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 MB
  • 2022-06-16 13:17:17 发布

言外转喻意向下的歇后语解读

  • 5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国内图书分类号:H313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言外转喻意向下的歇后语解读硕士研究生:导师:申请学位级别:学科、专业:所在单位:答辩日期:授予学位单位:朱红明邹春玲文学硕士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3月哈尔滨理工大学 ClassifiedIndex:H313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asterinArtsEnigmaticfolksimilesInterpretationundertheIntentionofIllocutionaryMetonymiesCandidate:Supervisor:ZhuHongmingZouChunling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ArtsSpeciality:DateofOralExamination:University:EnglishLinguisticsandLiteratureMarch,2014Harb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言外转喻意向下的歇后语解读》,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聱册啉刎年≥删日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言外转喻意向下的歇后语解读》系本人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哈尔滨理工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哈尔滨理工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提交论文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哈尔滨理工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授权书。不保密囹。(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杂叫扣期:Ⅺu年与月纠R导师签名:2一同期:到许’月弓lFi确。 哈尔滨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言外转喻意向下的歇后语解读摘要传统上歇后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结构的描写和分析,本文旨在从言外转喻角度揭示歇后语操作的认知机理问题。对歇后语的解读,古今中外以有很多璀璨的成果,然而大部分都集中在对结构以及分类的研究上面。对于歇后语背后的认知原理与解读机制,却少之又少。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本文立足格式塔心理学,整合理论,心里模型以及属性强加等理论拟对歇后语背后的生成与解读机制做以分析。中国传统歇后语的运用通常分为三大类:(1)常规歇后语,歇后语的前文和后文一同说出,这种情况下的理解不成问题;(2)半常规歇后语,如果下半部分是社会民俗忌讳的内容,很可能只出现上半部分,但所寓的本意已经为人们熟悉,理解也不成问题;(3)非常规歇后语,所说出的前文是社会文化语境下较为陌生的含意,这势必需借助属性加强联想模式对其后文含意进行推导。文献综述表明,歇后语研究的重大问题在于解读的认知语用操作过程从未明晰给出。本文拟从这一关键漏洞入手,借助言外转喻属性加强联想模式对歇后语的解读作出全方位的认知操作阐释,这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歇后语研究中的认知空白,也是本文创新点之一。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动因、研究目的、研究假设等问题。第二章对歇后语研究现状、认知语言学、转喻理论和言外转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展开概括性的陈述以及理论框架,主要阐述格式塔、整合理论和言外转喻的属性理论框架,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是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归纳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法等。第四章分析探讨,通过言外转喻属性模式操作过程对歇后语的话语含义获取程序进行详实分析,重新诠释话语的生成和识解是意向性与言外转喻属性模式作用的结果。歇后语的生成是属性意识性提炼一意向性表征一话语表达的过程;而解读歇后语是话语表达.属性提炼的逆向过程。第五章总结了前面论证分析,分析本文了对分析歇后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分析了本文所存在的学术弊端。关键词意向性;言外转喻;心理模型;属性强加;歇后语 哈尔滨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EnigmaticfolksimilesInterpretationundertheIntentionoflllocutionaryMetonymiesAbstractTraditionallyenigmaticfolksimilesresearchmainlyfocusedonthedescriptionandanalysisofthestlllcture,thisarticleaimstogivearefreshinterpretationtorevealthemechanismbehinditthoughtheintentionofillocutionarymetonymies.Thestudyofenigmaticfolksimileshasplentifulachievements,however,thegenerationmechanismbehinditandtheinterpretationofprocessbyusingthecognitivepsychologicalbasis,etc.,arestillveryfew.PreviousresearchesaremainlyfocusedonthecollectionandcollationofenigmaticfolksimilesandtheanalysisofthestructureandfbatllFesofit.Enigmaticfolksimilesisindirectspeechactfromtheviewofpragmatics,enforcement-associationformcanprovideUSacognitiveintentionalinferenceinterpretationtowardstheindirectspeechacts.Afterthereviewoftherelatedresearchandstudy,thisdissertationproposesthatanenigmaticfolksimileisanintentionalformofillocutionarymetonymiesandanalyzestheenigmaticfolksimilesmechanismwiththehelpoftheenforcement—association.BasedonGestalt,ConceptualBlendingTheory,MentalModelandtheattributeenforcement—associationmodel,thispaperistryingtoprovideUSanewvisionofenigmaticfolksimilesunderstanding.Theapplic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isusuallydividedintothreecategories:(I)conventionalenigmaticfolksimiles,withtheformerandlatterparttogetherexpressed,inthiscasetheunderstandingisnotflproblem;(2)regularenigmaticfolksimiles,ifthelatterpartisthecontentofthefolktaboo,itislikelytoappearonlythe 哈尔滨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formerpart,buttheintentionhasbeenknownforthepeople,theunderstandingisnotaproblemalso(3)Irregularenigmaticfolksimiles,theformerpartistheimplicationsofsocialandculturalcontextwhichisunfamiliar,asaresultthiscertainlywillneedahelpofmentalmodelsandenforcement—association,toreinterpretthelatterpart.Literaturereviewshowsthatthecognitivepragmaticoperationprocessofenigmaticfolksimilesstudyhasneverbeenclearlystated.Fromthisflaw,thisarticle,withthecombinationhelpofmentalmodelsandenforcement-association,wemakeafullrangeofcognitiveoperationstowardsenigmaticfolksimilesunderstanding,whichinsomesensemakesupforthecognitivegapinthestudyofenigmaticfolksimiles,alsoisoneofthisarticleinnovationpoints.Thisdissertationisdividedintofivechapters,thefirstchapterconsiststheresearchbackground,researchmotivation,objectives,researchhypothesis,etc.Thesecondchapter,puttheemphasizeoncurrentresearchoftheenigmaticfolksimiles,cognitivelinguistics,metonymytheoryandalsothe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abouttheillocutionarymetonymies;Theoreticalframeworkisincludedinthispart,inorderto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Thethirdchapteristheresearchmethod,whichmainlycoveredthecombinationofinductionandreasoningmethods,comparativeresearchandSOon.Thefourthchapteristhekeypartofthisdissertation,withthecombinedhelpofmentalmodelsandenforcement-association,wereinterpretthefunctionandtheformationmechanismoftheenigmaticfolksimiles,andfinallyprovethatthegenerationofenigmaticfolksimilesistheprocessof“refiningofattributeawareness-characterizationofintentionality—discourseexpression,andtheinterpretationprocessgoesreversely,fromdiscourseexpressiontotherefiningofattributeawareness.Thefifthchaptersummarizesthewholeargument,whichincludesthecontributionofthispaper,andtheacademic..III.. 哈尔滨理]: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disadvantagesofthispaper.KeywordsIntentionality,Illocutionarymetonymies,mentalmodels,enforcementassociation,enigmaticfolksimiles..IV.. 哈尔滨理:1: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Ⅱ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起因⋯⋯⋯⋯⋯⋯⋯⋯⋯⋯⋯⋯⋯⋯⋯⋯⋯⋯⋯⋯⋯⋯⋯⋯⋯⋯⋯11.3研究的问题及目标⋯⋯⋯⋯⋯⋯⋯⋯⋯⋯⋯⋯⋯⋯⋯⋯⋯⋯⋯⋯⋯⋯⋯31.4研究假设⋯⋯⋯⋯⋯⋯⋯⋯⋯⋯⋯⋯⋯⋯⋯⋯⋯⋯⋯⋯⋯⋯⋯⋯⋯⋯⋯3第2章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42.1理论框架⋯⋯⋯⋯⋯⋯⋯⋯⋯⋯⋯⋯⋯⋯⋯⋯⋯⋯⋯⋯⋯⋯⋯⋯⋯⋯⋯42.1.1格式塔理论⋯⋯⋯⋯⋯⋯⋯⋯⋯⋯⋯⋯⋯⋯⋯⋯⋯⋯⋯⋯⋯⋯⋯⋯42.1.2整合理论⋯⋯⋯⋯⋯⋯⋯⋯⋯⋯⋯⋯⋯⋯⋯⋯⋯⋯⋯⋯⋯⋯⋯⋯..102.1.3心理模型⋯⋯⋯⋯⋯⋯⋯⋯⋯⋯⋯⋯⋯⋯⋯⋯⋯⋯⋯⋯⋯⋯⋯⋯⋯l32.2文献综述⋯⋯⋯⋯⋯⋯⋯⋯⋯⋯⋯⋯⋯⋯⋯⋯⋯⋯⋯⋯⋯⋯⋯⋯⋯⋯⋯162.2.1传统理论对歇后语的解读⋯⋯⋯⋯⋯⋯⋯⋯⋯⋯⋯⋯⋯⋯⋯⋯⋯⋯.162.2.2转喻概述⋯⋯⋯⋯⋯⋯⋯⋯⋯⋯⋯⋯⋯⋯⋯⋯⋯⋯⋯⋯⋯⋯⋯⋯⋯.19第3章研究方法⋯⋯⋯⋯⋯⋯⋯⋯⋯⋯⋯⋯⋯⋯⋯⋯⋯⋯⋯⋯⋯⋯⋯⋯⋯⋯⋯⋯⋯⋯⋯⋯273.1方法论⋯⋯⋯⋯⋯⋯⋯⋯⋯⋯⋯⋯⋯⋯⋯⋯⋯⋯⋯⋯⋯⋯⋯⋯⋯⋯⋯.273.2语料来源⋯⋯⋯⋯⋯⋯⋯⋯⋯⋯⋯⋯⋯⋯⋯⋯⋯⋯⋯⋯⋯⋯⋯⋯⋯⋯.27第4章研究结果⋯⋯⋯⋯⋯⋯⋯⋯⋯⋯⋯⋯⋯⋯⋯⋯⋯⋯⋯⋯⋯⋯⋯⋯⋯⋯⋯⋯⋯⋯⋯284.1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说明⋯⋯⋯⋯⋯⋯⋯⋯⋯⋯⋯⋯⋯⋯⋯⋯⋯⋯⋯⋯.284.1.1歇后语是间接言语行为⋯⋯⋯⋯⋯⋯⋯⋯⋯⋯⋯⋯⋯⋯⋯⋯⋯⋯一284.1.2歇后语体现意向性⋯⋯⋯⋯⋯⋯⋯⋯⋯⋯⋯⋯⋯⋯⋯⋯⋯⋯⋯⋯..284.1.3歇后语具有可取消性⋯⋯⋯⋯⋯⋯⋯⋯⋯⋯⋯⋯⋯⋯⋯⋯⋯⋯⋯..294.1.4歇后语的语用模糊性⋯⋯⋯⋯⋯⋯⋯⋯⋯⋯⋯⋯⋯⋯⋯⋯⋯⋯⋯..294.1.5歇后语的使用受语境限制⋯⋯⋯⋯⋯⋯⋯⋯⋯⋯⋯⋯⋯⋯⋯⋯⋯..294.2歇后语是言外转喻属性操作⋯⋯⋯⋯⋯⋯⋯⋯⋯⋯⋯⋯⋯⋯⋯⋯⋯⋯..304.3言外转喻的推理步骤的意识和意向性⋯⋯⋯⋯⋯⋯⋯⋯⋯⋯⋯⋯⋯⋯.3l4.3.1意识与意向性⋯⋯⋯⋯⋯⋯⋯⋯⋯⋯⋯⋯⋯⋯⋯⋯⋯⋯⋯⋯⋯⋯..314.3.2属性推理步骤的意识和意向性⋯⋯⋯⋯⋯⋯⋯⋯⋯⋯⋯⋯⋯⋯⋯..324.4歇后语的属性因果推理程序⋯⋯⋯⋯⋯⋯⋯⋯⋯⋯⋯⋯⋯⋯⋯⋯⋯⋯.33第5章讨论⋯⋯⋯⋯⋯⋯⋯⋯⋯⋯⋯⋯⋯⋯⋯⋯⋯⋯⋯⋯⋯⋯⋯⋯⋯⋯⋯⋯⋯⋯⋯35 哈尔滨理二[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5.1引言⋯⋯⋯⋯⋯⋯⋯⋯⋯⋯⋯⋯⋯⋯⋯⋯⋯⋯⋯⋯⋯⋯⋯⋯⋯⋯⋯⋯⋯⋯⋯⋯⋯⋯⋯⋯⋯⋯355.2从说话人角度探究歇后语的生成和解读意向性⋯⋯⋯⋯⋯⋯⋯⋯⋯⋯.355.3从听话人角度探究歇后语的生成和解读意向性⋯⋯⋯⋯⋯⋯⋯⋯⋯⋯..365.4意向性内容和态度的具体分类分析⋯⋯⋯⋯⋯⋯⋯⋯⋯⋯⋯⋯⋯⋯⋯..375.5小结⋯⋯⋯⋯⋯⋯⋯⋯⋯⋯⋯⋯⋯⋯⋯⋯⋯⋯⋯⋯⋯⋯⋯⋯⋯⋯⋯⋯⋯⋯⋯⋯⋯⋯⋯⋯⋯..37结论⋯⋯⋯⋯⋯⋯⋯⋯⋯⋯⋯⋯⋯⋯⋯⋯⋯⋯⋯⋯⋯⋯⋯⋯⋯⋯⋯⋯⋯⋯⋯⋯⋯⋯⋯⋯⋯⋯⋯⋯。38参考文献⋯⋯⋯⋯⋯⋯⋯⋯⋯⋯⋯⋯⋯⋯⋯⋯⋯⋯⋯⋯⋯⋯⋯⋯⋯⋯⋯⋯⋯⋯⋯⋯⋯⋯⋯⋯⋯.39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l致谢⋯⋯⋯⋯⋯⋯⋯⋯⋯⋯⋯⋯.⋯⋯⋯⋯⋯⋯⋯⋯⋯⋯⋯⋯⋯..⋯⋯⋯⋯⋯⋯⋯⋯⋯⋯⋯⋯⋯⋯..4:} 哈尔滨理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Contents摘要⋯⋯⋯⋯.⋯⋯⋯⋯⋯⋯⋯⋯⋯⋯..⋯⋯⋯⋯⋯⋯⋯⋯⋯⋯⋯⋯⋯⋯⋯⋯⋯⋯⋯⋯⋯.⋯⋯⋯⋯.IAbstract⋯⋯⋯⋯⋯⋯⋯⋯⋯⋯⋯⋯⋯⋯⋯⋯⋯⋯⋯⋯⋯⋯⋯⋯⋯⋯⋯.⋯⋯⋯⋯⋯⋯⋯⋯.⋯⋯⋯..IIPart1Introduction⋯⋯⋯⋯⋯⋯⋯⋯..⋯⋯⋯⋯⋯.⋯⋯⋯⋯..⋯..⋯⋯⋯⋯⋯⋯⋯⋯⋯·⋯⋯⋯··11.1Background⋯⋯⋯⋯⋯⋯⋯⋯⋯⋯⋯⋯⋯⋯⋯⋯⋯⋯⋯⋯⋯⋯⋯⋯⋯⋯⋯⋯⋯⋯⋯⋯⋯.11.2Cause⋯⋯⋯⋯⋯⋯⋯⋯⋯⋯⋯⋯⋯⋯⋯⋯⋯⋯⋯⋯⋯⋯⋯⋯⋯.⋯⋯⋯⋯⋯⋯⋯⋯⋯⋯⋯.11.3Objects⋯.⋯⋯⋯⋯⋯⋯⋯⋯⋯⋯⋯⋯⋯⋯⋯.⋯⋯⋯⋯⋯⋯⋯⋯⋯⋯⋯⋯⋯⋯⋯⋯⋯⋯⋯31.4Hypothesis⋯⋯⋯⋯⋯⋯⋯⋯⋯⋯⋯⋯⋯⋯⋯⋯⋯⋯⋯⋯⋯⋯⋯⋯⋯⋯⋯⋯⋯⋯⋯⋯⋯”3Part2TheoreticaIFrameworkandLiteratureReview..⋯⋯⋯⋯⋯⋯⋯⋯⋯·⋯⋯⋯⋯42.1TheoreticalFramework⋯⋯⋯⋯⋯⋯⋯⋯⋯⋯⋯⋯⋯⋯⋯⋯⋯⋯⋯⋯⋯⋯⋯⋯⋯⋯⋯.42.1.1GestaltTheory⋯⋯⋯⋯⋯⋯⋯⋯⋯⋯⋯⋯⋯⋯⋯⋯⋯⋯⋯⋯⋯⋯⋯⋯⋯⋯⋯⋯⋯..42.1.2BlendingTheory⋯⋯⋯⋯⋯⋯⋯⋯⋯⋯⋯⋯⋯⋯⋯⋯⋯⋯⋯⋯⋯⋯⋯⋯⋯⋯⋯一102.1.3MentalModels⋯⋯⋯⋯⋯⋯⋯⋯⋯⋯⋯⋯⋯⋯⋯⋯⋯⋯⋯⋯⋯⋯⋯⋯⋯⋯⋯⋯..132.2TheLiteratureReview⋯⋯⋯⋯⋯⋯⋯⋯⋯⋯⋯⋯⋯⋯⋯⋯⋯⋯⋯⋯⋯⋯⋯⋯⋯⋯⋯162.2.1TheInterpretationoftheenigmaticfolksimilesundertraditionaltheories⋯⋯⋯⋯⋯⋯⋯⋯⋯⋯⋯⋯⋯⋯⋯⋯⋯⋯⋯⋯⋯⋯⋯⋯⋯⋯⋯⋯⋯⋯⋯⋯⋯⋯⋯..162.2.2Thebriefintroductionofthemetonymy⋯⋯⋯⋯⋯⋯⋯⋯⋯⋯⋯⋯⋯⋯⋯..19Part3Mothodology⋯⋯⋯⋯⋯⋯⋯.⋯⋯⋯⋯⋯⋯⋯⋯⋯⋯⋯⋯⋯⋯⋯⋯⋯⋯⋯·一⋯⋯⋯··⋯·Z,3.1Methodology⋯⋯⋯⋯⋯⋯⋯⋯⋯⋯⋯⋯⋯⋯⋯⋯⋯⋯⋯⋯⋯⋯⋯⋯⋯⋯⋯⋯⋯⋯⋯⋯2,3.2MaterialsandResources⋯⋯⋯⋯⋯.⋯⋯⋯⋯⋯⋯⋯⋯⋯⋯⋯⋯⋯.⋯⋯⋯⋯⋯⋯⋯.27Part4TheResearchResults⋯⋯⋯⋯⋯⋯⋯⋯⋯⋯⋯⋯⋯⋯⋯⋯⋯⋯⋯⋯⋯⋯⋯⋯⋯⋯⋯..284.1Thepragmaticintroductionoftheenigmaticfolksimile⋯⋯⋯⋯⋯⋯⋯⋯⋯..284.1.1Theenigmaticfolksimileisaindirectspeechact⋯⋯⋯⋯⋯⋯⋯⋯⋯⋯..284.1.2Theintentionalityoftheenigmaticfolksimile⋯⋯⋯⋯⋯⋯⋯⋯⋯⋯⋯⋯.284.1.3Thedefeasibilityoftheenigmaticfolksimile⋯⋯⋯⋯⋯⋯⋯⋯⋯⋯⋯⋯..294.1.4Thepragmaticambiguityoftheenigmaticfolksimile⋯⋯⋯⋯⋯⋯⋯⋯.294.1.5Therestrictiveuseoftheenigmaticfolksimile⋯⋯⋯⋯⋯⋯⋯⋯⋯⋯⋯⋯294.2Atributeillocutionarymetonymyofenigmaticfolksimile⋯.⋯⋯.⋯..⋯.⋯..294.3Theconsciousnessandtheintentionalityofenigmaticfolksimile.............314.3.1Theconsciousnessandtheintentionality⋯⋯⋯⋯⋯⋯⋯⋯⋯⋯⋯⋯⋯⋯⋯.31 一:』丝塞墼型垒丝些兰丝圣—————一4.3.2TheconsciousnessandtheintentionalityofAttribute⋯⋯⋯⋯⋯⋯⋯⋯324.4111epmcesureofAttributecauseandeffectinferenceofenigmaticfolksimile⋯⋯⋯⋯⋯⋯⋯⋯⋯⋯⋯⋯⋯⋯⋯⋯⋯⋯⋯⋯⋯⋯⋯⋯⋯⋯⋯⋯⋯⋯⋯⋯⋯⋯⋯⋯⋯⋯33Part5Discussion⋯⋯..⋯⋯⋯⋯。⋯⋯。.⋯⋯⋯.⋯..⋯⋯⋯⋯⋯⋯...⋯⋯⋯⋯⋯⋯⋯⋯.⋯⋯.⋯355.1Introducition⋯⋯⋯⋯⋯⋯⋯⋯⋯⋯⋯⋯⋯⋯⋯⋯⋯⋯⋯⋯⋯⋯⋯⋯⋯⋯⋯⋯⋯⋯⋯⋯..355.2AnalysesofthegenerationandtheinterpretaionofenigmaticfolksimilefromtheSpeakers’intention⋯⋯⋯⋯⋯⋯⋯⋯⋯⋯⋯⋯⋯.⋯⋯⋯⋯⋯⋯⋯⋯⋯⋯⋯⋯一355.3Analysesofthegenerationandtheinterpretaionofenigmaticfolksimile矗omtheListeners·intention⋯⋯⋯⋯⋯⋯⋯⋯⋯⋯⋯⋯⋯⋯⋯⋯⋯⋯⋯⋯⋯⋯⋯⋯⋯⋯365.4Theimentionalcontentandtheintentionalattitude⋯⋯⋯⋯⋯⋯⋯⋯⋯⋯⋯⋯.365.5Summary⋯⋯⋯⋯⋯⋯⋯⋯⋯⋯⋯⋯⋯⋯⋯⋯⋯⋯⋯⋯⋯⋯⋯⋯⋯··37ConclusiOn⋯⋯⋯⋯⋯⋯⋯⋯⋯⋯.⋯..⋯....⋯.。..。。。。.⋯..⋯..⋯.。..⋯...。⋯...⋯⋯....·..⋯⋯-38Re蛋eI℃nces⋯...⋯⋯⋯..⋯.。⋯...⋯⋯.⋯。。⋯⋯⋯。..。....⋯.⋯.。⋯.⋯⋯。⋯.....⋯⋯⋯⋯一···.一·39PublishedPaper⋯⋯⋯⋯⋯⋯.⋯...⋯.⋯⋯⋯⋯⋯⋯⋯..⋯.⋯⋯⋯·⋯⋯⋯··⋯···⋯⋯·····⋯···⋯41Acknowledgements..⋯⋯.。⋯..。..⋯.⋯⋯⋯⋯⋯⋯.⋯⋯⋯⋯⋯⋯⋯⋯⋯.⋯⋯...⋯⋯..···⋯······42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1研究背景第1章绪论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创造的~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表现形式生动活泼,雅俗共赏,风趣幽默。虽然歇后语曾被归为修辞格,但也有学者认为它跟成语、惯用语同属于“熟语”的范畴(张宗J下1996:40;谭永祥1999:26)。虽然“歇后”一词出现于唐代的《1日唐书.郑綮列传》中所谓的“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与现象,其实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了。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重在描述现象,起“引子”作用,像谜语,称“前文”后一部分则揭示实在意义,起“后称”作用,像谜底,称“后语”。学术界对于歇后语的研究经历了“描写论”到“解释论”的过程,前者主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歇后语的起源,分类,命名,功能以及修辞特点等方面。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歇后语的来源,名称,前后两部分关系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描述(温端政1980:20);再如李兴望和闵彦文(1983)合编的《歇后语大全》等论著都是只完成了对歇后语做以梳理,编纂词典等工作;大都是从歇后语“是什么”这一角度进行论证,而并没有对其“为什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随着今年来学者们将过去的描写范式的语言研究重点转变为在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语言现象的机理进一步研究的趋势下,赵红艳等人在其“文化视野中的歇后语“一文中曾对文化视域下的歇后语做出了进一步的解读,并对词典中的歇后语的传统释义方式提出了建议。学界对歇后语的修辞学研究可谓已到达极致,然而对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机制的深入探究还乏善可陈,对歇后语的认知心理基础,抑或是歇后语的形成受说话人意向性控制等问题,未曾涉及。鉴于上述歇后语中研究的不足,本文力图从心智哲学意向性(意向内容、意向态度)的角度,对歇后语的生成和解读机制做出更为细化的分析,旨在为歇后语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现象,提供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且全新的研究解读视角,对歇后语在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层面上的研究添砖加瓦。1.2研究起因歇后语的生成和解读存在形式上的多变性和意义上的差异性,这首先是因.1.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为歇后语是语用学间接言语行为中的特类,而间接言语行为是认知语言学言外转喻的主要语言研究层面,因此歇后语是认知语用研究现象,焦点研究应落实在前文和后文之间的推导程序。如果只说出前文,就涉及从话语到其含义属性的推导程序,则推导程序的明晰更加具有决定性;如果是前文和后文一起说出,对于推导过程的阐明也势在必行。前文的话语是后文话语含义的推导依据,后文推导的结果是对前文意向性的补充说明,受话语意图与主体认知语境互动等因素的动态影响。鉴于此,歇后语拥有语用推理的全部特点,应该归于语用学研究范畴。然而,要对歇后语做出全面的解释,必须结合认知科学的相关假设和理论,包括:(1)认知语境中的意向性如何影响歇后语生成和解读;(2)歇后语生成和解读的操作过程;(3)具体情境语境作为歇后语使用的外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到歇后语前文和后文推导。只有全面综合地考虑内外因素,才‘有可能构建相对完整的、连贯的、和可行的歇后语认知语用操作机制。歇后语作为汉语言特殊的语言现象,修辞学和语用学对其结构和用法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已大量出现,但是对其作为认知语言学语料的研究范围、研究动机和研究内涵都十分欠缺,这正是本文意图解决的问题。研究起因主要是针对歇后语在言外转喻分析视角下的匮乏以及生成解读操作不明等问题的质疑,意图从哲学层面和微观角度作出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完善言外转喻理论的本土化实施,扩大并微观化言外转喻对歇后语的解释层面,提出话语意向性下的含意属性指向操作过程。以原歇后语的研究困境以及歇后语认知解释不足作为催生铺垫,意图从前沿性认知分支言外转喻解释歇后语的意向性解读操作具体程序。原歇后语的不足主要因为其狭隘的研究焦点而产生的根本性理念的缺陷:(1)歇后语生成和解读悖论。语用学传统研究使说话人和听话人角度解读歇后语产生悖论。具体说来,以说话人出发确立歇后语与其话语意向性含意宏观属性指向之间的必然转喻关系,这本质上还是逻辑性的,却用来解释从听话人角度释义话语的主体认知性推理过程,这似乎成就了同一模式规定了听说双方的推理准则,走回了编码解码的交际初始,在现实语言中也不可能发生;(2)将原语用含义的两重分解(显义、隐义)视作是歇后语操作中的理所当然,有循环论证和有失偏颇之嫌;本文意图证明歇后语的前文和后文意向性内容和态度的多维度发生情况,不是语用含义两重分解那么简单。(3)原歇后语研究只研究到歇后语前文和后文的显、隐义区分,后文解读前文,借此解读歇后语推理为什么快速进行的宏观理论,未对歇后语作为间接言语行为的言外转喻属性微观操作和语境等外因素介入提出有建设性的说法,因此,歇后语到目前的研究也只是揭示其全貌操作的冰山一角,这就是本文最 啥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主要的写作目的。1.3研究的问题及目标由于目前语言学界对歇后语的认知机理研究还较少见,这也就成为了本文写作的目的之一和有别于他人的地方,旨在从前沿学科一言外转喻角度对歇后语的生成理解做一说明,这是从认知语用角度弥补了歇后语的研究空白,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具体说来,本文的研究问题是:(1)探讨歇后语的认知语用机制及其心智哲学解读的必要性。(2)言外转喻视角下歇后语中前文和后文(语面义、引申义)的意向性解读具体分析。鉴上,本文的研究目的具体落实在如何从心智哲学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角度解读歇后语,使歇后语跳出修辞学的局限,走入更广阔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对汉语言中典型的熟语歇后语作出全面、多维度的透彻分析。1.4研究假设本文研究假设归结为:歇后语解读推理是言外转喻属性操作模式,话语为类,含意意向性指向获取由该话语的属性来定位,意向性内容和意向性态度决定歇后语的最终含义解读,期间的过程是“归纳加强联想再归纳”的反复操作中的一环或者所有步骤。本文认为歇后语的言‘外转喻属性模式是非常规性转喻的解读推理程序,推理有一定的复杂性,受意向性制约,且听说双方未必可以做出同一解读结果。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1理论框架第2章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格式塔理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对整个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概括与根本,更是转喻操作的统领思想。概念整合理论将歇后语的构建,完善,扩展,三个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解。而心理模型以及意向性理论为歇后语背后的形成机制进一步做了完善。由此,我们对格式塔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心里模型以及意向性理论加以系统的整理与分析。2.1.1格式塔理论格式塔一词来源于德语,意为“整体”之意,是韦特默,考夫卡,以及苛勒等人创立的学派。他们认为,形式只是事物的属性之一,我们要通过整体感知来获取客观世界,是在整合了心里学,逻辑学和认知论的深入研究之后创立的,是统领整个语言学领域的基础理论。2.1.1.1格式塔心理学起源1890年,奥地利心理学家艾伦菲尔斯最早提出格式塔一词,“格式塔”(Gestalt)是德文音译,词义为整体(仉嘉粒2013:129)。格式塔心理学亦称为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1912年起源于德国,在随后一段时期,该理论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倡导者有惠太海默、苛勒、考夫卡等等。格式塔一词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其实际含义是形式、形状或一种被视觉分离出来的整体,具体来说,格式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物体的外在形态,其二是从事物本身抽离出来的整体知觉。视知觉是人眼接收到外界刺激后,在大脑中的认知过程。人在视知觉过程中,往往强调可见光信息的整体结构和完整形态,突出表现在“形似”方面。就格式塔来说,客观世界与内心世界存在对应关系,如果接收到的外界信息与格式塔存在偏差,人总是自发弥补偏差,因此说,格式塔是主客观共同作用产生的理论。考夫卡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所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心物场和同型论的概念。考夫卡对心理物理场的定义是:“简称心物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场:包括自我与环境,环境还可分为地理环境(客观)和行为环境(主观意识)。心物场是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人类知觉的产物是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为物理场,心理场与物理场并不一定具有完全的对应关系,但二者的结合却造就了心理活动的一般环境,考夫卡认为世界均具有心物特征。考夫卡对同型论的观点是,心理现象是完整的,不可人为分割成元素。”同型论在此被定义为个体在感知环境时出现了与之呈映射关系的脑场模型。他认为人脑不是感觉的连接器而是复杂电场,心物场与电场在功能上是同型的,在人脑中,心物场的表现形式为电场,某种理解或领悟可以减少或者消除产生的疑问,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苛勒通过黑猩猩实验,对学习过程中的顿悟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涉及到了知觉审美的问题。苛勒对行为的定义是,承认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客观经验与主观经验相互印证:阿恩海姆将格式塔理论运用到美学研究中,就视觉艺术而言,格式塔是对某一特定场景的整体认识,包括立意、色彩搭配、构图等都要有所把握。人通过视觉观察世界有一定的原则,心理事实和物理事实存在同构关系。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围绕视觉对人的干预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造型艺术之“异质同构”观。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可概括为感觉和知觉,研究感觉和知觉是研究认知理论的起点,是研究其他内容的主要来源,作为人不断了解、发现外界的基本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感觉是指人依靠器官或四肢接收外界信息后作出的反应。知觉则更侧重表现为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的直接而形象的反应。总的来说,感觉反应了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应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从关系上看,人们总把感觉当做知觉的全部,通过分析,科学家们得出知觉不仅仅是多方感觉的综合,还包括的涉及内容的加工和整理。比如一支玫瑰,人可以轻易感觉到花瓣是红色的,茎叶是绿色的,并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这些即是人的感觉所描述的个体属性,在此基础上,知觉会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从而在人脑内确定是一朵玫瑰,虽然每朵玫瑰一定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从整体角度看,人仍能够作出正确判定。显然,获取外界信息是人的主观能动行为。格式塔心理学是从完形的角度来研究认知科学的,并认为完形是人脑积极主动构建的结果,并不是对个体事物的某一特征的研究。在理论旱,格式塔被认为是人类思维的自然方式,当然,因外界事物的多变性,完形结构会在组织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从而适应人的认知的发展。为此,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多项组织原则。●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1.1.2格式塔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格式塔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相反,部分元素一旦脱离了整体而独立,其属性将出现差异。心理学家认为,人所看到的事物与人对事物的感知是对等的。格式塔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是直接观察法,靠视力自然观察完整现象,而不做人为猜想或者假设,尊崇过程的完整和自然而然,靠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并认为人为干扰可能破坏研究对象的本质完整。与外在世界一样,格式塔不是永恒不变的,这本身就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只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中,一般是以现象学实验作为主要分析手段,比较著名的是似动现象实验。似动现象是对运动知觉的研究,在格式塔理论出现前,其他理论无法做出较为准确的解释,惠太海默从整体角度出发,认为似动现象应是格式塔,并非孤立存在的光线的机械叠加,且性质上同样不是各自光线性质的叠加。通过对知觉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形成一个良好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或因素:1、图形与背景分离原则:一般地,图形可用线条较为准确的勾勒,背景可以是无界线、无范围的;就占据空间大小而言,图形可能小于或者远小于背景,二者在特征表现方面约突,越更容易受到人们察觉。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图2.1图形背景分离原则Table2·-1Figure··GroundPrinciple2、接近原则:从下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在距离不等的情况下,相对较近的那些部分易于被视作一个整体。图2-2接近原则Table2-2PrincipleofProximityCeCC广。CCeC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3、相似原则:从下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具有相似颜色或其他特征的事物易于被视作整体。图2—3相似原则1’able2-3PrincipleofSimilarity(C●●(^:(、.●●(C●●(’(,●●CC,●●((j●●(‘,(。●●C(●●C●●4、连续原则:人类有将某形状延续下去的思维倾向。人们获取图像的过程通常都是通过各个元素的集合而在脑海中形成整体的概念。即使图像中存在交叉的图形,人们依然倾向于将这个交叉视为一个或者多个元素的扩展,而非几个元素的单独合并。如下图,我们更倾向于视为两条相交的直线,而并非四个相邻的角。这也正好说明了,在人类的无干扰认知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联想与加强的认知过程。图2.4连续原则Table2-4PrincipleofConsistency5、对称原则:当我们所感知的刺激物的特征呈相似状态时,这种物理特征.8.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十分和谐的个体就容易被我们视为一个整体,并且,如果这些相似物的相似越明显,距离越小,越容易被我们视为整体而忽略了局部的特征。如下图所示,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是三对对称的括号,而非六个单独的括号。图2.5对称原则Table2—5SymmetryPrinciple6、闭合原则:当一个图形在某点或较范围内并不连续,依稀可以分辨其面貌,这种现象也被认为是可识别的图形。如下左图所示,其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圆形与三角形,但我们却能感知到这幅图画是由圆形与三角形共同组成的。再如下右图所示的一些非连续的直线,组成了一个矩形,我们都可以非常明显的感知到。图2.6闭合原则Table2.6ClosenessPrinciple●人’厶▲| 哈尔滨理:[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从时空观来看,格式塔心理学使用范围十分广阔而多元,无论是人的认识知觉亦或心理活动。在一定层面上都可以由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进行解释。格式塔心理学是心理学家们通过不断完善、科学论证而创造的理论,凝聚了科学家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1.2整合理论2.1.2.1整合理论的发展概况1980年,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活的隐喻》(李克2012:3)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一词,将隐喻由语言学修辞层面提升到了人的思维模式层面,认知隐喻理论随之应运而生,并逐渐进入从事相关研究工作人员的研究视野,围绕认知隐喻理论的各类研究广泛开展。1985年,美国学者Fanconnier&Turner出版《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构建面面观》一书,书中结合认知隐喻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心理空间和整合理论这两个重要的研究范式(马海燕2012:48),以语言背后的隐藏含义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脑在认知语言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及规律性,即在人脑中存在分析语言意向及含义的“隐形空间”,在此空间中即或语句将与人的经验思维、知识框架有机交互,从而完成理解、记忆、运用的复杂认知运动过程。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旬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靳琰2006:16),简单来说,心理空问:人和人交流中形成的信息集合,是理解会话的工具。自此,心理空间理论具有了较为完全的理论框架,驱动了认知学科的研究和发展。1994年,Fanconnier在深入研究心理空间理论体系基础上,应用心理空间之问的映射和投射关系,首次对“概念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描述。1996年,Fanconnier&Sweetser开始利用心理空间理论研究认知语言学相关问题。1997年,Fanconnier出版《思维和语言中的映现》一书,初步描述了概念整合的性质,并探索性的研究了概念整合的过程。1998年,Fanconnier&Turner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假设整合网络中的从属空间存在4个,并分别命名为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或共有空间)和整合空间,提出了整合机制和相应原则。自此将心理空间理论研究引向更为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并能初步解释以往不能被科学分析的隐喻、转喻语言现象,揭开了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学的运用。(覃胜勇2002:2)2001年,Coulson认为信息在理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性规律,因此结构框架及框架转化得以渗透进了概念整合理论中,同时将概念整合理论作为研究神经心理学的工具。他把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发展成为话语理解和话 哈尔滨理:L:火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语管理的一个综介性的认知理论。(肖瑶2013:120)2002年,Fanconnier&Tumer在专著《我们思维的方式》中对概念整合的网络知识结构模式、意义内在产生的构建手段,心理空间之间的联系和类属关系的压缩做出了论述,解释了思维会话作为研究对象在认知过程是如何被操作的。2.1.2.2概念整合理论内容在lakoff&Joh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被视为一种能够认知理解抽象概念,推理内在语言含义的研究对象,可作为研究行为和思维的理论基础,在一定概念范围内,具有定向性的指代逻辑关系或者关联关系,后续的心理空间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均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概念隐喻理论,如概念整合理论中对意义内在产生的构建手段、心理空间联系就与概念隐喻理论具有一定的内在统一和发展。从性质方面看,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概念域即本身已存于人脑内的知识范畴及组织体系,人的认知活动可视为在概念域中搜索有用知识,理解、推理外界变化及其他关系,而认知客体往往具有隐喻意向概念整合理论把对心理空间相关内容的整合作为研究认知过程的依据,相较概念隐喻理论来说,整合过程比较的复杂,对认知的操作也更为深入,归纳总结出了类推、反推、递推、心理模式化、概念范畴化及框架化等大脑认知方式,隐喻理论仅作为整合理论中研究解释问题的一种方法。显然,存在于心理空间内部的成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依靠各种关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成分和关系必然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变化、实体、时间、空间、因果、部分整体、表征、角色、类推、反推、性质、相同性、范畴、意图、唯一性等等。概念整合的操作对象是心理空间,整合网络由输入空间l、2,共有空间和整合空间组成,不同空间按作用不同相互连接,简单来讲,输入空间负责映射信息内容到整合空间,整合空间获得内容后进行整合操作,形成整合结构。具体来说,输入空间的作用是提供结构模型,输入空间l和输入空间2之间存在部分关联,并可以向整合空间投射结构模型,关联关系包括结构框架和成分关联、表征实体转换关联、隐喻关联等;共有空间顾名思义,是输入空问1、2共有的部分;整合空间接收来自输入空间l、2投射的结构模型,投射具有选择性,选择性是指结构的筛选过程,在整合空间中产生输入空间不具备的新结构模型。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输图2.7整合理论Table2-7IntegrationTheory类属空阉整合空闷润22.1.2.3概念整合映射映射源于数学中函数的定义,表示了一定规则下的对应关系,概念整合理论中的映射是整合网络完成整合的基本操作。映射类型包括投射、语用功能映射、图形映射等。按照相似关系,心理空间用投射来传递概念和结构。心理空间内概念的集合就是认知中常被提及的概念域,按方向分为目标域和源域。一般隐喻现象可以用投射过程来解释。语用功能映射又被称为借代性映射,按照相关关系,概念虽表面上不属于范畴,但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间接替代,完成表达目的。图式映射是抽象到具体映射方式,表现在某些语言可在人脑内迅速产生事物联想,使之意象化或机构化,更易被人接受和理解。2.1.2.4概念整合网络此处的网络不仅仅是心理空间相互连接的关系,同时也包含一切与映射有关联的概念和结构,或者理解为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完成操作功能的架构系统。根据关系和形式,概念整合网络划分为单一网络、镜像网络、单侧网络和双侧网络。在单一网络中,抽象概念和具体内容被分别分配给两个输入空间,并在整合空间中直接架构合并,在无竞争条件下,输入空问将不对内容进行筛选。在镜像网络中,空间具有相同架构即有同构性,这种网络因无.12.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竞争关系易于在空间之间进行映射,共有空间在抽象内容上基本一致,但同一输入空间内部不同框架仍具有竞争关系。单侧网络是指输入空间在投射过程中作用不对等,其中某个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概率更大,与单侧网络类似,双侧网络是指输入空间在投射过程中作用相对对等,投射到整合空间的机会大致相同。概念整合的基本框架包括输入空间、共有空间和整合空间。其中,输入空间之间具有匹配关系,内部成分具有对应关系;输入空间与共有空间具有共同框架,还具有映射关系;输入空间与整合空间是组织框架和成分的选择性投射关系。运作机制包含组合、完善、扩展三种认知操作。组合操作是投射成分的合并,合并具有汇合和融合两层含义。完善操作是利用经验在整合空间增加框架的意义,这种填加往往在潜在意识下进行,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的内涵。在以上两种认知操作基础上,扩展操作是利用想象和观念扩充信息的创造性操作。在人与外界实时交互过程中,除了客观存在,人的主观想象对构架的表达理解具有巨大作用。在三种认知操作下,整合空间对输入空间有反馈作用,输入空间原有结构将会改变。从特点上看,整合具有即时性、创新性、快速性,整合后事件被固化是其特征。人类度量原则、组织原则、统治原则是Fanconnier&Turner在2002年提出的,其中人类度量原则是概念整合的总则,其内涵是概念整合是人类能够直接掌握的熟悉框架下,进行直接感知和行动的情况之下的整合,其附属目的是分散部分压缩,获得整体理解、强化核心关系、伴随人类熟悉情节。组织原则是对空间投射关系及创新结构提出的严格限制原则,是整合的基本原则。统治原则是优选原则,同样对内容具有限制性,包括成分压缩关系的改变和加强,还包括对组合、完善、连接保持等操作的加强。合并原则是指整合对象必须合并为一个整体情形;布局原则是指整合空间内的成分要与输入空间内的成分对应;网络原则是指输入空问和整合空间必须保持最近、最有效的联系;拆解原则是指整合空间内形成的框架必须为人接受,方便理解分析;理据原则是指整合空间内的成分应有确实的理论模型或理论依据,能够在与其他心理空间产生关联时,顺利完成连接,且具有明显的标志性特征。2.1.3心理模型心理模型的基本想法是事物的内容属性及结构都可以为心理模型表征,它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是长期经验记忆与短期实时记忆互动产生的,心理模型的构建过程与人类的认知推理过程重叠是产生的,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利用了以往的信息集合,对新信息进行分析,并把新内容纳入人的整体知识体系框架的某一部分中,即归于信息集合,然而并非所有分析在观念上都是绝对正确,错误的分析判断有可能产生错误的信息节点。心理模型认为,构建新的心理模型即对短期记忆信息的理解、归纳、重组,出现暂时性模型,比如解决数学逻辑等问题的解题步骤,通过暂时性模型的搭建构造出了具有前“因”后“果”联系并环环相扣的整体框架,问题解决后暂时性模型即完成了任务,搭建过程可以消除也可纳入长期记忆体系,为解决其他问题预置类似的操作模型。2.1.3.1心理模型理论研究心理模型理论是用来研究人类演绎推理理论的重要理论模型之一。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娃先生最早在其《认知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心理模型理论。1943年,美心理学家KennethCraik在《解释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感觉经验、想象及对话理解可以在人脑中形成小型的知识模型,“如果一个有机体有一个’小尺寸模型‘,而且这个模型是有关外部现实和自己在头脑中的可能行为的,那么可以尝试多种选择,推断出哪种行为是最好的,并在行为发生前对未来情境作出反应,利用有关过去事件的知识来应对当前和将来,还可以以~种更为完善、安全和更能胜任的方式来应对所面临的紧急事件。”这是q心理模型”这一观点是心理模型理论形成的雏形。心理学教授徐盛桓认为事态发展演化与外界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并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关系,即常规关系。对常规关系的把握是人构建知识体系的依据,具体可按照相邻相似原则划分类别,分解存储。(雷卿2008:22)常规关系在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结构中是作为小型知识集分布的(邹春玲2009;15)作者认为心理模型由子心理模型集总而成,在长期经验记忆中,以心理边界作为范畴划分,同一事物含义在不同子心理模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然而具体作用有可能不同。心理模型是长期记忆与短时记忆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信息以短时记忆为起点,人的大脑在分析信息后与长期记忆衔接,找到可用心理模型,通过与心理模型的交叉比较,得到暂时性结论,随之利用长期记忆的先验结论分析暂时性结论的J下确性,以上为心理模型建立的一般过程,可用来修『F、添补长期记忆的不足和缺失,或获得新的信息,同时可将新建立的心理模型纳入集合中,形成一次完整的信息获得过程。2.1.3.2心理模型理论发展心理模型理论的发展,是由最初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过.14.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度到对认知领域的研究,继而对认知神经学的研究。Laird心理模型理论最初认为情境是与一组心理模型相对应的,心理模型靠外界感知或理解建立。随着研究深入和拓展,心理模型被认为是推理的基础,被描述为具有图像性的可能性真值表征。还有一种定义是事物联系产生的关系形式。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心理模型是人类刻画外事物的经验模型,针对于人类的大脑活动和感官活动建立心理基础,用以联系理解外在事物的本质。早期研究认为人的推理过程应具有一定约束,并给出了三个原理,分别是可计算性原理、有限性原理和构成原理。其中,构成原理将心理模型视为表征事物状态的替代模型,根据对构成原理引发问题的研究又使得心理模型理论产生了经济原理、可断定原理、固有性原理、结构同一性原理、调整形成原理和两个约束。05年,laird经多年研究后整理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4个性质原理(刘世理:孙洁2012:12)即真值性、形象性、可能性和策略变化。形象性是指心理模型与事物表征的同构性原则;真值性是指子属性与表征在真值上的一致性;可能性是指心理模型具有不确定度:策略变化是指不同人对相同问题的解决处理办法有所不同。演绎与归纳,既然心理模型理论是人类用来推理外界事物的工具,那么我们首先就应该了解有关推理的内容。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从狭义操作范畴上来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而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二者在信息来源和处理上有所区别。演绎推理的目的是对信息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处理,从真值角度看具有连续性,正确的演绎方法是有效的,即正确的心理模型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归纳推理可划分为内隐归纳和外显归纳。内隐归纳主要是指模型来源在人脑内部,外部信息基本不被作为参考,因此加快了反应速度,但缺乏监管机制。外显归纳主要是指外部信息与心理模型共同起作用。2.1.3.3心理模型的运用过程根据心理模型理论,可将人类推理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前提——分析理解——建模——大致描述——得出初步结论——验证正确性——得出有效性结论。首先,人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和现有情景作为理解一个问题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心理模型,这个心理模型作为揭示信息内在含义的理论框架,但仍需要对信息做额外的添加或者补充,尽量形成完备的心理模型。验证阶段非常重要,推理主体需要对建立的心理模型做出验证,或者尝试建立否定模型、修J下模型。在确信无其他情况或模型的影响后,推理主体会得出有效性结论,完成一个推理循环过程,如若发现其他情况或模型,则需要推理主体继续进行验证,直至再无可能性出现为止。当然,由于主观上受诸多因素影响,推理过程不可能都是『F确的,复杂的推理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问题需要建立庞大的心理模型,往往是模型的集合,如何选择模型、匹配模型,都会对最后推理的正确与否产生极大的影响,给推理主体造成的推理难度也随之加大。2.1.3.4心理模型在认知语言学方面研究心理模型理论的发展,是由最初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过度到对认知领域的研究,继而对认知神经学的研究。Laird心理模型理论最初认为情境是与一组心理模型相对应的,心理模型靠外界感知或理解建立。随着研究深入和拓展,心理模型被认为是推理的基础,被描述为具有图像性的可能性真值表征。还有一种定义是事物联系产生的关系形式。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心理模型是人类刻画外事物的经验模型,针对于人类的大脑活动和感官活动建立心理基础.用以联系理解外在事物的本质(刘辰诞.2007:32)2.2文献综述歇后语作为汉语言的特色熟语之一,已早不为中外学者所陌生,也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绝大部分都在歇后语的搜集整理,结构,释义,名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或者是在其语法,语义结构或者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视角的研究,多是从歇后语的静态模式,或歇后语的表面形式加以分析,即使是有少数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进行过部分解读,也只是概念整合理论基础上的零散诠释,未曾深究,未对歇后语使用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以及动态意义构建等心智过程作出过较为系统的说明。2.2.1传统理论对歇后语的解读在《歇后语的语义结构及释义问题中》,试图通过语义学的一些理论强调歇后语双重语义结构的完整性,以及释义完整的必要性。我们都知道,歇后语的语义结构分为两部分——语面义和引申义;语面义指的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些比喻描述,例如:①肉包子打狗——去不复返中,“肉包子打狗”称之为语面义,而说话人所表述的实质含义却在后面的引申义中提及,有些学者认为,既然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其实是完全由引申义呈现出来的,所以忽视了歇后语语面义的重视程度,她却认为,一些意义相近的歇后语,我们只有通过前面的部分来加以区分,才能体会话语所要表达的准确的意思以及话语所指向的意向内容和态度。如:②你小子坐飞机放炮仗,响(想)的高。③当个副主任还嫌小,真他妈的屎壳螂坐飞机,响(想)的高!。从这两个例旬歇后语的应用情况中不难发现,其引申义是完全相同的,但由于其语面义的不用,明显可以觉察出③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句本身的意向指向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也就是说,正是其语面义意向性态度的不同,使得这两条语义很是相近的歇后语产生了细微的区分。从而推断出,我国现代词典里一些只解释歇后语的引申义是不正规的,应该加以完善。(李小平2004:12)2.2.1.1概念整合理论简介概念整合理论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简称合成理论,最早被Fauconnie正式提出,这一理论起源于心里空间理论。所谓心里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汪少华2001:38),是建构在人的稳固知识结构上对某一特定概念域的临时性表征构。简单来说,概念整合理论就是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空间的内容重新整合成为一个新的空间的过程,并且在这个新的空间中会存在一些创新元素。概念整合理论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该理论也被众多研究者所认可。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是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是Fauconnier在心里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心理空间(mentalspaces)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packet)”目的是把人们能够联系起来的概念、意向,联系起来,有助于人们的认知。人们在认知不同的事物时,会形成很多的心里空间,不同的心里空间,可以相互联接起来,并可以随着人们思维的推广以及话语的展开加以扩充。2.2.1.2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的分析法康尼尔(2003)在其著作((ConceptualIntegration))中提出了四种整合类型,分别是镜像网络,单纯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下面笔者以单纯网络以及单域网络整合类型为例,对汉语歇后语加以分析。概念整合主要进行了三个过程进行:组合过程,完善过程,发展过程。单畴网络是由两个隶属于不同组织框架的输入空间聚合而成,最终形成的整合框架要由其中的一个空间发展,继承,延伸下形成。下面用具体的例子来具体说明,如④“阎王爷怀孕——一肚子鬼胎”听话人在听及该句式时,会建立若干心里空间,这里所提及的心里空间,是本文前文谈及过的人类在接受某一刺激后,在头脑中形成的与之相邻或者相近的种种概念,如,我们在提及“考试”一词时候,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些与之相关的模型,如“报名”“答卷”“批改”“成绩⋯‘分数”等等。在这个歇后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建立两个心早空问,分别为“阎王”与确怀孕”,提到第一个心里空间,还需结合我们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加以阐释,我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人死后都要到阴曹地府去报道,接受阎王爷的审判,阎王爷是阴问的神仙,掌管诸鬼神的命运。在第二个怀孕空问早,人们根据心里模型的临近法则,我们可以建立“妇女,胎儿,孕育关系”等框架。在合成空间中,两个心旱模型共同发挥作用,把“怀孕”空间与“阎王”空问加以整合,使“阎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王”移植到了锄怀孕”的框架之下,那么自然,能够得出孕育“鬼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再如⑤“秀才遇到兵一有理说不清”说的是只会讲道理的人遇到文化层次远远低于自己的人,无法与之交涉。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在两个人对同一话题起了矛盾时候,多会提及此语。在我们提及⑤“秀才‘遇上兵”的时候,我们也会形成两个心里空间:一个是“不期而遇”空间,在我们常识维度推理,秀才与兵隶属不同部门,生活环境应该大相径庭,那么我们在脑海中首先要建立一个本没有交集的人物处在同一环境的心里模型,同时,关于秀才和兵的一些特质也会随之建立起来,例如,秀才知识丰富,但只会文文弱弱的讲一些道理;士兵读书不多却强壮,通常会用武力解决一些矛盾争端。第二个心里空间是“双方争论”空间,在这个心里空间里,包括争辩双方据理力争,本来有理方可能因为一时词穷或者与对方的沟通方式不对而变成无理一方等等。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该歇后语中,有两个输入空间,即“争论”与“不期而遇”。“争论”空间中的认知过程为,两方或者多方参与讨论,一方胜利。在“不期而遇”空间中则为两个本不该同时出现的矛盾体,同时出现,最终以一方胜利而告终。那么我们可以说“争论”与“不期而遇”隶属于一个类属空间,两个空间存在跨空间,区域映射。也就是说,两个有输入空间的元素,在共同属性的支配下,有选择的整合到了另外一个空间里,并在这个空间内进行了发展与重组。歇后语的意义就这样由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输入到“类属空间”后“映射”到整合空间中,从而将其意义跃然纸上。2.2.1.3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的阐释的不足概念整合理论对我们认知客观世界与追求新鲜事物的进程上,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理论渊源,它的产生,使我们能通过“已知”事物,合成新鲜事物,从而攀上更高更新的进步阶梯。在语言学中,它也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束缚,帮助人们解释了更为复杂的言语过程。从上文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概念整合网络,比较简单清楚的解释了歇后语的语音和文字方面符号融合过程。然而,概念整合理论并没有说明人的意向性对歇后语的形成以及解读机制存在建设性作用。例如,当我们搜索“有理说不清”这一歇后语的谜底部分后,会出现“呆子求情”“恶老婆告状”“哑巴打官司”“秀才遇到兵”等一系列谜面。那么,是由于什么内在机理的作用,使得不同的概念输入,却产生了相同的合成空间呢?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概念整合理论,只能对现有的歇后语进行解释,说明的作用,并不能有效的对其生成机理做透彻的分析。本文试图通过意向性以及言外转喻的属性强加等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这将有助于我们解读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机制和推理逻辑,并且将开辟我们对汉语俗语进行细致解读的一个新方法。 哈尔滨理:[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2.2转喻概述转喻(metonymy)的定义是用一个词或者一个词组替换掉与之有密切紧密联系的词或者词组的修辞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时,我们可以用乙事物的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与“比喻”不同的是,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转喻又称换喻,或借代。这样说来,转喻一般以意群为存在形式,一个转喻能引发我们对所代事物所在整体的构建,用想象的方式引发一系列的概念。2.2.2.1国外相关研究转喻的特征是人类利用公式化认知世界的方法,并且Lakoff(2005)把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转喻联系起来。相关学者指出,隐喻和转喻构成了人类语言和认知中最基本两种方法。基于源对象与目标对象的相近性的映射过程为隐喻,基于源对象与目标对象的相临性的映射过程为转喻。他们认为,思维方式的相似性形成了隐喻,而思维方式的相邻性则形成了转喻。建立起相似性关系的句子和组成部分为隐喻过程,建立起相邻性关系的句子和组成部分为转喻过程。Lako行(1990:32)的理论基于一个认知方法,即在人类大脑中建立一个有组织的认知体系——理想化认知模型。这种方法帮助人类在语言过程中表达和理解事物的特种和行为方式。Lakoff的理论开启了人们对转喻研究领域模型化理论的尝试的先河。Lakoff的语言双轴便在此基础上构建,双轴理论解释了转喻在语义横轴方向表现出语言的临近性。局部和整体的逻辑关系表现在人类语一百71.‘在各个方面,也就是说人类语言局部和整体之问存在内部的辩证逻辑关系,而局部和整体只是相对而言,一个整体有时也是另外一个整体的局部部分。在人类语言中,整体和局部之前受不同因素影响存在着多种逻辑关系。Lakoff&Turner(1989:146.178)还将概念域理论引入到语言研究当中,通过概念域理论对隐喻和转喻进行了重新区分,即隐喻在不同层面的概念域进行转换,而转喻则在相同的概念域中转换。Fauconnier&Turner提出了并完善了整合概念理论,该理论是对语言映射研究的又一重要发展,该理论将不同层面的认知方法融合成系统的认知过程,清晰的解构了转喻过程中的路径和结构,使转喻的相邻性质更加清晰化,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更加具体的理论方法。Gibbs(2000:347.358)指出转喻在具有相同背景信息的个体中容易建立起语言映射过程,可以把这种映射理解为心理映射的一种,心里映射使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化,在转喻的映射中,人们先通过容易认知或事物的某一特性来代替其他事物,这些转喻过程在人们语言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人 哈尔滨理:r人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类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转喻通过调动个体认知的词汇以及确立交流双方的共同背景信息,就可以完成交流过程中转喻语言,证明了转喻成为人类日常语言中的思维方式和普遍现象。Panther&Thomburgf1990:333.357)融合了认知和语法两方面来解释语言映射心理行为,推动了概念转喻与语法转喻的研究的融合发展。提出了语义的表象是在转喻的思维过程中产生的,而整个转喻的推理过程使人类语言。的构建和交流更加自然。为了解构言外转喻过程体系,他们提出了场境理论,该理论指出言外转喻都具有一个“场境”,“场境”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前部场境、核心场境、结果场境和后部场境,利用一个或多个场境可以分析出言外转喻的中心语义。他们还对言外转喻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当词汇解释与构式解释共同左右语句意义的发生时,且词汇解释与构式解释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构式解释占句子意义的主导地位,此时构式解释将覆盖词汇解释而使整个句子具有明确的意义,构式作为一个格式结构,当词汇成为结构的一部分时,构式解释将借助转喻过程将词汇意义同化在一个完整的句式结构中。Kfvecses&Radden(1998:37.38)进一步完善了Lako仃的理想认知模型研究,提出了理想认知模型的具体分类,即由符号理想认知模型、指称理想认识模型和概念理想化认识模型组成。对Lakoff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延伸。他们提出,可以通过理想认知模型来解构转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概念阃互相映射的语言行为,也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要路径,语言建立在转喻的基础上,而思维亦然。RuizdeMendoza&Diez(2002:489.532)提出了转喻的分类,高层次转喻和低层次转喻,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转喻映射过程中抽象程度。高层次转喻比较复杂,通过类属联接关系来实现理想化认识模型的应用,也就是类属化理想模型;低层次转喻相对简单,可通过常规理想化模型实现理想化模型的使用,也就是非类属化理想模型。非类属化模型体现出常规化和表征化,而非类属化模型则更加抽象复杂,属于高层面的理想化模型应用。他们又基于认知域的基础特征,将转喻划分为命题转喻和情景转喻。转喻一般发生在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在高层次转喻中,有时存在着多重转喻,也就是说转喻过程会出现三个或更多的认知域,这时就是双重或者多重转喻。RuizdeMendoza&Us6n(2007:33.49)系统分析了限制性条件对转喻的影响,基于对转喻限制性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转喻原则:拓展恒定原则(extendedinvarianceprinciple)、关系原贝3](relationprinciplel以及映射强加原贝.1J(mappingenforcementprinciple)。(1)Lakofr提出了目标域与源域在意向图结构方面是永远相同的,即隐喻 哈尔滨理:f=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的映射恒定原则。这种意向图的统一性解释了映射过程的内在机理。RuizdeMendoza则推出了扩展恒定原则,并将此原则应用到高层次的类属联接关系上。进一步说明了在映射过冲中,除意向图结构不发生变化外,类属结构在域内关系层面也是不变的。(2)关系原则则指出,目标域到源域的映射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二者之间的内部逻辑结构必须有相同之处。(3)映射强加原则解释了隐喻和转喻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部分转喻中,目标域与源域之间没有相同之处,但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其它因素,比如动作的结果或行为的影响等,这种情况下,也具有映射强加操作。2.2.2.2国内相关研究如果说转喻在国外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是如火如荼似的开展,那么在国内的研究则是星星之火般的态势,多为基于相关理论的实际应用型研究以及结合本土语言特征的延伸性研究,也逐渐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徐盛恒在早期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以及心理学范畴的常规关系方面,他认为常规关系是由分支系统以及子系统构成的一张大的网状结构,以类或者以层的关系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为我们认知所用。随后的研究又将常规关系拓展到了语用推理的范式之中,创立了基于心里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语用模型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生产劳动中会进行认知结构的建立,我们把相应的知识贮备以及经验成果在思维中构建起的一张结构复杂的网状模型即为心里模型。在此基础上,徐盛桓(2009:2-9)提出了外延内涵传承说,外延内涵传承说更好的解释了类属空间是如何进行映射的。词汇和事物都可以用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来进行规约。内涵规约了一个词汇或事物的特有涵义,有便于与其他词汇与事物加以区分,从概念上加以分类,从而形成概念之间的区隔或相似,此为隐喻的基础;外延规约了一个词汇或事物所有向外延伸的概念范畴,可以以层级来划分,这样,又可以使我们在不同词汇或事物之间找到层与层的相似点,形成了转喻的基础。李勇忠(2003:14—17,2005:11.14)认为转喻是基于人类经验的概念化的认知方式,格莱斯的关联理论表明,言语在交际过程中会采用最佳关联效果,也就是说人们用最小的力便可以获得最大的读解效果。听话人在获取对方读解涵义的过程中,首先在自己过往经验的认知域中进行寻找,这也就是认知框架或者说是认知模型,在认知域中找到转喻所涉猎到的能够使对话形成最大意义读解的成分凸显,就完成了转喻的识解过程。转喻力的大小往往要依靠认知域中概念的相邻或者相近性,这种相邻与相似,实质就是我们提到的常规关系。陈香兰(2008:14.18)认为,转喻不仅仅可以在两域之间产生相互映射,还 哈尔滨理二r: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可以在多域之间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映射。域的形成依赖于人们过往经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多重影响因素,那么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即使是面对同一个域,刺激产生的认知域也完全可能是不同的,而同时也可以随着受听者的认知范围不同,而产生一个或者多个认知域,进而形成一个矩形阵,各个刺激点对于中心的距离,有近有远,有强有弱,这些都往往是人们过往的认知结构不同造成的,不可统一而论。这一理论较好的补充了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进~步的回指问题的深入研究做了良好的铺垫。魏在江(2006:05—28)从跨空间投射映现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转喻的成因,并认为临近联想是转喻的基础。转喻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能够为我们的言语表述更加丰富多彩的一种修辞,更是为人类指称,描述客观世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邹春玲(2010:36.40)的研究成果在为言外转喻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极大的弥补且完善了该领域的不足。她的“属性加强联想模式”是在类属联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的演变与延伸,更好的对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关联强弱程度做了分析,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都以默认概念上的“相邻”是转喻发生的前提,但在她的研究中,提出了“因果”联结也转喻发生的一个诱因。属性加强联想模式为我们分析含有言外转喻的间接言语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在言外转喻领域研究范围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与思路,在后文还将作为我们分析言外转喻的理论依据。2.2.2.3转喻的语用功能分类传统修辞学将转喻定义为特殊的修辞学,他们的研究一般多为平面的,把转喻看成仅仅是词语之间的名称互换。后期又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将转喻分成了“常规转喻”、“即时转喻”、“半规约化转喻”。而邹春玲(2010:36.40)在此基础上对转喻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将转喻分为狭义转喻、指称转喻转喻和言外转喻三种。狭义转喻,“A代B”是狭义转喻在形式上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用某一指称替代另外一指称的用法。这种类型的转喻,是转喻类型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别,具有以相邻概念为基础的职称转换特点,故名狭义转喻。源域与目标域通常为整体与部分,容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此类转喻中,一般只有源域出现在行文之中,目标域隐去。如:Shecaughtminister’Seartopersuadehimtoacceptherplan.这里就为局部代替功能的体现,用“耳朵”这一局部,代替整个“注意力”,这样的表达不仅使整个语句的内容变得更丰富了,而且更具形象性,使所要表达的动作,跃然纸上。指称转喻,“A是B”是指称转喻的基本表现形式。这种表现模式是由徐盛桓在其“内涵外延传承说”中提到的。从该体现模式上,我们不难发现A与B分别代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表源域和目标域,在形式上是可以同时出现的,但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也有仅仅目标域B出现的情况。通过建立映射,当然这个过程要依赖心理模型,才能在语境的帮助下,读解B的含意,将B还原为A,如果要判定该还原过程时候受到了常规关系的影响,则需要考量内涵、外延等方面的属性相邻远近。如:Thepianoisinbadmood.该句中的Piano是不会带任何感情的,用Piano来指代演奏钢琴的人,是一种临时性的替换关系,二者不存在必然联系,所以具有可取消性,符合转喻的特点。所以本句的暗含意义是演奏钢琴的人心情不佳。言外转喻“A知B”是言外转喻的基本表现形式,同时也可以表述为“B知A”。言外转喻与前两种转喻不同的是,它的目标域与源域之间的推导,建立在非常规关系上,并非前两种所依赖的理想认知模型,言语行为场景,相邻或相近域的构建等。这也成为了言外转喻推导目标域的难点所在,往往源域所呈现的属性是多重的,宽泛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关系也是偶然的,不确定的,借助心里模型,很难定义其中的哪个涵义才是凸显性涵义,这需要我们展开对属性的联想,进而强加至目标域中,才能完成言外转喻的识解。如:“思念是一把未出鞘的刀。”这里,我们很难把源域与目标域很快的联系起来,需要一个推理,强加的过程。“思念”按照常规关系或者理想认知模型,我们会推导出“家”“温馨”“妈妈”等一系列衍生域,显然“刀”并不在其中,然而根据该句所处的言语行为场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同思夜想,却不得想见,因而由爱生恨,故欲寻机报复,从而把“思念”与一种带有伤害性的武器“刀”联结在了一起。2.2.2.4常规关系:相似和相邻常规关系指的人们在R常尘活中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域的重合。语言与思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他们并不是无序的排列在人们的大脑中,一些语言在思维中激发的认知域是相同的,当这种固定的映像形成时,我们把这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称为常规关系,也正是这种常规关系,才让人与人之间的识解,用最小的力遍可以形成最大程度的识解,其依据就是常规关系。在常识尺度上人们可以进行思维迁移的普通关系,帮助了我们用最小数量的信息,传达出最大信息量的含意。例如,当我们谈及“工作”一词时,在脑海中构建的相邻映射就有“劳动”“通勤”“酬劳”“休息”等等一系列的常识化的逻辑关系,这便是常规关系。而徐盛桓(1993:11.18)认为,常规关系是建立在相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的,是一定人群内的集体意识的反应。由于世界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之特性,所谓的“常规”也~定不是铁板一块的,是一种动态的分布。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是造成词汇变迁以及认知更新的影响因素,那么社会因素,文化背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就又使我们的“常规关系”进一步发展,更迭。例如,我们在十年前谈及“考研”一词时,常规关系会大概涉猎“报名”“笔试”“面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任何一种大范围考试,往往离不丌互联网,报名,成绩查询等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篁皇詈詈=皇皇詈昌鼍皇=詈鼍暑=詈詈暑皇iIII————————暑i皇暑暑换机,因此,考研一词的“常规“关系,也得到发展与更迭,“网上报名”“网上调剂”等扩充到考研一词的认知域中,形成了更为全面的常规关系。故此,徐盛桓(2002:6.16)将常规关系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工具,普遍存在于语言行为中,并且是人们理解会话含义的逻辑前提。此后,徐盛桓(2007:2.9)又进一步推导出,在人们的认知库中,常规关系并不是以纷乱的形式存在,而是一种类层级结构有条理的被人们整合在脑中的,这些类层级系统又继续向下分层,分为支系统和子系统,这两个系统又通过相邻/相似关系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严密的推理关系。徐盛桓认为相邻关系包括时空关系、因果关系、领属关系等,而相似关系也包括类比相似、象征相似、概括相似和模拟相似等堑_寸。通过引入常规关系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用相邻域来充分地对低层次的转喻操作加以理解,然而对于言外转喻这一语言现象来说,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这也就突出了常规关系的局限性之所在。原因如下: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言外转喻的组成形式为A知B,也就是说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内部的,隐形的,不一定是相邻的,A和B的组合非常有可能是偶然的,而非必然的,也就是说在人们常用的知识结构中,找不NA与B的对应关系,是需要我们借助语境或者联想推导去其中的关系,这样说来,也就并非常规关系了,概括来讲,就是如果转喻出现在间接言语行为之中,一般是偶然性临近关系,为非常规关系。前文提过,转喻可分为三类:狭义转喻、指称转喻、言外转喻,除最后一种外,我们无需推理,都可以利用必然临近的常规关系,识解狭义转喻与指称转喻之中的含意,属于较低层级的转喻范畴;然而第三种言外转喻,是需要借助语境或者文化背景等其他因素的推导,方能理解两域之间存在的联系,属于较高层次的转喻。因此,邹春玲(2010:1.6)认为,偶然相邻是判断言外转喻存在的前提条件,而对存在言外转喻的句子,需要通过对转喻中非常规关系进行因果推导,方能理解句子含义。在对这种较高层级转喻进行识解时,应注意,如果源域和目标域同时在句中出现,读解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源域和目标域只出现一个,推理过程相对来说,会复杂而不确定一些。然而必然性的“常规关系”,与偶然性的“临时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在动态发展,在认知过程中,原本很偶然的临近由于发生次数的增加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也非常有可能发展成为必然的临近,这样一来,由于缺乏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明确划分,我们也就不能用此来区分或者分析是高层转喻或者底层转喻了。例如“苹果”一词,在十年前,常规关系下的认知域应该为“水果”“富士”等等,与“手机”这一词汇的映射,应该为偶然相遇,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苹果”这一知名电子品牌,已经与“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等诸多以往可能为偶然的认知域,发展成如今的必然关系,常规关系来。2.2.2.5言外转喻属性加强联想模式在转喻中最常见的联想操作来源于类属联结,类属联结是转喻心理路径的重要特征。人类对于事物的类属关系把握能力是先天和后天共同形成的,几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运用类属关系思维,可以说类属关系思维的运用,是人类对自然和事物的认知与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通过事物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操作不但体现在实体事物方面,人类对于概念的集合和划分也同样使用了类属联结这一思维推理方法。在类属联结思维中,人类先提取出相应的属性作为某一集合的判断标准,该集合中的每一个成分的属性特质都彼此相邻或相近。类属与指类同点在于,指类整个过程是线性的,即通过突显属性、到保留属相、再到联想属相进行操作。类属联结则是强加联想模式,也就说可以通过变化、整理、推导等方式建立一个网络结构,属性在这个网络结构中通过联想得到加强和延伸,具备了更加广泛的属性推理空间,类属联结可同时在句法和词汇中使用,所以,类属联结对于表示问接肯定和间接否定都可以进行操作。邹春玲(2010:36.40)在常规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属性加强联想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对常规转喻加以分析,并且可以对非常规关系下的言外转喻提供解读思路。我们在前文提过的言外转喻的组成模式为“A知B”,也就是说虽然言外转喻的源域和认知域也是相互临近的,然而这种临近却并不是常规临近关系,是偶然的,因此,言外转喻的读解过程一直困扰着各界语言学研究者。邹春玲从听话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属性加强联想模式,为我们读解言外转喻的会话涵义提供了新的视域。既然是A与B是偶然临近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连接在一起,是建立在哪种共同属性上面的相邻,既没有规约性,也没有常识论,我们都需要听话者根据语境来进行识解,才能获取说话者的真正含义。在读解的过程中,间接性是起到影响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间接性还要取决于凸显性的大小,受其制约。简单来讲,在会话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从说话人口中获取较大的语境量,那么A与B,源域与认知域的临近关系会更接近必然范畴,A与B的共同属性凸显性会相对较高,那么间接性也相对较小,自然识解过程也相对容易;反之,如若不能获取较大语境量,识解范围较小,且临近关系输入偶然相邻,那么间接性就相对较大,识解过程相对来说,也要复杂的多,我们所提到的言外转喻,大多符合后者这一类型。运用整理和推导过程,确定目标域的属性集合,各个属性分柿在由中心向边缘辐射网络结构中,属性依据逻辑顺序依次排列,通过多重因果映射,使目标域加强映射在源域上,再提取出整合后的源域与目标域的整体属性特征,最后映射回目标域,实现属性加强联想模式,这就是属性加强联想模式。具体来 哈尔滨理工人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说,如果是源域和目标域都在语句中出现,那么首先将话语作为整体.源域,通过认知常规进行非常规性的属性归纳,得到过程性的目标域属性,在将其强加联想到具体源域上,整合后再次归纳出新的属性,再次联想,通过泛因果推导出整体目标域属性,才‘真正完成了一次属性归纳加强联想推理。如果属于多个源域对应同一目标域的情况,那么可以先对各个源域分别进行常规因果关系上的属性归纳,将这些属性整合成整体属性后再次加强联想到各个源域上,再依次推理得到目标域属性。如果是多个目标域对应同一源域的情况,则可以先从话语的整体源域在语境中展开加强联想,推导出多个属性,在整合到一起后,再通过泛因果推导,依次归纳每个目标域的属性。通过这些过程,就可以完整的解释出言外转喻的识解过程。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心智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歇后语示例,总结歇后语的构成机理和分类依据,在歇后语的性质、组成等方面作出规律性研究和阐述。方法主要采用以理论为纲领,再结合具体语料实例进行定性分心的理论驱动(theory—driven)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思辨读解分析的方式对歇后语的认知机理分析做出补充与完善,并尝试用心里推理模型进行构建于解析。为了全面的考察与掌握歇后语的认知语用分析,本次研究需要借助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析:3.1方法论(1)归纳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歇后语的内在规律及机理进行研究前,首先要搜集大量的语料,对其进行筛选、分类、汇总,但仅仅将他们堆砌在一起,还很难捋顺其中各种不同歇后语种类的联系,这样看来,推理是必要的:仅有推理,又失去了大量语料以及在实际应用的真实模拟,同样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2)客观描写与阐释结合的方法。客观描写作为歇后语认知机理解读的方法和手段,服务于后期阐释。本研究以心理模型及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在对歇后语示例进行客观描写和阐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歇后语内在的认知机理,合理推演其形成过程,完成对歇后语认知机理的解读。(3)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在歇后语中,存在着整体和部分的语言逻辑关系,本研究分析了歇后语示例的前后语境,并以此为基础,把各个影响解读的因素,对它们分门别类的加以研究和考察,以形成对整个歇后语的综合认知考察。所以,对歇后语的分析,离不丌对各个局部的单一分析,同时也不能离丌对整体布局的宏观把握。3.2语料来源本文的语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兴望与闵彦文合编《歇后语大全》;二是来自网络,歇后语大全http://xhy.5156edu.corn/.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研究结果4.1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说明中国歇后语从认知视角进行解读,是存在语用推理过程的。首先,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歇后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本体和喻体也就是后文与前言之间的推导。简要来说,可归结为,前面的话语含义是后面语义的推导条件,后面的解释说明部分是对前面意向性的解释说明的必要补充,这样看来,歇后语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存在说话人意图与听话人认知语义的动态推导过程的。从此不难判断,歇后语用于语用推理的特点,其在自然状态的使用情况应归于语言‘学下的语用学研究范畴。既然是语用学范畴,我们在对歇后语做出全面揭示的时候,就必须结合歇后语在使用时所处的外在环境因素,认知机制则是内在条件,我们只有从整理大局对歇后语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歇后语的分析,识解机制才能跃然纸上。在歇后语的认知语用特征上,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4.1.1歇后语是间接言语行为赛尔所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想表达出来的意图并不是其字面直接说出来的言语行为。也就是说,究其表面意思的深层表达,有其他内涵在其中的含义,从而形成一种语用替代。这样看来,间接言语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究其根本,就是言外转喻的推理操作形式。在使用歇后语的时候,我们将想表达的意思比喻成与同常生活贴近的现象,如哑巴吃黄连,但其间真正想表达的意思,确是这件事在承担起来有些困难,缺无从说起的含义,并且,通过歇后语的后部示意,有苦说不出,对前面意向性表达加以进一步阐释。也就是说,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言内行为,可实际想表达的意思是后面部分对前面部分隐形含义的阐释。这样一来,形成了前部指向后部的间接语用推导过程。4.1.2歇后语体现意向性所有的语用现象,都会传达或者多少涉及一些说话者的意向性的解读过程,语用学的通识观点是,意向性体现在说者想表达的意图之内,而非直接说出来的话。意向性问题往往涉列了三个范畴的语用关系:whatdoesaspeakerSmeanXbysayingY.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知晓,Y是表面说出来的意思,而X才是集中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体现说话者意向性的隐形含义。歇后语也往往如此,在说前面谜面Y的时候,往往真正要表达的却是后面X的含义。4.1.3歇后语具有可取消性人们在使用歇后语的时候完全受语境影响,同时又受到说话人的意向性态度的支配,然而他们之间的创建与连接是很松散的,因此,歇后语在使用条件不同时,具有可取消性。外在语境因素以及说话者个人的言语习惯,认知能力等诸多环境因素都可视为歇后语的语境动态可变条件,有时往往由于外在条件的改变,对歇后语的示意功能起到了决定性的牵制作用。也就是说,语境在歇后语的使用与读解甚至生成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4.1.4歇后语的语用模糊性歇后语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但究其出身,很多是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这样,也就缺乏了言语表达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同时,在使用歇后语时,又要整合周围语境的复杂与多样性,往往在歇后语识解过程中容易造成不确定性。如:⑦和尚打伞——无法无天,通识含义听话人都很好理解,比喻某人做了很超过常理的事情,转喻所能传达的是对其比喻意义的“归纳”,然而也只能定性的传达比喻含义,到底此事有多超出常理,这与说话人平时的话语是否有夸张的表达习惯,或者周遭的语境因素对识解该歇后语的程度,都起到了影响作用。所以,可以说,即使是同一个歇后语在不同的语境下,语用效果也会大有不同,具有不确定性和语用模糊性。4.1.5歇后语的使用受语境限制我们通常把语境分为认知语境与实际语境,在使用歇后语时,往往先要使听话人对话语中的先验语境加以认知,并熟悉相关的认知域,再折射回实际语境中,将其已经熟悉的认知域中的属性,与实际语境中的现象加以联想,识别,产生对应共识,才能读解其中的含义。如若认知语境与实际语境,任何一个对听话人来说是陌生的,关系层处在遥远而不相邻的位置,可能都会对歇后语的使用与识解造成障碍。如:⑧白菜地罩耍大刀——把稞(嗑)捞(唠)散了。如果听话人对该歇后语的先验语境无法识别,对农阳里的农作物白菜的生长方式以及形态不熟悉,根本无法识解白菜是一株~株生长的植物,用刀会把白菜的果实破坏这一现象,如果这一心理模型无法在听话人意识中建立,那么很难.,q.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再实际语境中发生属性归纳。4.2歇后语是言外转喻属性操作歇后语既然是间接言语行为,前文和后语有时还会省略掉一半,从而发生语义替换,可以初步判定,歇后语是转喻。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从传统意义上讲,后部为说话者要表达的源认知域,前部为推导出来的目的域,自此形成了前后部间接的语用替代,同时生成了一个共通的认知域,是该认知域的前提和推论部分。我们从以下四点判断出歇后语是言外转喻操作:(1)歇后语的前言与后语产生了语义替代的现象;(2)歇后语的前言与后语分别有整体一局部,局部一整体的关系;(3)歇后语前言后语部分具有属性强加的特征;(4)歇后语的生成具有从一种言语行为推导至另外一种言语行为的操作;以上四点说明了歇后语具有言外转喻操作的特征,从操作流程上来讲,有从后部的源域推导至前言目标域的归纳一联想一强加过程。属性操作模式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归纳步骤,所谓“归纳”,就是提取话语表达中的话语涵义的属性,把该属性作为连接源域与目标域的纽带,最终达成识解效果。属性归纳,以及强加联想过程,推理过程则是从说话人的话语表达至其内在属性,或反向行之,从其内在属性,通过意向性态度,生成意向性内容。Nussbaum,TropeandLiberman将高层识解做了进一步细化,他认为:“识解的一般倾向是从行为潜在的属性识别行为含意。”也就是说,听话人会从与该涵义表达最相邻或相似的属性归纳入手,解读说话人要进行的会话表达,从而,最敏捷与有效的获取说话人的会话涵义,这也同时解释了间接言语行为,为什么能顺畅的无障碍的被听话人读解。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读解过程需要从类属空问,以及整合空间两个维度入手,将原图的虚线部分直接变成直接推到的直线部分。我们也可以说,属性模式是在语言学视域下,具体化了的心里模型理论和推理理论。拿常规的言外转喻而言,Canyouclosethewindowforme?我们能由说话人提及的类属空间S1(关窗子)直接推导出目标域(说话人认为天气冷)的属性,由于类属空与目标空间推导的直接性,往往该属性的连接是稳定的,不易发生变化的;(2)强加,联想步骤,在非常规的言外转喻中,如:⑨“我相信,情感(A)是人世间最令人迷惑的假象(B)”P212《一塌糊涂》石康,该结构符合“XisY”的言外转喻构式,首先,听话人对目标域B构建的类属空间S1,对Sl的常规属性做合理归纳时,很难归纳到A的常规属性域去,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联想~强加过程,所谓联想,就是需要把B的属性拓展至非常规属性域去关联思考,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再将其非常规属性附着在A上面,形成新的认知域S2,也就是新的类属空间,这个过程简称“加强联想”模式(enforcement.association)。歇后语在生成时是将这个“加强联想”模式正向操作,说话人是先在脑海里形成想要表达的生成含义,如“走着瞧”,再对该空间相邻或不相邻的属性空间展开联想,继而形成“骑驴看唱本”这一歇后语表达。解读时,再将该模式逆向操作,说活人根据“骑驴看唱本”激活属性概念,联想出“走着瞧”的生成读解含义。归结来讲,歇后语的生成过程可如此简要的表达,我们先从歇后语的后部归纳出意向性内容,通过说话人主观的意向性态度,生成前部的会话表达。下文将说明的重点放在“意向性”方面,进一步加以论述。4.3言外转喻的推理步骤的意识和意向性4.3.1意识与意向性意识——有别于物理现象,是心智现象,但仍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人的脑海里,它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应,反馈,认识,直觉,思维等各种一切心理活动的总称。意识的相对概念是物质,物质是存在于大干世界内,用手摸的着,看的见的,意识却不然,任何一种心灵感知,心里感受,都可以称之为意识,它的分散范围很广,没有地域与环境的限制,只人的心智可以没有极限,入的思维可以瞬间穿越整个欧洲到达某一个令你心动的巴黎小城,也可以在话语之问洞悉人的心灵感知,它不孔不入,无坚不摧。所谓“意向性”则更倾向于对某一或某些所指向的事物在脑海中的集中反映,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更有针对性的存在于人的脑海里,譬如,疼痛,眩晕,伤心这些心理感受,我们都可以归结为意识,它们并不是针对于某一类特定事物的心里指向,所以,无所谓“意向性”。4.3.1.1意向性的起源与发展Grice的会话含意研究认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其实质是说话人向受话人表达他的意向(intentions),而受话人通过结合说话人语境要辨识其意向。真正让“意向性”的研究起到广泛关注的人是德国哲学家布伦塔诺,在进行真理讨论的时候,他将“意向性”的这一研究引入了现在哲学,他主要是区分了意向性是有别于其他任何物理存在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形式与其他物理存在泾渭分明。认为对意向性概念的定义,是区分物质与意识的明确界限。归结来讲,布伦塔诺只还停留在对意向性研究的初级阶段,只对物质、意识、有形、无形、进行了区分;现象学者胡塞尔对于布伦塔诺的观点早期呈认可态度,在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后期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受康德影响,胡塞尔认为意识与物质并不是绝对的二元论,他们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试图将经验主义与生理主义进行调和,他认为,人并不能凭空产生意识,意识绝大多数时候,是人脑对客观的反应,例如我们看见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水画,引发了我们对于美好FR园风光的畅想,那么畅想本身虽然是意识的,虚幻的,但它却来源于实在的,物质的画。这就是胡塞尔认为的,人的意念与外在客观绝非泾渭分明。海德格尔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试图论述意向性也是客观存在于外在世界的,它与其他的客观实在一样,并存,人脑能主管吸取外在客观范围内的物质,加以辨认,判断,分析,最终形成,与客观物质一样同样存在的,意识。德雷福斯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意向性特质,他赞同人的心智是意向性的这一说法,一切形式的或者物理方面的存在都不能具体的,透彻的描绘甚至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与感情,内心世界是脱离于第一性的,独立存在于另一维度的人脑的认知。丹尼特把从功能主义入手,将人的意向性分为多个层次,他认为,人类在思考时,是否是对某一客观存在具有针对性的意向性,是将意识功能状念与其他功能状态区隔开来的标志,从这个理论进行进一步延伸,发展出了如今的功能学派。4.3.2属性推理步骤的意识和意向性所谓意识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获得脑海中的电影(movie—in.the.brain),即大脑是如何在神经细胞回路中产生神经模式,并将它们演化为⋯⋯意象的。对未知事物属性的分析与把握是人类前语言阶段的推理归纳阶段,有哲学家称此为“思维的语言”(1anguageofthought)或mentalese。既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不难发现,在言语行为中,是说话人的隐性的意向性态度,以及显性的意向性内容共同决定了话语含义,由此,我们可以说意向性内容和意向性态度是认知语用推理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徐盛桓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就是表达人堆对话语的理解与推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要限制于意向性的。(徐盛桓,2006:36)。每个人在进行信息加工时,都会把注意放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加工处理,而不会繁杂的去处理与主体认知结构无交集的部分。这至少涉及两个方面: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的选择和定位。意向内容是主体关指的内容,即,主体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意向态度指主体对所关指的内容持何态度,从语言运用来说,就是以什么态度来表述这一内容。意向态度可理解为一种心理耿向,且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上就是以什么心理取向来叙述某事件。就歇后语而言,意向性内容可以相同,但是意向态度则有所区别。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有时,意向性内容与态度并不是对应的,这使歇后语具有相同的内容,却表现于不同形式成为可能。在属性推理过程中,“归纳”体现昕、说主体的意向性内容;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提炼出的概念化属性再随附给前半部分时,会产生不同的意向性态度。歇后语的生成和读解都要经过思维上对意向性态度以及意向性内容的读解;歇后语的创造者首先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情境有感而发,归纳情境或事物的属性,后产生了思维迁移,在脑海中展开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创造者的意向性态度糅合在其中。如: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首先,在创造者的脑海里首先想表达一种轻视某人,瞧不上某人的意向性内容:其次,这种内容在脑海中进行了迁移,形成了一种比喻,把某人看扁的这一内容就与瞧不上某人,轻视某人形成了置换;最后,创造者,随机的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态度,将看扁一种结果,构架到从门缝里看的过程中去,从而完成了邂逅语的生成过程。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创造者在构架歇后语时,都会遵从各自的心里模型,所以,不同意向性态度,即使指向的是相同的意向性内容,往往最终形成的歇后语也是不同的,再如:⑩“泥菩萨过河一自身难保”、⑥“耗子给猫当三陪一挣钱不要命”等话语的属性指向都是“无法自保”这个概念,即,意向内容相同,但是归纳的后半部分随附到前半部分形成整体认知的过程则体现了意向性态度的截然不同。然而,态度上的区别对于其内容含义的推理操作并无影响,依然遵循言外转喻的属性操作模式。“无法自保”是对前部的概念性属性归纳,完善前部语义,与前部的关系是属性代类别的转喻或是属性代行为的转喻。弗洛伊德又把人的内心活动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他把意识比喻成海面上的冰山,潜意识则是冰山没有露出水面的部分。从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粗略的把人们说出口的话语内容理解为冰山上面显露出的部分,而意向性态度,则是在海面下方的,因人而异的部分。歇后语生成过程是说话人首先表征意向性态度,随即生成意向性内容;解读时,听话人根据后部话语提炼属性和意向性态度,随附给前部,经由加强联想过程,对照识解其意向性内容含义。4.4歇后语的属性因果推理程序上文简要论证了歇后语解读是言外转喻属性操作的认知语用推理结果,受意向性的制约。歇后语生成解读推理是较为常规性的言外转喻因果认知操作,体现以一种言语行为替代另外一个的间接推理过程。有学者把一些特定场合的因果关系看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5.1引言第5章讨论上文充分论证了歇后语是语用学中常见的间接言语行为,言外转喻属性模式是认知语言学用来解释语用现象和语用推理的最简模式。那么,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歇后语的解读做出统一解释。从认知语言学认知域角度讲,歇后语归于源域(sourcedomain)和目标域(targetdomain)同时出现的言外转喻,如⑥“耗子给猫当三陪一你挣钱不要命”。用认知语言学机制解释,该歇后语后文(源域)和前文(目标域)之问确实是形成了间接性语用替代,且二者共同制造出一个共识性的认知矩阵域。这其中的理据有四点:(1)歇后语的前文和后文存在语义互相替代情况,这本身就是言外转喻识别的基本要求;(2)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在语义上确实存在整体.部分,部分.整体的互相替代的转喻关系;(3)歇后语的全面解读需要歇后语后文含意硬性随附给前文,二者整合解读,这就具有“属性加强联想”特征。上述观点说明歇后语的解读一定是言外转喻属性推理程序操作,是歇后语后文解读含意结果对前文实施属性归纳.加强.联想的操作过程,该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意向性制约。5.2从说话人角度探究歇后语的生成和解读意向性从说话人角度解读话语含意是传统语用学和经典语用学的~贯推理理念,其中,说话人的意向性(intention)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徐盛桓将其分为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徐盛桓,201l:56.61)。所谓意向性内容是指,说话人在形成语言表征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所要表述的实质性概念在大脑中作出搜索和过滤,选定一种日常所见的凸显性意象,做为其语言表达的具体依据。如,某人意图表达“自身难保”这个概念,那么,他就会联想到“泥菩萨过河”这个常用具体的意象,或者“耗子给猫当三陪”这个新兴抽象的意象,到底采用哪一个熟语作为最终表达取决于他个人的意向态度(褒义、贬义)和其他语用因素的影响,如场合、对象、个人认知背景等。意向性内容就是说话人搜索概念和存于大脑的意象以后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意向性态度就是他本人对这一次的具体表达持有什么样的意见和态度,且通过话语传递给对方。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成是转喻关系,转喻思维的区别性特征是替换关系,如部分与整体或间接表达与直接表达之间的在意义上存在的替换关系。上文说过,歇后语是间接言语行为,意义上也有替代关系,体现了因果转喻的存在。上述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在意义上都可替代前半部分,因此是属于转喻思维的因果关系类型。歇后语因果激活如下图。图4.1因果激活图Table4.1Causalactivation在歇后语的解读中,我们首先读到心中所想既源域属性性质的“果”才与前句话语目标域表达的“因”相互加强联想激活,在“因”与“果”的联想中,实现整个歇后语的语义整体激活。举例来说,就是,我们如若在语境中想表达“凡是总是失败”这一会话涵义,也就是说,要想最终想表达出“净是输”这一“结果”,我们就要从“果”向“因”推导,去将“净是输”的会话涵义属性,通过谐音联想过程,强加在“净是书”,再通过主观意向性联想,强加至“因果整体’’L‘‘孑L夫子搬书”这一“因由”上面,从而激活了整个歇后语的完整表达形式。这样看来我们也可以说,歇后语的解读是从说话人想要表现出来的“果”向前推导“因”,最终激活整个歇后语的“因果整体”。而且,我们还不难发现,歇后语在从果推至因的过程中,如果经过多次联想,如,谐音联想,意向联想等多个过程,要比后部推导前部没有发生联想时,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经过几个弯道,方可读解其中涵义,也正是歇后语的魅力所在。这不难看出,歇后语的生成和解读也完全符合源域属性的归纳、目标域属性强加的过程的。通过因果的前后结合,把属性随附到前部的话语含义,才会产生具有完整意义,最终完成歇后语理解。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话语中的意向性内容和意向性态度相结合才‘能最终确定话语含意。言外转喻中的属性概念正是对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综合考虑的契合点,它是人类历史发展成河中长期形成的“前语言”阶段的推理惯性和思维归纳习惯。人们往往是从类别想到其功能属性,反之亦然。所谓“类.属思维模式(category.attributealignment)是人类的根本性、默认性和常规性的思维模式,是其他思维发展的立足根本和血统植入”。这说明,无论是人类大脑中经验积累的意象还是概念提炼出来的意向性,都是属性这个基本概念的延伸性思维发展。属性推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先天性,这来源于人类的原初“意识”。人类自从盘古开天以来,对所见所闻都会产生不同的意识,且保留产生意识时候所产生的具体现象,即意象,当人类要表述某件具体语言事件时,就会搜索这些存下来的意象,且提炼该意象的概念性表征,随即产生意向性,逐渐发展出意向性内容和态度。那么,听话人从相反视角出发,对意向性内容和态度进行反推理,最终还是推理到原始的功能属性上面,得出某歇后语话语的最终属性含意。说话人形成歇后语和听话人反推歇后语的过程并非机械性对应的过程,其中由于个人认知背景因素的影响,一定会产生些许差别。5.3从听话人角度探究歇后语的生成和解读意向性歇后语的解读过程,根据现代阐释学的观点,它具体涉及两个主体:听话人与话语本身,对话语的解读是二主体“对话交流”的结果。传统语用学认为话语的作用是完全客观地体现了说话人意义,具有相应程度的客体性,且与听话人存在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话语解读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我们认为,解读对象应与听话人享有同等地位,具有主体性。汉语言中歇后语的解读应该视作以听话人的主体意向性角度出发,对话语的终极含意借助属性加强联想模型操作,从而做出相应的归纳,且需要包含听话人通常情况下结合话语推理得出的任何意义。听话人对歇后语含意的最终获取可以这样理解:包括但不仅限于话语意义。如果考虑听话人主体认知性,歇后语解读体现的是一种主体间性,而非简单的主体对客体的解读。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尽管“自身难保”是个中性词语,但有些听话人将其理解为劝勉,有些听话人将其理解为“讽刺”,还有些人理解为“幸灾乐祸”,也许这些都不是说话人话语的主要意向性内容,但是却无法阻止听话人从其自身认知经验、认知背景和认知程序出发,将其理解为自己能够接受的不同含义,这就是听说双方的视角悖论。 哈尔滨理二L:火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5.4意向性内容和态度的具体分类分析歇后语表述中意向内容和态度根本无法达到一一对应的效果,这就造成了歇后语相同意向性内容却有不同语言表达的局面。借助言外转喻属性推理模型解释,所谓对歇后语的“归纳”过程体现了听、说主体的意向性内容;歇后语生成和解读时,根据歇后语的后文提炼出的概念化属性,势必随附给前文,这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意向性态度。如“泥菩萨过河一自身难保”、“耗子给猫当三陪一挣钱不要命”等话语的属性指向都是“无法自保”这个概念,即意向内容相同,但是归纳的后半部分随附到前半部分形成整体认知的过程则体现了意向性态度的截然不同,具体说来是一褒一贬的不同语气和态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意向性态度上的不同,对于听说双方对歇后语内容含义的推理操作并无影响,依然遵循言外转喻的属性操作模式。“无法自保”是对前部的概念性属性归纳,完善前部语义并与前部的关系是属性代类别的转喻或是属性代行为的转喻。说话人生成歇后语的过程是说话人可以这样理解:说话人首先确定且表征他对本次话语的意向性态度,随即生成意向性内容;歇后语听话人解读时,则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听话人以歇后语后文话语为主要推理一句,提炼其话语属性含意和意向性态度,然后随附给前文,通过加强联想过程对照识解其意向性内容含义。这分为两类:(1)意向性内容和意向性态度相符一如,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2)意向性内容和意向性态度不符一如,泥菩萨过河一不要命了。5.5小结汉语言中无论是歇后语还是其他熟语,都具有很高的间接性,其言外转喻的操作也同时产生极高的突显度。这使我们义不容辞地全身心投入了“间接性”的体现方式研究方面,以歇后语为例,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从歇后语前文间接表达到后文的直接领会(含意获取)之间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影响因子。通过上文对歇后语机制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歇后语是言‘外转喻,其中存在语义代替现象,并且在解读时要结合听话人与说话人的意向性才能完全解读。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结论本研究针对歇后语这种汉语言特殊熟语现象,从认知语用角度对其特征等方面做出了系统诠释。本文所做的贡献具体如下:(1)歇后语认知语用观的系统阐释。文中提出了歇后语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此不足的弥补方式,即在原有修辞学和传统语用理论研究基础上,换角度全维度地深化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范畴的探讨。且提出歇后语的几个语用特征,说明歇后语是间接言语行为,其认知操作是言外转喻的属性程序。(2)歇后语认知语言学言外转喻属性推理模式的确定。歇后语在生成和解读上都存在先提炼后文的概念表征,再随带给前文的含意后归纳和加强联想两个过程,即言外转喻的属性加强联想模式操作。在推理方式上存在前因后果联结的因果转喻。(3)歇后语意向性内容和意向性态度的听说双方悖论澄清。本文破除传统语用学只注重说话人的推理精神,借助对听话人与话语二者的主体问性阐释,完成说话人视角向听话人解读视角的转换,消除了歇后语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推理所遭遇问题的根本困境。这样的微观细化对言外转喻推理的进一步分析铺平了道路。全文对歇后语意向性内容和态度的讨论而言存在如下几种具体情况:(1)前文意向性内容态度=后文意向性内容态度;(2)前文意向性内容=后文意向性内容=/=前文意向性态度;(3)前文意向性态度币后文意向性态度。具体语境参数决定上述哪种情况会发生,如“腰里别着个死耗子.你可真能装相”和“腰里别着个大哥大一显得很威风”,前句一般体现贬义态度,后句是中性态度,但是两旬歇后语的属性意向性相同“装相”。换句话说在第一个例旬中中,前文意向性内容=后文意向性内容=卢前文意向性态度;在第二个例句中,前文意向性内容态度=后文意向性内容态度。但l句在意图奉承却又用词不当的语境下也可做正面的解释。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存在认知语言学普遍存在的局限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都偏重主观内省的方法,通常会进行汉语和英语的语料分析,缺乏实验数据的证实,但这也是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本文结论也只局限在理论性较强的言外转喻领域和心智哲学领域,是否适用于其他学科尚未可知,其使用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在语言研究中的其它结论同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哈尔滨理jl:火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1张宗正.词汇现象、修辞现象与辞格现象——与唐松波先生商榷[J】。修辞学习,1996,(08):40.[2】谭永祥.“望文生义”是“一种新的辞格类型”吗?L一《兼判“别解”“断取”诸格之聚讼案》再判【J】.修辞学习,1996,(06):26.【3】温端政.关于“歇后语”的名称问题【J】.语文研究,1980,(04):20.【4】李兴望闵彦文.《歇后语大全》【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45-47.【5】仉嘉粒.格式塔理论与语篇翻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29.【6】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05):3.【7】[19】【20]【21】[22】马海燕.论翻译的跨空间映射及概念整合过程兼论双语转换意义生成的心理机制[J].肇庆学院学报,2012,(11):48.靳琰.英汉仿拟的心理空间理论阐释【J].外语教学,2006,(07):16.覃胜勇.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2.肖瑶.概念整合理论及隐喻研究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120.雷卿;.话语含意推导的心理模型分析——以隐喻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9):22.邹春玲,成晓光.歇后语的心理模型分析[J】.夕h语研究,2009,(06):15.刘辰诞.心理模型与语言表达式的生成——兼论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的形成动因【J】.外语研究,2007,(06):12.刘世理;孙洁.语境制约下的心理模型在校园文化语言中的映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32.李小平.歇后语的语义结构及释义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2):12.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06):38.GillesFauco皿ier.CONCEPTUALINTEGRATION[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04).Georgelakoff.CognitiveLinguistics:WhatItMeansandWhereItIsGoing[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03).Lakoff,GInvariancehypothesis:isabstractreasonbasedonimage—schemas?[J】.Cognitivelinguistics,1990,(1):39—74.Lakoff,GTurner,M.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9.Gibbs,R.Makinggoodpsychologyoutofblendingtheory[J】.Cognitivelinguistics,2000,(11):347—358.Panther,K.U,ThomburgL.Acognitiveapproachtoinferencinginconversation[J】’JournalofPragmatics,1998:755-769..39.,,伽U刁习钔习印刀跚哆pn阻n口U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jb学位论文[23】Panther,K.U,ThomburgL.ThepotentialityforactualitymetonymyinEnglishandHungarian【A】.Panther,K.U,Radden,G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C】.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cationCompany,1999:333.357【24】K6vecses,Z,RaddenGMetonymy:developingacognitivelinguisticsview【J】.Cognitivelinguistics,1998,(9):37—78.【25】RuizdeMendozaEJ,OtalJ.L.Metonymy,grammar,andcommunication[M】.Albolote,Granada:Corners,2002.【26】RuizdeMendozaEJ,Diez0.Patternsofconceptualinteraction【J】.Metaphorandmetonymyincomparisonandcontrast,2002:489—532.【27】RuizdeMendozaF.J,Us6nR.M,High—levelmetaphorandmetonymyinmeaningconstruction【J】.Aspectsofmeaningconstructioninlexiconandgrammar,JohnBenjamin,Amsterdam/Philadelphia,2007:33-49.【28】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川.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05):2—9.【29】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12):14.17.【30】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8):11—14.【31】陈香兰;申屠菁.转喻矩阵域观[J1.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03):14—18.【32】魏在江.关联与预设【J】.夕f、语与外语教学,2006,(08):05—28.【33】邹春玲.言外转喻的“属性强加联想”模式【J】.外语学刊,2010,(03):36.40.[34】徐盛桓.论“常规关系’L一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12):11.18.【35】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02):6—16.【36】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5):2.9.[37】邹春玲.外延内涵传承与类一属思维[J】.当代外语研究,2010,(12):1.6.【38】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5):36.【39]苗东升.全方位地探讨模糊语义问题——评《模糊语义学》[J】.福建外语,1999,(12):89.[40J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fJl.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56.61.[41】Lal(o正CognitiveLinguistics:WhatItMeansandWhereItIsGoing[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03):41.[421Klaus—UwePanther.ConceptualandPragmaticMotivationasanExplanatoryConceptinLinguistics[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09):20.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朱红明.言外转喻意向下的歇后语解读【J】.华章,2014,(4)。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借此次论文完成之际,本人想向~直伴随在我身边,给予我诸多帮助的导师、亲友、同学一一表示谢意,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首先,我要向我的恩师邹春玲教授致以诚挚的感谢!在攻读研究生期间,邹教授在我的论文选题确定后,一直作为领路人,帮助我慢慢熟悉了解研究方向,确定文章立意,梳理体系结构,这为我日后开展论文素材的搜集整理工作及撰写工作指明了道路。邹教授对待我与其他同学十分和蔼,亦师亦友,精深的学术素养令人敬佩。对待本专业,邹教授极富热忱,她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更是令我们每一位同学为之动容!在此,再次感谢邹教授!希望在未来,我能继续追随您的精神品格,书写自我的美丽华章!其次,对于一直以来的父母的默默的鼓励已经不能用谢意来表达,我能够达到今天的水平离不开你们的支持,我只有通过不懈的追求来报答你们对我的爱,回馈这份珍惜一生的亲情!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我有幸结识了许多同学和朋友,我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正因为你们的出现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彩虹。哈尔滨理工大学,我挚爱的母校,感谢您给了我在此深造学习的土壤,在学校的每一处,我都能够深深的感受到浓浓的学术氛围和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使我能够借由理工大学搭建的平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刻苦求学,这为我顺利地完成论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因能从如此优秀的学校毕业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