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2-06-16 13:13:22 发布

教育论文汉语歇后语中蕴涵的文化及其翻译初探.doc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汉语歇后语中蕴涵的文化及其翻译初探汉语歇后语中蕴涵的文化及其翻译初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汉语歇后语中蕴涵的文化及其翻译初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汉语歇后语中蕴涵的文化及其翻译初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歇后语在汉语中由来已久,是汉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常被人们用来针砭时弊,逗笑取乐。歇后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民族的历史、经济生活、文化心态及思维方式等。本文拟从分析汉语歇后语中的文化内涵入手对歇后语的英译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歇后语文化内涵翻译    一、汉语歇后语的定义、分类及其独特性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在其他语言中几乎难以找到相同结构的表达方式。它具有幽默、风趣、诙谐、生动形象的特点,是人们广为流传,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通常分为前后两截,之间以破折号“——”连接,采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来说明问题;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语里的“谜面”,称为喻体或语面,后一部分对前面的比喻作出解释说明,像谜语里的“谜底”,是真意所在,称为喻义或语底;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后边的解释跟前边的比喻是完全一致的。歇后语多用比喻和双关两种修辞手法,大致可以分为比喻式歇后语(数量较多)和双关式歇后语(数量较少),双关式歇后语又包括意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类。例如:  ①猫儿洞口等老鼠——目不转睛(比喻式:以事解义)  ②当铺的掌柜——坑人(比喻式:以人解义)  ③鸡蛋炒鸭蛋——混蛋(双关式:语义双关)  ④刚下锅的饺子——有点生(双关式:语义双关)  ⑤夏天穿棉袄——武汉(捂汗)(双关式:谐音双关)  ⑥ 洞庭湖里吹喇叭——想(响)得宽(双关式:谐音双关)    二、歇后语中蕴涵的中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记载着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该民族的历史,蕴涵着该民族的文化心态。歇后语作为汉语习语的一部分,堪称语言的精华,在体现汉民族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的语言形式更具典型性。  1.汉语歇后语的独特形式得益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汉语歇后语以破折号“——”相连的两部分多为短语或短句,可以直接加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而不需其他句法手段。两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显性衔接手段,由于具有相似的联想意象,只通过语义逻辑实现其内在的连贯。  汉语歇后语前后两部分各自至多不过十来个字,少则三五个字;看起来精炼简捷,说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有韵;而且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给听众或读者展示出一幅极为生动的图像,其喻义不言自明。例如:  ①花生的壳,大葱的皮——一层管一层  ②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③百年老松,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且多同音字,为实现歇后语的音韵工整、词格对仗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样的例子。  ①人心换人心——八两对半斤(押韵)  ②白洋河里的卵石——圆圆滑滑(同音字双关)  2.歇后语中的文化宝藏汉语歇后语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长期存在于大众和文人的创作之中,题材广泛,哲理丰富,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只选几个突出的方面展开。  (1)歇后语中的自然观  大量的汉语歇后语以自然山水、地理环境为表现对象。这些以山水自然为主题的歇后语反映出一个总体的意象,即以崇高广阔为美。它们传递了汉民族对伟大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敬畏,在表现自然的同时揭示了人生哲理,反映出汉民族对自然山水的重视和关注以及自然环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例如:  ①黄河的水,长江的浪——源远流长  ②昆仑山上扔茶壶——找不到词(瓷)了  ③大江里漂浮萍——随波逐流  此外,中国经济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春夏秋冬、四季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反映在歇后语中。例如:  ①春笋破土——节节高  ②秋天的棉桃——合不拢嘴  ③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这些歇后语涉及了不同岁时的节气变化,展示了大自然的生命力。每一条歇后语都是双关,借自然之理描绘人事,其中所蕴涵的精神是本色的、健康的劳动人民的情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感发。  (2)歇后语中的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在各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歇后语也从宗教引用了诸如“和尚”、“尼姑”等神职称谓,或“菩萨”、“阎王”、“灶王爷”及“判官”等宗教传说中的形象,这些形象和西方宗教的神佛迥然不同,蕴涵着独特的文化气息。例如:  ①灶王爷上天——有一说一  ②和尚头上一个虱——看得分明  ③ 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3)歇后语中的典籍文化  中国素来以其悠久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中华民族历来视祖先的典籍为权威,习惯于从古典的诗文名篇中寻求可资借鉴的典范。因此,浩瀚如海的中国经史典籍就成为了汉语歇后语丰富的源泉。仅仅源自四大名著的歇后语就数不胜数,下面各选一例。    ①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红楼梦》)    ②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    ③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水浒传》)    ④孙悟空七十二变——神通广大(《西游记》)    三、歇后语英译的基本方法    虽然英语中也存在少量的歇后语,但是跟它在汉语中的极大量的存在和使用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鉴于上文所分析的汉语歇后语的文化内涵,许多汉语歇后语只有在挖掘出它所包涵的文化内容时,才能得到圆满的诠释。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将汉语的歇后语转换成英语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上下文及语境的要求,尽可能使原歇后语的内容和形式在译入语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一般来讲,翻译不同类型的歇后语不外乎直译、直译加注、转换、意译和意译加注等方法。  (一)比喻式歇后语的英译  比喻式的歇后语根据其喻体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直译,喻体转换,直译加注等不同的方法翻译。  1.比喻和语义属于一般的事物,其比喻关系清楚,比喻的形象直接生动,汉英两个民族都能理解时,一般采取直译,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又保留原文的形式,从而保持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一致性。例如:  ①咱俩的事,一条绳子上拴着两只蚂蚱——谁也跑不了!(老舍《骆驼祥子》)  We’reliketwograsshopperstiedtoonecord,neithercangetaway!  ②“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的,只知嫌人家腌臜。”  (曹雪芹《红楼梦》)  AsforBaoyu,he’slikeaten-footlampstandthatshedslightonothersbutnoneonitself.  上面两个歇后语的解释和比喻都是很直观的,容易理解,因此按原样直译并不会影响译入语读者的理解,而且能够达到跟原文相同的语言效果。  2.如果汉语歇后语所采取的喻体和要表达的喻义在英语中能够找到对应的短语或习语,翻译时可以将喻体进行转换,选用含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英语短语或习语,利用地道的语言形式使读者体味到同等的语言效果。  例如: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这是何苦来呢?(曹雪芹《红楼梦》)  You’venocalltoswearatme,madam.Youdidn’tbuyme.We’reallbirdsofafeather—allslaveshere.Whygoforme?  这个歇后语中的“梅香”是旧时中国丫鬟常用的名字;“拜把子”指异姓结为兄弟姐妹,但是受等级观念的制约,丫鬟只跟丫鬟拜把子。这一意义刚好和英语习语birdsoffeather的比喻意义相近。(古时中国大户人家的小老婆被称为姨奶奶,常从丫鬟擢升的,没有地位。)     又如:怪不得人说你们“诗云子曰”的人难讲话!这样看来,汉语歇后语中蕴涵的文化及其翻译初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汉语歇后语中蕴涵的文化及其翻译初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汉语歇后语中蕴涵的文化及其翻译初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你好像“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吴敬梓《儒林外史》)  Nowondertheysayyoubookwormsarehardtodealwith:onemightjustaswelltrytosqueezewateroutofastone.  原文中的疖子指“小疮”,比喻“大不到哪儿去”;“出脓也不多”的引申义是“没多大能耐”,与英语成语“tosqueezewateroutofastone”(石头里榨不出油来)意思比较接近。  3.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歇后语,其中包含着中国特有的地名、典故、传说和风俗,带有独特的文化印记,要是不顾一切地直译会让英语读者难以领悟其中的深意,所以此类歇后语还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比较好,有一些也可以直接意译,然后加上注解。看下面的例子。  (1)直译(加注)  ①有些同志写的文章,就象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毛泽东选集》)  Somecomradeslovetowritelongarticles,butsucharticlesareexactlylikethefoot-bandagesofaslut,longandsmelly.  ②“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额达创造力。(《毛泽东选集》)  Theoldsaying,“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wouldequalChukehLiangthemastermind,”simplymeansthatthemasseshavegreatcreativepower.  ③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人。(曹雪芹《红楼梦》)  AdogbitingLvDongbin-notbeingabletorecognizeakind-heartedman.  在上面的几个歇后语中,“裹脚”是被现代人斥之为糟粕的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诸葛亮”和“吕洞宾”分别是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对中国文化不甚的英语读者可能无法得知它们是何许物何许人。笔者认为,对于这些负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信息的词语,除了在翻译中重现它们的字面含义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地对其所代表的文化现象进行补充说明,以便英文读者领略其中的精神和意境,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  (2)意译(加注)  ①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老舍:《骆驼祥子》)  He’ssuretoaskquestions,butI’llholdmytonguetbegin with.  其中“徐庶”、“曹营”均取自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这里舍形取义,直接译出其喻义。窃以为加个注解简要说明一下“徐庶进曹营”这个故事则能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②我刚来,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的估计怎样?(吴强《红日》)  Beingnewhere,I’mverymuchinthedarkmyself!Let’shearyourassessmentofit.  这句里面由“摸不着头脑”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成问题,但是英语民族却有困难,直接译出它的深层意义,并注明是汉语习惯用法则更好。  (二)双关式歇后语  双关式歇后语又可以分为谐义和谐音两种。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在翻译中要找到对应的双关语极为困难,所以实践中常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并说明双关所在,尽可能地表现原文的形式。例如:  ①耗子进书房——咬文嚼字(语义双关)  Aratenteringalibrary—gnawingcharacters.(literalmeaning)-apedantwholaysgreatstressonexternalsinstudy.(pun)  ②棺材板上画老虎——吓死人(语义双关)  Paintingatigeronacoffin—frightenthedead(literalmeaning)  —frighten(ed)todeath(pun)  ③我们校队近年来可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谐音双关)  Ourschoolteamhaskeptlosingintherecentyears.  谐音双关式歇后语则只能采用意译法译出其含义即可,因为要想在英语中找到可以转换的谐音词极为困难。    四、由歇后语的翻译所想到的    从上面所列举的例子来看,歇后语的翻译决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形式的转换,更要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并进行仔细的汉英文化比较,寻找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平衡点。由此推及其他语言形式的翻译,都不能忽视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地位。对于这一点翻译界早已达成共识: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交流,也是文化传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间的文化越来越多地相互渗透和影响,出现了比以往更多的相通性。但是,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反映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也是绝对的。前文已经讲过,不同的语言因为有同才可以翻译,有异才需要技巧。处于两种文化背景夹缝之中的译者该如何取舍呢?是以译入语还是原语的文化习惯为准绳,是照着字面直译保持原文风貌,还是转换意象采用译入语地道的表达方式?这是每一个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翻译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异化还是归化?  笔者认为,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的方法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是异族语言翻译和文化交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由许均先生发起的有关《红与黑》的读者调查表明,中国读者希望读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译作,而不是经过译者刻意归化的中国味十足的译作。这一调查结果同样可以适用于英语译作的读者,讲出了大多数译作读者的心声:他们之所以读译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译作领略异族的文化。而翻译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以译作读者为服务中心,在译作中努力地保持原作的面目,将全新的语言成分和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引入译入语,推进两种异质文化的和语言的相互交流与渗透。  不同的文化,在保持各自的特点时才有吸引力,相遇时才会有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交流。在翻译中撇开原文的语句和形象,只注重其语用功能,固然可以使其易于接受,但是另一方面却牺牲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使文化对话失之交臂。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楚风.民间文学集萃-歇后语集萃.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5]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卢晓逸,吴叔平.歇后语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尹斌庸编著,佳岑翻译.歇后语100.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10]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  [11]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    (作者单位: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其他参考文献Baker,Sheridan.ThePracticalStylist.6thed.NewYork:Harper&Row,1985.Flesch,Rudolf.TheArtofPlainTalk.NewYork:Harper&Brothers,1946.Gowers,Ernest.TheCompletePlainWords.London:PenguinBooks,1987.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Amsterdam:JohnBenjamins,1987.Hu,Zhuanglin.[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Jespersen,Otto.ThePhilosophyofGrammar.London:Routledge,1951.Leech,Geoffrey,andJanSvartvik.ACommunicativeGrammarofEnglish.London:Longman,1974.Li,Qingxue,andPengJianwu.[李庆学、彭建武],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Lian,Shuneng.[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Ma,Huijuan,andMiaoJu.[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London:PergmonP,1981.Quirk,Randolph,etal.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London:Longman,1973.Wang,Li.[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Xu,Jianping.[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Yan,Qigang.[严启刚],英语翻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Zandvoort,R.W.AHandbookofEnglishGrammar.London:Longmans,1957.Zhong,Shukong.[钟述孔],英汉翻译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Zhou,Zhipei.[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