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2-06-16 15:37:50 发布

传承和发展——水彩画教学中民族风格探索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传承和发展——水彩画教学中民族风格探索  【内容摘要】中国水彩画民族风格的形成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才能取得成功。水彩画教学对中国水彩画民族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相互促进,培养人才的同时研究探索水彩画的民族风格,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关键词】水彩画教学民族风格立足于深厚、博大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中华民族气质和中国艺术情趣的中国水彩画的民族风格,是异域文化在本土化过程中自然演变而成的,是外来艺术民族化的结果,是中国水彩画的灵魂。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众多中国水彩画家不断研究探索水彩画的民族风格。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对于民族风格的思考与探索,贯穿于水彩画的教学中。5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水彩画的教学一般是作为色彩基础课来进行,目的并不是培养专门的水彩画人才,也较少涉及水彩画民族风格的探索与研究。改革开放后,许多美术院校陆续开设了水彩画专业,并开始招收水彩画硕士研究生,为中国水彩画事业培养了新生力量。对水彩画的重视与人才的培养以广州美术学院最为突出,受李铁夫、王肇民两位水彩画前辈的影响,广州美术学院前后已有五代人从事水彩画的创作、教学与研究。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国内率先把水彩画定为色彩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独立的水彩画专业,成为广东省水彩画的摇篮。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水彩专业,在水彩画教学中注重民族风格的学习,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黄中羊的作品《儿时的歌》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黄增炎的作品《同心协力》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陈海宁的作品《和谐的记忆》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陈朝生的作品《协奏金秋》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这些获奖者都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在广州美术学院传统教学的培养中成长,众多的成果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这种成功得益于对民族风格的传承学习。5 自李铁夫开始探索中国水彩画的民族风格,至王肇民对中国水彩画民族风格的形成做出极大贡献。两位先贤均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是草书和水墨画的功底更使他们的水彩画作品自然流露出独特的、区别于西洋水彩画的中国水彩画的民族风格。后人无不在此基础上探索开拓,从年轻一辈的水彩画作品可以看出,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教学对民族风格的重视与引导,由此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些教学成果对王肇民的“风格是学来的、风格要师承”等观点是最好的证明。王肇民认为风格是可以教授的,风格是需要学习才能得来的。其著作《画语拾零》第8条明确指出:“……风格的形成,主要因素有四:一为德性;二为阶级出身;三为师承;四为时代影响。因为师承是个人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我说风格是可以教的。”风格的师承,在广州美术学院有其一贯传统。一是李铁夫湿笔用水传统水彩画法的风格,具有中国水墨大写意的笔墨韵味与审美情趣,在他的影响下,陈秀莪、胡钜湛传承了这一风格,吴正斌、黄中羊的作品也是属于这种水性水彩画的风格。另一种是以王肇民为代表的干性水彩画风格,融合吸收了中国画中焦墨枯笔重彩的浑厚大气,形成了中国水彩画鲜明的民族风格。黄增炎、陈朝生、陈海宁都对这种干性水彩画的发展做了深化与发扬。王肇民除在自己的作品中勇于探索民族风格外,在教学中也对民族风格的教与学有诸多的思考与实践,他的著作《画语拾零》对民族风格的教学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见解。他认为,“艺术作品若想形成民族风格,需要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学习研究,民族风格是在传统中学来的,不学习传统不可能了解民族风格。最好的学习办法是把古今中外各种艺术放在一起集中比较,多方面辨别什么是中国的民族风格。什么是民族风格是个复杂的问题,经过努力学习也未必能懂,不学5 习更是不可能懂得何为民族风格。”在王肇民的“民族风格是学来的”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并在王肇民口传身授带动下,经过几代水彩画家的努力传承,广东水彩画在教学中重视民族风格的学习与引导,取得了很大成果,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形成了“广美水彩”或称“广派水彩”这一具有浓烈民族风格与地域特色的水彩画。王肇民的教学理念影响了整个广东水彩画的教学,同时,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分布到全国各地,在水彩画教学过程中又将这一教学理念广泛传播。事实证明,水彩画教学中对民族风格的重视与引导是中国水彩画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刘勰),笔墨当随时代而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必然有不同的艺术形态与各异的艺术风格。孙美兰认为,艺术发展有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艺术传统、艺术创作方法等方面。艺术继承不是盲目地全盘吸收,是有选择性的,是在继承中结合时代需要进行革新创造,产生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必然会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独特的、有时代特征的、有本民族风格的中国水彩画艺术。继承和革新创造,在广东的水彩画教学中得到高度统一,取得大量优秀成果。在水彩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一方面要对西方传统水彩画的经典作品进行学习与借鉴,分析其流派风格;另一方面要对中国近现代的水彩画作品进行分析与学习,了解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水墨画进行学习。从几方面进行水彩画的教学,必定有大的收获。积极探讨民族风格,有传承才能有发展。5 从辩证法的观点来说,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善于借鉴吸收其他文化中对自己有用的成分,以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力,艺术上一贯如此,中国水彩画也是如此。中国水彩画是中西绘画艺术与中西美学融合产生的结晶,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气质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绘画体系中取得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水彩艺术世界。将来的教学中,这种对传统的继承和对民族风格的重视与引导,将会使中国水彩画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会以更独特、更成熟、更具民族风格的面貌出现于艺术之林,再攀艺术高峰。(注: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立项项目的阶段性理论成果,项目名称:水彩画“广东现象”的文化背景研究,项目编号:GD11XYS09)参考文献:[1]吴正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水彩画作品选·前言[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2]王肇民.画语拾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3]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责任编辑:张斐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