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27 KB
- 2022-06-16 14:19:1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阁分类号:单位代码:10231学号:SY201109015
蒙汉谚语比较研究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作者姓名:格日乐玛指导教师:张晓涛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二O—四年六月
中阁分类号:单位代码:10231学号:SY201109015硕士学位论文蒙汉谚语比较研究硕士研宄生:(GERELMAAAVIRAA)格日乐玛导师:张晓涛教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答辩口期:2014年6月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AThesisSubmittedfortheDegreeofMasterAComparativeStudyofMongolianandChineseproverbsCandidateSupervisorSpecialityDateofDefence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GERELMAAAVIRAAZhangXiaotaoProfessorChinesePhilology2014JuneHarbinNormalUniversity
目录翻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一、选题依据1二、研宂概况1(一)汉语中谚语研宄概况1(二)蒙语中谚语研宄概况3三、研宂方法及语料来源3(一)研宂方法3(二)语料来源4第二章蒙汉谚语来源比较5一、蒙汉谚语来源的相同性分析5(一)来源于真知哲理的蒙汉谚语5(二)来源于思想修养的蒙汉谚语6二、蒙汉谚语来源的差异性分析8(一)汉语谚语源于农业为主,源于畜牧业为辅8(二)蒙语谚语源于畜牧业为主,源于农业为辅12第三章蒙汉谚语的语言特点比较17一、蒙汉谚语语言特点相同性分析17(一)蒙汉谚语语言结构的相同性17(二)蒙汉谚语语义特点的相同性19
(三)蒙汉谚语修辞特点的相同性20二、蒙汉谚语语言特点的差异性22(一)蒙汉谚语语义特点的差异性22(二)蒙汉谚语韵律待点的差异性24第四章蒙汉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比较26一、蒙古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26(一)游牧文化及其特点26(二)图腾崇拜28(三)英雄崇拜28二、汉语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29(一)农耕经济的特点30(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31第五章从蒙汉谚语对比看蒙汉民族文化的差异33一、蒙汉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33二、蒙汉民族习俗的差异34三、蒙汉宗教信仰的差异35關37参考文献3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40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41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41至嫌42摘要谚语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文化现象,几乎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都存在着谚
语这种语言形式。谚语同样是蒙语和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蒙两W的交往沟通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汉语,谚语作为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中蒙W国在语言文化方面存在着许多相同点。由于W国存在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乂使得两种语言中的谚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性。因此,进行蒙汉谚语对比,明确二者的共性特征与差异性,对于蒙古留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汉语谚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各部分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汉语谚语的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研宂概况以及蒙语谚语研宂概况,研宂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蒙汉谚语来源比较。在本章,我们对蒙汉谚语来源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二者的相同性在于都存在着许多来源于真知哲理、思想修养的谚语;差异性体现在在汉语谚语来源于农、||<为主、畜牧、||<为辅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类谚语,而蒙语谚语则是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包含Y丰富的畜牧类谚语。第三章:蒙汉谚语的语言特点比较。在木章,我们从蒙汉谚语语言特点的相同性以及差异性两面进行分析。蒙汉谚语语言特点相同性体现在语言结构、语义特点、修辞特点等三个方面。语言结构上的相同性包括简洁性、对称性及固定性与灵活性;语义特点的相同性括社会性和通俗性;都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段,常见的包括比喻、对偶、夸张以及讽刺等。蒙汉谚语语言特点的差异性体现在语义特点及韵律特点两方面。语义特点的差异性在于受历史、文化、风俗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蒙汉谚语具备了各自的知识性和民族性。韵律特点的差异性在于汉语谚语韵律大多数都与诗句的韵律相类似;蒙语谚语韵律性包括押头韵、押头尾韵、不押头韵或着尾韵、压腰韵、押尾韵等。第四章:蒙汉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比较。蒙么谚语反映出了游牧文化的自然性、游牧性、脆弱性;阁腾崇拜以及英雄崇拜。汉语谚语反映出了农耕经济的稳定性、脆弱性和封闭性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民族心理。第五章:从蒙汉谚语对比看蒙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蒙语和汉语谚语的区别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两个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不同。
关键词蒙汉;谚语;比较研究;AbstractProverbisthelanguageofallhumanculturephenomenon,almostalllanguagesintheworldhasproverbinthelanguage.AproverbisalsoanimportantpartofMongolianandChinese.WiththeincreasingcommunicationbetweenChinaandMongolia,moreandmorestudentschoosetocometoChinatolearnChinese,Proverbs,asoneoftheimportantpartofChinese,isalsotheemphasisanddifficultyin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Duetothehistoryandgeography,makingChinaandMongoliatherearemanysimilaritiesintermsoflanguageandculture.Becausethetwocountrieshavedifferentcustomsandhabits,andmakestheproverbalsoexistmanydifferencesinthetwolanguages.MongolianandChineseproverbcomparison,therefore,isveryimportantforMongolianstudentstobetterlearnandgrasptheimportanceofChineseproverbs.Thispaperincludesfiveparts,eachpartisroughlycontentisasfollows:Thefirstchapter:Introduction.Introducetheselectedtopicbasis,theontologyofChineseproverbsandgeneralsituationof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studyandMongolianproverbresearch,researchmethodsandcorpussources.Thesecondchapter:ChinaandMongoliaproverbs’source.Inthischapter,weanalysisthesourceofMongolianandChinaproverbs"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Theidentityofbothisthattherearemanyknowledgecomesfromphilosophical,ideological;DifferencesreflectedthatintheChinese,proverbcomesfromagriculture,animalhusbandryandauxiliaryproductionwayoflife,therearealargenumberofagriculturalproverbs,butMongolianproverbisbasedontheanimalhusbandry,andtheagricultureiscomplementary,.Thethirdchapter:TheproverbofMongliaandChineselanguagefeatures.Inthischapter,weanalysistheproverbbetweentheMongliaandChineselanguagefeaturesof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TheproverbinChineselanguage’sfeaturesidentityisembodiedinlanguagestructure,semanticfeatures,rhetoriccharacteristicsfrom.Similaritiesisthatthestructureoflanguageincludesimplicity,symmetry,andtherigidityandflexibility.Semanticfeaturesofidentityincludingsocialityandpopularity.Theyallusethesame
rhetoric,commonlyincludingmetaphor,dual,exaggerationand
Abstractirony.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languagesfeaturesembodiedthesemanticcharacteristicsandprosodicfeatures.Thedifferencesofsemanticfeaturesisaffectedbydifferentfactorssuchashistory,culture,customandsoon,bothoftheproverbsinthetwolanguangeshavetheirownknowledgeandnationality.RhythmcharacteristicsliesinthedifferenceoftheChineseproverbsrhythmmostofthemaresimilarwiththerhythmofpoetry;Mongolianproverbrhythmicityincludingleanethrhyme,leanethrhyme,notleanethrhymeorrhyme,waistrhymes,YaWeirhyme,etc.Thefourthchapter:TheproverbofMongolianandChinese’snationalcultureconnotation.Mongolianproverbreflectsthenomadiccultureofnaturalness,nomadic,vulnerability;Totemworshipandheroworship.Chineseproverbsreflectthestabilityoftheagrarianeconomy,vulnerabilityandclosenessandConfuciannrighteousnessandproprietywisdomletter”nationalpsychology.Chapter5:Lookfromtheproverbsinthetwolanguangescontrastdifferencesofthenationalityculture.MongolianandChineseproverbsinthefinalanalysisliesin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peopleswayoflife,customs,religiousbeliefsaredifferent.Keywords:MongoliaandChina;proverbthecomparativestudy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依据语言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成果以及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思维、物质生活、精神信仰、生态环境、历史环境等。”谚语是全人类的一种共同的语言文化现象,几乎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都存在着谚语这种非常富有哲理的“现成话”。如汉语中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研宄不同民族的语言,对于了解和研宄一个民族的特征和发展,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而谚语作为产生于每个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语言精华,其研宄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蒙古和屮国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在文化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宗教信仰、自然环境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蒙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随着中蒙两国间的交流不断增进,关系日益亲密,因此通过蒙汉谚语的比较研究,进而了解两国间文化的异同之处是十分有必要的。二、研宄概况(一)汉语中谚语研宄概况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谚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汉语中对于谚语的研宄逐渐增多,理论研宂成果也日渐丰富,产生了许多专著、论文、谚语词典等。1.汉语本体屮的谚语研究武占坤、马国凡的著作《谚语》一书是我国研究谚语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包括谚语的界说、谚语的内容、谚语的形式和风格、谚语的民族特色、谚语的分类、谚语的发展变化、谚语的语法作用、谚语的运用以及及对消极谚语的认识等九章。该书认为汉语中的谚语多数都是源自历史上的各种事件或者传说,因此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本书为后人进行谚语研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勤的著作《谚语歇后语概论》一书中有关谚语研宂的内容共有十节。从整体内容来说,与武占坤、马国凡的著作没有明显的不同,具体阐述略有不同。他认为谚语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的语言简洁、形象、口语化及多样性。此后,众学者们对于谚语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谚语的研究也不断丰富。近年
来的谚语研宄概况如下:钱玉莲在《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中提到了汉语谚语的性质,并对谚语的内容作了归纳总结,谚语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书中还提到了谚语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作者在书中对汉语谚语做了总的概括,有利于后人在研宄谚语时寻求理论依据。在由浙江省温州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上,付乔的《浅析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一文,从编写谚语辞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谚语语目中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大会中,史素芬的《谈谚语的变异问题》通过大量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高兵的《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研宄》一文,主要从数量、内容、来源、形式上对汉语谚语的民族特色做了研宄,作者指出在数目庞大的汉语熟语体系中,谚语占着很大的分量。笔者从形式和A容上对汉语谚语作出总结,说明谚语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付平平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中介绍了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笔者创造性地从认知角度去解读汉语谚语,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开拓了汉语谚语研究的新空间。刘微微、刘洪泉的《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和王岩在《汉语熟语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框架》都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汉语谚语,主要阐述了汉语谚语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分析透视谚语中所蕴涵的文化。王鸿雁在《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中研究分析出了谚语在性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指出谚语具有不同于一般词语的外显特征,同时又讲到了汉语谚语的功能。他的研究还分析出了谚语的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和复句形式,以及汉语谚语的省略形式,这体现了谚语的口语风格,形式上实现了谚语简约的价值。1.对外汉语教学屮的谚语研宂赵现琦的《对外汉语U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一文中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谚语的特点、谚语的作用、留学生学习谚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认为谚语的通俗易懂及口语化的特点使得其在语言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研宄价值。通过学习谚语能够提高语言修养、传播屮国文化,此外又可以更深入地Y解屮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作者认为在对外谚语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如教学中谚语
的选择,语言交际实践中谚语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等,为对外谚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王振来的《熟语的文化附加义》指出初级留学生和谚语接触较少,中高级阶段与谚语的接触逐渐增多,留学生学4谚语难在文化附加义上。笔者指出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谚语,就要了解谚语的文化附加义,正确使用谚语。笔者的见解对对外汉语谚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二)蒙语中谚语研究概况蒙语中的谚语研宄虽然起步不晚,但是相对于汉语谚语研宄而言,还比较薄弱。就目前而言,蒙语的谚语研究著作主要如下:额尔敦陶克陶、赛音朝格图的著作《谚语》出版于1954年;额尔敦陶克陶、赛音朝格图、乌日根、吉木巴的著作《谚语》出版于1956年;孟和巴特尔、巴音巴达拉乎的著作《新谚语》出版于1959年;额尔敦陶克陶编、胡和禄翻译的《蒙古谚》出版于1959年,收录的谚语千余条左右;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著的《谚语》出版于1979年;苏格尔的著作《谚语》出版于1979年;内门古人民出版社编著的《蒙古族谚语》出版于1982年,本书收录丫许多上述著作屮记载的谚语。近几年来编著出版了几部辞典,如蒙古国德•扎雅巴特尔、蒙古国什•却玛审《蒙古族谚语三千首》;崔•额尔德木图《汉蒙惯用语词典》;赛音朝克图《日蒙谚语对照词典》。还有一些有关蒙占谚语的论文。如博•官布扎布《论蒙古谚语》;娜木斯尔《浅谈青海蒙古族谚语的类型及特征》;那仁敖其尔《论蒙古谚语的哲学思想》;博•桑套格特尔《论蒙古谚语》;高宏亮《民族的瑰宝,艺术的奇葩——浅析蒙古族三句谚语的艺术特色》等。由此看来,蒙古谚语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关蒙汉谚语对比研究、文化研宄等方面的内容还比较少。因此,进行蒙汉谚语对比研究很有必要。三、研宄方法及语料来源(一)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本文在进行蒙汉谚语对比研宂的过程中,对语料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归纳和统计,以便使研宄更加精确,为其他研宄打下基础。2.对比分析法。谚语在各民族的语言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丫比较分析蒙汉谚语的不同之处,我们采用Y对比分析的方法将蒙汉谚语从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区分。
(二)语料来源为丫更加全面系统地对蒙、汉研究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以门语化和常用性为考量,选取崔•额尔徳木图《汉蒙惯用语词典》、蒙古国徳•扎雅巴特尔、蒙古国什•却玛审《蒙古族谚语三千首》、武占坤、马国凡的著作《谚语》等工具书为语料来源,对其中的谚语进行了比较全面、认真地分析,以保证比较的准确性。第二章蒙汉谚语来源比较根据谚语的来源,蒙、汉谚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农业类谚语、畜牧类谚语、副业类谚语、常识类谚语以及哲理类谚语等等。一、蒙汉谚语来源的相同性分析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进的相似过程,使得不同民族间也或多多少的存在着许多的相同之处。蒙汉W族由于历史以及地域关系,使得W个民族间在对于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与自然规律等客观性存在的认识存在很多和似或者和同之处,这些和似点就极为生动形象地通过谚语这种语言形式表现了出来。(一)来源于真知哲理的蒙汉谚语谚语常常是用来表示某些约定俗成的理论或者是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无论汉语还是蒙语中都存在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是汉、蒙两族人民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而分析二者存在的共性特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发展与变化的关系。1.体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蒙汉谚语辩证法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淮。W个民族的人民在实践过程屮不断积累、总结出來丫许多经验和教训都突出地表现在了谚语屮。因此,无论是在蒙古谚语还是汉语谚语屮都存在许多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关的谚语。百闻不如一见。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着简单但是发芽难,说着容易但是做起来难。)Y33X3ZIaMap0OJIOBHYHJIfl3X3463pxX3J13X94aMapHXHHX3^03pX.(人再聪明不说不知道,纸再薄不捅不破。)XyHX34HHyxaaHTawhX3J13X33CHaarnofijiroxrYH
UaacX3/IHHHHMr3HhMH4HX33CHaarnuoopoxrYH.(不远行不知路途遥远,不学理论不知道道理。)yparni^BaaryHxyHa^HbixoubirM3^3xrYH3p43McypaaryMxyHk)mhuynnpM343xrYH.2.体现发展与变化的关系的蒙汉谚语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动的。蒙、汉人民在生活的过程屮,经过讼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相关的谚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无百样好,花无百日红。(人无百岁,花无百闩红。)XyHYpr3Ji>K3ajiyypaaSaHxryHUpiprYpr3Ji^KHJ1XHHB3J1Amtoctoho.(节俭的人,家富心宽;奢侈的人,债多心烦。)
raHuxyp4T3HTaparypBaxaziaMapApBHryHxyHyrYHp3X3^xyp^aH.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蒙、汉两族人民而言,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显然是一个人得以在社会屮生存的最重要的品质。正因为两个民族都尤为重视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因此在两种语言中才会存在许多与思想道德修养有关的谚语。二、蒙汉谚语来源的差异性分析语言随着吋代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活化石。中国自国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语言中存在着许多与农业生产生活有关的谚语。在古代就有许多专门讲解农业生产的典籍,其中包含着许多蕴含着农业生产生活哲理的谚语。早在氐族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在甲骨文中就存在着许多有农业有关的汉字。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乃至于现代社会,农业都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种生产方式,即使在现代社会,农业也仍然是中国最为基础的行业之一。“三百六十行,种田为上行”这句谚语就能反映出中国农业立国的特点。蒙么国历史上多处于游牧阶段,因此蒙语中有许多关于畜牧业的谚语,但因为农业与人们的口常生活息息相关,蒙语屮也存在着一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一)汉语谚语源于农业为主,源于畜牧业为辅1.汉语中的农业类谚语自古以来农业就是汉族人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类还没有能力创造出促进农业发展的各种科学手段,农业是完全靠着自然资源发展的,雨水、气温、肥料等就是农业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1)与雨水有关的谚语无论是科技水平尚不发达的占代,还是科学技术己经取得长足发展的现代社会,雨水都是农业得以不断发展,农作物赖以生讼的最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之一,雨水的过多或者过少,吋令到了下不下雨都是农民最为关注的。如: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麦怕清明连夜雨。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1)与气温有关的谚语气温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气温适宜是农作物茁壮成讼的必要条件,而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使得不同区域间相应的主要作物也有所不同。气温的或高或低、或冷或暖都对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四月不拿扇,急煞种㈩汉。夏作秋,没得收。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人热了跳,稻热了笑。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麦里苦虫,不冻不行。冷收麦,热收秋(2)与肥料有关的谚语肥料的使用对于农作物的生讼有很大影响。肥料的种类、质量高低、施洒肥料的时机、用量的大小无不体现在农民的收成上。在古代,人们多是用农家肥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生物肥;而现在,有的农民也会选择将化肥与农家肥适当的混合使用,以便促进庄稼的生长。如:粪是土里虎,能增一石五。粪是庄稼宝,缺它长不好。种地没有鬼,全仗粪和水。种地无巧,粪水灌饱。庄户地里不要问,除了雨水就是粪。种㈩粪肥多,谷子箩搭箩。水多成河,粪多成禾。人靠饭饱,W靠肥料。油足灯才亮,肥足禾才壮。(3)与降雪有关的谚语冬天降雪的多少对于第二年春天的耕种吋间、耕种深度以及秋天的收获多少
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经验的农民一般凭借着当年雪量的大小就能大致判断出来年是否会缺水,是不是会有虫害等,因此,在农村也存在着很多与降雪有关的谚语,如: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大雪下成堆,小麦装满屋。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大雪兆丰年。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火。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1)与农业经验有关的谚语千百年来,农业一直是汉族百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木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些农民祖祖辈辈与种田打交道,以农为生。这些农民通过实践积累下来了大量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验,他们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口口相授,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好谷不见穗,好麦不见叶。高粱选尖尖,玉米要中间。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重阳无雨一冬干。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160222秋分种蒜,寒露种麦。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零星吋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1.汉语屮的畜牧业类谚语在古代屮国,畜牧业是作为农业的补充产业而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的。最初的畜牧业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而出现的,比如用牛来耕地。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开始将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史记•夏本纪》屮有这样的记载:“莱夷为牧”,证明中国最初的畜牧业是以放牧为主。随着人们闩常生活对于动物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到春秋战国时期,放牧的习俗逐渐被圈养替代。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在中国逐渐形成了“六畜”这一名词,指猪、牛、羊、
马、鸡、狗等,之后也泛指一切家禽。在汉语中就有这样的谚语“农家要兴旺,六畜要兴旺”。下而,我们就从汉语中有关“六畜”的谚语入手,对汉语中畜牧类谚语进行分析。(1)与猪有关的谚语猪肉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加之猪具有容易饲养、成本低、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因此猪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人饲养的众多牲畜屮最主要的一种,还曾作为祭祀品在古代的祭祀礼仪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人怕出名猪怕壮。死猪不拍开水烫龙生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2)与牛有关的谚语在农耕社会,多用牛犁地耕田,是农民的重要财富,为解放人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古代,诸侯会盟时常用牛祭祀,而只有霸主才有执牛耳的资格。在现代,人们常用“老黄牛”来比喻那些勤恳努力、不求回报的人;用“十•脾气”来代表那些脾气倔强的人。如: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牛不吃水强按头牛皮灯笼肚甩亮(3)与狗有关的谚语在汉语中有“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这一说法,从中我们足可以看出狗对中国人的重要性。狗是驯化家养的比较早的动物,反应敏捷,帮助人们打猎、看家护院。如:zkq20160222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改不了吃屎。(4)与羊有关的谚语羊性格温顺,全身都是宝。毛、皮、骨、角都能够作为工业原料,羊奶营养价值很高,羊毛是一种十分流行的纺织材料。如:羊毛出在羊身上。挂羊头卖狗肉。养羊养鸡,木小利长。(5)与马有关的谚语在战争中马匹的重要性无与伦比,拥有的马匹数量越多,则国力越强大,在战争中就更容易占据优势地位,在汉语中常用“汗马功劳”来比喻人的功劳大。如: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痩死的骆驼比马大。好马不吃回头草。(6)与鸡有关的谚语鸡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家禽,与人们的円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手无缚鸡之力。杀鸡焉用牛刀。(二)蒙语谚语源于畜牧业为主,源于农业为辅1.蒙语屮的畜牧业类谚语蒙古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等决定了其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蒙古人多以牛肉、羊肉为主食,以牛奶、羊奶、马奶等为饮,牧民们在与各种各样的牲畜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这些都反映在了谚语中。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而对蒙A语中有关畜牧业类的谚语进行分类研宂。(1)与牲畜有关的谚语蒙古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牲畜,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几乎都是围绕着畜牧业进行的。下面,我们以下几类与蒙古人口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牲畜为研宂对象,分析蒙古语屮有关牲畜的谚语。①与马有关的谚语zkq20160222蒙古人民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对于蒙古人民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牲畜£蒙古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骑马,放牧、打猎都离不开马。因此,在蒙古谚语中有许多有关马的谚语。(马走千里路也忘不了家乡。)Mopb1000km«BcaHhTepceHHyTraaMapTaxryit(没有马的男儿,没有翅膀的雕。)MopbryH3pxyHflajiaBHryH6ypr94M3T.(丈夫友好妻子才谦和,主人友好马才温顺。)(人的好在于真诚,骏马的好在于速度。)XyHHHCaHHHbC3TT3JUP3MopHHBicafiHHbxyp^aH^aa.
(人没有不犯错的,马没有不失蹄的。)(人用智力而为,马用脚力而行。)XyHoioyHyxaaHaapyparniHJiAarMopbx0jihhhXYH33pMB^ar.①与牛有关的谚语对于蒙古人而言,牛是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牲畜。迁徙时、作战时,牛是搬运辎重的重要劳力,牛奶制品是蒙古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美食,牛肉也是蒙古人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蒙古谚语中也有许多与牛有关的谚语。(搬家牛为先,出行马为先。)HyyxMyx3PchhhMop^oxojiMopbcaHH.(牛一样真诚,狐狸一样狡猾。)Yx3pUIHrYH3HHYmrniHr3ajibT.(牛羊多,莫如朋友多。)Yx9papBHH6afixheHexopapBHHGafixbirrYHtpxrYH.(牛走远了容易丢,活多了容易惹是非。)Yx9pXOJTJIBOJI3p3JTSOJTHOzkq20160222Yrxoji4boji3HAYYoojiho.②与羊有关的谚语蒙古的羊主要有绵羊和山羊两种。羊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毛可以用来换钱,同吋羊奶、羊肉都是蒙古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羊性格温顺,经常成群结队的活动,常常用来比喻老实人。如:(好人当官如绵羊,坏人得势似豺狼。)CaiiHxyHhochcyyBajixoHbM3TMyyxyHHoeHcyyBajihohoM3T.(像绵羊一样,成群结队才有力;像沙土那样,散成一滩则无力。)3btniaa3raH6yra6apHHa.(急需收益的人,应喂养山羊。)>IapcaHxyH只MaaT3>K33.(山羊肉,趁热吃的好;赶路人,趁早起的好。)
>lMaaHbiMaxxajiyyH51b只anyqpbiHTypraHhe^33p.①与骆驼有关的谚语骆驼是蒙A人驯养的牲畜。它们被称为“沙漠之舟”,耐力好,体力好,在蒙古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以骆驼为题材的谚语也有很多。(骆驼戈壁的装饰,马是游牧的标志。)T3M33rOBHHHHHMDrT3p3rHYYAJIHHHHHM3r.(看不到自己头上的骆驼,看得清他人头上的虱子。)OepHHHTOJirofiA33pxSyxjibirxapaxryH6aH>KByc^biHTOJiroftA33px©BCHHrxapax.(偷惯了针线,就会偷骆驼。)T3BH3xyjiraHJi>KcypcaHxyHT3M33xyjiraftjiax.(任凭够狂吠,骆驼照样行。)HoxohxyuaxaapaaxyuT3M33MBaxaapaamb.②与牲畜有关的忌讳谚语蒙古人经常与牲畜打交道,牲畜是他们的财富也是他们的朋友。他们虽然以牛、羊等的肉为食,利用骆驼、糊騰但是,他们也尊重它们。在和各种牲畜打交道的过程屮,也形成丫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或者说是风俗、忌讳。在蒙语屮也有许多此类的谚语。(打一个牛的犄角,一T个牛的犄角会疼。)HaryxpHHH3B3pAopraBOJiMnHraHyxpHHH3B?pzioprMHO.(在牛的旁边磨刀,牛的命运会变坏。)MajibiHxyTra6hjiyyab3JiMajibiH3anatom^oho.(杀牛时先剪下尾巴上的毛,杀人时让人把话说完。)AjiaxMajibiHcyY^MHraBYx3xxyhhhyrafircohc.(2)与游牧生活有关的谚语由于牲畜要靠草场生活,因此游牧这种畜牧方式同样与气候、地理条件等有
着密切的关系。千百年来,牧民们在进行游牧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根据天气的变化、季节的交替、雨量大小、草场的情况等随时变迁放牧地。因此,牧民们在实践屮积累Y许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多数都是用谚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飘红雾是刮风的预兆,落日长射是干旱的预兆。)YjiaaHMaHaHTaTBajicajixHJiaxbiHT3M/i3rypraxHapaHrapBanraH^axsiHT3MA3r.(坐骑流汗,继续下雨。)YHajirbiHMopbxojicTaTBajiOpCOH6opooYpr3JI>KHJlH3.(羊毛潮湿是下雨的预兆。)XOHHHblYCX0BCHH>KHHHFJI3B3J1SopOOJIOXblHUIHH>K.(晚上星星繁多代表着好天气,黎明星星繁多代表着坏天气。)YaUIHHH04HX34B3J1T3HDpCaHHblT3M^3r0rJI00HHHOflHX3AB3JIT3Hr3pMyyAaXblHT3M^3r.1.蒙语屮的农业类谚语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也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农业在蒙古人生活屮占有的比例比较小,但也对蒙古人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蒙占语中也存在着一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wzkq20160222(1)与气候有关的谚语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大部分地区为山地或高原,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终年降水量很少。因此,在蒙古农业谚中与许多有气候有关的谚语,如:(好春雪多,赖秋雨多。)CaiiHxaBapuachxMyyHaMap6opoohx.(雨多农作物好,心好工作顺利。)BopoocafiTaH6ojiypraucaiiHBoaojtcaftTafi6ojia)KHJiyparuiTaH.(2)与农业经验有关的谚语无论是屮国还是蒙古,前人在农业生产生活的过程屮都积累下来/许多难得的经验。而蒙占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作物类型等与中国农业有所不同,因此
在蒙古语种有关农业经验方面的谚语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春天没有哈丹,秋天没有挪言。)XaBpbiHuarTxaTaHrynHaMpbiHuarTHoeHryfi.(种西瓜修剪藤架,种土豆应累土。)TapBacTapHBaji3aMbirhe3acTeMCTapHBajiniopoorHbobooji.(春天早一天耕作,秋天早一天收成。)XaBap3pTH3ro^epTapHBajiHaiap3pTH3re/iepxypaaHa.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存在着大量与农业有关的谚语,这与农业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是密不可分的。而对于蒙占人来说,农业只是一种辅助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生活中并非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蒙语屮虽然存在一些有关农业的谚语,但是在数量以及种类等方面与汉语屮的农业类谚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蒙语屮存在大量的与畜牧业有关的谚语,谚语屮的动物以畜牧业和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家禽类的很少见。这些谚语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畜牧业作为蒙古族人民最主要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丫蒙古人民与牲畜的密切关系以及在长期畜牧生活屮积累下的许多畜牧经验。而对于汉族人而言,畜牧业仅仅是作为农业的辅助业出现的,虽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汉语中的有关畜牧业的谚语数量要远远少于蒙语中的畜牧业谚语,而且谚语中的动物以家禽、家畜为主,这也是蒙汉畜牧类言语的一个主要不同。第三章蒙汉谚语的语言特点比较谚语来源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往往以口语或者书面语的形式流传下来,内容深刻,含义丰富。谚语能够通过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风俗习惯的特色,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异同。“一个民族的天才、机制和精神,都可以在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谚语集中反映了本族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惯等方面的特点,蒙汉语既具有相同性,也具有差异性。
一、蒙汉谚语语言特点相同性分析(一)蒙汉谚语语言结构的相同性谚语是用短小精悍的语言诠释深刻的道理的一种语言形式,无论是汉语谚语还是蒙语谚语在语言结构上都有相似的特点。我们主耍从两种语言中谚语的简洁性、对称性及同定性与灵活性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比较研宄。4.简洁性谚语流传至今,经过了时间的打磨、群众的选择,通过口口相授、口耳相传的模式流传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无用的、累赘的、不会妨碍理解的语言被省略掉,使谚语得以用最简洁、最精炼的形式保存下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好心没好报。棍棒下出孝子。经得广,知得多。麻雀虽小,五脏倶全。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线长易断,言多语失。)YpTX3JIXY3YYOpOOHO.(狗有尾巴好,人有礼貌好。)XyHH3p33Toroco/iee.(学好百日欠足,学坏一时有余。)CaHHbircypaxa^3yyHo/iepMJiyy丑3xryHMyyrcypaxa^H3rxopOM6araAaxryH.(既不前进,也不后退。)yparnijiaxrYHMepTjiooyxpaxryH-(宁可折断骨头,不可背弃信义。)H3pxyrapaxaapAcxyrap.2.对称性蒙汉谚语除/较少的单独成句和三个单句成句外,多数都是由两个单句或者四个单句组成的前后对照的句子,句形前后对照工整。前后几句一般都讲求字数
和等,体现出了明显的对称性。这样的谚语在汉语和蒙语中都极为常见,如下: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最干浄的水是泉水,最精练的话是谚语。)YcheiTyHrajiarheryH^YrHHHOHOBHTOHHb3Y^PYr-(骏马无腿难走路,人无理想难进步。)(浪再大挡不住鱼穿水,山再高遮不住太阳红(大家动手干,赛过英雄汉。)3btniaa3raH6yraSapHHa.(白马变不了原色,黄金改不了本色。)2.固定性与灵活性蒙汉谚语在结构上都具有固定性,这是指谚语在流传的过程屮,人们约定俗成的,因此,它的结构不能够随意的变化。但是,谚语多数都是靠U语流传下来的,它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比如某些语素可以变化,语序可以变化。3.某些语素可以变化。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吃不了热粥。(各地的鹅叫声不同。)ra3apra3pbiHrajiyyryarjiaxHboop.(各地的鸡叫声不同。)ra3apra3pbiHTaxnaryarjiaxheohaoo.以上各汉语、蒙语谚语中的豆腐、粥、鹅、鸡等可以变换使用,但是并不影响谚语的原意,也不会妨碍大家的理解。(2)语序可以互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脾气小的好,牛羊肥的好)Aaui3aHrHHHHOMXOHHb433pA^yyMajibiH
TapraHHb^33p.(瘦马可以成龙,孤儿可以成器。)3pnfir6yY6ac^ajianrmhji.(二)蒙汉谚语语义特点的相同性1.社会性谚语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我们虽然无法确切地知道谚语是何时、何人所创。但是这些谚语千百年来被人们以门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它不可避免地会染上人类社会的色彩,反映出Y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天下乌鸦一般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万担粮。(与其斗力气,莫如讲和气;与其动口角,不如说道理。)XyHX3JI33p33Majixouoepee.(即使学不会学问,也要学会忠厚。)(内心虽然疼爱,外表应该严肃。)XaftpHbzioTpooXajihera^Haa.这类谚语或是表达朋友的重要性,或是阐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或是告诫人们如何做人处世,又或是嘲讽社会现实。以上这些谚语所反映的内容都来自于人们的实践,都是社会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整理,带有明显的社会性。2.通俗性蒙汉谚语都是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和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人与人间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因此,无论是蒙语中的谚语,还是汉语中的谚语都具有通俗易懂性,所使用的文字不像成语那样刻意追求工整性和文釆性。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树挪死,人挪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猫哭老鼠假慈悲。(有瞎子的地方,切忌夸眼;有瘸子的地方,莫要夸腿。)CoxpbiHra3apcoxopJ^orojiOHrHHHra3ap^orojiOH.(对己仲小指,对友仲拇指。)Byc^a^30OJI0HOepTeexaTyy.(三)蒙汉谚语修辞特点的相同性所谓修辞手段,就是指“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蒙语和汉语中的谚语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使用丫各种修辞手段,以使得谚语的A涵更为生动、形象,更易于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蒙汉谚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大致相同,常见的括比喻、对偶、夸张以及讽刺等。4.比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时间像生命,一刻值千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伴君如伴虎。(像狐狸一样狡猾,像蛇一样歹毒。)YH3ruiHr3aubTMorowuiHrxopT.(与其而如镜,不如心似乳。)raziHaar;uiaHuarfloTpoonanaHuar.(蒙A人的胸怀像草原一样宽广,蒙A母亲的心灵像牛一样洁白。)MoHronxyhhhu33>kTanuiHryy>KyyMoHron33>khhhC3TT3JIcyYmpfruaraaH.2.对偶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父母教诲生活常识,老师教诲方能。)A笊aMb,apajibiHyxaaHbiraaB33水3aa,uarABi>5iacSHJiraHHTyjixYYPMHrap^biH6arui3aa4ar.(冰上走的人小心后脑勺,为了钱财的人小心性命。)MeceH433paBax/iaa丑yxaaxhh33MeHreH只Bax/iaaaMwaxmh33.(没有孩子就会断后,没有文字民族就会灭亡。)Ypryfi6ojiYHA3CTacapHaYcarryw6ojiYH43CT3HTacapHa.2.夸张人心齐,泰山移。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只要有真理牛车可追赶兔子。)YH3H33PMBSaJIYx3pT3pr33pTyyjiafiryHUH3.(聚集的喜鹊能抓老虎。)3btniaa3raH6yra6apHHa.(有钱能使鬼推磨。)MOHrOT3H60JIHOTropeopT33P3M3.讽刺上梁不正下梁歪。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满瓶不动半瓶摇。(不能相信狗和官。)TyuJM3JihoxohxoepT6yYHTra.(没有人情味儿的官员不如驴。)ABpajiryHhochoocArtHAC3HHJI>KHr
(拜神不如放牧。)EypxaimMeprecHeecBHpyyraat3>k33C3hHb433p.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能够发现,蒙汉谚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大致相同。二者所使用的主要修辞方式都包括比喻、夸张、对偶、讽刺等。蒙汉谚语屮无论是比喻的木体还是喻体,讽刺或者被讽刺的事物以及用来讽刺的事物,都是tl常生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事物。二、蒙汉谚语语言特点的差异性(一)蒙汉谚语语义特点的差异性1.知识性蒙汉谚语都具有知识性这一特点。谚语集屮阐释和反映Y—个民族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得到的有关经验,对事物、人生、社会以及整个人类世界的认识。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汉语谚语的知识性多体现在农业生产生活中,面蒙古谚语的知识性则更多的体现在畜牧业中。良种种三年,不选就要变。清水下种,混水插秧。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牛要三九时喂,马要三伏喂养。)YxpHwrrypBaHece^T3>K33MopHHrrypBaH^ymt3>k33.(会放一条线,不会放一片。)H3rTajm63JIH33X33C6yc只epBeH3yr6yTaprajiaHT3>K33xrYH.汉族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一个把农业作为经济支柱的社会来讲,气候是否适宜、种子质量的好坏、雨水的多少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农民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了许多非常实用的经验,农民们常常在不同节气进行不同的活动,根据雨量大小、气温高低等自然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种地的方法。因此,这些经验就会相应的反映在谚语中。而蒙占族自占以来就是以畜牧为主的国家,他们的F1常生活离不幵牲畜和放牧,经济收入、闩常的事物也主要来自于牲畜。对于牲畜而言,草就是他们最主要的食物来源。而气候、季节等同样会对放牧产生屮重要的影响,为Y找到草质
好的草场,牧民们不得不“逐水草而居”,根据时令的变化、草场的状况、水源的远近等,不断变换放牧的场地。这种流传下来的经验和认识同样体现在了蒙语谚语中。2.民族性蒙汉谚语都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气息。由于受历史、文化、风俗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蒙汉谚语都产生了各自的民族特性。两种语言中的谚语都明显的反映出了各自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特色。就拿马来说,马在两个国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牲畜。在汉语中虽然有许多有关马的褒扬类谚语,但归根结底,汉族人还是将马看作是一种工具,一种牲畜。而对于蒙古人则来说,马却是他们的最好的朋友。儒家思想是中国接受度最为广泛的一种思想,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在以仁、义、礼、智、信为思想内核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提倡节俭、追求和谐的处世之道,主张一切“以和为贵”。这种思想鲜明地反映在了谚语上,如: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宁可一口没钱使,不可一口坏行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同样的,蒙语谚语也很鲜明的折射出蒙古族的饮食文化、生活习惯、休闲娱乐等民族特性。比如摔跤、赛马就是深受蒙古人民喜爱的运动,这种爱好也在谚语中得到了反应。(摔跤手外,还有摔跤手;好汉之外,还有好汉。)BexHHHA33p6ex3pMHH433p3p.(蒙古人民能摔跤,汉族人民好买卖。)MoHrojixyHSexeHAeecaiiHXnTazixyHHaHMaaH^aacaHH.(赛马途中知骏马,摔跤场上识好汉。)XyhhhcaHHbirxaHHJiaH6afi>KM34H3Xy^iraHHcaHHbiryHaH6aft)Km3ah3.(二)蒙汉谚语韵律特点的差异性无论是汉谚亦或是蒙谚都注重韵律性。而二者的韵律感乂有所不同。1.汉语谚语韵律性。汉语谚语可以分为单句、双句和多句。其中以单句和双句最为常见。它们的韵律大多数都与诗句的韵律相类似。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匠(jiang)
、亮(liang)都压iang韵。再比如,“入乡随俗”,它的节奏是二二;“伴君如伴虎”,它的节奏是二一二;“一山不容二虎”,它的节奏是二二二。由此可见,汉语谚语的韵律结构比较清晰,也很容易掌握。1.蒙语谚语韵律性。蒙语谚语的韵律性主要体现在押韵上,主要包括以下儿种押韵方式:(1)押头韵所谓押头韵就是以元音字母开头,这是蒙语谚语特有的一种押韵方式。比如:(打猎时需要猎狗,放马时需要套马杆。)Ah^rapaxa/zaHHhoxohA^yyH4rapaxaayypra.(草场肥沃,牛羊膘满;笔墨好用,字体清晰。)B3JiH33pcaHTafl6ojtTapraHB3xcaHTafl6ojiyc3rto/l(2)押头尾韵押尖尾韵就是指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第一个词和最后一个词都押韵,或者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第一个词或者最后一个词的某一个音节押韵,比如;(植物是山的装饰,智慧是人的装饰。)YpraMajiyyjibiHHHM3rYxaaH6hchhh(脾气小的人好,牛羊肥的好。)AaniHbicawxaHheMajiHBiTapraHhe.(3)不押头韵或着尾韵(没有智慧的人如黑夜一般。)yxaaHryHxyHHHu33>kY^iuhhhxapaHxyftaOTJi.(智慧不在身高。)YxaaHSafiBaji6neSarTaxryH.(4)压腰韵腰韵就是指在句子中使用相同的咅节或者相同的词。(娶了媳妇的人年年骄傲,骑了马的人天天骄傲。)
ABrafiaBcaHxyH^KBejiziyjiaaH.(游牧之路不平坦,友谊之路不笔直。)Hyyajihhh3aMT3rinrYHHexepjiejiHHH3aMniyjTyyHryH.(搬迁的车随性,牧民的鸟儿依照时间。)HyYAJIHHHT3p3r笊HHr33p33
Hyya™hhluyByyuaraapaa.1.脆弱性游牧方式对于自然气候的依赖性非常大,而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蒙古是雪灾、旱灾、火灾频发的W家。这些灾害对于畜牧业来说都有着致命的影响。雪灾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之一,每遇到雪灾的时候,草原被大学覆盖,牲畜没有了粮食,常常会被饿死或者冻死。农业也具有脆弱性,但是在遭受自然灾害之后,只要第二年风调雨顺,那么农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个好收成。对于畜牧业来说,一旦遭受灾害,就几乎是毀灭性的打击。因此,相较于农业,畜牧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更为明显,当然也就更脆弱。(即使是牲畜万T的富翁,也经不住风雪大灾;即使是前夫不敌的英雄,也经不住一颗子弹。)A^yyManx3/ihh6aHB4cajixnuacHbiraMiuraiir丑nfijnxrYHXyHX34HH6aaTap6ojiobh(J)yrwuyi3xrvi.(春天的雪大,后妈的脸色吓人。)XaBapuarHHHrnyypraX3UYYXoha3xhhhuapafiX3UYY-(雪下大了成白灾,争吵过火成仇敌。)Uacx3T3pB3JiraMiunr6ojihoHaa,naMx3T3pB3Jix^pw*116ojiho.(风雪大了,造成灾害;奢望大了,引来祸患。)Uacx3T3pB3JiraMiunr6ojihoXyC3JIX3T3pB3JIXOpOOJIHO.(二)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的产物,是对血缘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由于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它们以此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蒙古人也不例外。在各种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蒙古人常以鹿、狼、鹰等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在《蒙古秘史》就记载着有关狼和鹿的崇拜的缘由,“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勃帖(苍狼)赤那和妻子豁埃(白鹿)马阑勒一同渡过腾吉思海来到敖嫩河源头的布尔罕山前住下,生下了巴塔赤罕。”还有的学者就此认为蒙古人就是狼和鹿的后代。一本《狼图腾》道出丫蒙古人为什么将狼作为民族的图腾的秘密。古代蒙古人民多信奉萨满教,而萨满教崇拜腾格里(讼生天),狼作为腾格里的使者,它们团结、勇猛、高贵。对于以游牧为生的蒙古人而言,它们既是敌人也是朋友。它
们威胁着动物的生命安全,威胁着牧民们的财产,但是牧民们明白这同样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选择,他们也以狼为师,向他们学习那种团结、勇猛的高贵品性。蒙古人长期与狼打交道,因此在蒙古语种有许多有关狼的谚语流传了下来。(狼怎么饿,也不会吃白菜。)Hohox3/ihhenceBHHorooH^xryH.(三)英雄崇拜每一个民族都崇拜英雄,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不同的民族对于英雄的界定以及看法都存在着不同之处。对于蒙古人来说尤为崇拜孔武有力的英雄,这与蒙古人游牧的生活方式有关,与蒙古的自然条件、历史事实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蒙古各部落、部族之间为了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料而连年征战,这使得蒙么人民非常崇拜英雄。在《蒙么秘史》中就有关于部落间的战乱的记载;“星天旋转,诸国征战、残杀,连上床铺睡觉的功夫都没有,互相掠夺。”蒙古人的铁蹄曾经踏遍欧亚大陆,这与他们十分注重培养人民的军事素质有关。他们从出生就开始学习骑马、打猎、射箭,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民的娱乐生活多是骑马、射箭、打猎、摔跤等,那达慕大会至今仍世代相传,这些娱乐运动其实质也是一种军事活动。蒙古人民的这种崇拜英雄的观念,也深刻地反映在了文化之中。蒙古族传世的英雄史诗有500多部,其中《蒙古秘史》、《江格尔》、《格斯尔》这三部英雄史诗更是代表了古代蒙古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蒙古人民崇尚英雄的观念也深深的反映在了语言中。(宁可当英雄而死,也不溜须拍马活。)BaaTap6oji>kyx3X33c6ycBajiAyyn6oji>kaMbxipaxrYH.(英雄被夸赞,坏人被万人骂。)CafiH9pojiHbicaHiiiaajiTaHMyyxyHtymhhh>KHrniHJiT3H.(学习英雄的气概,小心坏人的阴险。)CaHH3pHHH3OpnrHHrCOMMyy3pHHHxopbirxm33.(英雄死也留名。)CaHH3pYX3BHH3p33
(英雄永不自称英雄,懦夫永不自称懦夫。)3p/pMTxyHAapyyHxMepeH脚rreeH.二、汉语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这里的衣、食、住、行,娱乐、消遣等一切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是中W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汉语中的谚语都具有鲜明的农业特色。农耕文化就是汉族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农耕经济的特点农业就是与土地打交道,就是靠天吃饭。因此农耕经济具有稳定性、脆弱性和封闭性的特点。1.稳定性农耕经济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一直延续到现在。农民有土地和生产资料,因此对于农业生产他们具有极大的积极性,而且中W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很适合农作物的生讼,而且只要肯付出,肯吃苦,在自然条件不是非常恶劣的情况下,通过种地都能获得一定的受益。几千年来,农业作为汉民族最主耍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如: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晚稻全靠伏天长。麦里苦虫,不冻不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人荒年打粮食,懒汉丰年饥肚皮。马怕鞭子,田怕懒汉。勤耕苦做般般冇,好吃懒做样样无。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庄稼活,不要问,除了工夫就是粪。2.脆弱性农耕经济除Y稳定性以外,还有很大的脆弱性。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土地、气温、种子、施肥、雨水等自然资源,而气候等因素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封建社会徭役赋税沉重,对于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渐渐的又开始依赖于高科技,总之农业
无法完全独立存在。因此,不可避免的就具有了脆弱性。如:水荒头,旱荒尾。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白露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人靠饭饱,田靠肥料。1.封闭性农业的稳定性使得农民甘于守着土地劳作,不愿意向外发展,产生了很强烈的小农意识。他们不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固守着原来的生产模式。因此,农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是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民族共同心理,并通过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出来。历经千百年、被人类口耳相传至今的谚语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古代,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一直是封建君主最重要的思想统治工具,谚语也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丫深深儒家的烙印,反映出丫屮国“仁义礼智信”的民族心理。1•仁“仁”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封建社会吋代人们所追求的做人的最高目标。在儒家思想屮,讲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待家人讲究“孝悌”,“孝”就是孝敬父母,“悌”就是尊师重道、友爱兄弟姐妹;人与人之间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思想都反映在了谚语上。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三个臭皮匠,合一个诸葛亮。2.忠恕、诚信忠恕、诚信是封建时代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忠就是做人要A外一致、表里如一,忠于他人之托;恕就是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要懂得饶恕;诚信就是指要诚实守信。孔子在《论语》中就不断地强调了忠恕和诚信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两种品质是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认为“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认为如果有一辈子能够践行的道徳就是“忠、恕”。这种思想也反映在了汉语谚语之屮。
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己要厚,责人要薄。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小信诚则大信立。3•礼孔孟之道讲求礼仪,在为人处世、人际交往屮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标准。“礼”是人立身之本,孔子认为“不知礼无以立”。要加强自我修养,谦和、礼让、和善。礼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国之本。汉语谚语中也有许多此类的谚语。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路。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让礼一寸,得礼一尺。语言离不开文化,民族文化特点和心理都会通过语言反映出来。汉语谚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反映出了人际交往中讲宄仁、忠恕诚信和礼仪的文化心理。第五章从蒙汉谚语对比看蒙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谚语是一种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关系最紧密的语言形式之一。随着蒙、汉两个民族间交流和交往不断增多,使得这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也表现出了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两个民族间存在的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蒙、汉两个民族的谚语也充分地反映出了这些不同点。我们通过分析蒙汉两个民族间的谚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来挖掘出这W个民族间存在于文化和习俗等深层次方面的异同。通过对蒙汉谚语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蒙汉两个民族的人们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之处。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谚语反映出来的蒙、汉民族文化的异同之处。一、蒙汉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因素、历史沿袭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又直接影响着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有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古代,东北地区的人们多以狩猎为生,江南地区水系发达,渔业、农业都很发达,在屮原地区则多是以农业为生。但是,综合看来,屮国还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活生产方式的国家。因此,在汉语谚语屮有许多反映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经验、以及气候等的谚语。如: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相较而言,蒙古农业发展较晚,气候并不十分适合农业的生产、发展,因此在蒙语中就没有那么多的农业谚。江南水系发达,渔业也因此兴旺。鱼是南方人的一种常见食材,钓鱼这种活动也逐渐带有一种娱乐性质。鱼和浼业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南方人的生活里和生命中,因此在汉语中也存在着许多与鱼和渔业有关的谚语。如:烈円当午,钓鱼气鼓鼓;早晚钓一阵,回家吃一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鱼不可离水,虎不可离岗。蒙古人一直以来就是以畜牧业为生,马、牛、羊等牲畜在蒙古人的tl常生活中极为重要,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经济来源。同时,蒙古人也非常善于打猎,这也曾是他们的主要技能之一,既可以当做军事训练,又可以作为一种娱乐休闲活动,还能够获得更多食物和皮毛。蒙古谚中有许多与此有关的谚语。(打猎需要猎犬,放牧需要套马杆。)AhXHHX34aHHHOXOHX3p3rT3HMan63JI433X34yypraX3p3rT3H.(猛兽是山的装饰,马群是草原的装饰。)AhaMbTaHyyjibiHHHM3rA^yyHcyp3rTajibiHHHMir.(打猎需要弓箭,远行需要骏马。)AhXHHX34HyMcyMXojiBBaxa4caftHMopb.二、蒙汉民族习俗的差异风俗习惯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历史文化的最直接的反映。蒙汉两国人民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这些不同之处直接反映在了两个民族人民的风俗4惯之上。
中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也各不相同,谚语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但是也有共同之处,比如祭天、地、祖先、财神爷、土地爷、五谷神等;蒙古人祭天、地、山、水、火、祖先、苏丽德、敖包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五谷祌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农民而言就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祭祀五谷神,是为了祈求保佑,祈愿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在《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屮就有这样的记载:“夏至,凡治田者,不论多少,必具酒肉,祭土芥神;六月六円,农家复祀芥神,谓之六六福。”如: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芥种子要常选,磨子要常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蒙古自古就有祭祀“尚西”的习俗。“尚西”是蒙古语,也称为尚欣毛都,是一棵大树或者祌树的意思。这种祭祀活动起源于古代,人们认为祭祀尚丙能够给人们带来智慧、力量、幸福和吉祥。在蒙古谚语屮有许多有关树木的谚语,如:(笔直的树木用途多,直率的人朋友多。)3aHcafiTbiHAxyHuymaHa3aMarcafiTbiH43aracixymaHa.(树老了根多,人老了经验多。)XyHxeruiHpBejiTypniJiara>KHHaMo^xerniHpBOJiyh/13C^khh3.(树叶黄丫根不黄,人老丫但是意志不衰。)HaBHuiapjiaBHyh^3CHbuiapjiaxryHXyHxeruipeBHc3Tr3JihexerinpexrYH.三、蒙汉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各有不同。对于汉族人来说,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教就是道教、佛教。它们对于汉民族文化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丫极大的影响。佛教提倡前世、因果,轮回报应,告诉人们要享受苦难,今生修行,求得来世到达彼岸。佛教教导人要多做善事,多积善果。因此,汉语屮有许多与此有关的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善恶到头终有报。善能长寿,恶必夭亡。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风俗惯、民间文学、艺术等之中。道教讲究神仙说,在道教神话中塑造了许多仙人的形象。在汉语中有许多与道教有关的谚语。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也耍打瞌睡。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诚。蒙古以萨满教和佛教为主。萨满教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的宗教之一,他们崇拜“腾格尔”也就是长生天,崇拜自然。在《蒙鞑事略》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他们每过一年都祭天,五月五号也一样。”在蒙谚中有许多有关萨满教的谚语。(没有博的地方翁姑特发狂,没有公牛的地方母牛撒野。)BypxaHryHra3pbiH6yM6arajisyypHaByxryHra3pbiHyH93ramyypHa.(博博的跳舞方式不一样,兔子和兔子的跑步方式不同。)XyH6ypaAHJiryHXyJi3r6yx3H^KopooryH.佛教的传入同样对蒙古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认为信奉佛教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康,能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们也会把土地、牲畜、财宝等献给喇嘛和喇嘛庙,希望能够得到保佑。(喇嘛讨厌喇嘛,羊讨厌羊。)MyyMyy/xaaMyHara^caH/iaa3p3JixyY-(善有善报恶有恶报。)CafiHcaHaaHbiy3YYPtcyyMyycaHaaHbiy3YYPtuyc>(喇嘛为难怨佛祖,媳妇为难骂丈夫。)JIaMMyxapABajrSypxHaa3eeH03pMyxap^Bajiap33xapaHHa.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随着中蒙两W间的交流、交往不断加深,加强两个W家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是十
分有必要的。谚语作为一种最具有特色,最接地气的语言形式,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两国人民了解彼此的文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进行W个国家间的谚语对比研宄,不仅有利于W国的语言学者更好地学习语言,更有利于加深对于彼此文化的了解。目前有关汉蒙谚语间的对比研宄还没有很多,因此本文在大量收集语料的前提下,分析对比了汉蒙谚语间的异同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蒙汉谚语来源比较。二者的相同性在于都存在着许多来源于真知哲理、思想修养的谚语;差异性体现在在汉语谚语来源于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类谚语,而蒙语谚语则是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包含了丰富的畜牧类谚语。蒙汉谚语的语言特点比较。蒙汉谚语语言特点相同性体现在语言结构、语义特点、修辞特点等三个方面。语言结构上的相同性包括简洁性、对称性及固定性与灵活性;语义特点的相同性包括社会性和通俗性;都使用Y相同的修辞手段,常见的包括比喻、对偶、夸张以及讽刺等。蒙汉谚语语言特点的差异性体现在语义特点及韵律特点两方面。语义特点的差异性在于受历史、文化、风俗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蒙汉谚语具备了各自的知识性和民族性。韵律特点的差异性在于汉语谚语韵律大多数都与诗句的韵律相类似;蒙语谚语韵律性毡括押头韵、押头尾韵、不押头韵或着尾韵、压腰韵、押尾韵等。蒙汉谚语的民族文化内涵比较。蒙古谚语反映出了游牧文化的自然性、游牧性、脆弱性;图腾崇拜以及英雄崇拜。汉语谚语反映出了农耕经济的稳定性、脆弱性和封闭性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民族心理。从蒙汉谚语对比看蒙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蒙语和汉语谚语的区别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两个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而都存在不同。参考文献[1]钱玉莲.现代汉语词汇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付平平.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5).[3]高兵.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研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0).[4]刘微微、刘洪泉.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J].人文论坛.[5]王振来.熟语的文化附加义[J].文化学刊:民俗语言学研宂,2008(2).[6]王鸿雁.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J].广四社会科学,2005(8).[7]林安洪,姜诚.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论坛,2009(3).[8]赵现琦.对外汉语门语教学屮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
社版,2010(1).[1]温端政.屮国谚语大全(辞海版)(上下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2]周静琪主编.汉语谚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冇限公司,2006.[3]李庆军.谚语分类词典[Z].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1.1.[4]李泳炎,李亚虹.屮华俗语源流大辞典[Z].北京:屮国工人出版社,1992.5.[5]姚方勉.谚语词典[Z].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9.[6]杨艳等主编.中华谚语大词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9.[7]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第三册上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8]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W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9]马国凡.谚语、歇后语、惯用语[M].辽宁出版社,11011.[10]赵玉林.俗语智慧[M].北京:中W华侨出版社,2005.9.[11]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2.[12]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宄[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9.7.[13]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14]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15]杨晓黎.汉语词语与对外汉语研宄[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2.[16]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8.[17]赵璇.浅谈谚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18]崔•额尔德木图.汉蒙惯用语词典[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12.[19]奥其尔.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宄.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20]ABafixoTHp.3yHpU3U3Hr.hMohx^ap^ac11x3bji3jihhhKOMnaHH.[21]Ap^biHaMaH3OXHOJi.MoHrojiap/u>iHoHbcoro.HCoeM6onpHHTHHr11XXK.2007oh.[22]T.A36HJi3r.MoHronx3jihhh3yftp,U3U3HyraHHtobhTafijiSaptojib.201Ioh.[23]X.BaT-Hpaa^YM.3yfipU3U3HyrHHHsyfijraapxyBaacaHtojib.2005oh.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1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木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木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屮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木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木人承扪。学位论文题目: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期:年月口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木人完全了解并遵守哈尔滨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闲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有权将学位论文提交《屮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屮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屮发表,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日期:年n曰导师签名:日期:年月円致谢时光如G驹过隙。不知不觉屮,我已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度过丫我一生屮最美好的时光。在这三年远离家乡,异国求学的研究生生活中,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用她无私的胸怀培养了我,让我在他乡找到了家的味道。从此,哈尔滨师范大学就在我的生命中烙下了不可磨火的印记;从此,哈尔滨师范大学对我来说再不是他乡,而是故乡;从此,我的命运就与哈尔滨师范大学有了千丝万缕、拉扯不断的联系。在求学生涯中,老师们给了我数不清的关怀,是他们让我打消了一个人身处
他乡的顾虑,让我能够更加坚定地走下去。他们毫无保留地将知识倾囊相授,在生活上和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我,正因为有了他们,我冰能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我非常感激他们。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朋友,他们与我朝夕相伴,激动时,高谈阔论;迷茫时,互相鼓励支持;想家时,互相陪伴。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才使得我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我们跨过T•山万水,飞跃海峡高原,在这里相遇、相识、相伴、相知。当我回忆起这段时光,你们将是这回忆屮最亮的色彩,你们将是我一生的财富。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晓涛老师。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屮,恩师一直无微不至地关怀和教导着我。恩师严谨的学术作风,渊博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恩师一直悉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到文章的结构,老师都给我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不辞辛苦的对我的论文进行了多次认真地修改,大到知识点的偏差,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每一处都能让我体会到老师的心血。如果没有恩师的帮助与指点,恐怕这篇论文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在这里,学生借此机会向老师表达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参加开题的老师,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使我受益良多。这样我可以及时修该论文框架,及时调整行文思路,顺利地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在这里,我还要谢谢我的家人,没有你们的倾力支持,我就无法安心求学,也就无法顺利毕业。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我。谢谢你们。我会永远珍藏这些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