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2-06-16 14:13:11 发布

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异同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异同谈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异同 摘要:英汉谚语中的动物形象因各自的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由于人类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 共性,某些动物的形象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本文试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进行 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谚语;动物;汉语;英语;文化在人类生活中,动物一直和我们时时相伴。人的“hen—pecked”(被母鸡啄的)即指“妻管严”。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动物。在与动物接触的过程2.狼中,人们逐渐熟悉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品质特征,“..”wl)在汉英语言中联想意义是相同的 并狼(of将这些习性和品质与人类自身的某些现象和特征联人们都认为它生性凶狠、残忍、贪婪,是畜牧业的主系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于是,各种动要害兽之一。反映在语言里,与“狼”有关的谚语都 物的形象纷纷进入人类的语言(如谚语、成语、俗语含有贬义色彩,如汉语谚语有“狼披羊皮还是狼”,..等)中,增强了人类语言的表现力。英语谚语有“Awolfmaychangehishair,butnothis 英汉各民族人民对某些动物属性的直观感受和heart.”(狼可以更换它的皮毛,但不会改变它的本 认识往往是相同的,从而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同性) 或相似的联想,这些直观感受主要来自动物的外形3.蛇特点、生理特点、生活习性、行为习惯及品质特征等汉英民族对“蛇”都持有恐惧、厌恶的态度及心等。因此,汉语和英语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角度出发理,用它来象征狠毒的心肠或狠毒的人。英语中的 “.. 使用某些动物名称时,其文化内涵往往是相同的。snake”,“serpent”和“viper”都可用来喻指阴险、狠但汉、英两种文化分属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地毒、奸诈的人。汉语谚语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 域文化的差异使汉、英两个民族对各种动物的熟悉绳”、“一年被蛇咬,三年见鳝跑”、“蛇走无声,奸计程度有所不同,再加上汉、英两种文化各自具有独特无影”,英语谚语中意义相对应的有“Hehasben的生活环境、民俗习惯、民族宗教信仰、古典传说等biteepet,ifadfarp’“fyuhv nbyasrnsariooe.Ioae 等,使得动物词语在汉、英动物谚语中的应用具有鲜beenbitenbyasnake,youareafraidofanee1.’明的民族特色。“Takeheedofthesnakeinthegras.”等等。 一 、英汉谚语中趋同的动物形象二、英汉谚语中趋异的动物形象 1.鸡1.狮汉语和英语都用“母鸡”(hen)比喻女人、妻子。汉在西方国家,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其形象语说“母鸡司晨,家之不样”,英语谚语有“Itisasad为勇敢、凶猛、威严,而且英国人还把狮子作为自己hoshrherwluetahcc.英语中国家的象征,  ueweetehncosodrhnteok”..所以在英语谚语中常用狮子来比喻勇 收稿日期:2008—09—07 作者简介:范双莉(1981一),女,河南孟州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第1期范双莉:谈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异同1O7 敢、凶猛、有权势之事物。如:It’snotgoodtowakeaslepinglion.(睡狮莫惊)Thekingandpope,..thinadwl..., elonof(国王教皇狮子豺狼)而在中国,狮子却并不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因此也就不易产生联想而具有丰富的内涵。 2.虎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百兽之王是老虎。老虎外貌雄健,气势威猛,更以其额头有像汉字“王”的花纹,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和崇拜。因此,汉语中的“虎”与英语中的lo”一样被赋予 “in(狮子),..了勇猛、威严、有气势的文化联想意义,如“虎为百兽之王,人为万物之灵”、“虎瘦雄心在,人熟不堪深”、“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将门虎子”等。从反方面来说,中国人认为虎凶猛残忍,..冷酷无情,如“虎毒不食子”、“虎怕插翅,人怕有 志”、“虎有伤人意,人无害虎心”、“伴君如伴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英语中认为老虎凶狠残暴。如:hiehthsocatdbolsnvr Tetgrtaanetselodieesatedwiththetasteofit.(一次尝到血,虎欲永难遏)Ifyoudon’tenteratiger’Slair.youcan’tgethis cubs.(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龙在汉语文化中,“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帝王的象征,后来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这便给语言词汇意义增添了一层文化内涵,如“龙颜”、“龙袍”、“人中之龙”、“望子成龙”等等。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文化发展到今天,“龙”的传人给“龙”的文化注入了“龙”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不屈不挠的“中国龙”。这不仅赋予了“龙”以深厚的感情意义、丰富的联想意义,更赋予了它深远的社会意义。龙文化成了中国文化的“特产”,它体现着一种民族文化的个性。如“龙行一步,百草皆春”、“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等。  然而,在西方神话中龙却是罪恶的象征,是一种拖着长尾、满身是鳞、口中喷火、有着双翼的巨大蜥蜴。《圣经·启示录》第12章第9句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也被称作“thegreatreddragon”..,在 一 些传说中也常有英雄与龙搏斗,最后取胜的情节。由此而来,在英语中龙的形象就与撤旦等邪恶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可怕的怪物”与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心目中的“龙”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其文化内涵也完全不同。如:.. toSOWdragon’steeth播下不和的种子)tochasethedragon(服用鸦片海洛因) 4.狗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 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5.猫中国人十分喜爱猫,在他们眼里“猫”是温顺可爱的捕鼠英雄,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所以汉语谚语注重的是猫的正面特征。如:“猫儿狗儿识温存”、“猫丢了才知老鼠多”、“老鼠逢猫魂魄散,羔羊遇虎骨筋酥”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据中世纪迷信的说法,撒旦常 常变成黑猫,女巫也常有猫13夜相伴左右(Evans;.. 1975)。所以,猫被用来比喻邪恶的事物。如: tiea.猫儿不露爪 Cashdethirpws( Whentheweaselandthecatmakeamarriage,itisaveryilpresage.(黄鼠狼跟猫儿成亲,预兆不佳)Alcatslovefishbutfeartowettheirpaws...(猫儿爱鱼却怕弄湿爪子/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6.马自古以来,马是人类的重要伙伴,是人们狩猎、畜牧、征战不可少的东西。中国人把马比作善良、智者的化身。如“马鞍装在背上”、“马后炮,赶不到”、“马上不知马下苦”、“马死黄金尽”、“见鞍思马,睹物思人”、“路遥知马力”。英国人早期是用马耕地的,因而“horse”有能干、健壮、倔强等联想意义。 如:Thebesthorseneedsbreaking,andtheaptestchildneedsteaching.(好马需要驯,好子需要教)Agodhorseshouldseldomspured.(好马不用鞭)Youcan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notmaehmdik(,逼马饮水难 kirn.牵马河边易 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汉语认为失也无妨,说   1O8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 不定会带来好运。汉语中有“塞翁失马,焉知非与此不同的是,英语鱼谚语中出现的基本上是福”,而英语谚语:..海鱼,这当然与英国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有关了。Beeoetesdlhntehre英文化中的鱼文化是以其丰富多样、表意 trlshadetahos.(宁可丢短小精悍、鞍,不可失马)明快清晰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鱼Itiodtoaottosnhn.有马情”、“民生”的图画。这些比喻配搭传神、寓意深 sgogfowihahreiad(牵在手,步行最悠闲)。刻、生动形象且又耐人寻味。如: 7.牛Thrafsauhma1(egetihetptesl.大鱼吃小鱼) 由于“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村,..Thebsisslwhehyrheasod 中国古人与耕牛etfhmenteaetredyl... 相依为命”..,人们在土地上耕作,牛(特别是黄牛(最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 和水牛)成了人们劳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中华民hetfswiertebtm.好鱼居水 Tebsihsmnahoo(族来说,牛以力大、耐劳而著称,它吃苦耐劳,老实本底)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有忠诚可靠又埋头苦总之,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产生和发展与不干的精神。人们对牛的感情也反映到了谚语中,如同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喂牛得犁,喂马得骑”、“牛打天下马败家”、“初生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它体现牛犊不怕虎”、“牛大马大值钱,人大不值钱”、“一着两种文化的种种差异。这些来自社会实践,来自条黄牛半个娃”。OX(公牛)词在英语中含有愚生产生活而且又不断丰富发展的动物谚语,是劳动蠢、呆头呆脑、笨拙的语义。在英语文化中还含有宗人民长期的文化积淀,是他们劳动创造中提炼出来教喻义,象征驯服,顺从。如:..的思想精华。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种种微妙关系,.. TheblackOXhastrodonhisfot.(大祸临头)对于促进汉英文化交流,克服语言交际障碍大有益Olxnhvtfhrs(牛老角硬)处  doeaesion.AnOXistakenbythehorns,andthemanbythe  tongue.(牛因角被执,人因舌陷身)参考文献:.. 8.鱼[1]罗明燕.文化因素对汉英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影响[J].西2,9...种类基本上是淡水鱼。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淡水养鱼[2]曹曦颖.试论英汉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J]...最早的国家。说起鱼文化,人们更容易联想到直钩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6,(3)...专“钓”王侯的“姜太公钓鱼”、“城门失火,殃及池[3】宋京生.汉英动物谚语比较[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