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11 KB
  • 2022-06-16 14:27:19 发布

桐城谚语的地域文化解读篇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桐城谚语的地域文化解读篇    摘要:桐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谚语它包涵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桐城谚语所反映的生活状况、民风民俗和思想观念通过分析发现桐城人重文尚读敬祖尊亲;在为人处世方面他们尚礼贵和珍视名誉提倡自强地域特征十分明显研究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桐城文化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安徽文化对发展繁荣安徽文化构建和谐、学习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桐城谚语;地域文化;生活状况;民风民俗;思想观念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XX010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桐城谚语研究”(SKXXB1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亚丽(1969)女安徽桐城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ResearchontheindicationoftheregionalcultureofproverbsinTongcheng    JIANGYali    (SchoolofLawandPoliticsAnhuiJianzhuUniversityHefei230022China)     Abstract:Tongchenghasalonghistoryandabundantculturein.Alotofproverbshavebeenbornduringitslongperiodofproductionwhichcontainabundantinformation.Thepaperexploresthelivingconditionsfolkwaysandideas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linguistics.TheanalysisfindsthatpeopleinTongchengvaluereadingrespectancestorsworshiporderandmodestycherishthereputationandadvocateselfreliancewithevidentregionalcharacteristics.TheresearchisnotonlyhelpfultobetterunderstandingofTongchengcultureandfurtherunderstandingofAnhuiculturebutalsobenefitstheprosperityanddevelopmentofAnhuicultureandthe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learningsociety.    Keywords:Tongchengproverbs;regionalculture;livingcondition;folkways;ideas    桐城地处安徽省中部偏西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此地即称桐国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定名桐城沿用至今1996年桐城撤县设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桐城人才辈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桐城谚语所折射的生活状况     穷则思变建国后桐城人用勤劳和智慧改变了家乡的面貌经过大力治理到1985年斗江畈基本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指标;上世纪80年代桐(桐城)龙(龙眠)公路竣工后荒草尖交通状况显著改善;自1958年开通境主庙水库东干渠后蔡店乡农田基本实现自流灌溉旱涝保收[6]73改革开放后桐城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超过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其中塑料加工为主要门类“家在新安塑料发家”此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桐城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新安地处合(肥)安(庆)公路要冲当地大部分居民因从事加工与经营塑料制品而富裕起来截至1987年全县有乡镇企业16964家产值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6]5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使桐城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    二、桐城谚语所呈现的民风民俗    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民俗内容它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了很多民俗事项民俗是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民俗融入百姓生活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日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和行为”[7]学者吴玉贵认为“人自身就是风俗的产物正是人们浸润于其间而不自知的风俗决定了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并使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人群相互区别开来”[8]桐城的民风民俗塑造着桐城人的个性和行为使他们身上带有明显的地域标记    (一)读书    数千年桐城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人们竞相以读书为进取之阶如今桐城经济迅速发展但读书风尚仍传承不衰当地人认为“三代不读书蠢如牛马猪”读书不仅能改变命运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素质桐城教育质量在安徽省一直名列前茅至今高考升学率位列全省榜首(二)宴请     宴席落座时宾主有致、长幼有序尊者、长者、主客请坐上席小辈、地位低者主动坐末席“脚脖肚朝大门”的是末席宴请的菜肴一定要丰盛必备五大簋、四大盘谓之“五湖四海”;而“三碟一樽拢字号”拢字号即不成局面意为寒碜[11]55“东不请客不饮”宴饮时主人要先以筷殷勤邀请客人才可以动筷“碗筷有名堂”用筷子也有讲究“筷子起见文礼;筷子动见生性”桐城人历来认为筷子的使用能表现出人品德的好坏和习性之优劣[14]646筷子不能落地落地是不礼貌的表现“孩子落筷要挨打”若成人不慎落筷要赶紧说一句“筷落地吃不及”既表示歉意也表示对主人菜肴的赞美餐毕主人以筷向客人说:“各位请慢慢吃!”然后将筷子放在自己的空碗上表示“人不陪席筷陪席”[15]宴席结束主人起身送客    (三)嫁娶    “换口坛装腊酒一口换一口”桐城旧时婚俗订婚时男方应将自家酿造的腊酒换装到女方送来的空坛内抬送至女方家里寓意婚姻长长久久“添妆待舅脱脚唤姑”当地称女方娘家兄弟为舅子娘家兄弟称出嫁姊妹为姑女子盛装上轿前要换穿一双新鞋由自己的哥哥或弟弟背着上轿忌脚沾地表示不带走娘家的财气“不哭不发哭哭发发”起轿时娘家有哭嫁风俗祈求女儿婚后顺遂发达    (四)丧葬     “死上人看下人”、“烧死人香看活人面”当地称家中长辈为上人儿孙辈为下人长辈去世来吊丧的大多看的是儿孙的脸面名声好、有出息的儿孙最能赢得乡邻的敬重“逝者为大”有丧事人家邻里平时即使有矛盾也会不计前嫌来帮忙“孝子七里不理发”七里指的是丧后的七七四十九天里儿子不理发、不修面以寄托对父母的哀思谓之养孝“孝女荫五七”荫七也称做七指亲人丧后要每隔七天一祭第五七须由女儿操办此谚表达了女儿对父母的感恩追思满七后逢百日、周年仍举行家祭富有之家多请僧道超度亡灵故有“亡人不望七只望周年与百日”之谚[6]755    “敬老有福敬土有谷”此谚反映了桐城人对孝道的重视但桐城人更注重生养而非死孝故云“坟前十碗不如床前一碗”丧礼办得隆重固然让人称叹但是若儿孙在长辈有生之年不尽孝即便丧事办得再风光也会被亲友、乡邻讥笑“生前不把父母敬死后何必哭亡灵”、“在生不祭喉死后祭木头”等谚语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和嘲讽    (五)祭祖    桐城在周代称桐国为楚附庸境内有“信巫鬼、重淫祀”的楚俗尤重祭祀祖先乾隆秀才桐城人姚兴泉在其《龙眠杂忆》里有记载:“桐城好时享祭筵陈适遇尝新先荐庙每逢过节倍思亲讳日泪沾巾”[13]7    “清明上坟不忘祖宗”清明节前后“大小人家各具酒褚锭拜扫先茔”[4]68当地祭扫时间是“前三朝后一七”即祭扫除清明当天外还可安排在清明前三天和后七天“新坟不过社”社指社日在春分前后有新坟的人家要在社日之前完成祭扫《龙眠杂忆》云“桐城好祭扫趁清明墓上烧钱呼远祖社前携酒供新坟界段纸条分”[13]4道光续修县志记述更为明确:“凡祭新坟定不过社”[10]95    “七月半送寒衣”农历七月十五已是暑尽凉来要给已故亲人烧五色纸剪成的衣服鞋子以更衣御寒“十五日为中元节乡绅士庶俱祭先祀祖并及新旧亡故亲族”[4]69“冬至不是年冬至大似年”此谚反映了当地人对冬至节令的重视“清明扫墓冬至祭祖”“冬至祭墓如清明”[10]96除正常的上祖坟祭祀外修坟安碑、挑培新土、迁坟葬坟等重要活动都在此节进行     “二十四接祖宗”“二十四日俗谓小年不泣、不詈、不争各悬先人像于堂香烛盛馔接祖拜祀”[10]96以敬酬祖先神灵一年来对家中老幼护佑的恩德在除夕之夜对已接回的祖宗之灵要重新祭祀并拜家中尊长辞年“及夕香烛盛馔祀祖围炉饮少长以次拜其尊者”[10]96“腊月二十四接祖正月十五送祖”正月十五当地称“完年”谓年已过完要备祭品恭恭敬敬地把接回来的祖宗神灵送回    三、桐城谚语所反映的思想观念    崔希亮教授指出“谚语是人们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传下来的所以它比较准确完整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某些观念和思想”[2]258桐城谚语较为地反映了桐城人的思想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尚让贵和桐城“四封之内田土沃民殷富家崇礼让人习诗书风俗醇厚号为礼义之邦”[19]“让一让六尺巷”此谚反映的就是尚让贵和的观念“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宰相张英不以权势压人而以主动退让的姿态圆满地解决了家人与邻里的纠纷成就了一段睦邻礼让、以和为贵的佳话与此相关的谚语还有“宰相让人三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等“和气生财火气生灾”、“夫妻和气家兴旺夫妻不和家败象”、“兄弟和金不分;妯娌和家不分”、“家不和被邻欺;邻不和被贼欺”等谚语也都反映了当地百姓对“和为贵”的推崇成为桐城人遵守的处世信条     提倡自强桐城人崇尚儒家提倡的刚健有为重自强尚进取“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田在人兴事在人为”、“不行春风有秋雨”、“求人不如求己使人不如使腿”(腿桐城方言读“体”与“己”押韵)等谚语都强调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勤勉去获取成功“生铁补锅本事赢人”要用真本领去赢得别人的尊重“有智吃智无智吃力;无智无力一团漆黑”劳心者和劳力者皆各凭所长谋生无贵贱之分“贫士以布为袍褂与裘帛并立不耻”[10]91女性也以能自强自立为荣认为“爹有娘有抵不到自己荷包里有;丈夫有隔道手”(当地称口袋为“荷包”)这条谚语对如今那些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女性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桐城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从一些谚语中可以看出来过去桐城人希望通过读书中举发达做官强调“发了做官不发补锅”(旧时当地农人农闲时多外出补锅以补贴家用)如今相信“七十二行人人做行行都能出状元”过去当地人抱着浓厚的固守本土的观念“一生不出门便是大福人”、“在家是老大出门是老小”、“远处黄金不如近处黄土”等谚语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如今提倡“行走三分利坐吃山也空”、“处处黄土都养人”、“老不离乡是贵人少不离乡是废人”在外闯荡从事各行各业的桐城人越来越多在生育观念上过去认为“早养儿子早得力早插黄秧早生根”信奉多子多福如今普遍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认为“一个伢子一朵花多儿多女闹饥荒”、“儿女不在多一好抵十个”    桐城谚语反映了桐城人的人生追求、价值取舍和做人准则等思想观念决定了桐城人行为的心理基础观念影响行为它们影响着桐城人的为人处世至今仍为桐城人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和人生指南    四、结语     诚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岑运强先生所言“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点、准则、习俗都在民族语言中烙下深深的印迹”[20]作为桐城文化的镜像桐城谚语以精炼而生动活泼的形式原生态地记录了桐城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及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发展变迁呈现了以重文、尚礼、尊祖敬宗为内质的读书、宴请、嫁娶、丧葬、祭祖等民俗风情反映了桐城人尚让贵和、珍视名誉、提倡自强等思想观念探究桐城谚语所包涵的文化意蕴对于了解和深入研究桐城地域文化推动安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构建和谐、学习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2]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XX.    [3]《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安徽文化史(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康熙桐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1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5]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49.    [6]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7]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    [8]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XX:1.    [10]金鼎寿.桐城续修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5.    [11]崔莫愁.安徽乡土谚语[M].合肥:黄山书社1991.    [12]徐国治.桐城县志略[M].安徽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五年排印:46.     [14]武占坤.中华风土谚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9]戴名世.戴名世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0.    [20]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