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0 KB
- 2022-06-17 15:31:3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初探英语语法教学 〔论文〕语法教法 语法翻译 文化对比 〔论文〕英语语法的把握是英语能力的基本功,而目前中国学生的英语语法的学习效果并不令人乐观。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文化对比,注重正负迁移的影响,是改善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语法教学目前状况及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教育界有关英语语法的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一直莫衷一是。有些人以为,语法知识是不能通过表述的规则传授的,而是在接触目的语中潜意识地习得的。只要平时多做模拟练习,多听英语磁带,多和善英语之士交谈便可以自然地把握相关语法。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书本上现有知识的传播,包括词汇的背诵、对话和课文的讲解,而经常一带而过或忽略课本内缺乏的有关句法结构的系统讲解。对学生真正怎么“学”,“学”多少,“学会”多少却关注较少。即使有的教师会在上课时讲解语法,但大多采用的是那种就事论事的阻断式、割裂式的讲解和翻译模式,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无序”或“雾里看花”
的感觉。由于对英语语法重要性的忽略或语法讲解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当,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其语法知识薄弱、句法概念不清、语言运用能力差等缺陷便暴露无遗。他们所写、所译的东西错漏百出,让人觉得啼笑皆非。同样,在阅读理解中碰到长句、难句时,他们也不能正确地剖析句型结构,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甚至是主次颠倒或完全错误。据不完全统计:大约80%的大学生坦言其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句法结构的概念模糊再加上词汇量少,到考试时一碰到阅读、词汇、语法、翻译或写作时就会方寸大乱。在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夸大的是进步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便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还语法教学本来面目”、“让语法教学重返课堂”的呼声在英语教学上越来越强烈。 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他们究竟没有使用目的语的环境,那么他们就很难及时、正确地辨别和判定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义特征和差异。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对语法的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说过:“一个学习语言的人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章振邦、张月祥等人也以为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形式和组织规律,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据以组词成句,使语言具有明确的意义并能为对方所理解的一套规则,是必须把握的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就中国学生而言,希看不学语法便能牢固地把握英语,进步其英语运用能力是不切实际的。换言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法教学,改善语法教学是进步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必不可少的。 二、有关语法教学的一些想法
很多学生进进大学之后,意识到了缺乏语法知识对其英语进步的限制,便想方想法改善其对语法的熟悉和把握。很多学生买来语法书,夜以继日地研读,结果发现越来越糊涂,始终未能理出其清楚的头绪来。要想在短时间让学生加深对语法现象的了解,使学生对语法的熟悉豁然开朗,大学英语教师可借助于以下一些方法: 首先,为了让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语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想法将语法内容进行适当的有机整合,在原理相通的情况下,删除一些过于琐碎的部分,采用联系、回纳、演绎、图示和对比等多种方法。例如: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及表语从句联系起来讲解;将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一同加以讲解及区别;将动名词和现在分词进行比较;将过往分词和现在分词进行比较等。这样使学生融会贯通,让他们真正懂得语法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它们之间的差异,使他们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使有潜伏意义的语法知识在内化过程中被理解和吸收。这种将类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交互使用的方法(Ausube,l1988)十分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联系,加强学生有意识记忆的效果。教学实践证实,这种方法言简意赅,很受学生欢迎。 其次,由于中英文的语法结构在某些地方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比较多,教师应时常对中英文的表达进行对比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汉语中经常出现主语不明和谓语是非动词词性(而非英语中主谓的省略)的情况时,就轻易造成误解和语态辩识的难度。如碰到“
公园里又建了一个游乐场”这一句子时,学生很轻易把作状语的“公园”误作为主语,只要经过分析,学生便能明白这实际上是属于主动形式、被动意义的结构,动作的执行都并没有出现,用英语表达时应采用被动语态。再如当碰到“这个女孩非常可爱”这一句子时,学生很轻易将其翻译成一个缺乏谓语的表达,这时教师须向学生夸大此类句式必须加上系动词作谓语方能成立。 另外,语法在语言学习中既体现为语法知识条文的把握,也体现为语言活动中语法结构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能否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以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新题目,是检验语法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换言之,语法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法的能力。而应用技能的把握是靠大量的操练和运用而获得的。在语法练习中,教师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改错、英汉互译、应用性的写作等,而且采用的句子应多以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为主,和时代、潮流紧密相关,这不仅会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参和率,还能培养他们注重结构的辨识和运用,在应用中把握规律的能力,并且这样的练习会让学生觉得很有意义和愿意为之。 三、加强文化对比,注重正负迁移的影响 语言学家Lado以为,语言学习者轻易将母语的特征转移或迁移到第二语言中来,当两种语言的结构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
,促进外语学习;当语言结构不同时,就会产生“负迁移”,影响外语学习。因此翻译教学首先应给学生进行文化引导,先采用对比法加深对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了解,再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自觉的转变意识,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 (一)通过英汉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的对比,加强对语言差异的了解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onardBloomfield明确说:“外语中任何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总是有别于本族语中一个近似的、相对应的词或句子。”不同的民族,往往因其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对同一客观事实有着不同的语言传达顺序。以英汉两种为例,它们各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方面差别都很大。汉语属分析型为主的语言,主要特征之一是语序固定,而英语则是分析、综合参半,以综合型为主的语言,因此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英汉两种语言在基本语序上是有同有异的。“同”的是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异”在状语和定语的位置。在句法结构上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则注重意合。在翻译中将形和意结合起来,将固定和灵活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效果。 (二)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加强文化差异的了解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互相依存。语言不但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和一种文化成果。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存在着共性,这是由于各个民族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中,有着相同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在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审美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种文化的相似必然反映到语言中。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多极为相似的或相同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的正迁移功能就能发挥出来,在翻译中就能找到对应的表达。当然,语言并不即是文化的全部。但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语言的传承,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现实,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一种文化环境赋予语言独特的表达。不同的民族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而对事物和经历有不同的理解,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上都有不同。因此在语言符号系统的音义关系及结构特征上有很大区别。文化的差异轻易造成的“词汇空缺”就是典型的例子。比如在汉语中颜色的表达方式很多,而在英语中除了通常的颜色表达外找不到完全一致的表达。以“青”色为例,“青山绿水”,“青衣棉袍”,“踏青”等,“青”可为蓝色,玄色,绿色,假如对译者对汉语中的“青”不了解,那翻译就无从下手了。即使是相同的词和事物,不同的文化模式赋予它的文化的色彩也不一样。在对词汇的理解上,外延和内涵意义就至关重要。但是有双重意义的词语很多,他们往往构成翻译的主要障碍,由于他们经常兼指多意,甚至以内涵意义为主。这样的词语,固然能在英语中找到概念相同的词语,却可能出现文化含义的不对应或假对应。如这几个词语在文化内涵上就有差异。红(喜庆)———red(暴力);蓝(蓝色)———
blue(清高,忧郁,***秽);黄(王权,***秽)———yelloushroom为例,它有生命力旺盛,生长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用汉语的“雨后春笋”来对应,但它同样有表生命短暂的意味。假如不明白这一点就会造成误解。 (三)在清楚熟悉文化差异的条件下进步对语篇的理解 通过上下文,把握隐含意义。原文的意义不一定通过具体的词汇表达,有可能体现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或全句的语气上。这时,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这种弥漫在全文中的意义,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往见你妹妹!”(《红楼梦》)显然,这里的“脱了衣裳”指脱下外套,礼服之类,不能照字面译成“takeoffone’sclothes”,所以译文是·外语教学和探究出版社,1991·[4晨梅梅·探索和变革:转型期的英语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章振邦,张月祥·新编英语语法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