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25 KB
  • 2022-06-16 14:12:58 发布

关联翻译理论和英汉谚语跨文化翻译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20卷第5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0No.52007年10月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ct.2007关联翻译理论和英汉谚语跨文化翻译乔小六(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13)摘要:谚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英汉谚语的成功翻译不仅涉及到语义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换。关联翻译理论强调“交际信息”的传达,为解决英汉谚语跨文化翻译提供了最佳理论指导。关键词:谚语;跨文化;关联翻译理论;交际信息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07)05-45-04一、引言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1986)在联名出版的题为《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专著中提出的,[1]将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发展为一个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理论研究人类的认知和语言交际问题,因其强大的解释力已经被应用到了诸多研究领域。由于它是一种涉及语码和推理过程的交际理论,自然和翻译这一既涉及语码又涉及推理的交际行为有着直接的兼容性。国内外以关联理论为工具从本体论意义上解释翻译这一复杂语码转换现象的文章或专著层出不穷。关联翻译理论由Wilson的学生Gutt提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ostensive-inferentialactivity),是语言交际[2]的一种方式。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如果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表现出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翻译就更难了。而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谚语的翻译可谓是一大挑战。近来,有关翻译关联理论的阐述,可散见于何自然、孟建钢等人的文章或论述,但是用关联理论指导跨文化翻译的文章似乎鲜见,本文试图用关联翻译理论来探讨谚语的翻译。二、关联翻译理论概述从认知角度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process)。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指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Sperber&Wilson,1986/1995);推理是对受话者而言,指受话者根据发话者所明示的信息,选择认知语境,推断出说话人意图的行为。关联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两条人们在交际中下意识遵守的关联原则:关联的第一原则(认知原则),即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和第二原则(交际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processingeffort)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contextualeffect)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Sperber&Wilson,1986/1995)关联翻译理论是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该理论将关联理论和翻译结合起来。关联翻译理论认为,关联原则是存在于译者头脑中不可违反的原则。成功的译文就是原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要[3]求在认知环境方面与源语相似。翻译的成功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degreeofconvergence)。趋同度越[4]大,翻译越成功。最佳关联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作一种“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全过程包含两轮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翻译的第一个过程中,译者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第二过程中,收稿日期:2007-06-15作者简介:乔小六(1973-),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方面的研究。—45—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译者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5]以示意,以传达给译文读者。如下图三、关联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英汉谚语跨文化翻译1.汉英谚语所反映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www.mingren123.net)谚语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事迹、自然风貌、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乡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汉英两个民族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在以上各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尔,最能反映民族文化心理的谚语也存在着不同,试看下面的几个例子:例1.a.Asmoothseanevermakesaskillfulmariner.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b.Heaven’svengeanceisslowbutsure.上帝的惩罚是缓慢而肯定的。c.Humanbloodisallofacolor.人类血的颜色是一样的。d.KeepupwiththeJones.赶上富邻居,争比阔绰。例2.a.民以食为天。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c.龙生龙,风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d.出头的椽子先烂。以上两组例子反映出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英民族生活在四面临海的岛上,擅长航海,而汉民族生活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广袤大陆上,所以英语里多的是与“航海”有关的谚语,而汉语的谚语很多和农业生产有关(a);英民族大多信奉基督教,有一个具体的上帝,而汉民族信奉的佛教、道教等严格来说属于无神教或泛神教,所以西方人笃信“上帝的惩罚”,而汉民族只有“天”这个模糊的神(b);英民族强调众生平等,而汉民族却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c);英民族有着开拓进取,永争第一的勇气,而深受儒家“中庸”之道影响的汉民族则“怕出头”(d)。可以说,英汉谚语中的文化涵义大相径庭,如何将这种文化差异进行成功转移一直是翻译界的一个理论难题。2.英汉谚语翻译的主要策略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翻译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归化和异化。归化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ceANida。Nida主张翻译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是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Venuti提倡翻译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即承认原语和目的语间的差异并在翻译[6]中尽量保持和接受原语文化的异质特征。归化的翻译想通过回避文化冲突,异化想通过再现原语的文化色彩,更好地保留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来促进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两者终极目标如此相似,翻译策略却大相径庭。那么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涉及到文化转移的谚语的翻译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作是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经过两轮明示——推理过程的交际活动。就谚语而言,原文作者可以概括为源语民族,而译文读者就是目的语民族。关联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主体认知结构由逻辑、词汇和百科知识组成,从而形成了主体的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汉英两个民族的认知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可能产生信度失真或效度减弱。第一轮中译者对源语“信息”的推理和第二轮译者将源语所传达的“信息”用目的语进行明示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轮成功的推理是—46— 乔小六:关联翻译理论和英汉谚语跨文化翻译第二轮成功明示的前提。译者一般都拥有认知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能力,他们的推理能力我们在这里无需讨论。根据关联翻译理论,在第二轮过程中,译者要传达或示意的是原作者的“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intention)和“信息意图”(informationintention)两个方面。最佳的翻译就是将二者充分传递,但当两者不能兼顾时,则取其交际意图。因为在关联理论看来,交际意图一旦得到了满足,交际就成功了。所以,关联理论翻译观强调“语意”的翻译,而不是“语义”的翻译。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桥梁或者说中介的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前两者交际的成功。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顺应措施以帮助[7]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就谚语翻译而言,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①关联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文化直入式文化直入式就是用源语文化形式直接进入翻译。每个民族的文化有其独特性,但人类在很多情况下也具有共性。如果源语文化能激发译文读者相似的图式想象,我们就不妨采取文化直入式的方法来翻译。比如,英语谚语“AllroadsleadtoRome.”,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罗马是一个城市,所以翻译成“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不存在理解问题。这类例子还很多,如:a.Oneswallowdoesnotmakeasummer.一燕不成夏。b.Beauty,unaccompaniedbyvirtue,isasaflowerwithoutperfume.美丽而无德,犹如花之无香。c.Shoemaker’swifegoesbarefoot.鞋匠老婆打赤脚。d.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②关联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文化注释式文化注释式就是为源语文化提供相关解释。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结晶,面向本族语人群创造的,因而对于他们共享的信息往往会省略。而本族语读者能够根据谚语的语言信号提示,自觉地填充文化缺省所留下的空位,激活记忆中的有关图式,产生语境效果。但对于异族文化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认知环境,就无法激活记忆中的图式,产生不了相应的语境效果。比如,英谚“AnEnglishman’shouseislikecastle.”,如果我们只翻译成“英国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中国人可能就无法理解这个谚语的真正含义,是英国人都住在城堡里还是英国人在住宅里觉得有安全感?如果我们在后面加上注释“不经允许,不得擅自入内”,意思就明了了。这类例子还有:a.Everycloudhasasilverlining.每朵乌云衬白底,黑暗之中有光明。b.Thebestfishswimnearthebottom.好鱼儿游水底,好东西难到手。c.Theblindeatsmanyafly.瞎子吃苍蝇,眼不见为净。d.Astheoldcockcrows,sodoestheyoung.子女学父母,亦步亦趋。③关联翻译理论下观照下的文化融合式文化融合式就是将源语文化表达方式和目的语文化方式相结合,以一种形意结合的新的语言形式进入翻译。有时两种文化的认知环境会处于部分重叠状态,部分相似又不完全一样。翻译过程中若能将两种文化有机融合,既传达了源语文化,又能让译文读者明白,翻译就成功了。比如英语谚语“Everydogisalionathome.”,“狮子”的形象在两种语言中都是勇猛的象征,可“狗”的意象在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如果翻译成“每条狗在家都是狮子”会让中国人摸不到头脑,正确的翻译是“狗是百步王,门口逞凶狂”。这类例子还有:a.Asyousow,soyou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Everycookpraiseshisownbroth.王婆卖瓜,自卖自夸。c.Whatcanyouexpectfromapigbuta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d.Atigerleavesaskinbehindhim.人过留名,雁过留声。④关联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文化归化式文化归化式就是略去源语文化表达方式,代之以目的语文化表达方式。如果源语某一信息在译文读者记忆中根本就没有相应的图式或无法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而目的语中恰好有某一信息或表达方式能够取得同一语境效果,我们就可以采用文化归化式进行翻译。比如,英语谚语“IfeartheGreeks,evenwhenbearinggifts”,中国人从字面理解根本不知所云。其实,这个谚语源于古希腊史诗有关希腊人木马藏兵攻陷特洛伊—47—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城的故事,意思是说“希腊人带来礼物,没安好心”,喻“不要相信敌人之意”。汉语里就有相应的谚语“黄鼠狼给鸡拜年”。再比如:a.OnefallsintoScyllainseekingtoavoidCharybdis.才离狼窝,又入虎口。(此谚语源于希腊神话,Scylla是住在意大利墨西拿海峡大崖礁心的六头女妖,对面是水流湍急、险象环生的卡律布狄斯大漩涡。)b.ChooseawifeonaSaturday,ratherthanaSunday.择妻宜重德,不可只重貌。(英国人多信奉基督教,星期天要盛装去教堂做礼拜,而周一至周六工作日人们要穿着朴实的工作服工作。)c.Twodogsfightforaboneandthethirdrunsawaywithit.鹬蚌相争,渔翁得利。d.Eventhedogswaggerswhenitsmasterwinsfavor.一人得道,鸡犬升天。5.关联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文化阻断式文化阻断式就是在译文中放弃源语文化现象。最佳关联性原则并不排斥对原文中某些文化语境的放弃,如果原文中的文化语境在译语读者的大脑中根本找不到相关图式,因而无法采用文化归化式,而采用文化直入式,文化诠释式或文化融合式需要读者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取相关信息,并且当前语境中已有充分信息表达作者交际意图,就可以采取文化阻断式进行翻译。比如“Pennywiseandpoundfoolish”许多中国人对于英国的货币单位“penny”和“pound”没有任何认知,如果坚持用英语的表达方式就过于牵强。所以,明智的翻译就是采用文化阻断式进行翻译,即“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再比如:a.Curseslikechickenscomehometoroost.骂人如骂己。b.Aswellbehangedforasheepasforalamb.一不做二不休。c.Whykeepadogandbarkyourself?为何家有佣人而亲自操劳?d.Thepotcallsthekettleblack.五十步笑百步。四、结语英汉谚语的翻译存在跨文化方面的障碍,传统的二元翻译或语码转化的理论无法逾越。但关联翻译理论很好地解决和解释了这一问题,因为其翻译策略灵活多变,只要译者针对所译语读者提供具有最佳关联性的信息,使明示的或暗含的文化背景知识产生好的语境效果,便能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参考文献[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Blackwell,Oxford,1986/1995.[2]Gutt,Ersnst-August.TranslationandRelevance[D].UCLWorkingPapersinLinguistics,Vol.1,1989.[3]Gutt,Ersnst-August.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Oxford:BasilBlackwell,1991.[4]刘萍.源语意图 认知语境 翻译策略:谈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4):102-104[5]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285-293.[6]李世勤,李气纠.英汉谚语互译要走异化之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5(1):91-94.[7]陈红,邹娟娟.关联理论和翻译[J].云梦学刊,2003(3):116-118.(责任编辑:徐广联)RelevanceTranslationTheoryandE-CProverbCross-cultureTranslationQiaoXiaoliuAbstract:Proverbsareculture-loadedlinguisticsymbols.Theproverbtranslationinvolvesnotonlythetransferoflanguagebutalsothetransmissionofculture.Relevancetranslationtheory,whichattachesmoreimportancetotheconveyanceofcommunicationinformation,canserveasthemosteffectiveguidetotheE-Ctranslationofproverbs.Keywords:proverb;cross-culture;relevancetranslationtheory;communicationinformation—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