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2-12-31 13:31:3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VOL.22-No.4Dec. 2011第22卷第4期2011年12月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GUANGXIRADIOANDTVUNIVERSITY北海童谣的修辞艺术特征陈朝珠[收稿日期]2011-05-10(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教学部 广西南宁 530022)[摘 要] 广西北海市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流传着一些独具特色的歌谣,分为游戏、风俗、生活、时政等类型。在修辞艺术特征上,有押韵、平仄、用词浅显易懂、多用方言词语、短句等,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起兴、顶真、比喻、夸张、拟人等,分析这些艺术特征和创作手法,对于解读北海童谣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北海;童谣;修辞[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1)04-0060-03
VOL.22-No.4Dec. 2011第22卷第4期2011年12月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GUANGXIRADIOANDTVUNIVERSITY广西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部湾东北岸。它东与广东省接壤,南、西、北三面环海,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在这片美丽而独特的海疆地域里,流传着一些独具特色的歌谣,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该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是北海人民精神生活的美好结晶。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北海的儿歌究竟历史有多长,已无从考究,它们多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至今。文章拟对流行于北海的儿歌做一番梳理,对其修辞的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以管窥豹。童谣指的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当孩子还在婴幼儿时期,一般由大人说孩子听,长大一点后孩子们就在玩伴之间互相传唱。这种歌谣很难确定是哪个孩子的创作,一般认为是群体创作。童谣的内容丰富生动,结构简短活泼,语言通俗浅显,幽默风趣,韵律明快响亮,易记易诵,适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因而能代代流传下来。1北海童谣概述1.1游戏歌谣游戏童谣是儿童在游戏玩耍时念的歌谣,既是对游戏的描述,也对游戏起到了助兴的作用。“某指某指出在手,某比雷公劈开手,轰!”“点虫虫,虫咬手,阿妈来,放虫飞!”这是成人陪小孩或孩子之间玩的一个游戏,参加游戏的人围成一圈坐着,每个人都伸出自己的两个光脚丫,其中一人一边念这首歌谣,一边用手指依次指向各脚丫,念到“飞”时,指向谁的脚丫,那个脚丫就得像虫子般“飞”出去,最后剩下脚丫者为胜者。“点脚挪那,磨刀杀贼,天花开开,地花撒撒,里路开花里路撒,劈劈啪啪,乜人做狗仔,乜人做贼头。”这个游戏规则与上同。1.2 风俗歌谣风俗歌谣是反映北海风俗的歌谣。如:“车车转,浑浑转,阿妈孭我睇龙船。我冇睇,睇鸡仔。鸡仔大,阿爸担去卖。卖得几蚊钱,买种撒落田。田头来帮勇,冇准担屎桶,屎桶熏倒人,要罚三两银。阿爸银冇有,牵去一条狗。狗仔吠汪汪,惊怕畀人劏,劏咗狗仔捉鸡仔,鸡仔畀捉完,明年净心睇龙船。”这可能是清末民初的童谣,反映的是北海端午节的习俗。这则童谣80年代以前在北海广泛流传,几乎人人都会吟诵。而今,记得起这则童谣的人已经不多了。“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有钱人家食月饼,无钱人家食芋头。”北海人过中秋节,一般要祭月,祭品除了月饼,一般还有柚子、梨等水果。中秋之夜,吃过团圆饭后,在家门外摆一桌子,桌上摆满祭品,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聊天,共享天伦之乐。但解放前,月饼对一些穷人来就是奢侈品,只能用芋头替代。1.3生活歌谣“月光光,月亮亮,掴炮仗,炮仗响,掴东养,东养眼迷迷,掴社碑,石碑眼红红,掴大虫,大虫尾拖拖,掴英哥,英哥飞落田,捡文钱,买禾镰,禾镰利,割姜地,姜地香,卖辣姜,辣姜辣,卖母狗,母狗贡落床底生捏狗。”这首童谣中所反映的烧鞭炮、割姜地、卖狗等,反映了北海市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妇无艰难,公共食堂有饭叉,一日三餐有鱼虾,男女老少都笑开怀。”这首童谣反映了新时代融洽的婆媳关系,以及公共食堂的丰盛饭菜等,体现出新中国美好的生活气象。1.4时政歌谣“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萄突。葡突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樑高,买把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只船;船漏底,浸死几个番鬼仔:一个浮头,一个沉底,一个匿埋门扇底,恶恶食孖油炸鬼!”这则童谣是道光年之后在沿海一带流传的,从中可以看到农业社会的生活情景,也充满着对“红毛番鬼仔”的切齿痛恨。而今天,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的陌生:摘槟榔为何在年卅晚?子姜和萄突是什么样的植物?菱角好不好吃?箩盖什么样子?屋樑有多高?又如:“风吹鸡蛋饼,吹到石子岭。拉弓拉长长,拉到游泳场。打倒四人帮,日日有鸡劏,拥护毛主席,日日有饭食。”这则童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生活和社会政治的一个缩影。1.5娱情歌谣娱情歌是儿童在玩乐时所唱的歌。这类儿歌可能只是儿童们在玩耍时随口唱的歌,歌词是即兴编的,或许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却表现出了儿童率真快乐的本性。好的童谣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让孩子们获得快乐,学到知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就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王呀王先生,生呀生只仔,仔呀仔上楼,流呀流鼻涕,剃呀剃光头,投呀投入海,海呀海龙王。”这则童谣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它运用了顶真、回环的修辞手法,念起来很有趣,孩子们常常过玩边诵,自娱自乐。有些误情童谣含嘲讽之意。“谗食猫(烂哭猫),偷钱买糖娇,买到一只烂糖娇,收落门角落哭拗拗!”这则童谣嘲笑那些贪吃爱哭的小孩,偷偷拿父母的钱去买糖果吃,不料却买到了一颗坏的糖果,不但解不了馋,还担心父母知道后挨打,又恨又怕,只好躲起来哭,形象地反映了儿童的单纯。2北海童谣的修辞艺术特征2.1音韵特征2.1.1押韵押韵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的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语言和谐统一。绝大部分童谣声调活泼,韵脚相应,悦耳上口,便于记忆,利于流传。如:“一字冇出头,两边挂皮球,三年冇梳头,四年冇食野,五年变成一只马骝头。”这则童谣除了第四句,其他各句押“ou”韵,读起来很顺口,也很动听。“风吹鸡蛋饼,吹到石子岭。拉弓拉长长,拉到游泳场。打到四人帮,日日有鸡膛。拥护毛主席,日日有饭食。”
VOL.22-No.4Dec. 2011第22卷第4期2011年12月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GUANGXIRADIOANDTVUNIVERSITY上例“饼”、“岭”、“长”、“场”韵腹相同,“帮”和“劏”韵腹相同,“席”和“食”韵腹相同,使歌谣铿锵和谐,便于诵读。2.1.2 平仄平即“平直”之意,指平声;“仄”即“曲折、不平”之意,指仄声。古代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上声,去声和入声为仄,剩下的便是平声。古人写诗作词讲究平仄交替,使节奏铿锵和谐,造成语言抑扬顿挫的美,读之琅琅上口,韵味淳厚。童谣也讲究这种平仄交替。如:“月光光,月亮亮,打开窗门晒衣裳,衣裳威,嫁公鸡,公鸡出来拜三拜……”|——,|——,|———|——,———,|——,——|—|—|……童谣这种声调上平仄交替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但还是有所讲究的。上例平仄互相交替使用,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音节。2.2词语特点2.2.1用词通俗浅近童谣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儿童,而且是口耳相授的,这样的特点决定了童谣用词方面的特点应是浅显明白,通俗易懂的。如“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有钱有人家食月饼,冇钱人家食芋头。”这首童谣所用的词语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甚至有些是口头语,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易懂。2.2.2多用方言词语童谣源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是其基本特征。童谣是父母长辈对儿童吟唱或儿童之间互相传诵的,多用当地的方言土语。周立波先生曾经说过:“劳动的人们喜欢把生产过程中习见的具体的事物,用精练的语言构成生动的形象,夹在谈吐中,使得人们对于他们叙述的事情和行动,得到深刻的印象。这是人民的活的语言:方言土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方言词语的使用,不仅使童谣通俗自然,更可表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不同的社会风味。如:“车车转,浑浑转,阿妈孭我睇龙船。我冇睇,睇鸡仔。鸡仔大,阿爸担去卖。卖得几蚊钱,买种撒落田。田头来帮勇,冇准担屎桶,屎桶熏倒人,要罚三两银。阿爸银冇有,牵去一条狗。狗仔吠汪汪,惊怕畀人劏,劏咗狗仔捉鸡仔,鸡仔畀捉完,明年净心睇龙船。”这也许是清末民初的童谣,反映的是北海端午节的习俗。这则童谣用了大量的方言词,如:“孭”(意为“背”)、“睇”(意为“看”)、“惊怕”(意为“担心”)、“畀”(即“被”)、“劏”(“宰”的意思)、“净心”(意为“干脆”)等。这些词语都是北海白话中的常用词语,听起来亲切自然,易于接受。2.3句式特点2.3.1多用短句短句是指形体短,词语数量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具有简短精悍、活泼自然的特点。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对话语的理解也是如此。短句较简单,易记易诵,这些特点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因而童谣多用短句,如“出太阳,落鬼雨,打烂砂煲冇米煮。”“月光光,月亮亮,打开窗门晒衣裳。”“矮仔角,担须(尿)淋豆角,豆角冇开花,捉矮仔角来晒巴。”这些童谣用了几个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真切。2.3.2 整句的运用整句就是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使用整句具有整齐之美。如:“风吹鸡蛋饼,吹到石子岭。拉弓拉长长,拉到游泳场。打倒四人帮,日日有鸡劏,拥护毛主席,日日有饭吃。”这则童谣由五言句构成,结构上非常整齐,表达的意思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简单易记,响亮有力。2.3.3 散句的运用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使用散句具有错落之美。如:“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这则童谣描写的是粤语区的雨季,雨下得很大,对于成人来说,雨天诸多不便,因而显得有些厌烦,而在小孩子的眼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纯情美好、意境清新的,虽然雨天他们不能外出玩耍,但他们依然兴致勃勃地观察着阿嫂的花鞋、花袜、花腰带,其乐无穷。这则童谣句式变化较多,有三言句、五言句,也有七言句,自由灵活,不拘一格。2.4 修辞手法的运用童谣常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叙事,增强艺术表现力。“辞格巧妙而富于创造性的成功运用,往往产生多方面的艺术效果:既能强化意义的表达,又有助于造成节奏和音律之‘美’,使形象鲜明生动,意义含蓄隽永,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染力”。2.4.1起兴起兴即“兴”,原是古诗文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诗经论旨》:“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通俗地讲,“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这是一种“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表现手法,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这首童谣以“月光光,照地塘”起兴,用孩子们熟悉的景致开头,引发后面的内容,让孩子们易于接受。同时,以“月光光,照地塘”起兴,还能协调整首歌谣的韵律,使整首童谣音韵和谐,行文轻快。2.4.2 顶真顶真就是用前面句子末尾的成分作为后面句子开头的成分,前后相续,上递下接,环环相扣,以突出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修辞方法。“王呀王先生,生呀生只仔,仔呀仔上楼,流呀流鼻涕,剃呀剃光无头,投呀投入海,海呀海龙王。”这则童谣运用了顶真修辞格,上一个句子末尾的成分(或谐音)做下一个句子的开头成分,使句子之间互相衔接,紧凑流畅,可首尾相连,无限循环,读之琅琅上口,令儿童们十分喜爱,在北海曾广泛流传。2.4.3比喻
VOL.22-No.4Dec. 2011第22卷第4期2011年12月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GUANGXIRADIOANDTVUNIVERSITY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甲事物,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点虫虫,虫咬手,阿妈来,放虫飞!”这是成人陪小孩或孩子之间玩的一个游戏,用脚丫比作会飞的虫子,让小孩觉得新奇、有趣,使小孩能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印象深刻,并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2.4.4 夸张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着意夸大或者缩小表达对象的特征的修辞方法。具有突出特征、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的作用。“拍大腿,唱山歌,有钱娶个娇娇女,无钱娶个豆皮婆,豆皮婆,食饭食得多,屙屎屙两箩,屙尿冲大海,屙屁打铜锣。”这则童谣用离奇的幻想,极力夸大表达对象的本质特征,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太阳,落鬼雨,打烂砂煲冇米煮。”也是对生活进行了夸张的处理,从而达到让人记忆深刻的效果。2.4.5 拟人拟人是比拟的一种,就是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给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声情笑貌。“鹩哥骑牛跌跛脚,老鼠撑船去执药,执到药回鹩哥死,塘虱泥鳅作孝子,塘虱哭到嘴扁扁,坭鳅哭到嘴长长”。这可能是父母长辈在逗孩子时随口哼来的歌谣,把鹩哥、老鼠、塘虱、泥鳅当作有思想感情、懂得仁义孝道的人,鲜明地刻画了老鼠、塘虱、泥鳅的形象,以轻松幽默的口吻,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要孝敬父母长辈,寓教于乐,符合儿童的心理。此外,北海童谣的修辞手法还有摹状、反复、设问等,在此不再一一例举。3结语北海童谣是丰富多彩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海市的风土人情,也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北海人民的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北海童谣是北海市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文化成果和智慧结晶,它在修辞手法和文化艺术特色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其起兴、顶真、比喻等艺术手法,是我国文学创作传统的艺术手法,但北海童谣结合了当地的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分析这些艺术特征和创作手法,对于解读北海童谣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创作与现代生活相符的当代童谣。[参考文献][1]梁鸿勋.北海杂录[M].上海:中华印务有限公司,1905.[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胡吉成.修辞与言语艺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陈朝珠,女,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责任编辑 王启勇]
VOL.22-No.4Dec. 2011第22卷第4期2011年12月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GUANGXIRADIOANDTV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