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育格言诠释录 7页

  • 20.94 KB
  • 2022-06-16 16:37:02 发布

于永正教育格言诠释录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于永正教育格言诠释录  【教育格言】  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  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于永正    【教育案例】  下面是学生升入四年级时于老师上的第一节作文课。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  于老师用彩笔勾勒出一幅图。  “他叫四毛,是三毛的弟弟。”  学生哈哈大笑。  “请比较一下,四毛和三毛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言很热烈,因为每个学生都对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了如指掌。比较完了,于老师说:“四毛在班里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可是有个毛病——马虎;还有,好耍小聪明。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于老师擦掉第一幅图,另画一图。  学生们饶有兴趣看着,会心地笑了。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说说?”——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7/7   发言争先恐后,大家一致认为四毛是把卷子倒过来给家长看的。于老师引导讨论:四毛为什么只考了66分?是谁让他把卷子拿给家长看的?到了家,结果又是如何?讨论完了,于老师又让孩子们把想象的前因后果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表演出来。学生津津有味地看,津津有味地说,津津有味地演,津津有味地写。  又一个学期的第一节作文课开始了。于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四毛练武图。  学生们熟悉的四毛又出现了,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人人争着说图意。  接着于老师一一出示了两幅图。  “可是,加到第四块砖头的时候,四毛捂着屁股喊了一声:‘别加了!’大家猜猜,他为什么不让加了呢?”于老师出示了第四幅图,但四毛的后半身被纸盖了起来。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猜,谁也没猜对。  于老师把纸一揭——  原来四毛的裤子裂开了缝,露出了白屁股!全体学生捧腹大笑。  “写吧,”于老师说,“题目就叫《四毛趣事》。”  学生跃跃欲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7/7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7/7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教育格言】  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  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个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学生读完,于老师扫视一遍教室,一本正经地说:“小建同学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了两次口水。”  学生们先是一愣,很快回过味来,全都咯咯地笑了起来。——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7/7   “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拉子’……”  学生笑得更响了。待学生笑过,于老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我刚才都差点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  学生再一次笑了。  【教育格言】  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处理好了这样一个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就意味着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到了实处。——于永正    【教育案例】  在一所学校上完《我的伯父鲁迅学生》,于老师顺便说了一句:“马上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同学们还有什么话要对于老师说?”一位女学生站起来说:“于老师,谢谢您给我们上了两节难忘的课,衷心希望您再来……”  说到这里,她竟然哽咽起来。  这个女孩叫杨颖,一上课,她便“崭露头角”。于老师问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大家都知道是鲁迅的侄女。再问周晔的父亲是鲁迅的什么人时,只有她说对了。于老师开始注意她。她的朗读能力也不错。于老师请他读第二段——谈《水浒传》。读完之后,问她:“周晔听了鲁迅说的‘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为什么感到羞愧、难受?人家鲁迅是夸自己的嘛,没说周晔半个不字嘛。”  杨颖说:“这句话表面上看是鲁迅夸自己,实际上是在拐弯批评周晔读书不用心。所以,周晔听了感到很羞愧,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7/7   于老师脸露笑容,由衷地称赞:“说得多好!好就好在‘表现上’和‘实际上’。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杨颖会读,会听。”  她以后再举手,于老师便不再喊她。于老师真诚地对她说:“我知道你很厉害,非同小可。等别的同学都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一定请你出马。”  她很高兴,露出小女孩独有的得意神色,听课也更专心了,时刻做好“出马”的准备。  后来,于老师终于又请她出了一次“马”。教学“碰壁”故事,当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能不碰壁吗”这句话时,于老师请同学们想想这句话的意思,可是,一连请了四五个学生都没有说对。于是,于老师让杨颖发表高见。她果然不负众望,说得既正确又流畅:“这句话是说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非常黑暗,民不聊生,鲁迅和反动派作斗争,经常遭到迫害。”  所有听课者和学生一起热烈鼓掌。  【教育格言】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应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入手,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关爱,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灵。  ——于永正  【教育案例一】——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7/7   一次,于老师在某市一个大戏院里上公开课。第一堂课结束后,于老师问学生:“课间最要紧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做游戏,让大脑轻松一下;有的说是复习功课,把老师刚才讲的复习一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于老师大声地同时又是温和地说:“同学们,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我认为课间最要紧的是上厕所!”他把“上厕所”三个字说得特别重。下边听课席上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随即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刚落,于老师又告诉学生如何去厕所,一路要注意些什么。  【教育案例二】  一次,于老师上《大红花》的作文课。那是个星期天,学生有点倦意;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有点拘谨;学生座位在舞台下,师生都感到有点疏远。老师们都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于老师施展“绝技”,打破静场。于老师走下舞台,微笑着注视着每一个孩子。突然,只听“嗡——”的一声刺耳的长鸣,听课的老师们都捂住了耳朵,负责音响的老师十分不安,急急忙忙地跑过去调试音响设备。这时,于老师说话了:“怎么样?”一个学生说:“吓了我一跳。”于老师认真地说:“我刚才吓两跳。”这一下课堂上“炸开了锅”,“我吓三跳。”“我吓四跳。”……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对着麦克风大声说:“我吓八跳!”课堂里一片笑声。学生的倦意、拘谨烟消云散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