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2.71 KB
- 2022-06-16 14:14:0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www.51lunwen.org英语论文网qq:949925041英汉谚语采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摘要:英汉谚语包含着各自民族的丰富的文化意蕴。从文化的角度来给英汉谚语分类更能体现英汉文化间的异同,也为英汉谚语的互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谚语翻译中文化因素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成功与否。译者应从文化的角度考虑,恰当地采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关键词:谚语;翻译;文化策略;归化;异化一、导言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inter-lingualcom2munication),还是两种文化系统间的转换(inter-culturalcommu2nication)。语言用于表意,文化借以传神,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因此,译者不仅要精通出发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符号系统各自的结构特征,而且还要了解两种语言文化不同的理念构成和表达方式,要熟谙两种语言文化体系间存在的共性和特性,从而在翻译实践中实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作到形神具备,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语用效果。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A.Nida认为,译者的双文化能力(bi-culturalability)甚至比他的双语能力(bi-lingualability)更重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当中才有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的异同对译文的影响并通过不同的语言实现转换,既准确传达原语文本的语义内涵,又体现其文化特性;既适当考虑译文读者的语言心理习惯,又尽量保留原作的风姿,一直是国内外译界讨论的热点和争议的焦点。归化和异化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翻译的策略,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表现手段和更大的回旋空间。归化的代表人物是E.A.Nida。归化翻译法(domesti2catingtranslation)提倡恰当沿用目的语的习俗和惯例,利用目的语自身的语言文化素材来体现出发语的语用意图,以求尽量减轻译文读者对译入文化的陌生感。异化的领军人物则是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L.Venuti。异化的翻译法(foreignizatingtranslation)主张适度放弃目的语的习俗和惯例,借用出发语的语言文化素材来实现出发语的语用意图,以保留出发语文化的异域性和原语文本的风姿。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共性使归化成为可能,目的语和出发语各自文化所独有的特性以及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全球化使异化成为可能,甚至是一种需要和必然。谚语作为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其翻译的好坏和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息息相关。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对英汉谚语进行分类,探讨谚语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应用。二、谚语的文化分类谚语是习语的一个部分。谚语通常以简洁、凝练、通俗而形象的语言表达一种普遍的真理和智慧,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往往具有诲人、劝戒的作用。谚语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谚语的特征可从其形式、语义、功能和文化几个方面概括为四点:1)有明显的形式特征:短小、生动、上口、形象等;2)读者和听众须领会其抽象含义;3)语用功能意图明确:规劝、鼓励或抑制;4)喻体形象,带有鲜明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刘新义,2002:80)在英汉谚语的互译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谚语的这四大特点,使译文在形式上简练、上口,同时尽量保存原语文本的文化形象,传达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化,帮助读者领会其含义,实现其语用功能。这就要求译者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形式和文化特征上的异同,求同存异,使译文形神兼备、传情达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在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很难从语言的角度对英汉谚语进行分类。但如果从文英美留学生论文专家世界第一流的师资力量10多年的服务经验
www.51lunwen.org英语论文网qq:949925041化的角度看,则英汉谚语有一条最根本的共性:它们都是借助一定的文化词语(culturalterm)来表达文化的共性或各自文化的特性。根据这一特点,从文化的角度可以将英汉谚语分成三个类别:(一)以相同的文化词汇(culturalterm)来表达相同或类似内涵意义的谚语;(二)以不同的文化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内涵意义的谚语;(三)以不同的文化词汇来表达不同内涵意义的谚语。第一类谚语的翻译并不涉及文化层面上的归化或异化,因为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词汇是一样的且它们隐含意义也是一样的。比如,汉谚“趁热打铁”和英谚“Strikewhiletheironishot”所借助的喻体或文化词语是一致的,而且它们的隐含意义也是相同的。因此至少在文化层面上这两句谚语可对译,译文无所谓归化或异化。本文着重讨论后两种谚语在翻译实践中的异化和归化。三、谚语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具体应用适合采用异化翻译法的谚语类型:(一)谚语中包含有外来的文化词语,但该文化词语已广为目的语文化所接受。比如,英谚“Praiseisnotpudding”(赞扬不能当布丁吃)中“pudding”(布丁)是典型的外来文化词语。但由于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代表西式正餐后甜食的“布丁”已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其在谚语中所隐含的指称意义(布丁=食物)也是一目了然的。因此,在翻译该谚语时将其异化为“赞扬不能当布丁吃”比将其归化为“赞扬不能当饭吃”更好。因为异化不仅无碍理解,同时又避免了汉语读者在看到归化的译文时想当然地将中国的“饭”(米饭)强喂给西方人吃或者根本就无从知道这是个外来的谚语。同样,将英谚“Agoodlatherishalftheshave”译为“须泡涂得好,刮须就省时”比译为“磨刀不误砍柴工”更好。(二)谚语中的文化词语反映了该民族某些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但它们很少能妨碍或不会妨碍目的语读者对该谚语的正确解读。这类谚语往往表达的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共同认识或理解,其判断或结论是基于类似或相同的文化认知图式(culturalcognitiveschemata)。比如,英谚“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宁为狗头,不作狮尾)和汉谚“宁为鸡头,勿为凤尾”的隐含意义是一致的。“狮”和“凤”在英汉文化里分别都是高贵的象征,而“狗”和“鸡”则分别代表卑贱。它们反映了不同的民族表达习惯,但对两种不同语言的读者来说并不存在多大的理解障碍。因此,异化的翻译不仅不会妨碍读者的理解,还会让他们感受到独特的异域表达风情。这类谚语的翻译应以异化为佳。小的扣紧,大的放松。池子里捕鱼,太湖里放生。(夏衍:《考验》)Fussyabouttrifles,carelessaboutbigthings.Pennywise,poundfoolish.在该译文中,汉谚“池子里捕鱼,太湖里放生”被归化为英谚“Pennywise,poundfoolish”。该译文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欠妥:(一)语义传达不准确。汉谚是用来表达一个人所做的事是徒劳的,是浪费精力。而英谚则意指某人小事上精明,大事上糊涂。(二)汉谚的文化内涵在英谚中丢失。“池子里捕鱼,太湖里放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表达,而“Pennywise,poundfoolish”则具有典型的英国风味。“penny”和“pound”是英国的两种货币单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它们所归属的文化,即英国文化。因此,笔者以为,该句较好的译文应为:Fussyabouttrifles,carelessaboutbigthings.Isn’titamatterlikecatchingafishinasmallpondbutthenlettingitfreeinabiglakelikeTaihu?异化的译文准确传达了语义,也向英语读者传递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以下两条谚语的翻译也应以异化为好:1)天下乌鸦一般黑。Allcrowsunderthesunareblack.(异化)Ineverycountrydogsbite.(归化)2)Aleopardcannotchangeitsspots.豹难去其斑,人难移其性。(异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归化)英美留学生论文专家世界第一流的师资力量10多年的服务经验
www.51lunwen.org英语论文网qq:949925041(三)谚语中含有出发语文化中所特有的宗教词语,并因其独特性而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等词语(correspondingequiv2alence)。宗教对人们的思想的影响是广泛的、根深蒂固的。宗教对语言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很多谚语来自宗教,表达了特有的宗教文化。在翻译这些谚语时,译者就必须考虑如何传译其中的宗教文化。东西方的宗教文化有很大的区别。异化的翻译在翻译这类谚语时不仅可以“达意”,还可“传情”,给目的语读者推介出发语中特有的宗教文化风情。他一家在这,他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Escape?Buthishomeandpropertycan’tescape.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awaywithhim.在该例句的谚语中有两个宗教文化词语“和尚”和“庙”,它们和中国的佛教密切相关。佛教是在中国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宗教,基督教则是西方的主要宗教之一,两者在教义和象征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而汉语中和佛教相关的文化词语就无法在英语中找到与其对应的词语,反之亦然。“菩萨”不能等同于“God”(上帝),“和尚”也非“priest”(教士),而“庙”和“church”(教堂)也是大相径庭。因此,任何简单地用目的语中特有的宗教文化词语来替代出发语中所出现的独特的宗教文化词语的做法都只可能导致文化的错位和误读(culturalmisin2terpretation)。美国著名的翻译家DavidHawks在翻译《红楼梦》时把汉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归化为英谚“Manproposes,Goddisposes”就有引导读者“误读”中国文化的危险,让英文读者误以为中国人有和他们一样的“上帝”。而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戴乃狄在翻译同一句谚语时采用了异化手段,将其译为“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可谓一石二鸟:既精确地表达了语义,又巧妙地传播了中国的道教文化。(四)谚语中的文化词语在出发语中表达的是中性的感情色彩,在翻译时如果用目的语文化词语将其归化,就有可能改变其本来的感情色彩,转而表达出褒义或贬义感情色彩,从而损害语义的准确传达。这类谚语的翻译也因此要采取异化的策略。宝钗笑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曹雪芹:《红楼梦》)“Idon’thavetoask,”retortedBao-chai.“Onedoesn’tex2pectivoryfromadog’smouth.”(杨宪益译)汉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原意为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但现在该谚语却经常用来表达一种戏谑的语气,其感情色彩是中性的。从该例的语境中可以看出,宝钗并不是说黛玉是个坏心肠的女人。她用这句谚语的本意是要以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方式表达她和黛玉之间的一份亲昵。因此,杨宪益的译文可谓精确。反之,如果该谚语被归化为英谚“Whatcanyouexpectfromapigbutagrunt?”(猪嘴里除了肮脏的哼哼声还能有什么?),则其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就被歪曲了,因为英谚含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同样,“说曹操,曹操到”如被译成“Talkofdevilandhewillappear”(说魔鬼,魔鬼到),则其感情色彩也被改变了,因为英谚的感情色彩是贬义的,而汉谚表达的是中性的感情色彩。(五)谚语中所含的文化词语表达的是一种出发语文化中独有的风俗、信仰、价值观和审美观。该类谚语之所以要用异化的翻译手段,是因为谚语中表达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规定了其翻译只能是异化的,而不能是归化的或者至少归化的翻译不可能准确传译独特的异域文化。英谚“Unkissed,unkind”(不接吻,不友善)表达是西方人特有的朋友、亲人间见面时表示问候的“吻面礼”。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只能将其译做“不接吻,不友善”。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文化不接受或不时兴“吻面礼”而“友邦惊诧”,进而将其归化为“不作揖,不友善”。果如此,则译文的意义和文化皆谬。同样的道理,“男女授受不亲”传达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社交礼仪。我们也不可能因为西方文化里没有这样的风俗而将其译为“Agrown-upmanisnotsupposedtokissagrown-upwomaninthepublic”,而只能把其译为“Agrown-upmanisnotsupposedtotouchthehandsofagrown-upwomaninthepublic”。以上概括了在翻译时应该异化的谚语类型。这几类谚语的翻译之所以要采用异化的策略,是因为异化的翻译更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即翻译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促进异质文化间的交流,因为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2alcommunication),“翻译是以一种语言英美留学生论文专家世界第一流的师资力量10多年的服务经验
www.51lunwen.org英语论文网qq:949925041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王宁,2000:10)。好的译文不仅要在语义上忠实于出发语文本,同时也应该在文化上和出发语文本保持一致。但是,仅有异化是不够的,过度的异化有可能导致语义模糊,产生文化障碍,形成翻译腔,给目的语读者带来阅读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妨碍文化间的顺畅交流。因此,某些谚语的翻译就必须采用异化和归化结合、甚至完全归化的手段。适合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来翻译的谚语。有些谚语包含了一些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的历史或文学典故,如单纯地以异化的手段来翻译则可能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影响文化间的交流。因此,采用归化和异化结合的手段来翻译,一方面可以保证目的语读者正确解读出发语文本,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保存其原有的文化词语,传递异域文化。想做官的时候,又是朝里无裙莫做官的。(郁达夫)Onewhohasnopetticoatinfluenceinthegovernmentshouldre2frainfrombecominganofficial.(张培基,1999:219)“裙”意指“裙带关系”,是一个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词语,对英语读者来说是外来的、陌生的。张培基将其译为“petticoatinfluence”就很清楚地点明了“裙”在该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成功地保留了原语文本的文化词语和形象。某些历史典故或人物是一个民族所独有且并不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在翻译时如简单地直译则读者会不知所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时,译者应恰当地将异化和归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现译文的忠实。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百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乡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56页)Theoldsaying,“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wouldequalChukehLiangthemastermind”simplymeansthatthemasseshavegreatcreativepower.AmongtheChinesepeoplethereareinfactthousandsuponthousandsof“ChukehLiang”,everyvillage,everytownhavingitsown.“诸葛亮”是一个历史人物,是智慧的象征,在我国家喻户晓,但英语读者对他却不一定了解,更不知道其象征意义,就象很多中国读者并不知道“Solemn”(所罗门)在西方是智慧的代名词一样,故而在翻译“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时就有必要在其后面加上一个注解式的词语“themastermind”(智慧大师)以帮助读者理解。适合采用归化的手段来翻译的谚语。异化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异质文化因子,传达异域文化风情,但异化的前提是读者对原语文本的语义信息的正确解读。如果异化的结果是对语义信息的误读,则译者应考虑使用归化的手段来翻译,以确保目的语读者对原语文本的准确理解。某些谚语含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词语,译者如想通过异化来保留这些词语,则很可能导致译文语义模糊,带来文化障碍。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聪明的译者就会选择牺牲文化意象,侧重语义的准确表达,以求顺畅的交流。他亦未必有相当的成就,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何足以供他回旋,比起目前的计划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矛盾:《子夜》第5章)There,hisachievementshadnotbeeninsignificant;buthisscopehadbeenlimitedbythesmallpopulation-barelyahundredthousand.HisactivitiesinShaung-chiaoTownhadbeenamerechild’splaycomparedwiththispresentscheme.“巫”指玩弄“巫术”之人。“小巫见大巫”原指刚出道的小巫士不敢在大巫师面前摆弄其“巫术”,其含义是说两个事物由于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不具有可比性。“巫术”现在在中国都很少见,英语读者对其更是知之甚少。因此,翻译时若保持原语文本中的文化词语则会导致译文的难解。译者将其归化为英文的“child’splay”(简单,不值一提的小事),排除了文化障碍,正确传递语义信息。根据E.A.Nida的读者反映论,最好的译文应是能让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同样地体验和感受到出发语读者在阅读原语文本时所获得的阅读体会。英美留学生论文专家世界第一流的师资力量10多年的服务经验
www.51lunwen.org英语论文网qq:949925041因此,他认为最好把“lambofGod”(上帝的羔羊)在译成爱斯基摩语时译为“上帝的海豹”(SealofGod),因为它们所隐含的文化联想是相同的;而中文里的“雨后春笋”在英译时可译做“springlikemushroomsafterarainfall”(雨后蘑菇),因为英语读者在看到“springlikemushro2omsafterarainfall”时的体验和中文读者在看到“雨后春笋”时是相同的。在这里,归化起到了消解文化障碍,保证顺畅交际的作用。某些谚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词语反映了该民族深层次的文化认知和审美心理,它们是在该民族漫长的历史中积淀而成的,不可改变或很难改变。因此,在翻译时应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可能时尽量归化,避免文化冲突。下面的几条谚语是其中的几个典型,其翻译应以归化为佳。God’smillgrindsslowbut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归化)上帝的磨转的慢,但一定会转。(异化)Moneymakesthemarego.有钱能使鬼推磨。(归化)有钱能使母马走。(异化)在以上归化的译文中,原语文本中的文化词语都被替换成了符合目的语读者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文化认知心理的文化词语,从而帮助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和出发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对原语文本中文化词语的归化促成了“等效翻译”(equivalencetranslation)。四、结语翻译和文化密不可分。谚语的文化分类为英汉谚语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切入点。英汉谚语中文化词语的类型和特征体现了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共性和个性,而对它们的把握可以为译者处理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提供重要的参考尺度,帮助他们决定使用异化或是归化的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各有千秋,与其说它们界定了翻译实践的策略,不如说提供了方向性的取舍。过度的异化或归化皆不足为取。当然,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本着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的目的,谚语的翻译应更多地承载介绍和传播异域文化的使命,因而异化的翻译方法在谚语翻译中应受到更多的推崇。参考文献:[1]Nida,E.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in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3]刘新义,张京生.归化异化,各得其所———从谚语翻译谈归化和异化翻译法的应用[J].山东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4]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0,(1).[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英美留学生论文专家世界第一流的师资力量10多年的服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