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0 KB
  • 2022-06-16 12:00:06 发布

我看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我看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10-10-1222:40(应《中国社会科学报》之邀写的短文,感谢周群力为此文收集的资料。) 失业就是找工作?——我看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陆铭*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发展的搜寻理论(searchtheory)的主要含义,那么,这句话可能就是“失业就是找工作”,如果要加些修饰词,那么,“失业就是在有摩擦的劳动力市场上找工作”。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戴蒙德(PeterDiamond)、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A.Pissarides)、美国西北大学的戴尔·莫滕森(Dale.T.Mortensen)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的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三人发展的“搜寻理论”可以帮我们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原理,同时也是有利的政策分析工具。这一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比如“为何在存在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规章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等等。对于理解当前经济危机中的失业问题和提出适当的对策,搜寻理论显得颇为重要。今年的诺奖授予给他们,授给劳动经济学的这一领域,——实际上也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领域,——正是实至名归,恰逢其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周期理论在经济危机面前有点招架不住,而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劳动力市场分析方面的基石,搜寻理论的获奖也维护了经济学的声誉。这不由得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诺奖的颁发首先当然是出于科学的贡献,但在长长的准获奖者名单上,花落谁家还是要看时代背景。 工作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雇佣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员工,传统的理论分析认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是在信息完备的、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运作的,通过工资的调整可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出清,不可能出现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但事实上却是许多公司有许多工作空缺,同时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彼得·戴蒙德等人的搜寻理论,为人们加深对信息不完备的、有摩擦的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认为,求职者和雇佣者之间在互相寻找彼此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这就构成了搜寻成本。既然存在搜寻成本,那么,对搜寻者而言,他所面临的选择就是:“搜寻”或“停止搜寻”。如果搜寻者决定“停止搜寻”,就意味着他在已有的机会集合中选择一项行动,搜寻过程结束;如果搜寻者决定“搜寻”,就意味着他继续搜寻新的选择对象。当搜寻活动使搜寻的预期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搜寻活动才会停止。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与雇主都存在对供需信息的需求,两者都会把搜寻活动推进到搜寻的预期边际收益等于搜寻的边际成本那一点。另一个对于搜寻过程的理解是,搜寻到的对象(比如工作岗位和工资)所带来的效用要超过自己的保留效用。在现实中,搜寻总是在有限的知识内进行,人们不可能把同一个决策问题有关的全部知识都了解清楚后才作出选择。戴蒙德等人的搜寻理论认为,人们根据市场上的信息获得一个关于工资的分布,形成一个关于自己可能获得的工资的理性预期,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搜寻过程。当然,人们还会设立停止搜寻的标准或原则,如劳动者设立保留工资,雇主设立最高价格等。基于这些,求职者和雇佣者就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对于特定的个人来说,在劳动力市场上什么时候停止搜寻(转为就业)要看运气,而从全社会来说,平均的失业期限则要看保留工资和市场上工资分布的关系。戴蒙德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表明,很小的搜寻成本可以带来很大的影响。另外,他认为通常这种搜寻没有很高的效率,政府要有所作为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理解了这些理论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策的效果,比如说,当政府提高失业保险水平时,将使失业者相应提高自己的保留工资,从而增加搜寻工作的周期,也就是失业的周期。 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史上,搜寻理论具有重要的地位。新古典主义理论家以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著称,他们坚信,失业只是摩擦性的,失业者只是在找下一个工作而已。但是,新古典主义理论始终在失业这个问题上碰到人们的质疑,特别是当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出现的时候,人们无法相信,这仅仅是因为失业者是在找工作。特别是在1930年代以后,凯恩斯经济学将失业解释为有效需求不足而致,相应地,对于失业的治理,凯恩斯理论认为政府主导的需求管理是剂良方。直到1960年代末,失业理论基本上是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工作搜寻理论对于1980年代以后新古典理论的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70年代是理性预期假说逐渐得以发展和成熟的时期,搜寻理论成功地整合了理性预期假说和市场摩擦假说,告诉人们,失业的原因在于,失业者决定继续失业,找一个新的工作,比接受一个目前可以获得的工作期望收益更高。换句话说,失业只是因为市场存在摩擦,因此需要时间来找到比自己保留工资更高的工作。我一直认为,在守住理性预期这一点上,搜寻理论具有鲜明的新古典主义色彩,这也是为什么1980年代以后,当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统治了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课程时,搜寻理论一直是这一课程的基石之一。但是,巧妙的是,搜寻理论又一直将市场的缺陷——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摩擦——作为理论的又一假设,因此,它达成了与坚持市场缺陷假说的新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的妥协。以至于一些被贴上“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业理论(如效率工资理论)也能够借助于搜寻理论的建模方式来写。更妙的是,搜寻理论还被经济学家们很好地与实证上的期限分析(durationanalysis)方法对接起来,这个方法可以将失业的时期长短作为被解释变量,而将失业者的个人特征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参数作为解释变量来为失业寻找解释。这就难怪后来五花八门的新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逐渐失去光彩,甚至被人遗忘,而搜寻理论却不断发扬光大,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于劳动力市场、婚姻市场和货币理论等领域。搜寻理论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后来,人们相信已经有了统一而标准的失业分析框架,已经没有必要再为不同的失业理论贴上学派的标签了。不过,作为一个科学的评述,我还是要对于可能出现的对诺贝尔奖的盲目崇拜给出一点善意的提醒。举例来说,我相信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人可以非常容易地用搜寻理论构建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用期限分析方法研究1990年代中期下岗职工的“失业时期”的决定,并且在实证上将发现,年龄大的、来自于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比年龄较小的、来自于非国有企业的职工失业周期更长。但是,当你得到这个结论,并且仅仅因为你的理论是用“标准”的搜寻模型构建起来的时候,所以,你是在说,年龄大的、来自于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保留工资更高,于是失业时期更长。如果是这样,你其实什么都没说。 你也许会问,“失业就是找工作”,就是因为找得到的工作还不够好,这有什么错吗?问题在于,搜寻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人们形成了关于工资分布的理性预期。我们知道,要形成一个稳定而准确的预期,需要有足够数量的观察点和相应的信息来形成一个关于工资分布的预期,这一假设比较适用于稳定而可预期的市场制度。而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巨变中,很多外部的制度和政策变量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一会儿户籍政策调整了,一会儿大学又扩招了,你说,一个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怎样形成关于工资分布的预期?如果要形成这样的工资分布的预期,恐怕也不是只收集住届毕业生的信息就在找工作之前中形成了“理性预期”,而是在找工作过程中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预期。再回到下岗职工的例子上来,当你发现来自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失业周期更长时,这恐怕不只是因为他们的保留工资更高,而是他们本来就与来自非国有企业的失业职工不一样。即使用搜寻理论来研究下岗问题,也需要加上一个企业方来构建一个双边搜寻模型,在企业那边,也在根据职工特征的分布来找员工,而失业者来自于什么样的企业恐怕就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它包含着有关职工技能、工作态度等一系列参数的信息。方法的发展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诺贝尔奖的授予对象是研究方法的发展者,而在应用层面,方法永远无法自动获得对于特定问题的准确理解。我的理性预期是,这几位新晋的诺贝尔奖状元即将被国内高校和各大媒体重金邀请来谈中国经济(还不只是失业问题)。在这一点上,同为诺奖得主的马斯金(E.Maskin)极为谨慎,我的同行在请教他对于中国经济的看法时,他的回答是,他的研究只局限在特定的理论领域内,对于中国经济难以直接给出评论。最后,还是要八卦一下诺奖得主的生平,不过,这些信息都是浪费,在网上都找得到,放在这里,只是为了减少“搜寻成本”:彼得·戴蒙德(PeterDiamond)196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1963年,年仅23岁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被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誉为经济学“神童”。自1966年起至今,戴蒙德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97年,戴蒙得被授予麻省理工学院学院教授称号,这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最高荣誉。2002至2003年,戴蒙德被推选为美国经济协会主席。彼得·戴蒙德(PeterDiamond)是世代交叠模型的提出者,他还在许多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包括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险制度等。他是社会保障、养老金和税收问题专家。戴尔·莫滕森(DaleT.Mortensen)教授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研究领域集中在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理论,尤其是在工作搜寻和失业理论(thetheoryofjobsearchand unemployment)方面颇有造诣。莫滕森在劳动力市场研究和相关理论领域的学术成果具有开创性。此外,他在就业市场劳动力调整和安置领域的研究也颇具建树。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A.Pissarides)教授来自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政策。他的代表作是《失业均衡理论》,至今被看作是失业经济学领域的标准教科书。皮萨里德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基于失业匹配函数的宏观经济搜寻及匹配理论,以及经济的结构性增长等。*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