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5 KB
  • 2022-06-16 14:15:02 发布

农业谚语中数词的英译策略——以《农谚800句》为例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农业谚语中数词的英译策略以《农谚800句》为例汪梦元雑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农业谚语作为汉语文化土壤孕育的宝贵文化果实,对传播屮国农耕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意义。数词是农业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农谚中数词的英译研宄尚不充分。该文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以《农谚800句》中含有数词的典型农谚为分析对象,对农谚中的常见数词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关键词:农遗;英译;数词;《农谚800句》;基金:南京农业人学国家人学生创新项0“中国农业谚语英译现状、问题及翻译策略探宂”部分成果,项目号:201610307073。指导教师:顾明生副教授1研宄背景农业谚语(简称农谚)作为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的瑰宝,多年来始终以其地域普遍性,科学概括性及群众通俗性而广为流传。屮国农谚英译不但可以推动屮国农业文明走出去,而且可以促使世界人民了解历久弥新的中国智慧。然而,在当今翻译界,涉及农业谚语的翻译却微5T•其微,现有的农谚英译和关文献较少,农谚翻译策略缺乏系统性分析、归纳研宄,是汉英翻译研宄中尚待填补的空白之一。农谚中数词的使用较为普遍,如“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结枣在当年”。数词在不同的农谚中有着不同的蕴意,折射出鲜明的汉语言特色和深厚的农耕文化闪涵。故在农谚英译过程屮,数词翻译是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农谚800句》中具有代表性的农谚为研究对象,从数词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数词类型的翻译方法及具体运用。2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经过奈达和其他语言学家、翻译学家的多次修改,现己成为一个完 善的翻译理论体系,融合丫语言学、交际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优点。功能对等理论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将原文中的表达词句解码重组,再以译入语语境中意义和同、功能对等的表达来翻译。但由于不同语言环境催生出迥异的文化特征,功能对等的表达可能在译入语环境中有所缺失,因此,译者应寻求意义相近、功能近似的表达来完成翻译工作。本文重点研究农业谚语中数词的翻译策略,其中除丫确指数词以外,虚指数词和时节数词都有丰富的文化负载意蕴,而这些意蕴往往在英语文化土壤中缺失,难以直接翻译,故而本文选取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进行翻译实践。3.1数词的定义数词的定义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现代汉语词典》将数词定义为表示数目的词。由黄伯荣、李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数词是表示数H和次序的词。本文着重讨论第一类数词,即表示数0的词。3.2数词的分类在黄伯荣、李炜主编的《现代汉语》屮,数词分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本文根据数词在农谚中的性质,大致将农谚中的数词分为以下三类:确指数词、虚指数词和时节数词。确指数词是农谚中表示确切数目的词。例如:五交芝麻七交棉,三交豆子粒粒圆。虚指数词在农谚中并不纯粹表示数目,其常用来加深程度或者指代具有深层文化负载义的词。例如:好籽结好瓜,一个能长百七八。时节数词则为农谚屮特指屮国阴历月份或者特定时段的词,例如: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4数词英译例释及模仿4.1确指数词确指数词是农谚中表示确切数目的词,是数词中最基础最常见的一种,其翻译也相对简单,基本可以采用直译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译文:LeavingatdawntheWhiteKingcrownedwithrainbowcloud,I’vcsailedathousandmilesthroughcanyonsinaday.原文中“一”是确切的数字,与量词搭配即指可以在一天内航行至千里之远的江陵城,故而在翻译中将“一H”直译为“inaday”。此外,数词“千”虽带有夸张的手法,但为了更生动地表达,也将“千里”直译为“athousandmiles”。原文:一寸光阴一寸金。 译文:Aninchoftimeisaninchofgold.原文中的“一”都可归为确指数词,“一寸光阴”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一寸金”则指具体的客观物体,故而都翻译成“eminchof",突出“光阴”和“金”两者之间的比较,给读者以直观的阅读感受。农谚英译模仿:原文:清明时节,麦长三节。译文:WheatgrowstothreejointsduringPureBrightness.原文中的“三”指具体的作物生长状况,与其后的量词搭配,故而直译为"threejoints",准确地反映丫小麦在清明期间的生长进度。原文:花见花,四十八。译文:Anearlyripeningcottontakesforty-eightdaysfrom原文中的“四十八”是指棉花成熟需要的时间,属于典型的确指数词,故选择直译。4.2虚指数词虚指数词在农谚中并只是纯粹表示数目,其常用来加深程度或者指代具有深层文化负载义的词。1)加深程度原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译文:Mywhiteninghairwouldmakealong,longrope,Yet原文: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译文:Withicicleslong,longoncrags,ThePrettyblossomstilldoesshow.例句句一出自李Q的著名诗篇《秋浦歌》。“三千”从表面上看是头发的长度,诗人李白身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境地,诗句中借助数词夸张,将愁绪的绵长赋予这三千丈白发之上,此类具象的夸张提供给读者无限遐想。句二出自诗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句一类似,译者在此选取了意译的手法,利用两个相同的形容词达到夸张效果,既保留丫原文的意境,又不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农谚英译模仿:原文:瓜锄八遍,伍断扁担。 译文:Ifmelonsarehoedfrequently,theirfruitswillbreakthecarryingpole.仿句中的数词“八”表示劳作的程度,意指及吋松土,勤快除草能使瓜类果实获得更多营养,保证其旺盛生长。笔者在此处使用“frequently”进行意译。2)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1)与量词配合,体现中国特有文化,选择直译保留。原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译文:Therearethreehundredandsixtytradesandprofes-“三百六十行”是典型的屮华文化负载词,其由屮国唐代社会主要行业的统称“三十六行”演变而来,数词“三十六”表现的是当时社会具体的分工数。徐珂在《清稗类钞•农商类》中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该类具有历史意义的词汇在英译过程屮不妨保留,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农谚英译模仿:原文:小满见三鲜。译文:ThreekindsoffreshfoodareseeninLesserFullnessofGrain.仿句中的数词“三”具有中国地理文化的内涵,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盛产的大麦、油菜籽、蚕豆,笔者采取直译的方法处理农谚主句避免了句长拖沓的现象,利于农谚U语上的传播,然而“三鲜”在中文中运用较为普遍,指代也较为多样,所以在主句之后的释义部分需要加上具体的英译释义,以减少歧义。此外,数词“三”在处理过程中还存在一类特殊情况,需要译者注意:原文:腊月三白,适宜麦菜。译文:ingforwheatandoilseedrape.原文:立秋三场雨,遍地是黄金。译文:AbundantrainfallsinTheBeginningofAutumnpro-duceafieldofgold.所列举的两句农谚,“三”的意思并不仅停留在其表面的数词上,其木身就具有深层文化含义。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中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指阴阳配合,阴阳配合可生成和谐的万事万物。在处理过程屮,笔者选取意译手法,不在农谚主句中过多叙述,直接揭示其深层含义,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较容易理解。 (1)文化转译原文:柳嫂子有八个头,也不敢得罪姑娘。译文:EvenifMrs.Liuhadninelivesshc?dneverdareoffend该句出自《红楼梦》,其文化转译现象较为明显,杨宪益、戴乃迭两位译者在英译过程中,遵循译入语的习惯,将汉语常用的数词“八”与量词结合,意指权力大,m子大。英译采用功能对等理论,借用两方惯用说法九条命的概念进行转译。农谚英译模仿:原文: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译文:Silkwormsmaturewithinanhourwhilewheatmatureswithinhalfaday.该农谚仿句也采用两种文化在吋间层面上的对等,数词“一”与“晌”结合,意指小麦成熟较快,早晨看可能还未成熟,下午就已经熟丫,提醒农民切不可误了收割时间。笔荠在英译过程中删去了容易使FI标语读荠混淆的模糊概念“一晌”,借用“halfaday”遵循了原意。4.3时节类数词1)指代阴历的数词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译文:Insummersky-highmountainswhitewithsnow,Inbit-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因唐代时并无阳历的概念,也就没有阴阳历之分,原诗中的数词“五”指的就是阴历五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若执着于阴历五月的英译容易造成句式冗长、表达不顺等结果,采用四季这一概念进行替换,使目标语与源语读者建立联系,以达到更好地翻译效果。农谚英译模仿:原文:不怕一冬旱,就怕正、二、三。译文:Winterdroughtisunnecessarytoworryabout,butspringdroughtisabigthreat.仿句阐述了与冬旱相比,春季头三个月水分缺少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较大。仿句中的“正、二、三”分别指的是阴历中的正月、二月、三月。农谚因与劳作息息相关,又历史悠久,在时间表述上与诗词类似,均为阴历,所以在英译处理上也可借鉴。笔者通过“spring”替换具体的阴历月份,又与农谚前半句冬旱中的 "winter"相对应,保留了农谚的音韵美,增强了传播效果。2)具有特殊含义的时节数词原文: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译文:Whocoulddrivesummerandwinter,autumnandspring?Naturerulesoverriseandfallofeverything.该句选自李白的《口出入行》,意为驱赶着四时运转的是自然界屮万物的兴衰。中文中常省略量词,取数词代表特定含义,取“四”可指四季,取“三”可指一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特地将四季根据兴歇规律排列重组,完整阐述了原句的含义,也与诗歌后部分所言“万物兴歇”相互照应,不失为一个绝佳的处理方式。农谚英译模仿:原文: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译文:CattlestartplowingninedaysaftertheninthNine-DayPeriod.仿句中的“九九”这一数词与中国人常说的“数九寒天”中的“数九”意义一致。古人把九视作极数,有“最”的意思,并将冬至后的八十一tl平均分成九个时段,每九日一个时段,并以此定名为一九、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译文采用补译的手法,利用“period”与“九九”重组,与序数词结合处理译本。此句蕴藏的文化内涵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留心,切勿随意删去或直译,以免破坏其完整的文化背景。5结束语目前国内的农业谚语英译研究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农谚语料库而言,研究深度和成果都不足以支撑中国农谚走向国际社会的需要。本文选取农业谚语中的数词,将其分为确指数词、虚指数词和时节类数词,以现有权威英译版本为参考,总结可行性较高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尝试应用并加以检验和完善。通过对奈达理论在谚语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反思,我们发现,在中国农谚英译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数词翻译的总体原则:确指数词普遍以直译为翻译策略从而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虚指数词若有加深程度之效,则尽可能保留修辞效果,若其为富有屮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则选择直译或文化转译;时节类数词若指阴历月份,则可用季节名词进行替换,若有特殊含义,则应尽力保留文化内涵。[1]农谚800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137,140-154.[2]黄远鹏.再论奈达翻译理论屮的“功能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4):101-104.[1]中W社会科学院语言研宄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11.[2]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4.[3]许渊冲.大中华文库一一李白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84-185,58-61,194-195.[4]郭建民.数词的模糊语义及翻译[J].现代外语,1989(4):28-30.[5]滕梅.英汉数词的翻译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96-99.[6]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2288.[7]赵波.玄之又玄:《道德经》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