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0 KB
- 2022-06-16 15:38:0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关于水彩画本体语言的思考水彩画本体语言的思考水彩画的表现语言也必定丰富起来,水彩画本体语言应是历史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一、水彩画的本体语言水彩、水、彩,其特点就是在水和彩。不发挥水的长处,它比不上油画和粉画的力度;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但它妙在水和彩的结合。彩墨虽也敷色,但以墨分五彩的墨来造型,水彩则主要以彩来造形。水彩应发挥自己的特点。-吴冠中一个画种能够独立的存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也就是所谓的该画种的本体语言。水彩画本体语言由水彩画独特的工具材料,绘画技法及其所依赖的美学观念构成,三者有机结合,焕发着水彩画的独特魅力。观赏水彩画总能给人们一种透明、水色交融、清新淡雅的视觉效果。水是水彩画艺术本体语言中一个最基本的语言要素,在水彩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水彩画的生命,不仅有调和颜料的作用,还具有衔接、湿润、冲洗画面等作用。水彩画由于水的流动性所产生的水色交融,由颜料的透明性产生的透明重叠,这些微妙效果是其它画种难以实现的,这也正是水彩画的艺术个性所在。蒋跃先生曾指出,水彩画的语言特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水彩画在审美观念和哲学观念上属西方绘画造型体系,在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与油画基本相同,通常以立体造型为手段,观察、研究和表现自然界中的物体;一方面水彩画以水溶性颜料和水作为绘画的媒体,在视觉效果上显示出透明、流畅、滋润等独特的艺术情趣,并与其他画种拉开了距离,是一种诗话性语言。不同的水彩画家自身的文化素养、认知方式、审美观念等各有差异,使得水彩画本体语言丰富多彩。二、水彩画的民族化与多元化
水彩画属西方绘画体系,如果完全地以水作为划分标准,很容易与中国画混淆。(中国画虽然也以水为媒介,但是在工具材质上不同,如纸张、颜料、笔等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美学观念也有差异。)水彩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自身有着完整的绘画体系,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思想。但是由于以水为媒介的原因,与传统的中国画有着相通之处。于是中国的画家很愉快地接受这一画种,并用中国人特有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认知方式对它进行改造加以拓展,使西方的水彩画民族化。中国得画家在将水彩画民族化的过程中,以西方的素描、色彩理论为基础,融合中国水墨画技法、水韵和美学思想,使中国的水彩画章显着鲜明民族特征。如:王维新的《归途》、樊惠刚的《畅想》、张小纲的《醉夏》等等。在发展水彩画民族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取长补短,不能停留在简单、表面的技术层面上,要巧妙地学习、借鉴、吸收,重视水彩语言内涵的强化,丰富水彩画表现语言。绘画中的细节探讨在绘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部分和细节,以提高绘画的质量和美感。一、前言世界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同一个物体所呈现给世人的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一面,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与印象,正如文学作品中的《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它取决于人的观察力。看到了才容易想到,想到了才可能画到,眼中无物必然脑中无物,脑中无物必然手中无物。特别是初学绘画者,如何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表及里、由粗及细,真正能看到、想到、并合理准确、生动细致地表现,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细节,据《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细节是构成一个体系中最小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单位。美术细节,顾名思义,是在美术绘画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作为美术爱好者,尤其要讲究细节,因为正是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观众。美术创作中,我们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捕捉课堂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作品呢?一、看到细节绘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从眼睛的观察到大脑的整理再到手的表现,缺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物体。而作为第一环节的观察看,是构筑整个绘画大厦的基础。只有看到才能想到,只有想到才能画到。面对物体,我们往往是熟视无睹或者走马观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对于一个社会人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个绘画者是绝对不行的。绘画学习过程中,有些人一出手就画得像,就有内容,而有些人却表现得很空泛,这不完全是天生的,这是从小形成的观察习惯使然。如果经过训练还是眼中无物、千人一面,那绘画这条路恐怕是很难走得通的。其实,观察的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比到细微处也就看到了细微处,看到了内容的细致才能表现出内容的细致,俗话说:有的放矢。宋徽宗赵佶的绘画之所以精美绝伦,就于他的细微观察,在特别注重造型基础的今天,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笔者曾在上二年级的《加一加变一变》时,先出示一个可乐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看它像什么,如果再加上什么会更加生动。本以为这类问题谁都能回答,没想到一位女生也许因为紧张,一时答不上,只得垂头丧气的坐下。在接下来添画的环节,笔者又请这位女生当众试画,并微笑着鼓励她说:还请你来试一试,老师相信你的想象一定会与众不同。这一次,女生羞愧的表情变成了自信的神态,因为她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同学们的称赞,也收获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二、想到细节想到就是要用好脑子,用脑子带领眼睛去深入细致地观察,用脑子去分析比较,用脑子去归纳总结,用脑子去联想判断。绘画本身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眼所看到的任何物体都要经过大脑的分析与判断,分析判断得准确到位,画面才可能生动合理,反之就不可能。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形成准确的概念,只有准确的概念,才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只有合理的联想,才能生动细致地表现。只能观察不能总结,满眼是菜,就形不成概念;只能看到不能想到,脑中无物,就展不开联想。绘画中面对的物体,不管是写生还是默写,只有想到了才能做到,只有想得细致才能做得细致。写生过程中因位置、光线、对象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览无余,想到就更显重要。默写过程更是一个联想的过程,画其所思,画其所想,想得平淡必然平淡,想得深刻才可能深刻。现在的美术高考基本上都是默写,想不到就寸步难行,想不深刻就苍白空泛。三、画到细节水彩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传承了油画的写实、色彩、明暗、空间、体积,又因以水为媒介,可以借鉴、吸收中国画的用水、笔法、意境。自水彩画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水彩画家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拓展水彩画的表现语言,最大限度的综合吸收各种艺术语言形式,使其多元化。如:王肇民把西方艺术的色彩美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笔法融为一体,刘寿祥作品中体现的装饰风格和现代构成意识,王维新作品中的中国写意水墨画艺术思维,陶世虎表现的水彩画厚重画法等。水彩画在不断发展,除了表现技法的发展,在工具材料的运用上也在不断的变革、更新。如:使用的纸张拓展到了卡纸、色纸、高丽纸、宣纸等,材料上尝试使用松节油、胶水、立德粉、丙烯、乳白胶、沙粒等。三、对水彩画本体语言的思考
水彩画的表现语言在不断的扩展,画家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打破传统,但是目前有些画家运用的手段和借鉴的方法似乎和其他画种相混淆,似乎背离了传统水彩画以透明、润泽、轻快、灵动等审美标准,即背离了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们要重视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但是过分的强调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会限制水彩画语言形式的拓展,这不利于水彩画的发展,不利于水彩画的外延以及水彩画本体语言内涵的强化。水彩的本体语言是历史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观念的更新,绘画的表现形式也会随着更新,这样才能拓展水彩画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才有利于水彩画的发展。尽管说画家为到达画面效果应不择手段,无论用什么材料,什么表现方式,只要作品好,能画出好画就行。但是当我们界定某一画种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一画种的本体语言、该画种的材料工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艺术美感。如果过分的借鉴其他画种语言,有意的抛弃水彩画的材质优势、语言特点,这是不明智的做法。我们应该在把握了水彩画自身语言特点的同时,不断地拓展、丰富水彩画语言。唯有这样才能使水彩画不愧为独立的画种,使之长久发展下去,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综上所述,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民族化、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但是在民族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能完全脱离水彩画的本体语言。我们要重视传统、保持传统、回归传统,水彩画本体语言的思考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不重蹈覆辙,更高阶段的回归,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