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 MB
  • 2022-06-16 13:04:43 发布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pdf

  • 7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学校代码密级学号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SentimentUpward,EyesDownward—_TheStudyofStories’Seditorialfeature研究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0一一年五月 摘要IIIIITIIrlTrIuIY1911988“情趣向上,眼睛向下"是《故事会》核心的办刊特征。情趣向上,就是故事作品有社会担当,应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激发人性中善的部分。通过故事中一个个特性鲜明的人物,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读者的行为、思想。眼睛向下,就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内容始终关注到全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让老百姓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同时培养来自群众中的故事作者,注意发现和培养作者队伍。《故事会》有这样的办刊特征,才能获得了成万上亿的百姓喜爱,创造了数不胜数的发行奇迹,是中国杂志长河的奇异浪花。本文是从《故事会》杂志的发展历程、编辑理念、作编读关系三个方面来研究它的办刊特征。通过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的理论对杂志的宏观历史及微观文本进行解读,对杂志的编辑理念进行阐述,对编者、读者、作者群体进行分析,力求把握《故事会》的总体办刊特征,探索其成功之道与不足之处,及对中国杂志发展的影响。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重在还原《故事会》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比较《故事会》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着力对新时期《故事会》的品牌建设与维护进行了研究。第二章重点探讨《故事会》别具一格的编辑理念,具体表现为“在时代的脉搏上跳动"“保持口头性’’‘‘讲做人的基本道理”“小刊物大理论"。第三章是对《故事会》作者、编者、读者关系的研究。通过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来研究读者群的多层次性,并试图用“对话理论”研究编者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总结《故事会》的成功之道与不足之处,为业界的办刊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i’ 关键词:《故事会》办刊特征编辑理念对话理论跨媒介经营 Abstract“Sentimentupward,eyesdownward"isthecoreofStories,seditorialfeature.“Sentimentupward’’meansthatthewritingsshouldtakeonitssocialresponsibilityandbeabletogiveapositiveimpactonitsreadersandinspirethegoodpartofhumannature.Throughthe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ofthecharactersinthestories,itinfluencesthebehaviorandthoughtofitsreaderssilently.“Eyesdownward’’meansthatitisclosetopeopleandtheirlives.Thecontentsofthestoriesalwaysconcemaboutthelivingstateofthecommonpeopleandexpresscommonpeople’Semotionsaboutlife.Meanwhile,themagazinepaysmuchattentiontodiscoverandcultivateitsownwriterswhogrowupfromthecommonpeople.Becauseoftheeditorialfeature,Storiesbecomesverypopularamongitsreaders,andhascreatedcountlessissuemiracles.ItisamiracleinthelonghistoryofChinesemagazines.ThispaperstudiestheStories古editorialfeaturefromthreeperspectives:itsdevelopmentcourse,editorialideaandtherelationshipamongauthors,editorsandreaders.Throughthetheoriesofcommunicationandpublication,IgivemyowninterpretationonmacrohistoryandmicrotextofStories,expoundtheeditorialideaofthemagazine,andanalyzethemagazine’Seditors,readersandwriters.IstrivetograspthegeneraleditorialfeatureofStories,andsummarizeitssecretofsuccess,deficiencyandits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Chinesemagazines.This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firstchapterfocusesonrestoringthehistoryofthepastFortyyears’upsanddownsofStories,III andcomparesthefeaturesofeachphase,focusingonthebrandbuildingmaintenanceofStoriesinthenewera.ThesecondchapterdiscussesStories’editorialideas,including‘‘Dancingonthepulseofthetimes",“Maintainingoral",“Tellingthefundamentalprincipleaboutlife’’and“Smallpublication,bigtheory”.Thethirdchapterisa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amongStories’seditors,authorsreaders.Thischapterstudiesthereaders’multi—levelqualitybytheclassicaltheoriesofcommunicationtherelationshipamongeditors,authorsreadersbythetheoriesofdialogue.ThefourthchapterssummarizeStories’successdeficiency,andprovideinstructionsexperiencesforothermagazines·Keywords:Stories,editorialidea,dialogtheories,cross—mediummanagement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绪论⋯⋯⋯⋯⋯⋯⋯⋯”..⋯⋯⋯⋯⋯⋯⋯⋯⋯⋯⋯⋯⋯⋯⋯⋯⋯⋯⋯⋯⋯⋯⋯⋯1一、研究缘起⋯⋯⋯⋯⋯⋯⋯⋯⋯⋯⋯⋯⋯⋯⋯⋯⋯⋯⋯⋯⋯⋯⋯·l二、研究现状⋯⋯⋯⋯⋯⋯⋯⋯⋯⋯⋯⋯⋯⋯⋯⋯⋯⋯⋯⋯⋯⋯⋯··2三、研究的方法与意义⋯⋯⋯⋯⋯⋯⋯⋯⋯⋯⋯⋯⋯⋯⋯⋯⋯⋯⋯3第一章风雨不倒的发展历程第一节政治宣传品——《故事会》的诞生(1963年.1966年)⋯⋯4一、从“创刊词”说起⋯⋯⋯⋯⋯⋯⋯⋯⋯⋯⋯⋯⋯⋯⋯⋯⋯⋯⋯4二、政治主题及经典故事⋯⋯⋯⋯⋯⋯⋯⋯⋯⋯⋯⋯⋯⋯⋯⋯⋯⋯6第二节“革命’’至上——《革命故事会》(1974年.1978年)⋯⋯··8一、比较“创刊词”⋯⋯⋯⋯⋯⋯⋯⋯⋯⋯⋯⋯⋯⋯⋯⋯⋯⋯⋯⋯·9二、与创刊初《故事会》的关系⋯⋯⋯⋯⋯⋯⋯⋯⋯⋯⋯⋯⋯⋯··lO第三节还故事于民——新时期的《故事会》(1979年.2010年)⋯lO一、与之前《故事会》的比较⋯⋯⋯⋯⋯⋯⋯⋯⋯⋯⋯⋯⋯⋯⋯·1l二、“洪水”来袭⋯⋯⋯⋯⋯⋯⋯⋯⋯⋯⋯⋯⋯⋯⋯⋯⋯⋯⋯⋯i··14三、稳步发展后的品牌建设⋯⋯⋯⋯⋯⋯⋯⋯⋯⋯⋯⋯⋯⋯⋯⋯⋯16第二章别具一格的编辑理念第一节在时代的脉搏上跳动⋯⋯⋯⋯⋯⋯⋯⋯⋯⋯⋯⋯⋯⋯⋯“22一、紧扣发生的重大事件⋯⋯⋯⋯⋯⋯⋯⋯⋯⋯⋯⋯⋯⋯⋯⋯⋯“22二、讲述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一24三、新词语层出不穷⋯⋯⋯⋯⋯⋯⋯⋯⋯⋯⋯⋯⋯⋯⋯⋯⋯⋯⋯”25第二节保持口头性⋯⋯⋯⋯⋯⋯⋯⋯⋯⋯⋯⋯⋯⋯⋯⋯⋯⋯⋯⋯26一、节奏明快,情节凝练⋯⋯⋯⋯⋯⋯⋯⋯⋯⋯⋯⋯⋯⋯⋯⋯⋯⋯26二、亦庄亦谐,易记易讲⋯⋯⋯⋯⋯⋯⋯⋯⋯⋯⋯⋯⋯⋯⋯⋯⋯··26第三节讲做人的基本道理⋯⋯⋯⋯⋯⋯⋯⋯⋯⋯⋯⋯⋯⋯⋯⋯·27一、传统与现实的熔铸⋯⋯⋯⋯⋯⋯⋯⋯⋯⋯⋯⋯⋯⋯⋯⋯⋯⋯⋯27 二、普遍性与典型性的结合⋯⋯⋯⋯⋯⋯⋯⋯⋯⋯⋯⋯⋯⋯⋯⋯⋯·29三、人性与道德的升华⋯⋯⋯⋯⋯⋯⋯⋯⋯⋯⋯⋯⋯⋯⋯⋯⋯⋯⋯⋯··30第四节小刊物,大理论⋯⋯⋯⋯⋯⋯⋯⋯⋯⋯⋯⋯⋯⋯⋯⋯⋯⋯⋯31一、构筑理论高地⋯⋯⋯⋯⋯⋯⋯⋯⋯⋯⋯⋯⋯⋯⋯⋯⋯⋯⋯⋯⋯31二、带出一门新学科⋯⋯⋯⋯⋯⋯⋯⋯⋯⋯⋯⋯⋯⋯⋯⋯⋯⋯⋯··32第三章有机结合的作、编、读关系第一节让故事走进读者心灵深处的何承伟⋯⋯⋯⋯⋯⋯⋯⋯⋯⋯·35一、何承伟的经历及办刊理念⋯⋯⋯⋯⋯⋯⋯⋯⋯⋯⋯⋯⋯⋯⋯··35二、何承伟的办刊胆识⋯⋯⋯⋯⋯⋯⋯⋯⋯⋯⋯⋯⋯⋯⋯⋯⋯⋯··36第二节从讲述到编辑的“故事大王"吴文昶⋯⋯⋯⋯⋯⋯⋯⋯··37第三节多层次的读者群体⋯⋯⋯⋯⋯⋯⋯⋯⋯⋯⋯⋯⋯⋯⋯⋯·38第四节“对话理论”下的作、编、读关系⋯⋯⋯⋯⋯⋯⋯⋯⋯⋯40一、与“铁军”对话⋯⋯⋯⋯⋯⋯⋯⋯⋯⋯⋯⋯⋯⋯⋯⋯⋯⋯⋯⋯·40二、同读者交流⋯⋯⋯⋯⋯⋯⋯⋯⋯⋯⋯⋯⋯⋯⋯⋯⋯⋯⋯⋯⋯⋯··42第四章《故事会》的启示第一节打造民族文化品牌⋯⋯⋯⋯⋯⋯⋯⋯⋯⋯⋯⋯⋯⋯⋯⋯_··45第二节只领先读者半步⋯⋯⋯⋯⋯⋯⋯⋯⋯⋯⋯⋯⋯⋯⋯⋯⋯⋯··46一、保持个性,不随波逐流⋯⋯⋯⋯⋯⋯⋯⋯⋯⋯⋯⋯⋯⋯⋯⋯·46二、与时俱进,不墨守陈规⋯⋯⋯⋯⋯⋯⋯⋯⋯⋯⋯⋯⋯⋯⋯⋯··47第三节走跨媒介经营之路⋯⋯⋯⋯⋯⋯⋯⋯⋯⋯⋯⋯⋯⋯⋯⋯⋯48一、书刊互动⋯⋯⋯⋯⋯⋯⋯⋯⋯⋯⋯⋯⋯⋯⋯⋯⋯⋯⋯⋯⋯⋯⋯⋯48二、网刊互动⋯⋯⋯⋯⋯⋯⋯⋯⋯⋯⋯⋯⋯⋯⋯⋯⋯⋯⋯⋯⋯⋯⋯⋯·49三、手机杂志互动⋯⋯⋯⋯⋯⋯⋯⋯⋯⋯⋯⋯⋯⋯⋯⋯⋯⋯⋯⋯⋯··51四、小结⋯⋯⋯⋯⋯⋯⋯⋯⋯⋯⋯⋯⋯⋯⋯⋯⋯⋯⋯⋯⋯⋯⋯⋯⋯⋯⋯⋯⋯⋯⋯⋯52结语⋯⋯⋯⋯⋯⋯⋯⋯⋯⋯⋯⋯⋯⋯⋯⋯⋯⋯⋯⋯⋯⋯⋯⋯⋯⋯⋯⋯⋯⋯⋯⋯⋯·53参考文献⋯⋯⋯⋯⋯⋯⋯⋯⋯⋯⋯⋯⋯⋯⋯⋯⋯⋯⋯⋯⋯⋯⋯⋯⋯·55附录⋯⋯⋯⋯⋯⋯⋯⋯⋯⋯⋯⋯⋯⋯⋯⋯⋯⋯⋯⋯⋯⋯⋯⋯⋯⋯⋯⋯⋯⋯⋯⋯⋯·57后记⋯⋯⋯⋯⋯⋯⋯⋯⋯⋯⋯⋯⋯⋯⋯⋯⋯⋯⋯⋯⋯⋯⋯⋯⋯⋯⋯⋯⋯⋯⋯⋯⋯59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绪论一、研究缘起《故事会》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公司出版,96个页码,32开本,是一本面向群众,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又充盈时代气息的故事杂志。它以发表反映我国当代社会生活的故事为主,同时兼收并蓄各类流传的民间故事和经典的外国故事。《故事会》1963年7月创刊,1966年5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故事会》被迫停刊,这两年多的时间一共出了24辑。1974年3月,《故事会》复刊,改名为《革命故事会》,《革命故事会》出版39期,1979年1月,恢复刊名《故事会》,《故事会》还故事于民,真正步入市场经营,坚持“情趣向上,眼睛向下”,深受读者喜爱。199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读者最喜爱的全国十大杂志之一”;1997年《故事会》编辑部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1999年在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文化类杂志中,《故事会》杂志名列第五位;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称号;1999年、2003年、2005年连续三届获得“国家期刊奖”;2008年,《故事会》获得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故事刊物。在中国将近九千多种杂志中,许多杂志连自身的生存都无法维持,但《故事会》却连续数年创造了月发行量达四百多万册的纪录,令海内外的杂志界震惊。《故事会》的寿命之长,发行量之大,在中国杂志史上都是凤毛麟角。在近五十年里,许多曾经名重一时的杂志,在时代的大潮中都先后被淘汰出局,为什么小开本的《故事会》却能够在这样长的时间里独领风骚?它有怎样的办刊特征?这近五十年来它经历过什么?它在编辑理念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它的作者群、读者群在哪,编者与他们的关系又如何?它究竟能为中国杂志的发展留1 硕士学位论文下一点什么?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回答这样这一系列疑问。二、研究现状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故事会》的编辑在做的研究工作,代表性的是主编何承伟的论文《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有利于出版产业的发展——从<故事会>的发展看综合出版权配套的迫切性》、《从<故事会>到<话说中国>》、《在实践中探索办好<故事会>的路子》、《<故事会>:跨世纪的品牌战略》,编辑夏一鸣的论文《<故事会>与接受美学》,编辑钱舜娟的论文《<故事会>创刊的前前后后》。这些都是编辑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提升的理论,大多是从《故事会》的编辑出版工作的某个局部切入来研究其办刊特征。另外一个部分是专家、学者和高校对《故事会》的研究,代表的有:沈国凡的著作《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贾娅莉的毕业论文《<故事会>杂志(1963.2005)研究》,丁永勋的论文《<故事会>品牌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品牌升级之路》,李云的论文《<故事会>前史(1963.1966)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等。这些研究中有整体系统地研究刊物特征的,也有对某个或者几个局部进行的研究。纵观研究成果中,只有著作《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和毕业论文《<故事会>杂志(1963.2005)研究》是有对《故事会》特征的系统全面的探索。但前者相当于《故事会》的传记,是对《故事会》发展与现状的一种整体描述,行文的事实记述与感性情感远远强于理性分析,不能列入学术著作,但是该著作资料齐全、内容丰富,为笔者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文字数据资料。后者作为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文章的理论层次足够,但是作者是文艺学专业,主要通过文艺学理论去分析《故事会》与国家意识形态、民间、市场的关系,而对于传播学与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涉及甚少。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本论文运用传播学、编辑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出版学专业理论从《故事会》的发展历程、编辑理念、作编读群体关系,对其办刊特征进行整体全面的研究,这是研究的创新之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广泛应用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艺学等许多领域,但把对话理论与传播学结合也是近几年的发展,从对话理论视角分析编作读三者关系的,这是研究的空白。笔者试图引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研究编者与作者、读者关系,这是研究的创新之二。三、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本文在第一章主要使用比较分析法,宏观地概括《故事会》每个时间段的特点;第二章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微观地阐述《故事会》独特的编辑理念;第三章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选择典型代表的编者、作者、读者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分析《故事会》的成功之道与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学习《故事会》的成功经验,找到其发展瓶颈,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刊规律,为《故事会》的发展提供方向,为业界办刊提供参考和借鉴。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风雨不倒的发展历程《故事会》从1963年创刊到现在快有四十年的历史了。其问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并跨入了一个新的世纪。《故事会》也经历过创刊初期的艰辛、被迫停刊的无奈、动荡岁月的尴尬和“洪水”来袭的窘迫,但不管风吹雨打,《故事会》仍以它的顽强与坚韧,遍布于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第一节政治宣传品——《故事会》的诞生(1963年-1966年)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3年5月,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极其夸大的估计,对“四清"运动的任务、政策、方法作了规定。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热潮。故事宣传则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个很好的武器。故事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讲故事不需要华丽的舞台,艳丽的化妆,复杂的道具,精到的表演,只需要一个引入入胜的故事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人人都可以讲故事,个个都喜欢听故事,故事能深入到百姓人家,田间巷陌。灵活经济的讲故事活动能让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了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从“仓IJZFIJ词”说起1963年7月,《故事会》创刊,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O.26元。创刊号“编者的话”中这样写道:“《故事会》是不定期的丛刊,将根据需要陆续分辑出版。它专门刊载基本上可以直接供给故事员口头讲述的故事脚本,以促进群众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故事活动的发展,扩大社会主义宣传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些故事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比较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因而也是可以供群众阅读的通俗读物⋯⋯《故事会》的对象,以农村故事员为主,兼顾工厂和其他方面。它所刊载的故事,尽量做到口语化,讲起来顺口,群众听得清楚⋯⋯欢迎各地故事员把好的故事按照口头讲述的要求整理出来,寄给我们;欢迎各地评话艺人把适合故事员讲述的评话寄给我们;欢迎大家来改编或创作可供口头讲述的好故事。”①这短短的几百个字,从三个关键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会》在办刊初的一些特征:1.“不定期的丛刊"这个时期的《故事会》只能说是杂志,是集刊,而不是期刊。“期刊是具有明确的编辑方针,刊登文章内容呈多样化,刊名、版面与开本固定性,并以卷、期与年、季、月(旬、周)相联编序,定期连续印装成册的出版物。"②期刊是杂志的一种,杂志分期刊与集刊。只有同时满足这定期、连续、固定、多样这四个属性才能成为期刊。1963年12月、1964年1月相继出版《故事会》第2辑、第3辑。1964年4月开始,基本是每月出一辑,两年多的时间一共出了24辑。由于其不定期性,这个时候的《故事会》是集刊。2.定位“故事员’’“创刊词"中提到的故事员,是《故事会》创刊初期的读者对象。故事员与古代的说书人相似,都是讲故事给别人听,但古代的说书人是为了挣钱图温饱,更多地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这个时代的故事员与政治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这场运动中,“故事员"的身份不是自我任命的,而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训练。这些人成为故事员之前,有自己的社会属性,或是农民,或是工人,或是军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能说会道,①《故事会》[J】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1).②龚维忠.现代期刊编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5 硕士学位论文尤其擅长讲故事。但他们又不同于普通的故事讲述者,普通的说书人是讲述百姓喜闻乐道的奇闻趣事,可能没有提升到政治的高度。而故事员是经过正规的训练,他们会用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来武装头脑,从阶级的角度出发,传达党的方针政策,讲述革命故事。故事员的身份和地位与传统的说书人有明显不同,讲故事不是他们的谋生手段,有一些故事员还可以从一个一般的农民成为“文化工作者”,还有可能升为“国家干部”。3.通俗的“1:2头讲述’’《故事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定下了一个办刊的基调,即所采用的稿件必须是通俗易懂,可供传讲的口头文学作品。因为《故事会》创刊时的目标读者就是故事员,通过故事员的嘴,把故事传播给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去,从而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对广大群众而言,没有看《故事会》这个说法,而只有听《故事会》。既然故事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听的,语言就必须是通俗易懂、是朴实无华的,文字形式也就必须要接近口语,以适应传讲的需要。再有,讲故事一般有时间上的限制,不可能像评书那样,有充足的时间来展开情节,一个评书可以讲上若干天。这就要求故事结构简洁明快、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采用白描手法,文章尽量采用短句,朴实上口,易于传播。《故事会》的编辑们从创刊的那一天起,就是按照这条标准将一个个故事从作者邮来的稿件中筛选出来,然后给它们插上翅膀,飞出编辑部,通过故事员的口中,飞到田间地头,飞到工厂学校,飞到祖国的每个角落,飞到每个听众的心里,在那里开花结果。一个好的故事会让他们记一辈子,再传给他们的子孙,很多历史故事就是靠这种口耳相传,才流传至今。二、政治主题及经典故事《故事会》的出现,为当时全国的故事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可以分享各地的故事剧本,相互学习借鉴,把故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事剧本从一个地区推向全国。通过共享极大地满足了各地对故事剧本的需求,为基层故事员做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1963年到1966年,《故事会》一共出版了24辑,这24辑几乎覆盖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期政治生活的所有重大主题,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故事会》作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工具,自身不具备独立的发展空间。表l:1963年~1966年《故事会》部分专辑主题①专辑编号(出版时间)专辑名称第12辑(1965年01月)解放军和民兵故事专辑第15辑(1965年05月)大寨人的故事和半工(学)半读第16辑(1965年06月)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故事和上海市松江县故事创作第17辑(1965年07月)’雷锋的故事、学习雷锋的故事和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故事第20辑(1965年12月)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故事第21辑(1966年01月)王杰故事专辑第24辑(1966年05月)焦裕禄故事专辑但在那个精神食量及其匮乏的年代,《故事会》也曾刊登过一些口耳相传的好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血泪斑斑的罪证》、《一个包身工的故事》、《母女会》等,都记载了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压迫下的穷苦劳动人民的故事,表达了他们的仇恨,激发了劳动人民的阶级觉悟。还有,反映革命历史的故事,如经过改编的《红灯记》、《红岩》、《烈火金刚》等等,这些至今都为广大老百姓所喜爱。《血泪斑斑的罪证》讲的是解放前四川大邑县有个大地主刘文彩,他勾结军阀势力欺压当地老百姓。许多贫苦农民被他逼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刘文彩用农民的血汗钱建造了占地一万二千亩的庄园,里面亭台楼阁极尽奢华。稍有反抗的农民就被他残忍的投入了水牢。不甘心屈服的大邑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次英勇顽强的斗争。全国解放了,刘文彩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①李云.《故事会》前史(1963-1966)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J】上海文化,2009(02),537 硕士学位论文《红灯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深为人们熟知,但较少有人知道在《故事会》在创刊第一期就有登这个故事。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敌占区,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码的任务。由于叛徒的出卖,遭日寇杀害,李玉和的女儿铁梅继承父志,将密电码送上山,游击队歼灭了追赶铁梅的日寇。r第二节“革命"至上——《革命故事会》(1974年-1978年)1966年5月,“文化革命”的风暴开始席卷上海,《故事会》被迫停刊。1974年3月,《故事会》复刊,改名为《革命故事会》。《故事会》的前面加了“革命”二字,在那个文化、思想受到严格管制的时代,这本“起死回生”的刊物自然承载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在那群魔乱舞的岁月,人人都害怕被别人指责不“革命”,就这样,《革命故事会》便成了一本配合政策形势的政治教材。老百姓不喜欢看的故事登了不少,而老百姓喜欢的故事不去登,又不能登。政策的束缚和限制,造成了故事题材的单调和内容的空洞乏味。因为作者和编辑缺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已经成为政治的傀儡,必须按照上级的指示去搞故事创作,所有作品也就千篇一律,仿佛是从一个模型里做出了的一般。这种违反故事创作规律的行为,使《故事会》和老百姓的生活渐行渐远。“姚文元甚至写过一篇题为《革命故事别开生面》的文章,将‘三突出’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论等违反故事创作的模式,像紧箍咒一样地套在故事作者的头上。"①当故事作者们悲哀地发现他们必须像满清的文人写作八股文的模式来创作故事时,故事也就彻底地走进了死胡同了。①沈国凡.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58.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1974年3月至1977年1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此段时间,上海文艺出版社属上海人民出版社领导)编辑出版的《革命故事会》出版了33期。1978年1月至1978年11月,原以集刊形式出版的《革命故事会》改为双月刊,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从第34期办到第39期便宣告结束。一、比较“创刊词"《革命故事会》有一篇“致读者",相当于创刊词,从这份材料中,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革命故事会》的特点。“革命故事是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的锐利武器。为适应工厂、农村、部队、学校、街道正在蓬勃开展革命故事活动的需要,进一步繁荣和推动革命故事创作,我们决定不定期地出版《革命故事会》(丛刊)。《革命故事会》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坚持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贯彻党的‘十大’精神,配合形势宣传,发表反映伟大时代风貌,歌颂毛主席革命路线,歌颂工农兵英雄人物和青少年的斗争生活的革命故事;开展革命故事的经验交流;以及创作、讲演、评论革命故事的文章。欢迎广大工农兵作者和故事员给以大力支持,踊跃来稿。’’①显然,这份“致读者"与之前那份创刊词的说法有异同:1.属性相同,读者对象相同,文字表述方式相同。《革命故事会》没有定期出版,同样也是集刊,《革命故事会》仍然是故事员的宣传读本,表述方式仍然是口头讲述。,2.办刊宗旨有了改变,从之前的“扩大社会注意的宣传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现在的是“适应正在蓬勃开展革命故事活动的需要"。3.作用也更具有政治色彩,之前是“文艺宣传中最为灵便的轻武①Ⅸ故事会》【J】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9 硕士学位论文器之一”,到现在是“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的锐利武器”,当时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导致故事的政治作用大大增强。二、与创刊初《故事会》的关系《革命故事会》复刊之后只字不提之前的《故事会》,有意与之保持距离,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生存所需要。但是《革命故事会》与《故事会》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首先,《故事会》是《革命故事会》的基础和准备。《革命故事会》与创刊初的《故事会》精神实质和属性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存在,是“革命’’的有效武器。其次,《革命故事会》是《故事会》的极端化和畸形化。《革命故事会》更为极端,在主题思想或情节设置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革命故事会》以政治伦理价值取向为出发点,所展现的革命故事是不正常的形式,甚至是日常生活领域的畸形发展。在这个“非常’’时期,《革命故事会》成了一本政治教材,离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但当“革命"风潮过去,“自由"的空气迎面扑来,《革命故事会》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第三节还故事于民——新时期的《故事会》(1979年-2010年)1979年第1期,《革命故事会》恢复刊名《故事会》,开始正式使用由著名书法家周慧瑶题写的“故事会"刊名。这时,虽然文革已经结束几年了,但是由于惯性,《故事会》仍然在错误的轨道上滑行。这一时期的杂志刊登的作品与人民的愿望仍是背道而驰的,并没有群众基础,每期基本都是公费订购,作为政治教育材料发下去。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任何个人无法阻挡的。中国告别了几十年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国家和人民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人们的思想也渐渐从“文化革命"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日趋呈现出活跃的局面,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流派开始出现。复刊不久的《故事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抉择,《故事会》将何去何从?1979年9月20日—9月26日,《故事会》邀请全国各地的故事工作者和从事故事理论研究者三十余人参加研讨会,这些人员中,除了当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故事作者黄宣林、张道余、夏友梅、肖士太等之外,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辽宁大学、浙江教育学院和上海群众艺术馆的专门从事组织和理论研究的专家。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大家在一起共同交流从事创作与活动的经验和体会,探讨在新形势下《故事会》的读者定位、办刊风格及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次战略性的会议,会后《故事会》有了一系列的改变,摒弃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基本确定了“情趣向上,眼睛向下’’的总体办刊特征,赢得了老百姓的欢迎。一、与之前《故事会》的比较1.办刊宗旨改变:从服务政治到服务百姓从以前的为政治服务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轻松的方式讲述人间百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笑话"栏目,笑话这种备受群众欢迎的形式,终于摆脱了束缚,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了批判“四人帮"的利器。笑话短小精悍,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人读罢回味无穷,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笑话”栏目从出现那刻起,就成为了《故事会》上一道“迷人的风景",随着时光流逝,这道“风景"不仅没有褪色,相反的地位却越来越高,是名副其实的“明星"栏目。可能读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拿到一本《故事会》,都会迫不及待翻到笑话栏目,一口气把所有的笑话读完,再和好朋友分享这些笑话,那些笑话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1978年的《革命故事会》上开始出现“笑话”栏目,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成为《故事会》的重要栏目,直到今天,仍然是受大家喜爱的品牌栏目。 硕士学位论文2.办刊对象改变:从故事员到群众从最初的给故事员办的故事脚本,到办老百姓喜欢的故事。这个时期大量地刊登了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流传着一些传奇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年月里,这些故事几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唯一的消遣方式。这些故事不但立意深刻,而且情节生动,故事紧凑,带有别的文艺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口头传讲的特点,深得老百姓的喜欢。’《故事会》组织整理了这一批艺术性极强的民间宝藏,很快地发表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三个戴大口罩的人》《奇怪的“四脚蛇”》《斩夫剑》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掀起了一股“《故事会》热"。这个时期发表的传奇故事,以肖士太、黄宣林、欧阳德整理改编的《蔷薇花案件》反响最大。这是“文化革命”中流传较广的一个故事,故事长达五万多字,从1983年第8期开始,用了整整五期的版面予以连载,一直到第二年的第一季度才结束。这是《故事会》过去未曾有过的。这些传奇故事文字尖锐辛辣,情节跌宕起伏,充满艺术魅力,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心声,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读者只要听上一遍,就能记住并能复述,深受广大读者欢迎。3.作者改变:从集体到个人在创刊初期,稿件都以对当时影响较大的电影、戏曲、小说的改编为主,大多是属于集体创作。在去掉“革命”二字后,《故事会》的个人创作开始突显。在故事创作由集体向个人的转变过程中,《故事会》逐渐走出了对大人物、大事件、大情节的依赖,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些故事的作者本身就是普通百姓的一员,他们经历了故事里的事件,熟悉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甚至于直接参与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作者满怀深情地把他们的所感所想付诸笔端的时候,自然会带给读者的心灵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上的冲击,让读者大呼过瘾。读者高兴地发现,故事里的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像自己一样的小人物,过着平凡的生活。故事里的人物所经历的困惑、挣扎与抉择,使人读起来感同身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彩蝶》是这个时候个人创作的故事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刊发在《故事会》1984年第l期上,作者是陈希元。这篇故事主要讲述了彩蝶这个女孩的爸爸为了娶继母,准备毒死她和妹妹,但彩蝶用真情感动了爸爸,爸爸这次放了她们,但爸爸为了他的幸福生活,还是在大雪之夜,把她和妹妹仍在了大山中,为了妹妹御寒,彩蝶自己冻死的故事。文章除了环环相扣的情节之外,作者在作品中所融入的真挚情感,也是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1987年11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第七版上用整个版面刊登了《故事会》上发表的三篇故事,其中放在首篇的就是《彩蝶》。"①通过上述一系列改变,《故事会》风格渐渐固定,“情趣向上,眼睛向下"的办刊宗旨也日益明确。1984年《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1979年到1985年这短短几年间,《故事会》的发行量与年总码洋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到1985年,杂志的发行量是1979年的24倍多;年总码洋是1979年的65倍多,见表2。一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小草,在古木参天的文学圣地上,正健壮地生长起来。①沈国凡.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513 硕士学位论文表2:1979.1985年《故事会》年发行量和年总码洋①年份(年)发行量(册)年总码洋(元)19792679332894001980412644445700198l949000102490019821957297202490019832827389305360019845240000565920019856580000l8950400二、“洪水"来袭好事多磨,正准备扬帆远航的《故事会》遇见了迎面而来的“洪水"。1986年,刊物出现了订户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洪水"的冲击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文学杂志的飞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改革的深化,一直紧闭的大门缓缓打开,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外来思想和艺术流派己开始涌入中国。“伤痕文学”表达了人们此时对十年浩劫苦难的情愫,也是对“四人帮”的无情指控,文学杂志在此时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深处,迅速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当时全国几乎每个市都有自己的文学杂志,文学杂志的数量十分庞大。这时的《故事会》在艰难的起步后要寻求发展,就面临着文学类杂志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故事类报刊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文学杂志之外,各省、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种故事类杂志,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一家故事类的杂志。仅从1984年下半年的统计,全国故事类刊物已多达六七十种。除此之外,故事又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即从刊物向①沈国凡.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3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着报纸延伸。《中国故事》《故事世界》《故事大王》《今古传奇·故事版》等等,这些新创办的故事类报刊,让人顿感“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故事会》独领风骚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洪水"来势凶猛,但是,《故事会》并未因此乱了自己的阵脚,几年的市场争夺战后,《故事会》一路小跑,排到了故事类刊物的最前面。首先是依靠其独特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1996年,任一呜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雅’’“俗”相与析》的文章,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以时下风头正健的《故事会》为例⋯⋯它们在内容上却更贴近生活,语言简明而平实,情感质朴而真诚,凭借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广大读者,而这些难道不是纯文学起码应具备的要素吗?”①从如上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得知,因为《故事会》内容上却更贴近生活,始终保持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广大读者,在与文学杂志分割市场的竞争中从容发展。其次是《故事会》通俗不媚俗,高雅不高悬。《故事会》与通俗文学及其各种故事杂志的市场争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事会》在开办时就定位为是一本“供群众阅读的通俗读物”。可是,《故事会》与其他通俗读物相比更为“情趣向上"。当时其他很多的故事杂志充斥着美人头、月黑风高、飞檐走壁、杀人灭口、血溅红楼等等令人心惊胆战的文字。《故事会》尽力的在通俗与高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作品通俗却不媚俗,高雅绝不高悬,不去一味地追赶潮流。《故事会》虽然“眼睛向下’’,但“情趣向上",不会挖空心思地去迎合读者,而是通过积极向上的、阳光的作品去引导读者的生活。《故事会》坚持做一本启迪人们灵魂深处最美好情感的杂志,一本教人如何做人的刊物。历史证明,《故事会》的坚持是明智的。在“文化大革命”刚结①任一鸣.小说-9故事,谁主沉浮?【N】文学报,1996-6.13,第四版15 硕士学位论文束的一段时期,因为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太久的束缚,需要得到大放纵,通俗文学正好适应了这种心理,但是,风潮过后,人们冷静地思索自己的阅读时,经过客观的对比,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好的,人们就会更加珍惜《故事会》。因此,在1985年前后,虽然一开始《故事会》的订户有所下降,但是这种形势只持续了半年多,《故事会》的订户便开始出现了回升,最后竟然超过了以前的订数,在1986年、1987年、1988年这三年里,月发行量都保持在四百四十多万册以上。三、稳步发展后的品牌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直到2l世纪这10年,《故事会》也一直在探索中求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1998年以来,《故事会》的发行量在全国的九千多种期刊中,一直保持在前五位。据中国故事期刊协会2002年6月15日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五十二种故事类期刊,每月发行总数八百六十三万册,而《故事会》的发行量将近四百万册,占故事类期刊的‘半壁江山’,名列此类期刊发行的第一位。"①这些成绩离不开《故事会》的品牌建立与品牌维护。1999年至2008年连续四次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2008年成为我国第一个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杂志;2008年、2009年,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故事类期刊标杆品牌”称号;2010年获得上海市名牌称号。1.憨态可掬的“说书俑"一个成功的品牌,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切合的品牌形象,形象一定要能很好的反映品牌的特质。“说书俑"塑像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作为《故事会》的标志,这尊出土于1957年的东汉陶制塑像,把一个说书人讲故事的画面表现的活灵活现。画面中的说书人,左手抱着手鼓,右手挥舞着鼓槌,说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看起来朴实①沈国凡.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616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无华、憨态可掬、亲切近人。用“说书俑”来做《故事会》的标志,更能够突出《故事会》的办刊思想,让读者产出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图l:说-15俑用“说书俑"作标志,一方面体现了讲故事这种大众娱乐形式在中国民间的悠久历史,表现刊物的民族文化特点;另一方面又能体现刊物面向普通百姓的办刊宗旨,显示刊物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般刊物大多以动物、植物为标志,《故事会》的“说书俑”标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通过刊物的标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人格化的《故事会》,他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朴实的外表下,有着笑谈天下的气度。在精神上,“说书俑”标志和《故事会》是高度统一的,这就是这一商标的成功之处。使读者看到这个标志,就自然地联想到了《故事会》。2.老少成宜的封面设计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西方文化的涌入,许多故事杂志都纷纷采用“美女’’照片作为封面,《故事会》如果和别的刊物一样突出“美女",显然不能很好地表现故事读者群体的大众性与多层次性。《故事会》的读者群是非常广泛的,既有老人,也有小孩,既有农民,也有教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故事的喜爱。这些读者欣赏角度不同,审美观念也各有不同。《故事会》没有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用“美女"封面,而是采用各种普通的人物形象,比如老人、妇女、儿童等,这种封面图片的选择,更能反映刊物的特点,很好的 硕士学位论文为刊物的内容服务。《故事会》封面也没有像其他杂志那样标出杂志重要文章标题,而是在封面图片上配有精炼文字说明,图文结合,画龙点睛,这也成为《故事会》的一大品牌特色。如:2010年2期,一个女生穿着喜庆的中国红服装,手拿一串红色的鞭炮,背景装饰着红灯笼与布老虎,配上文字“爆竹贺岁,故事迎新",过年喜气洋洋的氛围跃然纸上;2010年6期,一个笑容灿烂的小女孩戴着一顶围着鲜花的帽子,“鲜花送来春天,故事带来快乐";2010年12期,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小女孩盘腿坐在海边,“母爱最大,故事最美";2010年19期,一位父亲带着女儿躺在吊床里睡着了,他们肯定在做美梦了,“梦中的故事最美”。图2图3图4图53.精耕细作的栏目建设早在《故事会》初期,就有“笑话"等品牌栏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栏目更多,有的栏目会从创刊初期一直设置至今,更多的栏目会根据时代特色而增减。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表3:《故事会》部分栏目及创办时间创办时间栏目1983年l期妈妈讲故事1987年l期故事接龙比赛1987年3期天下奇闻1987年9期阿P系列幽默故事1988年1期都市新传说1988年9期幽默世界1991年1期东方夜谈1991年4期外国文学故事鉴赏1993年1期当代写实故事1996年9期百姓话题2000年5期3分钟典藏故事2010年5期银手指·金点子《故事会》在栏目建设的过程中,很注意细节的处理。在不断推出新栏目的同时,每个栏目都设计了栏目图。图形与文字相比,更加直观、形象,便于记忆和理解,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一看到栏目图就能想到栏目,就能浮想起栏目里的生动故事。举例来看,“东方夜谈"栏目图,画的是在平和恬静的夜晚,几颗星星在旁点缀的弯弯月亮上,两个人相对而坐,一个讲得津津有味,另一个则听得捧腹大笑,给人一种温馨惬意的感觉;“中国新传说"画的就是一名高挑的白领女郎,身着玫红的时尚风衣,挎着精致小巧的手提包,行走于高楼林立、车辆穿梭的都市里;“16岁故事"画的就是一个16岁少女的形象,朵朵鲜花在周围盛开,寓意她的花样年华;“中篇故事"则是一位戴着眼镜的故事创作者,左手托着腮,右手拿笔在长卷上记些什么,或许他正在创作一篇精彩的中篇故事。 硕士学位论文图6:“东方夜谈”栏目图图7:“中国新传说”栏目图图8:“16岁故事”栏目图图9:“中篇故事”栏目图除了栏目图外,还有与此相配套的栏目语,栏目的双数页码的页眉是栏目图,单数页码的页眉就是栏目语,左右呼应,使每一个栏目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这些栏目语既体现栏目的内容,又有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且用黑体字刊出,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如表:表4:《故事会》部分栏目语栏目栏目语笑话笑口常开轻松一刻我的故事敞开心扉诉说真情情节聚焦层峦叠嶂峰回路转中国新传说大干世界众生百相民间故事金库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东方夜谈荒诞视点虚幻笔记阿P系列幽默故事多重性格憨态可掬银手指·金点子点击千年品味菁华法律知识故事解剖一个案例明白一个道理情感故事心灵特区温馨港湾海外故事域外传奇环球万象传闻逸事烟雨长海朝花夕拾醚鬣■一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栏目栏目语中篇故事社会长廊生活广角哲理故事古今中外哲学驿站3分钟典藏故事沧海拾贝人生百味新新聊斋无人不奇无奇不传开卷故事开卷有益掩卷有味悬念故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第一推荐第一时间特别推荐这样一来,《故事会》依靠一尊“说书俑"为统帅,讲杂志独特的封面设计、品牌栏目(栏目图、栏目语)都统领起来,形成了《故事会》这一整体的品牌。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别具一格的编辑理念“编辑理念指的是编辑在编创媒体、缔构文化时,根据自身的素养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形势的总体把握,形成的关于媒体的主流活动与主导意识的思维灵智,是对编辑活动规律的理性认知与意识的升华。编辑理念体现的是媒体的编辑者们的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思维。编辑理念具有内在的爆发力,对于媒体的创造、更新、改革和发展具有普遍影响力和约束力。”①编辑理念在整个媒介文化缔构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灵魂”作用。媒体文化的发展是编辑理念的生发、运作和开拓的体现。没有正确、科学、先进的编辑理念指导的媒体是苍白的、无生命力的。《故事会》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编辑理念,这在当今杂志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尤其重要。第一节在时代的脉搏上跳动正是由于编辑们坚持“眼睛向下”,《故事会》才能随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注意反映普通老百姓所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以虮隋趣向上"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如果像有些民间故事那样开篇就来上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样的套话,就会与老百姓有一种隔膜,而缺少亲近感。下面以2010年总24期《故事会》为研究对象,分析《故事会》如何贴近时代。一、紧扣发生的重大事件说到2010年国内的重大事件,上海世博会肯定在列,这是国人①张祖乔.关于编辑理念的定义及其内涵【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3/30/60840.html22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的庆典,华人的盛事,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自信与风采,更加重要的,通过上海世博会,给国人提供了一次非常珍贵的机会,去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故事会》作为一本贴近时代的刊物,紧扣上海世博会这一话题,通过世博征文、读者问答、世博小故事等形式,满足与引导读者对世博会的关注。《故事会》2010年相继在2期、4期、5期、6期、7期、8期“本刊信息传真”栏目中发布《“相约世博,欢聚上海”故事征文大赛启事》:“2010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上海,上海因世博而美好,世界因上海而精彩。届时,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将赴上海世博盛会,上海将以绚丽多姿的惊世风采欢迎四海友朋,八方来宾!为此,《故事会》杂志社决定举办‘相约世博,欢聚上海’故事征文大赛。征文活动截止期为lO月31日。其间我们将邀请50名获奖作者来上海,亲临世博园区,浏览迷人的世博景观,领略绮丽的浦江风情。所有的费用均由杂志社承担。”①《故事会》紧紧贴合世博会这一全球关注的焦点,适时推出征文活动,既宣传了世博风采,又吸引了读者关注,也联络了编作感情。除了“相约世博,欢聚上海"故事征文大赛之外,《故事会》也在其他栏目有围绕世博会这一主题的故事。2010年9期则是专门列了一个栏目“世博寄语ItS,;2010年10期“开卷故事"讲述了四个关于世博的小故事,讲述萨克斯、电梯、电话、热狗与世博会的不解之缘;2010年18期“中国新传说"《门票不见了》,展示世博会期间参观者的良好素质;2010年18期“微博故事"《世博趣事大家说》,汇集了许多世博会期间的小趣事⋯⋯2010年lO期“编读往来”栏目的《编读往来:你的问题我来答》,有绍兴读者问到:“⋯⋯世博会有‘指定日票’和‘平日票’,请问有①《故事会》[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2、4、5、6、7、8)23 硕士学位论文何区别?"这个问题貌似与《故事会》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编辑却热心回答并刊登出来,《故事会》始终把读者放在第一位,读者最关注的事件就是《故事会》最该关注的事件,做到与读者同行,与时代同行。二、讲述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买房问题是近年来中国百姓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故事会》通过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从普通老百姓、炒房客、开发商等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买房画面。在2010年多期《故事会》中反复出现以房价高,涨价快,老百姓无力购买却渴望有房这一主题创作的故事,如表:表5:2010年《故事会》以买房为主题的故事期数故事题目所在栏目3期《赵大头的烦恼》中国新传说6期《买房是大事》法律知识故事6期《住房面积》笑话8期《我想有套房》故事中国网文精粹9期《国际炒房团》海外故事14期《劝死不劝活》中国新传说16期《房价上涨的雷人理由》快乐词典17期《无处安身》东方夜谈18期《房地产公司的经典告白》快乐辞典21期《昂贵的可乐》手机版故事《劝死不劝活》讲述的是“如今房价就像是坐了火箭一样直线上升,那真是一步赶不上,十步望不见。”李老倔好不容易东拼西凑够钱买房子,房价又涨了,他彻底绝望,吃了安眠药不想活了,家人发现及时把他救活,但他绝食,他想想活了大半辈子都没安顿的地方,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活着没意思。很多人劝说都不管用,一个人拿出一张纸给李老倔一看,他就转变想法要活下去。为什么呢?因为那张纸上写着某某公墓的价格极其昂贵,死了他也没处安身啊!《昂贵的可乐》说的是一对夫妻看中一楼盘,在选房上有点小分歧,决定在外各买了一瓶可乐喝,喝完可乐,意见统一了,回去看房价,每平米涨了一千多,总房价总体多了十几万。真是十分昂贵的可乐!这些故事把普通民众对房价上涨的无奈、炒房客的贪得无厌、开发商的虚假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故事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准备买房的老百姓都有过眼睁睁看着房价上涨的痛苦,面对着不断上涨的房价,老百姓只能望洋兴叹。普通老百姓不满炒房客的投机,憎恶黑心开发商的虚伪,百姓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故事会》与普通的老百姓站在同一战线,讲述老百姓关注的问题,道出老百姓的心声。三、新词语层出不穷《故事会》的故事紧扣时代主题,纵观2010年《故事会》,许多新词语不时地出现在文章中。第2期《储存的财富》中的“剩斗士’’、“比剩客"、“齐天大剩”;第4期《杯具与人生》的“杯具"、“洗具";第5期《别和他过不去》的“丢包党";第5期《好好干活》的“开心农场”;第16期《别人陌生人秒杀》的“秒杀’’;第2l期《不要你帮忙》的“背包族";第22期《赔本买卖》的“医闹";第6期《爆笑“三国”网络流行语》中更是对一些网络流行语进行集中展示:“我哭的是寂寞"、“躲猫猫"、“俯卧撑”、“人肉搜索"、“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哥只是传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必然会出现一些带有时代烙印的词语。这些本来没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在新的语境中被大众赋予了新的含义,几乎每个词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词语在人群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有着独特的喜剧效果,听到的人都会会心一 硕士学位论文笑。在故事作品中引入这些新生的词语,在增加作品的幽默性的同时,不至于让故事作品显得脱离时代潮流。在与潮流同步的同时,《故事会》也有自己的底线,那些恶俗的新词语是不会进入刊物中的。第二节保持口头性看看市场上五花Ar-J、种类多样的故事类报刊,发行量最大的只有约四十万册而已,而这本小小的《故事会》的发行量差不多是它们的十倍。同样是通俗的故事,《故事会》竞能取得如此成绩,这就离不开《故事会》的口头性。“保持口头性"这个口号说说简单,但是真的要在具体的创作编辑过程中做到却十分有难度。为了达到作品文本具有口头性,就要求其作品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一、节奏明快,情节凝练节奏,原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指在音乐作品中力量、速度、长度的现象经常交替的现象。这个术语应用于故事中,是指在故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和人物特点来确定快慢程度。《故事会》作品的节奏有一个显著的特性,那就是情节发展明了清晰,不拖泥带水,在最为短小的空间内表现最为丰富的内容,这也是故事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所描述的事物的明显区别。在《故事会》中,除每期一般有的中篇故事外,其他作品都是短小精悍,大部分栏目的作品在3—4个页面,3000--4000干字,“幽默世界"栏目文章在1个页面内,“3分钟典藏故事’’“微博故事"则更为精炼。每篇故事都需有一个新鲜、奇巧的核心情节或细节,行文多采用短句,多采用方言、谚语等表现力强的词语。二、亦庄亦谐,易记易讲《故事会》的故事活泼幽默却不低俗,发人深省却不说教,引人入胜却不迎合,诙谐有趣却不失庄重,这就是“亦庄亦谐"。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故事会》文字篇幅有限,要在短小的作品中表现“谐",对于一字一句都是下不少功夫的。有的故事在开篇就设置一个悬念,然后吸引读者不断地探索结果;有的故事巧妙地插入一些“噱头",逗读者开心;有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出人意外,让读者看后细细品味,会心一笑⋯⋯这些努力让读者跟着故事的情节走,与主人公同喜、同惊、同怒,随着剧情的发展,让读者体验不同的心理心路历程。《故事会》的“谐"是不低俗的,是“眼睛向上’’的。因此,“庄"与“谐"相辅相成,故事的趣味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让读者在愉悦欢笑的同时得到一些感悟与收获。《故事会》没有高深的主义流派,没有绕口的“之乎者也”,有的只是直接明了的语言,贴近百姓的思想,读者看后容易记住,也容易讲给朋友听,一传十,十传百,故事就能获得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第三节讲做人的基本道理翻开每一本《故事会》,就会发现里面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这里既有诚实守信的农夫,也有见义勇为的英雄;既有你侬我侬的忠贞爱情,也有患难与共的深厚友情。“眼睛向上”的故事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讲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传统与现实的熔铸“这天,小王陪男朋友回老家,说是去看望一下独居的老母亲。男朋友掏出几张百元钞票⋯⋯换回一把零钱⋯⋯‘以前我回家,总要给母亲留几张整钱,让她买些生活用品。不想再我买房子的那一年,母亲竟然一下子拿出了一万块钱,而且全是百元大钞。我问她哪来的钱呢?母亲很随意地说,你平时给我钱,我一般花不着,就省下来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母亲一向勤俭,从不乱花钱,特别是不舍得花整钱,说是如果把钱破开了,花得就快了,以后 硕士学位论文怎么办呢?她就是靠着那点舍不得花的整钱,才供我上完中学,又考上大学⋯⋯’说道这里,男友的眼镜湿湿的,声音哽咽道:‘从那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回家,我都要换好零钱到母亲手上,也许只有把孝心化整为零,母亲才能安心地去享受。’’’①这篇故事名叫《化整为零的孝心》,刊登在2010年6期“三分钟典藏故事”栏目中,这是一篇普通的故事,却深深地打动着读者。故事主题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孝,但又不同于以前类似“割肉献母”等对孝顺的描写。孩子孝顺母亲,‘母亲却舍不得花钱,把钱攒起来给孩子买房,这是一个现代母亲的侧影,读者看到的时候会感同身受,似乎写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孩子把整钱换成零钱,母亲用起来舒心,孩子如此贴心,读者看到这个时或许会想,下次回家的时候也要备着零钱⋯⋯《故事会》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他们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但又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立足现实,继承传统,是《故事会》内容题材的一大特色。立足现实,即作品所写的事件,一定要是现代人的生活,是广大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是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人和事。即使作品中有的人所从事的工作,读者也许还不了解,但这种做人的标准,却也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样,读者在翻阅这本杂志时,就会有一种亲近感,那种需要读者花大力气去研究、探讨的畏惧情绪,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读者手捧着这本杂志之时,所得到的就是一种难得的亲情和理解。继承传统,就是必须继承中国民间文学内容的优良传统,为最广大的老百姓所接受。《故事会》作为一本弘扬本土文化为主的杂志,努力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的集体道德观、审美情趣,还有那些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永恒的做人标准。这个标准引导、规范和支配着每个人的生①Ⅸ故事会》[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6)28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活,对各自行为进行相互的规范和约束。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停滞不变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对一些已有的标准做出修正、优化,以形成更加适合人类的发展的新理念和意识。因此对传统不能一味地“继承",而要在和现实结合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引导读者展望未来。有了传统与现实融合的《故事会》,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无论大家是什么职业,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只要看了里面的故事,就会爱不释手,成为《故事会》的忠实读者,甚至对他周围的人也产生影响,让更多的人加入《故事会》的读者群。二、普遍性与典型性的结合《故事会》的作品十分注意内容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就是《故事会》上所发表的故事,它所要塑造的人物、发展的情节、表明的观点及抒发的意见,都要能够为不同地域、民族、职业或年龄的人们所理解,都要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使故事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就是不能单纯地去表现某一种生活,单纯地展现某一个人在特殊环境中的故事,而必须从这些具体的生活描写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人所能臆造出来的,它一定是对具体生活的高度概括。故事内容应该具有普遍性之外,还必须具有典型性。因为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典型性,才有可能使人们感动,使人们记住,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阿P就是普遍性与典型性结合的产物。“阿P系列幽默故事"栏目从1987年9期开始设置,阿P有着多重性格,憨态可掬,深受读者喜爱。阿P本性善良,有时候爱贪点小便宜,但每次都为了小芝麻而丢了大西瓜,自己吃亏了就用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以帮助别人为乐,只要大家高兴,他就能开心。 硕士学位论文阿P是普遍性的。阿P爱小便宜,为小便宜吃大亏,我们在生活中也难不免会这样;阿P憨厚仗义、乐于助人,这是我们传统的美德;阿P每次的工作都不一样,就在2010年这些故事中,阿P就做过工人、保安、领导、破烂王、大佬、专家、教师、作家、演员、农民、楼长等,阿P就是你或是你身边的人。阿P又是典型性的。阿P本身就是普罗大众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每次他的故事都是一个典型。如2010年2期《阿P修路》,讽刺了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2010年6期《阿P充大佬》,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奢侈消费的反对;同年10期《阿P捧歌星》,揭露了当今娱乐圈有些明星成名的黑幕;同年16期《阿P获奖》,表示了民众对政府某些官员贪污的不满。三、人性与道德的升华《故事会》2010年8期有一篇故事是《良心的扩充》说的是一位老人有三个儿子,长子拾金不昧,次子见义勇为,但老人觉得这些都是应该的。“最小的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人昏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摔死。我走近一看,竟然是我的仇敌,过去我几次都想报复,都没有机会,这次我要弄死他,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我不愿意暗地里害他,所以我把他叫醒,并把他送回家⋯⋯’老人没等他说完,就十分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也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做的是以德报怨,那就更难得了。’做该做的事,是不昧良心;但做到原来不易做到的事,更能彰显良心的扩充。"①这篇故事如同《故事会》大多数的故事一样,没有去讲那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大都从人性出发,紧贴着人们心灵的最深处,从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来展开故事。通过故事去打动读者,读者在感动之余,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些故事里包含的道理,并影响、改变读者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改变是很隐蔽的,有时连读者自己也不易察觉。①Ⅸ故事会》【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8)30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故事会》作为一本以故事为主的刊物,他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故事内容以及故事中的人物,能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陶冶,让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产生一种美的感悟,美的传递,这种感悟和传递,来源于故事中对人性美的肯定,同时也来源于对一切违背人性、违背道德的批判。可以这样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这种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抗,《故事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小故事,就是要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是美与善的、什么又是丑与恶,然后鼓励我们坚定的守护心灵中那些美与善,抛弃那些丑与恶。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人生的权利,这种追求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它是每个个体生命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故事会》从不会去关注那些很肤浅的东西,那些脱离人们生活的话题,那些供少数人消费的“艺术",而是从人性出发,从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出发,从人们不断思考的做人的道理出发,通过生活体验和对周围生活的观察,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创作出一个又一个故事传奇。在赞扬人性美的同时,让读者深刻领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心灵得到了净化。第四节小刊物,大理论一、构筑理论高地《故事会》自从复刊那天起,就认识到了故事理论的重要性,并开始研究这一课题。故事理论的建立与不断的完善,为《故事会》的大发展夯实了基础。正是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下面的努力才是有价值的,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走很多弯路错路。《故事会》凭借自身优势,不断的研究故事理论,并在办刊过程进行实践,再通过实践的效果对故事理论做出修改、调整,从而保证理论部脱离实际,适合故事的创作规律和 硕士学位论文《故事会》的发展。《故事会》是一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刊物,并十分重视自身的理论建设。有了理论的支持,这种探索才能更加适应时代,更加满足读者的需求,不至于在“探索’’的过程中失去自己的读者。面对快速变化发展的故事类刊物,作为一本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会》,必须要把自己的办刊思想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通过切实可行的故事理论,去指导故事作者的创作,写出更多更好的故事作品,《故事会》只有拥有了更多更好的故事作品,才能够得到读者的欢迎,并保持自身的持续发展。所以,《故事会》每年都会自掏腰包,包吃包住管路费,请全国各地的故事作者参加理论研讨会。为了构筑故事理论高地,《故事会》除了举办各类研讨班外,在1985年一1987年之间,还举办了两期故事创作函授班,参加学员共一万四千人次。编辑部每月给学员发送一套教材,从创作和理论上对学员进行辅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会》对故事创作理论研究的重视。从1980年第一期开始,《故事会》就先后刊登了一系列故事研究的理论文章。这些理论文章的发表,不但可以引导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同事也可以帮助作者和编辑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因为这些理论文章的发表,也增加了读者对《故事会》的认同程度,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视角,促进了刊物的发行量的增加。2010年5期,《故事会》新添“银手指·金点子"栏目,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故事中挑选典型的刊登,并予以点评,教读者写故事写作文。栏目点评中说道:“故事要会听,文章要会,会听、会写的前提是要懂得技巧,懂得了以后我们就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方学生写作就可以运用这些技巧,以后,本栏目将会经常介绍一些这样的故事,让‘银手指’点评这些经典篇目中的‘金点子’,使你在写作上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受益。’’㈣9期《驼背国王》告诉读者:“重复”是故事写作一种常用手法;11期《给我一个月亮》让读者知道:好故事需要想象力:13期《邮差的故事》:创作贵在创意;15期《狐狸的窗户》:精心设计的偶然事件里常常隐藏着必然因素;17期《要求特别多的餐厅》:悬念式故事创作最基本的要素;19期《三个愿望》:好的道具或细节用足了,可以集中情节,激化矛盾;2l期《打不死的鸟儿》:虚构的情节能否让读者觉得真实,关键在于故事是否把握住了生活的本质;23期《真正的朋友》教会读者怎样写好故事的结尾。理论高地的建立,使《故事会》有了一盏照亮航行的灯塔,使它在中国杂志的发展史上,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位置。二、带出一门新学科《故事会》上面所发表的故事大都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但是,这些作品却又大多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民间文学。首先在故事的内容上,《故事会》突破了民间文学的范畴,故事多以当代人的生活为背景,更多的关注当下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特别的,因为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名词,比如“杯具”“剩斗士",不断地出现在故事中。其次在创作手法上,与传统的民间故事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故事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曲艺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很好地“嫁接"到了故事的创作。民间故事那种“从前"“很久以前"似的古老讲述方式,在现在的故事作品中已经难得一见了。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民间故事都长时间的在民间流传,在对这些民间故事进行搜集或发表时,都必须忠实于原始的记录,必须注明搜集故事的时间,口述人,记录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会》上的发表的故事,已经走出了最初的改编、搜集、整理,逐步转变为①Ⅸ故事会》【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5)33 硕士学位论文了个人创作,故事里更多的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更多的带有作者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故事会》中的故事,虽然继续保留了民间文学“口述性”的特点,但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手法,对于传统的民间故事都有很大的突破。因为有别于以前的民间故事,人们把《故事会》里面的故事称为新故事。对于新故事这个说法,业内还没有给出一个权威的界定,只能说,“新故事是《故事会》中写实故事的体裁,是一种与传统的民间故事对应的故事形态,其实是传统民间故事在新时期的的继承与发展。”①《故事会》对新故事有一系列的系统研究:1986年的《故事的基本理论及其创作技法》、1988年的《新故事创作技法谈》、1989年的《新故事理论概要》、1993年的《故事的基本理论及其写作技巧》⋯⋯在编辑部的带动下,一些文化干部、故事作者和高校专家教授也同样地投入了研究,更加丰富了这门新学科的理论。1984年成立了中国新故事学会。由一本杂志带出一种文化,由一种文化带出-f-j学科,这就是《故事会》在发展中所独自走出的一条不断延伸的道路。①贾娅莉.《故事会》杂志(1963·2005)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4434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第三章有机结合的作、编、读关系在杂志出版工作中,作者、编者和读者是三个主要因素,缺一不可。它们互为作用,互相制约。因而,正确认识和处理编者与作者、编者与读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下面我们来解读《故事会》作、编、读关系的有机结合。第一节让故事走进读者心灵深处的何承伟,编辑是一个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创造性的劳动者,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整个出版工作的灵魂。而主编则是灵魂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刊物是一个主编的“影子”。一、何承伟的经历及办千lJ理念37年前,一个小伙子来到《故事会》,报到不几天就打起背包,随同老编辑们来到远离上海市区的金山农村,他听这些纯朴的农民讲故事,同他们一起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帮他们修改,然后拿回去在刊物上发表。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从此自己竟与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叫何承伟。30多年来的风雨,当年那个青年人已成长为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兼《故事会》主编了。何承伟(1950.11一),浙江上虞人,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故事会》主编,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第二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第七届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从1974年开始,何承伟就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了。30多年间,他与他的同事共同创造了享誉国内外的“故事会神话";30多年间,他编辑、策划、主编了上百种优秀图书;30多年间,他从一名普普通通的编辑,成长为全国著名文艺出版社的当家人; 硕士学位论文更难能可贵的是,30多年间,他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系统、见解独到的出版理念,并以此指导、推动着出版事业的前进和发展。1.思想是办刊的灵魂。何承伟认为只有思想才能引领读者朝前走。如果编辑的思想不能走到读者的前面,那就肯定会掉队,最终会被读者淘汰。2.“将我的作品变成你心中的故事"。何承伟呼吁刊物编辑选发的稿子,不能隔靴搔痒,不能对读者关心的现实问题视而不见,要让自己编辑的故事真正地走出文本,走进读者的视野,走进读者的心灵深处,要与大众积极互动,成为读者自己生活的一部分。3.“药方”理论。何承伟认为故事是劝人的“药方",故事就是要讲做人的基本道理,将人性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读者,使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何承伟的办刊胆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作为刊物的主编,有时确实起到杠杆和支点的作用。如何在杂志的激烈竞争中获胜?何承伟的回答是:有胆有识。何承伟所强调的“识",可以理解为编辑的眼界和思想境界,编辑在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要能够正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出版方针以及刊物与社会的关系。何承伟说的“胆”是在“识”基础上,勇于改革和创新。编辑有“识"就能深刻地认识问题,能够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看透读者的心理,从而正确把握刊物的走向,让刊物能取得不断的成功。1979年,何承伟在全国的杂志中,率先发表了大量“文化革命”中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独闯了这个“禁区”,使《故事会》成了中国老百姓争相传看的一本刊物,发行量迅速上升。就在一些刊物回过神来,纷纷向其“学习”时,何承伟却早已瞄准了另一个“禁区",在全国的杂志中,率先开辟了“笑话’’专栏。开始业内有些人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还不太习惯,认为这样办刊是否有点不太严肃。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长期受到思想禁锢的读者,却顿感新鲜,爱不释手,喜欢上了这本轻松活泼的刊物。谈到中国的故事杂志,自然离不开《故事会》,谈到《故事会》,就当然会说到它的灵魂人物一何承伟。作为《故事会》的主编,何承伟用自己的胆识与智慧,指引着《故事会》的发展方向。每一次大胆的创新与突破,都会给读者带来新的惊喜,从而保证了《故事会》的长久繁荣。第二节从讲述到编辑的“故事大王"吴文昶提到《故事会》作者,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故事大王——吴文昶。吴文昶(1928—2002年),浙江省桐庐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62年在家乡任民办教师时与邻居聊天讲故事开始,渐渐开始讲故事写故事,走上了一条与故事为伍的道路。几十年来,他创作了《狗尾巴的故事》等大批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辅导了无数学生,培养了一批故事创作的人才,被誉为“故事大王”。1991年9月,《故事会》为吴文昶出版了个人故事专集《吴文昶故事集》,收录了他在《故事会》上发表的5l篇故事作品和2篇理论研究文章。吴文昶退休后一直退而不休,继续为故事事业奋斗,一直担任着《故事会》的特约编辑,其主持的“东方夜谈”和“故事传递"栏目深受读者好评。直到他因病卧床不起时,还念念不忘两篇未来得及编完的稿子,他为心爱的故事事业贡献了所有的光和热。正是由于有了像吴文昶这样一批实力派作者的支持,《故事会》的许多构想才能够得以实现,质量才得以提高。对于发表原创作品的杂志,作者就是内容的直接提供者,作者所提供稿的稿件直接决定了杂 硕士学位论文志的好坏。《故事会》的骨干作者多达四百多人,如庄良勤、黄宣林、孙炳华等。他们是这本刊物发展前进的生力军,是这本刊物绿叶长青的标志力量。除了这些骨干作者,《故事会》还有一大批故事写作的爱好者,有的经过《故事会》作者培训研讨班,能成为骨干作者,这些是刊物的新生力量,也是刊物构建未来大厦牢固的基石。第三节多层次的读者群体在商品市场,我们经常听到“顾客是上帝",《故事会》作为商品,它的顾客就是读者,读者就是《故事会》的“上帝”,但作为文化读本的特殊商品,杂志既要适应满足读者,更要引导教育读者。学生读者是《故事会》很重要的读者群,通过大量阅读这些浅显的文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同时可以加深学生群体对社会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最重要的是,广大学生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阅读《故事会》,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一旦建立,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故事会》另外十分重要的读者群体是农民,中国的农民数量众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故事会》没有文邹的语言,没有深奥的教条,说的都是大白话,讲的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当然深受农民朋友喜欢。但《故事会》的读者远不仅仅如此,不少大学生和高知识分子也是《故事会》的忠实粉丝。作为一本以刊登口头文学为主的刊物,它的读者对象是多方面的,是为了满足各个层次的读者对口头文学的需要。只要是故事爱好者,都是《故事会》的读者对象。因此,《故事会》的目标,“是要深入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去,为人们茶余饭后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文学话题"①,将《故事会》上的①何承伟.《故事会》:跨世纪的品牌战略【J】出版发行研究,2000(7),8038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作品,变成老百姓心中的故事去进行传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故事会》是怎样获得如此大范围多层次的读者群体?下面笔者试用传播学的两个经典理论进行解析:首先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一媒介期待一媒介接触一需求满足”的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该理论得知,杂志要想被读者接受,就要办读者有用的信息或是读者能或得某种满足的信息。《故事会》始终关注普通老百姓,从不盲目地追求少数“精英”所鼓吹的“热点”,从不为“潮流"所动,将反映当代中国老百姓所关心的生活、理想、意愿和情感放在刊物的首位。读者看故事能获得心情的舒畅和灵魂的净化,读者能获得满足。《故事会》的故事是发生在当下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读者能获得信息;幽默故事与笑话等能提供休闲娱乐;大多故事“教人怎样做人”。从以上三个方面可见读者选择《故事会》能得到“使用与满甲"^匕。其次从选择的或然率公式来看。选择的或然率公式由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该公式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满足程度越高,而费力程度越低,则或然率就越大,受众就越容易选择这种媒介或信息。《故事会》面向的读者是广大群众,因此它的价格一直低廉,创刊号定价为O.26元;1985年年底,《故事会》的售价由O.24元增加到O.3元;1989年,故事会的售价为O.55元;1993年,杂志的售价涨到1元;接着价格为2.5元,从2009年至今,《故事会》的售价为3元。并且在每个报刊亭都有《故事会》出售,方便老 硕士学位论文百姓购买。这就是表明读者选择它的费力程度低。但这样一本走“低价位"的杂志,内容丰富,故事引人入胜,读者的满足程度就高,选择的或然率自然就高了。第四节“对话理论"下的作、编、读关系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批评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从哲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来审读。巴赫金认为对话从“狭义”上来说是“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①,但更多的时候,是从“广义”来说的,对话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对话时时刻刻都存在。如以《故事会》为对象,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中外故事的对话,古今故事的对话,短篇笑话与中篇故事的对话,故事与理论的对话,作品与点评的对话,编者与作者、读者间的对话⋯⋯许多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推动了《故事会》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看看“对话理论"视野下,《故事会》的编者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一、与“铁军”对话故事作者群是《故事会》的一支“铁军”,有了他们创作的好的作品,才有《故事会》好的故事呈现给大家。巴赫金把人的精神性存在看做是人存在的重要方面,其对话理论的精髓就是思想的对话性。“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它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就会退化以至死亡。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②编者与作者之间同样也需要思想的对话。如果编者不与作者交流,编者就会固步自封;如果作者不与编者交流,作者就会寸步难行。编者与作者只有思想之间的广泛对话,才能拉近距离,促进共同成长。《故事会》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铁军",①巴赫金.马克思主义-9语言哲学【M】巴赫金全集:g-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47②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32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让编者与作者之间、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各种思想有平等对话的平台。1.创办“黄埔军校”1985年5月到1986年4月,开办第一届故事创作函授班,报名参加学习的学员达8000多人:1986年5月到1987年4月,第二届故事创作函授班,学员达6000多人;1986年10月,在浙江举办《故事会》创作笔会:1996年5月在上海举办“第一期故事创作研讨班",以后几乎每年都会有一到两次这样的研讨会或笔会。故事作者们都将有幸参加这样的培训“会议",亲切地叫做“进故事作家的‘黄埔军校’’’。作者是一本刊物的生命之源,要想办一流的刊物,就必须要有一流的作品,要想有一流的作品,就必须得有一流的作者。为了发掘培养故事作者,编辑部每年都要举办一到两次这样的研讨会或笔会。参加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自发的来稿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从复刊后至今,《故事会》已举办了几十次这样的故事创作班和研讨班,花去资金近百万,而其中所获得的收益也是无法估量的。编辑将“黄埔军校”当成与作者对话、宣传办刊宗旨和对故事作者进行故事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机会。为了提高新老作者创作水平,与时俱进,吸收新鲜时代思想,《故事会》近年来已经将交流活动从一年一次改为了一年两次,将新老作者分开讨论,这样更能集中解决不同层次的作者群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新作者来说,最需要的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老作者来说,最需要的是更新思想。同时,《故事会》也努力创造机会,让新老作者坐在一起交流思想,交流故事创作经验,使得新作者加快成长,老作者开阔视野,真正地将每期的“黄埔军校’’办成一个编辑与作者对话的一个平台,使新老作者都从中获益。编辑们用他们的热情和诚挚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作者,让他们充满希望,让他们快速成长,让他们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反过来,这些 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又推动刊物的发展,成为这本刊物的牢不可破的坚实基础。2.锤炼高素质的“铁军"在作者与编辑的对话过程中,编辑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作者。通过一个个细节,对他人的真诚、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严谨,不断地去感染作者,帮助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清醒地对待名与利,将作者队伍锤炼成一支高素质的“铁军"。为了更好的了解故事作者的情况,《故事会》建立了作者档案,定期与作者进行联系,了解他们在故事创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当作者的故事作品发表达到一定的量之后,编辑部就会想办法出个人专辑,帮助作者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继1989年10月出版第一本《吴伦故事集》之后,又先后出版了《吴文昶故事集》、《黄宣林故事集》、《崔陟故事集》、《夏元寿故事集》、《何初树故事集》和《肖士太故事集》等。《故事会》为骨干作者出书,一切费用均由《故事会》负责。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故事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吸引越来越多的作者加入《故事会》的大家庭。.编辑团结作者,关心作者,培养作者。编辑和作者都坦诚相待,建立起良好的对话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刊物的发展。二、同读者交流“差异是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对话的参与者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他们在对话中发出的是不同的声音,在差异即不同声音交织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复调。"①巴赫金把对话的各方看做是有独立价值、有独立思想的主体,注重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强调对话各方的多主体性,认为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复调,让发出不同声音的对话主体能够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故事会》编者与读者的对话,就是要把双方都看做具有独立价值和内在自由的主体,建立平等的传播关系,要尊重读者的差异性,并信任读者让读者充分参与到杂志的传播过程中,听①袁文丽.在对话中传播在传播中对话——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传播学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21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取读者的意见,采纳读者的建议,让读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个性与价值。1.同读者拉起手来2011年1期,《故事会》庆祝出版500期,开展“我为《故事会》添风采”活动:“在今年的12月,《故事会》杂志将迎来它500期的盛典⋯⋯小草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它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只要有土壤,它就能存活,就能成长,就能与时俱进。《故事会》亦如此。它的土壤是读者,只有贴近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杂志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其实,《故事会》成长的每一步,都在读者的陪伴下走过⋯⋯读者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为回报社会、感谢读者长期以来对《故事会》的呵护、支持、本刊决定在《故事会》出版500期之际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并诚挚地向广大读者征求对这一活动的建议——您希望本刊举办何种主题活动与读者互动?您想到什么金点子,能使500期的活动更有声有色、充满创意?⋯⋯欢迎您将宝贵的意见来信、来电告诉我们,每一份来自您的反馈,都将是我们珍视的财富。我们将适时公布中选方案,届时将邀请入选者来上海参加我们的盛会。⋯⋯”①从这段活动公告中看到,《故事会》信任并尊重读者,让读者在对话中保持主体性与独立性,让读者参与到活动中,读者的反馈是杂志“珍视的财富”,充分认识到了对话一方读者的个性与价值。结合实际不断地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是刊物编辑与读者对话的有效方法。在这样的意见征集活动中,读者的心和编辑的心是息息相通的。这些提供意见的读者,他们的身份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这份刊物的殷殷之情却是相同的。这些建议,也会为刊物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故事会》就是这样环环相连,一个活动紧接着一个活动,紧紧地与读者拉着手。①《故事会》【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43 硕士学位论文2.向读者传递声音编者必须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体——读者。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刊物的各种动向。只要编者和读者对话有效,达到了心灵与行动的一致,那么这本刊物就一定会赢得市场。《故事会》开本小,版面有限,但是几乎每期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穿插在文末段后,有的是征文征稿,有的是作品评介,有的是互动活动⋯⋯这些信息都集中在“本刊信息传真”栏目中,让读者及时地知道《故事会》的最新动态,获得读者的参与和支持。除了那些通过信件、笔会、研讨会等等形式给读者传递的信息不算,每期在“本刊信息传真”栏目发布给读者的各种信息就有四五条。编辑向读者及时大量地传递声音。“编读往来”栏目《编读往来:你的问题我来答》、“编读聊天室"栏目《编读聊天室:众手浇开故事花》回答一些读者提问,有关于杂志本身的,如杂志订阅方式、征文活动详情、新栏目疑问等等;也有些关于杂志以外问题的提出,如世博会期间的注意事项等等,编辑也都热心一一解答。还有,每期《故事会》都会挤出版面刊登红版/绿版各个编辑的邮箱,方便读者与编辑对话。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第四章《故事会》的启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故事会》为鉴,得到启示,分享经验,吸取教训,可以看到它的成功与不足的地方,取长补短,为今后办刊提供参考。第一节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随着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国杂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打造好自己民族文化的品牌,尤其显得重要。《故事会》可以提供借鉴和参考。一种文化的产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每种文化都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道德观和审美情趣。《故事会》作为一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的杂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审美标准。《故事会》里的新故事,也都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故事金库”“传闻轶事’’“中国新传说”等诸多品牌栏目讲述了具有民族特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故事会》并不固步自封,在发展自己民族故事特色的同时,也引进了许多国外的优秀故事,如“外国文学故事鉴赏"“海外故事"“银手指·金点子"。1991年,“外国文学故事鉴赏"栏目刚创办的时候,许多刊物也想引进外国故事,有的尝试了几次之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或者信心不足,于是就只好“停产"了。《故事会》是怎样做到能吸引那么多的读者的呢?那就是在刊登国外优秀故事作品的过程中,《故事会》作者和编辑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或者转载,而是经过加工,用通俗易懂、] 硕士学位论文直接明了的语言重新进行了改编,对作品的表达方式做了处理,使之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力求作品与杂志的整体风格相吻合。这种改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那些优秀海外作品的思想才能真正得以传播,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和认可。中西方文化,就是这样在这本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故事会》上,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第二节只领先读者半步纵观中国杂志的生存竞赛中,那些被淘汰出局或者是被挤到边缘的杂志,除了历史的因素或条件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跑’’得太快或“跑”得太慢了。“跑"得慢的则不必多说,它那些落后于读者的陈旧东西,读者会厌倦的。那些“跑”得快的呢,有的一古脑儿将一些外来品塞在杂志里边,好像只有这样才能算“引导时代新潮流”,一会儿这个主义,一会儿那个流派,也有一时真被这些“懵”住的读者,但是一旦醒悟,便会立刻抛它而去。许多在“通俗文学时代”曾经红极一时的杂志,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历史和读者,都在同时筛选着他们喜欢的杂志。《故事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观念:只领先读者半步。这样既不会跑得太快,让读者会看不见,也不会太慢,让读者厌倦。这种与读者的最佳距离,把握起来可不那么容易。《故事会》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让读者抬头就能看见,伸手就能摸着。一、保持个性,不随波逐流在20世纪80年代,当“伤痕文学”备受宠爱,多少刊物主义流派、哀怨叹息,但《故事会》高雅绝不高悬;当通俗文学热潮来袭,多少刊物都是刀光剑影、红楼艳歌,但《故事会》通俗却不媚俗。《故事会》的每一个故事都扎根于生活的“泥土"中,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去打动读者的心,使人们在感动的同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时,心灵得到净化。《故事会》以她特有的个性、气度、志向和理想,去感染读者,让读者从内心深处对《故事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眷念。当伤痕文学和通俗文学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故事会》成为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到了上世纪末,国内杂志开始了“改刊热’’,许多杂志都把过去的月刊改成了周期更短的半月刊,加快了杂志的发行节奏,抢占市场份额。面对这个现象,《故事会》并没有盲目跟风,因为《故事会》是一本以原创为主的杂志,作品创作周期长,如果去赶这个“改刊"潮流,必然会降低对刊物的质量。《故事会》的观点很明确,改刊并不是数量上的增加,而应该是质量的再一次提高。《故事会》不盲从潮流,而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准备,潜心在刊物的质量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刊物的质量。在2003年“非典’’期间,很多刊物的发行量都受到了影响,《故事会》的发行量却不降反升,码洋环比增加三百万元。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在保证刊物质量的前提下,《故事会》在2004年才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为“红版",下半月刊为“绿版”。《故事会》始终将眼光盯在普通民众身上,从不去迎合那些低级趣味,不去追求“一城一池"的得失,将民众关心的问题放在办刊的首位,并实实在在的将“如何为群众”体现到了每一个故事作品中。二、与时俱进,不墨守陈规《故事会》有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调整,以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故事会》自创刊以来,就不断的推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栏目,有些栏目因为时代发展逐渐的淡出了读者的视线,有些却因为自身的适应性,一直保留到了现在,成为了杂志的品牌栏目。《故事会》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推出契合时代的栏目和作品,使作品始终紧贴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事会》对栏目进行了改变,开设了“新 硕士学位论文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风俗故事”、“动物故事”、“土特产传说"等,这在“十年浩劫"刚刚结束的时候,满足了广大百姓对民族文学的强烈需求。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故事会》又对一些栏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开设了“社会故事"、“都市新传说”、“中外幽默故事"、“妈妈讲故事”、“中篇传奇故事"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开设了“东方夜谈”、“俏皮话’’等栏目,很受读者欢迎。迈入新世纪,面对着日益激烈竞争的杂志市场,为了与时俱进,新增“3分钟典藏故事"、“16岁故事”、“民间故事金库"、“微博故事’’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栏目,将古今中外的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正是因为《故事会》不断探索,才没有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因为它的故事作品总能紧扣当下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深刻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所有能获得读者长久的喜爱。第三节走跨媒介经营之路进入到新世纪,要“利用《故事会》品牌效应,大力开发故事资源,走立体化发展之路。刀①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下新成立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要集中发展《故事会》杂志及相应的图书、网络等综合立体的经营,为《故事会》的跨媒介经营提供有力的保证。正是走跨媒介经营之路,让《故事会》迈向了一个更为立体多维的平台,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书刊互动在杂志已经形成品牌的基础上,拓展资源,延伸品牌,出版图书。图书可以在杂志品牌的基础上形成更大的号召力,杂志借助图书的出版增强其厚重感与权威性。图书与杂志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①何承伟.《故事会》:跨世纪的品牌战略【J】出版发行研究,2000(07),82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达成共赢。《故事会》在很早之前就有了这种书刊互动,如《故事会爱好者丛书》、《故事会图书馆》、《青春读本》等等。其中,“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浓缩《故事会》30年精华,现已出5辑(红3辑绿2辑)共50本。丛书选择标准主要有三点:一是要在《故事会》上发表的作品;二是要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是要有永恒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依照这些标准选择的故事深受读者喜爱。依靠《故事会》的品牌优势,编辑部还大胆用故事的方式讲述中国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推出《话说中国》丛书。《话说中国》这一套历史读本,描绘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磅礴的历史画面。图文结合的故事阐述方式,让历史不再枯燥,读者可以轻松进行阅读。其中书中文字的表达与见解,也和《故事会》一样贴近群众,贴近时代。这种化繁为简的过程,降低了历史的准入门槛,让学习中国历史变成了看故事,这对普及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贡献。《话说中国》的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创作了过亿的销售奇迹。早在《话说中国》出版之前,美国《读者文摘》就购买了此书的中文繁体版版权。更令人称道的是,国家主席曾把《话说中国》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友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所以说,《话说中国》是书刊互动的成功典范。二、网刊互动作为第四媒体互联网络,它与传统媒体相比有更突出的优势:信息传播的无限量大和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传输速度的速度的迅速;双向互动性是网络媒体独特优势。随着网络的成熟与迅速扩展,众多传统媒介杂志纷纷与网络“联姻”,呈现一种杂志网络版与电子版的全新形态。1.中国故事网(塾!!仑;ZZ婴翌:墨!Q!Y堡垒i旦垒:堡垒么)有些杂志网站内容上还未有别于“母体"的特色,可供查询检索 硕士学位论文的数据库环节相当薄弱,有些只是将杂志的电子版搬置于网站,缺乏对本体系之外的信息联合传播和相干连接,突出网络传播特点的内容较少,多媒介传播效果不明显。而中国故事网则全然不是这样。中国故事网主要由传统媒体承办,依靠《故事会》的品牌优势,在网络上发行杂志的网络版,呈现出数字化环节下的杂志新形态。杂志的网络版突破纸质版本翻版的阶段,建设性地开发出不少具有互动特色的栏目频道:本站焦点、原创地带、网文搜罗、网上书店。读者不仅可以在网站上看故事、投稿、发帖子,还可以知道《故事会》的一些幕后故事,更能参加活动,给喜欢的故事和作者投票。同时,杂志上也有“故事中国网文精粹”栏目,收录网络上受欢迎的好故事。中国故事网主办的“咬文嚼字活动”是网刊互动的代表活动。每期《故事会》出版后,读者在阅读刊物中发现任何字词差错、语病或其他语文上的错误,都可以在“咬文嚼字活动区”跟贴指出并纠正。每期发现错误最多的那位网友将获得《故事会》双月合订本一本,或其他《故事会》图书作为奖励。如针对2010年22期,网友“闲池墨轩”指出:“第12页的第三自然段的第一行t‘这天,阿P请德明去大馆子搓了一顿’,这里该为‘撮了一顿’。"网友“尚兆利"也发现了错别字:“44页左倒数第4行‘滑伤’应为‘划伤’。"不怕有错误,就怕不改正,这个活动不仅能让广大的读者参与进来,也能让《故事会》不断鞭策完善自己,一举两得。《故事会》还在纸质版上不断提供网站的最新活动信息:2010年2期《故事中国网和你相约2010));2010年3期、4期《上故事中国网了解幕后故事》;2010年5期、6期、7期《点评、纠错、投稿尽在故事中国网》。2.其他网络《故事会》除了自己的网络平台,也与其他网络合作互动。如空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中网是《故事会》无线互联网合作伙伴,龙源期刊网是《故事会》网络电子版发行代理。2010年12期、13期连续两期“本刊信息传真’’中发布《故事会》入住人人网公共主页的信息。人人网是拥有庞大的大学校园用户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故事会》借助这个平台,与更多网络用户及时沟通,实现与读者更近距离交流与互动。微博,是网上最近流行的博客形式。微博的博主们经常用三言两语将自己的经历、观点记录下来。《故事会》运用这一流行形式,2010年4期新设“微博故事”栏目,每次刊登围绕同一个主题下的新鲜事、有趣事、好玩事。三、手机杂志互动手机媒体以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态势,不自觉地扮演起进一步填平数字鸿沟、缩小社会差距、淡化个体差异、平衡群体利益的角色,它已经突破了电话媒介的身份而广为人们称道,被称为“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与四大媒体相比,有着显著的四大特征:多媒体融合特征;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大。“《故事会》与海南移动合作推出的手机版故事会已经正式上线,全国的移动用户通过手机登录移动梦网.书城.e拇指文学,或通过短消息发d到10658001即可获取阅读地址。’’①这是2008年第13期“本刊信息传真"的一则信息,表明《故事会》正式进入手机用户市场。目前《故事会》手机版每月4期,除了包含刊物上的故事以外,还有故事中国网上的精彩笑话和上海文艺出版总社《金色年代》杂志上的内容精选。同时,《故事会》面向未来无线阅读市场,与资深移动百宝箱内容提供商北京掌讯达成合作,顺利通过中国移动百宝箱评审,顺利上线。拇指上的《故事会》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而且方便读者①Ⅸ故事会》【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13)51 硕士学位论文查询保存自己喜爱的内容,价格又低廉,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不少便利,让故事随时随地跟着读者走。四、小结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保持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一段时间内,一种媒介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是不可能的,它们将在相当长的内长期共存,媒介间的影响力却是此消彼长。进入新媒介和传统媒介融合的传播时代,《故事会》抓住时机,以《故事会》几十年的品牌积累为基础,积极拓展到其他媒体,抢占新媒体市场。由之前的比较单一的媒介结构发展成为多种媒介的大联合,走向了更加广阔丰富的舞台。《故事会》与新媒介之间形成以互动互补为基础的融合,通过与新媒介之间的互动,带动《故事会》与读者之间的更广泛及时的互动,从而使《故事会》拥有的受众群、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大提升。在全国杂志市场竞争激烈,杂志发展呈彩色化、高档化、图片化趋势的大背景中,薄薄一小册、以文为主、定价低廉的《故事会》想要守住阵地,在读者“眼球”的争夺大战中立于不败,就必须积极开拓思路,走立体化开发的综合性跨媒介经营之路。多媒体互动、跨媒介经营,充分整合各种媒体的优势,达到最佳的传播方式,是《故事会》的一大成功之道。— 向上的情趣向下的眼睛——《故事会》办刊特征研究语从1963年到2010年,《故事会》几乎跨越了半个世纪,到2011年12月,《故事会》将出版500期。对于这样一本长寿的“小"刊物,本论文通过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相结合来研究杂志本体的特征,并与杂志紧密相关的编者、作者、读者群体关系的特征,来总结《故事会》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瓶颈,从中得到启示。从宏观层面来看,纵向描绘了《故事会》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963年至1966年)与第二个阶段(1974年至1978年)《故事会》是作为政治的附属物而存在;《故事会》的第三个阶段(1979年至今)主要是面向市场,采用比较法分析了其特色。在第三个阶段,通过对说书俑、封面设计、栏目建设等方面,着力对《故事会》的品牌建设与维护进行了研究。从微观层面来看,探讨《故事会》办刊的灵魂——编辑理念。《故事会》在虬隋趣向上,眼睛向下”总体特征的指导下,编辑理念具体表现为“在时代的脉搏上跳动"“保持口头性”“讲做人的基本道理”“小刊物大理论"。用了大量的文本分析,以2010年全年24期为研究对象,阐述故事会的时代性、口头性、道德性与理论性。从编作读群体研究来看,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主编何承伟的和“故事大王"吴文昶,以点带面反映编者与作者群体的状态。读者部分主要是通过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来研究。并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研究编者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对话理论强调编者与作者、读者思想的碰撞,强调三方的多主体性,每一个对话主体都是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从如上三个层面的研究,看到《故事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分享,但在这辉煌的背后,同时也有着它的“软肋",甚至是危机。 硕士学位论文首先是体制的牵绊。《故事会》是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主管主办,属于社办杂志,存在很多体制方面的弊端。出版社(集团)办杂志同时也出书,社办杂志所创造的利润要用来养书,不能集中起来,壮大扩展杂志本身的产业链。这里有出版经济体制的创新问题,也就是如何形成社办期刊的投入产出机制。《故事会》改革的方向是从出版社剥离出来,形成以《故事会》为中心的杂志集团,实行独立的资本管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是读者群不够细分。目前,读者对杂志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小众化,有的读者注重杂志的实用性,要选物美价廉的杂志;也有读者追求品位与时尚,要求高档、个性、质量高的杂志。《故事会》的读者群体是多层次的,但在这么小的开本里,要满足多层次的读者需求,总会有众口难调,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流失一些读者。如果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把《故事会》的读者按年龄、职业或是地域细分,开发新的版本,可能是《故事会》能够发展的方向之一。如《青年文摘》针对有品位、有个性的年轻人推出了全彩版;《读者》也开发了众多版本《读者欣赏》、《读者·原创版》、《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大字版》和《读者·海外版》等等。《故事会》如果能细分读者,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多层次的读者口味,而且还能提高杂志档次,扩大规模,增加销售码洋。这些牵制了《故事会》的进一步壮大。创新改革,扬长避短,《故事会》将走得更远。一本杂志创造某一时段的发行量并不难,难的是经久不衰地保持着全国乃至世界杂志领先的发行地位。《故事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创造了一个神话,也留给出版人许多思考。希望矾隋趣向上,眼睛向下"的《故事会》铅印墨香中一直洋溢着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人性之美。 参考文献一、著作部分【l】沈国凡.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龚维忠.现代期刊编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周国清.编辑学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肖东发.方厚枢.中国编辑出版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5】张岩泉.王又平.20世纪的中国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5【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ljk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李颖.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M】j匕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何承伟.故事基本技巧及写作技巧【c】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3【10】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ll】徐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继之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f12】殷俊.代静.跨媒介经营【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3】巴赫金.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M】巴赫金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4】巴赫金.言语体裁问题【M】巴赫金全集:第九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5】巴赫金.陀恩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6】【日】鹫尾贤也.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M】陈宝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美】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l8】WemerJ.Sevem,JamesW.Tankard,Jn,CommunicationTheories:Origins,Methods,andUsesinmassmedia[M】NewYork:AddisionWesleyLongman,Ine,1997二、论文部分【19】钱舜娟.Ⅸ故事会》创刊的前前后后【J】编辑学刊,1987(01)【20】李云.《故事会》前史(1963-1966)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J】上海文化,2009(02)【21】李云.从群众文艺到通俗文学——《故事会》(1979.1986)在新时期的转型及“80年代通俗文学热”【J】中国图书评论,2009(12)【22】何承伟.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有利于出版产业的发展——从《故事会》的发展看综合出版配套的迫切性【J】出版参考,2010(10)【23】何承伟.《故事会》:跨世纪的品牌战略明出版发行研究,2000(07)【24】何承伟.从《故事会》到《话说中国》【J】中国编辑,2004(10)【25】刘守华.新故事与新民间故事【J】高等函授学报,1998(03)【26】冯杰.历久弥新的四大秘诀——《故事会》品牌建设之回顾[J】编辑学刊,2010(05)55 2002(01)(08)学学 附录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李雯:《论我国图书价格之高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学术专刊39卷,第1l5一116页。2.李雯:《图书价格的高与低》,《出版参考》,2011年第3期,第12页。 后记论文完稿的时候,正值初夏,学校的樱花开了,那样灿烂,可惜时间过得太快,不能永远留住这美好的时刻。三年前,我怀着对学术的探索之心,对知识的渴望之情,选择留在这座与我相伴四年本科生涯的学府继续深造。三年时间晃晃就过去了,当我再次爬上岳麓山顶,俯视湘江北去,心情十分复杂,有愉快温馨的回忆,有即将离去的惆怅,更多的还是感激之情。十分感谢我的导师龚维忠老师,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谦和的为人都令我由衷钦佩。在我论文选题、形成框架、初稿及定稿的过程中,龚老师悉心指导并给予很多有益的启迪。感谢恩师学术上给予我指导,工作上给予我支持,生活中给予我关心。他的人格魅力及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我一生。师恩浩荡,没齿难忘。还有周国清老师、易图强老师、罗灵山老师,他们教会了我对学术不断探索的精神,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感谢他们这七年对我的关心与宽容。.感谢同窗七年的田、龙、虾米和熊熊,感谢同f-jJ)币姐妹新年和衍乐,他们陪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勿字伽r1年易月7日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l、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彩(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寸’)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乃,f年6月≯日日期凶J1年多月2.-日蟛陟爱孵书7畦p, fII●卜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