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0 KB
  • 2022-06-16 14:20:53 发布

从闽南语谚语谈台湾农业时期的贫富表现.doc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從閩南語諺語談台灣農業時期的貧富表現*本文的研究是連金發教授主持的國科會計劃研究成果之一部份。僅此向國科會的資助銘謝。此外,講評洪惟仁教授的不吝指正,在此特申謝忱。劉秀瑩清華大學本研究從閩南語諺語觀察台灣農業時期的貧富表現。本著人類認知的基本原則-從具體到抽象,我們採用Lakoff&Johnson(1980)的概念比喻(conceptualmetaphor)理論研究諺語是如何用具體的事物比喻抽象的貧富概念,同時也可以藉此了解農業時期台灣人民的價值觀。關鍵詞:概念比喻、換喻、類比、價值參數1.前言諺語是基於人類細密的觀察和人生經驗所創造,經過無數人的雕琢沿用而成的簡潔句。對於許多人來說,諺語是必須死記的固定句式;然而,從俗諺可以看到當代的社會現象、人類行為以及人生哲理。諺語除了表現先人所遺留下來的智慧與哲學,更展現了豐富的語言技巧,如押韻、對比、明喻、比喻等等。不過,光從句法結構或語意並無法完全得到俗諺的正確解讀,很多情形,特別是比喻的理解,必須借助於當代社會背景。換言之,我們必須將用語置於某特定的框架(frame)中才能精確得到祖先的訓誡。關於閩南語諺語的研究很多,坊間更有大量談論諺語的書籍提供具參考性的語料。我們將應用概念比喻的理論分析閩南語諺語如何循著人類認知的過程表現出抽象的貧富現象貧富的判斷可以藉由具體的金錢來衡量;然而,貧窮與富有本身並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須藉由具體的事物來表現的抽象概念。。除了比喻的運作之外,換喻現象也在其中進行。我們相信這一系列的比喻是有系統且具有關聯的,也將試圖找出在諺語背後運作的概念比喻系統。本文章所列舉的諺語取自於清華大學連金發 教授所建立的諺語語料庫。此語料庫鍵入了大量諺語書籍所列出的閩南語諺語,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閩南語諺語。不過,各個作者對於同一字眼所用的文字符號可能不一致(如:lang=人、農、儂),文中我們將予以統一。2.諺語與比喻楊芳(2000)提到諺語從產生時起就與比喻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尚書》時代人們就用毒熱的太陽比喻夏桀的暴政,用母雞不能報曉來比喻婦女不能主持國政。他也提到諺語之所以能流傳千古的原因之一就是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比喻使諺語大放異彩,沒有比喻,諺語將黯然失色。比喻可以分為文學比喻與諺語比喻。楊芳歸納出諺語比喻的特點:通俗性、規律性、靈活性。通俗性是因為它的喻依多是群眾身邊熟悉的事物,包括山水、植物、動物、涉及食衣住行許多方面;規律性是指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自然界以及社會規律的概括與總結,簡言之,就是以對真實世界的認知為背景;靈活性則是指同一本體和喻體可以藉由不同的結構表現。針對靈活性,乍看之下與傳統看法似乎有所出入。傳統認為諺語具有固定格式、必須死背;然而,我們認為格式並非完全動彈不得,只要喻依、喻體不變,其他成分的稍加修改並無大礙。本文章的諺語也展現了這三個特點。首先,用來比喻貧富行為的事物多以食衣住行為主(見第五節);「古井水屢屢戽也會焦」則是藉由農村生活的經驗來比喻經濟狀況的諺語,表現出規律性;三餐與時間的關係則可顯示出諺語的靈活性(5.1.1)。3.理論背景3.1概念比喻概念比喻是Lakoff&Johnson(1980)提出,他們認為比喻遍佈於生活當中,不僅存在於言談裡,還存在於思想與行動裡。在日常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套又一套有系統的比喻用詞,而這些生活用語是和我們的思考與行動有著相同的概念系統。根據這個語言學的証據,Lakoff&Johnson進一步發現概念系統原本就具比喻性,會自然地將甲物比喻成乙物,如「辯論就是戰爭」這個比喻以大量不同的說法反映在英語裡:ARGUMENTISWAR Yourclaimsareindefensible.(你的主張無法防禦。)Heattackedeveryweakpointinmyargument.(他攻擊我論證中的每一個弱點。)Hiscriticismswererightonthetarget.(他的批評正中目標。)Idemolishedhisargument.(我粉碎他的論證。)I"veneverwonanargumentwithhim.(我每一次跟他爭論都沒有贏過。)Youdisagree?Okay,shoot.(你不同意?那麼放馬過來!)Ifyouusethatstrategy,he"llwipeyouout.(如果你用那個策略,他會把你完全打垮。)這些句子顯示出很多英國人在爭論時所做的事都是基於戰鬥的概念而來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英語結構裡存在著「辯論就是打戰」這樣的一個概念比喻。大多數的人都習以為常地將關於戰鬥的詞用來談論辯論,這個比喻已深深植在我們的概念經驗裡成為基本的比喻,在不自覺中因襲使用。以甲物比喻乙物的情形很多,但概念比喻所重視的不是單一個別的比喻,必須具有系統性且大量類似的比喻現象才可以顯示出人類的抽象概念中有該概念比喻的存在。因此,本文章不討論單獨個別的比喻,我們主要目的是找出人類概念中對於抽象貧富狀態的比喻現象,分析的語料以具有系統性的為主。3.2換喻有些修辭學家並未將換喻從比喻中區分出來。Searle(1979)視換喻為比喻之特例。Turner(1987)將換喻定義為以概念範域密切相關之一物代替另一物的認知過程。更明確的說,比喻和換喻就某方面來說是不一樣的。Lakoff&Johnson(1980)將比喻與換喻做一區分:比喻的基本功能是了解,換喻的基本功能是指示。換喻讓我們能夠以某一實體來替代另一實體。底下是一個常見的換喻的例子:Thehamsandwichiswaitingforhischeck.(火腿三明治正等著算帳。)「火腿三明治」用來指點此三明治的人。這只是換喻中的某一次類,換喻的其他次類有(Lakoff&Johnson:1980):以部份代表全體、以身體部位代表身體功能、以生產者代表產品、以受事代表使用者、以控制者代表被控制的、以機關團體代表所屬的人、以位置代表機關團體、以場所代表事件等。 4.金錢的地位金錢是人們生活和事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人們的生活和實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劉尚賢(2002)的觀察,不論是英語諺語或漢語諺語,都闡述金錢在個人、家庭、社會及國家的重要地位。錢是具體的東西,可以被用來比喻抽象的事物,Lakoff舉出TimeisMoney的概念比喻,說明人的概念中時間可以比擬成金錢。金錢與貧富有直接的關係,諺語中也有很多提及金錢。基本上有錢就是富有,沒錢表示貧窮。有錢日日節,無錢節節空。有錢出錢,無錢扛藝。有錢有人扛,無錢臭尻川。有錢姑半路接,無錢姑喙若口。有錢烏龜坐大廳,無錢秀才人也驚。有錢補冬,無錢補鼻腔。有錢騎金獅,無錢狗也來。有錢辦生,無錢辦死。除此之外,更有將「金錢」比喻為其他事物的情形:錢四腳人兩腳一個錢打24個結本文章以隱喻為主,因此不將提及「錢」的諺語列入討論。除了金錢之外,人們如何用其他具體的事物比喻抽象的經濟狀況,這是本文章的重點。就如楊芳所言,諺語比喻多用身旁熟悉的事物,我們將觀察農業社會中用以比喻經濟狀況的事物有哪些。5.我們的討論健康就是財富。有句諺語說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無論種種困難,只要活著就有希望。生存是所有生物的第一所求,高等生物的人類還有餘力可以發展其他方面興趣,而低等動物每天唯一做的是就是覓食延續生命。 現代社會用金錢衡量財富,然而在古代沒有幣制或錢幣流通不發達的社會中,什麼東西象徵財富呢?主要是以維繫人們生存的事物為依據,戰亂的時候即使有再多的家產、黃金銀兩也都是枉然,擁有米糧才是富人。雖然金錢可以買到很多物資,但並非所有買得到的東西都可象徵財富。根據我們所收集到的諺語,被用來比喻貧富等抽象概念的事物主要與人類的基本民生需要-食、衣、住、行-為主,而這四個部門的背後以生存為中心。食生存衣住行5.1食洪郁芬(1999)認為文化內涵對比喻中喻依的選擇及比喻本身意義之詮釋有重要影響;其中,她提到「豐衣足食」和「粗茶淡飯」可用來象徵生活品質,也就是本文所認為的貧富現象。四大生存要素中居首位當然是食。台灣人早期的祖先因聽說「台灣錢淹跤目」而移民到台灣,結局是「唐山過台灣,心肝結規丸。」因為雖然有耕種的田地,卻時常得看老天的臉色吃飯,尤其遇到颱風等天災時,整年的辛苦付諸流水,有的只好四處借錢以填飽三餐,否則就得餓肚子,甚至有人餓死。所以過去鄉親見面時,都用「食飽未?」來關心對方的生活,後來變成打招呼的用詞。由此可知,「食三頓」、「顧腹肚」是過去台灣人生活中上重要的事情。5.1.1食物一日有三餐,當時社會只求三餐溫飽,沒有現代社會的零食宵夜。下列三句諺語明顯指出三餐與貧富的關聯。今瞑尋不見早起頓早起討無下昏頓(窮苦狀) 夜昏討無明仔早起頓(喻貧困狀)這三句特別表現出楊芳所說的靈活性。句子雖不盡相同,但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是利用存在的時間與下一餐的關係表達相同的概念。漢語也用「三餐不繼」比喻貧窮。三餐可象徵貧富狀況,食物也可以有相同的比喻用法三餐與食物有相同的比喻用法有可能是經由換喻的途徑:部份代表全體(食物代表三餐),關係如下:食物®貧富¯三餐但我們也發現可以有全體代表部分的例子(雖然不在傳統分類當中),譬如英語用chest或lung表示breast,漢語可以用下半身表示性器官(如:他是個用下半身思考的人)。因此三餐與食物的前後關係我們在此保留不做討論。。雖然食物可以比喻貧富,但還是以當主糧的食物(米和五穀)為主。台灣以農立國,台灣人以米飯為主要食糧,因此米有豐富的比喻現象,在諺語中的出現頻率也較高。大猴損五穀(浪費無度)不去無米要去烏陰(窮人不去做工沒有飯吃,想去做天氣卻壞®進退兩難)交和尚倒童仔米(與和尚來往錢會花光)神仙難料五穀價(行情的漲落很難預料)無米兼閏月(錢已不敷用,卻更遭遇了多項開支)三代粒積,一旦傾空(富不過三代)柴空米糧盡(喻經濟困難)目珠看著粿,腳踏著火(全神灌注看著眼前的利益,很容易使人栽筋斗)一嘴飯,一尾蝦到一個錢也不肯馬虎之意斤雞斗米(得不償失)煩惱十三代子孫無米可煮以「米」象徵財富在中國古代社會是很普遍的現象,政務官的官俸以幾石米計算,如:最大的官是都指揮使,正二品,每年的官俸為732石米;布政使(近似省長,從二品)的俸祿是每年576石米邱貴平(2001)在《故鄉》提到:「在古代,乃至近代,米就是奉祿,米就是聘金, 米就是學費,米就是財富」。在舊高淳社會裏,聘金一般是以稻米糧食而論。聘禮一般是指衣料、飾物等。除了米之外,也有用其他食物比喻貧富的情形。有趣的是,食物帶有正負直,具有負值的食物被用來比喻貧窮。我們認為食物的正負值可根據不同的依據賦予,有些是根據該食物在社會文化中所扮演的價值,例如豬腳在閩南文化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舉凡生日、去霉運、生產等等都得吃豬腳,現代的滿月禮盒中甚至也會有豬腳。豬腳的正值源自它在傳統信仰中扮演的角色。另外,食物本身的特性也會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例如菜脯堅韌不易咬嚼,一般認為是粗陋的菜。田螺生活於淺海溪邊的土沙內,從前在溪邊、水溝邊四處都可以找到田螺,是農業社會窮人沒錢買蔬菜時用來配三餐的食物。蕃薯蕃薯是台灣的象徵,因為台灣島嶼外形有點像蕃薯,所以台灣人被稱為「蕃薯囝仔」。是早期經濟蕭條時窮人賴以生存的食物。蕃薯只要有土壤即可生存,也因此蕃薯的取得非常容易,不只田園,住家前、後院均有。這三種食物的共性是易生長、易取得,就像油麻菜仔一樣,容易得到就不重要、不值錢,也因此有了負面價值。價格是判斷食物價值最直接的依據。由於菜脯低價,因此有人認為窮人才吃菜脯;相較之下,鮑魚、龍蝦等高價食物只有富貴人家才買得起。高椅坐低椅架腳,食飯配豬腳(富裕安樂的生活)頭代油鹽醬醋,二代長衫參毛褲,三代農田賣租,四代賣某賣囝,五代賣公婆香爐(第一代勤儉立業發財,第二代即可享受富裕的生活,第三代以後家運會敗衰富裕難繼續至三代)本錢落蕃薯園(投資在不該投資的地方)雙手兩片薑(身不帶分文®窮極)翁仔某吃菜脯(夫妻要能苦於困苦的日子)一粒田螺九碗湯(早期台灣農村清儉生活)三粒田螺一醃缸(說明傳統社會生活困苦的寫實)田螺含水過冬(窮人忍苦度日待時機)基本上,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與基本調味料傾向比喻貧窮。值得一提的是,有固定用法的俗諺也會被賦予新的意義與用法,也就是舊瓶裝新酒。『一粒田螺九碗湯』原本是描述農婦烹煮田螺的方式,被用來隱喻經濟狀況不佳,後來有指涉待人苛刻之意。 另外與食物有直接關係的是飽餓的情形。既然農業社會最重要的是三餐溫飽,因此飽的狀態可以用來比喻富貴,餓的狀態則表示貧窮。餓雞鑽壁孔(潦倒窮途)餓袂死脹袂肥(收入剛好夠開支)秀才餓死不賣書,壯士餓死不賣劍(人窮志不窮)餓雞不惜箠,餓人不惜面體皮(人窮志短)5.1.2吃的行為食物和吃的行為是一體的兩面,既然食物可以比喻貧富,吃的行為當然也可以。其實這一連串的行為都是為了『生存』。從生理方面來看,吃是吸取養分的唯一方式,因此是生存的最大因素。閩南語『食老』是活到老的意思,幫人家祝壽也會祝對方『食百二』,『食飯』也有維生的比喻(如:靠老爸吃飯),這些慣用語再再說明了吃的行為與生存的關係。有些用法顯示吃的行為可以和與錢緊連的用詞一同出現,如:趁食趁錢騙食騙錢省吃省錢(國語)動詞「食」與財富有關,而與吃的行為相關的動詞「吞」、「飼」也有類似的比喻:有賺虎吞、無賺虎睏(有錢入手就大開大用,無錢就不如人)鹿食火炭(窮困狀)某囝著寄人飼(沒有錢)食三餐五味穿綾羅紡紗(吃穿都很奢侈富裕)做雞做鳥討食,做水牛漏屎(入少出多)敢食敢使(敢花錢)寧願飼虎不願飼狗(謂兄弟爭遺產,寧願給別人拿去也不願自己的兄弟拿走)鹹水嘴乾人食(欲窮人借用高利息的錢)未食較勇龍,食飽那土定(喻人在窮困時什麼工作都肯做,一但溫飽就會開始懶惰)生食都無夠,那有可曝乾(表示生活貧困匱乏,那有餘錢可以儲蓄呢!)實際上,上述例句中有些並不單純是以吃的行為來比喻貧富,我們必須考慮其中參與的角色,例如鹿與火炭的關係。若有賓語,貧富狀態會依照賓語的值來判定,如肉和三餐五味都是農業社會比較不易取得的,因此比喻富有。 5.1.3工具工具包括烹調用具與容器。有了米卻沒有烹煮用具也是枉然,因此沒有柴、鼎與灶時就表示沒有飯吃。柴空米糧盡人情世事陪夠夠,無鼎閣無灶我們認為用容器指涉貧富狀態是換喻現象-以容器表示裡面的食物-加上類比而來。由於食物可比喻貧富,因此容器也可以。類比容器換喻比喻食物貧富米甕打銅鐘(貧窮如洗)破厝漏鼎苦死某囝(貧窮)大碗箇滿更(物美價廉)米甕弄饒(無米可炊)箸仔來碗去(生活富裕)食飯硿中央(不需負擔家計)飼老鼠咬布袋(吃裡扒外)勤勤儉儉糧滿倉,大腳大手倉底空。暗暗睏,早早起,米缸常常有剩米。其中,裝米飯的飯硿可比喻家計,「死翁換飯硿」更將負責家計的丈夫比喻為飯硿。我們也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比喻:飯碗是職業/工作。職業是經濟的來源,而前面提到食物可以比喻貧富;又,由於飯碗裝的是食物,因此可以經由換喻與類比的過程來指涉貧富,三者的互動使得飯碗可以間接隱喻職業。貧富 食物職業容器閩南語有『飯碗恐怕捧袂住』,國語有『丟了飯碗』;公務員被認為是『鐵飯碗』,嫁老公等於找到長期飯票;應徵工作時請別人『賞一口飯吃』,這些都是飯碗比喻職業的最佳佐證。現在用語中更有大量的例句:這陣子有一群很激憤的人,為了保飯碗,為了自身家計,處處在陳情抗議公家飯碗搶破頭應考人數激增、錄取率狂跌時有所聞.如果要是什麼生化武器,你們可就飯碗難保瞭臺島大學生難捧飯碗大陸地區對於飯碗的比喻也很一致。易中天(2000)提到在政府部門工作是「吃皇糧」;在國營企業裡工作,便有「鐵飯碗」;如果在三資企業工作,則有「金飯碗」;在不太景氣的單位工做捧的是「瓷飯碗」、「泥飯碗」;如果還在上學,則可視學校為「准飯碗」。『捧飯碗』一詞後來延伸到婚姻的領域中,人人說『好額人的飯碗歹捧』,『捧飯碗』有了持家的意思。由於有無職業比喻經濟狀況,因此職業別也有了正負值而象徵貧富的抽象經濟狀況。後兩句是以工作天數與休息天數的對比來隱射經濟的不穩定。嫁人擔蔥賣菜不嫁雙人一婿(寧嫁窮夫不做側房)揀阿揀,揀著一個賣龍眼(年輕時的眼光太高,最後卻嫁給一個條件更不好的)三日討海四日曬網(賺錢機會不多)一日閹九豬,九日沒豬閹(喻收入不穩定)5.1.4身體外型 身材的胖瘦並非一定由吃多吃少決定,有很多瘦子食量很大卻怎麼吃也吃不胖,也有很多人是只喝水也胖。不過,傳統認為吃是造成胖瘦的主要因素,因此怎麼吃怎麼瘦的人被說是「食了米」或浪費食物。食物與貧富有直接的比喻關係,而胖瘦又是食物的有無所造成的,因此身材的胖瘦被用來比喻貧富。基本上,『瘦』表示沒足夠食物,所以指涉貧窮。所謂「十肥九富」,我們認為胖瘦與貧富的關係也深受『胖就是福氣』這個傳統觀念的影響。古代美女都是屬於豐腴類,而一般父母挑媳婦時也不喜歡找瘦巴巴的。瘦狗抓沙(譏窮人為發財而焦躁)瘦牛相挨(窮人互相週轉金錢)未肥假喘(沒有錢偏做有錢人樣)面裡無肉怨人大尻川(瘦人怨胖子®窮人怨富者)5.2衣衣著也屬於民生必需品之一,不過基本上衣不比食來得重要。我們可以從『草鞋咬入來,豬肚咬出去(得不償失)』這個俗諺看出端倪。當無法食衣兼顧時,吃飽是第一選擇。加上台灣的氣候穩定,衣著方面不須費心太多。不過,所謂『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外顯的衣服裝扮可以表現出生活狀況,『食在身穿在面』說明一個人是否有得吃有得穿是可以從外表看出來,也說明了食穿都很重要,漢語更是用「豐衣足食」來比喻國家經濟繁榮。日常生活會話中的『輸到脫褲子』是個挺經典的例子,也指出了衣著與貧富狀態的關係。有食燒酒穿破裘,無食燒酒也穿破裘(吃酒沒有錢,沒吃酒也沒錢®節儉不來)騙人去洗浴,衫褲搶得走(騙人的勾當,趁機取利)只重衣裳不重文章(嫌貧愛富)食三餐五味穿綾羅紡紗(吃穿都很奢侈富裕)串拜拜大孔,穿好埤蒼(節儉成家,闊氣破財)5.3住『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說明了住的重要性。房子是遮風擋雨的地方,現代社會論一個人的財富可從他有幾棟房子來判斷。在農業社會中,所謂『千富萬富,比袂過家治(自己)起厝』,能自己蓋房子的就是有錢人。不過由於當時的社會基本溫飽都很難達到,更別說住了。因此並沒有大量有關房屋的諺語。俗物食破家 全家勤,厝前厝後出金銀。熟悉食厝內(喻商人重利)老婆無空厝間(婦女至老必有多少的積蓄,室中不致空乏)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如水推舟(致富困難,失財容易)家內無,不可飼大腳婆(貧家不可飼養雞鴨,養之得不償失)一更窮,二更富,三更起大厝,四更斥袂赴(賭博之害,盡人皆知,言其成敗之易)其中,『俗物食破家』的比喻用法很多樣,可以指貪便宜買質量不好的東西,用不了多久就出毛病,反而會吃虧。要是買食物也這樣,小會吃壞肚子,大則連家都會敗光。特賣會也會用『俗物食破家』來表示東西很便宜顧客就會買很多。從這句諺語我們可以發現「家」不見得是比喻傳統家的概念,它甚至可以比喻肚子。這也是舊瓶裝新酒的另一例。5.4行在農業社會中,農人以自己的田地為根,甚少出門遠行;因此,以「行」比喻經濟行為的諺語不多。我們認為是『無錢行無路』這句諺語將貧窮與行路連結在一起。上天無路,落地無步(山窮水盡)有去路無來路(只有支出沒有收入)5.5其他田象徵財富的東西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改變,現代衡量一個人的經濟能力是用房子車子,而古代農業社會是從擁有多少田地與牛牛象徵財富似乎是很多文化的共性。在非洲,牛被用來作聘禮,九頭牛是最高規格的聘禮。在南非絕大多數黑人部族的傳統習慣中,牛是「富貴」的象徵和標誌,誰家的牛多就意味著錢多、富有。烏拉圭的國徽中,右下角為一頭牛,象徵財富和畜牧業。雖然台灣人也有以牛比喻財富的用法,但與牛相關的諺語多與貧富的經濟行為無關,因此在此不加以討論。 等與農地耕種有關的事物來判斷一個人的財富。相親的時候媒婆會說對方有幾甲田、幾頭牛等等。而田地用來比喻財富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田地主要可以種稻,生產人們第一必需品-米。此外,由於田地可以買賣換取銀兩,因此田地在農業社會是很有價值的。查哺子得田園查某子得嫁妝(男孩繼承產業)雨水連綿是豐年,農夫不用力耕田(雨水日下雨,預兆年成豐收)沒田、沒園盡靠靠這門(沒有祖產或者祖產敗光了,就只有靠兒子)我們也可以從紫微斗數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田地在經濟領域中的重要地位。易小龜(2003)提到紫微斗數中的田宅宮是判斷田地與家宅有無的宮位,但現今有田地的人日漸減少,換成現在的觀念則是不動產。從田宅宮的星曜組合可判斷個人是否有不動產,以及不動產的多寡,是否能守住產業,故田宅宮與個人財富也有相當重要的關係。由於田地在當時社會與人的關係密切,因此除了用以比喻貧富之外,在田地的景象也被用來教導後輩,如『田無交、水無流』就是觀察田野景象而用來比喻人際關係,這也表現出諺語比喻的規律性。水「水」在閩南文化中也常和財富相結合,我們常說「錢水」、「錢水」,就是這個意思。水是灌溉田地的主要元素,有田沒水無法長出稻穀,因此我們認為這多多少少還是與食物有關。古井水屢屢戽也會焦(不賺錢一直花錢遲早會坐吃山空)肥水無流過坵(肥水不落外人田)死屈水無若濟可舀(固定的收入開支必須節制才不致入不敷出)樹雖然為數不多,但我們也發現樹木可以用來比喻有錢人。我們認為這中間的關聯可以從『大樹倒破有柴』來探討。樹木是柴木的來源,柴是烹調食物的主要燃料,而食物可以象徵貧富,因此樹木間接與貧富搭上了關係。大樹會蔭影(有錢能救人)樹大影大(收入多開銷也大)身體部位 對於身體部位的比喻現象,很多學者做了詳細的研究。然而,之前的研究並未提到以身體部位比喻貧富的情形。從下列的諺語中,我們發現最有系統的是以「手」比喻貧富,我們認為這是依據人的經驗而來。人們對於錢的經驗是藉由手,至少錢拿出拿入都是經過手,也因此閩南語以「泛pa手」來描述一個人很慷慨,而漢語則用「手氣很闊」、「闊手」、「出手大方」。正手入左手出(喻毫無儲蓄)狂(小)入無狂出(只顧收入不顧支出)空手收單刀(喻沒有本錢做大生意)前手入後手空(僅敷所出而無盈餘)割喉無血雖然收集到的諺語中以血比喻貧富的僅一例,但我們認為這在概念結構中是有系統的。現代人會說『吸血討債』,用光錢可以說『吸光他的血』,因此這並非是個特例。(窮極)冷面碰人燒尻川(喻窮人討好有錢人)基本上,「手」的比喻並不單純。Lakoff&Johnson提出許多以身體經驗而導出的意象基模(imageschema),其中有容器(container)與容器填裝物(containee)的意象基模。針對容器的基模,Krzeszowski(1993)討論了「出」與「入」的價值。根據他的分析,進是正的;出是負的(INispositive;OUTisnegative)。根據『出-入』參數,曹、蔡與劉(2001)提出『滿-空』參數。既然容器的容量是有限的,持續的「入」使得容器得以裝滿。由於「入」有正面的價值,「滿」因而也被賦予正值。說明「空」的負面性,漢語有「不滿」一詞經常被用來表示一個人的不高興。我們認為以「手」象徵貧富的比喻中有『出-入』與『滿-空』這兩個參數在運作,從手中入表示有錢,從手中出或者手空都表示貧窮。6.其他討論6.1喻依的改變 除了金錢之外,人們用很多事物來比喻貧窮與富有。基本上用以比喻貧富的事物會因社會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有趣的是,在同一個文化社會中,比喻貧富的事物也會隨著該社會結構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台灣早期的社會生活困苦,求得溫飽是第一個目標,因此主要多以「食」與「衣」方面的事物為喻依;當台灣經濟漸漸起飛之後,填飽肚子已經不是問題,因此開始重視「住」、「行」;在蔣中正新生活運動中加了「育」、「樂」之後,台灣人民開始重視生活的享受。這樣的改變使得人們評斷一個人的財富依據也跟著改變。以前有錢人是看他有幾甲田、幾頭牛等,後來是看他有無車子房子,現代甚至可以從持有多少股票來判斷一個人的經濟狀況。40年代60年代80年代食、衣住、行育、樂田、牛房子、車子股票、遊艇、會員卡.6.2場景的改變上述的討論主要是圍繞著基本的食衣住行,我們也曾提到參與角色之間的關聯也對於整個諺語的理解有一定的幫助。基本上,所使用的素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功能。下列四句有著相同的意思:龜笑鼈無尾半斤八兩五十步笑百步Thepotcallsthekettleblack.閩南語、漢語與英語用了不同的素材,但每個場合中的兩個參與角色都是有缺點的,也因此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在收集的語料中,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諺語:好相殺也驚了銃藥(好鋪張又怕花錢)在概念結構中,相殺與銃藥(子彈)兩者有必然的關係,殺人必須用子彈,沒子彈就無法殺人,因此銃藥對於相殺而言是很重要的東西。此外,人們對於真實世界的認知也很重要,殺人必須用很多彈藥,加上彈藥又是很重要的東西,因此有了花錢的比喻。 7.結論坊間關於閩南語諺語的書籍很多,也有些學者將諺語分類,如婚姻類、教育類等;然而,卻沒有討論貧富狀態比喻的相關研究。在觀察所收集的語料之後,我們發現在農業社會的框架中有個重要的機制在運作:『生存』,圍繞在生存週邊的事物被廣泛用來比喻經濟狀況。綜觀本文,我們發現最明顯的概念比喻為『食是貧富狀態的表現』,與食相關的例子最多,分類也最多樣。如下圖所示,基本上整個比喻概念是以『生存』為中心,與食物扯上關係的(包括直接或間接)都可用來比喻貧富。工具吃食物食衣住行田水生存飽餓胖瘦與食物有關的事物串成一鏈,而彼此演變的關係與相連性我們以下圖說明。貧富食物職業田/水工具容器烹調樹 其中黑線代表比喻,灰線代表換喻,虛線則代表經類比過程而形成的比喻。容器-食物的換喻是屬於以容器代表所裝食物(如:用thebottle代表所裝的液體),田地-食物則是產地與產物之間的換喻現象,雖然與傳統以生產者代表產品的換喻不盡相同但有些許的類似。基本上樹與木柴也是全體與部分的換喻關係,前面的討論中提到樹可以劈成柴,柴可以比喻食物的有無,又食物比喻經濟狀況,經過類比之後樹可有比喻貧富的功能。不管經由何種途徑,這些與吃(包括食物和行為)沾上邊的具體事物都可以用來比喻抽象的貧富狀況。參考文獻Krzeszowski,TomaszP.1993.‘Theaxiologicalparameterinpreconceptualimageschemata’,InRichardA.Geiger&BrygidaRudzka-Ostyn(eds.)ConceptualizationsandMentalProcessinginLanguage.NewYork:MoutondeGruyter,pp.307-329.----------.1990.‘Theaxiologicalaspectofidealizedcognitivemodels’,InJerzyThomaszcyk&BarbaraLewandowskaTomaszczyk(eds.)MeaningandLexicography.Amsterdo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Lakoff,Gorge&MarkJohnson.1980.MetaphorWeLiveB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Searle,JohnR.1979.Expressionandmeaning:/studiesinthetheoryofspeechact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Turner,Mark.1987.DeathistheMotherofBeaut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易小龜.2002.《紫微斗數輕鬆學》。臺灣:小知堂文化出版社。易中天.2000.《閒話中國人》。上海:文藝出版社。邱貴平.2001.http://www.guxiang.com/banner/banner_title.gif洪郁芬.1999.《與飲食行為相關的中文譬喻及中華文化》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洪惟仁.1994.《台灣哲諺典》。台北巿:台語文摘。胡萬川.2002.《臺南縣閩南語諺語集》。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陳主顯.1997.《臺灣俗諺語典:臺灣俗諺的七情六慾》。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臺灣俗諺語典:臺灣俗諺的人生哲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臺灣俗諺語典:臺灣俗諺的言語行動》。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9.《臺灣俗諺語典:臺灣俗諺的婚姻家庭》。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999.《臺灣俗諺語典:臺灣俗諺的生活工作》。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1.《臺灣俗諺語典:臺灣俗諺的社會百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臺灣俗諺語典:臺灣俗諺的鄉土、慣俗與信仰》。台北市:前衛出版社。陳華民.1998.《臺灣俗語話講古》。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社。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出版社。楊芳.2000.〈諺語與比喻〉,《平頂山師專學報》,Vol.15,No.1,48-50。鄭文海.2000.《常用臺灣俗語話》。臺北市:益群出版社。劉尚賢.2002.〈英漢語中關於金錢諺語的對比研究〉,《常德師範學院學報》Vol.27,No.6,102-103。蕭平治.1999.《台灣俗語鹹酸甜》。彰化縣:彰化縣賴許柔文教基金會。劉秀瑩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violet90@ms39.hinet.net