成语和谚语在历时上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如随着时代的演变无论是成语还是谚语的用词都不断贴合当下使用者的语言特点,生涩的词语逐渐被更换替代;其次语言的使用是要符合实际的现实需要,而成语和谚语中某些反映久远历史生活的部分因与现代社会脱轨过于明显,已逐渐被当今人们所抛弃,如“男勤于朝,女勤于宵,宵必顾杼(音‘z11d’),朝必望雨”(王勤,2006)这旬谚语中所描写的生活习惯已经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了,因此这句谚语因其已完成了应有的历时任务而退出历时舞台“离开了谚语的队伍”(王勤,2006)。除了这里所反映的共同点,本部分重点从文言关系角度看书写与口头传承对成语和谚语历时演变所造成的影响。由于汉字有着强烈的表意倾向和天生的表意本能,所以一个成语可以用四个字的组合来浓缩语言表达中的一句复杂的话,甚至一个故事篇章。这种“打包”处理一方面在书写困难的条件下有利于记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表达上的“深度”,这是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因素(文学本质上是书写的,成语形成的过程不仅是扩展意指深度的过程,也是“打磨”能指的过程,这两种过程构成了双重修辞,使得成语的文学色彩浓厚)。汉字在完成“打包”处理后又将一团团意蕴丰厚的组合体贴上“词”的标签交还给语言。于是书写完成了加工语言的过程,汉字也完成了对汉语的结构化力量的投射过程。但是这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即成语历时演变的骤变性和断层。表面上看,成语(尤其是古典成语)都有着较古老的来源,加上其形式的典雅规整,很容易给人一种亘古不变的“永恒”感。但这种“永恒”其实是汉字制造的神话,只要我们对成语演变的历史稍微考察一下便知,大多数成语其实早已面目全非,音、形、义早已不是成语产生之初的原貌了,而且这种演变还不是逐渐的演化的结果,变化的前后找不到任何明显的理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操作性,是一种骤变和断层。下文所举成语理性意义、色彩意义的变化便可为证。正是汉字书写下的成语语义的充实性导致“过轻”的能指(短小的四字格)下承载了“过重”的所指,一旦历史条件成熟,联接能指和所指的链条便会断裂。于是,“意义变成了形式,就摈弃了偶然性,它空洞化了,变得贫瘠,历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文字”,“它的新的空洞贫薄需要意指作用来填实它。”(【法】罗兰·巴尔特,2009)——汉字便又一次上演了神话创作的把戏。
121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遂适塑盛适塑型3.1成语、谚语语音变化的对比成语语音的变化即组成成语的字的语音变化,变化的原因有两种:第一,是由语音的“破读”引起。“所谓破读音,是在古书注解中为了区别一个字的相互联系的不同含义而改变文字读音的语音现象。破读音的本质是‘变音别义、’‘变音造词’。”(陈会兵,2008)如“王”字,在《史记·陈涉世家》“大楚兴陈胜王”(胡怀琛等,1947)中,用作动词,读“wdng”,义为“称王”;而在同一篇中又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胡怀琛等,1947),此时“王”读“wdng”,为名词,意思为“国王”。古汉语中之所以有“破读”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在有限的汉字基础上词义的不断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即“变音别义”、“变音造词”。而这一现象也对“文虬|生的成语产生很大的影响。如:a大相径庭:“庭"原读音为“tlng”,现在“庭”读为“ting”,原指过分偏激,如《庄子·逍遥游》(集释本一上27):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刘洁修,2009)该成语的意思为“表示二者差距很大。常形容事物彼此相差极远。”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南宋陈简斋,陆放翁、杨万里、周必大、范石湖诸人之诗,虽则尖新太露圭角,乏浑厚之气,然能铺写情景,不专事绮绩,其与但为风云月露之形者大相径庭,终在元人上。”’(朱祖延,1999)b别无长物:“长”原读音为“zhdng”,现在“长”读音为“chdng”,成语的意思为“除此以外,一无所有。形容清贫廉洁。”如“语本《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日:‘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朱祖延,1999)C丧家之犬:“丧”原读音为sdng,“指居丧人家的狗,比喻流离失意,不受重用的人。南朝宋·裴胭《集解》引王肃日:‘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然不得志之貌也。”’(周福雄,2008)现在“丧”读音为“sdng”,成语的意思变为“指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依靠,四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日:‘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朱祖延,1999)。d好自为之:“好”原读音为hdo,出自《淮南子·主术训》(高诱,1954):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丛逵蚤塑盛蚤塑趔“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为之,则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原意为“喜欢自己亲自去干”,现在“好”读作“h石o”,成语的意思是“自己好好地把握,好好地干下去。多用于劝人自勉。’’如“清·王韬《淞隐漫录·四奇人合传》;‘此时正大丈夫建功立业之秋,愿勿以儿女子为念。行矣李君,好自为之!”’(朱祖延,1999)e难兄难弟:“难”原读音为ndn,出自语出《世说新语·德行》(刘义庆著,1954):“陈元方(名纪)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名堪)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日:‘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在这里文中“太丘”所讲话的意思是元方非常好好到很难和弟弟分出高下,季方也非常好好得很难和哥哥分出高下。因而这个成语产生时是用来形容同列的人(多指兄弟)或事物都一样优异,难以分出高下优劣。现今“难”读作“nd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共患难的人们或同处困境的人们”。如:“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朱祖延,1999)f文过饰非:“文”的原读音为“won”(30洁修,2009),现读“won”指掩饰过错,掩饰错误。“文”(w色n)为动词以区别名词的“文”(won),如今只读“w6n”使其没有具音辨义的作用。若成语中“破读”的字的“正音”在现在的人们读来感到生疏,那么它就很有可能变为现今更为常用的另一个音,久而久之也就稳定了下了,使得使用者忽略了其变化的过程,因为那个“字”形并未变化。第二,成语读音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为的读音规范。一些成语中某些字原来的读法因年代久远在现在的人们看来十分陌生,如:“叶公好龙”的“叶”,原本的读音是“shO”,但这个音在现今己很不常见,大部分人对其并不熟悉,在一次次的对“字’’的正音过程中,这个成语中的“叶”的读音被规范为“y色”。“别无长物”中的“长”原读音为“zh6ng”,这个音在现在也很陌生,规范后“长”的读音变为“ch6ng”。“大相径庭”中的“庭”,原读音为“tlng”,现在规范后的读音为“ting”。“自相矛盾”中的“盾”,原读音为“sh百n”,现在规范后的读音为“dim”。“朋比为奸”中的“比”,原读音为“b1”,现在规范后的读音为‘‘bI”。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丛透适垫盛量塑型“文过饰非”中的“文”,原读音为“w色n”,现在规范后的读音为“w6n”有些成语语音的变化会导致成语整体意义的改变,因而也成为成语语义变化的原因,关于成语语义变化的情况会在下文详细论述。谚语中语音演变的现象是与整体的语言语音变化相一致的,是大的历时背景下历时久远的语音的逐渐缓慢的变化,它并没有成语这般某个字的读音单独骤然变化的情况出现,原因在于谚语依靠的口耳相传的存续方式中,人们记音不记字,是纯“言”的,无“文”的介入和干扰,因此只会出现同一意思的谚语有着不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这不是由“文"导致的,而是由于人们的实际生存环境及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导致对现象的描述出现差异。例如:隔山千里不算远,隔河十里不算近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隔山不算远,隔江千里远隔山不远隔水远人怕不要脸,地怕长了菅人怕不要脸,地怕砂石碱人怕不要脸,驴怕卧磨道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交人交心,浇花浇根交人交真,吃菜吃心交人先交心,浇树先浇根交人要交心,浇树要浇根后母心,毒如蛇后娘的心,过道的风后娘后娘,心狠如狼后娘心,蛇蝎狠3.2成语、谚语形式变化的对比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透亟塑盛适麴倒汉字由最初的产生至今经历了巨大变化,在笔画、形体、结构上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而以汉字书写记录的成语,以其相对稳定的形式出现在,造成一种成语“一成不变”的假象,事实上和汉字一样,成语的形式从其出现至今不断发生着断层式的裂变。成语形式的变化包括构成成分的替换、构成方式的变化以及字数的变化。第一,构成成分的变化。保残守缺一抱残守缺自固不暇一自顾不暇飘风骤雨一暴风骤雨信口开合一信口开河必恭必敬一毕恭毕敬莫名其妙一莫明其妙见几而作一见机而作好行小慧一好行小惠殷天动地一惊天动地网开三面一网开一面貌合心离一貌合神离金口玉音一金口玉言闭门自守一闭关自守倨傲不驯一桀骜不驯捧头鼠窜一抱头鼠窜兴利除害一兴利除弊第二,成语构成方式的变化。以法绳之一绳之以法死生存亡一生死存亡通邑大都一通都大邑恨相知晚一相知恨晚饮血茹毛一茹毛饮血羞花闭月一闭月羞花死生存亡一生死存亡终始如一一始终如一颖脱而出一脱颖而出乱杂无章一杂乱无章通邑大都一通都大邑民膏民脂一民脂民膏天地开辟一开天辟地耳目聪明一耳聪目明荜门蓬户一蓬门荜户恨相知晚一相知恨晚此外还有不少成语两种变形方式兼备,我们以卢卓群(1991)在《成语研究和成语词典的编纂》一文中所分析的“赴汤蹈火”一词为例加以论述:第一阶段:从“如赴汤火”到“赴汤火”,丢掉了比喻词“如999由明喻变成了暗喻。⋯⋯第二阶段:由三字格扩展成四字格,再次显示汉语成语向着四字格靠拢的倾向,表现出四字格的强大生命力。赴汤火一赴蹈汤火⋯⋯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丛运适塑盛亟塑倒第三阶段:由不平衡结构(动宾)变成平衡结构(动宾·动宾),基本完成了这条成语的发展,出现了定型的形式。但是以后还有反复⋯⋯赴蹈汤火一探汤赴火⋯⋯第四阶段:形成主导性格式:“⋯⋯汤⋯⋯火”。经过长期选择“赴’’、“蹈”成为固定选项,定型为“赴汤蹈火”。⋯⋯第三,成语字数的变化。以“难兄难弟”为例,出现过“难兄难弟”——“难弟”——“二难”等形式,但用的最为广泛的还是“难兄难弟”这一形式(刘洁修,2009)。以上诸例使我们注意到成语形式变化的事实存在,也打破了“字”使成语一成不变的神话。而谚语由于其口语(“言”)的性质,无法确定考察其整体的演变的过程。根据我们搜集到的材料来看,与中国传统农耕方式相协调的气象农业谚语是最早被记录下来的,这类谚语最早的记录出现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崔蹇(音“shi”)所著的《四民月令》中,其后类似的谚语收集出现在“三国时期陆玑的《毛诗草木年兽鱼虫疏》和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有宋代陈蒡(音‘伯’)的《农书》、元代娄元礼《田家五行》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直到宋代才有了专门收集谚语的集子出现’’。(罗圣豪,2003)据已有的材料分析,谚语最初出现时以四字格的形式居多,并且多数远古的谚语今天读来“十分聱牙难懂,古朴艰涩”(谢贵安著,1994)。但谚语的发展因不受所谓书面工整对称的“二二相承"法则的限制,在以口语为流传方式的背景下,始终以“俚俗”的生活语言相吻合,不受字数限制只求朗朗上口,韵语的特点逐渐明显,“句子比较整齐工整”(谢贵安著,1994),这一特点与从现今所见到的古代民俗歌谣中也可得到验证。谚语因其口语性、地域性也使得它的变体较多,但这些变体究竟是共时的存在还是历时演变造成的结果很多已无从考证,从温端政主编的《中国谚语大全》(辞海版)来看,书中收录的谚语有超过半数的谚语存在多变的形体,如(温端政,2004):肩膀挑成坑,不如田里种上青——肩上压条坑,顶不上一年青犍牛十年买,乳牛十年卖——犍牛十岁不卖,乳牛十岁不买——犍牛十岁买,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遂置塑盛适塑倒牝(pln)牛十岁卖立春雨水到,蚂蚁上了鏊——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雨水二月天,农民锄麦整田园——立春雨水正月问,送肥莫等冰消完立冬不起菜,必定有一害——立冬不起菜,冻了莫要怪——立冬不起菜,莫把天来怪——立冬不种菜,冻死也无怪——立冬不拔菜,一定霜杀坏瞒得了人,瞒不了心——瞒得过人,瞒不过神——瞒得住人,瞒不住天——瞒鬼瞒神,瞒不住雷公牛耕田,马吃谷,人家养儿他享福——牛耕田,马吃谷;穷人辛苦,财主享福——牛耕田,马吃谷;爷做官,儿享福前怕狼,后怕虎,一生一世白辛苦——前怕狼,后怕虎,一事无成百辛苦一一前怕狼,后怕虎,只好摸摸鸡屁股人闹有祸,天闹有雨——人躁有祸,天躁有雨——人诈有祸,天诈有雨——人作有祸,天作有雨谚语如此多变的形式符合我国服员辽阔的实际情况,也是在民间流传的谚语与日常人民群众的口语紧密相连的真实写照,是无“文”束缚的自我“狂欢’’。即使在同一地点同时出现某条谚语的不同形式,人们也不会因其表达的不同而认为是错误的形式,“正因为如此,谚语才能一直保持着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王勤,2006)。但是若是成语在书面使用时出现与同时代不同的情形,就要被判为错误了。这是“字”的刚性特点和口语的宽容与“韧性”特点的投射结果。3.3成语、谚语语义变化的对比在这一部分我们谈到的成语语义的变化不是狭义上的因为组成成语的“字”的意义发生变化而导致成语意义的变化,而是因为成语在汉字“书写”的投射下而产生的的“文”性特征,导致其出现与汉字意义变化同样地在外表现——意义的断裂。以“大,,字为例,其在甲骨文编里的字形是鸯,但就字形上看可以理解为人的普通形象,也可以理解为“大人”,指“大”这个概念,因此“象形”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坠谚置塑盛亟垫倒的“象”具有多义性,它与语义的链接具有刚性性质,而字面义的多义性极易导致字义与语义链接的断裂。用汉字固定记录的成语也就具有了汉字的这种性质,会发生语义上的断裂。成语语义主要是指其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因而成语语义的变化也就是因这几方面的的变化而产生的,具体如下几点:第一,成语理性义的变化。理性义的变化也有不同的情况,首先是因词义的本源已不为常人所知,而根据成语的字面义去理解该词,导致成语语义的断裂,也可以称为“望文生义”,如:钩心斗角:一词来源于唐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建筑群参差布局,彼此回环掩抱,飞檐连接交错。一说指宫室结构错综精密”。“亦用以指诗文的布局结构精巧,错落回环”(朱祖延,1999)。但在演化的过程中,“心”字因其古汉语中常用义“人的思想器官”影响,使“钩心”成为“勾心”指“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施展手腕,各用心计”(朱祖延,1999)o下里巴人:“《下里》、《巴人》,战国时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一。”’因“下”“里”字中所含有的文化特质,使这个词的指向随之改变,“后泛指通俗普及的文艺作品。(朱祖延,1999)独善其身:“原谓独自修养品德”,即“在条件不好,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干的时候,暂时保全自己,并注重才能品德的修养,以等待机会。”(史式,1979)“出自《孟子·尽心;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多指只顾自己好,不管他人。”这时“文”书面性质,使得其没有保留原来文字所没有明确体现而隐含的内容,使这个成语的意义发生偏离。天花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说法,感动了天神,天上各色香花纷纷降落下来。花原多作‘华’。《心地观经·一·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随着年代流转,这个成语的来源对使用的人群来讲逐渐陌生起来,就“后用来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张的、不切实际的。”(刘洁修,2009)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逵适塑盛适塑趔其次,第二种情况:成语理性义的变化是由词义的引申和隐喻造成的。如(以下5个例子引自,孙雪敏《成语语义褒贬转化试析》,1999;成语的意义均引自刘洁修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2009):大吹大擂:原义为“吹笙笛喇叭,敲锣打鼓,众乐器奏”。后因“吹”的“鼓吹”而至“吹嘘”的意思,使得整个成语的意义现今多指“比喻大肆吹嘘或宣扬,多用于贬义”。如狼似虎:原作“如虎如狼”,形容军队威武勇猛,势不可挡。但因“狼”、“虎”两字在意义的层垒过程中蕴含有“凶残”之义,因而现在该成语的意义多用为“形容动作、行为如同虎狼一样凶猛或残忍”。避实就虚:原指“避开坚实的地方,攻击虚弱的地方”。“实”和“虚”分别指“实在的地方”和“虚弱的地方”,但两词逐渐用来表示“实质”和“空泛”,因而该成语现在多用来表示“回避实质性问题而接近空泛的内容”。第二,成语色彩意义的变化。上文在举例成语理性意义变化的时候,可以看出有部分的褒贬色彩已经随理性意义的变化而变化了。这里我们列出仅色彩意义变化的成语,如(以下五个成语——不包括成语后的解说——引自胡晶莹,《汉语成语特点及演变研究》;成语的释义均引自刘洁修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2009):老气横秋:①原作“霜气横秋”,形容凉嗖嗖的气流充塞于秋天的空际。此时为中性词;②后世多作“老气横秋",多形容气势苍劲、挺拔不凡的神态,此时意义偏褒义;③形容懒散拖沓、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词义色彩变为贬义;④形容架子很大,盛气凌人,或懒洋洋、对人待理不理的神气,词义色彩义为贬义。八面玲珑:①原作“八窗玲珑’’,指窗户多而明亮。后用来比喻洞达明智;通疏明彻。后世多作“八面玲珑”,多形容洞明透彻,毫无障蔽阻滞。②形容圆活灵透,面面俱到,十分周密。③形容人世故圆滑,善于应酬,面面讨好。可以从以上意义的逐渐变化中看出色彩义由褒义过度为贬义。亦步亦趋:①原作“步亦步,趋亦趋”,人家慢走,跟着慢走;人家快走,跟着快走。比喻紧紧地追随效法。此时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的变化。②后世多作“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处处模仿、追随别人,多用于贬义。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丛透适塑盛适塑趔大放厥词:原指极力铺陈辞藻。后多用于贬义,指大发议论。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引申作为首或体面。堂皇:形容气派盛大。此时并无明显的色彩义取向。四字成文,形容表面上显得庄严、正大的样子。多用于贬义。成语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因此必定会遇到规范的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段上不允许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定型性”强弱就成为区别成语与其他熟语的重要标志。与成语相反,一条内容相同的谚语在南北各地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一句惯用语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说法,这种多样性正是“言”的特点,即口语性。我们看到,偏于“文”的成语在共时上的定型和稳固并不能保证历时上的意义延续,而相反,偏于“言’’的谚语、惯用语等在共时层面上相对不统一,具有很大的弹性,但在历时维度上,靠口头重复传承的形式却保证了意义的一脉相承。这是文字与口语的悖论。4小结符号学的言文异质观认为,不同的符号载体有不同的编码方式,这种载体的编码方式会渗透到它所记载的对象内容中,影响和改变其结构。文字和口语是两种不同的媒体方式,各自有着自身的属性和特点,因而依靠汉字和口语而存在的成语和谚语便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和演化方式。本论文就是站在言文关系立场上对汉语成语和谚语的对比研究,分别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探讨了成语和谚语的不同,以及汉字书写与口头传承在这种差异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研究是将符号学的言文异质意识应用到词汇研究中的一次尝试,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成语和谚语的特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认识熟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书写与口头性、文与言。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参考文献:[1]刘广和.熟语浅说.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5[2]孙维张.汉语熟语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5[3]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4]武占坤著.汉语熟语通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6.114、54、100~101[5]王勤.汉语熟语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6]刘广和.熟语的语形问题.中国语文,1996,4[7]温朔彬,温端政著.汉语语汇研究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45、248、250、[8]刘叔新.刘叔新自选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1.57[9]周荐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283~288[10]周荐.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语文研究,1994,8.52:33[11]周荐著.词汇学问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80~81[12]温端政著.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84、69、290~292[13]刘洁修著.成语.北京:商务印数馆,1985.3[14]史式著.汉语成语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9.12、13、8、77、340[1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94[16]王力.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119、128、133[17]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7、130[18]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20]武占坤,马国凡.谚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3[213武占坤.中华谚谣研究.保定市: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6~9.35.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逵适塑盛亟塑倒[22]温端政.谚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0~12[2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02[2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43[25]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332、333[2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27]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成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8]罗卓群.成语研究和成语词典的编纂.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5:56、58~59[29]温端政,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主编.中国谚语大全.辞海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30]马国凡.四字格结构的模糊性.内蒙古师大学报,1989,3:101[31]杜彩霞.言文关系视角下的汉英成语结构对比:[硕士学位论文].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引用语言学专业,2005[32]宋业瑾,贾娇燕著.实用汉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9[33]Chinesecharacters网站,网址:h主羔芝;』!!!塑:i卫羔皇兰垒垒主iQ坠垒!兰£i曼垒羔i!i垒:Q!g』£鱼垒!垒£羔皇三垦堇¥堡Q!Qg¥:垫兰巳茎!墨坠堕里itButtonl=Etymology&characterInput=[34]罗圣豪.论汉语谚语.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4:63、64[35]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2.6[36]赵仲邑.文心雕龙注.南宁:漓江出版社,1982.233[37]丁昕著.俄语成语研究.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3.118~119。[38]王勤著.汉语熟语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4.245、324、327[39]万艺玲,郑振峰,赵学清著.词汇应用通则.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1.218~219[40][法]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178[41]陈会兵著.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5.134[423胡怀琛等著.史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2.107、108[43]刘洁修编.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1.244、1217、833、.36.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1152[44]朱祖延主编.汉语成语辞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273~274、67~681182~1183、549、926、490、1490[45]周福雄.成语演变问题的多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8[46]高诱注.诸子集成.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1.143[47]刘义庆著.诸子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1.3[48]谢贵安著.中国谣谚文化一一谣谚与古代社会.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48]孙雪敏.成语语义褒贬转化试析.语文建设,1999,4:19~20[49]胡晶莹.成语用词特点及演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7[50][法]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显义与晦义——批评文集之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8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丛重量塑盛受塑趔附录附录部分是笔者以刘洁修先生《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2009)为基础所进行的抽样调查的调查整理表。文中提到成语历时演变的骤变性和断层这一问题。究竟有多少成语出现了形、音、义方面的变化,因能力和时间所限笔者未能进行全面地考察,但为了论文的严谨性,还是进行了抽样调查的方式予以说明。我们以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年12月版)为抽样来源,以书中的二十六字母为序,每字母选取25个(前、后各取lO个,中间取5个)成语(四字格)——共抽样559个——以考察其形音义的变化。统计后得出如下数据:书写形式变化:450个,比例为80.50%书写形式未变化:109个,比例为19.50%音变:2个,其中书写形式变化的1个,另一个形、义均无比变化理性义变化:71个,比例为12.70%,其中有11个形体未发生变化色彩义变化:9个,均由理性义变化引起,其中仅有一个形体未发生变化形、音、义均未变化:98个,比例为17.53%表格说明:1、某一成语形体的变化会在表格中标出,如“阿鼻地狱、无间地狱、阿鼻狱、阿鼻、无间”,这一过程并非严格按照时间排列,有些成语在一定时期内是多种形式并存的,表中“成语’’一列是现今通用的较为规范的形式。2、若该成语中有读音的变化,则在有音变的字下加着重号,如阿鼻地狱,“pi-bi”,表示“鼻”字由“pi”演变为“bi”。3、理性义的变化受表格所限列于每个字母所有成语之后,表格中以“☆”表示。如,阿婆生活:指清苦的笔墨生活——多就为应付科举考试而言。——指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丛透适塑盛适垫倒文人书生敷衍塞责地应酬官样文章。“——”前后基本为意义的演变过程,但也有部分“——”前后的意义为统一时间段并行。4、色彩义的变化简单地在表中标出:如中一贬一褒,表示由中性变为贬义又演变为褒义。5、若形音义各项无变化则以“/”表示。另:I、U、V三字母部分无成语,0字母部分仅有9个,无法按照上文所说方式取样,特此说明。字读音的意义的变化成语形体变化母变化理性义色彩义阿鼻地狱无间地狱、阿鼻狱、阿鼻、无pi_bi}间阿婆生活阿婆生活、阿婆涂抹}哀哀欲绝哀痛欲绝、一恸欲绝{f哀兵必胜{☆f哀而不伤哀而不愠}哀感顽艳哀动顽艳、哀恸顽艳、感均顽}{艳、顽艳哀鸿遍野哀鸿集野、哀鸿满路、哀鸿泽}fl满、嗷鸿遍野A哀毁骨立柴毁骨立、骨立柴毁、号毁骨I{l立、毁瘠骨立哀矜惩创哀矜+惩创一哀矜惩创{f{哀矜勿喜}☆I昂藏七尺昂藏+七尺一昂藏七尺I{}昂首阔步扬眉阔步、阔步l{}昂首望天昂首向天}{盎盂相敲盎盂相击l{}嗷嗷待哺嗷嗷求哺、待哺嗷嗷l}f熬枯受淡熬清守淡、担清受冷、甘清受}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谚蚤麴盛适塑倒冷拗曲作直拗直作曲、扭曲作直、揉曲作}☆中一贬直傲骨棱棱傲骨岐增、傲骨嶙嶙、傲骨嶙}{|峋、丰骨棱棱、风骨岐增、骨鲠岐岐、健骨岐增、老骨坡坡、棱棱傲骨、棱棱风骨、气骨峻岐、铁骨峻增、侠骨岐增傲雪凌霜凌霜、傲雪凌霜寒、傲雪欺霜、l}f傲雪凌雪、犯雪凌霜、凌霜犯雪、欺霜傲雪、霜凌雪妒、傲霜、傲雪奥援有灵奥援得力}{}安常处顺安时处顺、安时顺命、处顺安}j}时、安常履顺、处顺安常、居常处顺、居常履顺、履顺处常安车蒲轮安车软轮、蒲轮软车、安车、}蒲轮、软轮安堵如故安堵如常、按堵如故}{安分守己安分洁己、安分守命、安分守}{拙、安常守分、安分循理、循例安分、安分知足、安贫守分、守己安分、守分安常安富尊荣尊荣安福{}A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哀兵必胜: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受到同情而得民心的一方必然获得胜利。——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也泛指知己知彼、审力而不自满的一方必能取胜。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丛运适塑盛适塑倒哀矜勿喜:原指官吏查明案情时,应对罪犯原情可怜,切不可藉此而沾沾自喜。——后也用来泛指对陷入困境的人应报同情心,切不可幸灾乐祸。八百孤寒孤寒八百、孤寒}{}八拜之交八拜至交、八拜之义、八拜定}义、八拜定盟、八拜为交八臂哪吒f{八面见光八面求圆}☆中一褒一贬八面玲珑八窗玲珑、八面莹彻、玲珑八{☆中一贬一褒面、八面圆通八面受敌}☆{八面威风八面威灵、神威八面、威风八}面、八面威八仙过海群仙过海}八音遏密遏密八音、遏密|}八音繁会五音繁会、繁会五音、管弦繁}☆lB会、丝竹繁会、、八音迭奏、八音齐奏、八音并奏步步登高}I步步为营步步立营}步罡踏斗步斗踏罡、踏罡步斗I}步履如飞健步如飞{}步履维艰步履蹒跚}步人后尘步其后尘、继人后尘、蹑人后}|}/h_L匕/b,土、少土步线行针行针走线、行针步线I☆{不虚仙子}7}步月登云登天步月{f}部局别白分别部居l{}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运亟塑盛亟塑倒冰清玉润冰玉清润、玉润冰清、冰玉、|☆|冰清、玉润、玉润冰清冰山难恃冰山难倚}{冰山失势冰山己倒fI}冰霜之操冰霜之絮、冰霜其操、冰霜之l{}志、冰雪之操、风霜其操、风霜之节、负霜之节、负霜之志、霜雪其操、霜雪之操、冰操、霜操、霜节、冰霜冰炭交怀冰炭满交怀、冰炭交集、冰炭}{交战、冰炭攻心、冰炭满腹、冰炭在怀、胸中冰炭B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八面见光:形容面面都有光亮。——后用来形容面面俱圆,应付得十分周到。也作“八面光”。——今多用来形容世故,圆滑。含贬义。八面玲珑:原作“八窗玲珑”,指窗户多而明亮。后用来比喻洞达明智;通疏明彻。——形容圆活灵透,面面俱到,十分周密。——形容人世故圆滑,善于应酬,面面讨好。八面受敌:受到诸多方面的攻击。多指人处于失势的境地,受到众多政敌或意见不合者的非难、中伤。——表示功力深厚,在某种学问上达到博大精湛、无与伦比的境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一o·海叙不遇·一三·李洞》:子华(吴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敌,以八韵著称。八音繁会:原作“五音繁会”,各种音响纷然交互而作。——比喻诗文的体裁多样,意蕴精妙,辞藻富丽,音节铿锵,蔚为大观。步线行针:指穿针引线,做缝纫工作。元·夏庭芝《青楼集·赛帘秀》:终年双目皆无所睹,然其出门入户,步线行针,不差毫发,有目莫之及焉。——比喻周密地安排设计。冰清玉润:晋·王隐《晋书》:(卫)玢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
El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运适麴盛量塑倒“妇公冰清,女婿玉润”。,后来用“冰清玉润”,称誉岳父和女婿。——质地像冰一样清澈,像玉一样光润。比喻人或物的素质纯正美好。才长识寡才多识寡、识短才长}{才大如海才大于渊、才入海、才如江海、}|}雄才入海才大心细才敏心细}{}才短思涩思钝才窄}{}才乏兼人f}f才乏肆应才非肆应、才非任剧、肆应乏|{f才才高识远高才远识、才高识广、才高识{}妙、才高识明、才高识透、才高学博、才优识敏、才优识卓、高标卓识、识高才大、识精才健、识敏才练、学富才赡、学C富才优才高意广才高气远、才高志广、才高志{i}锐、意广才高才高重忌才高见忌、才高招物忌|}才贯二酉才夸二酉、才通二酉、书窥二}f酉、书穷二酉、胸罗二酉、学富二酉、二酉之藏蹉跎白误}|挫廉逃名挫廉逃誉、挫廉毁方}|f挫锐解纷解纷挫锐{I厝火积薪厝薪于火、抱火厝薪、火厝积}i}薪、积薪厝火、藉火积薪、厝火、厝薪措大I]ETL{f{
IZl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运量塑盛适塑剑措手不及措手不迭、凑手不及、不及措l}手措置裕如措置+裕如一措置裕如}{错落有致}|l错认颜标误认颜标{f{错薪刈楚刈楚{}赤口白舌红口白舌{☆{赤子之心{f{重峦叠嶂重山累嶂、重峦叠嵫、重岩叠{☆}嶂、重冈复岭、层峦叠嶂、复嶂层冈、回峰叠嶂、峻岭重峦、连峰叠嶂、连嶂叠嵫、叠峦层嶂、叠嶂层峦重纰她缪纰缪锺她{f{重整旗鼓{}C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赤口白舌:指口舌是非;口角纠纷。古代迷信多用来指主这种祸端的恶神。——指说话或赌咒不知轻重,触犯忌讳。重峦叠嶂:原作“重山累嶂”,形容山峰一座接一做,连绵不断。——借指形状重叠而高峻;也比喻稠叠而浓重。达官贵人达官+贵人一达官贵人,达官?}贵要、达官闻人、达官显宦、达官要人、贵人达观达人知命达化知命、答礼知名、达理任f{D命打抱不平f}打草惊蛇惊蛇打草f☆}打成一片打成一块、浑成一片、融成一{}片、打作一片、打成一家、打
121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丛逵适塑盛适蕴型成一路、做成一片打出调入}|打得火热}|{打凤捞龙罗龙打凤、捞龙打凤、擒龙打f☆}风、打凤捞龙、打凤牢龙,缚虎擒龙,打凤打个照面{☆}打躬作揖打恭作揖、作揖打躬}f夺戴凭席}f度长絮大多长比大、比长絮大}|度德量力量力度德、量分度力、审德量}力堕坑落堑越坑堕堑、堕落俗坑、落坑堕}堑、落堑投坑堕落风尘堕入风尘、堕入青楼、堕落烟}|花、风尘沦落、沦落风尘、沦没风尘、误落风尘、误落平康堕其术中堕其奸计}{|堕云雾中{}f堕甑不顾堕甑奚惜、甑堕不顾、甑破不}顾、堕甑、破甑、甑坠堕指裂肤裂肤堕指l}f堕归之气lI}得意忘形得趣忘形、形忘意适、忘形得}☆贬一中=6:思得鱼忘筌得鱼兔弃筌蹄、忘筌得鱼、鱼{☆贬一中一贬得忘筌、忘筌得鱼得志之秋得意之秋、得势之秋}得薄能鲜德薄才疏、德凉才薄、才菲德{f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谚置塑盛置盘趔薄、材轻德薄德薄位尊德薄任重}{}D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打草惊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方受到挫折而引起乙方畏首畏尾。——比喻行动不谨慎、不严密而惊动了对方。打成一片:指许多不同的事物混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不分彼此。打凤捞龙:原为禅宗用语。表示控制、享福容易令人入魔的意念。——把握事物的精髓——比喻控制、降伏自己所中意的人或事物,使其就范。也指为此而设置圈套。打个照面:迎面相见。多指无意之中与对方见面。——见面打个招呼。表示跟对方见个面,以使其放心。得意忘形:心意志趣得到满足而忘乎所以。形容高兴得失去常态。——指文学艺术创作上的取其精神舍其形式。得鱼忘筌:《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后来用该成语比喻达到目的之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比喻得其本质而舍其外在形态;也指因悟道而放浪形骸。阿保之功阿保之劳、阿保功}{}阿世徇俗妗婴随俗、悦世徇俗{f阿谀奉承阿谀曲从、阿谀顺旨、阿谀逢|{迎、阿谀承迎、阿谀趋奉、阿谀奉欢、阿奉峨冠博带高冠博带、博带峨冠、缓带峨}E冠、危冠大带、巍冠大带鹅黄鸭绿鸭绿鹅黄、鹅黄嫩绿、鸭绿鹅}☆f黄鹅笼书生书生鹅笼、鹅笼}{鹅行鸭步鸭步鹅行、鹤行鸭步、凫行鹤I}|.I卜-少
1:3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透亟塑盛适盏趔蛾眉皓齿皓齿蛾眉、青蛾皓齿、曲眉皓|{}J上:凶蛾眉曼碌娥眉曼喙、曼碌蛾眉、曼喙修lI蛾、明眸曼脲、青胪曼碌、修蛾曼晾蛾眉谣诼谣诼蛾眉、蛾眉}l}耳闻目睹耳闻目见、耳目闻睹、目睹耳}{闻、目观耳听、眼见耳闻迩言必察f}二分明月二分无赖月、明月二分l}二缶钟惑f}l二惠竞爽竞爽f}二三君子二三子}☆}二三其德二三其操、二三其心、二三其}志二竖为虐二竖为祟、二竖为殃、二竖为I{灾、二竖缠疴、二竖来攻,二竖频侵、二竖兴灾、沉疴二竖、灾延二竖、二竖作恶,二竖二姓之好二姓之婚、二姓之盟、二姓交}欢、两姓之好贰膳之年贰膳在辰{}饿虎饥鹰饿虎+饥鹰一饿虎饥鹰、饿狼7I}饥虎、饥虎馁狼饿虎扑食饿虎攒羊、饿虎见羊、饿虎吞}羊、饥虎扑食、饿鹰见兔饿殍载道饿殍遍野、饿殍盈途、饿殍枕}l}藉恩山义海恩山情海、山恩海义、义海恩l{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谚适塑盛量塑倒山恩深义重德重恩弘、分重恩深、义重恩{}深E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鹅黄鸭绿:鹅黄:唐·杜甫《舟前小鹅JL>>-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后因以鹅黄称酒。多指米酒。鸭绿:唐·李白《李太白全集·七·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酸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麴便筑糟丘台。后因以鸭绿称酒,多指葡萄酒。后来四字成文,指色泽黄绿的名酒。——初春季节柳条色呈嫩黄,江湖水色碧绿,多代指新柳和绿波。也专用于柳树。二三君子:元多作“二三子”。孔子称其弟子们;称孔子的一些学生。——后世多以“二三君子”,指诸位;诸君(多为年长或地位较高以及志同道合者)。发策决科}|f发凡起例发凡言例、举例发凡、创立发{}{凡发愤忘食发愤忘餐i}发号施令发号出令、发号布令{}{发迹变泰}{}发奸撼伏发伏撼奸、发纠奸伏、发摘奸}F伏、发隐摘伏、搪发奸伏、摘伏发奸发蒙解惑启聪发蒙}及豕撅、俗发覆振蒙、发蒙启覆、发蒙振f}{滞、发蒙药滞发蒙振聩发瞽披聋、披瞽骇聋、发聋振7}聩、抉聩披聋发祥之地发祥之基{l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丛运蚤塑盛蚤麴倒富贵逼人}☆}腹诽心谤|lf腹心之疾腹心之患、心腹之患、心腹之}患、心腹之疾、心腹重患腹中鳞甲正方鳞甲}{f覆巢倾穴覆窟倾巢、巢覆穴倾{l}覆军败将覆军杀将、覆师蹶将}{|覆盆之冤{}l覆蕉得鹿覆蕉失鹿、覆蕉寻鹿、分鹿覆f{蕉、鹿在蕉中覆水难收水覆难收、泼水难收}l}覆宗绝嗣覆宗绝祀、灭踪废祀I}蜂媒蝶使蝶使蜂媒{☆中、贬一中蜂目豺声狼顾豺声f{}逢场作戏逢场作剧、逢场作乐、游戏逢{☆}场、作戏逢场逢年遇节逢时遇节}{f逢人说项I}lF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富贵逼人:原指本无意于富贵,因被迫出仕,富贵自然临头。后来多指金钱世界逼人走上谋求富贵的仕途。——指一旦有了财势,自然会招引人来靠拢。蜂媒蝶使:指蜜蜂、蝴蝶作为植物授粉的媒介。比喻放荡寻欢的男子。一一比喻在男女之间进行牵线、撮合或传递消息的人。逢场作戏:指江湖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场表演。——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多含随俗应酬意。改操易节改节易操、变节易操}G改朝换代{I}改恶从善改恶行善、改恶向善、遏恶迁}I}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谚适塑盛适塑倒盖改过不吝改过不惮}改过迁善迁善改过、改过从善、改行迁}{盖口改过自新改过从新、悔过自新、弃过图}新、白新改过改换门闾改换门风、改换门庭、改换家|{}门改柯易叶改柯易节、易叶改柯|}改曲易调改韵易调、易腔改调{}{改头换面改头换壳、改颜换面、改头换}尾、回头易尾、改换头面、换面改头、变头翻面过此以往}过从甚密过从甚欢、过从甚昵}f}过河拆桥过桥拆桥、过桥抽板}l过化存神}{过江之鲫士多如鲫、过江名士、过江人}物、名士过江过街老鼠/}{过目成诵过目不忘、过目皆忆、触目成}诵、经目辄诵、一览成诵过情之誉过情之闻}过甚其词}l过庭之训过庭之规、趋庭之训禀训过庭}过犹不及}{?功侔造化德配天地、功均天地、德侔造}☆}化、工侔造化攻苦食淡}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运适塑盛适盏倒攻心为上If}钩心斗角斗角钩心、心钩角斗I☆中一褒一贬G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改头换面:原指一代新人换旧人,其容貌不断地改变。——指改变身份、名义,以其实现用本来面目未曾达到的目的。功侔造化:原作“德配天地”,功德等同于天地。——工艺技术可与自然媲美。形容功夫精湛,技艺高超。钩心斗角:指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交叉,精巧工致。——转指诗文、图案等的布局结构精巧工致、回环错落。——比喻用尽心机、施展手腕,明争暗斗。海不扬波海不波溢、海波不扬、海波不}|惊海底捞月水底捞月、捞水底月}f海底捞针海内寻针、海中摸针、大海捞|f针、东海捞针、苍冥探针、水底捞针、入海捞针海涵地负海酿山负、地负海涵、涵海负{}{山、渊涵地负海枯石烂海竭山移、石烂海枯、石烂松{☆}H枯、水枯石烂、松枯石烂、石烂江枯海阔天空海阔天长、海天空阔、天空海{}f阔、天空地阔、水阔天空海市蜃楼蜃楼海市f}海誓山盟海约山盟、山盟海誓、山海之|{盟、盟山誓海海外奇谈}{}海屋添筹筹添海屋}{火伞高张火伞撑天、高张火伞、火伞当f|}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透亟塑盛适塑型空火上浇油火上添油、火上加油、把薪助}f}火火上弄冰火上弄雪f火烧眉毛}火树银花火树+银花一火树银花、火树}|}琪花、银花火树、银灯火树、银球火树火眼金睛}t}火中取栗}|}火烛小心f}{货真价实|{}瓠落无容瓠落无用、瓠落不材、瓠落庸}{才、灌落非材、扩落无材呼幺喝六喝六呼幺、叫六喝幺、吆五喝}☆}、/、呼应不灵调度不灵|}呼之欲出唤之欲出}?}忽忽不乐忽忽无聊、惨然不乐、惨然不|}{悦、惨然无欢、怅然不乐、艴然不悦、忿然不悦囫囵吞枣}H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海枯石烂:四字成文,表示经历的时间久远,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一以经历的时间长而环境已发生极大变化来反衬人的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或事迹不可磨灭。——比喻干净彻底。火伞高张:形容布满红色叶子、花朵、果实的植株好像撑开的伞高高挺立于阳关之下。——形容烈日高悬,炎炎四射。呼幺喝六:形容赌徒掷色子时希图得彩而高声呼喊。——形容粗暴地呵斥、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运适塑盛适垫倒待人的态度恶劣。I无击缶乌乌拊缶乌乌、缶击呜呜、乌乌击|}缶、乌乌拊缶饥餐渴饮渴饮饥餐}饥寒交迫饥寒交至、饥寒切身、饥寒交}{|切、饥寒破肤、饥寒所迫鸡鸣戒旦鸡呜候旦卜}{鸡豚同社}{期月有成政成期月f{}箕帚之妾箕帚之使、箕帚之欢、巾栉之{☆|侍、巾帚之侍及时行乐为乐及时、欢娱及时、行乐及l}时即空即色即色即空、是色是空、空色色}{f】空、空色色空急脉缓受疾病缓医、急脉缓灸{☆|绝口不谈绝口不挂、绝口不言}{}绝圣弃智绝学弃智、弃圣绝知}{}绝世独立绝代独立、出世独立、独立绝f}|世绝无仅有绝无间有、绝无仅见、几无仅|f有、问出仅有绝域殊方绝域异方、殊方绝域、遐方绝|{}域、遐方绝壤、异域殊方掘地寻天掘底觅天、撅底觅天{}掘井及泉掘井到流j7}撅角稽首}{}军法从事}l
121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透蚤塑盛适塑倒军国大计军国经纶、军国远图{|}惊鸿艳影惊鸿照影、惊鸿顾影、惊鸿过f}{影、惊鸿留影、1惊鸿倩影惊鸿游龙鸿惊龙游、翩若惊鸿、轻若惊f☆}鸿、态若惊鸿惊慌失措惊惶无措、惊愕失措、惊惶靡}f}措、失措张惶惊蛇入草草里蛇惊’f☆}惊天动地殷天动地、隐天动地、动地殷l}l天、震天动地J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箕帚之妾:执簸箕,笤帚洒扫料理家务的妻子。——泛指妻妾。——谦辞,妻子的代称。急脉缓受:急症用合欢的疗法应付。比喻用和缓的办法应付紧急的事情。——比喻诗文或谈话在进行中,故意放松语气,以造成抑扬顿挫之势或疏导僵局惊鸿游龙:原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翩翩然如鸿雁之惊,婉婉然若游龙之升。后世多作“惊鸿游龙”,比喻女子身段秀美,体态轻盈,风神飘逸。——比喻文笔优美,回环曲折,变化多姿。惊蛇入草:受惊的蛇潜入草丛。禅宗借以作为法象(效法)的一种自然景观。——比喻草书笔势夭矫,放纵不羁。开诚布公开心见诚、开忱布公、开诚布}j}信、开诚吐衷开怀痛饮开怀畅饮、痛饮开怀}开基立业创业开基、肇基拓业{fK开天辟地地辟天开、辟地开天l}{开物成务开物之悟}凯风寒泉风树寒泉、寒泉凯风}看破红城勘破红尘、看破尘世、勘破尘}{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丛谚适麴盛亟塑倒缘伉俪情深伉俪之重、伉丽情笃、伉俪之}情、伉俪之爱渴骥奔泉渴骥赴海、渴龙归海、渴骥见f☆}泉、奔泉渴骥克敌制胜克敌取胜、威敌制胜|}{岿然独存巍然独存、灵光独存、灵光岿{☆{然窥见伺机窥伺间隙、窥隙乘间}l揆情度理推情准理、窥情查理、揣情度{}{理、揣情循理喟然长叹喟然太息|}昆明劫灰昆池劫灰、昆明劫火、昆明前}f劫昆山之玉f{鸡弦铁拨铁拨鹃弦、鸱弦铁板|l{悃幅无华悃幅不华f}困兽犹斗困兽思斗、困兽死斗、困兽之f}|斗、兽困尤斗、虽困尤斗阔步高谈高谈阔步、高谈雅步|{空穴来风风来空穴、穴空来风|☆}空中楼阁镜中楼阁!☆{孔武有力7}f控背躬身}{抠心挖胆抠心挖肚、抠心挖血|☆褒~中/贬K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渴骥奔泉:口渴的骏马思饮,飞速地奔赴泉水。比喻书法的笔势或诗文的气势矫健奔放。——比喻极速奔赴所向往的目标;获得某种事物的欲望非常急切。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谚适塑盛适麴倒岿然独存:形容某座建筑物在变乱、灾难中巍然独特地保存下来。——指难得的人或物经历重大变故而遗留、保存下来。空穴来风:有了孔洞才招进风来。比喻自身存在着弱点,病菌、流言等才得以乘隙而入。——现也用来指流言蜚语。空中楼阁:比喻崇高的人格、旷达的胸襟。——比喻虚构的事物;也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计划。——比喻编造的富有迷惑性的谎言。抠心挖胆:把心肠肝胆掏出来(给人看)。表示竭诚待人、对人忠实。——形容苦苦思索,费尽心机。拉三扯四牵三扯四}拉杂摧烧拉杂燔烧、杂叠摧烧|{}腊尽春回腊尽春归、腊尽春还、腊尽春|{}至、腊尽春转来鸿去燕去燕来鸿、往雁归鸿{☆{来龙去脉来龙生脉、来龙结脉、来龙结{☆{穴来暮之谣来暮之歌}{}来日方长来日应长、来日正长、方来日}f长L来苏之望篌苏之望、篌苏之情、篌后之{}I诚、篌后之心、篌后之志来者不拒来而不距(拒)|{}来踪去迹|}络绎不绝络驿不绝、骆驿不绝、络络不}绝落花飞絮飞絮落花、堕红飘絮、坠红飘f{絮落花流水流水落花、流水浮花、逝水落}☆}花、水流花谢落荒而走f{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丛谚适塑丛适塑趔落井下石乘危下石、从井下石、阱中下{|石、临危下石、设阱下石、投井下石、下井投石落落大方}l落落难合落落不合、落落寡合、落落寡|☆{交、寥寥寡交、碌碌寡合落汤螃蟹|{落月屋梁空梁落月、屋梁落月、屋梁残|f{月、屋梁月落、夜月屋梁、月落屋梁落纸云烟落纸如云、落纸烟云、落笔云}烟、笔底烟云、笔底云烟、落纸龙蛇、龙蛇落纸、满纸烟云、烟云落纸利析秋毫利析锱铢}☆褒一贬利欲熏心利欲昏心、名利熏心、势欲熏|{}心、熏心利欲例行公事{☆中一贬栗栗危惧栗栗惴惧、惴惴危惧、惴栗恂|}{惧砺世磨钝厉世摩钝、励世磨钝|}L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来鸿去燕:随着季节变更飞来飞去的大雁、燕子。——比喻行止无定、四处流动的人。——表示时序、季节的变更。——指两地间往来的书信。来龙去脉:旧时迷信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龙”;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龙头之所在地叫做“来龙”,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比喻事情从开端、发展到结束的脉络;也比喻人或物的来历。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丛运适麴盛亟塑倒落花流水:形容暮春衰败凋残的景象。多汗惋惜无可奈何意。——比喻残败零落,狼狈不堪。多含大势己去,不可收拾意。——多与“风卷残云”连用,比喻杯盘狼藉,吃喝一空。落落难合:指事情不切实际,难以实现。——形容孤高,与流俗合不来。利析秋毫:形容理财及其精明。——指在钱财上及其精细地盘算,斤斤计较。例行公事: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今多指形式主义的工作。麻姑掷米米掷麻姑}麻木不仁麻痹不仁、顽麻不仁|}马不停蹄}I}马齿徒增玛马齿加长、马齿渐长、马齿}{日增、马齿滋长、渐增马齿、年增马齿、日增马齿马到成功马到功成}马革裹尸马革盛尸、裹尸马革{}{马工枚速马迟枚疾|}马牛襟裾襟裾马牛、裾马襟牛、牛马襟f☆}裾、牛裾马襟M马牛其风|}马首是瞻马首前瞻、皆瞻马首f}{牧猪奴戏|}墓木已拱墓木几拱、墓木既拱、墓木将l}拱幕天席地幕席天地、帷天席地、席地幕|☆{天、幕天茵地、幕席天地、天席地幕、席地幕天、席地帷天暮鼓晨钟暮鼓朝钟、晨钟暮鼓、朝中暮}☆}鼓、晨钟暮鼓、晨钟暮磬、晨鸣幕钟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谚适塑盛适塑倒暮虢朝虞|l|暮气沉沉暮气+沉沉一暮气沉沉f{}暮色苍茫暮色+苍茫一暮色苍茫、暮色|f}苍然、苍茫暮色、苍茫暝色暮夜怀金木叶馈金、暮夜先容}{暮景残光莫景急节、残年暮景|l}暮云春树碧云春树、春树暮云、春风渭|{树、烟树暮云名从主人}.}名存实亡名得实亡、名存实除、名存实|{革、名存实废、名存实爽、实亡名存名高难副{|1名副其实声实相副、实每副名、名称其}{实、名与实称名过其实誉过其实、贾名过实}fM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马牛襟裾:马牛穿着人的衣服。原指人不学无数,不懂礼仪廉耻。——后比喻人徒有外表而行为卑劣,毫无人性。幕天席地: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形容胸襟旷达,放浪不羁。——形容在露天之下遣兴或酣睡。暮鼓晨钟:傍晚敲鼓、早晨撞钟,用以报时。——形容时日推移,循环不已。——比喻令人警觉醒悟的声音、言语。也指修行而警悟。拿粗挟细挟细拿粗f}拿刀动杖难道弄杖{|}拿手好戏|{N拿糖作醋拿糖捏醋、拿糖作势{}拿云手段f}拿云握雾拿云捉月、握物拿云、握云拿f}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遂适塑盛适麴倒雾、攫雨拿云乃心王室乃心朝廷、乃诚王室、尽心王|{室、一心王室耐人寻味耐人寻绎、耐人咀嚼、耐人玩f|}、味男盗女娼女娼男盗}男欢女爱男贪女爱}{弄假成真弄假像真、借假成真、成真弄}☆}假弄巧成拙弄巧翻拙、弄巧反拙、翻巧弄|{l拙、为巧成拙弄神弄鬼弄鬼弄神}{弄丸承蜩弄丸+承蜩一弄丸承蜩、承蜩}|}转丸、承丈人蜩弄璋之喜弄璋之庆f}奴颜婢膝奴颜婢色、奴颜婢舌、婢膝奴}|{颜—1√ou,^栈马恋豆}|{驽马铅刀{f}驽马十驾驽马十舍{}努力加餐加餐努力、}|{怒不可遏忿不可遏}年华婉娩年光婉娩、岁华婉娩、岁时畹}☆}晚、时节畹晚、年光畹晚、婉娩光阴年及识环|}年及悬车年及县车、齿及悬车、年过悬{}车、年过悬舆年及致仕年登致仕、年非致仕|}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遂适塑盛适塑倒N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弄假成真:原或作“弄假像真"做假却像真的一样。像也作“如”。后世指本是假装做某事,结果竟成为事实。——以假充真。年华婉娩:原或作“年光婉娩”,形容春光明媚,天气温和。——原或作“岁时畹晚”,时光偏晚;时令己过。沤珠槿艳}欧风美雨美雨欧风|}鸥鹭忘机鸥鸟忘机、海鸟忘机、野鸥忘}机、忘机鸥鹭呕出心肝吐出心肝、呕出心来、呕出肺f}肝、呕尽心血、心肝呕出、心肝呕尽呕心沥血呕心抉髓、呕心镂肾、呕心吐}I0胆、呕心吐肺偶一为之间一为之、聊一为之、暇一为l}{之偶语弃市耦语弃市{}耦耕之约{}I藕断丝连藕断丝长、藕断丝牵、藕断牵{☆}丝、莲断丝牵、联丝断藕、丝牵藕断、丝藕断连0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藕断丝连: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双方或一方对另一方在感情上仍有牵连。也范喻分离后两情牵系。——比喻诗文的句、段虽已煞尾截断,但仍令人感到馀味未绝。爬罗剔抉爬梳剔抉、爬梳洗剔、抉剔爬}I}疏、疏爬剔抉P拍案叫绝拍几叫绝}拍手称快拍掌称快l{l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丛透亟麴盛适垫倒排斥异己排斥+异己一排斥异己,排黜}{异党、排击异己、排挤异己排愁破涕{}{排难解纷排难解急、排患解纷、排患释}l{滞、和难解纷排山倒海回山倒海、排山倒峡、排山转}{海、催山倒海排闼直入排闼而入{|徘徊歧路旁徨岐路、歧路徘徊}l潘鬓成霜潘鬓成丝、潘鬓添霜、潘鬓飘}{f萧铺张扬厉扬厉铺张|☆|菩萨低眉}菩萨心肠f}f蒲鞭示辱蒲鞭示耻、蒲鞭之政蒲柳馀年年过蒲柳、衰年蒲柳|蒲柳之质蒲柳之姿、蒲质柳姿?}f璞玉浑金浑金璞玉、玉璞金浑{普天率土溥天率土、率土普天{}普天同庆}普天匝地匝地普天}跑马卖解走马卖解}佩韦佩弦佩以韦弦、佩为弦韦、韦弦之}{佩佩熊之岁佩瞒之年、佩瞒之时、年甫佩}崩喷薄而出{?}喷饭满案{}P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丛透受塑盛适蕴趔铺张扬厉:张大其事竭力宣扬;多指竭力铺陈渲染事业、功绩、文章等,使其光大显赫。——形容讲究排场,过分铺张、挥霍。七宝楼台七宝之楼{|f七病八痛十病九痛、七痛八病、八病九}f痛七步八叉八叉七步}|}七步成文七步成章、诗成七步、文成七I|}步七长八短}☆}七尺之躯七尺之形{}七穿八穴七穿八透{☆{七搭八搭七搭八扯、七搭八答,☆f七大八小|☆{七颠八倒}☆}禽息鸟视兽视禽息{}|Q勤勤恳恳殷殷恳恳、肫肫恳恳、恳恳勤}☆}勤擒贼擒王擒王射马|☆}螓首蛾眉螓首蛴领、蛾眉螓首{l寝馈其中寝处其中、寝处其下、寝馈其}f间、寝食其中寝苫枕块寝苫枕草、居苫枕块、席薪枕I|块寝食不安寝食不宁、寝馈难安、不宁寝I}食沁人心脾沁入肺腑、沁入心脾、爽人心}☆}脾、凄入肝脾、凄人心脾、沁人肺腑、沁入心腑青出于蓝青过于蓝、蓝中出青、冰寒于}l}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遂量塑盛适蕴倒水、青蓝冰水、冽冰胜蓝、为青为冰青灯黄卷黄卷青灯}f}绮怀销尽绮怀销歇}l}绮罗丛里罗绮丛中、绮罗香里、罗绮成}☆}丛、罗绮芳丛绮落粉黛绮罗黛粉、粉黛绮罗、红粉绮}罗绮罗香泽绮罗香、绮罗芗泽、绮罗铅粉{}气冲牛斗气冲斗牛、气逼牛斗、气吞牛{}{斗、牛斗气冲Q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七长八短:形容长短、高低参差不齐。——形容话题、情况等纷繁歧出。——指内情所包含着的是非好歹。七穿八透:原味禅宗用语,指多处穿透而通过。比喻打通歧出的孔道以进入门户。——比喻多头钻研,面面透彻,达到无所不通的地步七搭八搭:形容说话拉拉杂杂,唠唠叨叨;语无伦次地攀谈。——形容说话含混不清,没头没脑。——形容多嘴多舌。——形容纠缠。——形容招惹、兜搭。——形容招惹、挑逗;勾勾搭搭。七大八小:形容大小层次不齐——形容七零八落(就家庭成员而言)。——指众多的妻妾丫环。七颠A.N-语出禅宗语录。后用来形容纷扰混乱。——形容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晕头转向。勤勤恳恳:形容至诚而恳切。——形容勤奋认真,坚持不懈。擒贼擒王:原作“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想要射骑马者,先要射战马,因马的目标大,容易射中,马负痛就将骑者倾跌下来;捕捉群贼,应先擒拿贼头,蛇无头不行,贼党立刻瓦解。后世多作“擒贼擒王”,比喻作战时要先消灭统率队伍的首领;也泛喻除掉事端的祸首。——比喻作事要先抓住关键。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运适塑盛适塑趔沁人心脾:清凉、芳香或清新之气、味,渗入人的肌体、器官,给人以某种刺激(多指畅快、舒适的感觉)。——原作“凄入肝脾”,形容乐曲、诗文等的情调委婉动人。后也作“凄人心脾”,多形容言语、诗文等感人至深。后世多作“沁人心脾’’,多形容美好的诗文、乐曲等动人心弦,给人以清新、爽快的感觉。罗绮丛里:身着丝绸服装者聚集之处。指富贵者聚集的地方。多用来泛指繁华浮艳的生活环境。——指华艳服饰的女子群。多用于妓女。——借指鲜艳的花丛。也作“绮罗丛”。燃糠自照然糠照薪、燃荻夜读、然荻夜f7I读、糠火夕照燃眉之急然眉之急、烧眉之急、急在燃flf眉染指羹鼎染指尝鼋|}攘袂扼腕奋袂攘襟、攘臂扼腕、攘袖抚f}f衿让枣推梨推梨让枣}fl惹恨牵愁牵愁惹思、惹恨供愁、惹愁牵{}恨R惹火烧身惹焰烧身、反火焚身、引火焚{}身、引火烧身惹是招非惹是生非、惹事寻非、招是惹fl非热鏊翻饼l}j人百其勇{}人才辈出才俊辈出、人才蔚起、人才蔚{l}兴、将才辈出、奇才辈出软红香土软红香尘、软红尘土、软红十}f}丈、红尘十丈、十丈红尘、香软红尘、东华尘土、东华软尘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透亟塑盛适塑倒软玉温香花娇玉软、花娇玉润、香娇玉}软、玉娇香软、玉软花柔、玉温香软锐不可当锋不可当、锐未可当}{润草涂原膏原润草}若合符节若合符契、合若符契、合符同{/}契、吻若符契若即若离若离若即}{}若鸣若昧若明若晦、若明若暗/f}若烹小鲜}{?若无其事}/}日上三竿日高三竿、日出三竿、红日三}竿、三竿红目日涉成趣涉园成趣、园趣日涉{}日甚一日}{日升月恒}日试万言}R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无塞翁失马塞翁得失、北叟失马、塞翁之}马、失马得马三班六房l}三般两样两样三般、两般三样f☆|三不拗六}f}S三曹对案对案三曹}三茶六饭{}三茶六礼三书六礼}{}三岔路口}f三长两短两短三长、一长两短、}|。}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谚蚤塑盛适塑趔三朝元老三朝遗老、两朝元老、累朝元}|}老岁时伏腊四时伏腊、伏腊岁时}I}岁月不居日月不居}lI啐面盎背CUl一SUl}损人利己损人自益、利己损人、损人肥}f}己、损人益己、损物益己损之又损}7{缩地补天缩地移天l{缩手手脚缩头缩脚、敛手束脚、缩手重{☆}足、缩手缩脚、逼手逼脚、擎手缩脚、缚手缚脚、系手缚足、拘手拘脚所得无几{lI所费不赀所费无算、费用不赀、耗费不{f赀、经费不赀、靡费不赀所剩无几所馀无几、所存无几{}释回增美誓墨未干毫墨未干、除墨未干、墨迹未{}干誓死不屈矢死不屈、誓死不贰、誓死不}渝、誓死靡他、矢死靡他、矢志不二、矢志靡他、分死不回噬脐莫及噬脐何及、噬脐无及}f收合馀烬收拾馀尽}☆}S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三般两样:多般多样。指不止一样,不仅一类。——原作“两样三般”,形容对待人有厚有薄,各不相同。后多作“三般两样”。缩手缩脚:原或作“缩头缩脚”,头、脚蜷缩着而不伸出。后世多作“缩手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运适塑盛适麴趔缩脚”,指手脚发僵,不舒展的样子。多因寒冷所致。——原或作“敛手束脚”,收敛着双手,束缚着两脚。形容做事有顾虑,不敢大胆放手。收合馀烬:比喻(战败之后)收集残馀的士卒。——泛指收拾整顿残破的局面。他生未卜不卜他生f{}他乡异县异县他乡}{他乡遇故他想逢故、他乡故知}{}踏破铁鞋铁鞋踏破}f}太仓秭米秭米太仓、太仓一栗、一粟太}f}仓太阿补履干将补履}{太阿在握太阿在手、太阿独操}f}太羹玄酒大羹玄酒、玄酒太羹{☆{太公钓鱼{}太丘道广广太丘之道、太丘道}推轮捧毂捧毂推轮、推轮拥慧}l}T推三阻四退散宕四、推三拉四、阻四推}三、推三诿四推心置腹推心置腹、推诚置腹、置腹推I}l心推原祸始推原本始、追原祸始、追原乱{}始推燥居湿推干就湿、扯干就湿、回干就}{湿、就湿移干、居湿推燥、煨干就湿颓垣废井颓垣废础、颓垣断堑、颓垣断}井、颓垣败井、颓垣败壁、推远断垣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透适塑盛亟塑趔拖泥带水沾泥带水、带水托泥}☆}拖人下水拖人落水、扯人下水、拉人下}{}水脱颖而出颖脱而出、脱颖而见、脱颖囊}l锥、囊脱锥颖、囊锥露颖、颖拔而出它它藉藉他他藉藉}{天真烂漫天真漫烂、天真烂发、烂漫天l☆}真、烂熳天真天诛地灭.天地诛灭、地灭天诛}|{天纵多能天纵其能、天纵之才、天纵之英、天纵之资、天纵之姿天作之合作合由天}☆}添兵减灶减灶潜兵}|}T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太羹玄酒:原作“大羹玄酒”,古代祭礼中不和无味的肉汁和当酒用的清水。后世多作“太羹玄酒”。——原作“大羹玄酒”,比喻诗文风格质朴古雅,意蕴冲和平淡。后世多作“太羹玄酒”。拖泥带水:指在泥水中不利索地行走。也指附着、浸渍泥水(而不便于行动)。——比喻言辞、意思不简洁或做事拖拉不干脆。——比喻牵连拖累,不得随意任情。天真烂漫:形容诗文字画等不矫饰,纯任自然。——形容少年儿童心地单纯,性情直爽,坦率自然。也用于成年人、老人,意谓如儿童一样天真。天作之合:天意撮合成的配偶。多用来祝颂婚姻美满。——泛指自然形成的聚合或天然搭配的亲密关系。汗尊于不饮杯饮汗尊}W挖耳当招}f{挖空心思{f{
121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遂适塑盛适塑趔蛙鸣蝉噪{☆}袜线短才拆袜无长线、拆线无长、袜线}{}庸才、袜线之才歪打正着{|}外简内明外夷内朗、外朴内慧7}7外宽内深外宽内挚、外宽内忌、外宽内{}亚外强中干外强中枯、外张中馁、中干外}{}强剜肉医疮剜肉补疮、抗肉补疮、挖肉补{}.{疮、割肉医疮、刳肉医疮蔚然成风蔚成风俗{蔚为大观蔚然可观、蔚为巨观、蔚为奇}观、蔚成大观、蔚然大观慰情胜无}|温故知新}☆}温文尔雅温文儒雅、尔雅温文、博雅温}{}文五蕴皆空I{}武断乡曲武断一乡、豪段乡里}|}舞文弄法舞文巧法、侮文弄法、舞文玩}法、弄法舞文、玩法舞文、玩文弄法舞文弄墨舞弄文墨}l{勿药之喜勿药有喜、勿药之庆、喜占勿}药务实去华摈华去实、核实去华、捐华务}{7实、捐华摭实物换星移物换时移、星移物换、星移斗{7}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运适塑盛蚤塑倒换、星移世换、岁换星移、岁迁物换物极必反物极则反、物至而返、物极则}{}变、物极则衰、事极必反物是人非人非物是、郭是人非f}物华天宝天宝物华l}W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蛙鸣蝉噪:四字成文,比喻众口喧嚣。——原单用“蝉噪”,比喻充斥空泛、浮艳之辞而喧嚣一时。后世多用“蛙鸣蝉噪”比喻浅陋拙劣的文辞或议论。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体会或有新的发现。——指熟悉历史,厚积故实(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利于认识当今,了解现状。夕鸡之嫌}西窗剪烛剪烛西窗、剪烛窗西、听雨西}窗、剪灯听雨西风残照残照西方、凄风残照|}{西河之痛西河之惨、西河抱痛、抱痛西}l}河西邻责言}fX西台痛哭西台一恸、恸哭西台f}l西州恸哭西州恸、西,、I"IN、西州之叹、|}{泪洒西州、恸哭西州西子捧心{}寻花问柳访紫寻红、寻花傍柳、寻桃觅i☆?柳、问花访柳、访柳寻花、寻花觅柳、问柳寻花、问柳评花、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谚亟塑盛适盏倒觅柳寻花、搜柳寻花寻源讨本}胸罗星斗胸罗星宿、胸藏星斗、星斗胸{}罗、星宿罗胸胸吞云梦胸吞梦泽、云梦胸吞、云梦涵f}胸胸无城府城府洞开、了无城府、不设城|{}府、坦无城府、胸无城府、心无城府胸无单复{f胸无点墨腹无点墨{}循礼守分循分守礼、循礼守法、守分循lI{礼循名责实循名按实、循名督实、循名核}实、循名考行、循名课实、按名责实循途守辙|}{循序渐进循次渐进|}{循循善诱恂恂善诱、恂恂善导、谆谆善{}诱、善诱循循、诲诱循循、善悔谆谆循涯揣分循涯顾分、循涯省分、循省涯f}分、揣分循涯、揣循涯分、省分循涯训练有素抚练有素|}{徇情枉法徇情曲法、徇情戬法、徇私曲}法、曲法徇情逊志时敏}{噗玉喷珠喷珠咳玉|}
13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运适塑盛逼羞趔x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寻花问柳:原作“问柳寻花”,指春游观赏明媚的景致。——比喻物色可意的妓女;狎妓。压倒群芳压倒群葩、高压群芳、香压群I}I芳、秀压群芳、独冠群芳、艳冠群芳压倒元白气压元白{}鸦巢生凤鸦窝里出凤凰{}f鸦雀无声悄不闻鸦、鸦默雀静、鸦雀无fl闻牙签玉轴牙签锦轴、牙签犀轴、锦轴牙}签、玉轴牙签睚眦必报睚眦必雠}f衙官屈宋屈宋衙官、衙官沈宋、衙官秦}☆}柳、屈宋衙官雅人深致雅人清致、高人雅致、达人高}l}Y致揠苗助长{I烟波钓徒烟波钓客{}{一视同仁一视之仁、均视同仁、一体同}仁、同仁一视一瞬千里一息千里f☆{一丝不挂寸丝不挂、条丝不挂、一丝莫I{}挂、不挂一丝、一缕不挂一丝一毫一毫一丝}{}一岁三迁一岁九迁、一岁数迁}f}云合雾集云合雾沓、云合雾臻、云集雾I}会云净天空云静天高、云过天空、雨过云{☆l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谚量塑盛受麴倒空云谲波诡波谲云诡、波诡云属、涛谲波{}l诡、涛惊云诡、谲波诡云云屏烟障l}{云霞满纸}{I云消雾散雾散云披、云消雾荡、云消雾}释、云彻雾卷、云开雾散、云开雾敛、云收雾敛、雾撤云霄云中白鹤云中仙鹤、云中鹤f{}7;7i从库-1-_}l}允文允武允文且武、允武允文}?I运筹画策运筹建策、运筹决策、运筹决}{}算、运筹设策、决策运筹Y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衙官屈宋:用“衙官屈宋”,称赞别人有优异的文才。——指富有才学的人居于卑职下位;埋没人材。.一瞬千里:转眼之间就一千里路。形容速度极快。——比喻进展迅速。一丝不挂:原作“寸丝不挂”,禅宗用语,比喻不受尘俗的牵累。后世多作“一丝不挂”。——泛指毫无牵连拖累,十分清爽。——形容赤身裸体。云净天空:原或作“云静天高”,云雾驱散消失,天空明净高爽。后世多作“云净天空”,乌云驱散天际呈现一派空阔。——比喻消失净尽或干净爽利,不留一点痕迹。多就摆脱牵缠、杂念而言。又作“雨过天空”,比喻事情过去而成一场空。咂嘴弄舌咂嘴咂舌、舔唇咂嘴{}杂乱无章乱杂无章、杂乱无序、龙杂无}fZ章、散漫无章再衰三竭三鼓气竭}在官言官?}f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丝运适塑盛适塑倒载歌载舞载欢载笑、式歌式舞、式歌且|}舞瞻前顾后瞻前虑后、顾后瞻前、前瞻后}☆}虑、顾后瞻前、前后顾瞻赞不绝口称之不容口、称赞不容1:3、赞}f}不容口、称不绝口、赞叹不置臧否人物|l战战兢兢战战栗栗、战战惶惶}{澡身浴德润身浴德{|}政以贿成政以贿易|I之乎者也者也之乎、者也焉之、焉哉乎}{也、也者之乎至死靡它之死靡二、一死靡它}I1支分节解支分体解}|}支离破碎支离繁碎、破碎支离、琐碎支|{离、琐屑支离支手舞脚扎手舞脚I}支吾其词I{}只鸡絮酒炙鸡絮酒、炙鸡絮酒、炙鸡斗f{酒、炙鸡渍酒、絮酒炙鸡只轮不返只车莫返、单轮不返孑轮不}{}反、片轮不返作壁上观从壁上观Ij}作恶多端}作法于凉作法于俭、凉以作法}☆}作法自毙为法自弊}作奸犯科犯科作奸}作茧白缚}{fZ部分理性意义变化的成语及其释义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透适塑盛适塑倒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回头看看后面。形容做事谨慎,前后照应,考虑周到。——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战战兢兢:形容唯恐发生事故而小心谨慎;有所畏惧而戒慎的样子。——形容因恐惧、心虚或寒冷而颤抖。作法于凉:原指在物质单薄的基础上制定法令。表示税收政策持平,加在人民身上的负担还不算重。后用来泛指从俭省、宽松尺度上制定和施行法令、规则。——泛指创制某种事物所依据的基础薄弱。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丝遂量塑盛蚤麴倒致谢论文写毕,三年匆匆收尾。对于一个刚刚踏进符号学森林里历险的年轻人来说,三年仅仅是个开始,毕业远不是结束。今天,仍然沉浸在探索乐趣中的我再一次面对毕业,虽然有些措手不及,但这次却没有三年前的迷茫,这大概可以算是小小的进步。为了这一点小小而珍贵的进步,首先要感谢的当然是我的导师孟华先生,他不仅是知识、学问上的授业导师,更是思想上、人生上的启蒙导师,一个真正做学问的纯粹学者和不合时宜的反叛者——符号学精神的真实践行者。同时也要感谢黄亚平老师真挚而热心的鼓励与帮助。感谢刘中富老师的耐心指导与关怀。感谢所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做出过努力的老师们。也要感谢我的女友巩姝言,没有她的关心与帮助,我的生活与学习不会如此顺利。在协助搜集整理论文材料中她付出很多。最后也是最想要感谢的是辛劳的父母,没有他们无私的付出就没有我今天的点点滴滴。
口头与书写:熟语的两种话语方式二二丝谚蚤塑盛适塑趔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个人简历1987年12月21日出生于安徽省霍山县。2005年9月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9年7月本科毕业并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9月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至今。发表的学术论文[1]徐兆勋.论词汇反义关系的相对性和言语性.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7(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