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40 KB
- 2022-06-16 13:17:57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34卷第6期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V01.34No.62003年11月UNIvERSITYNov.2003J0lURNAL0FNANCHANG语海之中“家族"多区别“融通"应探索——论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区别与“融通"吴直雄(南昌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西南昌330047)摘要: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既区别明显,又联系十分紧密,时会“融通”。由于区别明显。故在语海中能自成一“族”;由于联系紧密,时会“融通”,故往往在诸多的这一类论著和辞书中互见。这是因为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定义角度不同所致,是它们“初始”概念及其由来联系紧密所致,是它们之间在某种情况卞有可以互为“转化”的原因所致。关键词:典故;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一0448(2003)06—0124—07典故、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它们均是语言海洋中现(以下同此,恕不一一括号说明)等等;反之,在一些成语、的主要“家族”,这些“家族”的区别是明显的,但它们之间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的论著或辞书中,同样可以见到典故的身联系,有时又是紧密的。因而人们在运用它们时常会遇到这影,这都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现象,据笔者手头况呢?的资料所及。这些问题和矛盾现象虽然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二)名家力主划界线。界线实在难分清注意,但是并未有人进行专门探索。面对典故、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有时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将他们划清楚一问题的提出界线。如我国知名学者王力先生、吕叔湘先生均有此意。王典故、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是语言海洋“家族”中镆先生写道:“编典故辞典必然会碰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典故的重要成员,从人们给它们所下的定义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和成语的划界问题(其实并不只是成语,还包括引者提及的别是显而易见的,按照人们给它们下的定义,它们之间是不某些特殊情况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引者)。这个问应出现某些“混同”“交叉”‘‘融通”现象的。然而当人们论及题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目前都还没有很好解决。吕叔湘先典故或编撰这些方面的论著时,却往往要涉及到成语、俗语、生说:‘典故和成语是分不清的’;王力先生曾经认为有必要谚语、歇后语等语言形式。具体表现存在如下四大方面的问把两者区别开来,但又说两者之间的界限也不是很清楚的题。令人必须认真审视。⋯⋯”[1】刘叶秋等专家在其1995年2月编撰的<成语熟语词(一)定义不同是事实。混合“列队”亦客观典·序例>中说:“成语与典故。成语和俗语、俚谚.很难有严格诚如前述,典故、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各自的定的界限。”据此。探讨典故与成语等的区别与“融通”就显得不义是不同的。其区别是明显的。长期以来,在古今不少关于可或缺了。典故的论著与辞书中,往往可以看到典故、成语、俗语、谚语、(兰)“家族”成员“融通”时。“融通”成员冠何名歇后语(还有格言、名句、名言、警句、惯用语等,上述问题论典故。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与修辞现象,在语言的海洋中,述清楚了,这些问题则迎刃而解。故不一一论列)在这些论著它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或辞书中互见,也就是说,在一些典故的专著、辞书中,有时它们之间有些什么联系呢?它们之间在某一种特殊情况下可见到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多以示义部分或说明部分出的相互“渗透”“融通”是否属正常现象,如果是正常的不可避收稿日期:2003一02一15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典故应用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3w蚤l!)。.万方数据作者简介:吴直雄(1945一)。男,江西萍乡市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暨中华诗词、楹联研究。
歇后语大全http://www.wzbbs.org/个人所得税计算器http://www.jieshuiwang.com/电子血压计什么牌子好http://www.bangbang5.net/第6期吴直雄:语海之中“家族”多区别“融通”应探索·125·免的现象,又该怎样称呼它们比较合适呢?据笔者所见,这货>,‘守株待兔’出于<韩非子·五蠹>。”些问题尚未引起人们充分的关注和重视,亦未见有人专门进<辞海>“俗语”定义是:“也叫‘俗话’、‘俗言’。流行于民行过系统的论述。因而有的人见到在典故中出现成语、俗间的通俗语句,带有~定的方言性。包括谚语、俚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现象时百思而不得其解。语等。”(四】典故成语原有别,成语难将其包容<辞海)“谚语”定义是:“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我们只要稍为留心一下一些涉及到典故与成语、俗语、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谚语、歇后语方面的论著与辞书,特别是关于典故与成语方验。如‘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等。”面论著与辞书,乃至考试的出题,均不加论说地编撰着。如<辞海)“歇后语”定义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新民晚报>在2003年3月17日第12版以<成语典故列入高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考必考内容)为题载云:“教育部今年首次将成语典故列入高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也可以前后文考语文必考内容⋯⋯”读完全文,给人的印象是:似乎成语典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故是一码事。有的典故方面的辞书的书名,干脆来一个“二这些定义中的“谚语”与“歇后语”,都说它们是熟语中的者得兼”。如<成语典故辞典>(成语典故>之类的书名与成语一种。那么,什么叫熟语?<辞海>定义是:“语言中固定的词典故之类的命题,随处可见。让人可以理解为是一本成语与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典故方面的“辞典”,或可视为成语中的典故“辞典”,或是对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由“成语典故”的解答。更有直截了当地称成语就是语典者云:上面这几个定义可知,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它们之间“成语:习用的固定词组、句子的原式及其变式,语言简练,意既区别明显又难于干净利索地绝然明确分开。我国如此,外思精辟,表现力强而无故事者为成语,或称语典。”[21(后记,国亦如此。如:“阿拉伯成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和格言三大116l页)也有据(现代汉语词典>及1979年版的<辞海)为“典语言形式。”【41(17页)这些定义都是从这些语言“家族”的“定故”与“成语”所下的定义推而下结论者云:“若此,则‘典故’型”性、“民间”性等文字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这样的角度去十分明显地包括在‘成语’之中,‘成语’中又包括了‘典故’下定义的。成语偏重于“习用”“四字格”的组成形式;俗语偏⋯⋯”【21((编辑说明))对此提法,笔者以为不妥。至于为什么重于其“约定俗成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谚语偏重于“民间不妥,笔者曾发表过一文,已经作了论析,此不赘言[3】。但是性”;歇后语偏重于其“群众性”。“熟语”则概括了它们的这由此可知,理清楚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之间的些共同特征。以上这些定义,基本是就语海中的这些语言区别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紧密联系,当属十分必要。“家族”的文字表现形式与表层特征及其基本的功能而下的。有鉴于此,笔者试就上述问题作出探讨,阐说一己之见,(二I典故的定义侧重于其在语海中的具体内容与具体以期求正于方家与同仁。出处.强调的是其语源与上述语言海洋中的语言“家族”的定义相比。“典故”的二从典故\成语、俗语、谚语、歇定义又如何呢?后语各自定义的角度对比,看典故与成(辞海)典故定义是: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之间的区别与①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在某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紧密联系拜,事过典故。”<宋史·宋敏求传>:“熟于朝廷典故。”要探讨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之间的区别与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赵在某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紧密联系,先得从它们各自的定义上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去把握它们的异同。要知这些定义的异同。先让我们来看一著述岂初心。”看这些定义内容的本质特征。对于典故、成语、俗语、谚语、这一定义的角度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有着显而易见的歇后语的定义问题,各种各样的辞书、论著对其均有大同小区别,它是偏重从这一语言形式的实际内容与出处即语源而异的界说,为不使论说复杂化,笔者在这里仅以上海辞海出给定的。其侧重点是在对其语源与实际内容的表述。其一。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辞海)对上述这些语海中的“家族”所谓“典制”,按(辞海)“典制”的定义。在典故中当是指“典章定义的异同去进行比较分析。则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在某一制度”方面的内容;其二,按<辞海)“掌故”定义为“旧制”;“旧种特殊情况下的紧密联系便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例”,掌管礼乐制度故实的“汉代官名”,其所指内容亦是十分(一)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定义侧重于其在语海明确的;其三。所谓“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中的文字表现形式及其功能词语”,则其所指的内容同样明确而具体,同时也是区别成<辞海>“成语”定义是:“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只有搞清楚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宇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所指多了典故的语源,方知其原始的含义,才能理解用典文本之处为确定的转义,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的意思,而如果只知其含义,不去对照其出处,则有可能是望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能懂,如‘患得患失’出于<论语·阳万方数据文生义或是误读,从而难于真正揭示文本用典真谛之所在,
歇后语大全http://www.wzbbs.org/个人所得税计算器http://www.jieshuiwang.com/电子血压计什么牌子好http://www.bangbang5.net/2003年·126·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易犯“以己之昏昏”。强求“使人昭昭”的错误。不用找出处的典)第29页则将其视为“典故”收入。从谚语的定义角度来典故。它可能已经通俗化地成为了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亦作三十六策,走为上计”“三十之类的语料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成语、俗语、谚语、歇后六策,走是上计”,极具民间的那种简练性与通俗性,将其归语等,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属于谚语是准确无误的,而从典故定义的角度来看,它是事成,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典故却不然,它的出现往往会典。同时亦为语典,二者俱兼。其语其事见<南齐书·王敬则是由使用者的社会经验、知识量、才华等情况随之而产生而传>。其中有云:“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在东宫运用。如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写道:“美国官方人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士现在不但热心予中国的‘和平’,而且一再表示,从1945年有告敬则者,敬则日:‘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12月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以来,美国就遵守着‘不干急走耳”。将其划为典故亦与典故的定义合榫对缝。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应该怎样来对付这些君子国的先生们歇后语如“周幽王点烽火台——千金一笑”,为孙治平等编注的<中国歇后语>(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6月版第249页)呢?”[51(1377页)毛泽东在这段话里,用了<山海经·海外东经>收入。并且作者还在这条歇后语后注其来历与出处云:“周(卷3)中君子国,其民“好让不争”的典故,同时也兼用了清人幽王,西周末代统治者。点烽火台事见<史记·周本纪>。”从李汝珍<镜花缘>第10回、第11回关于“君子国”的典故中的作者所注明的这一条歇后语的来历与出处来看.更为通俗的讽刺意味,将美帝国主义这帮虚伪透顶的侵略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样的典故。在以往的政论中是查不到的。毛泽东说法当可写为“周幽王点烽火台——为博一笑”,或是“周幽王点烽火台——耗费千金博一笑”,或是“周幽王点烽火台将远古的民间传说和小说中演绎出来的故事兼而用之,其讽——美人一笑”,或是“周幽王点烽火台——耗费千金为博一刺效应有如投枪匕首之妙。从典故的产生这一情况而言。典笑”而由楚庄任顾问的<中外典故大词典>第75页去掉这条故。有时是用典者凭借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作之需要。而随歇后语的“周幽王点烽火台”这一示义部分,只取其说明部分时可使典籍成为典故;有的典故。其文字的表现形式,本身就“千金一笑”收入。然从这条歇后语和这个典故来看,它们均是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是“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而且来历出处完全相同,但前者是上来看,典故的数量是远胜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重形式而划归歇后语。后者则是重出处来历去将这条歇后语从上述诸定义,我们十分清楚的看到了典故与成语、俗的示义部分“周幽王点烽火台”和说明部分“千金一笑”均可语、谚语、歇后语之间的定义角度的明显的区别。而正是因划入典故,可谓各得其所。为其定义的角度不同,这就“掩盖”了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在论及典故与成语的本质区别时。王吉辉先生有其可信或日相互间的“渗透”与?融通”的关系。这就是说.典故中的的分析。从他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中,我们同样可以窥见典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往往会以成语、俗语、谚语、故与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区别。他在1997年第2期<汉歇后语之类的形式出现。限于篇幅,每一语海“家族”,试举语学习>发表的<典故与成语)中写道:“典故的表现形式不是一例说明。典故本身,不能将表现了典故的词、词组(包括属于固定词组成语如“一朝一夕”,为王涛等人所编的<中国成语大辞的成语)、句子视为典故。成语亦只不过是概括典故的一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舨第1568页)收入。而由楚庄表现形式而已。因为就某一个典故而言,表现这个典故的形任顾问,周心慧等主编的<中外典故大词典>(科学出版社1989式可以五花八门。如晋人车胤家贫无油。收集萤火虫装在绢年7月版第18页)视为典故收入。这是不是相互抵牾了呢?袋中照明夜读的故事,凝缩成的表现形式就有‘囊萤照读、收不是!二者皆不错。从成语定义的角度来看,它是定型的地萤、集萤、聚萤、读书萤、映萤、车胤囊萤’等。⋯⋯因此,典故地道道的“四字格”形式的成语,而从典故定义的角度来看,与成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本质上看。它是“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一朝一夕”首出于<易·坤·文典故是非语言单位而成语恰恰相反。”笔者以为.王吉辉的这言)。其中有云:“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个典故与成语本质区别的论断,同样适应于俗语、谚语、歇后所由来者渐矣。”此又纯屑典故。语等。俗语如“五百年前是一家”。郝长留的(常用俗语词典)通过对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定义的不同角度(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445—446页)收入。而杭州大学中文和语料例子的分析可知;在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系<古书典故辞典)编写组编著的(古书典故辞典>(江西人民的论著或辞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成语、俗语、歇后语等的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81页)收入。从俗语定义的角度来看,区别,同时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它是“流行于民间”的地地道道的俗语,而从典故定义的角度况下(成语是个例外,它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与典故紧密相来看,它是“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五百年前是一家”。出自联系)有“互见”“渗透”“融通”现象也是正常的、必然的。元代郑延玉<忍字记>楔子。其中有云:“可不道一般树上无有两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无疑当属典故。三从典故、成语\俗语、谚语、歇谚语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亦作“三十六策走为上后语的“初始”概念及其来源的历史考计”,“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为张毅编著的(常用谚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Io月版第51页)收入。而<古书典故辞察,看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第6期吴直雄:语海之中“家族”多区别“融通”应探索·127·之间的区别与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紧密联系要了解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成语是个例外,它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与典故紧密相联系)的紧密联系,还必须考察其“初始”概念及相关的语料例证。通过对它们的“初始”概念及有关的语料例证的历史考察,我们便会更为清楚地知道它们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成语是个例外.它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与典故紧密相联系)某些必然联系。为此,笔者试就从典故、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的初始概念出发,依次将他们进行举例分析,以明其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成语是个例外。它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与典故紧密相联系)紧密联系,以明某种特殊情况下它们之间互见“融通”的原因之所在。f一】从典故与成语的初始概念及语料来源之例,看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在论著、辞书中互见“融通”的原因之所在由我国著名学者舒新城、沈颐、徐元浩、张相主编。于民国36年出版的‘辞海>典故定义是:“谓故事也。”在这“谓故事也”之后。编撰者引用了两条例证。一是(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的“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这里的“事过典故”,具体是讲汉章帝在礼节上于祖辈的典章旧制上有所超过,亦可理解为当是指已经过去的事件、事情、说过的话语、言及的故事等等,当与“谓故事也”相扣合;二是<北史·邢邵传)中的“每公亲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就,证引赅洽”。这里虽说主要是论及运用典故之事,但其中言及的典故,亦主要是“谓故事也”。而与下面成语定义中的“谓古语也”,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且看1936年出版的<辞海>称“成语”云:“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日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从谣谚,大抵为社会问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这一定义的界说是扣住成语内容的历史特点的.可以说.它隐括了来源于历史故事、古代寓言、古代典章辞句等方面的成语内容部分。无疑是有道理的。与上述典故的初始定义有其相近之处。故而其联系必然密不可分,乃至互见“融通”。既然成语是古语,那么那些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如“自相矛盾”,源自(韩非子·难势>中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的故事。这样的成语,就是具有典故性质的以“四宇格”为表现形式的成语。那些来自古诗文的成语。如“切磋琢磨”,源自<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它是这一诗句的节缩,本指将骨角玉石作精加工。用以比喻做学问时的研究商讨或为人的品德的砥砺。从语典的角度来看,它亦属典故性质的成语。那些来自历史传记的成语,如“负荆请罪”,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廉颇为了赵国的利益。检讨了自己逞一时之强,要羞辱蔺相如的错误行为。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的故事,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典故性质的成语。有源自轶闻遗事的成语,如“名落孙山”。源自宋人范公偶<过庭录)所载的较闻遗事。说宋朝有个叫孙山的人去应举。考取了末名举人。家乡有人问自己一同与孙山同去应考的儿子考上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吟了两旬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落孙山外。”末名之外当然是未考上。但这样的回答颇耐人寻味。这也是典故性质的成语。有源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与虎谋皮”。源自<太平御览>卷208引(符子>的传说。言在周朝时.有人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贵重皮衣,便去与狐狸商量借其狐皮,话刚开口,狐狸们便逃之天天了。后改用为“与虎谋皮”。客观事实也是如此。因为与恶人办事,要他放弃其个人利益是办不到的。从典故的定义来看。这条成语也是一条典故性质的成语。成语是“古语”,极大多数有其来历和出处,当然具有典故性质。所以典故与成语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是所有的成语都具有典故性质呢?当然也不一定。如有的成语本身的语源就浅显易懂,如“不三不四”。源于<水浒传>第7回。其中有云:“智深见了,心里半疑忌道:‘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撷洒家?”这“不三不四”,虽说亦是“有来历出处”,虽说也具有一定的典故性质.但使用者知不知其“来历与出处”都能理解.也许施耐庵当时取用此语时,就是一句当时就已通俗易懂的俗话。因此,这样的成语.我们可以不“追究”其典故性。可视其为“纯正”的成语。由上可知:从典故与成语的初始概念及例子的源始来看,相当多的成语与典故有其难以割舍的联系。有的成语,我们知其来历出处,则对于其理解与运用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成语,我们姑且称其为典故性质的成语,或日成语形式的典故.它们在成语中占据相当的数量。而对某些成语。虽有来历出处,但十分通俗易懂,它们在群众的使用过程中经过时间的淘炼,已经完全通俗化了。如“不三不四”“千呼万唤”之类.知与不知来历出处都关系不大,故而在其前面或后面就不必加“典故”之类的话语以修饰之。(二)从典故与俗语的初始概念及语料来源之例。看它们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紧密联系及在论著、辞书中互见“融通”的原因之所在俗语。早在<礼记·大学>释文中称是“谚、俗语也”。<礼记),这一儒家经典,系秦汉以前的论著。其时所论之俗语。今天看来当为古语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见俗语其中亦多为古语,既多为古语.它必然与兵敏有其密切联系。且就其源流试作分析。,俗语。多是群众的口头语,故被人认为“历来无典”【6J,其实不然,我们探其来源,自然会发现它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与典故亦有“融通”的现象。其主要来源于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群众生活、生产斗争实践的精警之语且为群众所习惯运用的。如“三句话不离本行”“一个巴掌拍不晌”
万方数据·128·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一个女婿半个儿”等等【71(367、482、488页),这样的俗语.其本身就是生活现象的直观记录,几乎无来历出处可考,但它们说理深刻而明白。这样的俗语,当然与典故没有多大的关系。二是来源于文人书面语转化而成。为群众所习惯运用的,如“黄梅天十八变”“女大十八变”。系由<易经>中的“十有八变而卦”转化而来。[8】这样的俗语,万变不离其宗,算是有来历出处的俗语,它与语典“十有八变而卦”相关相切。当是典故性质的俗语,或日俗语形式的典故。三是来源于佛教文化的。如“明里观音菩萨,暗里牛头夜叉”【7,,在佛教中.观音是救命大菩萨。牛头夜叉是传说中的地狱恶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有来历出处的故事,因而这一句俗语当是典故性质的俗语或日俗语形式的典故。四是来源于中国历史故事的,如“姜太公八十遇文王”【7】(189页)。这里说的吕尚到年老时方为周文王所看中,并被委任为军师的历史故事。显然这是典故性质的俗语或日以俗语形式出现的典故。五是来源于因音而变的。如“拖油瓶”,本为旧时“拖有病”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故实。同样可以视为典故性质的俗语或称为以俗语形式出版的典故。综上可见,从俗语的初始概念及诸多语料之例的来源来看.在上述为数不多的特殊情况下的俗语与典故相关相切。因此,在识别和认定什么是典故时。也不必为其是俗语这一表现形式所拘限。有的俗语,它只不过是以俗语形式出现的典故。或称典故性质的俗语罢了。(三J从典故与谚语的初始概念及语料来源之仞。看它们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紧密联系及在论著、辞书中互见“融通”的原因之所在人们对于谚语的论说历来众说纷云。<尚书·无逸)称:“俚语日谚”。(礼记·大学)释文称:“谚。俗语也。”<国语·越语>云:“谚。俗之善谣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释文云:“谚。俗言也。”<说文解字·注)云:“谚,传言也,从言,彦声。”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云:“谚,直语也。”从先贤们对谚语所下的定义中。往往粗略地将俗语与谚语等同而视,从其口头流传性这个角度来看,不是没有道理的。从前面我们所论及俗语与典故关系密切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断:谚语亦多为古语,当同样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成语是个例外。它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与典故紧密相联系)与典故的关系密不可分。事实也是如此。唐启运先生将谚语分为“目治的语言”即“写的语言”和“耳治的语言”即“说的语言”【9】两大类。现在让我们从这两大类型中取例来看看谚语与典故之间的关系。笔者细考张毅编著的(常用谚语词典>。该“词典”总计3200余条,约48万字,其中不少是以洗炼、形象、生动的“耳治的语言”。概括人们生活、生产、斗争中经验规律的谚语。如“一口吃不成个胖子”【l训(3页),“一个妇女一面锣。三个妇女半台戏”【101(4页),“一个雷,天下响”[1们(6页)“交人交心.浇花浇根”[101(202页)等等,这样的谚语。当是“说的语言”。都是人们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尽管说理深透,但与典故是没有多大关系的。而“一日纵敌,数世之患。”[1们(9页)。“今朝有酒今朝醉”【加1(114页)“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10】(224页),“取得经来唐僧受,惹下祸来行者担”【101(254页)。这是本人从中任意选取的四条谚语。“一日纵敌⋯⋯”条,源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的话语;“今朝有酒⋯⋯”条。源自唐人罗隐<自遣)诗;“时来风送⋯⋯”条,源于神话传说;“取得经来⋯⋯”条。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的故事的高度概缩。这样的谚语,当属“写的语言”。在这部“词典”占据了一些数量,由此可见,谚语与典故关系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密不可分,这样的谚语.我们姑且称之为典故性质的谚语或日以谚语形式出现的典故。(四J从典故与歇后语的初始概念及语料来源之例。看它们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的紧密联系及在论著、辞书中互见“融通”的原因之所在歇后语大致有两大类型。即文人中盛行的和民间口头上流传的。其中尤以文人中盛行的与典故关系密不可分。探其初始,文人歇后语“从已发现的资料看,文人歇后语在魏晋时代出现,魏之曹植、晋之陶渊明都以‘友于’表示‘兄弟’——曹植<求通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忆。’陶渊明<庚子岁从都还>:‘一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1¨((前言>2页)由此可见:从文人歇后语一出现,就与典故密切地挂上了勾。至于民间歇后语,尽管其表达形式独特.但它与典故的关系也是相关相切的。笔者不想过于详作论说,仅取孙治平等著之<中国歇后语>数例简作说明。<中国歇后语>一书,48.6万字。从收集的15万条歇后语中筛选了2万条有使用价值的歇后语。笔者拟对其中的歇后语筒作考察。亦发现有极为少数的歇后语的示义部分与典故相关。如“马谡用兵——言过其实”【111(53页),“王母娘娘的蟠桃——老果果”【111(59页),“汉光武起兵——捉奸”ll¨(114页),“百里奚饲牛拜相——人不可貌相”【n1(145页),“晏子斗楚王——不亢不卑”【111(316页)等等。这些歇后语示义部分当是典故。由此可知。歇后语在构成时,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有时往往和典故密不可分。这样的歇后语。我们姑且称之为具典故性质的歇后语。当其示义部分与说明部分均为典故时,我们或称其为以歇后语形式出现的典故。四从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之间的“转化”,看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之间的区别与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紧密联系语言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也不会是绝对不变的。它们之间有时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还会出现“转化”的现象,这就是说,有的典故虽然出自古代典籍。但在群众的使用过程中。它完全通俗化了,它可以“转化”为成语、或
万方数据第6期吴直雄:语海之中“家族”多区别“融通”应探索·129·俗语、或谚语、或歇后语等。反之,有的有来历有出处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亦将“转化”为典故。这就是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既有昵显区别又有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紧密联系并常在典故等论著和辞书互见“融通”的原因之所在。这种现象虽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甚至只有某些特例,虽说不曾有人专门进行过论述,但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与相互联系时将这一现象提出来并试作说明还是颇有价值的。(一)从典故与成语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转化”,看它们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紧密联系及在论著、辞书中互见“融通”的原因之所在前面我们论及的典故性质的成语或日成语形式的典故,从“转化”的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典故与成语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相互“转化”。笔者在这里所论的典故与成语的“转化”,是指少数的某些典故可以不考虑其典故性,直接当成语使用。如“声东击西”这一典故性质成语,现在人们在使用时,都不会顾及其典故性。故诸多的成语辞典将其收为成语,很少见有典故辞典将其收入的。其实它是“有来历出处”的典故。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云:“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忤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无迹,若水之无创。故所向非所之也。所见非所谋也。举措动静,莫能识也。”又见唐人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因“声东击西”这一典故将其“来历出处”中的内容概括得形象生动、言简意明,人们在理解它时,完全可以不必顾及其“来历出处”,故这一典故完全“转化”成为成语了。同样,有的成语,因时代的发展和使用中不断变化,它也有可能逐渐地凸显其所具有的“典故性”而成为典故性质的成语。如“漏泄春光”这一条成语,在提倡学习旧体诗词的年代,这一条成语几乎人人皆懂、几乎不具有“典故性”。但是在当代它失去了“社会问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的特征。不是专治古典诗词之学的人对于“漏泄春光”的本义和派生义就不一定知晓,要知其意,必得读一读杜甫的<腊日)诗和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中的某些句子了。这则成语,实际上成了一则以典故形式出现的成语,或日成语性质的典故。最能说明典故“转化”为成语的生动而典型之例,恐怕要数刘亚丁的(“天花乱坠”典出考>一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其引例视“天花乱坠”为成语的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年版<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1版、2001年3月第17次印刷<学生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第3版<新华词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的<分类成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世界出版社1989年版的<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2001年第1版(新世纪版)<成语小词典)等书;其引例中见“天花乱坠”为成语典故的有:教育科学出版1990年版<成语典故源流故事赏析辞书>;其引例中视“天花乱坠”为成语典故的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成语典故源流故事赏析辞书);其引例中视“天花乱坠”为典故的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古书典故辞典>。作者翻检了梁·慧蛟(高僧传>,(高僧传合集>等不少著作,最后指出:“天花乱坠”的出处.似不如注(心地观经·序品>准确[1副。从作者那精细考证其出处的内容和作者所设的题目来看。“天花乱坠”当属典故无疑。但诸多辞书视其为成语.这只能是典故性质的成语或日以成语形式出现的典故。从中,我们亦可清楚地看到典故与成语的“转化”情况之一斑。故上述辞书依据自己收纳标准而收之。均是可以的。(二)从典故与俗语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转化”。看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在论著、辞书中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互见“融通”的原因之所在如前所述,典故中有以俗语形式出现的典故或日典故性质的俗语。从“转化”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典故与俗语间的一种相互的“转化”。笔者在这里所论的典故与俗语间的“转化”.是指少数的某些典故可以不顾及其典故性,直接当俗语使用。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本自<东周列国志>中言秦穆公始终任用盂明视之事。现在人们只取人才难得之义。一般都不会顾及此语之来历与出处了。同样。有的俗语,因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使用中的不断变化,它就有可能凸显来历与出处的重要性,从而凸显其“典故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典故性俗语或日以俗语形式出现典故了。如“近水楼台先得月”【71(198页),(常用俗语词典)收为俗语。而(古书典故辞典)则收为典故。又如“坐山观虎斗”,由楚庄任顾问的<中外典故大词典)将其视为典故收入,而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88年5月编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鉴赏辞典>中将其与“借刀杀人”一起视为俗语收入。我以为这四本辞书各自分别将其收入,都没有错,但也说明,曾被人们视为俗语的“坐山观虎斗”“近水楼台先得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性在逐渐减弱,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它的典故性愈来愈凸显出来了。说到俗语“转化”为典故,有的并非自今日始。且看诸多典故辞书收为典故的“依样画葫芦”的由来。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l载:翰林学士陶谷见宋太祖赵匡胤不太重视办理文墨的臣子,就请亲近赵匡胤的人去推荐自己。太祖听后笑之日;“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陶谷知道后,就写了一首诗自嘲:“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这则有趣的故实如实地记下了俗语“依样画葫芦”化而为典故的经过,这是颇为耐人寻味的。(兰l从典故与谚语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转化”,看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在论著、辞书中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互见“融通”的原因之所在典故与谚语之间也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大鸿沟。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它们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也会出现少量的“转化”现象。这种现象亦并非
万方数据·130·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自今日始。为省篇幅,笔者试举一例说明之。且看(红楼梦鉴赏辞典)(同上书)第319页“续貂”典故条写道:“续貂(见第76回)‘狗尾续貂’的省语。貂是古代王公显宦的冠饰。晋赵王司马伦专朝,封爵极滥,貂尾不够用,以至用狗尾代替,当时有谣谚说:‘貂不足,狗尾续。’见<晋书-赵王伦传)。后人常以‘狗尾续貂’或‘续貂’指事物前后不相称。这里是妙玉自谦所作不敢与黛玉湘云并列比美。”这里十分明白记叙了谚语“转化”为典故的客观实际。(四)从典故与歇后语之间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转化”,看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在论著、辞书中在某一种极为少数的特殊情况下的互见“融通”的原因之所在因为歇后语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故而典故与歇后语之间的“转化”形式也比较特别。常见的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是由前后两个部分即示义与说明部分均为典故“转化”成一条歇后语的。前一个典故陈述具体的故实,后一个典故作出更为精练的说明,以揭示其本意之所在。而说明部分(这说明部分尽管有时其所说明的内容、范围大于示义部分,如下面的“依样画葫芦”“大义灭亲”即是)大都为典故辞书所收录。如“司马炎废魏帝——依样面葫芦眦111(115页)“吕布杀董卓——大义灭亲”【n1(159页),“荆轲献督亢——图穷匕首见"【n1(267页)。这三条典故性质的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司马炎废魏帝“‘吕布杀董卓”“荆轲献督亢”都可以在史书和小说中找到其情节生动的故事。而“依样画葫芦”“大义灭亲”“图穷匕首见”则均可见到被收入于相当多的典故辞书之中。如由楚庄任顾问、周心慧等主编的<中外典故大词典),就将其一并收入。这种形式的语料。前后两个部分既可当成一个典故使用,也可将前后两个部分各自当典故使用。亦可当成一条歇后语使用。第二种情况是只有前一个部分是典故,后一部分不是典故,这后一部分仅仅是前一部分的说明的歇后语。如“司马懿进葫芦谷——绝处逢生”【111(115页)。或者前一部分不是典故,而说明部分是典故的歇后语。如“军事家写论文——纸上谈兵”【n1(178页)这样的歇后语语料,从运用的角度来看,取其中的典故内容则可为典故,这样的歇后语是具有典故性质的歇后语。第三种情况是有的歇后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典故。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91(93页).因其说明部分不必说出。人们同样可以领会。在民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类的话,人人会说,人人皆懂。于是只取其示义部分,即是一个典故。故诸多典故书将其收入。如余清逸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版的<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就将其收入。综览全文可见,典故因其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语海“家族成员”的定义角度不同,而其“初始”概念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之间的紧密联系,且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之间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出现“转化”现象。这样一来,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在上述特定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界线有时就会被打破,它们之间那种互为渊源、相互包容、你入我化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因而,在典故之类的论著或辞书中,出现有某些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同样。在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之类的论著或辞书中,出现有典故的现象亦当属正常的。但上述形式的语海“家族”,毕竟与其“纯正”的或日“标准定义”中的语例有一定的差别。为了表现这种差别。我们可以在文字中或“心目”中在该语海“家族”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如在有关典故的论著或辞书中,当遇到以成语形式出现的典故。我们为了与其他的“纯正”的“标准”定义中的典故有所区别,不妨称其为成语形式的典故或日典故性质的成语。古之(增广贤文>有云:“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人生有限书难尽读,所读之书更难尽记,况且人的经历千差万别,知识量也是高下不一,常被人尊称为“活词典”的人物。毕竟只能是风毛麟角。因此,对于某些具有典故性质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语海中的“家族”成员出现在来历出处详明的“典故”之类的辞书中时,我们不必拘泥而视。求全而评,而是要看其是否有利广大的读者,方为上策,是为的评。参考文献:[1]王镁.<历代典故辞典>读后[J].语文建设,1994,(11):36.[2】余清逸.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3]吴直雄.界定典故多歧义。(辞海>定义应遵循——论典故的定义[J].南昌大学学报,42003,34(3):144—152.[4】蔡伟良,周顺贤.阿拉伯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陶西坤.俗语探源[J].语文学习,1993,(11):36.[7]郝长留.常用俗语词典[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8]周剑.俗语三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6,(4):84—89.[9]唐启运.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牡。1981.55.[10]张敷.常用谚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l】孙治平。黄尔逸.等.中国歇后语[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2]刘亚丁.“天花乱坠”典出考[J].四川大学学报。2003。(3):93—94.(英译下转第163页)
万方数据第6期彭雪华等: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163·问世了gold—colIar和bright—collar,表示“从事电脑及通讯的专业人士”和“高级专业人士”。不同的“颜色”与eye搭配,其象征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截然不同。汉语的“青眼”、“青睐”表示喜爱或重视,英语的green—eyed表示嫉妒。汉语的“眼红”表示嫉妒,英语的red—eye却表示失眠或疲惫。pinkeye表示医疗专业术语“结膜炎”。汉语称受老板宠信的人为“红人”,而英文该用blue—eyed来形容。由于荤菜在西方人饮食结构中占的比重较大,他们对肉的表达也很丰富。greenmeat指新鲜肉;redmeat指宰杀的成熟牛羊身上的肉;whitemeat指煮好的鸡身上最嫩的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戏曲文化,它往往借助丰富的色彩来描绘脸谱,反映人物性格与品质。京剧里最具代表性的“红脸关羽、白脸曹操、黑脸包公”,这“红、白、黑”三色分别是忠义、奸诈、公正的象征。总之,语言来源于生活,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语言社团的文化观念、历史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中西方民族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同一个词语所承载的内涵意义也不相同。只要注意不断总结积累,就能逐步跨越语言鸿沟,提高英语兴趣,拓宽文化视野。参考文献:[1]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8.[2]肖辉.比喻在中西文化中之联想与翻译[J].英语学习。1999,(12):47.CulturalDifflerencesbetweenChina瓶dtheoccidentfrOmtheP0int0fColOrsPENGxue—hual,zENGQin—fan孑(1.For茧gnLallguageDept.,Jiangxisci∞ceandTechnologyTeacher8’C0nege,Nanch绷g3:j0013.CKm;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tudi鹳,NanchangUhive糟ity,Nanchang330047。C11ina)Abstract:WordsandphraseSrelevanttocolorSarewidelyusedinlanguag憾.WiththehelpofEnglishandC11ineseexamples,thispaperfocuSesonsixmajorcolors,compareSandiIlustrat鹤theiruSagesandmetaphoricalmeanings.ItaimstohelpleamerSacquireabasicknowledgeabout“∞lor”Sothattheycanbroadenculturalvi—sionarldimprovetheirintereStinEngliSh.Keywoms:colorS;China;theOccident;culturaldifferences(责任编辑刘雪斌)(上接第130页)OntheDifferenceandRelationship锄ongLiteraryQuotation,Idiom,Vulgarism,ProVerbandParolWUZh卜xiong(Jo啪a1Edit商alDepar乜Ilent,NancharIgUnive鹉ity’Nanchang330047,Chim)Abst豫ct:越thoughliteraryquotationhaSverydistinctivedifferencefromidiom,Vulgarism,proVerbandpaml,theyarec:oSelyasS0ciatedwithoneanotherandSometimes锄algamated.BecausethedifferenceisVeryclear"allo“hemhavecomeintobeing.SincetherelationshipisSocloSe,inmanytreatiSesanddictionaries,theycaIlbeseenaltemately.ThisiscauSedbythedifferentdefinitionanglesfromquotation,idiom,vulgarism,proverbaIldparol,causedbytheirinitial∞nceptionandderiVation,andcausedbythetransitiononeanotherundercer—taincircumstances.Keywords:literar),quotation;idiom;vulgarism;proverb;parol(责任编辑周声柱)
语海之中"家族"多区别"融通"应探索--论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区别与"融通"作者:吴直雄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西,南昌,330047刊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年,卷(期):2003,34(6)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12条)1.蔡伟良;周顺贤阿拉伯文学史19982.吴直雄界定典故多歧义,<辞海>定义应遵循--论典故的定义[期刊论文]-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3.余清逸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19894.刘亚丁"天花乱坠"典出考[期刊论文]-四川大学学报2003(3)5.孙治平;黄尔逸中国歇后语19886.张毅常用谚语词典19907.唐启运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概说19818.周剑俗语三源19969.王锳历代典故辞典>读后1994(11)10.郝长留常用俗语词典199611.陶西坤俗语探源1993(11)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991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1.李振凌.LIZhen-ling俗语的性质和范围[期刊论文]-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12(4)2.高远月.GaoYuanyue汉语俗语教学初探[期刊论文]-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3)3.杜秀红顺应理论与歇后语的语用功能[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36)4.蒋静.JIANGJing汉语俗语的概念整合现象考察[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7(3)5.陈复源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的特点和区别[期刊论文]-中学教与学2004(11)6.薛丽华.郭贵荣俗语说略[期刊论文]-学术交流2002(4)引证文献(1条)1.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学位论文]博士2005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cdxxb-rwshkxb20030602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