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6.10 KB
  • 2022-06-16 14:13:57 发布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1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万方数据2010年第1期(总第155期)牡丹江师范学院擘报(哲社版)JournalofMudanjiangNormalUniversityNo.1.2010TotalNO.155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赵现琦(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具有言筒意赅、形象生动、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等特征和提高语言修养、传播中国文化等作用。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谚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法"]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3-612112010)ol—0126一b3“海水最清,谚语最精。”谚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谚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著述,均有引录。“从典籍中有迹可寻的《夏谚》算起,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现今流传于世的谚语浩如烟海,数以百万计。它是汉族文化过程中的一种结晶,璀璨夺目。”(周植荣1994)谚语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身,往往言简意赅、富含哲理,以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的艺术语言向人们揭示真理、传授经验,使人们从中习得知识、获取智慧,得到启迪。本文参考《谚语小词典(辞海版)》(温端政,2004)和《中华谚语大词典》(杨艳,邱胜,陈彬2006),并对照《高级汉语口语》(刘元满,任雪梅,金舒年1997)选择了一些常见习用的谚语,对谚语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如何学习谚语提出了一些建议。一、谚语的特征谚语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流行于民间的形象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谚语是语言宝库中一项重要的财富,其特征主要有:(一)内客广泛,知识丰富,哲理性强谚语题材广泛,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历史、自然、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经验、教训、知识、体验的总结,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谚语在内容上往往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使人读后有所思有所得,常被誉为“智慧的花朵”“哲理的小诗”“启示人生”的警语等。例如:(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5)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6)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7)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8)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9)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些谚语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2)、(3)是学习谚语;(4)是气象谚语;(5)是农业谚语;(6)涉及到人生;(7)讲的是团结协作;(8)说的是为人处事;(9)告诉人们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的谚语历来被人民群众喜闻乐用,不仅在口头上广泛流传,在书面语中也常被引用。(二)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概括力强谚语往往异常精炼,且言简意赅,每一条谚语都极力用最精炼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传达最丰富的内容,概括力极强。谚语的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它经过群众精一0提炼和剪裁,善于借助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把深刻的道理寓于鲜明的形象之中。例如:(10)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11)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2)满招损,谦受益;[收稿日期]2008一12—3l[作者简介]赵现琦(1981一).女,河南永城人。徐州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一126— 万方数据2010年第1期(总第155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ournalofMudanjiangNormalUniversityN0.1。2010TotalN0.155(13)冤家宜解不宜结。以上几则谚语中,(10)形象地说明了坏人坏事的巨大危害,(11)把受人恩惠当思回报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用简短的九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12)仅用六个字就把人们应当谦虚行事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传达出来了,(13)则用高度凝练概括的直接描述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应当宽容地对待一切。(三)琅琅上口,悦耳动听,音乐性强谚语多是口语化的言语,含有大量的口语词,通俗易懂,有些甚至是口语的白描,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用到。例如:(14)来得早不如来得巧;(15)春不种,秋不收;(16)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谚语在语言上往往讲究平仄,节奏和韵律,因而谚语往往平仄相间,音调和谐,抑扬顿挫,起伏荡漾,错综有味,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常被人誉为“科学的小诗”“哲理的小诗”。例如:(17)山外有山,天外有天;(18)饭来张口,衣来伸手;(19)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以上三条谚语,不仅讲究平仄,讲究节奏和押韵,而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四)富有文化内涵,民族性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谚语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各民族凶其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谚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必然不同。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从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谚语以民族文化为滤色镜反映客观世界,不同民族的谚语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印记。汉语谚语在汉文化中产生和发展,表现出汉文化的特征,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气质,能很好地为汉文化服务,因此为族人们喜闻乐用。例如:(20)说曹操,曹操到;(21)不到黄河心不死;(2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四条谚语中,(20)里的“曹操”(21)里的“黄河”(22)里的“苏杭”和(23)里的“状元”都是中国特有的人或事物,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二、谚语的作用“废话三千狗不理,谚语一句动人心。”谚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作用。学习谚语不仅可以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学到人民群众的宝贵经验,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占修养。另外,在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口语课中适当地增加一些谚语的教学还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谚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教育意义教育作用是谚语的最大作用,谚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能对我们的思想行为起到忠告、劝诫作用,还可以教给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律己格物。例如:(2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2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2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上三则谚语中(24)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长短,(25)比喻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26)则劝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诸如此类对人生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谚语还有很多。(二)具有提高语言修养的作用谚语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语言上具有形象生动、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等特点,而且广泛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因而学习和运用谚语可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从而提高语言修养。谚语还包含丰富的知识,而且非常口语化,可以从中汲取人民群众语言中的营养,这也有助于语言修养的提高。(三)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谚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背后隐藏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因此,学习和运用谚语可以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加强谚语的教学无疑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三、留学生学习谚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必要性汉语谚语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包含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汉族人民人生观、价值观、处世态度的描写,其中积淀了丰厚的汉民族的风土人一127— 万方数据2010年第1期(总第155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ournalofMudanjiangNormalUniversityNo.1,2010TotaIN0.155情、生产经验及人生哲理,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留学生学习一些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汉语谚语中往往含有深刻的寓意,在口语中运用十分普遍,人们不管说话作文,都喜欢引用谚语。可以说,只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就会用上谚语。可见,学习、掌握和使用谚语是社会交际的需要。第二语言的学习,听说交际是关键,因此,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常见习用的谚语,从而加深对汉文化的了解并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能否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一些常见习用的谚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汉语口语是否地道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学习谚语还有利于学习和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水平。所以,在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教学巾谚语的教学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二)留学生学习谚语应注意的问题根据谚语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留学生口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谚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谚语进行选择。汉语谚语浩如烟海,但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只需掌握其中那些常见的,广泛应用于口语交际的谚语。具体而言,首先要学好教材中的谚语。如北京大学出版的《高级汉语口语》(1997),其中的谚语虽然不多,但较为实用,都是汉语日常口语交际中常常用到的。留学生应当在老师的指导下把那些谚语先学好,弄清它们的含义,使用的语言环境及它们的作用并有意识地在交际中学着使用它们。另外,在El常交际中,也要特别注意那些常见习用的谚语,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2.在课外阅读和口语交际实践中学习谚语。北大和北京语言大学主编的一系列阅读教程中涉及很多谚语,留学生应当在阅读过程中特别留意它们。另外,在报刊、电视节目以及和中国人交流时留学生都会接触到许多谚语,要注意它们的含义和用法。3.在语言训练中用好谚语。留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谚语的内容和形式的内在规律性,而且要勇于尝试,要有意识地在语言实践中练习使用一些常用的谚语,从而恰当而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它们。[参考文献][1]温端政.谚语小词典(辞海版)[M].上海:上海辞书ffj版社,2004.[2]杨艳,邱胜,陈彬.中华谚语大词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3]刘元满.任雪梅,金舒年.高级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L4j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5]周植荣.谚语特点的文化、美学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3).[责任编辑]心安ProverbLearningintheTeachingofSpoken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ZHA0Xianqi(ChineseDepartment,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Abstract:Proverbshavesignificantresearchvalueasasortofspokenlinguisticandculturalphenomenon.Theyareconcise,vividimages,crispsimple,subtleandmeaningful。andhaveothercharacteristics.Whatismore,theycanalsoimprovethetrainingoflanguage,spreadChineseculture,andcontainricheducationalvalue.ThisarticletriestoanalyzetheimportanceofproverblearningtOtheforeignstudentsinenhancingthelevelofspokenChinese,fromthecharactersandtherolesoftheproverbs.Keywords:Proverbs;SpokenLanguage;ChineseTeachingforForeigners~128—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作者:赵现琦,ZHAOXianqi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刊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OFMUDANJIANGTEACHERSCOLLEGE(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年,卷(期):2010,""(1)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5条)1.温端政谚语小词典20042.杨艳.邱胜.陈彬中华谚语大词典20063.刘元满.任雪梅.金舒年高级汉语口语19974.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19805.周植荣谚语特点的文化、美学探讨1994(3)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徐铁飞汉西谚语文化因素比较2007谚语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西班牙两国的谚语数量庞大、历史悠久,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谚语的界定有一定的困难,但从两国学术界对谚语的定义和解释来看,汉西谚语在结构和性质上是相通的。本文参照泰勒对文化划分的标准,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两个角度入手,通过对汉西谚语的比较研究,发掘中西两国文化之间的异同。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汉西谚语在构成成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分别代表了中西两国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汉西谚语在反映民族心理上则出现了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点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中国和西班牙自1973年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塞万提斯学院在北京的成立和中西“文化年”的即将举办,文化交流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谚语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以简练通俗的语句表达了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如果把谚语比作一片树叶,那么语言就是一个树枝,而文化则是整个参天大树。一方面,语言从属于文化,是人类生存和交流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则会在语言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留下印痕。谚语是语言的一种,它除了用作交际之外,还具备传承先人经验和传播基本生活常识的作用。中西两国语言中拥有大量的谚语,这些生动活泼的谚语正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就像一扇扇窗户,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传统文化。目前,国内学界对汉西谚语的对比研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翻译的领域,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谚语的文章很少见。在中国,和英语、日语和韩语等语种相比较,西班牙语谚语的文化研究远远处于落后的地位。本论文以汉西谚语为切入点,比较中西两国的文化异同,以期促进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和文化关系的深入发展。本文采用举例对比为主的方法,从谚语的起源和定义、汉西谚语体现的文化差异及原因、汉西谚语体现的文化趋同及原因等几个方面对中西两国谚语及文化进行比较,文章最终认为:汉西谚语的起源和定义大部分是相通的,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来看,汉西谚语的构成主体存在较大差别,而从心理文化的角度来看,汉西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汉西谚语的起源和定义1关于汉西谚语的起源中国有谚语记录的历史很早,在先秦的著作中就已经有谚语出现了。在古代,谚语常被称为“俗语”、“俗话”等。起初的时候,谚语和歌谣并存,统称为“谣谚”,如清代杜文澜的《古谣谚》。这些谚语大部分是汉族的,其中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数量可观形象生动的谚语,如“一窝白肚子老鼠,掏不垮阿佤山梁;一坨子黑泥沙,搞不浑澜沧江”(佤族)。此外,外来文化也为汉语谚语的壮大增添了新生力量,如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就涌现了诸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佛教思想较浓的谚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谚语也应运而生,如“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此外,一些从英语翻译过来的谚语也逐渐被大众接受,如“时间就是金钱”,“条条大路通罗马”等。根据JoséCallcVales的介绍,西班牙语谚语起源于中世纪的行吟诗歌。当时民间的行吟诗人往往习惯于在每段唱词的末尾添上几句有节律、带有警句色彩的短句,现在人们把它们称之为“迭句”或“副歌”,由于反复吟唱,就逐渐演化成了广为人知的谚语。除行吟诗之外,一些经典著作如《圣经》、《唐吉珂德》、《塞莱斯蒂娜》等也记载了大量孺妇皆知的谚语。特别是塞万提斯的这部作品,俨然成了西班牙语谚语之花竞相绽放的大花园,其中不少谚语耳熟能详,如Dedichoahechohaygrantrecho.(说说容易做做难)Albuenentendcdor,pocaspalabras.(聪明的脑袋用不着太多解释)此外,阿拉伯人的到来也为谚语的演变提供了素材。总之,谚语的来源是多样化的。不管它们来自何处或者由谁创造,它们都是历代人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谚语不属于任何特定的作者,而是集体的共有财产,它们来自民间,也必将回归民间。2关于汉西谚语的定义无论西班牙的辞书还是汉语的辞书都没有对谚语作出一致的定义。谚语常常和格言、箴言、警句、俗语等概念相交叉。中国的一些古代典籍中把谚语简单地称为“俗话”,并没有进一步详细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语言学家温端政归纳谚语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二是语句凝练,在结构上有相对的固定性:三是具有鲜明的口语性。西班牙语界的学者和词典对谚语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皇家语言学院的字典认为谚语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表达警示和深刻含义的俗话”。字典PLANETA定义谚语是“历史上口头相传的具有教育和道德含义的警句”。玛丽娅·莫利内称谚语是“以固定的形式流传在民间的任何句子,特别是那些押韵、谐音、有节律且便于记忆、具有固定模式和稳定含义的句子,例如‘一鸟在手胜于百鸟在天’”。上述定义各有侧重,综合在一起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从谚语的形式、意义和用途等角度进行定位,认为谚语具有简洁、口语化、知识性和韵律等特征,所以从概念上来看,汉西谚语是可以互通的。二汉西谚语体现的文化差异及原因1和气候相关的谚语不同文化间差异的产生和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俗传统等有关,特别是地理环境,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对文化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西班牙地处伊比利亚半岛,三面环海,中间是高原,山脉横向分布,属于多山国家。尽管各地气候不相同,但一年基本上可以分为旱季(5月至10月)和雨季(11月至次年4月)。所以有谚语Aguadepormayo,panportodoelafio.(五月的雨,一年的粮),Abril,aguamil.(四月雨绵绵)。相反,中国气候深受大陆和大洋的双重影响,当西班牙在6、7月份饱受酷暑煎熬之际,与之纬度相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阴雨霏霏的梅雨季节,如“雨打黄霉头,四十五天无日头”。2关于饮食和作物的谚语中国和西班牙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在历史上均遭受过饥荒的困扰,劳动人民在和饥荒作抗争的过程中把他们的喜怒哀乐融入了各自的谚语中。3关于动物的谚语狗和毛驴分别是汉西动物谚语中的主角。毛驴有很多优点,它不仅适应能力强,对食物的要求低,而且力气大,寿命长。特别是毛 驴温顺的性格和稳健的步子,在山区坎坷地带行走时如履平地。三汉西谚语体现的文化趋同及原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无论古今中外的人,都可以由“人性”这一共性为基点对人间世事、自然现象作出相似或一致的判断,从而在文化的一些层面上取得共识。当这种共识以谚语的独特形式表达出来时,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诸多“巧合”。本章将从谚语中(1)对女性的态度(2)等级观念,(3)仁爱精神和(4)人生价值观这四个方面探讨汉西文化的相似之处。1谚语中对女性的态度汉西谚语中均存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estereotipo),即男性对女性的偏见。西班牙语谚语常把女性和狗、毛驴、马作比较,如Notefiesdeperroquecojea,nidemuierqueUoriquea.(不要相信瘸腿的狗,也不要相信啜泣的女人),Asnosymuieres,porlafuerzaentienden.(毛驴和女人只有挨打才会听话)。2谚语中体现的等级观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级观念的形成源于政治权利、经济实力、社会地位、信仰观念、职业种族等的差别。比如Cavilosoojudío,nolotengasporamigo.(千万不要把骗子和犹太人当朋友),由于信仰、种族和职业的特性,使得犹太人在西班牙遭到歧视。此外,Casarycompadrar,cadacualconsuigual.(交友与结婚,地位要相等)相当于汉语里的“门当户对”。汉语谚语表达等级观念时更多体现在权力和金钱上,如“一富遮百丑”,“王八当权大三代”等。3谚语中体现的“仁爱”精神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谚语传达的仁爱精神同人的本性善良有直接关系,同时深受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信仰的影响。中西两国虽然文化传统相异,宗教信仰也不一致,但无论是扎根于中国的儒家思想,还是盛行于西班牙的天主教,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仁爱,爱人”的思想。通过上述比较可得出如下结论:结论1谚语的界定困难,它最大的特点是通俗、凝练、有一定的知识性和教育意义.汉西谚语的形成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主要来源于民间日常生活用语和古代典籍,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2在物质文化层次,由于中西两国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差异较大,汉西谚语的主要构成元素存在较大差别。不同的文化元素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体现。3人类的思维具有共性,所以在心理文化层次,中西两国人民通过谚语表现出了相近的世界观扣人生观,例如对女性的看法、等级观念、仁爱心理和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汉西谚语“英雄所见略同”。需要说明的是,谚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免会存在彼此矛盾的地方,所以本文比较的异同不代表绝对的相同或相异,文化异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代表一个整体的趋势,而不是反映某个个体的状态。希望本文能对那些有志于中西两国谚语文化比较研究的志士仁人提供一定的帮助。2.期刊论文郭作飞《张协状元》在早期南戏语言研究上的重要文献价值--以《张协状元》所用近代口语词汇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9)<张协状元>是南戏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大量使用方言土语、常用谚语和近代汉语时期的口语词汇,生动地反映了早期戏文直白浅露、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在早期戏文语言特色研究上具体重要的文献价值.3.期刊论文熊英.XIONGYing英文谚语的语言特色探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着重介绍了英文谚语的历史及四个来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来源于<圣经>和<伊索寓言>,来源于外来语,来源于历史名人名作;分析了英文谚语口语性强、语言形象、韵律优美、语言生动的四个语言特征;简要说明了翻译英文谚语时应注意的民族性和口语性问题.4.学位论文崔花云论武术谚语2006谚语作为一种“典型的俗语”,是由群众所创造并在其口语中广泛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简练并富有意义的语句,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结晶。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传授方式,谚语即是其中之一。武术谚语在文化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播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对武术谚语流传特征、分类和功能特性进行探讨,使人们对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引起武术同仁对武术谚语的关注;阐述武术谚语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剖析武术谚语对语言遮蔽的突破方式,以及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期更好的促进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武术谚语产生于历代武术家们的长期实践,多在古今拳家的口头上广泛地流传、持久地沿用。其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其内容以总结实践经验为主,它用精辟的语言指导习武者做人、行事、练功、格斗、传艺、养生,它是结构凝练、语貌相对稳定、语感生动的短句。武术谚语根据语义内容可以分为技击类、练法类、养生类和武德类四大类;其功能特性概括起来讲有表意的完整性和功能上的内向性;武术谚语在流传过程中有流传的口碑性、语用上的相沿习用性和语形上的相对定型性的特征。语言的形成和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思想和文明。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除了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交流、沟通和理解的正面作用之外,同时语言还有遮蔽(掩盖)或异化的副作用。语言在中国武术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语言,势必将面对语言遮蔽的问题。因此,研究语言遮蔽的方法,对于中国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武术谚语在避免语言遮蔽性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但是武术谚语的语言表述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表述上的局限性。对于一些需要细致入微的技术动作甚至是思想理论来说,武术谚语的表述方式又显得过于笼统和模糊,缺乏科学性。这种语言表述方式,对于初次习练武术者来说,在快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初步理解武术的基本思想方面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对于武术研究成果进行语言表述,应注意理性、逻辑的表述与形象、生动的表述相结合,使武术研究的成果在既不受语言遮蔽的情况下,又能够尽可能地精确。在中华武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武术家的不断积累和提炼,形成大量口诀化的武术谚语,简洁而又不失其精要,准确而又不失其形象,恰恰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武术语言的精华所在!5.期刊论文高娃.GAOWA满蒙谚语的现存应用、文献资料与研究-满语研究2006,""(2)现存满语口语的使用者甚少,在许多偏僻的边远满族村落都很难找到几个能说本民族语言的满族人.而黑龙江省满语保存最好的富裕县三家子村,满语口语中的谚语留存与使用也极少,这更证实了满语的濒危状态.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现代蒙古语俗语、谚语的地域特点非常突出.西部蒙古族与东部蒙古族在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的不同影响下,产生了许多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俗语谚语.6.学位论文袁婷英谚汉译中一般与特殊会话含义的传递2005本文旨在从语用角度研究英谚汉译中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的传递与切换。在H.P.格赖斯1975年发表的著作“逻辑与会话”中提到会话含义的一种小类——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一般会话含义是指没有语境提示相反解读时的优先解读,或指不引用特殊语境就不会有其他解读时的通常解读。相反,特殊会话含义则指需要引用特殊语境的解读。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其最大的特点是能用简明通俗的语句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大致分两类:雅谚与俗谚。雅谚源于书面文献,如宗教经典、文学作品等;俗谚源于民间口语,人民的实际生活经验。  本文主要运用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理论单方向研究英谚汉译之过程。研究对象为带有隐喻(暗喻,借喻)的英谚。通过细致分析英谚汉译的过程,本文依据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在传递与转换中的不同将英谚分为三类:(一)由于所处文化语境相同或相似,英谚直译后,汉译谚语与英谚在各自所产生一般会话含义层面上完全对等。(二)英谚直译后,直译汉译谚语在目标语境中产生特殊会话含义,译者此时选取恰当的文化文本将此特殊会话含义转换为一般会话含义,与英谚源语中的一般会话含义对等,达到使目的语受众交流的目的。(三)英谚直译后,直译汉译谚语在目标语境中产生特殊会话含义,译者此时并不试图消除此特殊会话含义,反之保留此特殊会话含义,此直译汉译在汉语中流传,被汉语谚语吸纳,进化为汉语谚语。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语用的角度来分析翻译的各个环节与过程,在引入语言学的基础上研究翻译中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的传递与转换。通过英谚汉译该实际案例,本文进行细节化,多层面的分析,而不是简单以意义对等为论。对翻译过程的语言学角度分析,对于跨文化的谚语翻译有着启示作用。7.期刊论文李耀宗中国谚学若干问题谭要-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1)谚语是民众的创作,是其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谚语的内容具有经验性、哲理性、蕴情性、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形式具有口语性、异变性、精炼性、 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既有使用的工具价值,又有创作手法的借鉴作用和赅博、乡俗、浅近、雄辩、"极言"与"歧异"的美学价值.为了保存和发挥谚语的文化作用,应采集与编纂有中国特色的谚语.8.期刊论文关丽芳从英汉谚语中看中西文化差异-考试周刊2010,""(22)谚语是从人民口语和经典著作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由于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语言也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别.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本文从历史、地理、宗教、民族心理等方面入手,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9.学位论文刘爱玲禅籍谚语研究2006谚语是通俗性、口语化很强的语言单位。谚语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而且也存在于口语化程度很高的文献典籍中。禅籍被视为是唐宋时期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典籍之一,因此,谚语也是禅籍中重要的语言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谚语的研究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对谚语进行全面的描写,而忽视了对谚语进行动态的研究。本文以禅籍为谚语研究的语料背景,从动态语用的角度对禅籍中的谚语作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从而展示谚语的灵活性特点。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是谚语概述。对于谚语性质的认识,在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存在分歧,为了明确论文的研究对象,我们在第一章的内容中为谚语的确定划定一个标准,这样有利予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和准确性,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第二章是禅籍谚语的结构。在这一章中主要从静态利动态两个角度,对禅籍中谚语的词结构和语法结构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展示谚语在动态的语用过程中,结构上的灵活性特点。第三章是禅籍谚语的语义。这一章的内容是论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谚语在禅籍中,由于受禅宗思想、思维方式、应机接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语义上出现了许多变体。并且由于禅籍语言有超常规、非理性的特点,使得谚语的语义变体,也出现了超常规变体,对禅籍谚语的语义变体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动态语用的角度,对谚语在禅籍中的意义变体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展示禅籍中的谚语在动态语用中,语义上的丰富性特点。第四章是谚语在禅籍中的使用。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从禅籍的实际出发,大致分析了谚语在禅籍中的使用方式,以及在禅籍中所起的作用。10.期刊论文王美玲英汉谚语、典故表现出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华章2007,""(12)谚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正确地使用并理解这些成语、谚语以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往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典故,其精髓在于"含蓄",典故不论中西,贵在含而不露,妙在意在言外,寥寥数字内涵精深,外延悠远.本文试图论述英汉成语、谚语在宗教思想、民间口语、典故等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及其文化含义.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djsfxyxb-zxshkxb201001039.aspx授权使用:云南大学(yndx),授权号:caf60d0f-4aa8-4c1e-bf3a-9e1800f69659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