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7 MB
  • 2022-06-16 13:57:35 发布

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海口市c幼儿园为例

  • 7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一以海口市C幼儿因为例专业名称:申请人:指导教师:教育学原理龙飘徐莉主席:委员: 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海口市C幼儿园为例研究生姓名:龙飘导师姓名:徐莉教授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年级:2011级中文摘要黎族人民最早进入海南岛之时,披荆斩棘、战天斗地、辛勤劳动,在艰苦的环境下、在原有的百越文化基础之上,创造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黎族文化。直至今天,这些传统文化仍在黎族社会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成了海南岛上最具特色和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地方性文化。其中的民间故事就可以作为优秀的文化课程资源,但是,关于黎族民间故事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只有寥寥数篇,不能构成完整的体系为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做良好的铺垫。所以本研究就黎族民间故事在学前教育中的严重缺失问题展开,希望通过借鉴其他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幼儿的精神成长和黎族的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也为传承民间故事中蕴含的优秀民俗文化,丰富幼儿园的文化课程内容,而且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等方法,详细且全面地探讨了将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方法、困境和对策。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对民间故事、幼儿园课程两个概念做了界定,然后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前人在民间故事、幼儿园课程、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以及黎族民间故事等有关方面的研究概况,并总结得出之前研究的不足如幼儿园课程资源原有的实践研究过于散乱、忽略了整个研究体系,黎族民间故事在幼儿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也十分缺乏等等,这些研究现状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视角对照。第二部分首先对黎族民间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介绍了黎族民间故事的文化背景、分类选取、主要特点和教育价值,为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寻找对幼儿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幼儿园课程等多方位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其次是关于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研究,主要从幼儿园对黎族民间故事的利用情况、教师对黎族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态度等方面调查和分析;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笔者和C园教师开展了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并对两次 的实践活动进行案例呈现和分析研究。第三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分享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效果,即黎族民间故事丰富幼儿园课程、教师支持黎族民间故事的融入、幼儿喜欢黎族民间故事和文化,二是指出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存在着幼儿园文化课程开发方式单一、黎族民间故事课程资源缺乏、教师课程理论和文化素养缺失等困境,并由此提出全面融入、全体行动的对策,即全面融入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以及一日生活活动之中,全体加强与园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利用外部资源开展融入课程、加强对幼儿教师文学学科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知识和能力等,为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关键词:黎族民间故事幼儿园课程II PracticalResearchonLiPeople’SFolkStoriesBlendinginKindergartenCurriculum——_ACaseStudyofCKindergarteninHaikoucityGraduateName:LongPiaoInstuctorName:ProfessorXuLiSpecializedsubjects:PrinciplesofEducationResearchdirection:Pre’schooledcationGrade:2011AbstractAstlleearliestpeopletoentertheHainanIsland,theLiPeopleworkedhardandfoughtfortheirlifeinatoughenvironment.Onthebasisoftheiroriginalculture,theycrearedtheuniquecharacteristicsoftheirownculture.Untiltoday,thetraditionalcultllre.whichreflectstheabstruse,tenacityandrestlessnessofmorethanonethousandyears,stillplaysanimportantroleanddeeplyinfluentstheLisociety.LiculturehasbecomethemostuniqueandoneofthemostrichvitalityoflocalcultureintheHainanIsland.Amongtheuniqueandrichculture,therearealargenumberofoutstandingfolkstoriescreatedbytheprimitiveandhardworkingLiPeopleandcollectedbygreatresearchers,whichCanbeusedasexcellentculturalcurriculumresources.ButtherealeonlyafewarticlesstudyingintheeducationalvalueoftheLifolkstories,whichCan’tformacompletesystemfortheLifolkstorieswellblendingintothekindergartencurriculum.Sothisstudystartsfromtheseverelackofme“folkstoriesinpreschooleducation,andwehopetodrawlessonsfromthemethodsandperspectiveofotherculturalresearchesincurriculumresources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inordertofindsolutionsfortheLifolkstoriesblendingintothekindergartencurriculum,toprovidethereferenceforyoungchildren’Sspiritualgrowth,andtomakecontributiontotheculturalheritage.BlendingtheoutstandingfolkstoriesintothekindergartencurriculumCannotonlyinheritsthefolkstoriesthatcontainsexcellentfolkcultureandenrichesthecontentofkindergartenculturecourses,butalsoincorporatesthenationalfolkculturalintothekindergartencurriculumpracticewhichproducesguidanceandreferencevalue.Ill Thisresearchmainlyusedtheliteraturematerialmethod,theinterviewmethod,theobservationmethodandthecasestudiestothoroughlydiscussthewaysandmethodsoftheLifolkstoriesincorporatedintothemeaningofthekindergmencurriculum.Thefullarticle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partistheintroductionpartwhichfirstlydefinestheconceptsoffolkstoriesandkindergartencurriculum,thenmainlyexpoundstheresearchquestionsproposedandreflectsthestudiesofpredecessorsinfolktalesintheaspectsoffolkstoriesandearlychildhoodeducation,kindergartencourses,Lifolkstoriesandrelatedresearchsituation,andconcludethattheshortageoftheresearchsuchasthekindergartencurriculumresourcesoftheoriginalresearchistoomessy,ignoringthewholeresearchsystem,theLifolkstories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valueresearchislack,andSOon,thesepreviousstudiesandthedeficiencyexistingininstituteprovidetherealitybasisfortheresearchofthispaper.ThesecondpartfirstlyintroducestheLiPeople’Sfolkstoryindetail,thenintroducesthegeneralsituationofLiPeople,thecleardefinitionoftheconceptofLifolkstories,theirmaincharacteristics,classificationandvaluefunction,especiallythevalueandsignificanceofblendingintothekindergartencurriculumsuchastopromotetheall—rounddevelopmentofchildren’Sbodyandmind,totracetheculturalvalueofthecontinuationofculturalinheritance,andtorichculturalresourcesofkindergartencurriculum;thenextisabouttheLiPeople’Sfolkstoryinkindergartencurriculumpractices,IncludingtheanalysisofthestatusquooftheutilizationofLifolk.storiesinthekindergartenandteachers’understandingaboutLifolkstoriesandattitude,andthenwiththehelpofthoseteacherswepracticedtwoconcreteactivitiesintheCKindergarten.Accordingtotheresultofpracticerationalanalysis.thetllirdpartisaboutsharingsuccessfulexperiences,puttingforwardtheexistingproblemssuchastheexistenceofLifolkstorieslackingofcurriculumresources,teachers’weaknessinfoundationteachingtheoryofLiliteracy,andfinallymakingsomesuggestionssuchastohavetheLifolkstoriesfullyintegratedintothekindergartencurriculum,tostrengthenthetrainingofpreschoolteachers’literaturedisciplineknowledge,improveteachers’quality,knowledgeandability,strengthenexchangesandcooperationwiththeoutsideorganization,encouragetheuseofexternalresourcesIV todevelopintothecourseandSOon,onlyprovideacertainreferenceandreferencevaluefortheLifolkstoriesblendingintothekindergartencurriculumpractice.KeyWords:theLiPeopleFolkstoryKindergartencurriculumV 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ll绪论⋯⋯⋯⋯⋯⋯⋯⋯⋯⋯⋯⋯⋯⋯⋯⋯⋯⋯⋯⋯⋯⋯⋯⋯⋯⋯⋯⋯⋯⋯⋯⋯⋯1一、选题缘由⋯⋯⋯⋯⋯⋯⋯⋯⋯⋯⋯⋯⋯⋯⋯⋯⋯⋯⋯⋯⋯⋯⋯⋯⋯⋯.1(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1(二)黎族文化传承的需要⋯..⋯⋯⋯⋯⋯⋯⋯⋯⋯⋯⋯⋯⋯⋯⋯⋯1二、概念界定⋯⋯⋯⋯⋯⋯⋯⋯⋯⋯⋯⋯⋯⋯⋯⋯⋯⋯⋯⋯⋯⋯⋯⋯⋯⋯.2(一)民间故事⋯⋯⋯⋯⋯⋯⋯⋯⋯⋯⋯⋯⋯⋯⋯⋯⋯⋯⋯⋯⋯⋯⋯2(二)幼儿园课程⋯⋯⋯⋯⋯⋯⋯⋯⋯⋯⋯⋯⋯⋯⋯⋯⋯⋯⋯⋯⋯⋯2三、文献综述⋯⋯⋯⋯⋯⋯⋯⋯⋯⋯⋯⋯⋯⋯⋯⋯⋯⋯⋯⋯⋯⋯⋯⋯⋯⋯.3(一)民间故事与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3(二)黎族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9(三)已有研究的不足⋯⋯⋯⋯⋯⋯⋯⋯⋯⋯⋯⋯⋯⋯⋯⋯⋯⋯⋯10四、理论基础⋯⋯⋯⋯⋯⋯.⋯⋯⋯⋯⋯⋯⋯⋯⋯⋯⋯⋯⋯⋯⋯⋯⋯。⋯⋯11(一)文化自觉理论⋯⋯⋯⋯⋯⋯⋯⋯⋯⋯⋯⋯⋯⋯⋯⋯⋯⋯⋯⋯.11(二)历史一文化学说理论⋯⋯⋯⋯⋯⋯⋯⋯⋯⋯⋯⋯⋯⋯⋯⋯⋯11五、研究目的和方法⋯⋯⋯⋯⋯⋯⋯⋯⋯⋯⋯⋯⋯⋯⋯⋯⋯⋯⋯⋯⋯⋯.儿(一)研究目的⋯⋯⋯⋯⋯⋯⋯⋯⋯⋯⋯⋯⋯⋯⋯⋯⋯⋯⋯。11(二)研究方法⋯⋯⋯⋯⋯⋯⋯⋯⋯⋯⋯⋯⋯⋯⋯⋯⋯⋯⋯⋯。12第1章黎族民间故事概述⋯⋯⋯⋯⋯⋯⋯⋯⋯⋯⋯⋯⋯⋯⋯⋯⋯⋯⋯⋯.14一、黎族民间故事的文化背景⋯⋯⋯⋯⋯⋯⋯⋯⋯⋯⋯⋯⋯⋯⋯⋯⋯⋯14(一)海南黎族的基本情况⋯⋯⋯⋯⋯⋯⋯⋯⋯⋯⋯⋯⋯⋯⋯⋯⋯14(二)海南黎族的历史文化⋯⋯⋯⋯⋯⋯⋯⋯⋯⋯⋯⋯⋯⋯⋯⋯14二、黎族民间故事的分类选取⋯⋯⋯⋯⋯⋯⋯⋯⋯⋯⋯⋯⋯⋯⋯⋯⋯⋯14(一)黎族民间故事的分类⋯⋯⋯⋯⋯⋯⋯⋯⋯⋯⋯⋯⋯⋯⋯⋯⋯14(二)黎族民间故事的选取⋯⋯⋯⋯⋯⋯⋯⋯⋯⋯⋯⋯⋯⋯⋯⋯⋯17三、黎族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18(一)黎族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18(二)黎族民间故事的自身特点⋯⋯⋯⋯⋯⋯⋯⋯⋯⋯⋯⋯⋯⋯..19四、黎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22(一)对幼儿发展的价值⋯⋯⋯⋯⋯⋯⋯⋯⋯⋯⋯⋯⋯⋯⋯⋯⋯⋯22(二)对文化传承的价值⋯⋯⋯⋯⋯⋯⋯⋯⋯⋯⋯⋯⋯⋯⋯⋯⋯..24(三)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25VI 第2章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27一、幼儿园对黎族民间故事的利用情况⋯⋯⋯⋯.⋯⋯⋯⋯⋯⋯⋯⋯⋯。27二、教师对黎族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态度⋯⋯⋯⋯⋯⋯⋯⋯⋯⋯⋯⋯⋯。27(一)教师对黎族民间故事的价值理解⋯⋯.⋯⋯⋯⋯⋯⋯⋯⋯⋯27(二)教师对黎族民间故事的态度⋯⋯⋯⋯⋯⋯⋯⋯⋯⋯⋯⋯⋯..29第3章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30一、实践活动的设计⋯⋯⋯⋯⋯⋯⋯⋯⋯⋯⋯⋯⋯⋯⋯⋯⋯⋯⋯⋯⋯⋯.30(一)研讨工作⋯⋯⋯⋯⋯⋯⋯⋯⋯⋯⋯⋯⋯⋯⋯⋯⋯⋯⋯⋯⋯⋯.30(二)准备工作⋯⋯⋯⋯⋯⋯⋯⋯⋯⋯⋯⋯⋯⋯⋯⋯⋯⋯⋯⋯⋯⋯.32二、实践案例的展示⋯⋯⋯⋯⋯⋯⋯⋯⋯⋯⋯⋯⋯⋯⋯⋯⋯⋯⋯⋯⋯⋯.32(一)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以语言领域为例⋯⋯⋯..33(二)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实践——以户外游戏为例⋯⋯⋯..37第4章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效果⋯⋯⋯⋯⋯⋯⋯⋯⋯⋯。。41一、黎族民间故事丰富幼儿园课程⋯⋯⋯⋯⋯⋯⋯⋯⋯⋯⋯⋯⋯⋯⋯。41二、教师支持黎族民间故事的融入⋯⋯⋯⋯⋯⋯⋯⋯⋯⋯⋯⋯⋯⋯⋯..41三、幼儿喜欢黎族民间故事和文化⋯⋯⋯⋯⋯⋯⋯⋯⋯⋯⋯⋯⋯⋯⋯..42第5章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困境与对策⋯⋯⋯⋯⋯⋯⋯⋯⋯..44一、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困境⋯⋯⋯⋯⋯⋯⋯⋯⋯⋯⋯⋯.44(一)幼儿园文化课程开发方式单一⋯⋯⋯⋯⋯⋯⋯⋯⋯⋯⋯⋯.44(二)黎族民间故事课程资源的缺乏⋯⋯⋯⋯⋯⋯⋯⋯⋯⋯⋯⋯.44(三)教师课程理论和文化素养缺失⋯⋯⋯⋯⋯⋯⋯⋯⋯⋯⋯⋯.44二、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对策⋯⋯⋯⋯⋯⋯⋯⋯⋯⋯⋯⋯.45(一)全面融入⋯⋯⋯⋯⋯⋯⋯⋯⋯⋯⋯⋯⋯⋯⋯⋯⋯⋯⋯⋯⋯⋯.46(二)全体行动⋯⋯⋯⋯⋯⋯⋯⋯⋯⋯⋯⋯⋯⋯⋯⋯⋯⋯⋯⋯⋯⋯.52结束语⋯⋯⋯⋯⋯⋯⋯⋯⋯⋯⋯⋯⋯⋯⋯⋯⋯⋯⋯⋯⋯⋯⋯⋯⋯⋯⋯⋯⋯⋯⋯.55注释⋯⋯⋯⋯⋯⋯⋯⋯⋯⋯⋯⋯⋯⋯⋯⋯⋯⋯⋯⋯⋯⋯⋯⋯⋯⋯⋯⋯⋯⋯⋯⋯.56参考文献⋯⋯⋯⋯⋯⋯⋯⋯⋯⋯⋯⋯⋯⋯⋯⋯⋯⋯⋯⋯⋯⋯⋯⋯⋯⋯⋯⋯⋯58附录⋯⋯⋯⋯⋯⋯⋯⋯⋯⋯⋯⋯⋯⋯⋯⋯⋯⋯⋯⋯⋯⋯⋯⋯⋯⋯⋯⋯⋯⋯⋯62读研期间参与的文章与参与的课题⋯⋯⋯⋯⋯⋯⋯⋯⋯⋯⋯⋯⋯⋯⋯⋯⋯64后记⋯⋯⋯⋯⋯⋯⋯⋯⋯⋯⋯⋯⋯⋯⋯⋯⋯⋯⋯⋯⋯⋯⋯⋯⋯⋯⋯⋯⋯⋯⋯65论文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声明⋯⋯⋯⋯⋯⋯⋯⋯⋯⋯⋯⋯⋯⋯⋯⋯66 绪论一、选题缘由(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国外先进课程理论的同时,日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重视从传统的、民间的文化中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一些幼儿园开展了将民间传统文化引入幼儿园课程中的尝试,其中包括将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尝试。《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黎族民间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可以成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幼儿园课程在经历不断的改革,而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朝向多样化、多元化。而且如果精心的选择和充分利用黎族民间故事,将其自然融入幼儿园课程,可给幼儿以美的熏陶和体验,促进幼儿认知和情感的良好发展。将黎族的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是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既拓宽了课程资源范围,也传承了民族文化。加上我们有义务一代接一代地留住民族之根,留下历史的记忆,因此将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二)黎族文化传承的需要黎族人民最早进入海南岛之时,披荆斩棘、战天斗地、辛勤劳动,在艰苦的环境下、在原有的百越文化基础之上,他们创造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黎族文化。直至今天,这些传统文化仍在黎族社会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体现了黎族文化的深邃和古远,反映了历经千年的坚韧和不拔。黎族的文化,因此成了海南岛上最具特色和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地方性文化,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文人前来探访研究,成千上万的游客更是慕名前来观摩欣赏。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海南将在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顿时,海南岛引来各地人们潮水一般的关注——投资、建厂、旅游、开发等等,海南岛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然而,随着海南岛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强势的外来文化蜂拥而进,这毫无疑问地对黎族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些年来,原生态的黎族文化因为不断遭受着猛烈的冲击和威胁,正面临弱化甚至消逝的危险。 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古老深邃,但是相对于外来族群和文化而言,黎族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展又是相当缓慢的。曾经,古老的黎族人用勤劳的双手和勇敢的智慧创造了黎族文明;今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所在,是一条活生生的大动脉血管为海南未来的发展输送“生命营养”。所以,面对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项目,我们有义务尊重和保护黎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黎族人民自身应该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为黎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特别要从小给孩子以黎族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二、概念界定(一)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广义上的民间故事,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以口头的方式创作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所有散文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童话等”1而狭义的民间故事,则是指“除了神话、传说以外的,富有幻想色彩和现实意味的口头创作的散文叙事作品”2本论文所研究的是广义的民间故事定义,即指神话传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童话等广大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散文叙事作品。民间故事通常都是围绕各种人物展开生动完整的情节,往往还带有着幻想性和传奇色彩,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认识。(二)幼儿园课程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定义,以往的研究者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和启示。我国的幼教先驱张雪门先生是从课程的角度来定义幼儿园课程的,他说“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儿园的课程是什么?就是给3足岁到6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3与张雪门先生合称“南陈北张”的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则更加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认为幼儿园课程应该以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中心、给幼儿提供一种充分的经验。后来张宗麟又在张雪门、陈鹤琴等前辈的基础上提出了“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地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4这一观点对后来研究者的影响可见一斑。新中国的成立犹如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一阵春风,随着越来越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涌进、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教育事业全面迈开了改革的步伐,呈现一片大好的形势。许多研究者打开视野、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几种不同幼儿园课程观。第一种人把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科目相等同,认为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应该包括语言、 计算、音乐、美术、体育和常识等六门课程,这也是当时普遍的看法。第二种人从幼儿园课程设置和实施的角度,将幼儿园课程定义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和。”第三种观点深受欧美课程理论的影响,并在多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的观点,后来又在不断的改革和反思中提炼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为幼儿精心选择和组织的经验。”经过对以上多种不同的“幼儿园课程”定义的解读和参考,笔者认同冯晓霞教授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即“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再根据本研究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需要可以将“各种活动”大致分为一日生活和教学活动两类,其中一日生活主要涉及游戏和一日活动如早餐、早操等。总之,笔者在本研究中所指的“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所进行的、旨在促进自身身心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在园的各种游戏和一日活动等内容。三、文献综述(一)民间故事与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1.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孕育着一颗明亮而又璀璨的珍珠——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生于人民大众的朝夕生活之中,长于人民大众的口口相传之下,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雨洗礼和沉淀累积,成就了今天的硕果累累。在我们国家,无数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广大的民间文学爱好者在民间文学研究人员的带领下,收集、整理和研究了大量的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故事更是丰富多彩。这项艰巨的任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需要众人的伟大、无私和辛勤地付出,并终于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下面笔者就以研究的主要内容的不同、按照时间顺序,将我国有关于民间故事的研究水平和现状一一阐述。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20世纪初,我国的民问文化研究在受到来自英国的人类学派故事理论的影响下,逐渐盛行起以赵景深、钟敬文、周作人等人为杰出代表的“人类学派”故事学。赵景深老先生在1928年出版的《民间故事研究》,是国内公认的首部故事学专著,开启了“人类学派”故事学研究的大门。与此同时,钟敬文先生也开展了“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不仅与杨成志先生合译了《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后来又“归纳整理了45个中国民间故事类型,撰写成《中国民谭型式》”5。如今,这些佳作依然在我国的文学殿堂闪烁着学术之光,引导着后来的研究者不断前行。第二阶段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新中国的成立,为各项工作都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经济保障,因此,民间文学工作也Jir脐,J开展起3 来。一些有影响的故事集陆续出版:钟敬文的《略谈民间故事》、李星华的《关于白族的民间故事传说》以及魏同贤的《漫论新故事》等。以这些故事为对象进而阐述相应的社会价值、向大众百姓普及民间文学的评论研究也不少,主要有刘守华的《试论民间童话里的传统形象》、贾芝的《民间故事的魅力》、冯贵民的《长工和地主故事的教育作用和艺术价值》等文章。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创伤,也阻碍了民间文学发展和研究,所以一直到70年代末,有关民问故事的研究就处于萧条状态,急需要一场春风吹去这迷雾,让民间故事重新苏醒和茁壮成长。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直到20世纪末期。自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79年10月3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的第四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之后,我国的文艺研究和学术探讨日益繁荣起来。正如万建中教授所评述的一样,“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民间文学的所有领域,故事研究的成功最为丰富,参与研究的学者的数量也最多。中国故事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6。这一时段有关民间故事的研究主要涉及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民间故事的体裁、艺术特色方面的研究:有郑硕人的《民间故事的流传与变异》和《试谈民间故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两篇杰作,杨知勇的《民间故事大同小异的由来》、阎云翔的《民间故事的表演性》、刘守华的《民间故事的叙事艺术》、靳伟的《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周隆渊的《论民间故事情节组合的“三段式”》,以及天鹰(姜彬)的学术专著《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接下来的有关民间故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而重要的基础。第二、关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对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学者们来说,“比较”始终贯穿在民间文学的调查和研究之中。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民间故事,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其表现形态也是不同的;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下,同一类型的民间故事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因此,在这一时期,以比较为主要方法来研究民间故事的论文如雨后春笋版涌现出来,有较高成就的是:张紫晨《中日两国后母故事的比较研究》、阎云翔《纳西族汉族龙故事的比较研究》、月朗《中国人类学派故事比较研究发微》、吴一虹《我国民间故事的分类研究》、侬易天《新故事与传统故事的比较研究》等篇。这些文章以新颖的对比角度、开阔的比较视野,使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升华,对之后的民问故事研究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第三、关于民间故事的传承与讲述者的研究:随着民间故事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拓展,民间故事传承的路径和方式等问题、对民问故事的讲述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月朗的《民间故事的传承路线》、刘守华的《文化背景与故事传承——对32位故事家的综合考察》、宋孟寅的《民间故事的语言风格与科学价值》、许钰4 的《民间故事家个性特征的思考》、韩致中的《论民间故事家的地位、作用和基本条件》、王作栋的《从村落到社会——中国农民故事家刘德培故事活动简论》、江帆的《论辽宁女故事家活动的文化特征》和《口承故事的“表演"空间分析一一以辽宁讲述者为对象》等,都是有关民间故事传承方式与讲述者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当然,以上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的取得,与当时的一大批高质量的故事学专著的涌现是分不开的。这些专著中,有阐述故事学一般理论的刘守华的《中国民间童话概论》、《故事学纲要》;有收集和梳理我国故事历史脉络的刘守华的《中国民间故事史》、金荣华的《民间故事论集》、祁连休和肖莉共同编著的《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有分析各地方和区域故事的曹廷伟的《广西民间故事辞典》、黄桂秋的《水族故事研究》、罗永麟的《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还有许钰的《口承故事论》、段宝林的《笑之研究——阿凡提笑话评论集》、于长敏的《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等,是在各种方法论指导下的实践和个案研究。正是通过这些累积研究,民间故事的研究者们才能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理论结构,为更深、更广的研究做好充足的铺垫。第四阶段:2l世纪伊始直至今天。承袭了上个世纪,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学术成果,本世纪初期关于民间故事的研究依然值得我们瞩目和骄傲。首先,是民间故事专题研究文集的盛行,如吴光正编写的《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阐释——二十世纪国际八仙论丛》、蔡向升的《杨家将研究》、周静书的《梁祝文化大观》,以及叶涛与韩国祥合编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等,都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民间故事的研究进程。其次,就是“自1984年正式启动该项工作到2008年,历时20余年,尚有部分‘省卷本’未能收官完工”7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工作。其实,早在“1983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召开。会上一些同志提议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编纂一套完整的民间文学集成,提议得到与会领导的赞同,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8虽然本项工作涉及范围之广,工作量度、强度、难度之大,但是这一部气势恢宏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已经陆续地问世。“作为全面反映中国民间故事状况的权威性版本,所选印的作品,总体上说是各地区、各民族口头流传的优秀故事的忠实记录,这些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文学欣赏和借鉴的艺术珍品;又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民间文艺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宝贵的研究资料。《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集现阶段流传于中国各族人民口碑之中的民间故事之大成,在普查、采录、甄选、编订等每一个环节上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这项工作确实是我国民间文学事业上一项空前浩大的系统工程。”9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我们在民间故事的各个层面上都有了相关的 论著,既有关于若干故事类型的微观讲究,也有关于某些故事群、故事体裁、乃至整个中国民间故事的宏观研究⋯⋯民间故事学的成就不仅有力地肯定了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在以口文学领域显露出的丰富艺术智慧,也促使中国民间文艺学走向成熟”Ⅲ。2.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总体来说,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一部分是对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及其理论的研究,即要研究幼儿园课程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研究,即要研究幼儿园课程是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根据这两部分对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一些对幼儿园课程的基本问题的思考、对外国优秀的幼儿园课程模式的介绍以及不同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例如,郑三元在《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一文中,探讨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在本质是“幼儿的课程,是幼儿的活动,是幼儿的‘问题一解决’活动”11,并导出幼儿园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具有对于幼儿行为而言的亲历性、行动性、及时性、整体性、真实性与探索性,同时还具有对于教师行为而言的发展性与支持性”12;苏贵民的《论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又从普通课程论的研究角度将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范围拓展为“实质性现象”、“政治一社会现象”和“技术一专业现象”三个不同的层次,十分有利于幼儿园课程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又如何媛、张丽莉在《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模式》介绍了包括瑞吉欧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的特点等方面,比较全面地描述了瑞吉欧课程模式,为广大的幼儿园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资料。再如左瑞勇、杨晓萍《在文化哲学视域下重新审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文中,首先从文化哲学的视野定义了幼儿园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其本质是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13,接着分析了长期以来幼儿园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因为文化的缺失而导致幼儿学习生命质量不高,并由此提出了“在文化哲学的指引下寻求时代文化精神的关照,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以儿童为本,以完整和谐为基本要求,以回归儿童生活为现实路径”14的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姜勇的《现象学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在现象学的理论指导下,分别从课程主体、课程本质和课程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幼儿园课程,旨在“解决科学取向课程存在的种种问题””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为幼儿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近年来,关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研究越来越热门,无论6 是期刊文章还是硕博论文,都在不断地增加与更新。研究的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来源和内容、整合的类型、方式、策略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等等。就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来源和内容的研究,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整个环境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传统文化资源、乡土教育资源,到社区课程资源五大领域课程资源,日常生活资源,再到环境教育资源等等,都极大地拓宽了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来源、丰富了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内容。特别是幼儿园课程的文化资源,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许多的传统节日文化、少数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游戏等都根据幼儿园课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开发整合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如姚莉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性研究’’过程概述》、金虹青的《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节日课程的开发》、张卫民的《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张勤华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发掘利用》、葛晓英的《闽南民间艺术教育与园本课程建设》、何世红的《置于幼儿园课程视野中的川西民间游戏》等,都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在内容选择方面提供了许多价值参考和借鉴意义。就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研究,在关于整合的类型和方式方面,较突出的有孙爱琴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及其对幼儿园实施整合课程的启示》一文,介绍了“以教师为依据,可以分为单个教师为本位和教师群体为本位的两种整合。其中,教师群体为本位的整合,又可分为同一科目间和不同科目间的整合两种变式。”均王怡则在自己的硕士论文《幼儿园课程整合研究》中,根据幼儿园教学用书的选择和使用方式,总结出幼儿园课程整合的三种主要方式,它们分别是:“以五大领域为中心进行整合、以季节为中心进行整合和以主题为中心进行整合。"¨在整合的相关策略的探讨方面,巩贤花《浅谈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策略》一文提出“将幼儿的一日生活看作一个整体,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蹦的课程整合策略,这不仅是对杜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一系列思想的继承,更是将这些先进思想实际运用到幼儿园课程的最好证明。另外,游戏是经常被提及运用和整合到幼儿园课程中的手段,许多研究者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值得我们关注的有王春燕、陈倩巧的《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丁海东、韩云龙的《论游戏与教学的整合》,韦瑞菊的《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机制》等。在整合的实际运用效果方面,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合作,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兢教授与四所幼儿园合作进行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就是有效促进幼儿园课程整合发展的很好的例子。也有的幼儿园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性探索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活动,很值得提倡和推广,也希望7 更多的幼儿园能学习和借鉴。3.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关于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笔者通过收集已有的文献资料来分析,发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关于民间故事读本和选集的整理资料,包括适合成人给幼儿讲述和适合幼儿自己阅读的民间故事读本;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民间故事应用于幼儿园的相关研究。下面笔者将就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详细的综述。在幼儿园课程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热潮中,民间故事的读本和选集也越卖越火,家长们争先恐后、幼JL"ff]也爱不释手。这些民间故事读本中,有全面的故事集——由钟宝良主编的,金重阳、木易选编的《中国幼儿民间故事宝库传说》和肖辉、金中选编的《中国幼儿民间故事宝库故事》两本系列集,贺嘉编著的《中国儿童民间故事选》,赵霞编选的《中外传世儿童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以及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的《亲亲宝贝经典故事精选集》等,这些故事集基本都包含了一些神话故事、智慧故事、动物故事等各种不同故事类型,“生动有趣的故事,与充满童趣的图画相结合,每个故事后面还专门设置了亲自共读的内容,将故事蕴含的道理展示给家长和小朋友,并设置了阅读回顾式的问题,方便家长和孩子交流,是幼儿启蒙的好帮手。”19也有专门的故事插画集,如萧荣、耿之合编的《张果老倒骑驴八仙的传说》,杜丁、干天全合编的《十二生肖寓言故事集锦》,以及谭树辉主编的《阿凡提的故事彩绘注音版》等,这些具体的民间故事集很好地弥补了有的故事集因为版面不够而导致内容缩减的情况,一个个内容详尽、丰富多彩的故事,给幼儿们带来了无限的趣味和欢乐。民间故事应用于幼儿园的相关研究,包括民间故事应用价值的挖掘、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定、策略和方式的探讨等等。蒋名智的《民间故事与当代儿童教育》与牟群英的《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两篇文章,首先从整体把握了民间故事的价值意义,分析了其与儿童教育的密切关系,主张将民间故事融入和应用到幼儿教育之中,为之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接下来,章红等人著写的《民间故事的学前教育价值与传承研究——以浙江为例》,书中“以浙江为例,通过全面、系统、多维度的传承现状调查和传承活动的实证研究以及理论概括,呈现了民间故事的学前教育价值与传承现状调查及传承实践研究。”20除此之外,黄少慧的《用民间故事熏陶幼儿心灵》、汤梅的《民间文学应用NJL童情商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周山华的《民间故事对幼儿的永恒魅力》、黄勤锦的《民间故事与学前儿童道德启蒙资源的开发》、兰晶的《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幼儿想象力教学活动的思考》、蔡秀春的《浅析民间文学教育与幼儿情感意识的培养》、吕进锋与李姗泽的《中国神话的幼儿教育价值探析》以及杜丽静的《用优秀的民间文化滋养幼儿的心8 灵》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民间故事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为其融入幼儿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价值基础。关于民间故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定等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如费连霞与潘京京的《浅谈民间故事的特点》、王杰的《略论儿童文学中的传统文化资源》、马晓燕的《如何选择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内容》、江岚的《从五省市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倾向》以及硕士论文刘丽萍的《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研究——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彭小蕊的《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对幼儿接受理解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都分别研究了民间故事在特点、内容、目标方面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最值得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民间故事融入幼儿教育的策略研究:霍俊雅的《浅谈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与杨斌的《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思考》从宏观的角度探讨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为我们将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提供了很好的策略样式。郑瑞玉的《情境性情节性活动性一幼儿园民间故事教学“三策略”》与林芸的《民间故事在美术活动中的讲述方式》、许莹的《取民间瑰宝促语言发展——幼儿园民间故事策略谈》、张赤华的《用音乐游戏演绎民间故事(猴子捞月)》等,从幼儿园课程的特征与分类角度探讨民间故事的融合,角度新颖、可操作性、借鉴性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二)黎族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1.黎族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古老而又悠远的黎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其中的民间故事与民间文学更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许多的研究者为它的搜集、整理和著书花费心血和精力。在1962年,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就集全体的力量编著了《黎族民间故事选》,开启了黎族民间故事的研究之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黎族民间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王越辑的《五指山传说海南岛黎族民间故事选》、符震为儿童编写的《五指山上黎家》以及他与苏海鸥合编的《黎族民间故事集》,还有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重编的《黎族民间故事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九十年代初,孙有康、李和弟两人搜集整理的《五指山传黎族创世史诗》,让进一步了解“以歌说故事’’的黎族创世史诗。进入新千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编辑委员会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历时多年终于编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这是集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之大成,书中将所有故事分门别类,有清晰的脉络和条理,是总结黎族民间故事的至高成就。在这之后,黎族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就少有人涉足,而更多的指向于对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如华子奇、陈立浩的《五指山风韵海南少数民族文学探析》,王海、江冰的《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文学》,他们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黎族文化和黎族文学,分析了黎族民间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以及黎族民间文9 学不同题材作品。一直到2007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以“甘工鸟”这-d,而独特的视角编写了《甘工鸟的故乡:海南黎族民间故事集》,以此作为黎族民间故事的补充。不仅黎族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硕果累累,有关黎族民间故事的分析研究也小有成就。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伯泉,他的《简论黎族民间故事中的民族观》、《民间故事与民间观念——从黎族民间传说谈起》、《海角天涯的七彩虹:论黎族民间故事的民俗因素及其文字色彩》等文章从民族、民俗的角度探讨了黎族民间故事的文化意义;其次是王海,《古远而丰厚的沉淀试论几组黎族神话和神奇故事的文化意蕴》和《试论黎族民间故事中的道德传扬》充分挖掘了黎族民间故事中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意义;邢植朝的《黎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与演变》、陈立浩的《黎族民间故事论析》、曲明鑫的《浅析黎族作家文学对黎族民间故事的借鉴》、杜伟与董怀岩《简论黎族民间童话的美学特征》、高泽强的《试论黎族古籍及其社会价值》等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黎族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的特征和价值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研究黎族民间故事。(三)已有研究的不足根据以上笔者在民间故事、幼儿园课程、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以及黎族民间故事等四个方向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还有一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争取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具体来说,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有:第一,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方面,虽然已有的研究范围广泛,对民间故事的本质特征、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等都有涉猎,研究成果数量可观,特别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这一浩大工程的各省故事集出版,着实丰富和充实了我国的民间故事研究。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已有研究的不足,这就是对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的研究不够系统化、对民间故事的集是以省为单位收集整理而忽略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故事分类。缺乏对民间故事教育意义的独特、系统研究,容易把民间故事和其他民间文学甚至民间艺术等同化,而忽视民间故事真正的价值意义;而以省为单位的民间故事的集成,不能很好地反映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从而失去了民间故事的特色文化意义。第二,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方面,已有的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刻的探讨,为幼儿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相比之下,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就显得不足了,虽然也有不少的研究者坚持在这方面努力,但实际的成效似乎不够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原有的研究过于散乱,导致后来的研究者寻路无方,只能抓住一个小小的视角钻研下去,而忽略了整个研究体系,如10 此一来研究成果和实践自然收效甚微。第三,黎族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方面,关于搜集、整理和出版黎族民间故事集选,不少的研究者在花费了许多的心血和精力之后,终于不负众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关于黎族民间故事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只有寥寥数篇,不能构成完整的体系为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做良好的铺垫。笔者通过搜索,发现一篇《海南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及传承研究》的文章,可以借鉴其中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本文关于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提供参考。也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弥补黎族民间故事在学前教育中的不足,为幼儿的精神成长和黎族的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四、理论基础(一)文化自觉理论“文化自觉”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的人类学、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首先提出。他写到,“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白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文化自觉”也可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清醒认识、深刻了解自身文化,切实处理同异质文化的关系,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将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旨在唤醒幼儿的民族文化意识,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二)历史一文化学说理论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维果茨基,创建了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21。这一理论揭示了文化与历史对儿童心理机能、智力发展、社会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黎族民间故事是黎族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反映,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五、研究目的和方法(一)研究目的学前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将为幼儿一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也为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培养后继者。在全球化和国际旅游岛的经济文化背景下,面对黎族文化逐渐消逝的危险,立足于黎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在文化自觉理论、“文化教育学”、“历史一文化高级心理机能’’等理念的指导下,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运用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黎族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幼儿园课程在黎族文化,特别是黎族民间故事方面的课程资源;第二,以个案研究的方式,结合观察法和访谈法在C幼儿园开展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探讨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第三,结合幼儿园课程的实际需要,归纳和分析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黎族民间故事和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提供参考。(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关注黎族民间故事如何融入幼儿园课程,试图了解幼儿园在开发利用黎族民间故事方面的实际状况以及将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方式、方法,同时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因此本研究将采用个案进行研究。个案研究就是“以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组织(如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所学校或一个部落等)为对象,研究某项特定行为或者问题的一种方法。”22个案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个案对象,“对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单位。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他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斯泰勒认为个案选择的首要标准是:我们能从中学到最多的东西,根据我们的目标,确定哪些个案可以使我们理解,使我们做出结论,甚至能使我们得到概括性的结论。⋯⋯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我们研究的个案。因此本研究采取了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取了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尽可能多指导和帮助的海口市C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海口市C幼儿园是海口市儿童福利基金会与海口市妇联于1990年创办,海口市妇联主办的一所全日制幼儿园。现在是海南省示范幼儿园,并多次被授予海南省优秀一级幼儿园、海南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海口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海口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目前幼儿园有班级18个,在园幼儿近600人,教职工超过100人。幼儿园内各种设施设备齐全:有幼儿礼堂、舞蹈练功厅、游泳池;有幼儿计算机活动室、幼儿科学馆、图书阅览室;有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室、教玩具制作室;幼儿班级班班有钢琴、彩电、空调、电话;园长办公室、财务办公室、教师资料室、幼儿保健室均实行电脑化办公与管理。幼儿园全面贯彻国家教委各项管理与教育法规,立足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幼儿的言语、认知、艺术、身体、心理、人格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幼儿多种兴趣和广泛爱好。在新一轮艺术课程改 革的背景下,C幼儿园积极响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要求,积极开发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构建幼儿园的艺术特色课程并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承担了相关课题的研究活动。因此,本研究选取了该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1.文献法首先,通过图书馆以及互联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海南黎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民间故事方面,和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专著、杂志、期刊和硕博论文,分析这方面的研究现状、找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其次,结合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念,“文化教育学”、“历史一文化高级心理机能”等理念为本研究探寻理论基础。再次,理清民间故事与幼儿园课程的内在联系,将查到的文献资料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筛选和分类和整理,并开始着手展开关于“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2.访谈法访谈分为非正式访谈和正式访谈两种。非正式访谈主要是在观察的空隙,教师没有开展教育活动时进行,内容是就自己对观察到的现象所存在的某些疑问,或是想了解更多有关信息等与老师进行询问和交流,以寻求更进一步的解释。正式访谈是约好时间和地点,就专门的访谈提纲对老师进行访谈。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黎族民间故事在幼儿园的开发和利用现状,所以笔者结合两种访谈方式,请C幼儿园的教师们、特别是参与和观摩了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实践活动的几位教师,就黎族民间故事的价值、对黎族民间故事的理解以及黎族民间故事应如何融入幼儿园课程等方面抒发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本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价值借鉴。3.观察法选择观察法是想通过观察的方式,直观地了解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情况。笔者采用非参与式的观察,就教师组织开展活动的具体环节、执行情况和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具体行为进行观察,并在征得园长与教师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拍照。笔者于2013年11月至12月在C幼儿园开展研究,并对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两个实践活动进行观察与记录。13 第1章黎族民间故事概述一、黎族民间故事的文化背景(一)海南黎族的基本情况海南黎族主要聚居在今海南省的昌江、乐东、陵水、白沙等四个黎族自治县,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及三亚、五指山和东方三市。此外,位于海南岛东部、北部的万宁、琼海、屯昌及儋州等地也有聚集一部分黎族人口。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黎族人口约为117.22万,是我国岭南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二)海南黎族的历史文化和汉族一样,黎族的内部构成是复杂多元的。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纷纷向东南迁移,其中一个分支骆越来到海南岛,成了现在黎族的先民。之后,黎族先民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群体不断迁至海南岛,这种迁移一直延续至秦汉时期。从族源来说,黎族的构成是多元的,但非多源。她的源只有一个,那就是骆越。骆越是黎族的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黎族的主体部分;其他相关的种群则是黎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而形成的。所以,黎族是“以海南岛土著即百越族的一支骆越及其后裔为主体,融合部分汉族、壮族、回族和正马来人,以及少量矮黑人等多民族和种族的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是个一源多流的人们共同体”玎。黎族先民进入海南岛,将传统的百越文化如文身、儋耳、贯首衣,织贝、树皮布和水稻耕作等带进了海南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黎族文化。比如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民歌民谣、故事传说、自然宗教、氏族墓地、敬雷崇蛇、历法、三月三节日、黎医黎药、钻木取火、黎锦、编织、制陶、渔猎、木鼓、船形屋、独木器、嗜槟榔等等,这些精彩纷呈的黎族文化体现和反映了黎族文化历经千年的韧性古老深邃,为海南远古文化谱写着新的篇章。直至今天,这些黎族文化依然在黎族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黎族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了海南岛上最具特色和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性文化。二、黎族民间故事的分类选取(一)黎族民间故事的分类黎族民间故事,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产生于黎族人民所处的地域范围之中、内容来源于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由黎语讲述并流传于黎族民众之间的、除了神话和传说意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广义上则是指由生活在黎族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劳动人民创作或传播的、具有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具体表14 现为叙述黎族内广为流传的创世神话、传说,以及各种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故事、笑话、寓言等。关于民间故事的分类,中外许多民间文学和故事研究者都进行了探讨。国外学者有的着眼于故事人物的性格并以此为划分标准对民间故事进行了分类,显得过于狭隘和片面;有的从人类学的角度、以故事所包含的事件为标准进行分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和价值信仰等内容:还有的人注重以故事情节为标准的分类,但是却容易割裂故事本身的整体内容和所传达的思想寓意;后来,日本学者又从结构形式的角度将民间故事划分为完整故事和派生故事这两大类,但是这依然无法帮助我们区分此两类故事之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1910年,芬兰的学术研究者阿尔奈在其发表的《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将芬兰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一起研究,然后把统一情节的故事归为一类进行编号,并写上简单的说明。后来,美国的斯蒂·汤普森在阿尔奈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和修改,并最终形成了著名的“阿尔奈——汤普森体系”,也被简称为AT分类法。AT分类法把民间故事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动物故事”、“基本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和“未分类故事”24。AT分类法属于开放式分类体系,预留了很大的填充空间,可以不断注入新的故事和添加新的故事异文。运用AT分类法进行故事分类,便于国际接轨与世界故事学进行对话。’’25我国学者对于民间故事的分类,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乌丙安在《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根据内容特点的不同,将民间故事分为“幻想占绝对优势”和“幻想因素少或没有”这两类;姜彬在《中国民间故事初探》里和乌丙安教授的观点有些相似,将民间故事分为“现实因素较强的”和“幻想性因素较强的”两类。而钟敬文在其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另辟蹊径,将民间故事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四大类。而苏韶芬却认为,“根据大量民间故事作品所提供的材料来看,他们除了内容上的不同点外,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不同是‘幻想’手法的用与不用。‘幻想’这一突出的标志,我以为也可以将它作为民间故事的划分标准。此外,我们除了要注意对作品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外,还要注意对其艺术形式的独特性进行考察,这样才能从中找到规律”26。因此,她将民间故事分为“幻想化的民间故事”(包括幻想故事、动物故事、动物寓言)和“生活化的民间故事”(包括生活故事、笑话、生活寓言)。另外,关于我国民间故事的分类,“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法,是按内容分为四个大的基本类型:童话(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这种分类便于对故事文体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对故事进行类型学研究时主要运用AT分类法”。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关于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都为我们接下来研究黎族民间故事的分类 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黎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种类繁多。1962年,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就集全体的力量编著了《黎族民间故事选》,虽然只收集到了一部分的黎族民间故事,但是这开启了黎族民间故事的收集与研究之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越辑的《五指山传说海南岛黎族民间故事选》,收录了例如《五指山传说》、《五指山的由来》、《人类的起源》、《动物的起源》等三十个来自黎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五指山的民间故事。符震为儿童编写的《五指山上黎家》,作为《祖国大家庭丛书》之一,首先通过《海南岛上的创业者》和《五指山传说》两个故事引出了海南岛的主人——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最初的来源,再用《山城新姿》、《五朵红云迎风飘》、《“合亩’’的变迁》、《团结的花朵》等四个故事讲述了黎族人民在不断争取与斗争中换来的今时不同往日的幸福生活,而《林海漫步》、《狩猎趣闻》、《歌的海洋》、《艺术之花》、《天涯海角游》《欢乐的婚礼》、《三月三踏青》等故事则详细介绍了黎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民族风情。总之,这十三个黎族民间故事以亲切温柔的口吻、身临其境的描述方式向儿童们介绍和展示了黎族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之后,符震又与苏海鸥一起收集整理了包括《人类的起源》、《丹雅公主》、《绣脸的传说》等六十九个流传于黎族人民群众之间的故事,编成出版了《黎族民间故事集》。还有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重编的《黎族民间故事选》,精选了67个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黎族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的有《大力神》、《螃蟹精》、《南瓜的故事》等。以上这些书都很好地反映了黎族民间故事在收集整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黎族民间故事的数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同时也突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黎族民间故事虽有数量却没有种类,以往的收集只重数量忽视了分类,使得收集到的民间故事显得杂乱无章,也少有研究和实用价值。所以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将黎族民问故事分门别类,以方便阅读、查找和研究。《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将民间故事分为神话、传说和故事三大类,其中传说又分为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风俗传说五小类;故事由分为动物故事、幻想故事、鬼狐精怪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故事、寓言、笑话七小类。《甘工鸟的故乡:海南黎族民间故事集》将也民间故事分为神话、传说和故事这三类,其中传说又包括地方传说、风俗传说、人物传说、动植物传说等四类,故事又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故事、动物故事、鬼怪故事和寓言故事等六类,这实际上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书中的分类是一致的,只是由于故事篇幅有限,所列的故事类别有限。《五指山风韵海南少数民族文学探析》中,将民间故事分为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寓言故事三大类,其中生活故事又按照故事内容的不同分为生活斗阵故事、反映伦理道德的故事和爱情16 故事三小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黎族民间故事分为不同的类别,或者说同一个民间故事,也会因为分类标准的不同而从属于不同的类别。但是,不管分类的标准如何变化,也不论民间故事的类别有多少种,本文中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是对儿童的适宜性,即只要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民间故事就是我们需要的一类,这就是我们的标准。而民间故事本身因为内容或是形式的不同而所属不同的类别,却可以作为多样性的样本给儿童带来各种不同的民间故事,让儿童了解黎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丰富儿童的想象和生活。(二)黎族民间故事的选取黎族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在将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之前,我们不仅要关注黎族民间故事的价值与功能,更要懂得正确选取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民间故事以运用于幼儿园课程,具体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适宜性原则对于黎族民间故事的选取,首先要注意内容的适宜性和儿童的可接受性。所谓内容的适宜性,就是指既要适合儿童现有的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即在“最近发展区”之内。儿童的可接受性就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取各年龄段孩子所能接受的内容,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他们的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程度都是各不相同的。如小班的幼儿理解水平相对较低,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因此可选取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单、角色较少的故事;中班幼儿的理解水平有所提高,其生活经验也在不断增长和丰富,所以可以选择内容丰富且贴近实际生活的民间故事;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相对较高,注意力也相对集中和延长,因此篇幅适中、语言优美、情节丰富、寓意明确的故事可以成为教师的选择对象。2.代表性原则在选取黎族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关注儿童理解水平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内容的代表性,考虑到儿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各种各类的民间故事,所以尽量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如在某一时期广为流传或者是儿童有必要了解的天地开辟神话《盘皇造万物》、《人类的起源》、文化起源神话《黎母的神话》、地方传说《五指山的由来》、名胜传说《七仙岭》等;或者是选择能代表本土性、突出地域差异的内容,一般来说儿童更能理解和掌握与自身居住环境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本土故事,而不同地区的民问故事又体现着形态各异的民俗传统和风情,了解这一点也能丰富幼儿的民间文化知识。17 3.多样性原则黎族民间故事具有多重价值与功能,能帮助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选取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中,要遵循多样性原则,既要有注重语言学习功能的故事,还要有增强幼儿审美能力的故事,还可以有带动幼儿想象力的神话传说等来保证各类民间故事带给幼儿不同的经验感受。多样性原则还强调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听故事,但是有些故事听后显得没精打采,而有些故事却让他们听的兴致勃勃,所以幼儿对故事感兴趣与否直接影响到故事内容的选择。另外,多样性原则也意味着要善于挖掘民间故事幽默性对幼儿的影响。幽默的民间故事格调轻松活泼,洋溢着童真和快乐,容易吸引儿童,使他们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更积极主动。三、黎族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一)黎族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黎族民间故事具有作为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有:原创性、地域性、群众性等。1.原创性黎族民间故事是世世代代的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了丰富生产和生活、缓解劳动和生活带来的无形压力、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而作,所以具有原创性。黎族民间故事,有的是直接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演变而来,有的是就地取材、触景生情而作,还有的是各种叙事、诙谐的笑话流传开来。一个个生动好听的故事就这样在黎族人民的I-I口相传中传播开来,既减轻了黎族人民的疲劳和困乏,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和乐趣。2.地域性虽然关于黎族的来源一说,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说法。笔者在此无意追溯黎族的来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自从黎族人民来到海南岛定居之后的千百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这个热带岛屿上,形成了黎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而正是在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土壤里,加上海南岛别具一格的热带地域风情,就形成了描述形象、情节动人、内容丰富的黎族民间故事。3.群众性黎族民间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着良好的群众性基础,即世世代代的黎族群众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根据他们自己的经历、认识和喜好,传播、改编、丰富着黎族民间故事的内容,最终形成了今天描述形象、情节动人、内容丰富的黎族民间故事,成就了黎族文学的一颗闪耀的明珠。18 (--)黎族民间故事的自身特点作为黎族文化的代表,黎族民间故事从故事内容、艺术风格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反映和传达了本民族所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生活、社会形态、风土习俗,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折射出黎族人民的民族观。1.故事内容方面的地域特色黎族民间故事内容方面的地域特色,主要是指这些形式各异、题材不同故事作品中讲述了许多关于黎族人民独特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景象,有的故事是介绍黎族的风土习俗、有的是传播黎族人的宗教信仰,有的是阐述黎族的伦理道德,还有的折射出黎族人自己的民族观。(1)风土习俗风土习俗,简称“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27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行为规范,和因为社会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行为规则的各异,共同构成了“风俗”的多样性,所以风俗又包括了节日风俗、婚丧嫁娶风俗、交通游艺风俗、饮食起居风俗等等。黎族民间故事中,有《七仙温泉嬉水节的来历》、《三月三的由来》、《七月十五鬼节》这类节日风俗故事,也有《纹面的传说》、《刺脸》一类的婚丧嫁娶风俗故事,还有关于饮食起居风俗的《山兰稻种的传说》等,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黎族社会的历史和风貌。(2)宗教信仰黎族人相信“万物皆有灵”,加上长期在这种宗教、迷信的浸染下,黎族传统和文化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宗教色彩。黎族盛行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在黎族民间故事中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种各样崇拜对象的形象,尤其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中,雷公就是自然崇拜的对象之一,象征着圣神不可侵犯的力量之神,同时也反映了黎族历史文化深厚的积淀。自然崇拜,可以说是最早的宗教形式,所以从黎族民间故事中,可以了解到黎族人的宗教信仰,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3)伦理道德反映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是黎族民间故事的另一个突出特点。道德是一种社会舆论,通常都是靠传统、风俗、信念、教育等方式维持和传承。而黎族人善于将传统的伦理道德通过民问故事的形式来讲述。这些故事内容一般都是通过相关人物、情节来传达黎族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明确黎族人对于世间真、善、19 美和假、恶、丑评判以及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如《砍刀的故事》,在砍刀丢失与寻找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亚力、亚连兄弟俩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和命运结局,反映了黎族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4)民族观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观,这是关乎本民族如何看待其他民族、如何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交流的根本观念。黎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其中许多故事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黎族人民各民族团结统一、共同合作、共同开拓海南的民族观念。例如,关于民族起源的《人类的起源》、《南瓜的故事》、《螃蟹精》、《丹雅公主》等故事,尽管是从不同的角度、但却不约而同地讲述了黎族来源于大陆的“根’’。虽然关于黎族的根源我们无从考证,但是这些故事却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黎族人民对本民族问题的思考,体现了朴素的民族观——和大陆是同源同根、相亲相爱的兄弟民族。又如《黄道婆在崖州》的故事,讲述了黎族人民收留黄道婆、并且教会她黎族的纺织技术,让她成为“黎锦”的编织能手。这就是黎、汉两族人民平等友好、互帮互助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体现了黎族人民与其.他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合作的豁达的民族观。2.艺术风格方面的地域特色黎族民间故事在艺术风格方面的地域特色,既突出体现了黎族人民崇尚“自然之美’’、“英雄之美”、“精神之美”的审美特征,又发扬了黎族人民善于拟人、夸张、象征的修辞表现手法,将黎族人纯真自然、朴实无华的品行和黎族民间故事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完满地融合成具有热带、黎族风情的地域特色。(1)审美特征黎族民间故事以其形象逼真的描述、曲折动人的情节、丰富感人的内容,集中体现了黎族人民兴趣纯真、崇尚好美的精神气质,呈现出“自然之美”、“英雄之美”、“精神之美”等审美特征。“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一种不经意间流露而出的美,是一种与“纯真”、“淳朴”相伴的本色之美。由于长期生活在碧海蓝天、青山绿水之问,黎族人民深深陶醉在大自然的唯美之中,也养成了自身崇尚自然之美的淳朴性格。所以,在黎族民间故事中,处处可见风光绮丽、景色柔美的自然环境之美:高大翠绿的椰子树,漫山遍野的红藤,清澈见底的小溪,碧波荡漾的海洋,一片“天上风和日丽,云彩欢飞;地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英雄之美”:长久以来,黎族人民在拼命反抗恶势力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奋力拼搏、庄严强大的英雄气概。所以在黎族民间故事中,不乏勇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试图征服大自然的英雄形象,也有扶贫助弱、惩恶扬善的英雄20 形象,还有坚强不屈、英勇抗敌的民族英雄形象。这一个个的高大伟岸、庄严圣神的形象,构筑了黎族人民崇尚的“英雄之美”——一种化解天人冲突、人人冲突的大气之美,一种融合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和谐之美。“精神之美”: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黎族人民却没有被现实和困难所打倒,反而以出积极乐观、机智勇敢、坚定执着的态度和品质面对,表现出崇高的精神之美。在黎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生动描写和反映黎族人民对追求美好事物、向往幸福生活的情节,而要实现这些美好的追求、幸福的向往,靠的就是黎族人民积极乐观、机智勇敢、坚定执着的“精神之美”。(2)表现手法黎族民间故事虽然在语言上“清新质朴而无虚浮艳丽之词,简洁明了而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意,自然流畅而无枯燥晦涩、闪烁其词之情”,但是在表现手法方面,黎族民间故事多善于运用拟人、夸张、讽喻、象征等修辞,将故事描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拟人:黎族的文化中常有“万物有灵”的说法,黎族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气的,可以像我们人类一样说话、做事,有我们人类一样的思想、情感。所以黎族民间故事中常常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动物、植物拟人化后产生了各种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夸张:黎族民间故事中,本着惩恶扬善的目的,往往用夸张的手法赋予主人公超常的本领,既能帮助主人公战胜敌人和困难,也承载了黎族人民对自己更高的期望。如《鹿回头》这一故事中,是这样描述主人公阿榔“举弓追鹿”的情景:“他穷追不舍,追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追到三亚湾南边的珊瑚崖上,一直不忍心开弓”。夸张的追逐不仅体现了阿榔体力惊人、本领高强,更体现了黎族人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讽喻:讽喻多是出现在寓言故事中,借助动植物的“行为”或“话语”来比喻、讽刺人类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在黎族民间故事中,也有很多主人公或是故事情节是借以动植物的“生活现象"来表达作者对于人和事的看法和评价,褒贬之意寓于故事之中,同时更体现出黎族人民对是非观念的判断,向后人讲明训诫道理、阐发生活哲理,启发他们学会思考。象征:象征手法在黎族民间故事中也运用颇多,目的是通过象征的手法寄托人民心中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如《五指山的传说中》的宝剑和宝锄,就象征着能让黎族人民的勤劳勇敢;《甘工鸟》中阿甘和劳海为爱殉情后化身为一对双宿双飞的甘工鸟,象征有情人终成眷属,寄托着黎族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向往。 四、黎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关于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拉法格曾有一段评述,他这样说N-“民间故事是人们灵魂的忠实率真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知己朋友,人民向它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可见在他看来,民间故事既传播了人们忠实率真的性情,又包容了人们的悲欢情怀,也教会了人们知识技能,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把民间故事的这些价值推及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我们发现也是可行的。民间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加上奇幻、绚丽、美妙的特征,能对幼儿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对幼儿产生积极良好的教育效果。黎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传承黎族的民间文化、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开发资源等三方面。(一)对幼儿发展的价值黎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可以从黎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良好的体现,也可以从民间故事等各种题材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通过一代又一代黎族人的讲述,这些民间故事以及它们所反映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在黎族人的心中深深地扎根并传承下来,并深深影响着后代人。黎族民间故事能发展儿童的语言、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提高幼儿语言水平高尔基曾经高度评价民间文学在语言方面的价值,他说“语言艺术的开始在民间创作”,“你会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惊人的丰富的想象、精确的比喻、朴素得迷人和优美得惊人的形容词"28。儿童的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并同他们的思想意识交织在一起,具有含混不明、模糊不清、有歧义的特点。而民间故事通过口头传述的方式能够引发文本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可以为儿童学习文本提供重要的视觉准备。在接受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儿童通过感知文本化的语言,逐渐清晰地组织起自己的语言和意识,从而形成相对严谨的语言和思维。黎族民问故事来源于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因此其不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更具有简洁、朴素和形象的语言魅力。所以,将民间故事用于幼儿园教育之中,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幼儿道德品质恩格斯曾经说过:“民间故事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道德作为一种潜能,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自然机体中,是人的社会性本能。人以自身的情绪活动为初始线索,接受外在的道德信息,并以“情感一体验”的方式进行对道德价值的学习。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道德情感和道德体验的 积淀密切关系到自身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特别是儿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以它独特的故事情节和语言魅力触动儿童心灵最柔软的部分,激发儿童强烈的好奇心、促进儿童浓烈的归属感,让儿童通过民间故事的启蒙得到道德的感召、进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道德品质——在不同的逻辑关系中了解人物情节、明辨善恶是非,再到现实生活里学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关系中养成和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形成和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发生。黎族民间故事不仅蕴含和崇尚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尊老爱幼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揭露和批判虚伪奸诈、贪婪邪恶、不劳而获等思想行为。通过教师运用各种不同教学活动方式使儿童明辨是非、接受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熏陶,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等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而黎族民间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也常常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或批判的对象。所以,黎族民间故事在学前教育中关于儿童道德启蒙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3.提升幼儿社会情感意大利作家伊·卡尔维诺在《意大利童话》中文版题词中指出:“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从古代劳动人民中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等内容具有形象生动、充满情趣的特点,蕴藏着深厚的传统社会情感,积淀了世代人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等伟大的民族文化心理。民问文学无论是诗的意境,故事的主题和寓言的寓意,都是朝着真、善、美的方向积极引导和深入影响幼儿。通过民间文学教育,特别是民间故事的教育,可以引导幼儿在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情感意识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不仅能改善幼儿心理活动,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和智力水平,还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在民间文学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态度和情感,使幼儿接受良好的社会性教育,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是推动他们走好成长之路的强大动力。4.培养幼儿审美能力民间故事属于民间文化的一种,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创造而来的,既饱含着创造者对自然、对社会的情感认识,也蕴含着创造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思想。民间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儿童在学习民间文化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审美体验,并感受到审美所带来的愉悦情感,着实地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儿童通过自主、自发地创作来表现美和创造美,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5.丰富幼儿想象力23 儿童的想象力具有泛灵性。儿童在主、客体互渗阶段是以感性的态度来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和感情的。他们无法分辨何为想象中的事物、何为知觉到的事物。所以民间故事的丰富多彩、奇幻神秘的内容和情节最符合儿童的思维想象,帮助他们用感性的态度去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他们自身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孩子们展露情感和思绪飞扬的翅膀,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处处是想象创造之地,天天是想象创造之时,人人是想象创造之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解放儿童的想象创造力”。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在本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里,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翱翔。(二)对文化传承的价值黎族民间故事,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以来黎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是通过黎族人民一代又一代传递和继承而来。因此,黎族民间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我们可以通过黎族民间故事去追溯黎族文化的本原,去延续这份文化的传承。1.探寻黎族文化的本原“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就一个民族而言,“文化”就是本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创造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财富总和。所以,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本原,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本原。通过对各种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接触、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探寻到人类社会和各民族文化的本原。黎族民间故事,根植于黎族人民生活这片深厚的土壤之中,由黎族世世代代的黎族人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些黎族民间故事,有对自然环境、山川风物、人类历史、社会现象的想象和幻想,也有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纯真善良、英勇智慧的歌颂和赞美,更有对统治阶级暴虐荒淫、恶毒贪婪的谴责和讽刺,还有广大百姓对幸福爱情、美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民间故事,是黎族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都可以隐约地感觉到黎族文化的本原——是一种产生于远古时期传承至今的“万物共生”的和谐境界。当然,相信通过对黎族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我们已经在慢慢揭开黎族文化本原的真面目,但是仅仅靠对黎族民间故事的阅读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黎族其他民间艺术、文化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探寻得黎族文化的本原。2.延续黎族文化的传承文化人类学家们认为,“文化传承既是某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群体行为,也是24 该社会或民族的个体行为。某一社会或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而得到代际的传承的。因此,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更是一个教育过程”删。黎族文化从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一直流传至今,依靠的也就是整个黎族人民对本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然而,近年来由于世界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黎族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黎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越来越多的黎族后辈鲜有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难以担当传承和保护之大任。黎族民间故事是黎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黎族文化内涵。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不仅体现了黎族的传统风俗、异域风情,还凝聚了黎族人民千百年来传承的勇敢智慧,更包含了黎族人民纯真质朴的审美情趣和和平友好的民族观。阅读和了解黎族民间故事,不仅可以黎族后辈借此了解黎族文化、延续黎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可以让更多的非黎族人了解黎族文化、扩大黎族文化的影响,而这恰恰也是一种传承和保护黎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幼儿园课程资源是指“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利用的、有利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资源,尤其是园外素材型资源”。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资源多以纸张印刷品形式呈现,教材是最常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由此可见,而校外课程资源也是严重缺乏。课程不仅仅指幼儿园的上课,而且指儿童的学习经验、预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影响。其中,儿童所生活的民间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层面。从课程资源的概念来看,民间文化显然成为选择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神话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民间文化包括民间艺术、民间故事、民间游戏等,具有丰富的资源价值,可以帮助拓宽幼儿园课程的教育空间:让传统文化古籍走进幼儿园,走近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聆听古老的故事、动人的传说、英雄的壮举;让民间故事在孩子们的身边流传;让传统的节日民俗成为孩子们的盛会;让历史先辈、民族英雄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在让孩子们体验和感受民俗民风的同时,适当引导他们喜爱民间艺术、热爱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民间意识和民族精神。可见,民间文化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种来源。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经验也表明将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可行的,因为民间文化可以激起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兴趣,提升幼儿在课程活动中情感、态度、认知和技能等,从而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这也正是将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 的最终目的——将身边具有不同教育意义的事物,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融入到课程中去,丰富幼儿的学习和生活。26 第2章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一、幼儿园对黎族民间故事的利用情况关于幼儿园对黎族民间故事的利用情况,当前的现状是黎族民间故事作为黎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曾作为本土文化课程资源被幼儿园教师们搜集、整理出来过,但是后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要,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一直没有付诸行动,这也是很多教师觉得遗憾的地方。“之前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时候,我们主要就是针对一些海南的本土特色进行开发的,像海南的热带风光、名胜景点、特色小吃等等。黎族文化的也搜集了很多,黎族服饰、黎族传统风俗和节日都有,民间故事我们也整理了一些,但是因为后来又改成以健康领域为特色的园本课程开发,所以这部分没来得及开展。我们也觉得挺遗憾的,很浪费,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把搜集的黎族文化的资料和健康领域园本课程结合起来,所以浪费也只能这样了。”(C老师)笔者认为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没有付诸行动的原因在于:第一、幼儿园对黎族民间故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黎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充分;第二、“与教师自身的教龄、成长经历和民族身份等有关。教龄长的教师能够灵活驾驭教材,机动地调适既定的工作计划,能够在统一课程和活动安排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而年轻教师则相对比较依赖教材和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安排。第三,当前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计划过于紧凑,教师们无暇付诸实践”30,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常常被安排地太满,导致教师们在疲劳和紧迫之余勉强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实践如何把黎族民间故事与课程、与教学实践结合。二、教师对黎族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态度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该幼儿园教师们对“黎族民间故事”并没有太多了解。有的教师将海南本地其他民族的民间故事与黎族民间故事相混淆,一部分教师知道几个流传较广的黎族民间故事,年轻的教师几乎都没听过黎族民间故事。但即便如此,笔者也发现她们还是能认识到黎族民问故事的本质所在,即黎族民间故事是在广大黎族人民中口耳相传的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或具有幻想色彩的散文叙事作品,也是古代黎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认识的体现。(一)教师对黎族民间故事的价值理解通过对C幼儿园教师的访谈笔者能看出,黎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得到了该园教师的充分肯定,她们普遍认为将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幼儿继承和传播黎族民族传统文化。总的来说,27 分为以下几点:1.黎族民间故事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黎族民间故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类别的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将可以促进幼儿不同方面的发展。如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和风俗传说等可以带领幼儿了解地理知识、动植物知识、既发展幼儿的智力,又能拓宽知识面;如生活故事和机智人故事能让幼儿感受到多姿多彩的黎族人生活,还能了解到黎族人机智勇敢、勤劳致富的优良品质,在无形中也会对幼儿良好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如许多的动物故事,将动物拟人化,形象生动、活泼可爱的语言也有助于幼儿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动物比拟人的行为方式,也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引导,基本规则意识的遵守,喜欢集体生活,产生爱集体的情感,良好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养成。所以黎族民间故事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的发展。“我觉得黎族民间故事对幼儿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帮助的。第一,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情节和内在逻辑,幼儿在听故事和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第二,黎族民间故事有很多种,不同类别的故事可以丰富幼儿不同的经验,增长幼儿的见识和视野;第三,就像这次研究中根据黎族民间故事改编成一个游戏活动,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而且如果有条件的话,经常给幼儿讲黎族民间故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熏陶,这一点也很有意义。”(L老师)2.黎族民间故事可以促进教学情境化学前阶段的儿童,其的认知水平处在前运算阶段,喜欢形象、具体和生动的情景,所以幼儿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黎族民间故事中各种新奇传神、活泼生动的情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来,促进教学情境化,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更多本领。“有一次我在备课,内容是认识各种鸟儿,我就想起黎族民间故事中有个((百兽衣》的故事,觉得可以把其中主人公劳丹打猎制成‘百兽衣’的情节融进来。于是我就设置了这个情景,劳丹把百兽衣带到班上,想考考幼儿能否通过百兽衣上各种不同颜色的羽毛是属于哪种乌几的。那节课还是很成功的,幼儿很喜欢劳丹带来的百兽衣,也通过百兽衣上的羽毛认识了不同鸟类。所以我觉得黎族民间故事不仅可以讲给幼儿听,也可以像这样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幼儿一样可以感受得到。”(w老师)3.黎族民间故事可以发扬黎族文化黎族民间故事作为黎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着幼儿,并通过融入到幼儿园课程这一过程伎幼儿逐渐对黎族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懂得珍惜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28 “现代化城市下成长的幼儿,对黎族文化的接触几乎为零。通过把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借这一小小的窗口叩开幼儿了解黎族文化的大门,让其在聆听黎族民间故事的同时,接受道德价值观念的陶冶、感受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黎族文化。”(L老师)(二)教师对黎族民间故事的态度教师们通过对自身的成长经历的回顾和来自现实生活的感触,从黎族民间故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性交往以及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表达了对黎族民间故事的肯定态度。“现在社会在不断进步,许多陈旧和不合时宜的东西我们是该抛弃,但是很多传统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吸取其中的精髓,用于发展我们的学前教育事业。黎族民间故事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黎族人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将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能不仅造福自己,更能造福后代,所以我们要坚持做下去,坚持把黎族文化传承下去。”(w老师)29 第3章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一)研讨工作笔者于2013年9月进入海口市C幼儿园实习。经过一个月的实习工作,初步了解了该幼儿园的工作流程和教学工作,也和教师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笔者于10月初在该园相关领导和教师的帮助下开始了“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工作。在首次的研讨会上,向各年级组长阐明了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计划,从而开启了笔者在该园的调研、实践和研究工作。三位年级组长又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及她们的工作安排,对研究计划进行了修订,以保证在时间、人员和组织管理上最大限度地支持本研究的进行。三位年级组长都是幼儿园的高级教师,都是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其他年轻老师的研究热情也是很高的,她们都是很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设计教案,找资料。中班年级和大班年级的教师们是本研究的主要力量,大家互帮互助,积极组织开展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活动。在研讨会上气氛轻松愉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参与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与大量的交流机会,对教师们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研究和发展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为期近两个月的研讨过程中,教师们大都能根据研究规划主动地参与到研讨当中,保持和发扬课程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的良好作风,教师是教学研讨的主力军,不同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会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也不一样,所以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村级教师的教学,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C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交流非常多,不仅有本班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有教师与园领导的交流。教师共同参与研讨,研讨气氛非常热烈,对黎族民间故事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过程的设计等,教师们各抒己见并对研讨活动的进行不断地改善。附:第三次研讨记录探讨时间:2013年10月21日研讨人员:中班年级组长、教师、笔者研讨内容:黎族民间故事的选取和开展活动的方式研讨过程:上一周的研讨确定了中班和大班幼儿的接受能力较强,适宜开展本研究活动。研讨之后,笔者把整理好的黎族民间故事集分与各位教师研读,为下一次的研讨做好准备。因此,本次主要研讨选择一个具体的黎族民间故事融入到中班课程当中以及这一课程应该以什么样的3n 方式开展。研讨一开始,教师们就直奔主题,纷纷说出自己选择的黎族民间故事、选择的理由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L老师:这是中班幼儿第一次在幼儿园接触到黎族民间故事,所以我觉得可以选择关于种族起源之类的故事,比如((人类的起源》、《黎母山的传说》、Ⅸ五指山的传说》等,让幼儿了解我们人类和黎族祖先是如何产生的,这样可以满足幼儿对人类、对黎族以及对自身的好奇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人类、黎族和自身。至于方式嘛,因为是黎族民间故事,所以最好的方式肯定是以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开展,不过我们要讲得动听一点,最好带点传奇和神话的意味。c老师:我倒觉得正是因为幼儿第一次接触黎族民间故事,这种太传统、与现实不太切合的故事不适合现在展现给幼儿,反倒是一些关于动物的黎族民间故事,比如《猿和猴子的故事》、《狗与黄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